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不要过分关心孩子。这样做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二、不要溺爱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三、不要太亲近孩子。应该鼓励孩子同同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四、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五、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六、不要欺骗和无谓的恐吓孩子。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七、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这样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损害孩子的自尊心。八、不要过分夸奖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赞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九、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十、要帮助孩子去分析他所处的环境。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而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应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家长,应该为孩子做点什么现如今,独生子女家庭已占绝大多数,对于孩子,那是全家的“太阳”、“皇帝”。可不管多聪明,多可爱的孩子,一旦处于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加上长辈的宠爱娇惯,形成孩子任性、爱发脾气、自私、孤僻、不爱劳动等不良个性和行为习惯。作为教育者,我想提醒和告诫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当注意些什么,做些什么来正确培养孩子。1.家庭的团结和睦是教育好孩子的关键。家庭中和谐的气氛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它的作用超过任何言语的说教,能形成孩子心灵的安详和宁静。2.家庭成员对孩子教育态度要一致。成人的教育态度不一致,将使孩子无所适从。如:妈妈爸爸对孩子要求严格,而爷爷奶奶却对孩子一味迁就,或爸爸严格,妈妈放任,这样孩子良好的行为和性格是不可能形成的。3. 对孩子爱要适度,严要合理。儿童教育家陈鹤琴主张:“把严格要求和亲切关怀、严厉和抚爱、服从和自由结合起来”,这是很有道理的。当孩子已开始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他便有了需求。有了要求就会产生愿望,这时成人就不能因为只有一个孩子就无原则、无止境的迁就。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应耐心的,用孩子能理解的道理予以说服。让孩子明白这件事为什么不可以做。但不能强制执行,切记用“武力”教育,那样的教育方式不会起到任何效果,反而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4.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做父母的一言一行在孩子最初的生活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许多调查表明,孩子的不良行为除了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外,还来自父母及最贴近他的人的不良影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对家长强调说:“不要以为只有在你们同儿童谈话、教育他、命令他的时候才进行教育。你们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的娱乐或发愁,怎样对待父母和长辈,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怎样读书和学习,所有这些对儿童都有教育意义。”不要一味责怪孩子贪玩,你呢?天天围着麻将桌转,在孩子眼中和心里打麻将就是爸爸、妈妈最重要的事情。也不要责怪孩子不懂得尊老爱幼,先问一下自己的内心,你对长辈是怎么做的?那是你平时的潜移默化的结果,让孩子从小形成了一种不良的行为所以,“以身作则”是家庭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也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方法。5.使孩子认识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在家庭这个集体中要教育孩子认识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大人孩子要相互关心,要让孩子从小懂得:不但他有愿望,别人也有愿望,并细心的观察他人的愿望和要求;为了满足他人的愿望,又是必须克制自己的愿望。引导孩子去关心周围的小朋友和老人,为他人做好事,从小培养孩子助人为乐的好品质。父母也要将孩子视为家庭中的一员,形成亲子间的平等关系,家庭中应有民主作风。此外,应从小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培养孩子具备自我服务能力和独立自主的精神,让孩子成当某些家务劳动的责任,如饭前摆筷子、汤勺、扫地、抹桌子等,按其年龄督促其完成一定家务,这也是教育孩子认识它是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对家庭应负起责任的有效手段,同时,也能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心理学在职研究生 如何教育好孩子,家长应该注意的事项! 作者:jingyue5210 提交日期:2011-05-31 19:26:15 访问:182 回复:0楼主家长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千万不要用下面的这些方法去打击孩子!下面是网络上流行的毁掉孩子的方法,家长们对照下自己:1.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赏识他。例如学习不行,长相不行,交际不行,干家务不行,马虎,粗心,让家人为他受累总之,他没有行的地方。2.经常拿比他“行”的人刺激他。例如这种话要时常挂在嘴边:“看人家鬃,从不让父母操心!”这类话最具打击力和摧毁力,是摧毁孩子的王牌语录。3.使孩子产生罪恶感。父母把自己塑造成为家庭牺牲者的形象,这样会使孩子产生罪恶感。而一个有罪恶感的人往往采用自暴自弃的方法度过一生。具体方法举例如下:经常告诉孩子,自从有了他,你连电影也没看过,你为他操碎了心都累出病来了,最好再具体说出你身上的哪种病是由于他造成的。或者说,如果不是为了照顾他,自己早就在事业上有大发展了。4.和孩子说话时口气决不能和蔼。切不可使用商量的口吻,一定要使音量达到70分贝以上,一定要使用命令式的口吻。如果还能配合一些挖苦讽刺的汉语词组,则效果更佳。如“你真蠢”“你混”“没见过你这么傻的”“怎么生了你这么个东西”等等。5.孩子的一切要由你来决定,切不可给他一点儿自由,他的行踪你要密切注视。他如果有日记,一定要设法查看;他如果有信件,一定要审查。这样做能在他心里造成他不是人的感觉,造成他是一个受人操纵的木偶的感觉。一个怀疑自己不是人的人是绝不可能奋发上进的。6.要学会迁怒的本事。单位上遇到不顺心的事,回来后要想方设法找理由给孩子泼狗血。无论什么事都归功于孩子的过错然后教训他,并制止他流眼泪。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增强孩子的自卑感,同样可以造成他不是人的感觉。7.当众出孩子的丑。前6条都是在家庭里的“单练”。真正要彻底毁掉他,这第7条才是杀手锏。你一定要当着外人(或同学或亲友或邻居)损他,贬他,让他无地自容。从心理学角度讲,这样做能使一个人产生惧怕社会的心理,产生自惭形秽的念头。而一个惧怕社会和自惭形秽的人是很难立足于社会的。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创办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的在职研究生课程就包括如上家长所担心疑虑的问题解答,切克报选相关研究方向的老师作为指导导师。提升自身的素养,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保障。家长“惩罚”孩子的注意事项2009-09-13 10:12:24 分类:教育教学孩子究竟要不要惩罚?绝大多数家长肯定会持否定态度。父母惩罚孩子的九大学问眼下,随着家庭教育知识的日益普及,“重教轻罚”已成广大家长的共识。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惩罚是打骂的代名词,因而我们常常在报刊上见到少数家长对孩子罚站、罚跪、罚饿甚至虐待孩子致死的报道,这些家长便是对惩罚缺乏正确的理解和把握。其实,惩罚的方式多种多样;打骂只是其中的一种,是惩罚的极端性行为。错用、滥用惩罚以致不负责任地对孩子的肉体和心灵施暴,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长期以往就会使惩罚失效,导致最终“管不住孩子”;而适当、适时的科学的惩罚却能对孩子起警戒作用,促使孩子改正错误,从而收到以罚助教、以罚代教的效果。所以说,惩罚是一门家教艺术,惩罚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是看父母能否使用得当。笔者认为,父母在惩罚孩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学问1:惩罚的“量刑”要适当惩罚孩子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引起孩子的良性转化,那么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大教育家洛克说过“儿童第一次应该受到惩罚的痛苦时候,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还要逐渐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 专家提示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种经验,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父母只需要用自己的言语或行动向孩子表示一点点哪怕是极其微小的不满,孩子都会觉得是对他的错误的惩罚,从而自觉改错。因而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惩罚包括间接的和直接的批评。给孩子使个眼色、对他的行动加以限制、扣留他喜欢的东西、没收他的玩具,甚至在吃饭时减少他爱吃的菜肴或者让他穿一件旧衣服等等都是惩罚的手段与方式。学问2:指明“出路”不含糊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其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须要做好,否则又要受罚。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家长不给“出路”,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 专家提示惩罚之所以能促使孩子改正错误,这是教育心理学中的效果律在起作用。效果律认为:孩子“快乐则接受;痛苦则拒绝”,要使孩子继续或终止某种行为,我们可以通过奖励或惩罚来做到这一点。事实上,有很多事情是不可能通过奖励的办法让孩子满足的。如孩子故意损坏东西、坚持“顶风作案”、乱提不切实际的要求等,这种情况下奖励就不起作用,惩罚却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学问3:罚了又赏要不得父母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真正知道自己错之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父母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用钱物或食品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实践证明: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 专家提示诚然,惩罚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且还有一个使用方法的问题,正确使用可以以罚代教,如果使用不当,则会使孩子的坏习惯变本加厉。如有些儿童在感情冲动时会用坚持错误行为来报复惩罚。而惩罚的反复执行要么使孩子产生恐惧父母的神经官能症,要么使孩子破罐破摔,对惩罚“逆来顺受”无所谓,这都是不足取的。学问4:及时惩罚莫迟疑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惩罚的效果部分是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的行为有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使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学问5:劣性转嫁不可有俗话说:“世事不如意者常八九”,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顺心的事情。父母在心情不好时很难把握好自己的感情,容易使自己恶劣的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其后果往往不堪设想。一来孩子无过受罚,父母小题大作,会使孩子感到有失公理。二来如果此时父母再因不能自制而使惩罚无限制地升级,则往往会激化孩子对父母的反抗情绪。因此,建议父母切勿在醉酒之后或自己心情不佳、情绪低落、脾气暴躁等时候惩罚孩子,以免过激失态,影响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学问6:讽刺挖苦最忌讳父母惩罚孩子应力戒讽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养的”而随意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孩子。实践证明,讽刺挖苦和恶语谩骂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够接受的范围,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做父母的应该牢记自己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决不是为了图一时嘴巴痛快而去刺激孩子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有些家长在惩罚孩子语言不文明、满口脏话时,自己也“出口成脏”,这就使得训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说服力。学问7:事后说理不可无管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着教与被教的关系,但教育孩子仍当以理服人。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惩罚之后必须要及时与孩子说理,否则,孩子在忍受了惩罚之后还将会依然如故。所以,家长在罚了孩子以后要通过说理、剖析的方式使孩子明白他为什么会受罚、知道犯错误的原因,讲清楚如果坚持犯下去将有什么后果。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惩罚只是一种劣性条件刺激,其效能是短时的,不能持久。受罚的孩子改正了错误并不等于他已明白事理,并不能保证他下次不会再犯。因此,让孩子明白自己受罚的原因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说理是惩罚孩子之后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步骤。学问8:点到为止莫唠叨有些家长训教孩子喜欢没完没了,而且还时不时地喝问孩子“我的话你听见了没有?”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别无选择地说“听见了”,其实他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甚至左耳听了右耳出,根本就没听。孩子之所以说知道了,只是顺着家长的意思,为了早点结束训斥。于是,当孩子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时,家长便感“痛心疾首”,随即说孩子“不把我的话当回事”,当成了“耳边风”,说孩子“不听话”。其实这并非孩子不听父母的话,而是父母的唠叨太多了 ,让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听哪一句为好;再者,经常性的唠叨多了,也会导致孩子耳朵“失聪”,对家长的话产生教育心理学中的“0反应”,无动于衷,使训教失去效果.学问9:就事论事莫牵连孩子作为受罚者的角度来讲,最厌恶父母“倒咸菜梗”,一事既出又将陈年老账翻出来。可作为过来人的很多家长却不了解这个道理,训教孩子时总忘不了东扯西拉、横牵竖连,说出孩子的种种不是来,有的甚至将孩子说得一无是处,直至忘记了本次训教的主题。孩子怎么样呢?反正自己没有一处是对的,以前取得的成绩、改正的缺点家长都看不到,自感自己天生是挨训该罚的料(有的甚至认为父母 是在找茬整他),对改错失去了信心,也就破罐破摔、我行我素,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家长训教惩罚孩子务必要一事一议,就事论事,切勿搞牵连、翻陈账。孩子的感恩之心 父母要从小培育2012-06-25 11:29出处:pcbaby作者:佚名责任编辑:LINYING(评论0条)导读: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是一个家庭的中心,备受家人的宠爱、呵护,导致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不为别人着想;只想索取,不想回报。在这种状况下,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就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关键词:感恩之心 培育孩子感恩之心 1-6岁 行为习惯 家庭教育 快讯: 童话故事在线视听有趣故事大闹天宫在线视听助宝宝理解友谊的成语故事培养宝宝良好注意力的好方法百位妈妈联手打造史上最爆笑的三只小猪 如何杜绝自私自利的性格 如何杜绝宝宝贪得无厌的秉性 宝宝折纸大全 宝宝睡前小故事集锦 培养宝宝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成语故事 提高宝宝观察认知能力的成语故事 培养宝宝艺术才能的成语故事 培养宝宝健康心理的成语故事 通过成语故事提高宝宝数理逻辑能力 如何运用成语故事提高宝宝语言能力 新年歌曲集锦 寓言故事在线视听 美丽神话故事大全 四字成语大汇集 史上演绎最生动的成语故事让孩子懂得感恩的6个注意事项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家长们很容易溺爱,对其进行无微不至的照顾,认为毫无保留地付出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长期以往,孩子就会认为家长的付出和对自己的千依百顺是应该的,不但不知道感谢,反而在稍微不如意时就大吵大闹,更有甚者撕扯家长的头发和身体。这种极度不亮的破坏性行为不但让父母伤心,还会让给孩子心理的正常发育蒙上阴影,埋下骄横跋扈、自私自利的种子。第一、不要对孩子付出太多,干预太多,不要为孩子打理一切事务如果父母对孩子的保护过多,那么孩子就会渐渐习惯父母的包办代替,就会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久而久之,孩子就很难再感谢父母对他们所做的一切了。第二、不要让孩子吃“独食”从小让孩子吃“独食”,会让他觉得他吃好东西、拥有好东西是理所应当的,如果孩子习惯了被给予,只知道索取,便很难在以后的生活中考虑别人的感受。一个不懂得关爱别人、关爱父母的人将来很难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第三、不要“有求必应”,更不要“无求先应”,不要让孩子拥有的东西来得太容易对孩子提出的要求,父母应先思考一下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则坚决拒绝,并且要告诉孩子为什么不合理,给孩子一些经受挫折的机会。不要孩子想星星就一定给他星星,想月亮就一定给他月亮,应该让孩子自己去争取自己需要的东西。当孩子通过一些努力获得所需的时候,他才会知道在父母的爱和保护下是幸福的。同时,父母也不要预先对孩子承诺太多。 第四、父母还可以经常给孩子讲一讲自己的工作艰辛每一位父母在工作中都很不容易,但父母们却爱给孩子一张笑脸,给孩子一些超脱的环境,怕艰难的现实生活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其实,如果父母们能经常告诉孩子一些自己的苦恼,那么孩子就会在体谅和感恩中渐渐长大。第五、父母要为孩子做出榜样如果家中有老人,有好吃的要先给老人吃,逢年过节给老人送礼物;如果老人离得较远,应该经常给老人打打电话。要让孩子看到父母不仅对自己有爱,对长辈也有爱。身教的力量远远大于言教。第六、给孩子“回报”的空间当孩子想要帮助你做事情的时候,父母一定不要再说“你把书读好就行了”。因为父母最大的责任不是让孩子学会读书,而是让他首先学习做人,这是他能好好读书、把书读好的基础。孩子懂得付出、懂得“回报”,他才会懂得珍惜、懂得体谅。感恩教育,要从小做起生日看望接生的医生从儿子上幼儿园起,每年他的生日都要在酒店操办,他的好朋友全部要请到,蛋糕要订三层的,还要给每个小嘉宾准备抽奖礼物,有一样办不到,或者办得比别的小朋友“寒酸”,儿子就大吵大闹。这一回,我是下定决心不再按他的意思办,我跟他说:妈妈要为你策划一个与众不同的生日,介绍一位你的“大恩人”与你认识。儿子一个劲儿追问。大恩人是谁,我说:“到时候你就知道了,没有她,袁小虎就不能平安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儿子很期待与“大恩人”的见面,与我一起选购了鲜花、贺卡和一只小蛋糕,说要与“大恩人”单独庆祝生日。专家称孩子问题多在家长身上 家长教育注意误区2009-01-07 16:28专家称孩子问题多在家长身上 家长教育注意误区现象:学生心理热线成了“妈妈专线” 专家:孩子问题大多出在家长身上如今,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市教委及全市15个区县全部开通了面向中小学生的心理热线,各学校也建立起心理咨询室,中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如遇到心理困惑,随时可以找专家倾诉。然而,如今这些心理热线却备受家长“热捧”,昨日记者从市教委及多个区县了解到,超过八成的心理热线是家长打来的,其中九成以上是母亲。“几乎所有打来电话的家长,都认为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已经束手无策了。”负责市教委中小学生心理热线的新华中学青少年心理辅导专家马丽莉告诉记者,几乎每天她都会接到家长抱怨孩子“不听话”“不和父母说话”“厌学”等问题的电话,然而综合分析热线反映的各种情况后,马丽莉提醒家长:“很多时候,家长只认为孩子有问题,可恰恰真正有问题的是家长!”她指出,一般来说,孩子身上发生的问题,九成是因为家庭教育失当,其中,家长存在三大教育误区。误区一家长“陪学”让孩子厌学“女儿一直很听话,可突然说不想上学了!”几天前,万分焦急的刘女士通过心理热线向专家求救。她的女儿小文(化名)从小就是众人眼中的好孩子,可今年上初中后考试成绩一次不如一次,逐渐变得自暴自弃,甚至不愿意上学了。专家经了解得知,小文从上一年级开始,从没有自己检查过作业,每天都是刘女士帮她找出错误并纠正,她交给老师的作业总是工工整整无一错误。上初中后,小文成绩开始下滑,刘女士发现,自己越是严格监督女儿,孩子就越是错误百出。她极力想通过各种方式挽回孩子的成绩,但小文已经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专家解析:正是母亲完全包办代替的“陪学”教育方式,导致女儿成为“能学习”而没有“学习能力”的孩子。家长对孩子学习干涉过多,一方面掩盖了孩子的真实学习情况,影响了老师对她真实水平的认知,难以发现其问题;另一方面让孩子产生了依赖心理,认为反正有家长在,有不会做的题也不用着急,时间长了,就不再动脑筋自己解决作业中的问题,久而久之,孩子逐渐养成做事缺乏主见的性格。误区二期望太高引发孩子心理障碍一直是优等生的儿子如今却患上“网瘾”难以自拔,让他的父母无比伤心。原来,高二男生李灏(化名)的父母都是高校教授,对儿子期望很高。高一时李灏每逢考试都会出现心悸、胸闷、头晕症状,看到题目后,脑中却是一片空白,无法抑制住紧张情绪,发挥总是失常。为此,父母总是责备儿子不够用功,并反复列举身边同事孩子的优秀事迹来刺激儿子。谁知高一暑假过后,李灏竟然患上了“网瘾”,经常逃课去网吧,性格变得不合群,不爱说话,还时常有烦躁、易怒等不良现象。专家解析: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适度,可以成为孩子上进的动力,有利于促进孩子的发展。然而,期望过高往往会走向反面。有研究表明,1/5青少年出现抑郁症状,这种抑郁首先归咎于家长对其子女的过高期望和过分关注,长期处于这种消极影响下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或行为异常。若盲目地对孩子持过高期望,一旦孩子难以达到,就会丧失信心,心理压力过大,甚至可能导致心理和行为障碍。误区三父母只盯学习导致沟通障碍“孩子已经好几天不愿和我说话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N-Desmethyl-rosuvastatin-d6-disodium-salt-生命科学试剂-MCE
- FSP1-IN-1-生命科学试剂-MCE
- 增量态势感知模型-洞察及研究
- 消防综合治理知识培训课件
- 贝叶斯方法在社交网络分析中的应用-洞察及研究
- 现场巡察培训课件
- 通信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2025年脂肪测定试题及答案
- 记忆的奥秘课件
- 2025年加油站笔试试题及答案
- 运维或技术支持岗位招聘笔试题与参考答案(某大型央企)2024年
- 2023年《安徽大学学生手册》在线考试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题
- 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1 教材习题答案
- 《水处理生物学》课件
-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选择题大全带答案解析
- 酒店开业客房筹备倒计时模板
- 2024中国保险发展报告-中南大风险管理研究中心.燕道数科
- GB/T 43681-2024生态系统评估区域生态系统调查方法
- 饮料风味稳定性与感官评价
- 充电宝市场调研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