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理学教学大纲主讲人:于海艳 任娟梅课时:32第一篇 心理学概述第一章 什么是心理学一、心理学(Psychology)的概念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和行为过程的科学。1. 研究对象既包括人也包括动物,以人为主;既包括心理,也包括行为。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意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层次,人区别与动物的一点就是人有意识,而动物没有。2.心理学这门科学是基于客观的,可以被验证的证据,而这些证据的获得往往需要使用精心设计的方法。二、心理学家多做些什么?心理学大体可以分为三个主要分支或者类别:实验心理学、心理学教学和应用心理学。三、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家和精神科医生的区别心理学家精神科医生1.专业领域不同:心理学医学2.处方权无/少数通过学习必要医学课程获得有3. 心理治疗技术有没有/通过专业训练获取4.研究范围更宽泛第二章 心理学的发展历史第一节 心理学的发展与诞生一、现代心理学诞生的历史渊源(一)现代哲学思潮 当人们把灵魂和肉体分开看待和研究的时候,就有了对于心理的研究。 三位重要的人物:在对人性的解释上,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两派哲学主张,对科学心理学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亚里士多德(Aristotles ,384-322)他认为人有三种灵魂:理性灵魂、非理性灵魂和植物性灵魂。2、笛卡尔(RensDescarts,1596-1650)(二元论者)(1)身心关系:灵魂与身体有密切的关系,感知觉,想象及某些情绪活动都离不开身体,而身心关系中,人仿佛是一部自动机器,活动受力学规律的支配。(2)提出了反射的概念,他断定了心与身的交流基地是松果腺,位置在大脑底部。他不相信演绎法,而维护机械论观点,因而鼓励生理学者运用经验论的解剖方法,以发现动物躯体的机械构成。(3)提出了“天赋概念”,认为人的某些观念不是由经验而得到的,而是人的先天组织所赋予的。3、洛克(JohnLoke,1632-1704) 提倡经验主义,强调人类一切只是均来自后天经验,因而反对理性主义倡导的先天观念的说法,他认为人类本性犹如一块“白板”,纯然无色,不分善恶,其后来的一切改变,完全决定于后天的经验。(二)现代实验生理学 生物、生理学的研究对心理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例如达尔文的进化论中的诸多观点:遗传、环境、个别差异、适应等,都成了以后心理学研究的部分主题。 生理学的研究对心理学的影响,主要始于10世纪法国三位生理学家的研究,他们的研究奠定了生理心理学的基础,他们也被人们成为心理学研究的先驱。1、缪勒(johannesMiiller1801-1858) 提出神经特殊能量说,主张大脑的功能是分区的,人类对外界刺激之所以能够感觉,能够辨别,就是因为不同的神经传导具有特殊的能量,神经冲动是由于细胞之间的电化作用而产生的。这些理论后来由于学生赫尔姆霍兹进行了实验证实,他用青蛙的运动神经测量了神经的传导速度,为生理学和心理学中应用反应时的测量方法奠定了基础。2、赫尔姆霍兹(HermannVonHeLmholtz,1821-1894)倡导色觉理论和听觉理论。3、费希纳(GustavTheoderFechner,1801-1887) 创立实验法,以物理刺激的变化转化为心理经验(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大小、轻重、远近等)的历程,探讨争论未决的心身关系问题。 心理物理学:以生理感官功能为基础进行实验研究。二、现代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1590年德国麻堡大学教授葛克尔第一次使用“心理学”,心理学概念才正式出现。 2、19世纪心理学从哲学、宗教、神学中的分离。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18321920)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心理学,才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第二节 心理学流派一、构造心理学两种具有革命性的思想塑造了早期心理学的发展进程:达尔文物种起源可以将有关动物的生理和行为的研究发现谨慎的应用到人类身上。化学元素周期表是否有方法来简化对于心理的理解呢?冯特对于意识的基本元素的探索被叫做结构主义。结构主义的主要论点是:我们的心理过程,也就是“意识”,是由一些元素所构成的,这些元素是可知觉和可分析的。这些元素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注意力、情绪、认知、学习和语言。同时结构主义通过“内省法”来研究这些元素。(很多批评认为内省法过于主观)二、功能心理学(机能心理学)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威廉姆詹姆斯内容:强调意识的功能和作用。(对应结构主义强调意识的构成)针对结构主义的要素说,提出“意识流”的概念,即意识是不断流动、变化与环境不断互动的心理过程。强调对环境适应性的研究。实际意义:他们是最早的应用心理学家。三、行为主义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巴甫洛夫、桑代克、斯金纳、行为主义的重要特点:(1)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要研究行为。(2)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四、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代表人物: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主要内容: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提倡顿悟说,重视心理实验。主要内容将在“感觉与知觉”部分重点介绍。五、精神分析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弗洛依德特点:重视异常行为研究,强调无意识现象,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自我、本我、超我第三节 当代心理学的研究视角1 生物学观点 Biological view 神经科学、进化心理学2 发展观点 Developmental view 发展心理学3 认知观点 Cognitive view 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4 临床观点 Clinical view 心里动力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的发展),人本心理学(马斯洛)5 行为主义观点 Behavioral view6 特质观点 Trait view 大五人格理论7 社会文化观点 Sociocultural view第二篇 心理学的生理基础第一章 基因我们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往往受到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第二章 人体内部通信系统脑负责协调人体的两大通信系统,即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这两大系统利用相似的化学过程与周身的通信目标进行沟通。1、神经系统n 神经系统的基本构建单位神经元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是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1) 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是身体的“司令部”。脑约占整个颅腔的三分之一,能做出各种复杂的决策,协调身体的各种功能,启动我们的各种行为。脊髓作为一种神经电缆,主要承担支持性的功能。他将脑和延伸到肢体中的周围神经系统的各个部分连接起来。同时负责简单迅速的反射。(随意运动需要有脑的参与)(2) 周围神经系统可以将周围神经系统看做为中枢神经系统提供信息收集和信息传递服务的系统。包括:q 体神经系统脑与外部世界相连的沟通渠道q 植物性神经系统处理内部反应植物性神经系统不需要我们意识时的参与便能自动完成工作。植物性神经系统分为:n 交感神经Sympathetic division唤起n 副交感神经Parasympathetic division平复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功能相反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处于相互平衡制约中。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植物性神经系统(与体内器官和腺体通信)体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和随意运动器官通信)交感神经(唤起)感觉神经系统(感觉输入)副交感神经(平复)运动神经系统(运动输出)2、内分泌系统(endocrine system)组成内分泌系统的腺体通过向血液中释放激素(hormone)来传递信息。人体内主要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及其生理作用内分泌腺激素主要生理作用分泌不足分泌过剩垂体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增生和分泌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进肾上腺皮质增生和糖皮质激素的分泌 促性腺激素促进性腺生长、生殖细胞的生成和分泌性激素 催乳素促进成熟的乳腺分泌乳汁 生长激素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幼年分泌不足患侏儒症巨人症或肢端肥大症甲状腺甲状腺素、三碘甲腺原氨酸促进糖和脂肪氧化分解、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幼年分泌不足易患“呆小症”分泌过剩患“功能亢进”胰岛细胞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 细胞胰岛素降血糖糖尿病肾上腺皮质盐皮质激素促进肾小管吸收钠和排出钾调节水盐代谢血压低、脱水、血钠低,血钾高血钠高、血压升高血钾稍低糖皮质激素调节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代谢,升高血糖,增进机体的应激功能低血糖,抗有害刺激能力下降高血糖,特征性肥胖性腺睾丸雄性激素促进精子生成和男性生殖器官发育,激发并维持男性第二性征性器官第二性征减退 卵巢雌性激素促进卵子的生成和女性生殖器官的发育,激发并维持女性的第二性征 孕激素促进子宫内膜增生和乳腺腺泡发育受精卵种植障碍 第三章 大脑脑是精神的器官 大脑皮层各区域的主要功能区域功能额叶运动、语言、抽象思维顶叶触觉、体位、听觉颞叶听觉、嗅觉、视觉枕叶视觉第三篇 认识过程第一章 注意一、什么是注意n 注意attention,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有选择的集中。 q 指向性:在众多事物中只挑选某些特定对象进行反应q 集中性:将注意指向的范围缩小,将精力集中于某事物,而不管其他q 非独立性:总是伴随着视、听、思维、记忆等过程存在二、注意的功能n 选择的功能有选择地指向符合需要的有关的对象,抑制和排除无关对象n 跟踪和保持的功能对一事物稳定反应,直至活动顺利完成n 调节和控制的功能适当分配或转移,必要时纠正注意的特殊情况n 貌似注意n 貌似不注意三、注意的外部表现 n 感官的趋向活动n 无关运动的停止n 呼吸的变化四、注意的类型根据人们对事物注意时是否具有目的性及是否需要意志的努力,可以讲注意分为:(一)无意注意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客观刺激物的特点:强度、新异性、运动性、变化性、对比性人的主观状态:需要和兴趣、情绪状态、知识经验、期待程度等。 (二)有意注意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其保持条件是:q (1)明确的目的和间接兴趣;q (2)活动组织合理;q (3)坚强的意志力;q (4)过去的经验;q (5)干扰的排除。 两种注意之间的关系1、相互联系,不可分割q 只有无意注意:不系统,零乱q 只有有意注意:疲乏、效率低2、可相互转化q 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即,有意后注意(三)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而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产生条件:q 明确目的任务q 加强实践环节训练五、注意的特征规律1、注意的选择性2、注意的广度3、注意的稳定性当人专注某一对象时,视听感觉器官会产生周期性加强或减弱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4、注意的分配5、注意的转移第二章 感觉与知觉一、感觉与知觉的定义感觉与知觉的联系与区别n 共同点:q 二者都是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当前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所产生的主观映像。都是具体的感性形象。n 区别:q 感觉(sensation)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q 知觉(perception)对事物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整体的反映过程.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1.知觉以感觉为基础,刺激物一旦从感官所涉及的范围消失,感觉和知觉都停止了。2.知觉是对感觉材料的加工和解释。3.知觉则要借助过去的经验,知觉过程中还有思维、记忆等的参与,因而知觉对事物的反映比感觉要深入、完整。二、感觉(一)感觉的分类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内部感觉:动觉、平衡(静)觉、内脏觉(二)感觉的基本规律1、感觉强度对刺激强度的依从性n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受阈限的数值反比关系定律绝对感受性是觉察出最小刺激的能力。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 n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受阈限的数值反比关系定律差别感受性是指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的能力。刚刚能感觉出两个不同刺激的最小差别量,叫差别阈限。2、感受性变化规律(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n 适应n 对比n 后像(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n 感受性的提高或降低n 补偿作用n 联觉(3)实践与感受性的变化n 实践活动可以改变感受能力三、知觉(一)知觉分类1.对物的知觉:时间时间长短、延续性、先后顺序性、周期性空间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等运动物体空间位置的移动的感知2.对人的知觉(外部特征,内部心理状态),又称 社会知觉 (J.S.Bruner,1947) n 1.对个人的知觉:对他人外部特征及情感动机等的知觉n 2.人际知觉: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n 3.自我知觉: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自我感知n 4.角色知觉:对人们所表现的社会角色行为的知觉(二)知觉的特征n 1、知觉的选择性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有目的地把某些刺激信息或刺激的某些方面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n 2、知觉的整体性与感觉不同,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刺激物的个别特性和属性,而是多个个别属性的有机综合,反映事物的整体和关系。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n 3、知觉的理解性即人们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去理解和解释事物,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n 4、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仍保持着它的稳定性,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三)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1.知觉者主观因素2.知觉的情景3.知觉对象特征(四)知觉错觉对物的知觉错觉(视觉、形重、运动、时间、方位等)对人的知觉错觉(社会知觉的主要偏差)n 第一印象n 晕轮效应n 刻板效应n 近因效应第三章 学习与记忆第一节 记忆一、定义: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中经历的事物的反映。二、记忆过程(一)记忆过程记:识记和保持, 忆:再认和回忆心理过程:识记、保持、再认(重现)信息论观点:人类的记忆是一个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读取的信息处理系统。1识记:通过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脑中留下映像的过程。识记无意识记有意识记机械识记意义识记分类:分类标准识记种类特点是否有目的无意识记没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偶然、片段性有意识记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参与,并采取一定方法分类标准有意识记种类特点对材料是否理解机械识记根据外在联系采取多次重复方式所进行的识记意义识记在理解材料内在本质因果联系的基础上进行识记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n 识记的目的和任务:n 材料的数量和性质n 活动任务的性质n 识记方法:整体法、部分法、综合法n 情绪状态2保持保持:识记的事物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动态过程。变化:量:遗忘 质:简要化、完整合理化、具体夸张化等我们的记忆不是录像机,记忆材料会在存储过程中发生变化。3再认与回忆n 再认(回答选择题)n 回忆(回答简答题)(二)记忆模型(记忆的三个阶段)我们接收的信息要变成永久记忆必须经过三个阶段的处理:感觉记忆、工作记忆、长期记忆。感觉记忆工作记忆(包括短期记忆)长期记忆记忆的三个阶段(简化版)记忆三个阶段的每个阶段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编码和存储,但是他们通力协作将感觉体验转变为具有特定含义的永久记录。(一) 感觉记忆(sensory memory)当一起感觉知觉的刺激物不再继续呈现时,其作用仍能继续保持一个极短的时间(约1/4秒),这种短暂的保持就是感觉记忆,又称为瞬时记忆。单纯的存储记录,不赋予信息任何意义。赋予意义的工作由工作记忆来完成。生理基础:感觉通路(感觉系统中迅速消退的刺激痕迹所组成)作用:为工作记忆筛选信息而短暂保留信息,(正是由于感觉记忆,我们才能将电影电视看成连续活动的景象。)容量极大(二) 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从感觉寄存器中选择性地提取信息,然后将其与长期记忆中的存储信息关联。作用:用意义对信息进行编码以便长期记忆存储保持时间:20-30秒左右容量:72组块生理基础:与海马体和额叶有关(三) 长期记忆(long-term memory)从工作记忆那里接受信息,并能够将其存储更长的时间。n 容量:无限n 时间:无限n 生理基础:大脑皮层长期记忆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语义记忆包括有关语言、事实、一般知识和概念的记忆情景记忆包括有关时间和个人经历的记忆包括有关操作性条件作用和经典条件作用的记忆长期记忆的种类记忆三阶段的比较感觉记忆工作记忆长期记忆功能为工作记忆筛选信息而短暂保留信息参与控制注意力,为刺激赋予含义,将想法和事件联系起来存储信息编码感觉形象用意义对信息进行编码以便长期记忆存储 把信息存储在有意义的心理类别中存储容量12-16项72个组块无限保存时间约1/4秒约20-30秒无限结构单独的感觉寄存器中央系统语音回炉视觉空间画板程序性记忆和描述性记忆(进一步分为语义记忆和情景记忆)生理基础感觉通路与海马体和额叶有关大脑皮层三、记忆存在的问题(一)遗忘所谓遗忘就是我们对于曾经记忆过的东西不能再认起来,也不能回忆起来,或者是错误的再认和错误的回忆,这些都是遗忘。1、稍纵即逝(transience 【trnns】n.短暂):记忆的消退记忆消退的经典实验: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是拿自己作为测试对象的,他得出了一些关于记忆的结论。艾宾浩斯(H.Ebbinghaus)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即先快后慢)。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并根据他的实验结果绘成描述遗忘进程的曲线,即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现代心理学家在艾宾浩斯的成果基础上继续研究,有意义的信息也会消退,而且也遵循先快后慢的规律,只是有意义的信息比无意义的信息,消退的速度要慢而已。2、心不在焉:注意力的松懈当你心不在焉(absent-mindedness)的时候,并不是由于记忆从大脑中消失而造成的,而是由于即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进而导致读取记忆失败。3、阻塞:干扰 当信息相互干扰的时候,也就是说当一段记忆成为达到和读取另一段记忆的障碍时,记忆就会发生阻塞(blocking)。干扰理论:干扰理论将干扰归为两大类: 前摄干扰:旧记忆打断新记忆的形成。后摄干扰:新信息阻碍了旧记忆的读取。(二)扭曲或创造记忆有时候我们的记忆可以被读取,但却并不一定是原来真实的记忆。1、归因错误2、暗示3、信念或态度的偏差(三)无法忘记 当记忆伴有强烈消极情绪的时候,这种记忆往往会挥之不去。(抑郁症)虽然以上问题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麻烦,但是,这些都是记忆系统的适应特征所具有的副产品。第四章 思维 (thinking)一、思维的概述(一)思维的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往往借助语言、表象、动作来实现,是思维的高级形式。(二)思维的分类1、根据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内容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2、根据思维是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还是科学概念可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3、根据思维是否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可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4、根据思维的新颖性、独创性可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5、根据思维活动的方向和思维成果的特点可分为:集中 (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思维种类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集中思维发散思维常规思维创造思维 直觉思维分析思维 经验思维理论思维(三)思维的过程1、分析与综合n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或现象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方面或个别属性、特征的思维过程。n 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或现象的各个部分、方面或者个别属性、特征结合成为一个整体的思维过程。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其他过程是从由此派生出来的。2、比较与分类比较:在头脑中确定事物之间异同的思维方法。分类:在头脑中根据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它们分为不同类别的思维方法。3、抽象与概括抽象(abstraction)是在观念里把事物的共同属性、本质特征抽取出来、舍弃其有所不同的、非本质特征的过程。概括(generalization)是把抽象出的共同的、本质特征综合起来推广到同类事物中使之普遍化的思维过程。 4、系统化与具体化系统化:在头脑中把已有的知识分门别类地构成一个层次分明的系统的思维过程。具体化:在头脑中把概括化了的知识用于具体的、个别的对像的思维过程。(四)思维的形式概念、判断、推理1、概念(1)概念是反应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q 概念内涵:概念质的规定,概念中事物的本质属性q 概念外延:概念量的规定,概念的适用范围(2)概念的分类n 单独概念与普通概念q 外延独一无二,比如中国、亚洲、地球q 外延可以包括许多事物,如国家、商品n 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q 集合概念反映集合体的概念,如森林q 非集合概念不反映集合体的概念,如树木n 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关系概念q 合取概念是根据一类事物中同时存在的单个或多个相同属性形成的概念。如铅笔、毛笔、钢笔等,这种概念最为普遍。q 析取概念是根据不同标准,由单个或多个属性的结合而形成的概念。如“好孩子” 。q 关系概念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形成的概念。如高低、上下、大小、左右等。2、判断n 判断是对事物情况作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n 肯定判断n 否定判断3、推理n 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一直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n 归纳推理:特殊 一般n 演绎推理:一般 特殊,典型的三段论推理二、表象与想象(一)表象n 1.概念:人们头脑中出现的关于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q 源泉客观q 基础感知q 本质形象2.表象的特征n 形象性n 概况性n 可操作性(心理旋转)双重编码理论:表象编码与语言编码3.表象的种类标准表象产生的主要感觉通道对象范围和概括程度表象创造程度分类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嗅觉表象触觉表象味觉表象个别表象一般表象记忆表象(记忆表象的一种特殊表象称之为遗觉象)想象表象4.表象的作用n 有利于知觉先前的表象知觉促进知觉速度n 有利于记忆联想学习n 有利于思维促进问题解决(二)想象1、想象的概念:n 想象是指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n 通过想象过程创造的新形象就是想象表象,想象表象具有形象性和新颖性的特点。2、想象的种类n 根据产生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可把想象区分为:n 无意想象q 梦是无意想象的一种极端形式n 有意想象q 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包括幻想)(1)形成正确再造想象的条件:n 正确理解言语与各种图形、符号的意义n 充分储备有关的表象(2)发展创造想象的条件n 创造动机n 丰富的表象储备n 积极的思维活动n 灵感3、幻想:一种与生活愿望相联系,指向未来的创造想象。n 主体的一种向往n 创造性活动的准备阶段n 形式包括n 科学幻想n 理想n 空想三、问题的解决创造性思维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n 知识经验n 问题表征 n 思维定势 n 功能固着n 动机情绪n 人际关系n 酝酿效应第四篇 情感与意志第一章 情绪与情感一、情感与情绪的定义n 情感与情绪都是指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感与情绪的区别:n 从产生的需要角度看q 情绪:与生理需求联系q 情感:与社会需求联系n 从出现的情境与持续时间看q 情绪:情境性、短暂性q 情感:稳定性、深刻性n 从表现形式看q 情绪:外部性与冲动性q 情感:内隐性与行动性二、情绪与情绪的种类(一)基本情绪n 快乐 n 愤怒n 恐惧n 悲哀(二)按情感状态分类n 心境、激情、应激情绪类型持续时间表现特点强度心境比较长抑郁、焦虑、烦躁小激情比较短悲痛、愤怒大应激比较短恐惧、紧张大或小(三)按情感社会内容分类n 1道德感n 2理智感n 3美感三、情感的作用n 动力作用n 信号作用n 调节生理四、情绪智力n 20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嘉德纳q 理性认知能力q 非理性情感体验n 20世纪9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比特沙洛维和约翰梅耶,情绪智力结构: 情绪智力: 情绪知觉、情绪控制、自我激励、换位思考、情绪促进五、情绪劳动:交往中的情绪表现n 情绪 q 情绪感受(felt emotion):实际情绪q 情绪表达(displayed emotion):符合特定工作的情绪第二节 意志一、内涵n 意志:自觉确定目的,并支配调节自己行为,以克服各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n 对行为的调节作用:发动、坚持、克制二、意志行动中的挫折n 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和阻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是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q 挫折情境、挫折认知、挫折反应q 改善情境、调整认知、宣泄、合理期望、总结、社会支持、AQ ( Adversity Quotient )-逆商三、意志品质n 意志品质:自觉、果断 、坚持 、自控n 培养:目标、锻炼、纪律第五篇 个性心理人格(个性)的内涵n 人格(个性) personalityn 辞源:persona面具n 人格含义q 外在、公开的自我q 内在、真实的自我n 阿尔波特界定人格:n 人格是个体内部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了个体对环境独特的调节方式。n 管理角度界定人格:n 人格是影响个体行为的心理特征,是个体所有反应方式以及与他人交往方式的总和。注:人格是一个综合的、全局性的概念第一章 个性倾向性第一节 需要、动机一、定义n 需要是指客观的刺激作用于人的大脑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n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影响动机强度的因素:n (1)外界条件一定,动机强度与个体缺乏的程度以及个性直接有关。n (2)内部条件一定,随外部环境刺激而变化。n (3)动机过去是否得到强化n (4)随行为进行的过程变化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n 五种需求层次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n 人的需求,不同时期和环境,有所不同,需求具有一定的主导性。n 多数人的需求,符合上述序列层次,当然少数人也存在例外的特殊情况。第二节 价值观(Values)一、价值观的内涵 价值观代表了人们最基本的信念: 从个人或社会的角度来说,某种具体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比之于相反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更可取。价值观属性n 内容属性:某种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是重要的n 强度属性:界定它有多重要 根据强度来对一个人的价值观进行排序,就得到一个人的价值系统。二、价值观的表现形式 兴趣:人的人是需要的心理表现,他是人对某些事物优先给予注意,并带有积极的情绪色彩 信念:人对于生活准则的某些观念抱有坚定的确信感和深刻的信任感的意识倾向。 理想:符合客观规律的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的积极的想象。三、价值观的分类(一)斯普朗格尔(E.spranger)的价值观分类q 1.理性价值观q 2.唯美价值观q 3.政治价值观q 4.社会价值观q 5.经济价值观q 6.宗教价值观(二)罗可齐(Miton Rokeach)的价值观分类n 终极价值观:期望的终极状态,最根本目标。n 工具价值观:喜欢的行为方式或实现终极价值观的手段。 价值观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变化缓慢 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们行为的核心。第二章 气质与性格一、涵义:典型、稳定的心理特点,是天生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二、气质的类型与特征1.体液分类说希波克拉底与盖仑气质类型典型特征 代表多血型活泼爱动,富于生气,情绪发生快而多变,表情丰富,思维言语动作敏捷,乐观,亲切,善交往,浮躁,轻率,缺乏耐力与毅力。王熙凤黏液型沉着冷静,情绪稳定,深思远虑,思维言语动作迟缓,内心少外露,坚忍,执拗,淡漠,自制力强。薛宝钗胆汁型精力充沛,情绪发生快而强,言语动作急速难于自制,内心外露,率直,热情,易怒,急躁,果断。李逵抑郁型柔弱易倦,情绪发生慢而强,易感而富于自我体验,善于察觉细节,敏感多疑,言语动作细小无力,胆小忸怩,孤僻。林黛玉现代心理学已经摒弃了认为气质是由四种体液来决定的理论,但基本概念还是得以保留,即,生理倾向的确会影响我们的基本人格。现代生物心理学把体液换成了神经递质。2.血型分类说q A:温和、稳妥、多疑、顺从q B:感觉灵敏、镇静、好交际q O:果敢、强势、意志坚强q AB: A、B混合型,容易走极端3.激素分类说q 甲状腺型q 脑下垂体型q 肾上腺型q 甲状旁腺性q 性腺过分活动型4.体型说n 肥胖型n 瘦长型5.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尽管气质没有好坏之分,但气质却能影响一个人的工作效率。特别是在一些需要经受高度身心紧张的职业中,气质不关系到工作的效率,还关系到事业的成败。第二节 性 格(character)1.涵义性格: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即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气质与性格有怎样的区别与联系?n 气质:自然属性,多遗传,无好坏n 性格:社会属性,多受社会影响,有好坏n 相互影响:q 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的表现方式和形成的难易和速度;q 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控、掩盖或改造气质。2.性格的类型(1)机能说:英国心理学家培因和法国心理学家李波提出q 理智型:以理智衡量一切q 情绪型:情绪体验深刻,言行受情绪左右q 意志型:活动目标明确,行动具有主动性(2)向性说:(瑞士)荣格(1875-1961)q 内向型:处事谨慎、不善交往、反应缓慢、沉静孤僻q 外向型:活泼开朗、善于交际、反应迅速,不拘小节q 中间型:多数介于二者之间q 同时,荣格将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感觉、思维、情感和直觉四种基本机能。(3)独立说: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q 独立型:独立,不依靠他人q 顺从型:易受暗示,依靠他人(4)文化类型说(斯普朗格尔的价值观分类)备注:性格是人格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人格中涉及社会评价的那一部分,可以说,性格是人格的社会属性的体现。性格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采取的言行上。 第三章 能力一、能力内涵心理学上,能力是一种内在心理品质,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是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q 内在性q 直接影响性两个层次:n 实际能力:对某项任务或活动的现有成就水平n 潜在能力:完成某项活动的可能性,一种能力倾向辨析:能力、知识、技能n 知识: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概括n 技能:在理论或实践活动中经过练习而获得并巩固的某种基本操作或活动。n 能力:个体心理特征之一,是掌握知识、技能的主观条件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n 1.先天生理特征基础n 2.环境与教育关键性条件n 3.社会实践决定性意义n 4.其他:如营养、勤奋、爱好二、能力类型1、心理能力:从事心理活动所需要的能力。 一般认为,心理能力包括7个维度。n 算术 会计n 语言理解 推行政策的管理者n 知觉速度 火灾调查员n 归纳推理 市场调查员n 演绎推理 需要做出选择的主管 n 空间知觉 室内装饰师n 记忆力 销售人员要记住顾客姓名智商测验就是用于确定个人总体的心理能力。n 智力测验1905,比奈与 西蒙首创斯坦福-比奈量表: IQ=(MA/CA)*100 心理年龄,MA; 生理年龄,CA; 智力商数,IQ 。n 当人在青春期中后期以后,智能向许多方向发展,智龄增长速度会趋缓,导致公式计算出现偏差。n 目前,心理学家主要运用正态分布的打分方法,来判断一个人的智力水平。目前测量工具中最著名的是:(开发者:心理学家 大卫韦克斯勒)n 韦氏成人智力量表n 韦氏儿童智力量表n 韦氏学龄前儿童智力量表2、体质能力n 体质能力:从事某项工作所需具备的身体方面的能力 9种基本体质能力体质能力涵义力量因素动态力量躯干力量静态力量爆发力不断重复或持续运用肌肉的能力运用躯干部肌肉以达到一定肌肉强度的能力产生力量阻止外部物体的能力在一项或一系列爆发活动中产生最大能量的能力灵活性因素广度灵活性动态灵活性尽可能远地移动躯干和背部肌肉的能力进行快速,重复的关节活动的能力其他因素躯体协调性平衡性耐力躯体不同部位进行同时活动时相互协调的能力。受到外力推拉时,依然保持躯体平衡的能力当需要延长努力时间时,持续保持最高努力水平的能力3、实践智力n 实践智力: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适应性能力n 具有内隐知识q 行动导向知识 q 实用性知识 q 通过经验获得 4、情绪智力(见情绪一章) 约翰梅耶提醒我们,情绪智力的高低并不能完全预测一个人将来是否能够成功,也不应将其视为传统智商的替代品,它只是一个帮助我们理解和预测行为的变量而已。三、能力差异1、能力类型的差异:n 知觉差异:分析性、综合型、分析综合型n 记忆差异:听觉型、视觉型、动觉型、混合型n 思维差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2、发展早晚差异正常发展的能力与年龄之间的关系(1)一般智力的一般趋势:儿童脑发育加速期:5-6岁,13-14岁13岁以前:智力直线上升25岁:高峰26-35:高原水平35岁以后:有下降趋势(2)早聪:莫扎特、诺伯特维纳(3)大器晚成:齐白石、达尔文第四章 个性及其测量一、人格特质理论1、奥尔波特的特质分类理论n 奥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础,是心理组织的基本建构单位,是每个人以其生理为基础而形成的一些稳定的性格特征。n 他将人格特质区分为共同特质(common traits)和个人特质(personal traits)。n 并区分了三种不同的个人特质:q 1. 首要特质 所谓首要特质(cardinal trait),是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小说或戏剧的中心人物,往往被作者以夸张的笔法,特别突显其首要特质。如林黛玉的多愁善感。 q 2. 中心特质 所谓中心特质(central trait),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中心特质。如林黛玉的清高、聪明、孤僻、抑郁、敏感等,都属于中心特质。 q 3. 次要特质 所谓次要特质(secondary trait),是个体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情境下才表现出来。如有些人虽然喜欢高谈阔论,但在陌生人面前则沉默寡言。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n 卡特尔对人格特质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根源特质。n 1949年,卡特尔根据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编制了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简称16PF)。这16种人格特质是: q 乐群性、聪慧性、情绪稳定性、恃强性、 q 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 q 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 q 激进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 3、艾森克的人格维度n 艾森克(Eysenck,1947,1967)依据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人格的三因素模型 (three factor model)。这三个因素是: q 外倾性 (extraversion),它表现为内、外倾的差 异; q 神经质(neuroticism),它表现为情绪稳定性的差异; q 精神质 (psychoticism),它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征。n 艾森克依据这一模型编制了艾森克人格问卷 (EysenckPersonalityQuestionnaire,简称EPQ,1986) 。4、五维度模型(OCEAN) n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格研究者们在人格描述模式上达成了比较一致的共识:n 外倾性(extraversion):好交际对不好交际,爱娱乐对严肃,感情丰富对含蓄;表现出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点。 n 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neuroticism):烦恼对平静,不安全感对安全感,自怜对自我满意,包括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特质。 n 开放性(openness): 富于想象对务实,寻求变化对遵守惯例,自主对顺从。具有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慧等特征。 n 随和性(agreebleness):热心对无情,信赖对怀疑,乐于助人对不合作。包括信任、利他、直率、谦虚、移情等品质。 n 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有序对无序,谨慎细心对粗心大意,自律对意志薄弱。包括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特点。二、人格测量方法n 观察法、自然实验法、问卷法、访谈法、投射法(1)问卷法n MMPI(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 、 n 16PF(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n EPQ(艾森克人格问卷 )(2)投射法n 罗夏墨迹测验 、n 主题统觉测验(TAT)、n 语句完成测验 、 n “你是谁”测验 、n 绘人测验 、n 房树人测验 、n 画树测验 、n 梦的解释 第六章 学习心理一、对学习的界定心理学定义:个体凭借经验所引起的比较持久的行为变化过程。n 广义:包括人类和动物的学习n 狭义:指人类的学习学习的作用和意义n 生物学意义:适应环境,生存必备技能n 社会意义:适应、认识和改造社会二、学习理论(一)行为学习理论n 1.经典条件作用(classical conditioning) n (1)巴浦洛夫简介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奠基人。条件反射理论的建构者,也是传统心理学领域之外而对心理学发展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曾荣获诺贝尔奖。(2)巴浦洛夫经典的条件反射实验n 经典条件作用是学习的一种基本形式,在这一学习过程中能够产生先天反射的刺激与另一种中性刺激联系在一起,后者便有了引发相同反应的能力。经典条件作用的学习规律:n 习得q 非条件刺激必须紧跟条件刺激n 消退 与 自发恢复 q 消退过程并没有将条件反应完全消除,只是压制。q 当自发恢复发生时,条件反应强度几乎总是会变小。 n 泛化 与 分化 q 泛化:对于和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都作出相同条件反应的过程 q 分化:让生物体对一种刺激做出反应,而不对相似的刺激做出反应。 n 第一信号系统现实的具体的刺激 n 第二信号系统抽象刺激,即语言文字 (3)应用举例n 行为疗法(4)挑战n 条件性厌食:n 厌食的学习过程似乎要求一种天生的将恶心与食物关联在一起的倾向。n 味觉厌恶和化疗2.操作条件作用(operant conditioning)桑代克联结学习理论n (1)桑代克简介爱德华桑代克(Edward.Thorndike 18741949),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一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 18618:2025 EN Dentistry - Interoperability of CAD/CAM systems
- 【正版授权】 IEC 63536:2025 EN-FR Railway applications - Signalling and control systems for non UGTMS urban rail systems
- 【正版授权】 IEC 60245-5:1994/AMD1:2003 EN-D Amendment 1 - Rubber insulated cables - Rated voltages up to and including 450/750 V - Part 5: Lift cables
- 北欧家装设计知识培训
- 校外骑车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校园预防偷窃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辩论修养试题及答案
- 电厂化学考试题及答案
- 北京面部护理知识培训班课件
- 校园安全知识培训教材课件
- 2024年数据泄露一次性赔偿合同
- 有害物质过程管理系统HSPM培训教材
- 乒乓球馆合伙人协议
- 2024至2030年中国品牌战略咨询服务市场现状研究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ISO∕TR 56004-2019创新管理评估-指南(雷泽佳译-2024)
- TSG+11-2020锅炉安全技术规程
- 从高考改卷谈对物理教学的几点启示
- DB32-T 4757-2024 连栋塑料薄膜温室建造技术规范
- 项目成本核算表模板
- 2024新版实习律师协议
- 2024辅警考试公基模拟220题及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