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历史变迁的经济学分析.doc_第1页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历史变迁的经济学分析.doc_第2页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历史变迁的经济学分析.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历史变迁的经济学分析摘 要:制约农村经济、农业发展的基本制度就是我们所知道的农村土地制度。其主要核心就是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土地制度的合理直接影响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的实现。本文通过对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进行分析,展开经济学视角下农村土地制度历史变迁的探讨。关键词:农村土地 制度 历史变迁 经济学 在历史的长河中, 我们要谨记历史教训,以史为鉴。只有在历史的条件下,我们才能更好的对农村土地制度进行研究。从中总结教训,带给我们新的启示,便于我们进行日后推行新的土地制度。 一、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将我国经历的历史阶段依据马克思对人类历史阶段的划分理论,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封半殖以及社会主义社会时期。可以将这些阶段归纳为旧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与新中国的农村土地改革制度。(1) 旧中国土地制度变迁旧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包含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半封社会的农村土地制度。1、 原始社会,主要是原始群和氏族制度的时代。(1)原始群时期土地一般都是实行公有制,大家共同拥有,成员们完全没有占有思想。(2)到氏族制度时期,加强了人们之间的占有思想,只有在氏族的内部才实行土地公有制,一起进行耕作,实行平均分配原则。2、 奴隶社会,主要是以国王为核心的土地国有制。土地上的一切甚至包括奴隶的本身都归奴隶主(国王)所有。耕地也分为公田(共同耕作)和私田(自家耕种),然而不管是哪个,都没有所有权,只具有使用的权利而已。随着生产力逐渐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耕种私田,公田反而一点点荒废了,导致国家收入减少,最后开始实行土地改革,允许买卖土地,一点点实现了土地的私有化。3、 封建社会,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直至1840年鸦片战争前,共经2000多年的封建农村土地制度。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主要有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以及自耕地小私有制。4、 半封半殖社会,从鸦片战争到全国解放前,我国一直处于这种半封半殖的社会时期,当时我国农村土地依然是分拣土地所有制占绝大部分。 总而言之,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没有什么根本的改变。首先,农村土地制度有家庭经营;其次,土地分权严重,这也是一个明显特征。(2) 新中国土地制度变迁新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其实就是指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农村土改制度。1、 自1949年10月到1952年12月,中国农村土地制度迈入土改时期。自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进行土改制度,抛弃原有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把土地分给农民,实施农民土地所有制。然而,小土地私有制形式因为规模小,在生产中也出现很多问题甚至没有办法进一步推动农业的发展生产。2、 从1953年1月到1957年12月我国农村土地制度走进了合作互助的土地制度。(1)具有临时性和季节性的简单劳动互助;(2)常年累月的互助;(3)农业生产合作社。在这一过程土地依然实行私有制,但是通过互助形式加大劳动成果,提高生产力。直到1956年基本完成初级合作化。3、 在人民公社时期,彻底否定了家庭经营是农业的载体,实行公社所有制,将所有的土地(自留地、宅基地等)和所有生产资料(农具、耕畜等)全都归公社无偿拥有。同时,对土地进行统一的管理、计划以及生产。严重影响劳动效率,打击了农民劳动积极性,最后,导致全国范围内发生饥荒。4、 家庭联产承包制,是我国农村经济变革的新起点,早在1978年就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1982年这种责任制就大致覆盖了全国,承认了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在1983年1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中,给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肯定。在1984年到1999年之间,这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渐趋于成熟。一直到走进新世纪以来,其得到迅速发展,这些给我国农村的土地制度问题带来了新的飞跃。二、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随着时代的脚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顺应了时代发展需求,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生产资料的重新配置进行的土改,使我国长期受压迫劳苦大众逐渐成为国家新时期的主人。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主要从绩效和经济学分析,同时又受哪些条件制约。(一)绩效分析:1、土地制度的变迁给我国带来十分重大的经济效益。2、减少土地制度变迁成本,让人们从思想上发生改变。3、在土地制度变迁过程中,为我国作出工大的贡献。(二)经济学分析:1、有关土地制度的变迁由于客观条件的变化,而由于这一变化产生的外部利润又引起农村土地制度的变化。2、依赖典型路径,进行土地制度变迁,一旦离开特定历史,摒弃路径,会抵抗这一变迁路径的依赖。3、符合时代发展需求,依据我国农业自身的特点、要求采用农业家庭经营方式。(三)条件制约:1、生产资料公有制。2、非正式制度。3、农村所有人与土地关系。结束语 综上所述,有关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历史变迁的经济学研究还没有结束,有很多工作都非常有研究价值,它吸引着更多的工作者的关注。我们还要做进一步的分析研究,为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继续努力。参考文献1韩德军,朱道林.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历史变迁的进化博弈论解释J.中国土地科学,2013(07).2柳建平.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及改革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