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寿考释_第1页
眉寿考释_第2页
眉寿考释_第3页
眉寿考释_第4页
眉寿考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眉寿考释去年初,在我省沂水县天上王城一古墓中挖掘出一春秋铜鼎,其铭文曰:“華孟子作中叚氏婦中(仲)子媵寶鼎,其眉壽萬年無疆,子子孫孫保用享。”据山东著名考古学家王恩田老先生解释,这段铭文的意思就是华孟子为嫁给中叚氏作妻子的二女儿仲子作陪嫁的宝鼎。长寿万年没有尽头,子子孙孙永远用来宴享。王老的解释通俗易懂,但对其中“眉寿”为何解作“长寿”却有点儿费解。一年多来,笔者查阅了一些有关资料,试图对“眉寿”一词的意义探根究底。现将初步结果总结如下,希望得到方家的批评指正。“眉寿”一词如何理解,向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根据百度百科提供的关于“眉寿”的资料,就有汉代毛亨等人的“长寿说”、清代王引之的老寿说、现代学者李孝定的美寿说以及夏渌的弥寿说。以上四“说”,是相对来说较有影响的见解。他们对“眉寿”的解读虽不尽一致,但共同点是都把眉寿当做了祝福语。 眉寿万年无疆是祝福语吗?笔者的回答是:非也。 第一,许多媵器的铭文中并没有这句祝福语,如 “铸侯求作季姜媵钟,其子子孙孙永享用之” (铸侯求钟)。语义明确,语气贯通,子子孙孙“永享用”的就是前边所赠送的媵器。但加上那一句祝福之后呢,语义则明显不明确,语气也不通顺了。子子孙孙所享用的,是前边的媵器,还是中间“眉寿万年无疆”的女子呢?第二,从内容上看,作为父母或兄长,祝福自己的女儿或妹妹长寿甚至还要万年无疆,于情于礼,是否讲得过去呢。第三,如果“眉寿万年无疆”是祝福语,那它与后面的意思就相矛盾了。既然希望那女子万年无疆,那自然也就希望那媵器永远为那女子所用直至万年以上,她的子子孙孙还有机会永保享用吗?所以,根据以上分析,笔者以为,“眉寿万年无疆”似乎不应该是对出嫁女子的祝福语,而应是夸赞所赠送的媵器“万年无疆”的。这样的话,前边、中间和后边所说都是媵器,语气贯通,而且也与“子子孙孙永保享用”紧密连接,内容上成为一体。笔者以上见解,是凭借以下对金文“眉寿”两字的分析解读为根据的。下面是金文的眉字。金文眉字 :陈逆簋 齐侯盘 齐萦姬盘看了金文才知,眉寿的眉字本来应该是“沬(mi)”,后来写作“沐”,洗头的意思。陈逆簋是用水和头(頁)会此意。齐侯盘上边还多了一双手和一个倒扣的皿,齐萦姬盘下面又多了一个接水的皿,山东沂水华孟子鼎比齐侯盘上边少了一双手,但以水洗头的意思都是明白无误的。看一看郭沫若等诸多学者对沬字的分析(古文字诂林卷九 二二)应该不会对此产生疑问的。再来看看寿字。先从字音上分析,寿在古时是应该读作祷、擣或涛的。根据是什么呢?根据就是“古无舌上音。这一规律是清人钱大昕发现的。他指出: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以今音读之与照穿床无别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古无舌上音,照今天的理解,即普通话念zh、ch、sh(来源于知、彻、澄)的字,上古读成了d或t”(胡力文著古汉语应用音韵第8页 中华诗词出版社)。这种现象是很常见的,笔者试着在字典里翻了翻,就发现不少这类的例子。如:峙zh持ch侍sh 等dng待di特t治zh笞ch始sh 殆di台ti真zhn嗔chn慎shn 滇din填tin铸zh筹chu寿shu 祷do涛to另外,我国也有学者从训诂学的角度阐释了寿字即擣或祷的本字。高田忠周就认为“今隶做寿,实以擣为之也”,“擣寿亦通用尔”(古文字诂林 卷七 六五一)。著名学者叶玉森认为,“卜辞或云亡尤。或云索亡尤。或云彤亡尤(殷墟文字第二页之一)。即古祷字,殷人用为祭名”(古文字诂林卷一 一七五)。著名学者吴其昌在列举了几个金文“寿”字之后,也指出“盖即寿之本字,亦即祷之本字”(古文字诂林卷一 一七六)。如果仅仅根据以上所述就断言寿即祷之本字,未免有欠慎重。在此只能算是一个引子,下面笔者将从文字学意义上对寿字作深入细致的分析解读,这才是本文的主旨所在。先看金文寿字。 戎生鐘 豆闭簋 秦公石磬 耳尊 云梦日甲 善夫克鼎遍览形体各异的金文寿字,有一共同点,那就是基本上都有一个字。这个字什么意思呢?说文“耕治之田也,象耕田屈曲之形”。附会之意味显然矣。不少学者都把这个字与“祷”或“擣”联系在一起。马叙伦先生则明确指出:“乃擣字也”(古文字诂林卷七 六五四)。这应该是正确的。不过,笔者想进一步从字音字形上分析论证一下“乃擣字”,这样才能使对寿字的解读更扎实一些。先看说文对擣字的解释:,手推也,一曰筑也。恰恰是这个“一曰筑也”,才是正确解读字的一把钥匙。据汉典,筑作名词,是捣土用的杵;作动词,一是筑墙,古代用夹板夹住泥土,用木杆把土砸实;二是捣土使坚实。因为擣是动词,所以“一曰筑也”的筑也应是动词无疑。由此可知即捣土筑墙之义,现在不少农村称之为“土打墙”。再看字形,捣之前是松软的暄土,捣实后自然会缩进去一部分。这正是字所表达的意思。在此需要说明,土打墙的方法,据我所知共有三种。一种是两边用门板或门一样大小的木板夹住中间的土;一种是两边用木棒夹住中间的土,具体技术细节不多说。因为这两种方法都是从上往下夯筑,与本文主旨无关。与本文有关的是第三种方法,莒南部分农村称之为打“打招板子墙”。一般由六人来干:两个上土的,负责把土撂到墙上;一个捋土的,用手“招着”(方言;扶着,使直立)一块搓板大小的板子,依次挡在墙的两侧,使撂上来的土不致落下去,并用手把土捋平拍实;一个暄打,把松软的土轻打成型,是技术活;两个硬打,分别从墙两边往里用力夯打,直到把墙夯打得结结实实,符合要求。上土的在地上,其余都在墙上。之所以说这第三种方法与“”字相关,因为这是古时最原始最正宗的版筑技术。一,前两种方法所用木杵,像捣蒜锤一头细一头粗,有的还镶有石制或铁制的杵头,与古乐器筑相去甚远,所以这不可能是上古打墙所用的“筑”。打招板子墙所用的木杵,一米来长,像船桨一样一头镐把粗细一头扁平,这和古乐器“筑”极为相似。打土墙的工具和古乐器都称为“筑”绝非偶然,形似应是主要原因。(下面的图片来自百度图片 )(往下捣的木杵,仅仅从形状上分析,应该不是古时的筑。)2、 第三种方法是站在墙上从两边往中间打,这完全符合字字形所表达的意义。里边的短杠,应该代表打土墙的工具筑,这是从上往下看到的筑的横截面;短杠外边,则代表了打墙时筑的运动轨迹。S形的凹陷,则表示打墙的效果。3、 “项王伐齐,身负板筑,以为士卒先”(史记)。虽说项王力能拔山,但毕竟远路无轻载。试想一下,行军时扛着几十斤重的木板与扛着几斤重的木板儿,哪个更合乎情理呢? 综上所述,打招板子墙应该是最正宗最原始的版筑技术。为捣土筑墙应无疑义。另外,有一个字可以作为即捣土筑墙之义的有力佐证,这个字就是“多”。据笔者所知,对多字的解释,一是说文的“重夕说”。但“夕”并不比“晨”“午”多,且没人感到“夕”怎么多,所以此说早已被诸多学者所否定。另外还有马叙伦的“闰月说”。且不说几年才闰一次月就由此得出多义是否过于牵强,即使在字形上古文多的一半与古文月也有着明显不同:多多 月月月。影响较大的当属王国维的“多从二肉”说(三说均见古文字诂林卷六 五三四)。但两块肉就比一块肉多似乎也不靠谱,肉的多少以重量来衡量似乎才准确。现在看了捣土筑墙的字再来看多()字,应该又有一种新的解读。从字形看,多的一半正是字中间的那个东西。不同之处是,是分别从墙两边往中间捣(这与两个“硬打”的分工是一致的),多则是一个人从一边打的情形。从字义看,土打墙时一个人夯筑(捣)的次数,应该以万千计;尤其是硬打,那是必须用尽全力来捣的,每一下都要使出吃奶的劲儿,并且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捣的频率高(笔者曾亲自打过墙,深有体会,一天下来筋疲力尽)。“多义自现”不容怀疑。再从字音看,多捣发音相近,音近义不远。所以多字应该可以佐证即捣土筑墙之捣字。我们弄明白了寿字中间的即捣字之后,仍然不能从字形上证明寿字就是祷告之祷字。若要证明这一点,还应该进一步从上下两部分的字形上分析寿字的意义。先说下边,除了部分省略的,古文寿字下边一般分别是口、曰、寸、双、又等字,其中不少是口寸或口又两两在一起的。我们知道,古文中口、曰相通,寸、又、双也相通,分别是口或手的意思。如果说口和手与寿命有什么关系,恐怕不好理解;但口与祷、手与捣的关系则是显而易见的。与这种情形极为相似的,还有一个祈字。祈与祷是同义词,都是向神求福之义。并且在字形上也出奇的相似。古文祈字邾公*鐘大師虘豆 仲枏父簋存下五二三颂簋 3.851獨字古文祈字,若先不考虑上边,则或从單,或从斤,或从言,或从單斤,或从斤言。單,徐中舒认为是干的孳乳字,“干应为先民狩猎之工具”(甲骨文字典二九)。斤,“像曲柄斧形”(甲骨文字典一四九一)。这两种工具都与手有关,而言则与口有关。这恰恰与寿字的从手从口相契合。为什么祈祷两字都与手和口密切相关呢?笔者私下以为,古时祈祷仪式应该是手口并用,边捣边祷的。这样做声势自然会大得多。试想我们的先民向超自然力的上天或鬼神祈祷,把自己心中最强烈的愿望倾诉出去,是不是要用一种较大的声势呢?再看一看祈字的上边,应该是一个字,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旗子。唐兰:“旅像人持,招致很多的人”(古文字诂林卷六 四七八);甲骨文字典七三四:“旅,從从在下,会以旗致众之意。”杨树达:“周礼地官大司徒云:大军旅,大田役,以旗致万民。夏官大司马云:司马以旗致民。郑注云:以旗者,立旗期民于其下也。按旗期同从其声”(古文字诂林卷六 四五六)。笔者以为,旗与期同声固然也有一定意义,但旗与齐同声则更合乎情理。以旗致众不可能有随意性,表达的意思应该是一个“齐”,一个也不能少。祈祷之祈以为部首,且与旗同声,自然也具有聚齐众人之意。人齐则声势大,这就与前边所说的边捣边祷造声势完全相契合了。 这样,我们就知道祈字的古字旂等都与即旗字密切相关的原因了。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寿字即祷字的上边部分是不是也跟即旗字有联系呢?古文祈字: 古文寿字: 首先从字义上分析,古文寿字既然不是寿命之寿而是祈祷之祷,那说文所说的“从老省”是不是就有点儿站不住脚了呢?再从字形上看,古文寿字的上边部分与古文祈字是不是很相似呢?把它看做即旗字自然也具有聚齐众人之意,这样一分析,古文寿(祷)字和祈字各组成部件的意义就基本一致了。 绕了这么大的圈子,费了这么大的周章,笔者的主旨无非要证明寿字的本字就是祷字。这样,联系到前面“眉”字原来是“沐”字,我们就明白了原来众说纷纭的“眉寿”两字在古文里其实应该是“沐祷”。那么,沐祷两字在青铜媵器的铭文中又表示什么意思呢?这就要牵涉到媵器的作用和分类了。所谓媵器,考古学上指周代王室、诸侯及贵族为其出嫁女子铸造的作为陪嫁的青铜礼器,供女子在夫家作祭祀用器或生活用器。媵器的作用就是陪嫁品,分类就两种:祭祀用器和生活用器。而媵器铭文中眉寿的眉实则沐浴之沐,恰恰代表了生活用器的作用;而寿字实则祷字,也正是祭祀用器的作用。台湾著名学者陈昭容女士在她撰写的两周婚姻关系中的“媵”与“媵器”青铜器铭文中的性别、身份与角色研究一文中,对各类媵器做了详细的统计和分析。最后的结果是,水器所占比例(约19.7%),远远高于烹煮器(5.2%)和盛食器(5.8%)。为什么水器所占比例如此之高?陈女士分析,媵器中水器所占比例特别高的现象,过去已有讨论,其文化意涵,或为婚礼沃盥之用,或为婚后侍奉姑舅,也可能是基于“妇容”的要求。以水器为媵器的主要用途为何?上述三种看法可能都有一些道理。笔者以为,水器一则因为其数量特别多,二是因为其不可能兼做祭祀用器,所以自然就被先民用来做了生活用器的代表。而像鼎、鬲等烹食器和敦等盛食器,则既可作生活用器又可作祭祀用器,因为身兼二职也就不能作生活用器的代表了。当然,因为祷字涵盖了所有祭祀器的作用,由其表示祭祀用器的作用也就不应存在疑义了。 这样分析以后,我们再回到“眉寿”上来,它的意义就很明确了。眉(沐)表示生活类媵器的用途,寿(祷)表示祭祀类媵器的用途。“眉寿万年无疆”的意思,就是(前边所赠的媵器)用来过日子或用来祭祷,那是一万年也不会用坏的。这样翻解读,前后文紧密联系成为一体,语气顺畅一通到底。和其他诸多见解相比,是不是更显得合情合理又合礼呢。经过这么一番分析探究,原来似乎很复杂的问题就简单化了。媵器上的铭文说的就是媵器本身的事儿:某某人为某女子制造了青铜器家什做嫁妆,这家什坚固耐用,一万年也用不坏,保证子子孙孙永远享用。说到这里,必然会有人问,不就是个铜器吗,哪能一万年用不坏呢?是的,生活在现代的人们是很难体验新石器晚期的先民们乍用上铜器时的感受和心情。因为我们距离那个时期太过久远,有五六千年以上了吧。但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下乡的一段经历,却使我有幸对新石器时期先民们的生活有所感受,因为那时候的临沂农村,还深深地保留着新石器时代的许多痕迹。比如说,新石器时期三大特征(磨制石器、陶器、原始农业)之一的磨制石器里的石磨、石碾、石碓、石臼,还在人们的粮食加工方面占主要地位;石斧、石刀还“活”在偏远山村老人们的语言里,不少老人还用火镰和燧石打火。这些不多说,只说和本文有关的陶器。陶器在当地叫窑货,即窑里出产的物品。这个行业当时很兴旺,集市上有很大的窑货市场。家家户户更是不可或缺的过日子家什。盛米面的瓦缸,盛水的水缸,打水的水罐,小便的尿罐,烤火的火罐,洗菜做饭的大盆、二盆、三盆,洗手洗脸盆,洗衣盆,喂猪盆,统统都是瓦的,烧水的壶也是瓦的,不过当地叫泥壶。总之,哪个家庭如果没有十来件窑货,那简直就没法过日子。为什么说这陶器和本文有关呢?因为这陶器有个致命的弱点,易坏,不经使。从井里汲水,水罐碰到井壁的石头自然就碎,所以每次淘井都会掏出大量的碎瓦片;挑水时,不小心碰到墙角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