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育论文-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关于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问题的思考.doc_第1页
学科教育论文-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关于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问题的思考.doc_第2页
学科教育论文-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关于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问题的思考.doc_第3页
学科教育论文-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关于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问题的思考.doc_第4页
学科教育论文-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关于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问题的思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科教育论文-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关于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问题的思考内容提要:保证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最大有效性,须在教育思想上坚持人文主义的基本精神。历史上的大多数教育大家,在实际上都践行着人文主义的基本精神;当今课改的核心价值,是对人文主义基本精神的发展。开放多元的教学资源观,要求中学历史教学不再拘泥于某一具体的教学内容,重在能通过这些内容培养对学生终生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这就是客观真实的历史态度、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借鉴反省的自我意识、全面真切的人文关怀。历史是人类过去活动的遗存,顺其天然的“情境”,创设历史教学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学生的学习活动就必然带有“实践”的性质。“情景实践”教学模式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途径。现在有些老师较片面地理解新课程的理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遵守常规课堂的基本要求,大大地降低了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生成性与教学环节的完整性的统一,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与教学任务的整体性的统一,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班级要求的共性统一,保护学生兴趣爱好的特殊性与激励学生挑战自我均衡发慌的全面性统一,承认学生的差异性与要求学生形成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统一,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保证。关键词:教学的有效性;人文主义精神;教学内容的人文价值追求;“情景实践”教学;“五性统一”一、基本的教学思想:人文主义精神1、当今的应试教育严重扼杀了人性2008年3月6日中午,湖北省宜昌市一所省级示范高中的一位高二年级的学生在学校校园内跳水自杀了。这位学生1994年8月出生,现年还不足14岁。这个曾在小学阶段连跳两级,年仅12岁就被保送入重高,一时被誉为“神童”的学生为什么会自杀呢?起因是老师见她在上课看小说时说的一句话:“你再看小说我就要告诉你的家长了”。这样一句话怎么就会导致这个学生轻身自杀呢?通过这句话,通过这句话就可以导致这个学生去自杀,不难想见这个学生的平常生活中,除了被家长、老师高压着的学习要求外,再什么也没有了。这样的事件,绝不只此一桩,而是经常地发生着,我们会常常在报刊网络上看到。我们的课堂教学,若将学生都推到了动不动都可能产生轻身自杀的念头,甚至去自杀,那还谈什么“有效”教学?!当今的应试教育严重扼杀了人性。就历史课堂教学而言,可以用“五多五少”来概括。一是多见历史概念,少见历史细节。真实的历史细节才有可能展示鲜活的历史过程,鲜活的历史过程才可能冲击学生的整个身心。二是多见历史事件,少见历史人物,要讲历史人物也只是某种“宿命”的符号。没有历史人物的“历史”,怎么可能“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怎么可能陶冶学生的“人性”呢?三是多见重复记忆,少见论证分析。在这样的课堂上,历史不再是一个复杂的、曲折的、立体的、螺旋的过程,只是一大堆单个的、支离破碎的“点”,老师照本宣科,学生照本死记。只有记忆的教学也就只能扭曲学生的心性了。四是多见作业考试,少见读书研讨。笔者曾对一所省重点中学的高三学生的作业考试情况作过调查,高三一个学年,一半左右的时间要用于作业和考试,而这些作业和考试的题目,大多是重复性质的试题。现今的学生时代,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就是为考试比名次而活着的时代。这样的时代怎么可能有自由的灿烂的快乐的生活呢?五是多见老师,少见学生。课堂上绝大多数老师都是一讲到底,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听老师所讲、记老师所讲,很难见学生的活动,更难见学生的自主活动;老师所讲主要又是从功利出发,围绕考试所讲,至于教材的内容所内含的人文认识价值的东西,老师则大多视而不见。更有甚者,若某个学生因此而问询之,有些老师反会批评学生不知轻重缓急,不知用与无用的区别等等。当然,这样的课堂教学不能全怪历史老师,主要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2、教育大家们践行“人文主义”的基本精神人文主义在历史上虽然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直到19世纪初书面名词也才出现,在此我为什么要借用这一概念作为进行有效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呢?因为我认为中外教育史上教育大家们的思想和实践的根本出发点,现今中外教育改革的核心,都未超出人文主义的这一最基本的精神。人文主义最基本的精神,就是以人,尤其是个人的兴趣、价值观和尊严作为出发点,将人的天性、快乐、幸福看得高于一切。作为国家意志的我国本轮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它最关键的几个词是“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生活课程”,这样的理念,这样的关键词,无疑是非常充分、十分丰满、特别发展了的人文主义基本精神于教育的体现和要求。在此之前的,影响巨大的,由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主持的“新技术教育研究”,它的“四让”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生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活泼的生机”,我个人认为,其在本质上也是人文主义基本精神的具体体现。由华南师大郭思乐教授2001年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提出的“生本主义”,要求把教育的全部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以学生的发展为教育的根本,教育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认为教育的重点,不仅在儿童的外部地位,更在于儿童自然天性和潜能的开发。这种“生本主义”的教育主张,我认为更是一种人文主义精神在教育上特别激进的反映。现在声势较大,由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主持的“新教育实验”运动,其核心理念“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具体的五个观点:“无限地相信学生和老师的潜力”、“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重视精神状态,创造成功体验”、“强调个性的发展,注重特色的教育”、“让师生和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也不能不说是人文主义基本精神在教育中的具体运用。孔子认为,凡是人都“性相近,习相远”(论语阳货)。因此,他挑战“学在官府”、“学术官守”的历史传统,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举办私学。在他的三千弟子中,今有据可查的绝大部分是出身“贫且贱”者。从“招生”的角度,说明孔子践行着不分贵贱贫富,人人都可以受教育的人文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他能因材施教,同样的疑问或要求,对于不同的学生孔子的回答不同。子路问“闻斯行诸?”孔子说,你有父兄在,你应该先听听他们的意见之后,再决定是不是行动;冉求问“闻斯行诸?”孔子答,是的,听到应该做的事情后,就应该马上去做。在一旁的学生公西华听后不解,问孔子为什么对于他们俩的回答不一样?孔子说,子路为人好强争胜,故而让他遇事冷静些,问问他人再说;冉求遇事畏缩不前,“故进之”(论语先进)。在伦理观方面,只要不违背广大民众利益,对待学生个人的价值取向,孔子都给予充分的尊重。有一次子路、曾析、冉求、公西华与孔子在一起,孔子问他们的志向,子路、冉求、公西华各自谈了自己从政治国的志向,他们的志向虽有差别,但孔子都给予了肯定,这是其一。其二,更可贵的是,当孔子追问曾析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