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系统疾病 的药物治疗白血病课件_第1页
血液系统疾病 的药物治疗白血病课件_第2页
血液系统疾病 的药物治疗白血病课件_第3页
血液系统疾病 的药物治疗白血病课件_第4页
血液系统疾病 的药物治疗白血病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白血病 (leukaemia),第十五章血液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一、概述,定义: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突变引起的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疾病。 特征:为异常白细胞及其幼稚细胞(即白血病细胞)自发性、进行性、失控制地异常增殖 临床以贫血、出血、发热、白血病细胞浸润为主要表现,2.76/10万 恶性肿瘤第6位(男性)和第8位(女性) 35岁以下成人中则居第1位,发病率,死亡率,二、发病情况,三、病因和发病机制,(一)生物因素 主要是病毒和免疫功能异常。 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ATL)可由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1型(HTLV-1)所致。 部分免疫功能异常者白血病危险度会增加 。,人类白血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二)物理因素 包括X射线、r射线等电离辐射。 1、放射工作者发生白血病最早报道于1911年。 2、1929-1942年放射科医师白血病的发病率为非放射科医师的10倍,以后加强防护后明显减少。 3、广岛及长崎原子弹袭击后,幸存者中白血病发病率比未受照射的人群高30倍和17倍。多为AL和CML。 4、对强直性脊柱炎的放射治疗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32P治疗,发病率较对照组高。,三、病因和发病机制,(三)化学因素 1、多年接触苯以及含有苯的有机溶剂与白血病发生有关。早年制鞋工人较正常人的发病率高2-3倍;甲醛。 2、药物:氯霉素、保泰松 乙双吗啉(乙亚胺的衍生物) 烷化剂和拓扑异构酶II抑制剂 化学物质所致的白血病以AML为多,三、病因和发病机制,(四)遗传因素 1、家族性白血病约占白血病的7/1000. 2、单卵孪生子中如果一个发生白血病,另一个的发病率为1/5。 3、如先天性痴愚,此种病儿患白血病的发病率为50/10万,较正常儿童高1520倍。,三、病因和发病机制,三、病因和发病机制,(五)其他血液病 某些血液病最终可能发展为白血病,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等。,染色体断裂、易位,癌基因激活,三、病因和发病机制,毒病,学化,理物,传遗,其它,(一)根据白血病细胞的成熟程度和自然病程,将白血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二大类。 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 :AL的细胞分化停滞在较早阶段,多为原始及早期幼稚细胞,病情发展迅速,自然病程仅几月。原始细胞一般超过30%。 慢性白血病(chronic leukemia, CL) : CL的细胞分化停滞在较晚的阶段,多为较成熟幼稚细胞和成熟细胞,病情发展缓慢,自然病程数年。原始细胞不超过1015%。,四、分 类,四、分 类,(二)根据主要受累的细胞系列分类 1、AL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 ANLL又可称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 2、CL分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慢性髓性白血病(CML)和少见类型的白血病如:毛细胞白血病(HCL),幼淋巴细胞白血病(PLL)。,急性白血病 (acute leukemia),一、分类(classification)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ALL)可分为3个亚型: L1型,细胞分化较好,以小淋巴细胞为主,治疗反应较好 L2型,以大淋巴细胞为主,有大小不均,治疗反应相对较差 L3型,以大细胞为主,大小较一致,治疗缓解率很低,* * *,一、分类(classification),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non-lymphocytic leukemia, ANLL)可分为8个亚型; M0即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 M1即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 M2即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 M3即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M4即为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M5 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M6 红白血病 M7 巨核细胞白血病,分 类,两大方面: 骨髓组织受白血病细胞浸润所引起的造血功能障碍之表现 白血病细胞的全身浸润引起脏器的异常表现,二、临床表现:(clinical manifestations),贫血(anemia) 出血(hemorrhage) 发热(fever),二、临床表现, 正常骨髓造血功能受抑表现,临 床 表 现,临床表现,多数起病急,进展快,常以发热、贫血或出血为首发症状。 1、贫血 症状:面色苍白、疲乏无力、头昏和气促 机理: 1)白血病抑制正常造血肝细胞和红系组细胞;(2)无效红细胞生成;(3)溶血;(4)失血;(5) 抗代谢药物应用。,临床表现,2、出血 发生率 67%75%; 死亡率38%44%。 部位:皮肤、阴道、鼻腔、口腔、眼底、颅内。 机制:(1)血小板减少是最重要原因;(2)血管壁损伤;(3)凝血障碍:M3型最易致DIC;(4)抗凝物质增多。,临床表现,3、发热和感染 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部位:以咽峡炎、口腔炎最多见,肺部感染、肛周炎和肛周脓肿也常见。 机制:粒细胞减少和功能缺陷;免疫缺陷;皮肤黏膜屏障破坏;院内感染。,肝、脾、淋巴结肿大 骨及关节疼痛 皮肤和粘膜病变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绿色瘤 睾丸 其他浸润体征:心脏、消化道、呼吸道,二、临床表现, 白血病细胞浸润的表现,肝、脾肿大:轻中度,但并非普遍存在;主要与白血病细胞的浸润及新陈代谢增高有关。以ALL和M5最为多见。 淋巴结肿大:约50病人在就诊时伴有淋巴结肿大(包括浅表淋巴结和纵隔、腹膜后等深部淋巴结)。见于大多数ALL和部分ANLL,肝脾淋巴结浸润,骨骼、关节疼痛:是白血病常见的症状,以儿童多见。发生骨髓坏死时,可引起骨骼剧痛。 胸骨下段局部压痛:对白血病诊断有一定价值,骨骼、关节浸润,粒细胞肉瘤(绿色瘤chloroma):由于骨膜受累,可在眼眶、肋骨及其他扁平骨的骨面形成,其中以眼眶部位最常见,可引起眼球突出、复视或失明。,眼部,可有牙龈增生、肿胀 皮肤出现蓝灰色斑丘疹(局部皮肤隆起、变硬、呈紫蓝色结节状)、皮下结节、多形红斑、结节性红斑等 多见于急非淋M4和M5。,口腔、皮肤浸润,原因:化学药物难以通过血脑屏障,隐藏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白血病细胞不能被有效杀灭 表现:轻者表现为头痛、头晕,重者可有呕吐、视乳头水肿、视力模糊、面瘫、颈项强直、抽搐、昏迷等。 是白血病髓外复发的主要根源 CNSL可发生在疾病的各个时期,但常发生在缓解期,以急淋最常见,儿童病人尤甚,其次为急非淋M4、M5和M2。,表现:睾丸出现无痛性肿大,多为一侧性,另一侧虽无肿大,但在活检时往往也发现有白血病细胞浸润。 多见于急淋化疗缓解后的幼儿和青年 是仅次于CNSL髓外复发的根源。,睾丸浸润,三、实验室检查 (laboratory features),1、血象: WBC大多增多,10109/L为白细胞增多性白血病,少数1.0 109/L为白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 血涂片分类检查:可见数量不等的原始和(或)幼稚细胞,但白细胞不增多型病人的外周血很难找到原始细胞。 病人常有不同程度的正常细胞性贫血,可见红细胞大小不等,可找到幼红细胞。约50%的病人血小板低于60109/L,晚期血小板往往极度减少。,2、髓象: 是诊断主要依据,必做。多数病例有核细胞显著增生,以原始细胞为主,原始细胞或原、幼细胞占NEC20%。 其它如M2b以异常中性中幼粒为主,30%,M3为异常早幼粒为主30%(NEC),M6为原红+幼红50%,NEC中原始细胞30%,AML可有裂孔现象,AML可见Auer小体。 低增生性白血病:原始细胞仍20%。,急性白血病的治疗包括两个重要环节: 改善患者一般状况,防治并发症,为抗白血病治疗创造条件 大量杀灭白血病细胞,促进正常造血功能的恢复,四、治疗(treatment),表现:血象中的WBC200109/L可出现呼吸困难、呼吸窘迫、低氧血症、反应迟钝,言语不 清,颅内出血,阴茎异常勃起等白细胞淤滞症。 处理: 当WBC100109/L则紧急用血细胞分离 机单采WBC,然后化疗 化疗前预处理ALL用DXM 10mg/m2.iv AML用Hu1.52.5g,q6h4次 按AL类型选用化疗方案 水化,高白细胞血症的紧急处理,预防: 住消毒隔离病房或层流病房 用重组粒系或粒一单核系细胞集落因子(G-csf/Gm-csf)以缩短粒细胞缺乏期 患者用0.9%氯化钠溶液或复方氯乙定(洗必泰)含漱液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洁 便后用1:5000高猛酸钾液坐浴,并口服氧氟沙星、制霉菌素以进行肠道选择性抑菌,防治感染,治疗: 粒细胞缺乏的患者一旦发生明显或不能解释的发热时,应立即进行体检以寻找感染灶,并在作细菌与真菌的培养后,给予抗细菌感染的经验治疗应用联合的广谱抗生素。 当得到细菌的阳性报告后,应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有效抗生素。如足量抗生素治疗35天体温不降则应加用抗真菌治疗药物。,防治感染,成分输血支持: 严重贫血可吸氧,输浓红,维持Hb80g/L以上。血小板低者可输浓缩血小板悬液,保持血小板20109/L。为防止异体免疫反应,可采用白细胞滤器,为预防强化疗后输血引起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可行血液照射。,纠正贫血,控制出血,加强口腔和牙龈的护理,避免干燥和损伤。鼻及牙龈出血可用填塞或明胶海绵局部止血。 尽量减少肌内注射和静脉穿刺 血小板计数 10109/L可输注浓缩血小板悬液,保持血小板30109/L。输注的血小板最好来自一个献血员或HLA型相同供者,若多次输入不加选择的供者血小板,受者体内易于产生抗血小板的抗体,使输入的血小板寿命缩短,甚至输入后无效。 注意预防DIC,如果出血系DIC所引起(如M3),应立即给予适当的抗凝治疗。,机制: WBC大量破坏(尤当化疗时)血、尿的尿酸 肾小管梗阻尿酸性肾病 防治: 多饮水 多补液使尿量150ml/m2.h 碱化尿液 抑制尿酸合成:别嘌呤醇 0.1g tid 出现少尿/无尿时按急性肾衰处理,防 治 尿 酸 性 肾 病,维持营养,注意补充营养,进食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食物,静脉补充营养。 化疗前及化疗期间均应定期监测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及时发现异常并加以纠正,以保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和药物疗效的正常发挥。,积极心理治疗,尽可能将病情、治疗方法和预后交待清楚,使患者和家属配合治疗。,(二)化疗(chemotherapy): 化疗原则:早期、足量、联合、间歇、多疗程 常用化疗药物 治疗策略:急性白血病治疗可分为两个阶段。即诱导缓解和缓解后治疗(巩固强化和维持治疗),化疗原则,1 早期 早期白血病细胞克隆越小,浸润越轻,化疗效果越明显; 首次完全缓解越早、越彻底,其完全缓解期与生存期越长; 白血病初发时较少耐药,骨髓造血功能尚好,化疗后造血功能易于恢复。,化疗原则,2 联合 联合用药可以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 条件:(1)药物应作用于细胞周期不同阶段; (2)各药物作用机制不同,具有协同性; (3)各药物副作用不重叠。 目的:最大程度地杀灭白血病细胞而较小损伤重要组织器官,化疗原则,3 充分 充分的化疗时间和剂量才能发挥药物的杀灭白血病细胞作用 白血病细胞增殖周期大致为5天左右。有些抗白血病药物作用于周期中的特定阶段。所以每一疗程化疗需持续710天,致使各增殖期的白血病细胞都有机会被药物杀灭。,化疗原则,4 间歇 每一疗程结束后,应间歇23周再用第二疗程,其目的是使正常造血恢复,且诱使休止期(GO期)白血病细胞进入增殖周期,有利于下一疗程化疗药物的杀灭。,(1)影响核酸合成(抗代谢药);,化疗常用药物分类,(2)影响蛋白质合成的药物,(3)直接破坏DNA结构和功能,(4)影响体内激素平衡: 如糖皮质激素、雌激素、雄激素、选 择性雌激素受体拮抗药-他莫昔芬。 (5)诱导细胞分化和凋亡的药物: 维A酸(all-trans retinoic aciol,ATRA)及三氧化二砷。ATRA使白血病细胞分化成熟,而无化疗药物的细胞毒性作用,不造成骨髓抑制,化疗(chemotherapy)方法: 诱导缓解 : 争取达完全缓解(症状、体征消失, Hb100g/L,血小板 10010 9/L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1.510 9/L,白细胞正常或偏低,周围血无幼稚细胞,骨髓原始加早幼粒或幼单或幼淋小于5%),红细胞及巨核细胞系列正常。 化疗方案:急淋:VP, VDP, VDLP ; 急非淋:DA; 急非淋 M3: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 缓解后治疗(巩固强化和维持治疗),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 CR)的标准: 白血病的症状与体征消失; 外周血N1.5109/L,plt100109/L,分类中无白血病细胞; 骨髓相中,原粒(原单+幼单或原淋+幼淋)5%; 红系及巨核系列正常; 无髓外白血病。,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 PR)标准: 骨髓中原始细胞加幼稚细胞5%,但 20%,或临床、血象中有一项未达完成缓解标准者。 未缓解(non remission NR): 指骨髓象,血象及临床3项均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持续完全缓解(Continuous complete remission, CCR): 指从治疗后完全缓解之日起计算,其间无白血病复发达35年以上者。,长期存活 自急性白血病确诊之日起,存活时间(包括无病或带病生存)达5年或5年以上者。 临床治愈 指停止化学治疗5年或无病生存达10年者。,白血病复发 治疗达到CR后,又发生下列三项之一者: a、骨髓原始细胞加幼稚细胞5%但20%,经过有效抗白血病治疗一个疗程仍未能达到骨髓完全缓解标准者; b、骨髓原始细胞加幼稚细胞20%者; c、骨髓外白血病细胞浸润者;,1、诱导缓解治疗 基本方案是由长春新碱(VCR)和泼尼松(P)组成的VP方案;VP加蒽环类药物柔红霉素(DNR)组成VDP方案;再加门冬酰胺酶(L-ASP)即为VDLP方案;加环磷酰胺(CTX)组成VDCP方案。 同时需作CNSL防治。 VP方案: VCR 1.4mg/m2,1/w, IV4w pred 4060mg/m2,分次口服,po4w CR可达50%,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VDP方案: V 同前 4W D DNR ,3045mg/m2 ,ivgtt,每周12d 4W P 同前 4W VDLP方案: V 同前 4W D 同前 4W L 门冬酰胺酶 10000u/d10d(19-28d) P 同前 4W,T-ALL 采用VDLP+CTX或Ara-c,HD-MTX等。 成熟B-ALL和ALL-L3 HD-CTX和HD-MTX反复短程强化。 伴有t(9;22)的ALL 伊吗替尼联合化疗,强化巩固治疗: 高剂量Ara-C(13g/m2),每12小时一次,持续静滴,36天为一疗程。 副作用:小脑共济失调。 高剂量MTX(0.55g/m2),持续静滴24h,滴完后用甲酰四氢叶酸钙解救。 副作用:粘膜炎、肝肾损害等。 维持治疗:6-MP和MTX联合。6-MP(75mg/m2)po qd;MTX(20mg/m2) po qw 疗程:ALL均需连续(或维持)治疗。研究表明:缩短治疗时间至18个月或以下使复发率明显增高,但延长时间至3年以上并不能提高生存率。因而目前广泛接受的时间为2.5至3年。,2、缓解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防治: ALL有较高的CNSL发生率,尤L3者,在诱导期间或CR后均应作: 鞘注 地塞米松+ MTX 或Ara-c 头颅照射 现少用 HD-MTX 或HD-Ara-c HD-MTX 或HD-Ara-c+照射或鞘注,以骨髓复发多见,髓外复发多见于CNS及睾丸。 骨髓复发:骨髓复发的预后与复发的时间有关。持续完全缓解3年以上者,尤其停药后复发者预后较好,80%以上CR2,约40%可长期存活。治疗18个月内复发,则预后不良。由于对多种药物产生耐药, CR2少,即使获得缓解,也很快复发。应用原化疗方案或二线药VP16与 HD-Ara-c或异基因骨髓移植 。 髓外复发: CNSL: 睾丸白血病:照射+全身化疗。 凡CNS或睾丸白血病复发者,无论有无骨髓复发均应进行全身再次诱导缓解治疗,否则容易骨髓复发。,复发的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标准方案为DA(3+7)方案。还有DAT方案。其他有IA方案、HA方案、HOAP方案等。 M3诱导分化:维A酸25-45mg/(m2d) po治疗直至缓解。亚砷酸510mg加入液体静脉滴注,1次/日,46周为一疗程。,1、诱导缓解,DA(3+7)方案: 柔红霉素(DNR)4060mg/(m2d)静脉滴注,第13天; 阿糖包苷(Ara-C)100150mg /(m2d)静脉滴注,第17天。,HA方案: 高三尖杉酯碱(H)24 mg /(m2d)静脉滴注,第17天; 阿糖胞苷(Ara-C)100150mg /(m2d)静脉滴注,第17天。,MA方案: 米托蒽醌(NVT)510 mg /(m2d)静脉滴注,第13天; 阿糖包苷(Ara-C)100150mg /(m2d)静脉滴注,第17天。,IA方案: 去甲氧柔红霉素(IDA)10 mg /(m2d)静脉滴注,第13天; 阿糖胞苷(Ara-C)100150mg /(m2d)静脉滴注,第17天。,DEA方案: 柔红霉素(DNR)4060mg/(m2d)静脉滴注,第13天; 阿糖包苷(Ara-C)100150mg /(m2d)静脉滴注,第17天; 足叶乙甙(VP-16)10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第57天。,2、缓解后治疗,强化巩固治疗:原诱导方案巩固46个疗程;以中等剂量阿糖胞苷为主,联合米托蒽醌、柔红霉素等早期强化治疗;用与原诱导方案无交叉耐药性的药物(如米托蒽醌+依托泊苷),每12月化疗一次,共12年。,急性早幼粒系白血病,全反式维甲酸(ATRA)3060mg/d,口服,3060天,或直至完全缓解; 三氧化二砷5或10mg静脉滴注,第128天,间歇12周再重复12疗程 研究表明:癌蛋白PML-RARa是砷剂治疗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直接靶点,巩固治疗:完全缓解后用原方案再治两个疗程。 维持强化治疗方案:完全缓解后用原方案每月一次,一年后一个半月至两个月一次连续三年以上。同时也可以采用单药轮换定期强化。也可采用多药联合序贯治疗。 脑膜白血病:需进行药物鞘内注射治疗或脑一脊髓放疗。,未作特殊治疗的急性白血病,中数生存期为3.3月 治疗后生存时间:儿童急淋完全缓解率达97100,5年无病生存率为5075 成人急淋完全缓解率80左右,5年无病生存率为50 急非淋完全缓解率为7085,5年无病生存率为3550,五、预后:,慢性白血病 (chronic leukemia),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ML)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lymphocytic leukemia,CLL) 毛细胞白血病(hairy cell leukemia,CLL),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又称慢粒,是一种发生在多能造血干细胞上的恶性骨髓增生性疾病(获得性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主要涉及髓系。,(一)概 念,外周血粒细胞显著增多并有不成熟性,在受累的细胞系中,可找到Ph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 病程发展较缓慢,脾大。 由慢性期(CP)、加速期(AP)、最终急变期(BP/BC)。,(二)临床表现,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以中年最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起病缓慢,早期常无自觉症状或非特异性症状,可因血象异常或脾大而被疑诊,进而确诊。,1、慢性期 一般持续14年。 (1)症状 代谢亢进症状(非特异性),部分左上腹坠胀感。白细胞淤滞症。 (2)体征 脾大(最显著体征),胸骨中下段压痛,,2、加速期 维持数月数年。 常有发热、虚弱、体重进行性下降、骨痛,并逐渐出现贫血和出血。脾持续性或进行性肿大。对原有治疗有效药物变无效。,3、最终急变期(BP/BC) 一旦急变预后极差往往数月内死亡。 为CML终未期,临床表现同AL。多为急粒变,少数急淋变或急单变, 急变机制尚不明。,(三)化疗 化疗可使大部分CML患者血象及异常体征得到控制,但不能改善中位生存期。应水化及硷化,加用别嘌呤醇防止尿酸性肾病。,1、羟基脲(Hu) 首选,抑制DNA合成,有起效快,持续时间短特点。用药后2-3d WBC迅速,停药后又很快。用量:3.0g/d,分3次,WBC减至20109/L左右时量减半,降至10109/L时,改为小剂量(0.5-1.0g/d)维持治疗。根据WBC调节药量。,2、白消安: 烷化剂,作用于早期祖细胞故起效慢,用药后23w后WBC才减少,停药后WBC减少可持续24W,故应掌握好剂量。 用法:46mg/d.po,当WBC降至20109/L时剂量减半,降至10109/L可暂停药观察,待稳定后改小剂量:2mg/1-3d,使WBC保持在(7-10)109/L。 副作用:骨髓抑制,肺间质纤维化、皮肤色素沉着。,3、其他药物:阿糖胞苷、高三尖杉酯碱、6-MP、CTX等作为二线药物。,4、-干扰素: 作用机制:抑制细胞增殖,诱导凋亡及分 化,免疫调节及癌基因调控等 功能。 用法:300500万u/m2.d ,或 ,37次/W。 数月至数年,对WBC显著增多者并 用Hu或L-Ara-c。,效果:50%70%血液学完全缓解(HCR),1026%细胞遗传学缓解MCR ,MCR者生存时间延长。但BCR-ABL融合基因仍阳性。与Ara-c联合使用可提高有效率。 不良反应:皮疹和抑郁症较常见,4、伊马替尼(imatinib) -苯胺嘧啶衍生物。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机制:使酪氨酸残基不能磷酸化,降低酪 氨酸激酶的活性。抑制BCR-ABL阳 性细胞增殖。 用法: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的用量分别为400mg/d、600mg/d、800mg/d,次/日,口服,服用时大量饮水。,疗效: CP:对初治CML,HCR、MCR和CCR分别为98%、83%、68%; 对IFN-治疗失败或不能耐受的CML,HCR、MCR和CCR分别为95%、60%和41%; 可使7%的CML CP者BCR-ABL融合基因转阴。 不良反应:血象下降。 存在问题:用药时间;耐药,最新研究结论:与单用伊马替尼及伊马替尼加阿糖胞苷治疗相比,在伊马替尼基础上增加聚乙二醇干扰素a-2a,导致了显著较高的分子学有效率。,预后,化疗后中位生存期约3947个月,5年生存率2535%,8年生存率817%,个别生存1020年。,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是一种单克隆性小淋巴细胞疾病,细胞以正常或高于正常的速率复制增值,大量积聚在骨髓、血液、淋巴结和其他器官,最终导致正常造血功能衰竭的低度恶性疾病。,(一)概 念,细胞形态上类似成熟淋巴细胞,但是一种免疫学不成熟的,功能不全的细胞。CLL绝大部分为B细胞,T细胞者较少。欧美多见。我国、日本东南亚少见。仅占白血病的3.4% 。,(二)临床表现及分期,老年,男女,多50岁 起病:缓慢,多无自觉症状。 症状:乏力疲倦、消瘦、发热、盗汗。 体征: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CLL的Binet分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