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思考复习题汇总.doc_第1页
2011思考复习题汇总.doc_第2页
2011思考复习题汇总.doc_第3页
2011思考复习题汇总.doc_第4页
2011思考复习题汇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思考复习题一、总论部分(毕晟)1.请结合自己的专业,简单设计一个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的方案来研究一个课题.(一抗和二抗的名称和来源、一抗的定位预测;实验方案、生物学意义和临床意义、实验设计(每个对照组的意义)、结果判断。A.实验一:供传染科医生使用一抗:鼠抗人MMP-2单克隆抗体(鼠抗人VEGF单克隆抗体、鼠抗人MMP-9单克隆抗体各位可以选择不同的抗体来答题,尽量让我们的答案不重复。)二抗:羊抗小鼠Biotin标记抗体一抗的定位预测:表达在肝组织的细胞浆中实验方案:选择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肝癌旁组织、正常肝组织三组石蜡标本切片。通过抗体标记MMP-2(VEGF、MMP-9),经过免疫组化染色后判定相关蛋白表达与肝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生物学意义:VEGF是肿瘤血管生成和侵袭转移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可以通过其相关的特异性受体选择性作用于内皮细胞发挥作用(MMPs可以降解基底膜糖蛋白以及细胞外机制的大部分成分,细胞外机制和血管基膜的降解和肿瘤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临床意义:通过降低VEGF的RNA和其相关蛋白的表达,可能抑制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生长,降低肿瘤的转移风险(MMP-2、MMP-9被称为明胶酶A、B,其过度表达与肝细胞癌侵袭转移密切相关,可以作为预测肝癌预后的指标)。实验设计:通过设立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细胞组织的对照组,对比各组所研究蛋白在不同组织中表达的差异,进而得出实验结论。结果判断: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后,利用电脑的病理图文报告分析系统进行结果判读,对染色结果定量分析。2. 免疫组化的应用范围答:(1)提高病理诊断准确性(2)对疾病的预后和治疗的意义(3)癌基因蛋白的应用(4)对肿瘤增生程度的评价 ki67 PCNA(5)微小病灶的发现 微小癌 微小病灶(如羊水栓塞)(6)在肿瘤分期上的意义(7)指导肿瘤治疗(8)免疫性疾病的辅助诊断(9)病原微生物的检测3 何谓“套餐式”免疫标记? 举两例说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以抗原抗体反应为其理论基础,对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目前常用抗体分为上皮性、间叶组织、神经及神经内分泌、淋巴细胞标志物等四类。由于肿瘤类型极多,部分肿瘤的诊断和分型又极其困难,因此诊断一些肿瘤的免疫组化方案必须是“套餐式”的,即每一种组织的标记物必须用2种以上的抗体,除了能够阳性正面证实的抗体,还要有能阴性反面证实的抗体。例如:a. Keratin,Vimentin,LCA,S100四种抗体组合,Keratin阳性且其它阴性的结果可以筛选出可疑癌或生殖细胞瘤;Vimentin和LCA阳性的结果可以筛选出可疑淋巴瘤;Vimentin和S100阳性的结果可以筛选出可疑神经内分泌肿瘤;Vimentin阳性的结果可以筛选出可疑肉瘤。b. 在Keratin阳性的肿瘤中,CK17和CK18阳性的结果提示移行细胞癌和某些管状腺癌;CK17阳性和CK18阴性的结果提示鳞癌、皮肤、鼻咽、食道癌等;CK17阴性和CK18阳性的结果提示腺癌。4. 研究型抗体选择要素。研究性抗体需要根据实验所检测的抗原进行选择。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单克隆或是多克隆抗体,确定抗体的不同种属来源,不同的种类,如IgG或是IgM。根据质量和价格选择性价比最优的抗体。a. 定义:实验目的抗原是什么。b. 生化特点:实验目的抗原的分子结构如何,有哪些生物化学特性。c. 染色体定位:实验目的抗原的染色体定位在哪里。d. 功能:实验目的抗原在细胞中有哪些作用,是否是细胞结构中的重要成分,或是细胞中重要的信使分子。e. 表达:明确表达相关抗原的细胞和组织,以及不同的表达时期。f. 在石蜡切片中的检测:用于检测石蜡切片还是冰冻切片,一般能做石蜡切片的抗体,可能都可以用来检测冰冻切片,但能做冰冻切片的抗体,不一定能检测石蜡切片中的抗原。5.何谓肿瘤分子标记物?举两例说明答:是指伴随肿瘤出现,在量上通常是增加的抗原,酶,受体,激素或代谢产物形式的蛋白质,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及其相关产物等成分。这些成分是由肿瘤细胞产生和分泌,或是被释放的肿瘤细胞结构的一部分,它不仅仅存在于肿瘤细胞内,而且还经常释放至血清或其他体液中,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肿瘤的存在。比如肝癌中的甲胎蛋白以及前列腺癌中的PSA。6.何谓靶向治疗? 举两例说明答:是指针对参与肿瘤发生发展过程的细胞信号转导和其他生物学途径的治疗手段。比如抗CD20抗体美罗华,可以治疗淋巴瘤,抗EGFR的西妥昔单抗,可以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7. 免疫组化, CGH, LOH,MSI,克隆性重排等的应用范围及应用“盲点”.A 免疫组化的应用范围同第2题应用“盲点”:由于抗体稀释度、多克隆抗体特异性问题、试剂盒选择、操作中时间温度染色过程等因素使其在结果判断上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影响因素很多,使结果判断的标准化问题尚难统一;存在抗原抗体交叉反应、抗原联合表达等问题。B CGH:比较基因组杂交,一种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通过单一的一次杂交可对某整个基因组的染色体拷贝数量的变化进行检查。在染色体数目异常、染色体复杂结构异常及标记染色体来源判定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诊断优势,应用:实体瘤;血液系统恶性疾病;遗传性疾病的辅助核型分析、诊断预后判断和发病机制研究;胚胎发育方面,可用于产前诊断;探索新的肿瘤相关基因及遗传综合征等领域。盲点: 只能检测待测基因组基因相对于正常基因组平均拷贝数的变化,不能检测平衡性易位、倒位、环状染色体、部分嵌合体及其他拷贝数没有变化的染色体畸变,基因重排和点突变;分辨率较低;图像分析系统昂贵。C LOH 杂合性缺失:一个位点上两个多态性的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出现缺失。杂合性缺失在肿瘤细胞中是一种非常常见的DNA变异。抑癌基因的杂合性缺失会导致肿瘤的发生。盲点:利用LOH的微卫星标记法无法准确定位纯合缺失区域及存在假阳性等问题。目前需要采用DNA芯片等高分辨率技术来检测出更小的缺失区域,并且提高纯合缺失检测准确率。D MSI 微卫星DNA不稳定性:一个位点上两个多态性的等位基因条带增多和大小发生改变。应用:可以反映肿瘤中错配修复系统失活后细胞分裂的次数;在衰老机制研究中用于研究老年病;鉴定个体特异性。盲区:微卫星技术引物的获得较为繁琐,需要构建基因组文库、筛选阳性克隆、DNA测序等一系列工作,费用高,耗时长。而且该方法基于基因间只存在重复单位数目的差异的假设,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微卫星位点在全部DNA序列上的变异。在扩增过程中,会产生误差,引起结果错误。E 克隆性重排检测应用:检测肿瘤细胞的克隆性存在,以判断恶性肿瘤;临床上IgH和TCR基因单克隆检测在淋巴瘤的分子诊断中普遍应用。作为淋巴细胞源性肿瘤的分子生物学标记,是淋巴瘤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价的基本方法。盲点:主要应用与淋巴细胞源性肿瘤的检测,其它应用尚少,存在假阳性。8. 当代肿瘤分子发生机制进展和模式答题要点:a. 细胞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未激活,又称为原癌基因。原癌基因由于结构发生改变,而被激活成为癌基因。原癌基因可发生结构改变(突变)而变为癌基因;也可以是由于调节原癌基因表达的基因发生改变使原癌基因过度表达,进而导致细胞生长刺激信号的过度或持续出现,使细胞发生转化。原癌基因的结构改变包括点突变(如90的胰腺癌有ras 基因的点突变)、染色体易位(如伯基特淋巴瘤的t(8:14),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Phl染色体)、插入诱变、基因缺失和基因扩增(如神经母细胞瘤的Nmyc原癌基因可复制成多达几百个拷贝,在细胞遗传学上表现为染色体出现双微小体和均染区)。癌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癌蛋白)与原癌基因的正常产物有质或量的不同。癌蛋白调节其靶细胞的代谢、促使该细胞逐步转化,成为肿瘤细胞。b. 与原癌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促进细胞生长相反,正常情况下细胞内的肿瘤抑制基因的产物能抑制细胞的生长。若其功能丧失则可能促进细胞的肿瘤性转化。目前了解最多的两种肿瘤抑制基因是Rb基因和P53基因。它们的产物都是以转录调节因子的方式控制细胞生长的核蛋白。肿瘤的发生可能是癌基因的激活与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共同作用的结果。c. 恶性肿瘤的发生是一个长期的、多因素造成的分阶段的过程,这已由流行病学、遗传学和化学致癌的动物模式所证明。单个基因的改变不能造成细胞的完全恶性转化,而是需要多基因的改变。癌基因以及肿瘤抑制基因的丧失或突变,这些阶段梯性积累起来的不同基因分子水平的改变,最终导致肿瘤发生。目前对肿瘤的认识:分子网络病。恶性肿瘤细胞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由于其基因组的不稳定性,造成细胞分裂延续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变异细胞,在肿瘤细胞中出现具有不同生物特性的变异细胞群体。人们对多种肿瘤进行了大规模的基因突变分析,发现患相同类型肿瘤的不同个体之间,其肿瘤组织的基因突变谱差异很大。几个基因异常的简单叠加,难以解释人类肿瘤发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及其他复杂的临床表现。肿瘤中的突变基因处在动态的生物网络之中。在细胞中,彼此相互联系基因/蛋白构成了复杂的细胞网络,包括信号通路、基因调控网络和代谢网络等。突变基因在细胞网络中所处地位不同,对网络的影响可能会不同,而且不同的网络结构,对于基因突变耐受能力也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讲,肿瘤实际上是一种分子网络病,脱离整体而孤立地强调单基因的作用是片面的。肿瘤研究要从着重考察单个癌基因/抑癌基因作用的“oncogene addiction”(原癌基因依赖)转向基于网络系统生物学的二,免疫病理学(陈佳佳)免疫病理的概念。研究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和免疫应答所引起的病理现象的科学。涉及范围较广,包括自身免疫病、超敏反应、免疫缺陷、免疫增生等自身免疫病有哪些共同特征?为什么体内会产生自身抗原?自身免疫病:免疫调节功能紊乱,引起过度的自身免疫反应,造成器质性损害和功能障碍者 。1. 病程 反复发作、慢性迁延2. 血清 Ig升高 自身抗体、与自身成分 起反应的致敏淋巴细胞3. 重叠 一个患者同时患两种或更多的属同 一类的自身免疫病4. 治疗 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能缓解5. 与遗传、性别和年龄有关6. 在动物突验中可复制相似的病理模型,给正常 动物注患病动物血清或淋巴细胞可使疾病转移。 (一) 抗原因素1. 自身Ag性质的改变(1) 物理( 化学 药物甲基多巴改变RBC表面Rh系统的e抗原 肼苯达嗪能与细胞内的组蛋白或 DNA结合, 形成核抗原。 (3) 生物 细菌感染、病毒感染2. 交叉抗原的作用 分子模拟molecular mimicry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与人心肌Ag;致肾炎链球菌与肾小球基底膜; 机制:外来交叉Ag激活Th细胞旁路B细胞 自身抗体自身免疫病3. 隐蔽Ag的释放 眼晶状体蛋白,葡萄膜色素Ag,甲状腺球蛋白,精子等。4. 表位扩展 epitope spreading 抗原决定簇可分为优势决定簇和隐蔽决定簇。p 前者在接触抗原初始阶段诱发免疫应答p 后者在后续阶段诱发免疫应答p 针对自身抗原隐蔽决定簇的T细胞克隆可能逃避胸腺的阴性选择,而成为自身反应性T细胞。在自身免疫病的发生过程中,这种细胞会不断识别自身抗原的隐蔽决定簇,这一现象称为表位扩展。p 表位扩展参与SLE、RA、多发性硬化和胰岛素依赖 性糖尿病的发生。(二) 机体免疫功能的异常1. MHC-类Ag表达 甲状腺上皮细胞、胰岛细胞、心肌细胞、脑细胞等在发生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时,常MHC-类Ag表达。 病毒感染细胞可因受CKs作用而表达MHC-类分子,这些细胞可成为自身Ag的递呈细胞。2. 免疫调节异常 调节性T细胞亚群异常 调节性T细胞是一具有免疫调节(或免疫抑制)作用的细胞群,能够主动抑制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活化,维持自身免疫耐受,防止自身免疫病的发生。(1) 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异常 占CD4+ T细胞的510,其数量及活性足以抑制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 p 多数易感个体中,环境因素和基因异常会影响胸腺内CD4+CD25+ T细胞的产生,抑制其发育,改变其调节活性,易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 p 动物体内实验证明,化疗药物、病毒感染、电离辐射等破坏CD4+CD25+ T细胞,也可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且CD4+CD25+ T细胞的数量减少和功能破坏愈严重、时间愈长,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率就愈高 。(2) CD8+CD28- 调节性T细胞异常p 在多发性硬化症、局限性回肠炎、重症肌无力复发病例及SLE患者体内的CD8+ CD28- 调节性T细胞数量明显下降或功能降低。p 基因敲除实验也证明, CD8基因敲除的小鼠发生自身免疫性脑髓炎的几率显著提高,给这种小鼠输注CD8+ CD28- 调节性T细胞将明显抑制自身免疫性脑髓炎的发生和发展。 (3) Tr1、Th3调节性T细胞异常Tr1、Th3是获得性调节性T细胞。Trl的主要特征是:CD4+CD45RBlow 、低增殖能力、分泌高水平的IL-10、低水平的IL-2,正常水平的TGF-,不产生IL-4。Th3区别于Trl主要在于其分泌高水平的TGF-。Tr1、Th3调节性T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可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4) NKT细胞异常NKT细胞具有NK和T细胞的分子标志,由CDld 限制性的糖脂激活;TCR激活后具有细胞毒性和免疫调节作用,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IL-4、IL-10、TGF-等。 实验证明,NKT细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能防止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3.协同刺激分子异常表达 B7分子 高水平表达B7分子的胰岛细胞可激活 T细胞 CTLA-4 不仅对T细胞活化起负向调节作用,还可介导自身免疫耐受,所以CTLA-4可能与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如CILA-4基因多态性与Graves病、IDDM、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重症肌无力、Addison综合征等有关。 多发性肌炎、SLE患者CTLA4 表达明显增多 。 4. 多克隆激活作用 某些病毒(EB病毒、HIV) 、细菌内毒素、 sAg均可成为多克隆激活剂。 如EB病毒所致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常伴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艾滋病患者早期出现抗血小板、抗红细胞、抗心肌磷脂和抗核等自身抗体,晚期则出现针对T细胞的自身抗体。 5.细胞凋亡途径异常 (1)线粒体通路异常 在线粒体通路中发挥作用的分子很多,如细胞色素C、凋亡蛋白酶活化因子(Apaf-1)、caspase、凋亡诱导因子、Bcl-2家族等。其中,Bcl-2家族介导的细胞凋亡异常可能在自身免疫病的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 Bcl-2参与调控淋巴细胞的克隆选择、免疫记忆和保持免疫系统的自身稳定。 甲状腺炎的甲状腺细胞中Bcl-2 等抗凋亡基因受到损害 (2) 死亡受体通路异常 主要的死亡受体有TNFR-1和Fas,其相应的配体为TNF和FasL。在死亡受体介导的细胞凋亡通路中与自身免疫病关系最密切也最明确的是Fas介导的细胞凋亡。 Fas和FasL结合,可直接使表达Fas抗原的细胞凋亡 Fas/FasL 基因突变或缺陷的患者,由于激活诱导的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的凋亡受阻,易发生多种自身免疫病 (三)遗传因素 人类的自身免疫病常有家族遗传倾向性,在有自身免疫病家族史的人群中自身免疫病的发病率较高,如Graves病、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IDDM等都有家族遗传倾向性。 原因:现认为与某些个体的HLA分子适合递呈某些自身抗原肽有关 (四)其他因素1.生理性因素 年龄 自身免疫病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这可能是由于老年人胸腺功能低下引起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所致。 性别 女性发生多发性硬化症和SLE的可能性比男性 大1020倍 。2.神经内分泌因素 免疫细胞表面有多种神经递质和内分泌激素的受体 多种神经内分泌激素如皮质类固醇、性激素、催乳素、P物质和-内啡肽等可通过与免疫细胞表面相应的受体结合而影响免疫细胞的生长发育和分化成熟。b 皮质类固醇(CS) 抑制Th1,使Th1和Th2的平衡失调。(2) 催乳素(PRL) PRL过高能抑制细胞免疫,而促进体液免疫,故哺乳期妇女RA发病率提高5倍。(3) 性激素 雌激素:抑制细胞免疫,抑制循环IC的清除,刺激B细胞产生Ab。 雄激素:增强细胞免疫,加快循环IC的清除。(4) P物质(SP) 和-内啡肽 SP:刺激T细胞产生IL-2 -内啡肽:抑制免疫细胞释放IL-2及IL-2R表达阐述自身免疫病的发病和组织损害的可能机制。(一)自身抗体对细胞的溶解作用 型 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ADCC (二) IC对组织的损伤作用 型(三) 致敏T细胞对组织的损伤作用 型试述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机制。 同种异型抗原是激发移植排斥的主要因素 同种异型抗原识别的抗原提呈细胞:移植物中残留的过路细胞和受者APC T细胞识别同种异型抗原的机制 (一)直接识别 受者T细胞直接识别同种异体供者APC膜表面的MHC分子或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不必经过抗原加工和自身MHC提呈。 是诱发移植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主要因素。 1. TCR对肽-MHC分子复合物的识别具有兼并性(degenerary) 2. 具有直接识别能力的受者T细胞并非一个独立 的亚群,是受者体内与识别其他外源性抗原的T细胞存在交叉反应性(cross-reactivity)的T 细胞 3. 抗原肽-供者MHC分子复合物可模拟外来抗原肽-受者MHC分子复合物 (二)间接识别 供者移植物的脱落细胞或MHC抗原经受者APC加工处理,以供者抗原肽受者MHC II类分子复合物的形式提呈给受者CD4T细胞。 常引起较迟发生的排斥反应(如急性排斥反应的中晚期和慢性排斥反应)。调节性T细胞的特点、功能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调节性T细胞亚群异常 调节性T细胞是一具有免疫调节(或免疫抑制)作用的细胞群,能够主动抑制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活化,维持自身免疫耐受,防止自身免疫病的发生。(1) 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异常 占CD4+ T细胞的510,其数量及活性足以抑制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 p 多数易感个体中,环境因素和基因异常会影响胸腺内CD4+CD25+ T细胞的产生,抑制其发育,改变其调节活性,易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 p 动物体内实验证明,化疗药物、病毒感染、电离辐射等破坏CD4+CD25+ T细胞,也可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且CD4+CD25+ T细胞的数量减少和功能破坏愈严重、时间愈长,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率就愈高 。(2) CD8+CD28- 调节性T细胞异常p 在多发性硬化症、局限性回肠炎、重症肌无力复发病例及SLE患者体内的CD8+ CD28- 调节性T细胞数量明显下降或功能降低。p 基因敲除实验也证明, CD8基因敲除的小鼠发生自身免疫性脑髓炎的几率显著提高,给这种小鼠输注CD8+ CD28- 调节性T细胞将明显抑制自身免疫性脑髓炎的发生和发展。 (3) Tr1、Th3调节性T细胞异常Tr1、Th3是获得性调节性T细胞。Trl的主要特征是:CD4+CD45RBlow 、低增殖能力、分泌高水平的IL-10、低水平的IL-2,正常水平的TGF-,不产生IL-4。Th3区别于Trl主要在于其分泌高水平的TGF-。Tr1、Th3调节性T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可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4) NKT细胞异常NKT细胞具有NK和T细胞的分子标志,由CDld 限制性的糖脂激活;TCR激活后具有细胞毒性和免疫调节作用,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IL-4、IL-10、TGF-等。 实验证明,NKT细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能防止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5) Th1/Th2细胞亚群平衡的异常Th1细胞因子主要参与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如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多发性硬化(MS)、甲状腺疾病及葡萄膜炎等;Th2细胞因子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过敏性疾病中占优势。三,信号传导和肿瘤分子病理学(俞海英)Reversible phosphorylation可逆磷酸化分子水平普遍存在的一种调控方式经常出现于丝氨酸、苏氨酸和酪氨酸可变的(交替的,二选一的)构相开关在一分钟内或超过数小时起反应放大活性(激活)差异性的调节肌动蛋白每个磷酸化事件意义不同Docking protein支架蛋白或脚手架蛋白在信号转导途径中对于主要功能蛋白起辅助作用的一组蛋白,这些蛋白本身缺乏酶活性,主要介导蛋白与蛋白间的相互作用(交联,连接)从而形成蛋白复合物的结构RTKsReceptor Tyrosine Kinases (受体型酪酸酸激酶是一种跨膜的受体,接收信号和转导信号至细胞内而产生特定的反应是信号转导受体的主要机制介导细胞生长、分化、宿主防御和代谢调控在肿瘤发生过程中起到关键调控作用,例如ERb2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tyrosine protein kinase,TPK)是由50多种跨膜受体组成的超家族,其共同特征是受体胞内区含有TPK,配体则以生长因子为代表。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PDGF)等与受体胞外区结合后,受体发生二聚化并催化胞内区酪氨酸残基自身磷酸化,进而活化TPK。磷酸化的酪氨酸可被一类含有SH2区(Src homology 2 domain)的蛋白质识别,通过级联反应向细胞内进行信号转导。由于大多数调节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因子都通过这条途径发挥作用,故它与细胞增殖肥大和肿瘤发生的关系十分密切简述 EGFR/erbB 受体家族构成以及调控肿瘤发生意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EGFR及其配体参与多种不同细胞功能过程中的分子信号转导ErbB家族受体,包括四种紧密相关的酪氨酸激酶受体亚家族,分别是EGFR(ErbB-1)、HER2/c-neu (ErbB-2), Her 3 (ErbB-3),Her 4 (ErbB-4)突变导致EGFR表达或影响其活性可导致肿瘤发生过度的ErbB信号与这些肿瘤的恶性程度相关EGFR是原癌基因c-erbB1的表达产物,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家族成员之一。该家族包括HER1(erbB1,EGFR)、HER2(erbB2,NEU)、HER3(erbB3)及HER4(erbB4)。HER家族在细胞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EGFR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胶质细胞、角质细胞等细胞表面,EGFR信号通路对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分化等生理过程发挥重要的作用。EGFR等蛋白酪氨酸激酶功能缺失或其相关信号通路中关键因子的活性或细胞定位异常,均会引起肿瘤、糖尿病、免疫缺陷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研究表明在许多实体肿瘤中存在EGFR的高表达或异常表达。EGFR与肿瘤细胞的增殖、血管生成、肿瘤侵袭、转移及细胞凋亡的抑制有关。简述FAK 信号调控肿瘤转移主要机制FAK 粘着斑激酶FAK被生长因子和整联蛋白簇所激活,它在细胞运动中起到信号邻近调节器的作用。在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的接触中,FAK起到调节蛋白的作用来补充其他的局部接触蛋白或它们的调节器,从而影响局部接触的形成或解离。FAK的激活以及下游信号能激活肌动蛋白和微丝微管结构,而且FAK信号能影响细胞-细胞间连接(以粘附为基础的)的形成及解离。在肿瘤的转移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如何理解细胞信号调控的基本特征及其研究肿瘤病理机制主要意义?1、 信号网络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调控2、 细胞特定的病理和生理状态间的联系3、 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来研究人类疾病(病理)人体细胞之间的信息转导可通过相邻细胞的直接接触来实现,但更重要的也是更为普遍的则是通过细胞分泌各种化学物质来调节自身和其他细胞的代谢和功能。信号转导通常包括以下步骤:特定的细胞释放信息物质信息物质经扩散或血循环到达靶细胞与靶细胞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受体对信号进行转换并启动细胞内信使系统靶细胞产生生物学效应。凡由细胞分泌的调节靶细胞生命活动的化学物质统称为细胞间信息物质,即第一信使在细胞内传递信息的小分子化合物称为第二信使责细胞核内外信息传递的物质称为第三信使,一般为转录因子受体是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识别生物活性分子并与之结合的成分,他能把识别和接受的信号正确无误地放大并传递到细胞内部,进而引起生物学效应。 存在于细胞质膜上的受体称为膜受体,化学本质绝大部分是糖镶嵌蛋白;位于胞液和细胞核中的受体称为胞内受体,它们全部为DNA结合蛋白最常见的信号转导系统有G蛋白偶联系统(7次跨膜蛋白),受体酪氨酸激酶家族等在病理状况下,由于细胞信号转导途径的单一或多个环节异常,可以导致细胞代谢及功能紊乱或生长发育异常。疾病时的细胞信号转导异常可涉及受体、胞内信号转导分子及转录因子等多个环节。在某些疾病,可因细胞信号转导系统的某个环节原发性损伤引起疾病的发生;而细胞信号转导系统的改变亦可以继发于某种疾病或病理过程,其功能紊乱又促进了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如因受体的数量、结构或调节功能变化,使之不能介导配体在靶细胞中应有的效应所引起的疾病称为受体病,如2型糖尿病,重症肌无力等正常细胞的生长与分化受到精细的网络调节,细胞癌变最基本的特征是生长失控及分化异常。近年来人们认识到绝大多数的癌基因表达产物都是细胞信号转导系统的组成成分,它们可以从多个环节干扰细胞信号转导过程,导致肿瘤细胞增殖与分化异常。某些癌基因可以表达生长因子受体的类似物,通过模拟生长因子的功能受体起到促增殖的作用。例如,erb-B癌基因编码的变异型EGF受体,缺乏与配体结合的膜外区,但在没有EGF存在的条件下,就可持续激活下游的增殖信号。在人乳腺癌、肺癌、胰腺癌和卵巢肿瘤中已发现EGF受体的过度表达;在卵巢肿瘤亦可见PDGF受体高表达,且这些受体的表达与预后呈负相关四,血液学分子病理学(高海女)名词解释1,初级止血Primary Hemostasis: Primary hemostasis is defined as the formation of the primary platelet plug and involves platelets, the blood vessel wall and von Willebrand factor.在微血管和小血管发生破裂时立即发生的止血,包括血管的反应性收缩,血小板在vwf存在下粘附于血管内皮下暴露的胶原组织,形成白色血栓。2. 血小板ADP受体 (Platelet ADP receptor: There are two types ADP receptor P2Y1 and P2Y12, respectively. P2Y1 coupled(耦合) to Gq and activates PLC, P2Y12 coupled to Gi which inhibits adenylate cyclase mediated cAMP production)血小板上有两种ADP受体,分别为P2Y1和 P2Y12,P2Y1与Gq耦联,激活PLC, P2Y12与Gi耦联,抑制腺苷酸环化酶介导的cAMP产生.简答题1.血小板激活相关的主要表面受体有哪些?What are the major platelet surface receptors involved in the platelet activation?GPIb is involved in the recognition of vWF and slow down platelet from rapid arterial circulation. GPVI and 21 recognize subendothelial collagen exposed upon vascular injury. GPIIb/IIIa is involved in the recognition of vWF and fibrinogen, which cause stable platelet adhesion and subsequent aggregation. Thrombin receptor PAR1 and PAR4, ADP receptor P2Y1 and P2Y12, TXA2 receptor TP are all involved in the activation of platelets.答:GPIb参与识别vWF,使动脉循环中快速流动的血小板流动速度变慢,GPVI 和21识别受损的内皮下暴露的胶原。GPIIb/IIIa参与识别vWF和纤维蛋白原,可以使血小板的粘附和之后的聚合更加稳定,凝血酶受体PAR1 和PAR4,ADP受体P2Y1和 P2Y12,TXA2受体TP均参与血小板的活化。2.FDA批准的抗血小板药物根据其作用机理主要分哪几类?Classify the major anti-platelet agents being approved by FDA according to their mechanism of antagonizing. (see the following table, column I and II)答:不可逆抑制环氧化酶的阿司匹林,抑制ADP P2Y12受体的氯吡格雷,抑制GPIIb/IIIa受体的阿昔单抗,抑制磷酸二酯酶,从而抑制cAMP的降解以及腺苷摄取的双嘧达莫,以及抑制磷酸二酯酶III的西洛他唑。问答题1. 血小板血栓形成过程的Initiation和extension中主要的刺激剂,受体和激活信号通路有那些?Describe the major agonist, receptor and signaling pathway in the stages of initiation and extension during platelet plug formation.For platelet plug formation to occur, platelets must undergo activation as well as adhesion. Adhesion to VWF via GPIb/IX can itself initiate activation via signaling through interactions with FcR -chain, Fc RIIA, or 14-3-3. The contact between platelet GPVI and subendothelial collagen will cause the activation of GPIIb/IIIa, which binds to vWF with high affinity and stabilize platelet adhesion. Collagen-GPVI interaction relies on FcR -chain and PLC2. For platelet extension, subsequently released ADP and TXA2 and activated thrombin will, via their receptors, i.e., P2Y1, P2Y12, TP receptor, PAR1, PAR4, activate the circulating platelets and cause GPIIb/IIIa exhibits high affinity status, which subsequently binds fibrinogen and form extended platelet plug. P2Y1, P2Y12, TP receptor, PAR1, PAR4 are all 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s which activate different signaling pathways via G subunit (Gi, Gz, G13, Gq etc.) and cause PLC, PKG activation and AC inhibition. Their G unit may cause PI3K pathway activation. 血小板血栓形成过程中,血小板在粘附的同时必须活化。血小板上的GPIb/IX与vWF粘附后,其复合物可以通过与血小板胞质内FcR 链, Fc RIIA, 或者 14-3-3的相互作用而启动血小板的活化。血小板上的胶原受体GPV1和内皮下暴露的胶原之间的接触可以激活GPIIb/IIIa,后者与vWF有非常高的亲和力,可以稳定血小板的粘附。胶原-GPVI的相互作用依赖于FcR链和PLC2。随着血小板的延伸,随后释放ADP和TXA2,激活凝血酶,通过各自的受体,如P2Y1, P2Y12, TP 受体, PAR1, PAR4,可以激活循环中的血小板,致GPIIb/IIIa处于高亲和状态,后者可以与纤维蛋白原结合,形成了延伸的血小板血栓。P2Y1, P2Y12, TP 受体, PAR1, PAR4均为与G蛋白耦联的受体,可以通过G亚单位(Gi, Gz, G13, Gq等)激活不同的信号通路,激活PLC和PKG并抑制AC。他们的G单位可能激活PI3K途径。五,遗传病理进展(朱)遗传病理学:通过检测和鉴定特定疾病的基因进行的遗传学研究称遗传病理学,研究范围包括单基因缺陷,多基因遗传病与多因素(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的关系,不稳定DNA的表观遗传学机制(如基因组印记)等。Genetic Pathology: the study of genetics that examines and identifies the gene (s) involved in specific diseases. The simple concept that genetic disorders involve single gene defects is changing, with more complex modes of genetic inheritance including polygenic, multifactorial (genes interacting with the environment), unstable DNA and epigenetic mechanisms (eg. imprinting), being described. GWAS: 全基因组学关联分析,是一种对全基因组范围内常见的遗传变异(单核苷酸多态性和拷贝数变异)进行总体关联分析的方法,即在全基因组范围内选择遗传变异进行基因分型,比较病例和对照间每个变异频率的差异,计算变异与疾病的关联强度,选出最有相关的变异进行验证并最终确定与疾病相关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 study, or GWAS), also known as whole genome association study (WGA study, or WGAS), is an examination of all or most of the genes (the genome) of different individuals of a particular species to see how much the genes vary from individual to individual. Different variations are then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traits, such as diseases. These studies normally compare the DNA of two groups of participants: people with the disease (cases) and similar people without (controls).If genetic variations are more frequent in people with the disease, the variations are said to be associated with the disease.外显子测序:Exome sequencing:利用序列捕获技术将全基因组外显子区域DNA捕获并富集后进行高通量测序的基因组分析方法,用于发现常见和罕见疾病的基因变异Exome sequencing (targeted exome capture) an efficient strategy to selectively sequence all the coding regions of the genome to identify novel genes associated with rare and common disorders. 六,泌尿系统分子病理学研究进展(徐凯进)1. 泌尿系统肿瘤浙一病理科 任国平1.1膀胱原位癌(重度异性增生)定义及临床病理意义原位癌(高级别上皮内瘤,CIS)一般指膀胱粘膜上皮层内的非典型增生(重度)累及上皮的全层,但尚未侵破基底膜而向下浸润生长者。CIS是一种平坦性(非乳头)病变,常多个病灶,癌细胞易于脱落是尿检阳性的重要来源,膀胱镜检黏膜糜烂性改变,相当于过去所谓的”剥脱性膀胱炎”.容易漏检。CIS与前列腺的PIN、宫颈的CIN等最大的不同,大多出现在侵润尿路上皮癌的周边,单独原发的极少;CIS不分级,按其定义是高级别的,过去常低诊为中度异型增生,原因是认为异型细胞未达全层。1.2前列腺上皮内瘤的意义及镜下主要特点前列腺上皮内瘤变(PIN) ,为前列腺的癌前病变,发生并局限于前列腺导管或腺泡内,非浸润并且不形成肿块,可以进展成为前列腺腺癌,也可能不进展 ,PIN常与前列腺癌并存 。低倍镜下,和周围正常腺体比有明显深染,主要是由于核拥挤,但结构是良性结构; 高倍镜下有明显增大的核仁。PIN有几种结构上的变异形态,有时与大腺体癌很难鉴别,需要免疫组化看是否有基底细胞 。1.3 Describe the gross and hist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enal cell carcinoma, nephroblastoma and urothelial (transitional cell) tumorsRenal cell carcinoma肾细胞癌起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可发生于肾实质的任何部位,但以上、下极为多见。分为:透明细胞肾癌为最常见的类型,占肾细胞癌的70%80%,显微镜下肿瘤细胞体积较大,圆形或多边形,胞质丰富,透明或颗粒状,间质富有毛细血管和血窦。本型病例大部分为散发性,少数为家族性并伴有VHL综合征; 乳头状癌占肾细胞癌的10%15%,呈多囊性结构,囊内充满细颗粒状肿瘤组织,镜下以复杂的乳头状结构为主要特征,肿瘤细胞立方或矮柱状,呈乳头状排列。本型也包括家族性和散发性两种; 嫌色细胞癌在肾细胞癌中约占5%,肾癌中预后最好,大体观此病为实性均质状,境界清楚,瘤细胞有丰富的胞浆和非常清楚的细胞膜(类似植物细胞),多被误认为肾细胞癌的颗粒细胞型 Hales胶样铁染色+,电镜下大量微泡;集合管癌此瘤起源于集合管上皮,肉眼观位于肾髓质 ,属高度恶性肿瘤,预后差 ;未分类肾癌:混合性肾细胞癌,“肉瘤样癌”不含可辨认的上皮成分,产粘液性癌,混合性上皮和间质成分的癌,其它未知类型的肾癌 。Nephroblastoma肾母细胞瘤(Wilmstumor)是最常见的腹部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小儿腹部肿瘤中占首位。肿瘤主要发生在生后最初5年内,特别多见于24岁。肾母细胞瘤多表现为单个实性肿物,体积常较大,边界清楚,可有假包膜形成。肿瘤质软,切面鱼肉状,灰白或灰红色,可有灶状出血、坏死或囊性变,有的可见少量骨或软骨;组织学特征是具有幼稚的肾小球或肾小管样结构,切片中可见细胞成分包括间叶组织的细胞、上皮样细胞和幼稚细胞三种。Urothelial (transitional cell) tumors尿路上皮癌(肾移行细胞瘤)其生长表现为多样性,包括乳头状,无蒂浸润,结节状以及上皮内生长,它具有较大的间变潜能,因此移行细胞癌可含有梭状细胞、鳞状上皮细胞和腺上皮细胞成分。移行细胞癌好发于膀胱三角区基底部和侧壁但膀胱任何部位均可发生移行细胞癌大约70%膀胱癌为乳头状,10%为结节状,20%为混合型。根据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肿瘤分为级级和级级癌指瘤细胞分化良好,核胞质比例增大,从基底到表层细胞的成熟轻度紊乱,有丝分裂像偶见;级癌的瘤细胞从基底层到表层的成熟高度紊乱,极向丧失,核胞质比例明显增大伴核多形性,核仁粗大,有丝分裂像较常见;级癌为低分化型核多形性显著,有丝分裂像多见,瘤细胞与正常移行上皮几乎无相似之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