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江段铜鱼的养殖方案.doc_第1页
芜湖江段铜鱼的养殖方案.doc_第2页
芜湖江段铜鱼的养殖方案.doc_第3页
芜湖江段铜鱼的养殖方案.doc_第4页
芜湖江段铜鱼的养殖方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芜湖长江段铜鱼的养殖方案目录1生物学特性及其食用价值1.1 分类地位1.2 形态特征1.3 生活习性1.4 产卵场及产卵生态条件1.5 食用价值2人工养殖2.1 铜鱼的捕获2.1.1 鱼获物的挑选3. 养殖方法3.1 池塘养殖混养方式3.1.1 移植水域条件 3.1.2 养殖前期准备3.1.3 养殖过程3.2 船体网箱规模化驯养3.2.1 船体网箱的结构3.2.2 网箱的结构3.2.3 船体网箱的设置位置3.2.4 鱼种的放养3.2.5 日常管理3.2.6 消毒措施3.2.7 船体网箱的安全4. 饵料4.1 摄食强度5. 治病:5.1 水霉病的控制5.1.1 水霉病的症状5.1.2 水霉病的一般特点5.1.3 常用药物5.1.4 预防和控制5.2 小瓜虫病的控制5.2.1 小瓜虫病的症状5.2.2 小瓜虫病的一般特点5.2.3 常用药物5.2.4 预防和控制5.3 锚头鳋病的控制5.3.1 锚头鳋病的症状5.3.2 锚头鳋病的一般特点5.3.3 常用药物5.3.4 预防和控制6铜鱼的捕捞芜湖长江段铜鱼的养殖方案 铜鱼(Coreius heterodon)是我国特有经济鱼类,其肉质鲜嫩,富含蛋白质、脂肪、钙质。分布范围:铜鱼(黄平,2004.1)主要分布长江流域上游。近年,铜鱼自然资源总体呈下降趋势,表现为个体变小,产量下降。生物、生态学特点:铜鱼(杨四秀和谢新民,2005)属半洄游性底层鱼类,喜流水性生活,每年4月上旬到7月初为产卵期,是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其主要食物是水生软体动物。1. 生物学特性及其食用价值1.1 分类地位 铜鱼(Coreius heterodon)属鲤形目,鲤科,鮈亚科,铜鱼属俗称尖头棒,水密子等。英文名:Bronze gudgeon。1.2 形态特征体细小,前段圆筒状,后段侧扁。头长,锥形,头后背部显著隆起。吻尖,口狭小,下位,上唇厚,下唇两侧向前伸,呈马蹄形。眼小,颌须一对,长而粗壮,末端长可达前鳃骨后缘。胸鳍末端接近或超过腹鳍基部。背鳍短小,无硬棘。尾鳍叉形,上叶较下叶长。鳞片较小,其游离部分尖长。侧线平直、完全、通体古铜色,有金属光泽,体上侧具多数浅灰黑色的小点。胸、腹、背、臀、尾鳍黄色,边缘浅灰色。雌雄鱼的外形区别及其副性征:铜鱼在未达性成熟前,从外观上很难鉴别雌雄。性成熟个体则很易区别,雄鱼个体在胸鳍背面的分枝鳍条上有条状米黄色“珠星”,用手触摸有粗糙感,雌鱼没有,繁殖季节之后“珠星”消失。1.3 生活习性芜湖长江段铜鱼是纯淡水鱼类,生活于干流和支流的深水域中。主要食物是水生软体动物。铜鱼一般34龄达性成熟。达性成熟的雄、雌鱼于每年4月上旬到7月初为产卵期。个体随年龄增加而增长,最大个体体长达3033cm,体重可达45 kg。1.4 产卵场所及产卵生态条件 铜鱼属一次性产卵类型,在流水中产漂流性卵,在天然水域中其产卵场所主要分布于底质多为石质的河床滩上和流速较大的长江上游,怀卵量为2-20万粒。鱼卵产出后顺水漂流孵化。在繁殖季节,流速适当改变和水位发生变化则都可刺激鱼的产精排精。铜鱼繁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当水温达到17时开始产卵,低于17不产卵,产卵时期水温为2022,25一般产卵结束。在水温1823时,从受精卵到孵出需42h左右。孵出的鱼苗再寻找合适的产卵场进行繁殖。1.5 食用价值铜鱼是长江流域重要经济鱼类。长江下游江段铜鱼肌肉蛋白质及脂肪含量均较高,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9.3克,脂肪3.2克。肌肉中矿物质含量比较丰富,铜铁锌元素比例合理。含钾0.3克,钙0.02克,钠0.04克,镁0.03克,锌0.35毫克,铁0.54毫克,铜0.04毫克,钴0.0004毫克。氨基酸组成合理,部分功能性氨基酸(谷氨酸、赖氨酸和天冬氨酸)含量较高,对人体代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不饱和脂肪酸和-3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也较高,使其在口味鲜美的同时还兼具一定保健功能。是群众喜食的上等鱼。地方风味食法有豆瓣鱼、红烧鱼等。2 人工养殖2.1 铜鱼的捕获铜鱼的成年鱼可以在3月后进行捕捞,而铜鱼幼鱼的最佳捕获期在7至12月份。所以我们可以在3至12月在芜湖江段选择长江干流水域,租用渔民的捕鱼船进行拉网捕鱼。选择不同的干流水域,下网数量为10个左右,一个半小时候开始收网。起网时要注意尽量不要弄伤鱼体表面包括鳞片。取下鱼后将鱼放进较大的事先装好江水的桶里。(注意数量)2.1.1 鱼获物的挑选 首先区分好圆口铜鱼与铜鱼。铜鱼口下位呈马蹄形,圆口铜鱼口宽阔呈弧形;铜鱼胸鳍后伸不达腹鳍起点,圆口铜鱼胸鳍后伸远超过腹鳍基部。收集好铜鱼后,进行称量并取2030g和50g以上的健康铜鱼,并按1:1的比例来收集雌雄鱼。注意整个过程不要弄伤鱼体且不要长时间离水。3. 养殖方法3.1 池塘养殖混养方式3.1.1 移植水域条件 在池塘中进行养殖时,要特别注意水体底层理化环境和其它水层的理化环境的差异。在养殖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为了降解有害物质所用的药品所产生的其它效应。应注意一下方面:一、 水中溶氧养殖水体溶氧应保持5mg/L以上,水中保持足够溶解氧,可抑制生成有毒物质的化学反应,降低有害物质(如氨、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的含量。当水中溶氧不足时,氨和硫化氢难以分解转化,因此这些有毒物质极易积累达到危害养殖动物健康的程度。二、 PH值 pH值是水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当pH值低时可使鱼类血液中的pH值下降,减少其血液运输氧的功能,易造成养殖动物呼吸困难,所以有时池水溶氧不低而池底酸化时,鱼类也易浮头。pH值过高还可能腐蚀鱼类鳃部组织,使鱼类等失去呼吸能力而死亡。当pH值过高,氨的比例越大,毒性越强;pH值越低,硫化物大多变成硫化氢而具毒性;pH值过低,硝化过程被抑制,光合作用减弱,水体物质循环强度下降;pH值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鱼类新陈代谢低落,血液对氧的亲和力下降,摄食量少消化率低,生长受到抑制。三、 氨水中的氨以分子氨和离子氨存在。分子氨对鱼类有很大的毒性,而离子氨不仅无毒,还是水生植物的营养源之一。分子氨浓度过高,会使鱼类产生毒血症,长期过高则将抑制鱼类的生长。分子氨主要来源:沉入池底的饲料、鱼类排遗物、肥料和动植物死亡的遗骸。分子态氨毒性强,当它通过鳃、皮肤进入鱼体,分子氨在血液中的浓度较高时,鱼体血液中的pH值也相应升高,鱼体内多种酶的活性受到影响,导致鱼体生长受抑制。四、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是水体中氨转化为硝酸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极不稳定。当氧气充足时,它可以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对鱼类毒性较低的硝酸盐,在缺氧时,易转为毒性强的分子氨。它的形成过程,主要是粪便、残饵、死藻等这些物质分解成氨氮,然后转化成亚硝酸盐。养殖后期,亚硝酸盐是最突出的问题,特别是阴雨天气,亚硝酸盐普遍偏高。亚硝酸盐浓度过高时,通过渗透与吸收作用进入鱼体血液,从而使血液载氧能力丧失。含量在0.10.5mg/L时,鱼类摄食降低、呼吸困难、游动缓慢、骚动不安;高于0.5mg/L时,鱼类游泳无力、鱼体柔软、某些器官功能衰竭、严重时导致死亡。五、硫化氢:硫化氢对鱼类和其他生物毒性很强。其毒性主要是硫化氢与鱼体血红素中的铁化合,使血红素量减少,影响了对氧的吸收。硫化氢氧化过程还会消耗溶氧,对鱼类及水环境有很大的危害。因此,养殖水体中不允许有硫化氢存在。硫化氢是水体在缺氧条件下,含硫有机物经厌气细菌分解而产生;或者在富有硫酸盐的水中,经还原细菌的作用,使硫酸盐变成硫化物,然后生成硫化氢。而硫化物和硫化氢都有毒,其中硫化氢的毒性更强。高温季节,水体底层往往严重缺氧,有机质缺氧、有机酸生成而使底层水呈现酸性,在这种情况下,硫化物大多变成硫化氢。芜湖江段铜鱼要求的主要生态因子的阈值:()3.1.2 养殖前期准备一、 养殖池塘条件 养殖池塘长方形,沙壤底质,单口面积13亩,深2.5米,坡比1:3,水源良好。可以是静水池塘。如果能利用长江水并且可以直接利用长江潮汐自动进行排灌的池塘最理想。二、 养殖池塘的处理六月初排干池水后用1000千克生石灰化浆进行全池泼洒消毒,1天后注水,注水时用筛绢过滤防止野杂鱼苗、卵进入。注水后施用粪肥500千克/亩,培养饵料生物,以后根据水质状况用尿素或磷肥追肥,调节水色为黄绿色或黄褐色。3.1.3 养殖过程一、 幼鱼放养 采取在常规鱼鱼种池和成鱼池套放铜鱼幼鱼的方式养殖铜鱼。 常规鱼鱼种投放量控制在100千克以内。不放鲤鱼和青鱼等鱼类,常规鱼育种池的夏花放养量不超过1万尾。铜鱼幼鱼每亩投放量:规格2030g/尾,放40尾;50g克/尾以上的,放2030尾。二、 饵料投喂 按饲养家鱼进行常规投喂,同时投放螺蛳、河蚌活体、供其捕食。次年5月起增加动物性饲料投喂,每35天投喂1次,每亩每次投喂螺蛳或河蚌肉12千克。三、 水质调节 自然界,铜鱼生活在流水环境中,因此需要较高溶氧,能利用长江潮汐排灌的,69月每天通过潮汐自动换水20%左右,保持养殖水体溶氧丰富;如果是静水池塘,配备增氧机经常增氧,保持水中溶氧5毫克/升以上。每1520天用生石灰一次,调节PH值,使水体保持弱碱性。每月使用微生物制剂1次, 降解水中氨氮、亚硝酸盐含量,保持良好水质环境。四、越冬据统计,历年来鱼类越冬死亡率高达20以上,因此,鱼类安全越冬问题,是水产养殖业一个重要问题,要使鱼类安全越冬,必须采取一些措施。 1. 在进入冬季前一个月时,要使鱼池池底平坦,淤泥越少越好,最好不超过20厘米。要保证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毒,排灌方便,水源可选不受污染的河水、水库水或井水。2. 使用原塘水越冬,应先排出老水的1/2-2/3,然后进行消毒,隔天补注井水,在封冰前用0.12-0.15强效灭虫精或0.7-1ppm的敌百虫全池泼洒,以杀灭过多的浮游动物及水生昆虫。对底泥过厚,又不能彻底清塘的池塘可用底质改良剂来吸附氨氮等有害物质,以改良底质和池水条件,每亩用量20千克。3、培养体质健壮的大规格越冬鱼种,越冬鱼种的规格一般应在12厘米以上。在七、八、九三个月,尤其秋季,是鱼类生长发育旺盛时期,应适当多投喂质量较高的饲料,培育大而丰满的鱼种。4. 越冬前一个月左右,要减少投喂高蛋白的饲料,严禁投喂添加促生长的违禁药物,而应当适量增加维生素C、维生素E等可以提高鱼类抗病能力和抗应激能力的添加剂饲料,越冬期间适当投喂一些麸皮等饲料用以维持鱼体正常生长活动能量即可。同时,寒潮来临之前的一个星期,有条件者将越冬塘水位保持在2.5-3米以上,可以提高水温保护层,为鱼类安全越冬创造一个理想的生态环境。有条件者也可在池塘北面搭建挡风墙防寒,可在池塘北面用作物秸杆或泥水筑成1.5-2米高的挡风屏障,挡风屏障可用毛竹、木棍支撑,可起到一定防寒作用。五、 日常管理 早、中、晚巡塘,观察水色、鱼类摄食、活动情况、监测溶氧变化。3.2 船体网箱规模化驯养3.2.1 船体网箱的结构 船体网箱的主体结构为长方形,一般在芜湖江段建议将网箱设计成长1030m,宽310m,吃水深大概12m。船体分为前舱和后舱,主体结构可分为312个小船舱。建议各个小船舱是分开的,这样各船舱鱼不会混淆,便于养殖过程中防治鱼病时进行用药。一般小船舱的外侧和船底为百叶窗结构,由钢条焊接而成(宽根据实际而定),钢条之间的缝隙也是根据实际而定。这样船体网箱底部和两侧都有远远不断的江水流入和流出,水体交换比较快,水质也不易恶化。3.2.2 网箱的结构 为了管理和检查的方便,一般在船舱中套尼龙网箱。1. 网衣用材:由于水体是流动的,而且鱼是有顶水习惯的,所以为了防止鱼因顶水而受伤,通常采用无结尼龙网片制成,同时要求网片柔软,结实,耐用。2. 固定方式:网箱的底部四个角系上沉子,使网衣垂直成型,避免网衣受流水冲动而形成皱褶。网衣要绑在船上,要牢固。3. 网箱、网目的规格:一般根据船舱大小和需要可设计成230m2,高12m的网箱。网目的规格一般是518mm,太小易被浮渣堵塞,不利于水体交换,太大易造成鱼体的受伤而引发疾病。3.2.3 船体网箱的设置位置 1. 江水流速:船舶所停的位置的水体必须有一定的流速,最好0.21.0m/s,这样一般可以保持水体流通,交换自如,有充足的氧气。但养殖舱内流速不能过大,因为过大会使鱼体做顶流运动消耗体能,既浪费饲料又影响其生殖速度和抗病能力,甚至可导致鱼体受伤造成损失。 2. 水位深度:停泊的船体网箱处应该有较大的移动范围,要保证在涨水时可以迅速移向缓流处,避免激流对其船体和养殖鱼的直接冲击,而在枯水期可以方便的向河心移动,不至于搁浅。大概要保证在枯水期有3m深的水深。(一般可设置船位) 3. 水域环境:选择的水域要保证同岸的上游数公里类无重大污染,包括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同时在放置网箱的地方要避免过多浮渣和泥沙,防止进入养殖舱与鱼体摩擦而导致鱼体严重受伤。 4. 水文环境:按一般要求江水的酸碱度为6.08.0之间。溶解氧含量为510/L。透明度为050左右。其它符合国家淡水养殖的水质标准即可。3.2.4 鱼种的放养 1. 鱼种的选择:放养的铜鱼鱼种要来自于野生的,要选择题型匀称,体质健壮,体表鳞片完整,颜色鲜艳,游动活泼,无病无伤的鱼种。同一网箱中放养的鱼种规格要求整齐一致。 2. 鱼种的运输:作为养殖的批量性长途运输,最好用活水船运输最好。最好在水温上升至15以上时的春夏交际时节运输。要选择暖和且风小的天气进行运输,决不能选择低温风大的天气。 3. 放养规格和密度:一般投放5500g以上的鱼种,且同一网箱中投放的规格一致。放养的密度要根据水流的畅通情况以及鱼种的规格来确定。水流畅通,鱼种小,可适量多放。铜鱼的放养密度一般要低于其它养殖鱼类,防治传染性疾病爆发。一般大概是150g以上的鱼种为30100尾/,550g的鱼种为100500尾/。 4. 消毒处理:首先网箱下水前应用石灰水浸洗杀菌。在鱼种入箱前45天将网箱安装好,浸泡水中,一方面使网箱软化减小鱼的摩擦;另一方面让网箱固着一些藻类。其次是铜鱼运到后将运输的水体和网箱的水体平衡半小时左右,使水温接近,在进行消毒处理。一般是将食盐0.4%和碳酸氢钠0.4%药浴20分钟左右。或每立方米水体用20g高锰酸钾溶液浸洗10分钟。时间长短要根据鱼的反应情况决定。消毒处理时要用气泵充气,补足氧气。 5. 鱼种的驯化:鱼种入箱后必须要对其进行驯化,一般时间为12周。主要是用条件反射的方法:在投饵料前先敲击桶或盆。每天上下午各一次。3.2.5 日常管理 1. 投料:鱼种驯食后要开始投喂饲料(需要选择),要注意要定时,定位,定质,定量。一般每天投3次,饲料台要位于水较深,无干扰的地方,饲料要新鲜,并且要保持品牌一致,投量为体重的3%5%,依据天气,水温,鱼的摄入量而定。 2. 水温测定:每天上、下午各测水温一次。 3. 巡箱:每天早中晚各巡箱一次,观察水质及鱼的摄食情况。防治鱼外逃。 4. 定期清洗:要经常清洗饲料台。另外由于藻类的生长和污物的粘附,网目会被阻塞,这样会影响箱内外的水体交换,对鱼生长不利,所以也要及时清洗。一般34天清洗一次。3.2.6 消毒措施 1. 鱼种的消毒:在鱼苗起运时用食盐或青霉素对鱼种进行带水消毒。 2. 工具的消毒:工具和饲料台可以用太阳曝晒来消毒,也可以用高浓度的高锰酸钾浸泡来消毒。 3. 其它:已发病的鱼要和未发病的鱼分开饲养,死鱼要及时捞出,不要随意丢弃,防止鱼病传染给健康的鱼。3.2.7 船体网箱的安全 船体网箱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养殖方式,其安全问题不容忽略:每天要进行安全检查,包括用来固定的钢绳有无松懈,船体可有搁浅、碰撞等造成的撕裂和损缺等等。4. 饵料 铜鱼是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其食物种类和它所处的环境有关。当处于产卵前后(4月份)会有停食现象。主要食物:水生软体动物,如螺类、淡水壳菜等次要食物:水生昆虫、有机碎屑偶然食物:藻类和高等植物碎屑、种子、某些硅藻等调查发现,当铜鱼生活于城郊附近的水域中会大量摄食有机碎屑和与人有关的一些食物如饭粒等;若生活于软体动物多、水质清新、底质为卵石砂粒的水域,则摄食的多是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当水域中动物性饵料和有机碎屑少而岩石缝隙上有藻类、高等植物碎片、种子时,则铜鱼也摄食。由此看出铜鱼在自然水域中食谱的可塑性大,适应环境能力强。(注:其鱼苗和幼鱼吞食其它鱼的鱼苗)4.1 摄食强度 铜鱼的摄食强度主要反映在摄食频率和饱满度上。铜鱼在23月份摄食强度很大,4月份又大大减弱,5月份又开始加强;立春后,随水温回升,摄食迅速加强,摄食率可达75%80%,但性腺达成熟的个体,一般铜鱼的摄食旺期是310月 ,10月后天气寒冷摄食活动减弱,甚至停食。另外,发现铜鱼个体越小摄食强度越大 ,个体越大,摄食强度越小。5. 治病5.1 水霉病的控制5.1.1 水霉病的症状霉菌从鱼体伤口侵入后,迅速地向体外生长。病初肉眼不易辨别出特殊症状,当肉眼看出症状时,菌丝已向内深入肌肉,向外生长成棉毛状菌丝,故称为“生毛”。同时鱼食欲减退,游动失常,最后死亡。患病初期,个体伤口四周红肿,皮肤粘液增多,患病后期,伤口处形成一丛絮毛状菌丝。在鱼卵孵化过程中也常发生肤霉病。感染了霉菌的鱼卵,菌丝侵入卵膜,在卵膜外面着生菌丝,逐渐覆盖其它鱼卵,严重时发霉的鱼卵会将霉菌传播给附近的健康卵,使胚胎在孵化过程中死亡,大大降低孵化率。此外,感染霉菌的程度还与其光照时间的长短有关,较长时间的阴雨连绵、室内灯光或日光的不足,都有利于霉菌的大量孳生。受霉菌感染的鱼体,皮肤表面布满白翳一层,尤其是黑色、红色鱼最为明显,失去应有的体表光泽,随后活动迟钝,常驻呈呆滞状浮在水面。5.1.2 水霉的一般特点1、种类及形态:常见的有水霉和绵霉,常见的病原体是水霉和绵霉,菌丝形态细长,且有分枝,但也有少数不分枝。菌丝一端像根状,着生于鱼的皮肤和皮肤组织内,其余大部分突出体表。菌丝长达3,呈灰白色,柔软,像棉花絮纤维状。2、水霉的生长适温:5-26均可生长繁殖,最适温度13-18,水质较清的水体中生长较好。28度以上受到抑制,个别情况下30度左右也会出现,但极少见。3、水霉的繁殖方式:主要是通过孢子进行无性繁殖。水霉的孢子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且对不良环境耐受能力极强。4、水霉是腐生性的,只会寄生于体表的伤口处(就是说有腐肉的地方,即鱼体受伤,鳞片脱落,或寄生虫破坏皮肤),也就是说,对于体表完整的个体一律不感染,哪怕是水里充满了水霉的孢子都不会。5.1.3 常用药物:( zE0 z& c( w d. - d, q; 1、食盐+小苏打,各万分之四,缸中泼洒。2、孔雀绿,0.15-0.2ppm泼洒,隔两天再用一次。我们选用孔雀石绿来控制水霉病,效果很好;若连续使用2次,能有效控制水霉病的蔓延。注意,此药物致畸致癌且对水质影响在! 3、亚甲基蓝,2-3ppm泼洒,隔天一次。此药物极安全,但疗效逊于孔雀绿。/ D, z& x j8 _) K! G4、辅助药物:痢特灵,浸洗;土霉素或沙星类药物(饵料的0.3-0.7%内服);链霉素注射(20mg/kg体重,用于名贵品种及病情极重的情况,死马当做活马医吧)。这些药物主要用于防止细菌感染并促进伤口愈合,对水霉完全无效!)% p5、用0.3ppm浓度甲醛溶液进行泼洒,可抑制霉菌的孳生。对肤霉病也有一定疗效。6、安装15瓦的紫外线灯,每日照射数小时,可有效地抑制或消除水霉菌的孳生。5.1.4 预防和控制 # l% 2 S- w* n$ ?/ Z3 J其实以上提到的药物在治疗水霉病时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到目前为止,水霉病还是很难用药物来进行治疗的。故在处理水霉病时,应根据水霉的特点及具体发病情况来进行控制而不是依赖于药物。7 1、发病后可将水温升至28度以上,一般维持三到五天都会有效。7 O/ 2、新捕的鱼儿发生水霉病,基本上都是因为捞鱼等操作造成体表外伤进而引起水霉继发的。处理方法:第一,绝不捞体表受伤的鱼;第二,鱼儿捞回来后先用痢特灵40-50ppm泡1-2小时再放入缸中;第三,如果体表伤口明显的话,可以涂点软膏(土霉素软膏,四环素软膏,金霉素软膏,也可涂0.5%的孔崔绿或亚甲基蓝等等,主要目的是促进伤口愈和);第四,捞鱼时尽量用软的网具,动作要轻快。如果体表伤口较多的话,鱼儿基本上就没用了。健康生长一段时间的鱼而发生水霉病,大多是车轮虫、小瓜虫、鲺等寄生虫大量感染造成的。这些寄生虫都会在鱼儿的体表造成伤口,而且伤口很小,肉眼看不到。这种情况一般会出现在水质清瘦(注意跟水质清爽的区别)、换水量过大,鱼儿长期摄食量少或饵料质量差时出现,而且越是瘦的鱼越严重。处理时,应针对具体感染原因对症下药,先行杀虫,然后万分之四盐加万分之四小苏打并升温至28度以上,同时可在缸中加入10ppm痢特灵浸泡三天(痢特灵不能杀水水霉,但可以杀菌,促进伤口愈合)。治疗时需注意水质变化。冻伤后继发水霉病。& / I$ N% J$ a6 水霉病重点在于防,在不同的养殖过程中采取不同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可以极有效地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发生后治疗是很困难的。因为能直接杀水霉的药实在是太少了。所以,请记住,水霉病是防的,不是治的。5.2 小瓜虫病的控制5.2.1 小瓜虫病的症状当小瓜虫幼虫侵入鱼体皮肤和鳃部时,刺激鱼体分泌大量的粘液,使鱼体组织增生形成一个个白色状脓胞,起初体表呈白翳状,数日后,小瓜虫幼虫在鱼体表形成胞囊时,白点症状才明显。病鱼的体表、鳃部和鱼鳍上出现许多点状胞囊,体表粘液明显增多。肉眼观察时就是一层密麻麻的白点。小瓜虫则藏在脓胞里逐渐发育为成虫。患病初期,胸鳍、背鳍、尾鳍和体表皮肤均有白点状散布,此时病鱼虽仍照常觅食,但常聚集在缸壁一角互相挤擦或身体磨擦硬物。几天后白点布满全身,症状开始明显,鱼体感觉不适,病鱼消瘦,浮于水面或群集一角,很少活动,且常呈呆滞状浮在水面。病程一般5-10天,如果不及时治疗,白点病将迅速传播开来,使鱼群集体患病。后期体表如同覆盖一层白色薄膜,粘液增多,体色暗淡无光。5.2.2 小瓜虫的一般特点1、种类及形态:为凹口科、小瓜虫属、多子小瓜虫。这是一类体型比较大的纤毛虫。当幼虫感染了寄主后,就钻进皮肤或鳃的上皮组织,把身体包在由寄主分泌的小囊胞内,在胞内生长发育,变为成虫。成虫冲破囊胞落入水中,自由游动一段时间后落在水体底部,静止下来,分泌一层胶质的胞囊。胞囊里的虫体分裂法繁殖,产生几百甚至成千的纤毛幼虫。幼虫出来,在水中自由游动,寻找寄主,这就是小瓜虫的感染期。幼虫感染了新寄主,又开始它的生活史。2、小瓜虫的生长适温:小瓜虫的适宜水温为1525。但这只是针对室外水体和鱼池来说的,而对于室内水族箱和小鱼池来说,当水温高至35度时,仍会有小瓜虫病发生,所以室内水族箱和小鱼池一定要放药治疗。3、此病多在初冬、春末和梅雨季节发生,尤其在缺乏光照、低温、缺乏活饵的情况下容易流行。当水温降至10度以下或升至28以上时,小瓜虫就会开始死亡。白点病成虫杀除难,但仔虫杀除容易,故维持水中有效药剂约720天左右,即可完全扑灭。5.2.3 常用药物1、用百万分之零点零五(0.05ppm)的孔雀石绿和百万分之二十五(25ppm)的甲醛溶液混合处理,疗效较好;2、用1盐水浸泡数天,或用百万分之二(2ppm)的甲基蓝溶液,每天浸泡6小时;或用2830的百万分之二(2ppm)的盐酸奎宁药液浸泡35天;3、用百万分之二(2ppm)的硝酸亚汞药液浸泡30分钟;或用百万分之五十至七十(5070ppm)浓度的红汞溶液浸泡515分钟,或用百万分之零点一至零点二(0.10.2ppm)的硝酸汞溶液泼。5.2.4 预防和控制1、根据小瓜虫不耐高温的特点,提高水温至28度,(小瓜虫在水温25度以上不易繁殖,28度开始死亡),予以防治。数天后小瓜虫胞囊就会逐渐破裂脱落,这时更换新水,保持水温恒定,病鱼基本功就会痊愈。如再辅以药物治疗,治愈率可达90%以上。2、在溶水量50千克的水族箱中放入黄豆粒大小的呋喃西林粉,稀释后泼洒于水中,药浴病鱼。3、选用0.2-0.3克硝酸亚汞,溶于1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10-15分钟,注意由于硝酸亚汞有剧毒和腐蚀性,药液应放在塑料盆中,不要用金属容器。 4、用0.05%-0.07%浓度的红汞溶液,放入1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15-30分钟,连续用药2-3次。 5、投入适量甲基蓝药水,每10加仑水 48cc,无底砂配合过滤系统之容器,药量宜减为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 6、将患病的鱼放在百分之一的食盐水中,药浴天,亦可治愈。 5.3 锚头鳋病的控制5.3.1 锚头鳋病的症状锚头鳋寄生在鱼体表面时,引起寄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