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排水教学指导方案.doc_第1页
给排水教学指导方案.doc_第2页
给排水教学指导方案.doc_第3页
给排水教学指导方案.doc_第4页
给排水教学指导方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等职业学校给排水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上海市西南工程学校内容简介本书是中等职业学校给排水专业的指导性教学文件,内容包括给排水专业的课程设置、主干专业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专业设置标准、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研究与开发报告。这些教学文件对中等职业学校给排水专业的教学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 录1.中等职业学校给排水专业课程设置2.中等职业学校给排水专业主干专业课程教学基本要求3.建筑制图 142.建筑材料 583.电工基础 9114.建筑工程测量 12135.工程力学 14236.工程结构 24277.力学及地基基础 28308.水质分析 31339.建筑给水排水工程 343710.给水工程 384111.工程建设法规 424412.水泵和泵站 454713.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课程 485014.建筑施工技术 515315.建筑施工组织 5457中等职业学校给排水专业课程设置一、招生对象与学制本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学制4年。二、培养目标与业务范围(一)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必须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职业基本技能,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给排水中、初等专门人才,包括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工人和基层管理人员。(二) 业务范围本专业毕业生主要担任建筑施工企业及市政企业中给排水部分的设计、施工、预算、绘图、质检等基层管理岗位的工作。三、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要求(一) 知识结构与要求1. 具有相当于高中阶段的文化基础知识。2. 掌握建筑与给排水的基本知识。3. 掌握识读市政给排水管网规划设计图、建筑给排水管道平面布置图、建筑给排水管道立面图、建筑给排水管道施工图、建筑工程图等的基本知识。4. 掌握建筑给排水材料、给水管网规划设计、排水管网规划设计、给排水管道施工技术、建筑给排水工程预算、给排水施工组织与管理等的基本知识。5. 了解行业法律法规和技术发展动态,以及人文、社会方面的基本常识。对于管理和操作岗位人员知识结构的要求,管理型人才应高于操作型人才。(二) 能力结构与要求1. 具有从事给排水施工操作岗位工作的基础技能。2. 具有从事给排水施工、预算、质量、材料等基层管理岗位工作的初步能力。3. 具有给排水专业5个专门化方向(给排水工程施工与管理方向、给排水预算化方向、给排水绘图方向、给水规划与处理方向、污水规划与处理方向) 中一个专门化方向的技能。4. 具有创新精神和立业创业能力,并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四、课程设置及教学要求(一) 文化基础课1. 德育(1) 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职业、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个性、职业选择、职业理想的基本知识与要求,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掌握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以及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途径,陶冶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形成依法就业、竞争上岗等符合时代要求的观念;学会依据社会发展、职业需求和个人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方法;增强提高自身全面素质、自主择业、立业创业的自觉性。(2) 法律基础知识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法律基础知识教育。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宪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中与学生关系密切的有关法律基本知识,初步做到知法、懂法,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指导学生提高对有关法律问题的理解能力,对是与非的分析判断能力,以及依法律己、依法做事、依法维护权益、依法同违法行为做斗争的实践能力,成为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公民。(3) 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其任务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和政治学说的基本观点,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学生进行经济和政治基础知识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常见的社会经济、政治现象,提高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能力,为在今后的职业活动中,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打下基础。(4) 哲学基础知识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及基本观点的教育。其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自己的社会实践、人生实践和职业实践密切相关的哲学基本知识;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最常见的社会生活现象;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将来从事社会实践打下基础。2. 语文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阅读现代文和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加强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加强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和日常口语交际水平。通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接受优秀文化熏陶,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3. 数学在初中数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必学与限定选学内容:集合与逻辑用语、不等式、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数列与数列极限、向量、复数、解析几何、立体几何、排列与组合、概率与统计初步。选学内容:极限与导数、导数的应用、积分及其应用、统计。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基本运算、基本计算工具使用、空间想像、数形结合、思维和简单实际应用等能力,为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4. 英语在初中英语的基础上,巩固、扩展学生的基础词汇和基础语法;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使学生能听懂简单对话和短文,能围绕日常话题进行初步交际,能读懂简单应用文,能模拟套写语篇及简单应用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并为学习专门用途英语打下基础。5、物理(采用10181教材及大纲)6、化学(采用10181教材及大纲)7. 体育在初中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体育与卫生保健的基础知识和运动技能,掌握科学锻炼和娱乐休闲的基本方法,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培养自主锻炼、自我保健、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的意识,全面提高身心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终身锻炼、继续学习与创业立业奠定基础。8. 信息技术在初中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常用操作系统的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和使用,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具有文字处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信息获取、整理、加工能力,网上交互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选学内容:电子表格软件使用、数据库基本操作和使用。(二)专业课1、 建筑制图基本内容:制图基本知识、正投影原理、建筑施工图的识读与绘制。基本要求:领会制图的基本概念,掌握国家房屋建筑的制图标准,具有识读与绘图基本技能。基本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辅以建筑工程图抄绘和参观。2、 建筑材料基本内容: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水泥、混凝土、砂浆、砌墙砖与砌块、建筑钢材、防水材料、石灰、石膏、水玻璃、建筑塑料及粘结剂、基本要求;掌握常用建筑材料的检验和使用方法,了解常用建筑材料的技术性能,了解常用建筑材料的保管知识。具有正确使用常用建筑材料的能力,具有对常用建筑材料的检验能力,具有合理选用常用建筑材料及制品的能力。基本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参观、实验。3、 建筑工程测量基本内容: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丈量及直线定向,小地区控制测量,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与应用,建筑施工测量,相应的测绘仪器、设备的操作实践。基本要求:了解常用测量仪器的构造、性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具有常用测量仪器的操作使用和检验能力,具有建筑施工定位放线、抄平及复核工作的能力,能进行小面积的地形测绘。基本教学方法:应结合课堂教学,安排学生进行常用仪器设备的基本操作训练。应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操作并初步掌握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所规定的常用仪器设备。4、 工程力学基本内容:力系的合成与平衡、杆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结构的内力和变形计算、基本要求:掌握正确的受力分析和力系的破坏平衡条件。对工程结构中杆件的强度问题具有明确的概念和一定的计算能力。初步掌握杆件体系的分析方法,初步了解常用结构形式的受力性能。掌握各种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维持平衡的条件以及承载能力的计算方法。基本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掌握静力学基本原理和受力分析,并能画出相应剪力、弯矩图。5、 工程结构基本内容: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地基基础和钢结构四部分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建筑结构计算的基本原则,掌握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和钢结构基本构件的计算方法,理解结构构件及建筑基础的构造要求,能正确识读结构施工图。基本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与课程设计为主,辅以参观及电化教学。6、 土力学及地基基础基本内容:土的物理性质与工程分类、土的压缩性与地基变形计算、土的抗剪强度与地基承载力、土压力与土坡稳定、天然地基上的浅基础设计、桩基础、人工地基与特殊土地基基本要求:让学生具有工程地质的基本知识;了解土的应力、变形和强度计算等土力学基础原理。具有一般浅基础和桩基础设计能力。结合建筑结构和施工技术等知识能处理地基基础工程的一般问题。基本方法:以课堂教学和练习为主,辅以实验和多媒体教学7、 水质分析基本内容:水质指标和水质标准、水分析化学的四大滴定方法(酸碱滴定法、络合滴定法、沉淀滴定法和氧化还原滴定法)和主要的仪器分析法(吸收光谱法、色谱法以及原子吸收法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基本要求:掌握水分析化学的四大滴定方法(酸碱滴定法、络合滴定法、沉淀滴定法和氧化还原滴定法)和主要的仪器分析法(吸收光谱法、色谱法以及原子吸收法等)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掌握水质分析的基本操作。基本方法:以课堂教学和实验为主8、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基本内容:建筑内部给水、排水、消防、热水与饮用水供应等给水排水的设计原理、设计方法以及安装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基本要求:掌握建筑内给水所需压力、建筑用水量计算、升压贮水设备的计算方法;掌握计算建筑内给水管网各管段的管径和系统所需压力的方法;掌握消防给水系统设计计算的原理;了解建筑排水系统的分类、组成;熟悉排水管道的布置与敷设的原则、污废水提升和局部处理构筑物的功能、基本构造、工作原理、计算方法及其设置要求;了解热水供应系统的分类、组成及供水方式。基本方法:以课堂讲授和练习为主,辅以一周课程实践性教学9、 给水工程基本内容:给水系统、给水系统的工况、给水管网的规划设计、给水处理的常规方法基本要求:使学生系统完整地学习和掌握给水处理的基本概念、工程设计和运行管理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使学生初步掌握给水处理的设计、计算及运行管理方面的基本技能,初步具备水处理工艺系统设计和管理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对水处理工程基础理论的理解、掌握和分析运用能力,初步具备水处理的科学研究能力。基本方法:以课堂讲授和练习为主,辅以一周课程实践性教学10、工程建设法规基本内容:学习建筑法、招标投标法、建筑工程综合管理条例、房地产法律法规、城市规划法和建设部及各省有关的法令、法规等。基本要求:能按照建筑法规规范行为,并能掌握建筑许可发包承包、建筑工程监理、建筑安全生产管理、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等法规要求,做到懂法守法,并能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11、水泵与泵站基本内容:水泵的类型、构造、工作原理及特性,泵站的类型、设备的选择与布置,泵站运行管理与节能技术基本要求:掌握水泵的类型、构造、工作原理及特性,掌握泵站的类型、设备的选择与布置等基本内容。了解泵站运行管理与节能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以课堂讲授和练习为主,多媒体教学12、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基本内容:建筑工程预算的基本原理、编制方法,装饰工程的技术经济指标、经济评价、装饰工程法规及有关地方性法规。基本要求:掌握建筑工程预算定额的使用方法,掌握建筑工程施工图预算的编制方法。基本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大型作业。13、建筑施工技术基本内容:建筑施工概述、土石方工程、地基与基础工程、砌筑工程、钢筋混凝土工程、预应力砼工程、结构安装工程、防水工程基本要求: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建筑工程的各项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基本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现场参观及幻灯录像。中等职业学校给排水专业主干专业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建筑制图教学基本要求(144学时)一、 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一门研究用平行投影法绘制工程图样和解决空间几何问题的理论和方法的技术基础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绘图、读图和图解的能力。本课程的内容分为画法几何、制图基础、建筑图及根据专业和需要选学部分。本课程是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程,是研究工程图样的形成、绘制与识读规律的一门科学,是工程技术人员表达设计意图、交流技术思想、指导生产施工等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图示、图解、读图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为绘制和识读施工图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课程的主要任务1 研究平行投影(正投影)的基本理论。2 培养绘制和阅读建筑图样的能力。3 培养空间几何问题的图解能力4 培养空间形象能力和空间分析能力5 培养耐心致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应达到如下要求1 掌握正投影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了解轴测投影的基本知识,并掌握其基本画法。2 能作图解决空间定位问题和度量问题。3 能正确使用绘图工具和仪器,掌握用仪器和徒手绘图的技能。会查阅手册和国家标准。4 要求学生掌握土木工程形体图示、图解的表达方法,培养学生提高阅读和绘制土木工程图的能力,为培养工程技术人员正确运用工程图的能力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5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和在进行规划、设计、施工和科研中图示和图解解决工程技术的几何性问题打下基础。三、教学内容画法几何部分(一)、绪论基本要求了解: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二)、投影法基本知识基本要求1 了解: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正投影和斜投影);2 掌握:工程上常见的几种图示法(三) 点、直线、平面基本要求:1掌握:点、直线和平面在基本投影面上的投影;2了解:两点的相对位置、重影点的概念;3 理解:各种特殊位置直线和平面的投影特点;4 掌握:两直线的相对位置,平行、相交、交叉;5 了解:几种不同方法表示的平面;6 理解:平面上的点和直线(一般位置直线,平行与投影面的直线,最大斜度线);7 掌握: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相对位置: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线面相交、面面相交、线面垂直、面面垂直。(四)投影变换基本要求1 掌握:投影变换的目的和方法;2 理解:交换投影面法;3 了解:旋转法。(五)曲线与曲面基本要求1 掌握:曲线和曲面的形成、分类和投影特性;2 掌握:回转面的形成,表面取点;3 理解:非回转直纹面的形成和投影特点。(六)立体基本要求1 掌握:平面立体和曲面立体的表示法;2掌握:立体表面上的点和线的求法;3了解:平面与立体表面相交;直线与立体表面相交;4 掌握:两曲面立体表面相交。(七)轴测投影基本要求1 掌握:轴测投影的基本知识,正轴测投影和斜轴测投影,轴向变形系数和轴间角;2 掌握:轴测图的基本画法;3 掌握:平行于坐标面的圆的轴测投影。制图部分(一)制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要求1 掌握:制图国家标准2 掌握:绘图工具和仪器的使用,制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3 掌握:平面图形的分析和画法(二)投影制图基本要求1 掌握:视图的名称、配置及选择2 掌握:组合体视图的画法、读法和尺寸注法;3 了解:徒手画图的方法;4 掌握:剖视图、剖面图的区别及画法(三)建筑专业施工图基本要求1 熟悉:土建专业图的内容和特点2 熟练:绘制和阅读专业建筑物或构筑物平、立、剖面图及详图;3 掌握:不同材料(如钢、木、钢筋混凝土或砖面等)结构特点及画法。建筑施工图概述;施工总说明和总平面图;建筑平面图;建筑立面图;建筑剖面图;建筑详图。重点是各类图的画法、表达内容、有关规定。结构施工图概述:结构施工图的内容和用途、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本知识和图示方法;基础图:基础平面图和基础详图;结构平面图;结构详图。重点是各类图的画法以及有关规定。给水排水施工图管道平面图;管道系统图;安装详图;四、学时分配建议教学内容学时总数学时分配理论实践绪论、制图的基本知识1688点、直线和平面的投影844立体的投影633平面与立体相交633立体与立体相交642标高投影4组合体的视图1266轴测图844图样画法862钢筋混凝土构件与纲结构详图633建筑施工图301218结构施工图1266给水和排水工程图1688机动6合计144建筑材料教学基本要求(72学时)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它既是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应用技术。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建筑材料的保管知识,掌握建筑材料及其制品的技术性能和使用方法,理解建筑材料的检验方法,具有合理选用建筑材料的初步能力,具有对常用建筑材料进行检验的能力。二、课程教学目标掌握常用建筑材料的检验和使用方法,了解常用建筑材料的技术性能,了解常用建筑材料的保管知识。具有正确使用常用建筑材料的能力,具有对常用建筑材料的检验能力,具有合理选用常用建筑材料及制品的能力。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基础内容1 绪论(1) 教学内容:建筑材料的发展概况;建筑材料的分类;建筑材料的产品标准;建筑材料课程的任务;学习方法与要求。(2) 教学要求:掌握建筑材料的分类和材料的产品标准;了解建筑材料的发展概况。2 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1) 教学内容:材料的物理性质-与质量有关的性质(密度、孔隙率、密实度、空隙率),与水有关的性质(亲水性、憎水性、吸水性、吸湿性、耐水性、抗渗性、抗冻性),与热有关的性质(导热性、热容量);材料的力学性质-强度、弹性、塑性,材料的耐久性。(2) 教学要求:理解材料性质的定义、实用意义及性质间的相互关系。3 水泥(1) 教学内容: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硅酸盐水泥及粉灰硅酸盐水泥的原料、熟料的矿物组成;凝结与硬化原理;主要技术性质;适用范围;验收与保管。其它品种水泥(快凝快硬硅酸盐水泥、明矾石膨胀水泥、白色硅酸盐水泥、中热硅酸盐水泥、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无收缩快硬硅酸盐水泥、砌筑水泥、高铝水泥)的技术性质及应用。(2) 教学要求:掌握硅酸盐系水泥中常用的五种水泥性质;理解硅酸盐水泥熟料的矿物组成及其对水泥性质的影响、技术性质及应用;了解其它品种水泥。4 混凝土(1) 教学内容:普通混凝土的组成;各组成材料的主要技术性质与质量要求。混凝土拌和物的和易性-和易性的概念,和易性的评定和选择,影响和易性的主要因素及其改善措施。混凝土的强度-抗压强度(立方体、棱柱体),抗拉强度,强度等级,影响强度的主要因素,提高强度的措施。混凝土的耐久性-抗冻性,抗渗性,抗蚀性,混凝土的碳化,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措施。混凝土外加剂-外加剂的分类,外加剂的主要技术性质及应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要求,设计方法与步骤,实验室配合比的确定,施工配合比的确定,掺外加剂的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特点。高强混凝土、泵送混凝土的技术性质和配合比设计,预拌混凝土简介。防渗水混凝土的组成材料、技术性质及应用。轻集料混凝土的组成材料;轻集料的分类与技术性质;轻集料混凝土的分类;轻集料混凝土的技术性质与配和比设计。加气混凝土的组成材料、技术性质及应用。(2) 教学要求:掌握普通混凝土各组成材料的主要技术性质及质量要求;掌握混凝土的主要技术性质;理解混凝土的配和比设计及外加剂;了解其它混凝土的主要技术性质。5 砂浆(1) 教学内容:砌筑砂浆的组成材料;砌筑砂浆的技术性质;砌筑砂浆的配合比设计;粉煤灰砂浆。抹面砂浆与防水砂浆的组成材料;抹面砂浆与防水砂浆的配合比及应用。(2) 教学要求:掌握砌筑砂浆的组成材料、主要技术性质和配合比设计。6 砌墙砖与砌块(1) 教学内容:普通砖的组成材料、技术性质及应用。多孔砖和空心砖的技术性质及应用。砌块(混凝土砌块、粉煤灰砌块、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的技术性质及应用。(2) 教学要求:掌握烧结粘土砖、多孔砖和空心砖的技术性质与应用,了解砌块的技术性质与应用。7 建筑钢材(1) 教学内容:钢的分类;钢的化学成分及其对钢材性能的影响;钢材的使用性能和工艺性能;钢号及钢的分类和应用;钢筋、钢丝与钢绞线的技术性能及应用。(2) 教学要求:掌握钢材的主要技术性质、分类;理解钢号的表示方法、技术标准及应用。8 防水材料(1) 教学内容:石油沥青的分类、组成、主要技术性质及应用;煤沥青和改性沥青;石油沥青和煤沥青的鉴定;常用防水卷材、密封材料、防水涂料的分类、技术性质及应用。(2) 教学要求:掌握石油沥青、防水卷材、防水涂料及密封材料的技术性质、标准及应用。 (二)、选学内容9 石灰、石膏、水玻璃(1) 教学内容:石灰的原料及生产;石灰的熟化及硬化原理;石灰稿的技术性质及应用;建筑石膏的原料;建筑石膏的凝结硬化原理;建筑石膏的技术性质;建筑石膏的制品及应用;水玻璃的组成、硬化原理及应用;石灰、石膏、水玻璃的主要技术性质和用途。(2) 教学要求:掌握石灰、石膏、水玻璃的主要技术性质和用途。10建筑塑料及粘结剂(1) 教学内容:建筑塑料的分类及特点;常用建筑塑料种类;粘结剂的分类、特点及应用。(2) 教学要求:掌握常用建筑塑料与粘结剂的应用;了解建筑塑料与粘结剂的分类。11建筑装饰材料(1) 教学内容:玻璃、陶瓷及其制品、建筑涂料、饰面砖(板)、壁纸(布)的技术性能及应用。(2) 教学要求:掌握常用装饰材料的技术性能、特点及应用。12天然石材(1) 教学内容:岩石的分类;建筑中常用的石材;石材的主要技术性质;石材的品种与应用。(2) 教学要求:掌握常用天然石材的分类、品种及应用 13木材(1) 教学内容:工程中常用的木材;木材的基本构造;木材的物理力学性能及影响因素;木材的综合利用。(2) 教学要求:掌握木材的物理力学性能及其影响因素;了解工程中常用木材的防腐措施。14新型建筑材料(1) 教学内容:新型建筑材料的组成、分类、特点及技术性能;新型建筑材料的应用。(2) 教学要求:了解常用新型建筑材料的技术性能;掌握常用新型建筑材料的特点和应用。 (三)、实践教学内容1 建材实验(1) 水泥技术性质试验;水泥细度;标准稠度;凝结时间;安定性;水泥胶砂强度(确定水泥强度等级)。(2) 混凝土拌和物性能及力学性能试验:混凝土的集料试验-砂、石的视密度和堆积密度,颗粒级配,含水率;混凝土拌和物试验-湿表观密度,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试验(确定混凝土的强度等级)。(3) 砌筑砂浆性能试验:稠度、分层度测定;砌筑砂浆抗压强度试验(确定砂浆的强度等级)(4) 钢筋的机械性能试验;钢筋的拉伸试验;钢筋的冷弯试验。2 选用试验(1) 烧结粘土砖试验:外观质量检验;抗压强度试验(确定砖的强度等级)。(2) 石油沥青技术性能试验:软化点的测定;针入度的测定;延度测定。(3) 分析水泥、砂浆、混凝土和烧结粘土砖的成分、用途、取样方法及试验方法。(4) 分析水泥、砂浆、混凝土和烧结粘土砖的检验方法及抗压强度指标。(5) 分析某种建筑材料的试验内容、试验依据及试验操作方法。(6) 整理填写质量保证资料:见证记录、试验委托单、材料出厂合格证及材料实验报告等。(7) 新型建筑材料的技术性能及应用简介。(8) 介绍建筑材料及制品的现场验收、保管的程序及要求。四、学时分配建议序号课程内容合计课时分配讲课实验1绪论112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443水泥10824混凝土201825砂浆4226砌墙砖与砌块447建筑钢材6428防水材料669石灰、石膏、水玻璃2210建筑塑料及粘结剂3311建筑装饰材料2212天然石材2213木材2214新型建筑材料22机动44总计72648五、说明1、本教学要求适用于4年制中等职业学校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2、结合教学内容,可以展示建筑材料实物或组织学生参观制品厂。3、建筑材料试验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试验可以巩固所学理论知识,获得试验技能,建议建筑材料试验单独考核。4、 验应结合讲课内容及时进行,以水泥、砂浆、混凝土、钢材及防水材料等为重点。其中沙浆和混凝土的试验,应由原材料检查到完成配合比设计:测定水泥安定性、各龄期强度;确定水泥强度等级;检查砂、石视密度、堆积密度及颗粒级配;混凝土主要性质检查,和易性及强度调整;测出28天龄期的强度,确定混凝土的强度等级,直到作出施工配合比。5、 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试验结果的能力,在实践性教学中增加了选用内容,学校可视具体情况,适量选用练习题,由教师指导学生独立撰写实验报告,总结试验成果和学习收获,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目的。建筑工程测量教学基本要求(72学时)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学习建筑工程测量的基本知识、常用测量仪器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施工定位放线和竣工测量、建筑物变形观测。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确定地面点位置的原理和方法;掌握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方法;初步掌握运用测量仪器和工具进行高程测量、水平角测量和距离测量的原理和方法;理解测量工作的程序和基本原则;掌握进行控制测量的基本技能;理解进行大比例尺测图的基本程序;能进行民用建筑定位放线、高层建筑施工中的高程传递等施工测量工作;能进行工业厂房柱列轴线和构件安装的测量工作;掌握沉降观测、倾斜观测、裂缝观测的方法;能进行竣工资料收集和竣工图的编绘;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操作习惯。三、教学内容与要求1. 绪论教学内容:建筑工程测量的主要任务;地面点位置的确定;测量工作概述。教学要求:了解地面点的位置的确定方法,理解建筑工程测量的主要任务,理解测量的基本原则。2. 水准测量教学内容:水准测量原理;水准测量仪器及工具;水准测量仪器的使用;普通水准测量的方法;普通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和高程计算;常用水准测量仪器的检验;水准测量误差及消减方法。教学要求:掌握水准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了解普通水准测量的基本方法,了解水准测量仪器的检验方法,了解水准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及消减方法。进行高程测量的实训。3. 角度测量教学内容:水平角测量原理;常用经纬仪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水平角测量方法;水平角测量误差及消减方法;竖直角测量方法;经纬仪的检验方法。教学要求:掌握常用经纬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理解用测回法测水平角、竖直角的方法;了解常用经纬仪的检验方法,了解测角误差产生的原因及消减方法,了解先进测量仪器的知识。进行水平角测量的实训。4. 距离测量及直线定向教学内容:量距的方法;直线定向;视距测量的原理和方法;测距仪器的使用方法。教学要求:掌握量距的方法,理解距离、方位角与地面直角坐标的关系,掌握常用测距仪器的使用方法。进行距离测量的实训。5. 小地区控制测量教学内容:平面控制测量概念;导线测量外业工作;导线测量内业工作;高程控制测量 概念。教学要求:了解图根导线测量的概念和布设形式,能进行一种闭合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和内业计算,了解高程控制测量的概念。6. 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教学内容:地形图概述;地形图比例尺及比例尺精度;地物符号和地貌符号的表示方法;地形图的应用。平板仪测量原理和使用方法;联合测绘法;碎部测量。教学要求:了解读图和用图的基本知识,能应用地形图解决一般工程中的实际问题,能绘制坐标方格网、展绘图根点和碎部测量。进行极坐标法测碎部点的实训。7. 建筑施工测量教学内容:施工测量概述;测设的基本工作;测设点位的基本方法;施工控制测量;民用建筑施工测量;建筑物变形观测;竣工总平面图的编绘。教学要求:了解建筑施工定位放线的概念及特点,掌握建筑施工定位放线与复核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了解建(构)筑物变形观测的含义,掌握倾斜、沉降观测的基本方法及变形观测资料整理,能绘制竣工总平面图。进行建筑物轴线的定位抄测及验线的实训。8. 技能操作实训教学内容:水准测量;水平角测量;距离测量;碎部测量定位抄测及验线。实训要求:理解上述实训内容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巩固所学内容,提高综合操作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四、学时分配建议序 号内 容课 时 分 配 合 计讲 课实 践机 动1绪论222水准测量10643角度测量10644距离测量及直线定向6425小区控制测量446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8627建筑施工测量1688机 动44总 计6036204操作实训2周(10天) 注:无括号的数据为管理岗位的学时数,括号内的数据为操作岗位的学时数。五、说 明1. 本教学基本要求适用于4年制中等职业学校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2. 建议在讲课中,要重点讲清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有些内容可留给学生 自学。3. 本课程实践性较强,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中应结合讲课进行课内操作实践及辅导,课外习题应与技能训练相结合。有条件时,应结合建筑施工测量的内容,组织施工现场教学。4. 在讲授教学内容时,应运用实物挂图、模型、电化教学设备等手段组织直观教学。5. 各学校可根据条件介绍当地施工企业普遍应用的先进测量仪器及其使用方法。工程力学教学基本要求(108学时)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1、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力学是中专给水排水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建筑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学会运用建筑力学的知识去分析工程实际中的有关问题并为学习专业课程和进一步学习准备条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初步对建筑工程问题的简化能力,一定的力学分析与计算能力,熟练掌握静力学的基本知识;掌握静定结构的內力和位移计算;掌握基本杆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计算;基本掌握简单超静定结构的內力的计算;通过观察,了解力学实验的基本过程。是学习有关后继课程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基础。2、教学任务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具备建筑力学的基础知识,掌握正确的受力分析和力系的破坏平衡条件。对工程结构中杆件的强度问题具有明确的概念和一定的计算能力。初步掌握杆件体系的分析方法,初步了解常用结构形式的受力性能。掌握各种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维持平衡的条件以及承载能力的计算方法,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提供理论基础,使所设计的构件即安全合理,又经济实用。二、教学基本要求建筑力学包括静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三部分内容。对中专工民建专业的学员,其基本要求为:(1)初步具备将简单的杆件结构简化为计算简图的能力;(2)会从简单的物体系中选取脱离体并画出其受力图;(3)能熟练地运用平衡方程求解单个物体和简单物体系的平衡问题;(4)能熟练地分析单个杆件的内力并绘制内力图;(5)会运用强度条件进行单个杆件的截面选择和强度校核,并能进行刚度和稳定性校核;(6)能分析简单结构的几何组成,确定超静定次数;(7)了解平面静定结构的受力性能;(8)具备材料力学试验的初步知识。三、教学内容第一篇 力系的合成与平衡第一章 力的基本知识和物体的受力分析、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本章主要研究力的基本知识和物体的受力分析。其目的是应用力系的平衡条件,根据已知力求出结构的支座反力,为下一步的结构计算打好基础。教学要求:在明确力的概念、平衡的概念、静力学公理、常见约束及相应约束反力的基础上,能对单个物体和简单的物体系统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并绘出受力图。、教学内容1、力和平衡2、静力学公理3、约束与约束反力4、受力图5、荷载、教学建议在学习本章内容时应该在掌握力的概念、静力学公理以及常见约束的基础上,进行物体的受力分析。所以,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很重要。在分析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时,要注意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作用力的方向一旦确定,反作用力的方向就必定与它相反,不能再随意假设。在画物体系的受力图时,注意不要画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第二章 平面汇交力系、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本章研究用几何法和解析法求解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和平衡问题。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应用平衡方程求解平面汇交力系的平衡问题。教学要求:掌握平面汇交力系的三角形法则,力的多边形法则以及平衡的几何条件;掌握在坐标轴上的投影和合力投影定理;能熟练运用解析法求解平面汇交力系。、教学内容1、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几何法;2、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几何条件;3、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解析法;4、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解析条件。、教学建议在学习本章内容时,最关键还在于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要把研究对象分离出来,分析作用在它上面有哪些力?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弄清其方向。然后根据前面一章学过的知识确定未知量。所以,学习时注意前后联系。第三章 力对点的矩平面力偶系、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本章研究力对点的矩的概念及其计算,还研究组成力系的力偶。其目的是这些知识不仅在实际中有重要意义,而且还为学习下一章平面一般力系打下基础。教学要求:掌握力矩的概念和计算,合力矩定理及其应用;掌握力偶的概念、力偶的基本性质以及平面力偶系的合成和计算。、教学内容1、力矩2、力偶3、平面力偶系的合成和平衡、教学建议学习本部分内容时注意理解力矩和力偶的概念,特别是力偶的概念与力的不同,力偶有其自身的特点。第四章 平面一般力系、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本章是静力学的重点章节。主要研究平面一般力系的合成和平衡问题。 平面一般力系是工程实际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力系。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应用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方程求解物体的约束反力。教学要求:要求掌握力的平移定理和平面一般力系的简化结果;能熟练应用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方程求解单个物体和简单物系的约束反力;了解考虑滑动摩擦时的平衡问题。、教学内容1、力的平移定理2、平面一般力系向平面内任一点的简化3、平面一般力系简化结果的讨论4、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条件及平衡方程5、平面平行力系的平衡方程6、物体系统的平衡7、考虑摩擦力时物体的平衡第二篇 杆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第五章 轴向拉伸与压缩、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本章主要研究杆件在轴向拉伸和压缩时内力和应力的计算、强度条件和变形计算;研究材料在进行轴向拉、压试验时所表现的力学性质。其目的是为进行杆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计算打下基础。教学要求:掌握用截面法求内力的方法和步骤,能熟练绘出杆、柱的轴力图;熟练掌握轴向拉、压杆横截面上的应力及强度计算;熟练掌握轴向拉、压杆的变形计算和虎克定律;掌握低碳钢和铸铁在拉、压时的力学特性;了解图解法,掌握节点法和截面法求解桁架的内力。、教学内容1、轴向拉伸和压缩的概念2、轴向拉、压杆的内力轴力3、轴向拉、压杆的横截面上的应力4、轴向拉、压杆的强度计算5、轴向拉、压杆的变形、虎克定律6、材料在轴向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质7、桁架的内力计算、教学建议本章轴向拉伸与压缩是受力构件的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变形形式。实际工程结构中,起重机的吊索、房屋中的某些柱子、桁架中的杆件,在荷载作用下就要产生轴向拉伸或压缩变形。所以,学习时结合实际情况学习。第六章 剪切、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本章研究剪切变形的受力特点和内力,重点研究连接件的实用计算方法。其目的是为学习建筑结构课程打下基础。教学要求:了解剪切破坏和挤压破坏;初步建立剪力、剪应力的概念;学会应用实用计算的剪切强度条件和挤压强度条件,进行连接强度计算。、教学内容1、剪切和挤压的概念2、剪切与挤压的实用计算3、实用强度条件的应用、教学建议本章内容不要求学生掌握复杂的计算过程,只要求掌握一些基本概念,熟悉实用计算,为学习建筑结构的学习作好准备。第七章 扭转本章只要求一般了解园轴扭转时的应力和变形计算及其强度条件和刚度条件。第八章 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本章从定义出发,主要研究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重点是静矩、惯性矩和惯性积的概念和惯性矩的计算。其主要目的是为解决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计算问题提供基本理论和计算式,同时,也是为建筑结构的内力计算提供理论基础。教学要求:建立平面图形的静矩、形心惯性矩、惯性积的概念;记住矩形和圆形惯性矩的计算结果;掌握惯性矩的平行移轴定理;学会应用平行移轴公式计算组合图形对形心轴的惯性矩。、教学内容1、静矩和形心2、惯性矩3、组合图形的惯性矩、教学建议学习本部分内容时,只要记住公式的来源和计算结果,以备以后用。第九章 弯曲内力、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本章内容是力学部分的重点章节之一。主要研究梁的内力分析及剪力图和弯矩图的绘制。这是计算梁的强度和刚度的重要准备工作。本章的教学目的是在理解剪力和弯矩的概念的基础上,掌握剪力图和弯矩图的特征和规律,为学习后面各章内容和后续课程作好准备。教学要求:了解平面弯曲的定义;熟练地运用截面法计算梁指定横截面上的剪力和弯矩;能较熟练地分段建立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并绘制内力图;能掌握简单的梁在集中力、力偶、均布荷载作用下内力图的特征和规律,并应用它们简捷地绘制内力图;学会应用叠加原理绘制弯矩图。、教学内容1、平面弯曲的概念2、梁的内力及内力图 3、分布荷载集度q(x)、剪力Q(x)、弯矩M(x)三者间的微分关系4、用叠加法绘制梁的剪力图和弯矩图、教学建议学习本章内容重要的是通过大量由浅入深的练习,逐渐掌握内力图的特征和规律,逐步达到能正确地、熟练地、迅速地绘制内力图的要求。第十章 弯曲应力、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本章内容也是本课程的重点章节之一。前一章研究梁的内力计算和内力图的绘制。只知道内力的大小还不能判断梁的强度是否能得到保证。因此,本章将研究梁弯曲时的正应力和剪应力以及与之对应的正应力强度条件和剪应力强度条件。所以,学习本章的目的是要我们知道构件在外力作用下要满足足够的强度、刚度的条件是什么,以及提高构件的抗弯强度和抗弯刚度的措施是什么。教学要求:初步了解纯弯曲时梁的正应力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其平面假设;熟练地掌握梁弯曲时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分布规律,横截面上各点正应力的计算及正应力强度条件的应用;了解矩形截面梁剪应力的分布规律,学会计算矩形截面梁的剪应力,学会计算工字型、圆形截面梁的最大剪应力,学会利用剪应力强度条件进行剪力强度校核。、教学内容1、纯弯曲时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2、梁的正应力强度计算3、梁横截面上的剪应力4、关于梁内应力的讨论5、提高梁弯曲强度的措施、教学建议本章是在前一章知道了结构上最大内力和最大内力位置的基础上,研究梁横截面上的应力分布规律和应力计算公式,进而建立强度条件的。因此,本章内容是前一章内容的延续,前后两章结合学习。第十一章 弯曲变形、教学目的及教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