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上学期高一历史强化作业: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岳麓版必修1).doc_第1页
2014-2015上学期高一历史强化作业: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岳麓版必修1).doc_第2页
2014-2015上学期高一历史强化作业: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岳麓版必修1).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时训练1.(2013年浙江文综,12)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的途径。下列思想家中通过私学培养人才的有()孔子韩非朱熹亚里士多德 A.B.C.D.解析:C本题实际考查基础知识。孔子首创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四处讲学,宣扬他的理学思想,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在雅典创办学园,故正确;韩非是法家集大成者,倡导官学教育。2.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解析:D本题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认识。由材料中“战国时期”“注重实践”“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多余的人”可以得出该学派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反对旧贵族特权,注重政治实践,注重变革,而且有抑商思想,故D项正确。A项与“把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不符;道家强调无为而治与材料中强调实践相矛盾,B项错误;墨家的思想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与“把商人多余的人”的信息不符,C项错误。3.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题干关键信息“礼”“义”“信”可看出,材料强调的是儒家的仁政思想。A、C、D三项材料均无体现。4.“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解析:C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抓住关键信息“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其意思是说实施仁政一定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即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故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中无体现。5.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解析:B本题以诸子百家思想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能力。A项为墨家思想,排除。B、C、D三项是儒家思想,但是,C、D两项是糟粕,应抛弃,B项是儒家思想的精华,是为人处世的原则,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6.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解析:A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与辨析能力,为最佳型选择题。“制天命而用之”和“天行有常”是儒家学派荀子的思想,故排除B、D两项。“不以人助天”出自庄子南华经,意思是有识之士顺应自然,不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破坏自然规律,体现了因循自然、崇尚无为的思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道德经,意思是天地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故排除C项,A项符合题意。7.“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D.墨家“非攻”思想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通过材料的表述很容易提取出“爱”这一关键信息,因此排除C项,D项“非攻”包含在“兼爱”思想之中,予以排除。墨家主张的“兼爱”是无等级差别的爱,而孔子主张的“仁爱”则有等级差别,结合题干材料含义,可排除A项。8.(2013河北一模)孔子主张人在修养的过程中,其来自内部的自由、自律和来自外部的他由、他律,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孔子主张的“他律”指的是() A.君主意志B.“爱人”之心C.内心自省D.礼乐规范解析:D解答本题要结合孔子的主要思想分析,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礼”即克己复礼,孔子主张恢复周礼,用周礼来规范人们行为,故这里的“他律”应指礼乐规范,故选D项。9.(2013青岛质检)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B.认为自然是不可以认识的C.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解析:D从材料中“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法道,道法自然”“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可看出,儒家、法家、道家都认为自然界有其固有的规律,与此意相符的是D项。材料中观点不涉及政治主张,A项错误;B、C两项对材料理解不准确。10、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批判的是()A.儒家的“仁政”思想B.墨家的“兼爱”思想C.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D.荀子的“性恶论”思想解析:B从材料信息“无父无君”“尊卑无别”可看出孟子和司马迁批判的是无等级差别的思想。墨家“兼爱”思想主张无等级差别的爱,故B项符合题意。11、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了人类文明,启迪着人类智慧,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材料二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荀子(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什么思想?简述道家和儒家产生的时代背景。【文本信息】(1)表层信息:老子与荀子的思想。(2)深层信息: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及材料二中“君者,民之源也”可概括出;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即可。答案:(1)材料一体现出了道家的“辩证”思想;材料二体现出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大变革。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造成井田制瓦解,各国纷纷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从而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分封制。周天子权威下降,诸侯争霸,促成了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局面。12.书籍承载文化、传播知识,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和社会进步的阶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三字经(1)材料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承载这些思想的儒家经典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文本信息】(1)表层信息: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2)深层信息:儒家思想对后世的积极影响。解析:第(1)问,第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