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唐间赋役制度的变革及对经济影响 本题主要参考齐涛版中国古代经济史兼用其他版本1 西周时代的井田制及其影响 西周时代,周王是名义上全国土地和人民的最高主宰者。但周王实际控制的土地仅为王畿和周围的土地,其他的要层层向下分封给诸侯、卿大夫和士。所以西周土地制度的性质是多层次的宗族土地所有制。贵族根据其身份占有不同数量的土地和人民。贵族占有的土地不具有私有权,而世代负责管理并享受赋税。井田制是贵族对这些土地和人民的生产组织制度、赋税制度。 将土地按照“井”为基本单位进行统计和组织。对于国人,采取“彻”法。以九夫为井,一井九百亩,每夫百亩,收获物的十分之一上交于上,本质为实物地租。对于野人,采取“藉”法。以八夫为井,每夫百亩收获作为个人收入。再共耕其中的公田,收入上交于上。剥削率也为十分之一,本质为劳役地租。 井田制是建立在宗族国家土地所有制之上的,但有原始公有制的残余。其剥削率较低,符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春秋时代,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动,宗族土地所有制开始向封建国家所有制转变。2 东周的土地制度变化及其影响 春秋时期随着铁器牛耕的发展,农民的耕作能力提高,开垦土地成为可能。开垦的土地称为“私田”,而集体劳作的“公田”则逐渐没落。国家为了保证收入,承认新的耕作方式和所有形式。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等都是开始对农民进行分田劳作,根据土地面积和好坏而按亩纳税,标志着传统的井田制生产模式的瓦解。战国时期,随着分封制的彻底瓦解,土地实际属于国君。但在战国,可以开垦和种植的土地多,关键在于使土地和农民结合,因而国家普遍推行“授田制”。授田就是把土地授给农民,授之以地,课之以税。土地一经授予,可以子孙传袭,以为世业。可以买卖,说明土地广义上属于国家和君主,而实际上土地已成私有。农民上交国家的产品只具有赋税性质而不具有地租性质,租税开始分离。 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赋税制度的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分田而作的耕作方式适应了生产力发展,也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授之以土,按亩纳税,增加了国家收入。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也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3 秦朝的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 秦国灭六国实现大一统后,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诏告天下“使黔首自实田”,允许农民自由地占垦荒地,垦种之后即归私有,从而宣告了授田制的基本结束,标志着国家对土地私有制的承认。地主、农民都可以不受任何干扰地处理其土地,土地买卖迅速发展,土地兼并也日益严重起来。秦朝的土地所有制类型也是多样化的。除了地主和农民的私有土地外,还包括许多由官府控制经营的山林,还有属于国家的国有农田。政府通过组织奴隶生产或者“假民公田”的形式组织生产获得收益。这种土地国有制和土地私有制并行的情况,构成中国帝制社会土地制度的总格局。4 汉代赋税徭役制度的基本情况及对社会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以宗族土地占有制为核心的井田制被打破,国有土地所有制度和私有土地所有制度都由不同程度的发展,且由于私人对公有土地的侵占,而表现为私有土地制度逐渐发展。 汉代的土地赋役剥削制度主要包含三项内容。一是田租、刍稿,二是算赋、口赋,三是徭役、兵役。当一个人称为了国家的编户齐民之后就要负担相应的赋役。 田租属于土地税的范围,都是依土而征。汉初经济凋敝,因此田租较轻,采取“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汉代田租征收不根据土地多少、年成好坏、产量高下而是一律以顷亩为单位收取定额地租。 算赋、口赋都是人头税,分别向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征收的税种。算赋十五岁开征,人出一算,算百二十钱。口赋是向未成年征收的,七岁开征,每人出赋钱二十三。到了东汉产子一岁要交口钱。 农民到从役年龄后,每年必须在所在郡县从事一个月的无偿劳动,一生还要在郡县内作为正卒服兵役一年,还要在京师或者边疆作为戍卫兵赋役一年。 两汉时代,农民所负担的赋税、徭役与兵役,支撑着王朝的生存与社会的发展,但小农经济的不稳定性使得这样的沉重负担引起了小农破产和土地兼并。西汉武帝以来,一直到东汉末年,流民问题是当时社会最严重的问题。农民破产引发的农民起义和土地兼并导致的豪强地主阶层的兴起共同导致了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东汉最终灭亡。5 曹魏时期的屯田制与户调制 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导致大规模土地撂荒。粮食成为最大难题,对割据军阀意义重大。汉代曾在西北边地实行屯田,东汉末年的部分军阀也实行这一政策,其中规模最大、效果最为明显的是曹魏的屯田。 曹魏的屯田分为军屯和民屯两类。军屯是以军事建制为单位从事农业生产,军屯实行广泛。将士生产的谷物全部上交国家,然后再领取所需。此后民屯也逐渐推广开来。劳动力来源主要是失去土地的流民、被俘虏的黄巾军余众等。用官牛者,收成官民六四分成,不用官牛的收成官民五五分成。 对屯田制的评价:a屯田制把土地和人口相结合,把士兵和生产相联系,保证了农业生产,是对社会经济的恢复b流民迁徙不定,失去土地后很容易死亡。屯田制把流民变为农民,减少了人口的损失。c 在实行屯田制过程中,也重视水利设施的建设。d 为曹魏政权的统一战争提供了物质保障。户调制在曹操平袁绍而统一北方后广泛推行。北方的和平使得小农经济获得发展的可能,当时曹魏政权实行户调制对小农征收赋役。每户征收田租,每亩四升。以户为单位征收调绢。调绢相当于汉代的人头税,而此时商品经济落后,改征货币为征收绢、棉。每户绢二匹、棉二斤。剥削比汉代加重。随着政权的稳固和强化,曹魏逐渐废除了民屯制度,而将屯田民全部转化为州郡的编民,推行户调制。6 西晋南朝的占田制及其影响 西晋是三国分立之后的一个短暂的统一王朝,长期战争产生大量无主荒地,因此西晋的赋役制度包含“土地和人口相结合”并“对农户收取赋役”两项内容,并须保护门阀士族阶层和官僚阶层的特权,总体来讲包含“占田课田制”和“占田荫客制”两种形式。 占田是土地和人口相结合的过程。规定男子一人最多占田七十亩,女子最多三十亩。而对于门阀士族和官僚则可多占,一品官占田五十顷,每降一品减五顷,九品占田十顷。平民占田不足国家不予补充,而特权阶层占不足国家予以补足。占田后,需要向国家负担户调。国家向丁男的五十亩田征收课税,这五十亩田称为课田,女子则为二十亩课田,次丁男减半,次丁女不课。但平民不论占了多少,都要按照这个课田数字向国家纳户调。特权阶层则无课田无须负担户调,其土地内的依附人口也无须向国家承担户调负担而被特权地主剥削。实际上,特权阶层还更多占田,土地进一步向世家大族为代表的特权阶层集中。 西晋的占田制度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普通农户占田比课田多,虽负担重但毕竟可以勉强生存,且占田制度是对垦荒的一种鼓励和保护,土地被大量开发。对特权阶层的保护也是对西晋统治的维护。西晋灭亡后,东晋继续实行相似制度,扶植小农,保护特权阶层的利益。7 北魏到隋唐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及其影响 北魏到唐的制度带有很强延续性,与其统治集团有很大关系。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后又各成新国为北齐、北周,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北周外戚杨坚篡位,改北周为隋,最终灭南方的陈统一全国。隋末农民起义,李渊兵起而速建唐,其祖也是北周望族。 可以从共同点来总结三朝的均田制。战乱之后,国家掌握了大量的无主荒地,而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需要把土地和人口结合起来,将人口变为国家佃农。均田制带有国有土地色彩。给农民一定土地,让其建立田宅、种树植桑。一般为丁男给田二十亩,北魏称之为“桑田”,隋唐称之为“永业田”。土地所有权归私人所有,国家不收回,可传子孙。 受农民耕作用地,使其进行农业生产。一般为丁男给田80亩,丁女40亩,其他人等也适当受田。这个土地的所有权理论上属于国家,使用权属于农民。丁男丁女入老或身死后,需要归还国家,另受他人。这种田地,北魏称之为“露田”,隋唐称之为“口分田”。 宗室、勋贵、官员授予“永业田”,百顷到若干顷不同。再可使用“职分田”作为俸禄和行政开支。前者可以自由买卖、抵押,其所有权归私人。后者是国家的办公用田,不得挤占据为私有。均田制推行的范围是无主荒地,部分农户土地本为私有,国家保护其所有权,土地不足者再行授予,负担租调役。 负担租调作为农民向国家负担的义务。以人丁为对象(国家默认已经受得足够土地)。须向国家缴纳一定的粮食称为租,向国家缴纳一定的绢、麻或棉称为调。除此外还要负担军役、徭役和杂役。唐代已完全允许用一定的绢来代替役,不服役的向国家缴纳一定的庸来代替役。 均田制的意义:使土地和人口相结合,保障了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国家向农民授田也就培养了一批小农阶层,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社会稳定。租庸调制比前代赋役要轻,有利于国家争取编民,抑制土地兼并。需要注意的是,均田制之下,国家理论上抑制土地买卖。但不论特权阶层的私有土地,即使普通小农的土地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买卖,因此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继续发展,土地私有制的规模越来越大。8 唐中期到宋的两税法及其深远影响 唐安史之乱以后,均田制更加难以继续,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国家掌握的土地面积随着多年私有制的侵占和人口的增加而不能在满足均田制的要求,授田越来越困难。随着土地兼并的发展,农民失去土地后也就不再有能力负担租庸调,流民问题严重。说明以人丁为对象的租庸调制度由于人丁失去土地而无法切实执行。相反大土地占有者的赋税却没有因土地增加而增加。还有人通过身份的变更而逃避租庸调。种种情况说明,以人丁为主要对象的征收制度已经无法维持,必须作出新的改革,以适应现实情况。 公元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开始推行两税法。两税法的核心是地税和户税。地税的征收对象是田地,根据田地的实际占有情况分夏秋两季征收粟米。户税是根据家庭财产的多少征收,而不论其人口多少和主客。将农户分为九等,每等人户所缴纳的税额自一等到九等递减。再有就是商人也要纳户税。坐商根据家庭资产纳税,行商根据所携带商品的价值纳税。两税并没有固定的税额,而是实行量出为入的原则,国家根据上年的支出来制定来年的应收税额,进行摊派征收。除两税之外不准在加收其他税负。 两税法的实行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均平税负角度,农民收入主要是耕织,而种粮种麻均以土地为基础。土地也是家庭财富的最主要标志。地多产多则多税,无地家贫则少税不税。均平赋税是对百姓的体恤和保护;从增加国家收入角度,以人丁为对象征收赋税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人丁贫困、流亡、藏匿、转移身份,将导致国家收入的损失。而土地则相对固定,以土地为对象征税更加稳定;从人身自由角度,国家以丁为对象,必然重视对人丁本身的控制,使他们具有较强的人身依附性。两税法从税人税丁变为税地税产,促进了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动。这对于工商业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从私有制角度,国家以人丁为宗必然保证人丁占有土地,因而抑制兼并。以土地为宗而无须关心其主,土地买卖并不影响国家赋税征收。因此国家对土地的限制更为松弛,土地私有制进一步确立和发展。 两税法不但意义重大而且深远。后代宋、元至于明、清,其制度基本是以两税法作为赋税制度的范本,而有所损益。两税法对人身依附的松弛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也为后来的工商业的发展甚至雇佣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制度性的基础。宋代继续推行唐代的两税法,但有所损益。宋代对于唐代的户税进行单独征收,于是发展为“商税”和“城郭之税”,这是财产税的细化形态。宋代的地税征收也日益细化,将土地分成上、中、下三等征收,充分考虑土地的肥瘠程度,而不是一刀切的征税。宋代的服役负担对于普通农户也十分苛重。除两税之外,还有杂变之税、身丁税、科敛等杂税。北宋政府还沿用支移和折变的旧法,这两项负担更加沉重。差役是更为繁重的负担。宋代官户可以不负担差役,处于一二等的大户也通过各种关系百般推脱,因此差役负担多数加在三四等户身上。差役名目繁多,负责官府事务、地方治安、勤杂等事务。王安石变法时期推行“募役法”,由官户和民户缴纳助役钱和免役钱,由官府雇人服役,但此制度并未完全推行和长期推行。9 从明代 “一条鞭法”到清代的“摊丁入亩” 从本质上说,明代张居正改革中的“一条鞭法”和清代自雍正帝开始至乾隆帝基本完成的“摊丁入亩”都是对两税法的发展。其本质都是将田赋、户税、徭役等等都摊入田亩,统一征税。既简化了赋税征收,又从最大程度上达到了均平赋税的目的,保证正常的财政收入。 明中期,土地兼并恶性发展,造成土地集中,广大农民失去土地而大地主、大官僚除了享有各种特权外,还试图隐匿土地、降低户等来逃避赋税和徭役,造成农民负担加重和政府收入减少。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大力推行一条鞭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所谓一条鞭法,就是把已经存在的田税、徭役(里甲 均徭 杂役)、差役、力役、土贡、方物等上百种赋役并为一条折成粮食和银两摊入田亩,统一征收。绝大部分的“役”都折成银两,由政府雇人完成。但有些地区仍然交纳的粮占更大比例。一条鞭法在南方折银征收比例更大,在北方则保留较多征收粮食。 一条鞭法的意义重大:此法是我国赋役制度的重大改革,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淮南辅警招聘考试题库含答案详解(巩固)
- 2025年郑州辅警招聘考试题库附答案详解
- 2025年金昌辅警协警招聘考试备考题库附答案详解(研优卷)
- 2025年荆州辅警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详解(名师系列)
- 2025年青海辅警招聘考试真题含答案详解(典型题)
- 2025年齐齐哈尔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及完整答案详解一套
- 2025年荆州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附答案详解(a卷)
- 2025年辽宁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含答案详解(基础题)
- 2025年红河州辅警协警招聘考试备考题库含答案详解(能力提升)
- 2025年鹤岗辅警招聘考试真题附答案详解(培优)
- 2025全国医疗应急能力培训系列课程参考答案
- 初中英语试卷讲评及课堂教学设计
- 雨课堂在线学堂《中国传统文化》课后单元测试答案
- 2025年大学《社会工作-社会福利思想》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粮食熏蒸操作要点培训课件
- 学校食堂收回自主经营方案
- 国家职业技术技能标准 4-03-02-11 食品安全管理师(试行) 2024年版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实践作业
- 高中历史课时作业(选修第一册)详解答案
- 传感器实验报告
- 三国志9全人物能力值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