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院毕业论文.doc_第1页
体育学院毕业论文.doc_第2页
体育学院毕业论文.doc_第3页
体育学院毕业论文.doc_第4页
体育学院毕业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学生体育意识在体育教学中的培养赵春晖体育学院 2005级体育教育汉班 学号:200516053 指导教师:张京平教授摘要: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终身自觉参加体育运动的意识,从体育参与意识的内涵入手,分析体育参与意识的价值,提出提高中学生体育参与意识的途径,使学生树立终生受益的健身意识,从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人才。关键词:终身体育意识 中学生 体育教学 学校体育 Sports Sports cultivate awareness of the importance of teachingZhaochunhui2005 Sports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 Seoul Study Number: 200516053 instructor: Professor Zhang JingpingAbstract:Deepen the 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life-long students consciously cultivate a sense of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from sports to participate in the awareness of the meaning of starting point, analysis of sports participation in the awareness of the value of PE participation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s make sense of the way, so that students benefit from the life-long fitness awareness, thereby enhancing the General qua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cultivate high-quality personnel.Key word: The lifelong physical culture realizes The middle-school student Sports teaching School sports前言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各国对学校体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韩国学者提出:“学校体育要开展能终身进行的体育活动,鼓励学生自觉参加体育活动,使体育生活化。”瑞士学者则要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热情、教会他们通过终身热爱体育活动,提高生活质量。”日本学者认为:“学校体育开始由学校期为中心的教育向生涯体育的方向发展。”我国也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技能和习惯。”由此看来, 终身体育是现代体育的一种新思潮,这就需要学生在校期间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掌握体育锻炼的正确方法,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当然,要使终身体育成为现实,关键在于学生时期是否有良好的体育意识。那么,当前的中学生体育意识如何呢?1.研究对象和方法1.1研究对象本文以中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为研究对象,以部分初中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见表1)表一 学生的基本情况分组人数平均年龄/岁男生10017.38女生10016.271.2研究方法1.2.1文献资料法在学校图书馆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对资料进行比较分析,为研究、设计提供参考。1.2.2问卷调查法设计了三种问卷,经信度和效度检验,有较高的可靠性。1.2.3数理统计法对所获问卷数据进行常规统计学处理。2. 中学在培养体育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2.1体育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不明确体育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受多种因素(如认识、兴趣、性格、志向等)影响和制约的,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自觉参与体育的意识比较淡薄,具体表现为:对体育的认识不明确、态度不端正。有36.5%的中学生认为进行体育活动是为了娱乐身心,27.5%的中学生认为进行体育活动是为了增强体质,23.5%的中学生认为是为了磨练意志(见表2),这一结果显示了他们在体育价值取向上倾向于娱乐功能。时至今日,大部分学生尚未充分认识到体育是一个人成才的必备物质基础,认为唯有智育才是事业成功之路,没有认识到体育在培养现代化人才中的重要作用。表2中学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调查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 人数 比例%为了娱乐身心 7336.50为了增强体质 55 27.50为了磨练意志 4723.50其他 2512.502.2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弊端其一,多年来,一部分中的体育教学内容主要以竞技体育的运动项目为主,注重各专项动作技术的传授和运动能力的提高,对学生身体发展的促进作用被分解和隔离在相对独立的专项运动中,在实际教学中,难以达到使学生均衡、协调、全面发展的教学效果,妨碍了学校体育目的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其二,教学过程过分苛求动作技术的准确和完美,使运动技术的学习与掌握成为教学的目的,而不是教学手段。这种“为技术而技术”的教学过程,造成了教学目的和教学手段的倒置,使学生主体性受到伤害,活动积极性受到压抑。更为严重的是造成了本就十分有限的教学时间的浪费,使身体锻炼的效果大打折扣。其三,学生在这种技术教学中掌握的仅仅是某种运动专长和技能,虽然短期内体质有所增强,但对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却是无能为力。其四,体育课选修的运动项目,由于器材和场地的限制,有不少在实际生活中不易开展,客观上造成中学学生体育活动内容与生活脱节,导致学生参与积极性的降低。其五,目前部分中学的体育理论教学中实践部分所占的比重很大,占总学时的85%;基础知识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只占15%。许多体育教师认为理论课没什么可讲的,往往上半节课讲理论,下半节课就让学生自由活动。时间一长,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一种轻视感,认为体育课仅仅是玩玩而已,因而削弱了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2.3其他影响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因素其他影响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因素在当前学校中,很多学生表现出体育参与意识的缺,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从表3可以看出:学习忙和兴趣不足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场地器材不足、无人组织指导、缺乏经济后盾等。经分析,前者主要与我们学校体育教学有关,后者则与基层体育经费投入有限,不能充分提供锻炼场所及运动器材有关。表3影响中学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因素影响因素人数比例%学习太忙9849缺乏兴趣4824场地器材不足2311.50无人组织指导189缺乏经济后盾84没必要42其他10.503.我国当前中学生体育意识现状 所谓“体育意识”,从心理学角度看是指客观存在的体育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体育运动总的认识和看法。就中学生而言,是指他们在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对学校体育目标的认识,采取个人认为是正确有效的方式以决定行为的心理活动。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体育认识、体育情感和体育意志。从这三个方面综合来看,当前中学生体育意识不容乐观。3.1体育认识方面 体育认识是指学生对体育的知识性和理性的追求。我国中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总体上比较肤浅,体育知识掌握有限,对体育锻炼价值和意义了解不深。许多学生只知道埋头读书,认为“参加体育锻炼会浪费学习时间”,不懂得健身方法。内蒙古大学对青少年学生是否了解全民健身计划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大中学生中,了解全民健身计划者占18.8%;只了解一些者占52.9%;不了解者占29.3%。全民健身计划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宣传,但仍有一部分学生不了解,更谈不上对体育重要性的理解。毛泽东曾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说:“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可见“体育第一”、“健康第一”的道理,现在还有许多学生没有意识到。3.2体育情感方面 体育情感是指对体育的感受和评价。这里就学生对体育的态度和体育锻炼频度来看一下:我们随机抽查了本校300名学生,对他们的体育态度进行了调查:只有30.7%的学生对体育的态度是积极的,16.7%的学生对体育的态度处于中等水平,52.7%的学生未形成积极的体育态度。同时对这些学生的“体育频度”作调查:只有27.7%的学生经常参加(每周5次,每次30分钟以上,包括体育课);63.5%的学生有时参加(每周24次);8.8%的学生很少参加。从以上两个调查结果可知,中学生中,对体育的认识态度积极,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形成较深刻的体育情感的学生只占全体学生的三分之一。3.3体育意志方面 体育意志是体育意识的能动方面,是学生自觉地确定参加体育的目的,并在确定的目的支配下,克服行动中的障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形态。体育锻炼最根本的原则是要持之以恒。可是,许多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缺乏恒心,常常“两天打鱼,三天晒网”,遇到困难不能克服,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很多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活动比较被动,没有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缺乏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体育意识尚未形成,以至走出校门后,不能长期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4.当前中学生缺乏体育意识的主要原因分析 过去的学校体育对于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很少重视。加之社会对体育理解的片面性和应试教育等影响,造成学生体育意识普遍较差。4.1学生自身因素 4.1.1 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实践较少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体育意识是人们在不断地参与体育运动中逐渐形成的。现在的中学教育因为升学的压力,使得多数学生不得不放弃体育锻炼,挤出时间学习文化课。除了每天的两操和一周两节的体育课,几乎没有其他的活动时间,学校规定的课外活动形同虚设;另一方面,由于学校的运动场地、活动器具有限,教师又没有认真组织,体育锻炼课不能很好开展,部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受到影响。久而久之,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减少,更加不愿活动,如此反复,形成恶性循环。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实践较少是体育意识难以形成的原因之一。4.1.2学生参与的体育活动以直接兴趣占主导地位 心理学认为:只要当学生对运动产生间接兴趣,即对活动的结果产生兴趣,并以体育锻炼的社会意义为动力,才能对活动始终充满热情,并能克服一切困难进行身体锻炼,使体育锻炼成为自觉行为。然而,目前的状况却很不乐观。许多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目的和意义,体育锻炼价值认识不足,更不懂得体育锻炼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绝大部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是因为他们对该运动本身产生兴趣,是直接兴趣,而不是间接兴趣。所以他们参与体育活动不可能持之以恒,一旦受到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就立刻终止运动,不可能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4.2体育教师的因素 4.2.1体育教师对学生缺乏正确的技术指导,造成学生技能低下 有人作过研究:技术水平越高,体育态度的强度也越高。所以体育运动技术的高低与体育意识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如果体育教师能经常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技术指导,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在运动中更有可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也更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但是,由于某些体育教师业务水平不高,备课时又没有很好钻研,在传授技术时讲解笼统或不正确,造成学生掌握运动技术困难,运动技能低下,同时,在体育锻炼课时,教师对学生的技术指导也不得力,学生盲目锻炼,有时甚至会造成学生运动损伤。当然,学生技术掌握不好,运动生了“厌学”情绪,造成体育意识淡薄。 4.2.2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对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尽管现在人们对“现代体育观念”提得较多,但是长期以来受到传统观念影响,课堂教学只重视身体素质的提高和运动技能的掌握,而忽视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的培养,学生总是跟随着教师进行练习,离开教师,就无法科学地实施自己的体育活动,更没有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能力,所以大部分学生走入社会即与体育挥手告别,十几年的学校体育就到此结束。4.3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因素 实践证明,要想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的相互配合,充分发挥体育宣传的导向作用。班主任和家长对体育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体育意识。如果家长和班主任对体育有正确的认识,在家中或在学校里有相当丰富的体育话题和体育用品,并支持学生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就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影响,形成对体育的正确观念和积极态度,从而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但是,目前情况往往不尽人意。由于高考指挥棒作用,一些家长和教师认为,学校体育是配角,重要的是文化课成绩。个别家长和教师甚至把体育与文化课学习对立起来,对学生参加合理的体育活动持反对态度。有人调查过,我国目前有81%的家庭没有主动为孩子购置体育用品,94%的家长没有明确要求孩子锻炼身体。有些班主任甚至对学生自己购买的活动器具进行没收。正是因为班主任、家长对学生合理的体育锻炼缺乏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对体育产生了消极的态度,阻碍了学生体育意识的正确形成。5 建议与对策 通过对中学生体育意识的调查和研究,发现了许多限制学生体育意识培养的问题和弊端,针对这些问题和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我认为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给予应对,以下是几点意见和对策。5.1 广大体育教师应不断学习更新观念,完善自我,真正体会到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重要性,大力加强对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将体育意识培养贯穿于每一堂课和其它各种教学活动中。 5.2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氛围。如设立体育节、体育选修课、健康教育课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和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