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总结2010网络新词汇.docx_第1页
年终总结2010网络新词汇.docx_第2页
年终总结2010网络新词汇.docx_第3页
年终总结2010网络新词汇.docx_第4页
年终总结2010网络新词汇.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终总结2010网络新词汇古墓经济 河南安阳发现“曹操墓”之后试图用古墓带动周边经济,被网友称为“古墓经济”。创造该新词的为反对“曹操墓”开发利用的群体,他们针对当地政府的开发利用方式及规划提出了尖刻的批评绿客一些热爱生活,崇尚健康,酷爱户外运动,善待自己也善待环境的人。他们“下班关手机,点菜要维C,周末必出游,随手带垃圾”。CC族反对物欲享受,追求心灵健康,希望以自身价值创造新的文化生活方式的人。也称“文化创造族”,CC即英语culturecreative的缩写。猜礼包这是一个名词,释义为“一种需要猜的礼包”。“猜礼包”由第三方送出,送、收双方都不知道礼包内容,神秘礼包只有当收礼方拆开那一刻才被揭晓。时尚新潮人士为省事、省心、省时间,经常选择个价位就委托第三方送出“猜礼包”。辣奢族英语luxury的音译,指狂热追求名牌的人。他们将名牌作为购物的首要标准,省吃俭用,当求之不得的时候,心里就像辣椒辣过一样难受。阿尔法女孩指许多方面的能力和表现都在同龄男性之上的年轻女性。阿尔法是希腊字母中的第一个字母,故称。华漂指外国人在中国生活或工作型人才指至少拥有两种专业技能,并能将多门知识融会贯通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下面的两竖指两种专业技能,上面的一横指能将多门知识融会应用。话题广告一种专门针对博客的广告形式。博客作者在自己选择话题所写的文章中加入广告链接,就可以获得收益。从文化多层面看“新词汇” 2007年08月23日08:15 东方网-文汇报陈思和有关“新词汇”的争论虽然是从教育部公布的报告引发的,问题的实质仍然是在文化领域。自从有了网络,各种民间流行文化以及民意取向能够及时传递到文化精英、文化决策者的视野之中,多少影响到文化政策的制定与调整,这无疑是件好事。其实,这样的话题早就开始,只不过最初表现在大众媒体与亚文化领域,现在慢慢延伸到教育领域,问题变得严肃起来语言本来就无所谓绝对的纯洁性,只有充满了生活信息的词汇才是有生命力的。“新词汇”从收集研究到推广、编入教材,毕竟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因为这涉及到文化的多层次性,大众文化层面所流行的语言到精英文化层面上的语言运用,再到融入语文教育的核心文化体系,涉及到完全不同的文化层面,其内涵不可混为一谈。我觉得现在讨论此类问题,讨论者常常忘记了这一特征,把很多不同层面的文化现象都严重搞混了我是不赞成语文教材里放入什么“新鲜的网络语言”的做法,因为语文教材的功能是知识教育与审美教育,是为了传承民族人文的传统,而不是为了讨好学生迎合学生的兴趣。有些文言文知识,就是因为在社会上无法学习,才需要在课堂教学里打基础。而网络上的流行语言是不需要教学的,孩子本来就可以在网上随意发表,通过语文教学能够达到什么教学效果?所以重视大众流行语是应该而且必要的,但要看在什么文化层面上给以重视前些天,我在武汉附近的山上参加学术研讨会,突然接到一位编辑的电话,说教育部公布了2006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收集了一批新的词汇,要我对此谈谈看法。当时我完全不知道那份报告的内容,被问得一头雾水,只好拒绝回答。回到上海后打开网页,发现网民们已经吵成一团,我看到许多有关这份报告的争论,也夹杂着什么“火星文”的挑战、某地高中语文教材的鲁迅VS金庸等等,成为一时间的话题。其实,这样的话题早就开始,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品三国引起争论时就已经开始了,只不过最初表现在大众媒体与亚文化领域,现在慢慢延伸到教育领域,问题变得严肃起来。不过这回的争论虽然是从教育部公布的报告引发的,问题的实质仍然是在文化领域。自从有了网络,各种民间流行文化以及民意取向能够及时传递到文化精英、文化决策者的视野之中,多少影响到文化政策的制定与调整,这无疑是件好事。但是如何对待当下流行的文化现象,如何来沟通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不同领域,以致在互补互应中取得双赢的文化发展势头,我觉得这才是重要的,需要提出来讨论。本来,民间流行的文化毋需给以过分的关注,它本身就属于草根一族,在民间日常生活中自生自灭,得其势者便轰轰烈烈一番,失其势者便销声匿迹。从民间流行物到融入真正的民族文化,成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则需要漫长的时间检验。所谓逾越了时间检验而一蹴而就的文化现象,都不过是文化泡沫而已。至于语言,它本身就是日常文化现象中最活跃的因素,随着生活的变动而生发,又随着生活的变化而消失,但真正能够积淀下来的语汇并不很多。我可以举一个例子:“文革”期间我们曾经创造了多少新的语词,可是到了“80后”一代青年人的嘴里,还有谁能听到“斗私批修”、“上管改”、“忆苦思甜”、“臭老九”?同理,近二十年来社会变化极迅极大,民间语言的推陈出新也是日新月异,三五年就可能淘汰一大批日常语汇,这是很正常的事情。语言本来就是多面体的,在不同的领域都需要推陈出新,即便是知识精英,不也是不断从国外吸收新的概念术语,学术会议上经常是满口新名词吗?以前我们没有现代媒体工具(网络、短信等)推波助澜,这些语言变化可能只是在局部地区发生,除了语言学专家外,不会有人把它放在学术层面上去给以关注。但现在情况不同了,因为有了现代传媒工具,信息交流频繁了,大众的声音对文化决策者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这才会发生今天的类似话题讨论。教育部从调查研究出发,请专家逐年跟踪式地收集、公布并分析当下生活状况中出现的新词汇,这对于语言学研究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学术性的社会调查活动。据报道,这项工作已经连续进行了六年,但是以前因为没有网络媒体,影响不大,这次利用了有些媒体公布报告,就产生了质疑和争论。从有的学者表示的担忧里,似乎透露出他们担心报告公布了如许新词,将会在社会上被推广使用,甚至会进入语文教材,如果这样,那么,语言的纯洁性真的会受到挑战。其实,语言本来就无所谓绝对的纯洁性,只有充满了生活信息的词汇才是有生命力的,语言是需要在社会实践中经受选择与检验的。但是新词汇从收集研究到推广、编入教材,毕竟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因为这涉及到文化的多层次性,大众文化层面所流行的语言到精英文化层面上的语言运用,再到融入语文教育的核心文化体系,涉及到完全不同的文化层面,其内涵不可混为一谈。我觉得现在讨论此类问题,讨论者常常忘记了这一特征,把很多不同层面的文化现象都严重搞混了。比如前些日子有于丹者在电视台讲论语,引起了一批博士生的声讨,其实这是没有什么必要的。于丹的工作是普及,其对象是一般非专业的听众,能够在深入浅出的娱乐性讲演中传播文化传统的某些启示,就已经是达到目的了。而培养博士生是对专业研究人员的要求,他们将来要从事专业研究工作,承担的是精英文化的建设重任。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层面,其文化功能与其对象都不一样。要求于丹对着公共媒体作高头讲章和要求大学教授在课堂里学于丹,都是搞错了场所。同样的道理,教育部公布的报告也是有明确目的性的,那就是旨在“引起人们对语言国情的重视,积极引导语言生活向着和谐的方向发展,为语言政策的制定和学术研究提供参考,也为相关部门的工作提供参考”。其目的很清楚是对大众流行语汇的学术性考察和为文化教育决策者提供信息,这与进一步推广新词和编入语文教材毕竟是两回事,所以是不必为之忧虑的。当然很难说,大众流行语言会不会借助报告而泛滥,直接影响到语文教育。我是不赞成语文教材里放入什么“新鲜的网络语言”的做法,因为语文教材的功能是知识教育与审美教育,是为了传承民族人文的传统,而不是为了讨好学生迎合学生的兴趣。有些文言文知识,就是因为在社会上无法学习,才需要在课堂教学里打基础。而网络上的流行语言是不需要教学的,孩子本来就可以在网上随意发表,通过语文教学能够达到什么教学效果?所以重视大众流行语是应该而且必要的,但要看在什么文化层面上给以重视。推而论之,关于中学教材是否应该收入通俗文类作为课文等等问题,也是需要从不同文化层面的角度来认真讨论的。(作者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借助网络语言这座“火山”,在融合了大量字母词、外来词、异体词以及方言等后,新词汇近年来已成蔓延之势,甚至“跳”出网络,出现在中小学生作文中,出现在新闻报道中,不仅给标准现代汉语带来冲击,也对传统媒体形成挑战:如何理性取舍,是业界面临的新课题。 新词汇“入侵”传统媒体 “PK”(英文单词或词组的缩写,目前常指Player Kill,网语词汇之一,意为两人对决)一词,要是五年前出现在大众媒介上,所有受众都会感到云遮雾罩,不知所云。可是,随着2005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节目风靡各地,其中一个叫“PK”的环节,使“PK”一词在大众传媒上频频出现,并逐渐演变成包括单挑、搞掂、末位淘汰等多重延伸意义的新词。 仅以纸媒为例。据华中科技大学一项统计表明,自超级女声热播后,截至当年9月23日,楚天金报和楚天都市报“PK”一词出现的条数分别为45条和37条;见报板块已不局限于娱乐新闻报道,还广泛运用于体育、文化、经济、服务等多个板块,并大多在新闻标题中醒目出现,如“奶粉与鲜奶PK,你会选择啥?”“亲情PK 大威淘汰小威”等。 以上仅是“PK”一条新词在新闻报道中的滥用。如果加上诸如“秀”“歇菜”“粉丝”“雷人”等层出不穷的网络语言,对社会新闻进行归类提炼的“被就业”“口头捐”“钓鱼执法”等新词,以及“WTO”“CEO”等外来词、缩略词,“大拿”等方言,再加上纸媒以外传统媒体大量新词汇的使用,目前各地、各媒体中没有使用新词汇的恐怕已难找出几家。可以说,新词汇“入侵”新闻报道已成不争的事实。 这给广大新闻工作者出了一道难题:如何以客观、科学的态度,对其作出合乎理性的取舍。对这些建立在动态语言系统之上、以网络为主要载体的新词汇,其甄别和适用范围,国家语委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并未作出专门规定。但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不少专家学者对此做过深入探讨和研究。目前新闻业内人员对新闻报道中使用新词汇孰是孰非也尚无定论,但多数意见是:那些具有典型性、便捷性、形象性、诙谐性、不可替代性,较符合语言发展规律、规范,并符合社会需求的新词汇,才有可能被认可、吸收到主流语言体系中,才能供新闻报道筛选采用,反之,就只能是短期小范围流传,也会被大众传媒摒弃。 摒弃不良新词汇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虽未对包括网语在内的新词作出专门规定,但对报纸、期刊、杂志上出现的语言文字,都有明确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汉语言出版物应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需要使用外国语言文字的,应当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必要注释。 对承载这一使命的新闻报道语言,也同样必须使用合乎国家颁布的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母语语言,做语言规范的表率,从而对全社会起到积极引导和示范作用。 纵观良莠不齐的新词汇,其中不少新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网民和“新新人类”别出新裁的语言创新和实践,使用起来较简洁、精炼,满足了网络交流的口语表达和快捷传输的需要,成为信息时代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但业内权威专家指出:新闻媒介作为大众传媒重要载体的特征,决定了新闻语言是向最广泛的社会受众传播明确信息、表达鲜明思想的工具,这种秉性赋予了它首先必须是通俗易懂的、准确无误的。而大量新词汇在这两方面都存在先天不足:其一,尽管有统计表明,我国目前网民数量已过数亿,但真正使用新词汇交流的网民数量并不多,且多为“新新人类”,而许多资深网民也并非都能读懂和使用新词,可见新词通俗性是达不到新闻语言要求的;其二,目前的新词汇追求的是词汇的求新求异,且正在演变中,缺乏多年锤炼,许多词汇意义并不确定。如“PS”一词,有人认为是英文“注释”的缩写,有人则认为是附言,还有人认为是英文“图片软件”之意 鉴于此,这些给正规语言纯洁和健康带来冲击、可能损害新闻报道传播效果的新词汇,渐成过街老鼠,日益成为新闻业界和相关主管部门“围剿”的对象。 2006年3月1日,上海市首开先河,制定生效了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的地方法规,明确规定:国家相关公文、教科书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言。新闻报道除需要外,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言。 “围剿”新词汇的战斗已不仅仅是地方的自发行为,正逐渐升温并成为各方共同行动。前不久,一场“母语保卫战”正在央视等主流媒体展开:国家广电总局对央视下发通知,要求在主持人口播、记者采访和字幕中,不能再使用“NBA”,而称为“美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不仅是央视,还包括其他电视台;不仅是“NBA”,还包括“CBA”“F1”“GDP”“WTO”“CPI”等。 “围剿”行动开展以来,激起社会热议,反响各不相同:赞成者列举新词汇对现代汉语的冲击造成交流、阅读障碍的事实以及国外的类似做法,认为严加限制很有必要,以维护母语纯洁性;反对、置疑者尤其众多网民则认为,新词汇可丰富和补充母语表现形式,政府不应该“人人喊打”。 新闻报道选择使用 语言本身在发展,新闻报道语言也需要发展,新词汇也并非一无是处,部分有生命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如果使用范围广了,流行时间久了,被全社会所认可,就应纳入现代汉语基本词汇,为新闻报道所采用。 每一种语言的形成、演变到定型、规范,都有一个发展进化过程。作家肖复兴认为,一个国家在经济政治变革的年代,必然导致相应文化变革。如魏晋南北朝,佛教语言大量被应用到汉语中;五四时期,大量西方语言进入,造就了今天的白话文。因此,语言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在于从实践中吸取营养。2005年出版的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就增加了新词语6000多条,平均每年增加1000条左右,反映了现代汉语的快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