中国电信光纤到楼(FTTB)工程设计规范2009_第1页
中国电信光纤到楼(FTTB)工程设计规范2009_第2页
中国电信光纤到楼(FTTB)工程设计规范2009_第3页
中国电信光纤到楼(FTTB)工程设计规范2009_第4页
中国电信光纤到楼(FTTB)工程设计规范2009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电信光纤到楼(FTTB)工程设计规范2009.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发布中国电信光纤到楼(FTTB)工程设 计规范 (暂行) 和 中国电信光纤到楼 (FTTB) 工程施工和验收规范(暂行) 的通知 集团公司各省级分公司,股份公司并转各省级分公司: 现发布中国电信集团企业标准中国电信光纤到楼(FTTB) 工程设计规范(暂行)(编号:DXJS1028-2009)和中国电信 光纤到楼 (FTTB) 施工及验收规范 (暂行 (编号: DXJS1029-2009) , 自2010 年2月1日起实行。 上述规范由集团公司网络发展部负责解释,请各单位将执行 中的意见和建议向集团公司网络发展部反馈。 1 中国电信集团企业标准中国电信集团企业标准 中国电信光纤到楼(FTTB) 工程设计规范 中国电信光纤到楼(FTTB) 工程设计规范 DXJS1028-2009 主管部门: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网络发展部 批准部门: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施行日期:2009 年 12 月 20 日 2009 年 北京 w w w . b z f x w . c o m 2 前 言 “光进铜退”是近期中国电信接入网的发展重点之一,光纤到户(FTTH)具有带宽 提供能力强、传输距离长、维护成本低等优点,是中国电信宽带接入网的发展方向。综 合考虑建设投资、业务需求等多方面因素,FTTH尚未达到大规模应用的阶段。相对于 FTTH,基于比较成熟的EPON技术的光纤到大楼(FTTB)模式建设投资和维护成本与 FTTN/FTTC相当, 带宽提供能力和带宽提升潜力优于FTTN/FTTC, 并且具有良好的QoS 和OAM能力。综合考虑建设投资、维护成本、带宽提供能力及提升潜力、技术成熟度 等因素,中国电信集团制定了新建场景主要考虑采用FTTB(PON)+ LAN 的光进铜退 接入网建设模式。因而采用PON技术实现FTTB提供综合业务接入,将是一段时期内中 国电信主流接入方式之一。 本规范是根据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的要求,结合中国电信“光进铜退”发展策略和光 接入网发展建设的研究成果,在EPON工程现场试验和小规模的商用基础之上编制的, 用于规范和指导中国电信基于EPON的光纤到楼(FTTB)的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及 竣工验收等工作。 本规范用黑体字标注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中国电信集团公司负责解释、监督执行。 主编单位:广东省电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陈烈辉、曹炼铿、姜克建 主要审核人:谢桂月 w w w . b z f x w . c o m 1 目目 次次 1 总总 则则1 2 引用标准引用标准2 3 术语和符号术语和符号3 4 FTTB 系统架构系统架构.5 4.1 网络结构 5 4.2 网络连接 6 4.3 PON 系统内带宽分配 7 4.4 PON 系统覆盖范围的测算 10 4.5 网元设置 10 4.6 PON 系统的保护 11 5 EPON 设备配置要求设备配置要求.14 6 网管功能要求和系统设计网管功能要求和系统设计.15 6.1 网管功能要求 15 6.2 网管系统设计 15 7 网络资源配置网络资源配置 17 7.1 VLAN 划分原则 17 7.2 IP 地址规划原则 17 7.3 用户认证方式 18 7.4 IAD 用户的编号 18 7.5 QOS 实现方式 18 8 ODN 设计设计20 8.1 ODN 结构 20 8.2 无源光器件选用 21 8.3 光纤光缆选用及安装要求 22 8.4 ODN 传输指标的设计 23 w w w . b z f x w . c o m 2 9 引入线子系统引入线子系统 25 9.1 系统设计 25 9.2 系统指标 25 9.3 楼宇机柜(箱) 26 10 设备安装和布线设计设备安装和布线设计.28 10.1 工艺要求和设备布置 28 10.2 布线要求 29 10.3 供电与接地 30 附录附录 A 用词说明用词说明.32 附录附录 B 规范工程图纸的附件规范工程图纸的附件33 条条 文文 说说 明明 .40 w w w . b z f x w . c o m 1 1 总 则 1.0.1 本规范适用于中国电信采用 EPON 技术实现光纤到楼(FTTB) ,并通过内置用户 网络设备(IAD、LAN 交换机/DSLAM 等)的 MDU 或 MTU 型 ONU 提供综合业务接入的新建 工程。对改建、扩建或采用其他接入技术提供综合业务接入的工程,也可参照执行。 1.0.2 ODN 设计应统筹考虑, 网络应具有安全性、 灵活性, 应与通信业务的发展相适应, 并考虑向光纤到户/办公室(FTTH/O)的演进,做到适度超前建设。 1.0.3 工程设计中采用的电信设备应取得工业和信息化部(原信息产业部)电信设备 入网许可证或通过中国电信入网测试。 1.0.4 在我国抗震设防烈度 7 烈度以上(含 7 烈度)地区公用电信网中使用的主要设 备,应取得工业和信息化部(原信息产业部)电信设备抗震性能检测合格证,未取得通 信设备抗震性能合格证的不得在工程中使用。 1.0.5 工程设计必须考虑集团的通信发展和技术经济策略,同时应充分考虑突发灾害 情况下的通信安全及施工维护的方便。 1.0.6 工程设计应考虑节能减排,在相同技术性能的条件下选用低能耗产品。 1.0.7 在网络建设的同时应同时考虑建立相应的资源管理系统和网络管理系统。 1.0.8 本规范未涉及到的部分, 可参照 YD/T5138-2005 有线接入网设备安装工程设计 规范和现行相关工程设计规范。 1.0.9 在执行本规范与国家规定有矛盾时,应以国家规定为准。如执行本规范个别条 文有困难时,在设计中提出充分理由并经主管部门审批。 w w w . b z f x w . c o m 2 2 引用标准 YD/T 1619-2007 宽带光接入网总貌 YD/T 1636-2007 光纤到户(FTTH)体系结构和总体要求 YD/T 1475-2006 接入网技术要求基于以太网方式的无源光网络 (EPON) GB 50311-2007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YD/T 1313-2008 宽带接入用综合配线箱 中国电信2007741号文件 中国电信光纤到户(FTTH)工程设计规范(暂行) 中国电信企业规范 中国电信EPON设备技术要求(V2.1) 中国电信2007893号文件 中国电信宽带接入发展指导意见 中国电信200897号文 中国电信光进铜退实施工作指导意见 中国电信2006124号文 中国电信软交换网络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暂行) 中国电信2009856号文 本地网EPON(GPON)网管建设指导意见(V1.0版) w w w . b z f x w . c o m 3 3 术语和符号 英文缩写 英文名称 中文名称 ATM 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异步转移模式 BAC Border Access Controller 边缘接入控制设备 BRAS Broadband Remote Access Server 宽带远程接入服务器 CATV Community Antenna Television 有线电视 CPN Customer Premises Network 用户驻地网 DBA Dynamic Bandwidth Allocation 动态宽带分配 DDN Digital Data Network 数字数据网 DHCP 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 动态主机分配协议 DP Distribution Point 分配点 DSL Digital Subscriber Line 数字用户线 DSLAM DSL Access Multiplexer 数字用户线接入复用器 EMS Element Management System 网元管理系统 EPON Etherne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以太网无源光网络 FP Flexible Point 灵活点 FR Frame Relay 帧中继 FTTB Fiber to the Building 光纤到大楼 FTTC Fiber to the Curb 光纤到路边 FTTH Fiber to the Home 光纤到户 FTTN Fiber to the Node 光纤到接入点 FTTO Fiber to the Office 光纤到办公室 IAD Integrated Access Device 综合接入设备 IDC Insulation Displacement Connection 绝缘压穿连接 IGMP 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 Internet 组管理协议 IP Internet Protocol 互联网协议 IPTV Internet Protocol Tele Vision 网络电视 LAN Local Area Network 局域网 LLID Logical Link Identifier 逻辑链路标识 MDU Multi- Dwelling Unit 多住户单元 MOS Mean Opinion Score 平均评定得分 MPLS Multi- 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多协议标签交换 MTU Multi- Tenant Unit 多商户单元 w w w . b z f x w . c o m 4 OAM 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Maintenance 操作、管理和维护 ODF Optical Fiber Distribution Frame 光配线架 ODN Optical Distribution Network 光分配网络 OLT Optical Line Terminal 光线路终端 ONU Optical Network Unit 光网络单元 OSI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开放系统互联 PE Provider Edge 运营商边缘路由器 PON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无源光网络 POTS Plain Old Telephone Service 传统电话业务 PPPoE Point- to- Point Protocol over Ethernet 基于以太网的点对点协议 PESQ Perceptual Evaluation of Speech Quality 感知话音质量评价 PWE3 Pseudo Wire Emulation Edge- to- Edge 边缘到边缘的伪线仿真 QoS Quality of Service 服务质量 RF Radio Frequency 射频 SDH 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 同步数字体系 SNMP 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SNI Service Node Interface 业务节点接口 SR Service Router 业务路由器 TDM Time Division Multiplex 时分复用 UPT Unshielded Twisted Pair 非屏蔽对绞线 UNI User Network Interface 用户网络接口 VLAN 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 虚拟局域网 VOIP 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 IP 语音 VPN Virtual Private Network 虚拟专用网 WDM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波分复用系统 w w w . b z f x w . c o m 5 4 FTTB 系统架构 4.1 网络结构 4.1.1 FTTB 系统结构如图 4.1.1 所示,由 EPON 子系统和引入线子系统构成。 图 4.1.1 FTTB 系统结构图 4.1.2 EPON 子系统是一种采用点到多点结构的单纤双向光接入网子系统,由 OLT、光 分配网(ODN)和 ONU 组成,EPON 网络结构如图 4.1.2 所示。 IFPON IFPON 图 4.1.2 EPON 网络结构图 4.1.3 OLT 应具有将承载各种业务的信号进行汇聚, 按照一定的信号格式向终端用户传 输、将来自终端用户的信号按照业务类型分别向各业务网传送的功能。 4.1.4 ONU 应具有与 OLT 之间的信息互通功能、 通过内置或外接用户网络接口设备 (如 IAD、LAN 交换机或 DSLAM 等)的方式提供用户接入的功能。 4.1.5 ONU 的用户网络设备(IAD、LAN 交换机/DSLAM 等)宜采用内置结构。根据接入 用户类型的不同,可分为 MDU 型 ONU 和 MTU 型 ONU。 1 MDU型ONU主要用于多个住宅用户, 能提供以太网/IP业务、 可以支持VoIP业务 (内 置IAD)或CATV 业务。按用户侧接口类型,MDU型ONU可细分为LAN接口ONU设备和DSL接 口ONU设备。 w w w . b z f x w . c o m 6 1) LAN 接口 ONU 设备应配置多个以太网接口、可选配置多个 POTS 接口(IAD)及 1 个 CATV RF 口。 2) DSL 接口 ONU 设备应配置多个 ADSL2+接口或 VDSL2 接口、可选 配置多个 POTS 接口(IAD)。 2 MTU型ONU主要用于多个企业用户或同一个企业内的多个个人用户,能提供以太 网/IP业务和TDM业务,可以支持VoIP业务(内置IAD)。 4.1.6 基于 EPON 的协议分层和 OSI 参考模型间的关系应符合图 4.1.6 的要求。 物理层 数据链路层 网络层 传输层 会话层 表示层 应用层 RS MACMACMAC 多点MAC控制 OAMOAMOAM MAC Client MAC Client MAC Client PCS PMA PMD RS MAC 多点MAC控制 OAM MAC Client 无源光介质 FEC=前向纠错 GMII千兆比媒质无关接口 MDI媒质相关接口 OAM运行、管理和维护 OLT光线路终端 ONU光网络单元 PCS物理编码子层 PHY物理层 PMA物理媒质附加 PMD物理媒质相关 RS调和子层 OSI七层模型 GMII MDI PHY MDI GMII FEC PCS PMA PMD PHY FEC ONU协议分层OLT协议分层 图 4.1.6 基于 EPON 的协议参考模型 4.1.7 ODN 包括 OLT 和 ONU 之间的所有光缆、光缆接头、光纤交接设备、光分路器、 光纤连接器等无源光器件组成。ODN 宜采用星型结构或树型结构。 4.1.8 引入线子系统包括 ONU 至用户终端信息盒/箱之间的楼宇配线设备、跳线、入户 电线/缆、线缆接头等组成。 4.2 网络连接 4.2.1 宽带组网宜遵守下列原则: 1 OLT 设备汇聚用户较多、上联流量超过1Gbps,可以直接上联BRAS; w w w . b z f x w . c o m 7 2 OLT 设备汇聚用户较少、上联端口最大流量小于1Gbps,OLT可通过汇聚交换机 上联BRAS。 4.2.2 话音组网时宜遵守下列原则: 1 对于通过IP城域网承载的软交换网络,OLT设备直接上联城域网PE设备 (SR/BRAS),话音业务经OLT二层汇聚后,在城域网PE设备处通过三层MPLS VPN跨域进 入软交换网络; 2 对于通过专网承载的软交换网络,OLT设备可直接上联软交换专网SR,话音业务 经OLT二层汇聚后,通过软交换专网SR进入软交换网络,条件不具备时OLT也可上联软交 换专网SR下挂交换机; 3 BAC设备的使用按照软交换有关的设计规范或其他相关规定执行。 4.2.3 OLT 宜采用双链路上联,上联保护可采用如下方式: 1 可通过链路聚合功能实现链路之间的负载分担或主备倒换; 2 在上联网络设备(BRAS/SR等)支持VRRP等保护协议时可采用双归属保护上联。 4.2.4 OLT 设备网络侧接口应根据提供业务的需求配置,具体要求如下: 1 OLT提供GE/10GE/FE接口与SR/BRAS连接。 1)GE/10GE口采用光接口,一般宜用于除VOIP业务之外的以太网/IP类业务上联, 业务量较大时配置多个端口; 2)FE口一般用于VOIP业务上联, 视SR侧端口类型及传输方式来选择配置光口或电 口。VOIP业务上联也可以与其它业务以相同的网络侧端口上连SR/BRAS以后再进入软交 换VPN。 2 OLT可提供E1、STM-1等接口与SDH/DDN/FR/ATM网络互联。 3 如需提供CATV 业务,可在OLT侧外置WDM 模块及CATV接口。 4.3 PON 系统内带宽分配 4.3.1 PON 系统内带宽分配应符合下列原则。 1 结合经营策略和业务性质,为不同客户群、不同业务分配相应的带宽。 2 充分利用PON系统的DBA性能,应保证PON系统内不同性质用户的基本可用带宽, 专线接入用户和高优先级业务的带宽要优先保证,同时应对用户的最大可用带宽进行限 速。 w w w . b z f x w . c o m 8 3 每个PON系统的规划带宽不能超出PON系统的可用带宽,应考虑一定的冗余,合 理规划每个PON系统带的用户数。 4 对于IPTV组播业务,宜将MDU设置为组播复制点。 4.3.2 业务参考模型应考虑到近、中期业务需求。高、中低速场景参考模型不宜低于 下列要求。 1 高速率场景为客户提供的主要业务、 各业务所占带宽和并发比如表4.3.2- 1所示。 1) 每户按1路高清2路标清IPTV高速上网2路IP话音业务开点播高清或 标清电视业务考虑,需提供接入带宽34.2M/户。 2) 每户按1路高清2路标清IPTV高速上网2路IP话音业务, 不开点播电视业 务考虑,需提供接入带宽22.2M/户。 表4.3.2-1 高速率场景业务参考模型 业务类型 提供节目 所需带宽 并发比 标清电视 100 套 1003M=300M 100%组播 高清电视 10 套 1012M=120M 100%组播 标清点播 多个节目源 3M/路 30% 高清点播 多个节目源 12M/路 30% 高速上网 4M 33% IP 话音 2 路 200k 100% 2 中低速率场场景为客户提供的主要业务、各业务所占带宽和并发比如表4.3.2-2 所示。 1) 每户按2路标清IPTV高速上网2路IP话音业务开点播标清电视业务考 虑,需提供接入带宽11.2M/户。 2) 每户按2路标清IPTV高速上网2路IP话音业务,不开点播电视业务考虑, 需提供接入带宽8.2M/户。 表4.3.2-2 中低速率场景业务参考模型 业务类型 提供节目 所需带宽 并发比 标清电视 100 套 1003M=300M 100%组播 标清点播 多个节目源 3M/路 30% 高速上网 2M 33% IP 话音 2 路 200k 100% w w w . b z f x w . c o m 9 4.3.3 EPON 系统的技术性能和可用带宽应满足表 4.3.3 要求。 表 4.3.3 EPON 系统的技术性能和可用带宽 技术 EPON 技术标准 IEEE 802.3ah 下行 1250 线路速率 (Mbit/s) 上行 1250 线路编码 8B/10B 线路编码效率 80% PON MAC/TC 层效率 98% 下行 980 可用带宽 (Mbit/s) 上行 950 4.3.4 PON 系统内带宽(B)按式 4.3.4 测算。 () += 其他业务 并发比数并发比组播节目数单套节目带宽业务用户业务分配带宽B 式4.3.4 1 业务分配带宽和并发比按表4.3.2-1和表4.3.2-2取值; 2 考虑网络发展能力, 所有宽带用户高速上网和IPTV业务用户比率均按100%考虑; 点播用户比例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其中标清点播和高清点播用户按各占50%考虑。 4.3.5 单个 PON 系统可容纳的宽带用户数可按如下原则考虑: 1 高速率场景下,每户1路高清IPTV2路标清IPTV4M高速上网2路IP话音业务 可选1路高清或标清点播业务,根据点播业务用户比率不同,单个PON系统可容纳的宽 带用户数如表4.3.5; 2 中低速率场景下,每户2路标清IPTV2M高速上网2路IP话音业务可选1路标 清点播业务, 根据点播业务用户比率不同, 单个PON系统可容纳的宽带用户数如表4.3.5。 3 系统设计时可根据实际业务模型考虑单个PON系统可容纳的宽带用户数,但同时 需考虑业务扩展时ODN网络的扩展和演进能力。 表 4.3.5 单个 PON 系统可容纳的宽带用户数 点播用户 比率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高速率场景 370 320 280 260 230 210 200 180 170 160 150 中低速率场景 790 720 650 600 560 520 490 460 430 410 390 w w w . b z f x w . c o m 10 4.4 PON 系统覆盖范围的测算 4.4.1 EPON 子系统的覆盖范围( OLT 至 ONU 的传输距离)可按式 4.4.1 进行测算。 f cc A MnAILP L 式 4.4.1 其中: P:OLT 的 PON 口和 ONU 的 R-S 点之间允许衰耗,dB;对 1000BASE-PX20 光模块, OLT 和 ONU 的 R-S 点之间最大允许衰耗为 25dB。规划时应根据当时的设备实际技术水平 情况取值。 IL:光分路器的插入损耗, dB;参照表 4.4.1 取值。 表 4.4.1 光分路器插入损耗典型值(均匀分光,不含连接器损耗) 规格 典型插入损耗(dB) 12 3.6 14 7.2 18 10.5 116 14.0 132 17.0 Mc:线路维护余量,当传输距离5 公里时, 光纤富余度不少于1 dB; 当传输 距离10 公里时,光纤富余度不少于2 dB; 当传输距离10 公里时,光纤富余度不 少于3 dB; Ac:表示单个活接头的损耗,取 0.5dB/个; n:OLT 的 PON 口和 ONU 之间活接头的数量,个;根据实数量计算。 Af:表示光纤线路衰减系数(含固定接头损耗) ,上行(1310nm)取 0.38 dB/km、 光纤带光纤取 0.4 dB/km,下行(1490nm)取 0.26 dB/km,光纤带光纤取 0.28 dB/km; 4.4.2 分别计算 OLT 的 PON 口至 ONU 之间上行和下行的传输距离,取两者中较小值为 PON 口至 ONU 之间的最大覆盖距离。如需要开放 CATV 业务,应考虑 CATV 传输系统 S-R 间允许衰耗和增加波复用器引入衰减对传输距离制约的因素。 4.5 网元设置 4.5.1 OLT 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OLT宜设置在现有机楼节点,也可以设置在现有的重要接入点。 2 OLT设备与接入光缆ODF宜在同一机房,避免中间光缆跳接。 w w w . b z f x w . c o m 11 4.5.2 ONU宜采用集中设置方式,应根据用户分布、楼宇设备装机条件、入户电缆距离 以及方便维护等因素综合考虑。 4.5.3 容量测算和设备配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1 OLT设备的PON口数量按照ONU规模和ODN组网方案来确定, 可适当考虑一定的维 护冗余。单个PON下挂的ONU数量根据各ONU的用户数结合带宽规划和ODN组网方案确定。 2 ONU的端口配置数量根据ONU的设置方式和ONU的覆盖范围, 并考虑用户入住率、 实装率等因素进行估算。 3 ONU设备的宽窄带配置比根据用户属性并结合家庭网关业务的推广来进行测 算。 4.6 PON 系统的保护 4.6.1 PON 系统的光链路保护倒换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1 类型a:OLT的两个PON口采用一个PON MAC芯片,通过1:2 电开关连接至两个光 模块,实现两个PON口的保护,如图4.6.1(a)所示。类型a保护适用于同一PON板内的 PON口间保护。 2 类型b:OLT的两个PON口分别采用独立的PON MAC芯片和光模块,实现两个PON 口的保护,如图4.6.1(b)所示。具体实现方式包括OLT同一PON板内和PON板间的PON口 保护。 3 类型c:OLT双PON口,ONU双光模块,主干光纤、光分路器和分支光纤均双路冗 余,如图4.6.1(c)所示。具体实现方式包括OLT同一PON板内同一PON MAC芯片(一个 PON MAC芯片支持多个PON口的情况下)、同一PON板内不同PON MAC芯片和PON板间的PON 口保护等三种。类型c保护支持负载分担。 4 类型d: OLT双PON口,ONU双PON口,主干光纤、光分路器和配线光纤均双路冗余, 如图4.6.1(d)所示。具体实现方式包括OLT同一PON板内同一PON MAC芯片(一个PON MAC 芯片支持多个PON口的情况下)、同一PON板内不同PON MAC芯片和PON板间的PON口保护 等三种。类型d保护支持负载分担。 w w w . b z f x w . c o m 12 (a)类型 a OLT ONU1 ONU N 2N光分路器 光模块PON MAC PON口(1) 光模块PON MAC PON口(2) PON 口 PON 口 (b)类型 b . (c)类型c (d)类型d 图 4.6.1 PON 系统光链路保护倒换类型 w w w . b z f x w . c o m 13 4.6.2 在 PON 系统不需支持 4.6.1 条所述光链路保护倒换的情况下,还可以采用“馈 线光纤保护”方式(如图 4.6.2 所示):在光分路器和 OLT 之间建立 2 条不同路由的、 互相备份的光纤链路,一旦主用馈线光纤发生故障,通过人工改接的方式,在备用光纤 链路可用的情况下切换至备用光纤。 OLT PON ONU1 ONU2 ONUn 2N 图 4.6.2 馈线光纤保护方式 4.6.3 PON 系统的保护宜根据用户群的服务级别采用相应的保护方式。对于普通用户, 一般不考虑系统保护。类型 c 和类型 d 的成本较高,宜只对重要用户采用。 4.6.4 OLT 设备的关键部件(如控制模块、电源模块等) ,应冗余备份配置。 14 5 EPON 设备配置要求 5.0.1 EPON 设备配置要求应满足中国电信 EPON 设备技术要求的相关规定。 15 6 网管功能要求和系统设计 6.1 网管功能要求 6.1.1 网管功能要求应满足中国电信 EPON 设备技术要求的相关规定。 6.2 网管系统设计 6.2.1 EPON 网管系统的管理界面 1 EPON 网管系统负责对 EPON 接入网络的数据配置、 操作管理以及有源设备引起的 各类故障判别。 2 EPON 网管系统主要对网络和设备进行管理、对物理通道进行配置、以及对与业 务相关的公共属性进行配置;业务的开通和控制由相应业务网管及系统平台进行管理。 3 对于 MDU/MTU 设备,其 PON 部分由 PON 网管系统进行管理;其内置的 IAD 设备 可由 IAD 管理系统(IADMS)或软交换网管系统进行管理。 6.2.2 EPON 网管系统的配置原则: 1 每个本地网一个厂家的设备集中建设一套网管系统, 监控该厂家的OLT 及ONU 设 备。 2 在本地网网络监控中心设置网元管理系统(EMS), 根据维护和管理需要可配置远 程终端。 3 禁止在远程终端上进行网络和业务配置等复杂操作。 6.2.3 EPON EMS 一般通过 IP 城域网、DCN 网络采用带内方式实现对 OLT 的访问。二层 网络通过配置网管专用 VLAN 隔离其它数据,三层网络新建网管 VPN 通道。 6.2.4 EPON 网管系统应提供与业务激活系统、112 测试系统、本地网综合告警系统等 之间的接口,并根据工程需要打通相应的连接通道。 6.2.5 网管系统的保护 1 数据通道保护:在网元连接至 EMS 的传输通道阻断时,EMS 应能通过第二通道 获取被管理的网元信息。 2 网管服务器和管理数据库应进行冗余配置。EMS 应支持数据库备份、恢复和拷 贝功能;网管系统应配置外围存储器,可以以手动或者自动的方式将指定的网管数据备 16 份到外围存储器中,外围存储器可以包括磁盘,磁带,数据库等。 3 网管系统应通过操作员认证机制和有效的权限管理、日志管理等功能保证系统 操作管理的安全性。 17 7 网络资源配置 7.1 VLAN 划分原则 7.1.1 VLAN 分为两层,外层 VLAN 定位 OLT PON 口,内层 VLAN 定位家庭(PUPV 方式) 或一个家庭内的不同业务(PUPSPV 方式) 。 1 PUPV 为每用户每 VLAN,即一个家庭所有业务共存于一个 VLAN,适用于单边缘 网络架构;PUPSPV 为每用户每类业务每 VLAN,即以家庭为单位每类业务一个 VLAN,适 用于单边缘/多边缘网络架构。 2 对于 PUPV 方式,用户内部的不同业务根据 802.1P COS 值或业务 SESSION 进行 区分;PUPSPV 则根据 VLAN 区分用户和业务。 3 VLAN 的规划应以 PUPSPV 为主,但同时要支持 PUPV 模式。 7.1.2 对于 IPTV 组播业务,组播复制点不同时的 VLAN 分配方式如下: 1 如在 BRAS/SR 上实现组播复制,可直接按照 7.1.1 条进行 VLAN 配置。 2 如在 MDU 上实现组播复制,可在 BRAS/SR 到 MDU 之间配置 1 个独立的单层 VLAN 承载 IPTV 组播业务,多个用户共享同一组播 VLAN ID,并通过 DHCP Option82 标识用 户线路信息。 7.2 IP 地址规划原则 7.2.1 IP 地址分配原则:综合考虑全 IP 网进行地址分配,尽量节省 IP 地址,充分考 虑网络安全性能。 7.2.2 OLT、ONU 设备应静态配置网管用私网 IP 地址。 7.2.3 各用户终端设备 IP 地址可根据相应业务需要,选择动态分配(由 BRAS 或 DHCP Server 分配)或静态分配。 7.2.4 IAD 地址分配 1 如软交换网络通过 IP 城域网承载:可为 IAD 分配公网地址,或分配城域网内可 路由的私网地址,以节省公网地址资源。 2 如软交换网络通过专网承载:使用软交换 VPN 规划的地址段。 18 7.3 用户认证方式 7.3.1 FTTB 系统的用户认证方式与 IP 城域网一致,由业务接入控制点(BRAS 和 SR) 配合 Radius 完成。通过 PPPoE、DHCP+WEB、802.1x 等多种认证方式,实现对各种接入 用户和接入业务的接入认证功能;接入用户认证后,被授予相应的访问权限、带宽、优 先级等参数,同时用户可以根据业务需要动态修改这些参数。 7.3.2 主要业务的认证方式 1 宽带上网业务采用 PPPoE 认证方式; 2 IPTV 业务可采用 PPPoE 或 DHCP 认证方式。 3 IAD 采用固定 IP,话音业务的认证由软交换系统完成。 7.4 IAD 用户的编号 7.4.1 IAD 用户的编号方式采用基于局号方式的 E.164 编码。 7.4.2 编码格式为:国家号码 长途号码 本地用户号码。 7.4.3 IAD 用户采用独立的号码段编号方式,以方便 IAD 用户的识别及资源管理。 7.4.4 对于号码资源紧张、用户不改号的区域,可以实施混合放号(物理号码、逻辑 号码分离) ,实现 IAD 用户与普通电话用户的号码混用。 7.5 QoS 实现方式 7.5.1 EPON 系统基于 ITU-T Y.1291 的 QoS 机制,根据 SLA 协议在上行和下行方向均 能提供各种优先级业务的 QoS 保障。 7.5.2 在包括 EPON 系统及汇聚交换机的宽带接入网部署基于 IEEE 802.1D 为主的 QoS 策略。由 ONU 或家庭网关对上网、IPTV 和 VoIP 等业务标识不同的优先级(User Priority) ,并在宽带接入网各层设备部署相应的优先级队列。IEEE 802.1D 的优先级排 序及其与各种业务映射关系如表 7.5.2 所示: 表 7.5.2 802.1D 优先级的排序及其与业务类型的映射关系 User Priority 值 缩写 业务类型 说明 7 NC Network Control TDM 6 IC Internetwork Control 19 User Priority 值 缩写 业务类型 说明 5 VO Voice( 10 ms latency and jitter) 管理消息、VoIP 4 VI Video( 100 ms latency and jitter) IPTV、视频 3 CA Critical Applications 2 EE Excellent Effort 1 BK Background 0 BE Best Effort 普通上网业务 7.5.3 城域骨干网部署基于 DiffServ 为主的 3 层 QoS 策略,通过 IP Precedence 或 EXP 标记接入用户和业务。 7.5.4 在 BRAS/SR 上根据不同业务的 QoS 等级实现宽带接入网与城域骨干网之间 QoS 分类标记的映射。城域骨干网上业务 QoS 等级及分类标记的对应关系按照 IP 城域网相 关建设指导意见执行。 20 8 ODN 设计 8.1 ODN 结构 8.1.1 FTTB 应用的 ODN 基本框架及 ODN 在接入网所处位置如图 8.1.1 所示。 图 8.1.1 FTTB 系统 ODN 框架结构图 8.1.2 最大光分路比应综合考虑 EPON 的传输距离、ONU 覆盖连接的用户数、PON 系统 内带宽分配来进行选择。 8.1.3 分光方式的选择与设置原则 1 光分路器可设置在 FP 点或 DP 点。优先考虑设置在 DP 点。 2 一般情况下,应采用一级分光方式,光分路器宜设置在 DP 点; 3 当 DP 点下的 ONU 数量较少或配线光缆纤芯不足时,可以采用二级分光方式。 4 当需要采用二级分光时,第二级光分路器宜设置在 DP 点、第一级光分路器宜设 置在 FP 点。 5 光分路器的典型设置方式如图 8.1.3 所示。 图 8.1.3 FTTB 系统光分路器的典型设置方式示意图 21 8.2 无源光器件选用 8.2.1 无源光器件应结合 ODN 网设计和用户规模进行配置,以近期需求为基础,同时 兼顾中远期业务发展的需要。 8.2.2 无源光器件的选择应满足以下要求: 1 选用技术先进、质量好、性价比高的产品; 2 满足国家、行业、中国电信相关标准要求; 3 器件宜为标准化、模块化设计,具有良好的替代性; 4 施工安装、维护简便。 8.2.3 光分路器宜采用均匀分光的光分路器。 8.2.4 光分路器支持的工作波长: 1 当 PON 系统不承载 CATV 业务时, 应至少同时支持 1310nm 和 1490nm 两个工作波 长; 2 当 PON 系统承载 CATV 业务时,应至少同时支持 1310nm、1490nm 和 1550nm 三个 工作波长; 3 光分路器宜同时支持 1625nm/1650nm 的测试波长(可选) 。 8.2.5 光分路器的选择原则 1 当光分路器设置在光分配点时,宜采用尾纤型光分路器; 2 光分路器必须封装在密封盒内,尾纤型光分路器馈线端宜采用 2.0mm 外护套软 光纤引出,配线端光纤数量较多,宜采用 0.9mm 外护套软光纤引出。引出软光纤长度宜 控制在 600mm,最长不宜超过 1500mm。 3 光分路器可安装在光交接箱/综合机柜内,优选安装在光交接箱内。 1)当在光交接箱内安装时,应选用与光交接箱兼容的光分路器,宜采用直接插入 式安装,或采用托盘进行安装。 2)当在综合机架内安装时,宜采用 19 英寸标准结构的光分路器。尾纤型光分路 器、低分路数连接器型光分路器可采用托盘安装。 3)当在同一光交接箱/综合机柜内要安装多个光分路器时,宜采用光分路框,在 光分路框内安装光分路器。 4 高分路数连接器型光分路器宜采用 SC 型适配器。 5 尾纤型光分路器的尾纤接头类型根据接入光缆活动连接器接头类型而定。 22 8.2.6 ODF 和光交接箱的选择原则 1 ODF、光交接箱应首选大容量、高密度、模块化设计的产品; 2 ODF、光交接箱内应具有可安装光分路器(框)的结构; 3 ODF、光交接箱可安装光分路器(框)的数量应能满足配线容量的要求,并可根 据光分路器分光比的要求灵活增减; 4 ODF、光交接箱应具有能迅速方便地调度光缆中光纤序号以及改变传输系统路由 的调度功能。 8.3 光纤光缆选用及安装要求 8.3.1 光纤光缆基本要求 1 室外光缆(馈线、配线光缆)、小区或路边光纤分配点(DP)到大楼的引入光 缆的光纤均采用符合 ITU-T G.652 标准的通用单模光纤。 2 小区或路边光纤分配点(DP)到大楼的引入光缆宜采用管道光缆,个别不具备 管道敷设,可采用直埋或架空敷设。 3 室外光缆的结构宜优先考虑选用松套填充式结构。 光缆宜采用无金属线对光缆。 4 在雷害严重地段光缆中加强芯应采用非金属加强芯。 5 光缆护层结构应根据敷设地段环境、敷设方式以及保护措施确定。光缆护层结 构的选择及机械性能的要求按照 YD5137-2005本地通信线路工程设计规范3.2 节相 关规定执行。 8.3.2 光缆纤芯数量的选择 1 机楼至小区或路边光分配点的馈线、 配线光缆纤芯可按目前接入光缆网方式设 计,可适当考虑向 FTTH 演进的光缆纤芯需求。 2 小区或路边的光分配点至 ONU 的配线光缆, 根据所覆盖用户数配置适当的纤芯 数,适当应考虑向 FTTH 演进的纤芯需求。 1) 低于 100 户的楼宇可采用 4 芯或 6 芯光缆。 2) 用户不超过 180 户的楼宇一般宜采用 6 芯光缆。 3) 用户超过 180 户的楼宇,宜采用 8 芯或 12 芯光缆(可按每 20-30 户需占用 1 芯测算) 。 4) 商业楼宇可适当增加纤芯数。 8.3.3 光缆连接方式及要求 23 1 室外光缆(馈线、配线光缆)在城区的接头宜选用密封、防水、并具有防腐蚀 和一定的抗压力、张力和冲击力的能力、可重启闭的光缆接头盒。 2 室外光缆的光纤接续应采用熔接法。G.652 单芯光纤双向熔接衰减平均值应不 大于 0.08dB/芯;G.652 光纤 12 芯带中继段内全部光纤双向熔接衰减平均值应不大于 0.12dB、最大值不超过 0.38dB。 3 馈线光缆与配线光缆之间的连接宜采用活动连接。 8.3.4 活动连接适配器类型一般采用 SC/PC 型或 FC/PC 型。 8.3.5 光纤光缆线路的安装工程的要求按照 YD5137-2005本地通信线路工程设计规 范的相关规定执行。 8.4 ODN 传输指标的设计 8.4.1 光纤链路衰减指标的设计的参考模型如图 8.4.1 所示: 图8.4.1 ODN 衰减指标的设计的光链路参考模型 8.4.2 光纤链路衰减指标的设计 光纤用户接入线路的光链路衰减指标的设计是针对已设定的 ODN 网络的实际情况, 根据光纤链路的实际配置、结合设计中选定的各种无源器件的技术性能指标,计算出工 程实施后预期应满足的指标。其计算按式 8.4.1 光纤链路衰减= = + m i 分c熔 n i fi lAYAXAL 11 式 8.4.1 式中: = n i i L 1 光链路中各段光纤长度的总和,单位:km; f A 设计中所选择使用的光纤,供应商给出的实际的光纤衰减系数,单位; dB/km;例如:取定1310nm 波长时衰减0.36dB/km,1490nm 波长时衰减0.22dB/km; X光链路中光纤熔接接头数(应将尾纤熔接接头统计在一起); 24 熔 A 设计中规定的光纤熔接接头平均衰耗指标,单位:dB/个。例如:分立 式光纤接头衰减双向平均值为0.08dB/个,光纤带光纤接头衰减双向平均值为0.12dB/ 个; Y光链路中活动接头数量; c A 设计中规定的活动连接器的衰耗指标,单位dB/个;一般取0.5dB/个; = m i 分 l 1 光链路中m个光分路器插入衰减的总和,单位:dB;例如:132光分 路器的插损,采用一次分光时可取17dB;二次分光时取17.5dB;三次分光时取18dB。 25 9 引入线子系统 9.1 系统设计 9.1.1 引入线子系统指从 ONU 设备 UNI 接口至用户信息盒/箱之间的配线设备、入户线 /缆、跳线、线缆接头等所有硬件设施。 9.1.2 引入线子系统所有硬件设施的选用均应符合 GB 50311-2007综合布线系统工程 设计规范 、YD/T 926-2009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的相关规定。 9.1.3 引入线子系统覆盖范围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采用 5 类线做引入线的 ONU+LAN 的覆盖距离不宜大于 100m。 2 采用铜线对电缆做引入线的 ONU+DSLAM 的覆盖距离不宜大于 500m。 9.1.4 楼宇内已经敷设入户线缆的,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9.1.5 对未敷设入户线缆的楼宇,应根据 ONU 的设置位置及其覆盖范围选用符合传输 要求的室内用或室内外用布线电缆。 9.1.6 引入线子系统采用的电缆线对的线径宜采用不小于 0.4mm。 9.1.7 现有楼宇内用户引入线不满足宽带接入要术的,需重新布放的,每户的入户电 缆宜采用 1 条 5e 类 4 对对绞电缆。 9.1.8 5e 类 4 对对绞电缆宜选用 8 位模块式插座(RJ45) 。 9.1.9 配线设备交叉连接的跳线的选用,宜符合下列规定: 1 对 ONU(DSL 接口)设备,选用双芯跳线; 2 对 ONU(LAN 接口)设备 1)窄带话音应用跳线选用双芯跳线; 2) RJ45 或 IDC 插接式配线模块间宽带应用跳线选用综合布线专用的插接软跳线; 3)卡接式配线模块间宽带应用跳线选用 4 对对绞电缆。 9.1.10 凡经室外引入的电缆,应在 MDF 内安装保安单元。 9.2 系统指标 26 9.2.1 采用用户电缆的引入线子系统的电缆线路的用户电缆的传输损耗、环路电阻限 值、用户线路杂音、用户线路的串音衰减等指标应满足 YD5137-2005本地通信线路工 程设计规范第 5 章的相关规定。 9.2.2 采用 5e 类 4 对对绞电缆的引入线子系统的传输最大衰减限值,应符合 GB 50311-2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