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语十二章课题论语十二章备课人:学习目标1. 掌握常用的文言实同,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教学重难点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内容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发表宣言,其中有人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最完整地保存了孔子的 智慧的书是哪一部吗?对,是论语。我们今天就 来学习论语。二、【预习导学、不看不讲】、完成填空,积累孔子和论语相关知识。()孔 子,名 丘,字 仲 尼 , 春 秋 时期鲁国 眼邑 (今 山东曲阜东南)人, 是 我 国 历 史 上 伟 大 的 思 想 家、政 治家、教 育 家,儒 家 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谁)编写,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人不知而不愠(yn )一瓢饮(pio) 三省(xng)不逾矩(y )陋巷(xing)一箪食(dn ) 好之者(ho )学而不思则罔(wng)思而不学则殆(di ) 曲肱而枕之(gng) 博学而笃志(d )不亦乐乎(l ) 不亦说乎(yu )【补充讲解】字词句翻译 1. 子曰:“学而(连词,表顺承)时(按时)习(复习)之(代词,指学过的知识),不亦(也)说(通“悦”,愉快)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快乐)乎?人不知而(连词,表转折,却)不愠(生气、发怒),不亦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发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 曾子曰:“吾(我)日(每天)三(多次)省(反省)吾身(自己):为(替)人谋(谋划、出主意)而(转折,却)不忠(忠心、尽心)乎?与(和)朋友交(交往)而(转折,却)不信(真诚、诚实)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不习(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曾子补充曾子的典故基本介绍二十四孝记载了曾子啮指痛心的佳话:曾子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子烹猪曾子烹彘【原文】: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译文】: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他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待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去杀。她就劝止说:“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妻子,可不能跟他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实现教育的方法。” 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曾子避席“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3. 子曰:“吾十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五而(连词,表顺承)志(立志)于学,三十而立(独立做事情),四十而不惑(迷惑、疑惑),五十而知天命(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六十而耳顺(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而从心所欲(想),不逾(越过、超过)矩(规矩、规范)。”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4. 子曰:“温故(学过的知识)而知(知道、得到)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可以)以(凭借)为(成为,做)师矣。”为政 翻译:翻译:孔子说:“在温习学过的知识后,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成为老师了。5.子曰:“学而(连词,表转折,却)不思则(就)罔(迷惑而无所适从),思而不学则殆(有害)。”为政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害. 6. 子曰:“贤(品质高尚)哉(语气词,表感叹,啊)回也,一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忍受)其忧(贫苦、清苦),回也不改其(他)乐。贤哉回也。”雍也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颜回好学原文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译文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很早就去世了。孔子哭得哀痛之至,说:“自从我有了颜回这个学生,学生们就更加亲近我。”鲁国国君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死了。之后再没有发现好学的人了。”颜回攫甑原文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焚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取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室入甑中,弃食不详,回攫而饭之。”孔子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译文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缺粮)受困,饭菜全无,七天没吃上米饭了。白天睡在那,颜回去讨米,讨回来后煮饭,快要熟了。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一会,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抓饭吃的事情)。孔子起来的时候说:“刚刚梦见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干净的饭然后才给他们吃。”颜回回答道:“不是那样的,刚刚炭灰飘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丢掉又不好,就抓来吃了。”孔子叹息道:“(按说)应该相信看见的,但是看见的也不一定可信;应该相信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你们记住,要了解一个人不容易啊。”所以要了解真相很难啊,孔子认为要了解一个人更难啊。7. 子曰:“知(了解)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者(.的人)不如好(喜欢,爱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以为乐趣)之者。雍也 翻译: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8. 子曰:“饭(吃饭)疏(粗劣)食饮(喝)水(冷水),曲(弯着)肱(胳膊)而枕之,乐(乐趣)亦在其(这)中矣。不义(正当手段)而富且贵,于(对于)我如(像)浮云。”述而 翻译: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几个)人行,必(一定)有我师焉(在其中)。择(选择)其善(好的)者而从(跟从,学习)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10、子在川(河流)上曰:逝(流逝)者如(像)斯(这)夫,不舍(舍弃)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站在河岸上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11、三军(军队的通称)可夺(夺去,改变)帅也 匹夫(普通的人,男子汉)不可夺志也。子罕 翻译:军队可以被夺 去主帅,男子汉 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12、子夏曰:“博(广泛地)学而(连词,表并列,并且)笃(忠实,坚守)志,切(恳切地)问而(连词,表并列,并且)近思(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仁德)在其中矣。”子张 翻译: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且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中间了。”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学而时习之:按时。(2)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怒。(3)不亦君子乎:这里指有才德的人。(4)吾日三省吾身:多次进行自我检查。(5)学而不思则罔:惘然无所得,即没有收获。(6)思而不学则殆:疑惑。(7)人不堪其忧:能忍受。(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爱,爱好。(9)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快乐。(10)饭疏食:吃。(11)逝者如斯夫:这,指河水。(12)匹夫不可夺志也:指 平 民 中 的 男 子 ,这 是 泛 指 平民百姓。(13) 博学而笃志:坚 定 。、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子曰:“温 故而 知 新,可 以为 师 矣。”子曰:“学 而 不 思则 罔,思 而 不 学则 殆。”三、【合作探究,不议不讲】一、活动:朗诵课文,释词译句。1.完成填空,积累下列多义词。(可以为师矣(做,当,成为 ) 为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给)(学而时习之(表承接关系,然后,之后) 而人不知而不惺(表转折关系 )2.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解释并积累。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3.找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1)学而时习之时 :名 词 作 状 语 ,按 时 。 (2)吾日三省吾身日 :名 词 作 状 语 ,每 天 。 (3)温故而知新故 :形 容 词 作 名 词 ,已 经 学 过 的知 识 。 新 :形 容 词 作 名 词 ,新 的 知 识 。 4.请在括号中补充省略的内容并翻译句子。 (1)可以( 之 )为师矣。翻译:可 以 凭 (这 个 )当 (别 人 的 )老 师 了 。 (2)择其善者而从之,( 择 )其不善者而改之。翻译:选 择 他 们 的 优 点 来 学 习 ,(对 照 )他 们 身 上 的缺点来警诫自己。二、问题:“三省吾身”真的是反省三次吗?古人对“三”“六”“九”有一种数字崇拜,“三”一般是泛指多数,而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第二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上节课我们翻译了论语十二章,从中学到了很多。这十二章的语言都很简练,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学习后,每个人都会受益匪浅。此外,论语是汇集成语最多的文化典籍,我 们就更不能小视对这篇课文的挖掘。接下来,我们就继续学习它。【预习导学、不看不讲】 、试着背诵课文,完成填空。(1)学而时 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吾日三省吾身: 为 人 谋 而 不 忠 乎 ? 与 朋 友交 而 不 信 乎 ? 传 不 习 乎 ?(3) 学 而 不 思 则 罔 ,思而不学则殆。(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2.从本文找出成语并解释。成语:温故知新,三省吾身,择善而从。解释:温故知新: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从而能获得新的知 识。也指吸取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三省吾身:泛指时时认真反省自己的过失。择善而从:选择其中好的跟着做,指能发现别人的优点,并学习这些优点。三、【合作探究,不议不讲】一、活动: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小组内合作研讨,每一章所讲的内容。第一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句讲学习乐趣;第三 句讲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不断温习,(知识)方能 牢固,学习之乐;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 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第二章:讨 论 思 想 品 德 修 养。 朱 嘉 认 为,重 在 为 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由此可见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思想品德修养。第三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第四章: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第五章: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方能有所得。第六章:讨论思想道德修养,赞扬颜回清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第七章:讲正确的学习态度。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仅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第八章:讲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贪图不义之财。第九章:讲的是要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对照别人不好的 地方,修正自己的缺点。第十章:告诉我们时光飞逝,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第十一章:用国家的帅将与一个人的志向对比,说明立下大的志向,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十二章: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二、活动:试按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将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分类。1.学习方法。(1)学而时习之。(2)温故而知新。(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博 学而笃志,切 问而近 思,仁在其中矣。2.学习态度。(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3.品德修养。(1)人不知而不懂,不亦君子乎? (2)吾日 三省吾身。(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