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华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2010级)开题报告唐代幕府送别诗研究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幕府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唐代幕制是其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关于唐代幕府以及与唐代幕府有关的问题一直是史学界关注的问题,其他学科很少有涉及。但任何事情都是互相关联的,我们不能墨守成规、拘虚守隅。我们应该打破固有的研究,已有的狭隘格局,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打通相邻学科的间隔。俗语言:“华夏五千年,文史不分家”。现在有很多研究学者开始将唐代幕府与文学联系起来研究,不仅为唐代的文学的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也为史学界在唐史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关于唐代幕府与文学这一课题,已经开始有人研究,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大多从宏观上来把握幕府与文学二者之间的关系。大家都知道唐代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诗歌,本文从诗歌的角度切入来考察唐代幕府与文学的关系。唐代诗歌题材丰富,内容多样,选取以幕府为中心的送别诗来作为研究的对象是有原因的。一、出行送别赋诗的民俗自古有之,送别诗的溯源是诗经邶风燕燕,经过历代的发展演变,送别诗在唐代已经达到了鼎盛,有良好的历史传统。通过研究送别诗可以更好地了解唐代幕府文士的交际与生活,对于研究唐代幕府与文学也有重大意义。二、研究唐代幕府制度发现,幕府是仕途的中介,是文士仕途的的过渡,这就造成了幕府人员的流动,因此以幕府为中心的的送别诗也就应运而生了。从幕府送别诗的出现及其发展可以窥探整个有唐一代送别诗的发展状况,这对研究唐代送别诗以及整个唐代诗坛都有重要意义。二、选题的研究现状我国送别诗虽然历史悠久,但唐以前并没有形成大的气候。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有了一个新的局面,送别诗的内容、形式、诗题等各方面都趋于成熟。入唐以后,随着唐人生活的日趋丰富,送别、离别活动频繁,送别诗大量涌现。送别诗是唐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从事研究的人必然很多,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对于唐代送别诗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唐代送别诗中的意象研究。有单一意象的研究和围绕离别意象展开的研究。例如杨帆的学位论文论盛唐诗中的水意象、宋巧芸的学位论文唐诗中月意象的情感内涵与艺术特征、谢晓霞古典诗词中的离别原型杨柳意象、韦梦雪柳的原型意象初探等等。二是唐代送别诗的抒情艺术。这其中有张垂明的唐代送别诗的抒情艺术浅析、刘吉美的送别诗的多样情怀等、三是唐代送别诗的审美特征。例如高春燕的浅议唐代送别诗的审美追求、蒙爱英的略论唐代送别诗的美学特征等。这些篇章主要是从文本的角度来把握唐代送别诗的艺术特色。当然还有就某些作家的送别诗的研究,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但是对于一种诗歌题材仅仅从文本本身去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应该跨越学科,从各种角度来考察、研究。这样对于诗歌的研究才会更加深入,才会有新的发现。本文将从唐代幕府制度入手来研究唐代的送别诗,关于这个问题学界还很少有涉及,仅有戴伟华教授在扬州大学学报上发表的一篇学术论文唐代方镇使府与文人送别诗。此篇论文将幕府送别诗划分为两类:始于京城的送别和方镇的送别,然后又对幕府送别诗的传播方式和文化功能做了详细论述。这篇论文为研究唐代幕府送别诗开了先河,但也留给了我们很多的探索空间。本文将进一步深入研究,从唐代幕府制度来解析唐代的送别诗,为其研究展开新的思路,使送别诗的研究更加完善、成熟。三、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本文拟分为四个部分,研究的内容及重点如下:绪论:主要是写幕府的溯源和唐代幕府制度与唐代送别诗的关系,以及文章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现状。第1章 :主要论述唐代幕府送别诗的发展概况。从幕府送别诗的概念以及产生的原因来论述唐代幕府送别诗的发展状况。第2章 :唐代送别诗的总体艺术风貌。从内容、意象、诗体、情感等各个方面来分析唐代幕府送别诗。第3章 :唐代幕府送别诗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和意义。经过以上对幕府送别诗的分析与研究,我们看到唐代幕府送别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意义。此章主要来分析这一点。四、论文提纲绪论幕府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唐代幕制时期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它的发展带动了一系列文学活动及文学现象。唐朝是诗的国度,各种题材的诗歌在这里竞相开放、争奇斗艳。显然唐代幕制必定与唐诗有着密切关系。本文将这者联系起来,从史学的角度来考察文学,着重研究唐代送别诗的全貌。“幕府”一词最早见于汉代文献,而记载之事早在战国就已经存在。史记李牧转记载:“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据注家们解释,“莫”为“幕”之讹;或者“莫”与“幕”古字相通。可见幕府是将帅的军府,作为军事行动机构必与战事有关有战事必有统帅。统帅不能专断独虑,事事躬亲,必有佐戎参谋之士,则幕府兴焉。 石云涛的唐代幕府制度研究幕府制度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演变,在唐代达到了兴盛。唐代各个时期的行军幕府、边镇幕府、藩镇幕府等都成为错综复杂的封建政权中呼风唤雨、参议谋划、运筹帷幄的重要力量。唐代文人作为封建社会极盛时期的的特殊阶层自然与时事政治脱不了干系,他们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道路受阻后,幕府变成了补充和入仕捷径。他们受辟入幕,伺机入朝,因此就有了出幕、入幕的活动。以幕府为中心的的送别诗也应运而生。依据唐代幕府制度发展的阶段性也将送别诗分为初唐、盛唐、中晚唐三个发展时期。在幕府制度影响下的送别诗在各个时期呈现不同的发展状态。诗歌的内容、情感、表达技巧等都有所不同,各具特色。可以说唐代送别诗与唐代幕府制度是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的。从现有的研究资料来看,把唐代幕府制度与唐代送别诗结合起来研究的仅有戴伟华教授在扬州大学学报上发表的一篇学术论文唐代方镇使府与文人送别诗。在这篇文章中他将幕府送别诗划分为两类:始于京城的送别和方镇的送别,然后又对幕府送别诗的传播方式和文化功能做了详细论述。这篇论文为研究唐代幕府送别诗开了先河,但也留给了我们很多的探索空间。同时戴伟华教授的唐代幕府与文学、唐代使府与文学研究都为我们研究唐代幕府送别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研究方法。除此之外,其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唐代送别诗这一题材的文本上。研究成果颇为丰富,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唐代送别诗中的意象研究。有单一意象的研究和围绕离别意象展开的研究。例如杨帆的学位论文论盛唐诗中的水意象、宋巧芸的学位论文唐诗中月意象的情感内涵与艺术特征、谢晓霞古典诗词中的离别原型杨柳意象、韦梦雪柳的原型意象初探等等。二是唐代送别诗的抒情艺术。这其中有张垂明的唐代送别诗的抒情艺术浅析、刘吉美的送别诗的多样情怀等、三是唐代送别诗的审美特征。例如高春燕的浅议唐代送别诗的审美追求、蒙爱英的略论唐代送别诗的美学特征等。这些篇章主要是从文本的角度来把握唐代送别诗的艺术特色。当然还有就某些作家的送别诗的研究,这里不再一一列举。这些研究对于研究唐代幕府送别诗都有很大的帮助,笔者将从中有选择的借鉴。唐代幕府送别诗数量相当可观,艺术形式多样,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首先,幕府送别诗在唐代各个历史时期展现出不同的风貌,对于还原整个唐代送别诗的真是原貌有深刻的意义,有利于梳理整个唐代送别诗的发展脉络。其次,将史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诗歌研究中,将两者有机结合,有利于拓宽诗歌研究的思路,丰富研究内容。同时能为唐史方面的研究提供借鉴。希望借此次唐代幕府送别诗的研究可以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生、发展嬗变的轨迹及各个阶段的文学思潮研究提供切实有效的成果,从而丰富中国古典诗歌专题研究的研究成果。因为参考资料相对缺乏,笔者的能力也有限。在摘录幕府送别诗的过程中难免有失偏颇或遗漏,行文在论述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提出的观点难免会出现谬误。希望大家给与批评指正。第1章 、唐代幕府送别诗的发展概况第一节、唐代幕府送别诗概念的界定一、唐代幕府送别诗的概念我国自古就有赋诗送别的传统,用诗歌来抒发人们的别离之情。任何诗歌的题材都可以在诗经那里寻找到源头,送别诗也不例外。传统的送别诗可以追溯到诗经邶风燕燕。清王士禛分甘余话卷三曰:“燕燕之诗,许彦周以为可泣鬼神。合本事观之,家国兴亡之感,伤逝怀旧之情,尽在阿堵中。黍离、麦秀未足喻其悲也,宜为万古送别诗祖。”“万古送别诗之祖”明确了燕燕在送别诗史上的开山意义。本文所说的幕府送别诗是以幕府为中心的送别诗。幕府是仕途的中介,于是就构成了特定内容的幕府送别诗。2、 唐代幕府送别诗的类型将幕府制度与送别诗的分类结合起来考察,幕府送别诗主要分为以下两种类型:入幕送别和出幕送别。这里的送别是采用的是延边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教授费洪根所作的中国古代送别诗的分类中的观点。从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角度或者说是从叙事角度和说话口吻,将送别诗划分为送别诗与留别诗两大类。第二节、唐代幕府送别诗产生的原因唐代幕府送别诗产生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向去考察。一是从送别诗的发生学来看。首先,古代交通通讯不便,以及古人的怨别和安土重迁的情节为送别诗的产生创造了必要条件。其次,从文化意义上来说,在远古时代有祖饯礼制和礼乐制度,一些祭祀过程中吟诵的诗歌被记录下来,祖饯活动中的“赋诗送别”成为送别诗的滥觞。最后,分别时主客观情感的郁结为送别诗的发生提供了内在动力。唐诗以情韵取胜 钱钟书谈艺录诗分唐宋:”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唐代人用诗歌这一体裁来抒发内心的感情,离别时这种浓浓的情谊只有用诗歌的形式才能充分的表达出来。二是从幕府制度的角度去考察。之所以会有入幕和出幕时的送别活动这与幕府制度本身有着密切的关系。唐代文人是不同与前代的新型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思想观念有许多新的特征。他们有关怀现实、参与政治的热情,他们乐于到边疆和战场上去寻求出路。他们在获取功名的路上受阻时,他们就转向从而投靠幕府,因此就有了入幕的送别。根据唐代幕府僚佐辟署制度,进入幕府的文人还可以有机会入京为官,幕府只是他们短暂的栖息地。当他们受聘回京,就有了出幕的的送别。当然这其中还有不同幕府之间的送别以及送友入地方政府的送别。第三节、唐代幕府送别诗的发展概况这一章节主要依据唐代幕府制度的三个发展时期来考察送别诗的一个发展状况。这三个阶段按时间顺序来看就是初唐幕府送别诗、盛唐幕府送别诗、中晚唐幕府送别诗。在各个时期的幕府制度影响下,送别诗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态势。第2章 、唐代幕府送别诗的总体艺术风貌幕府送别诗在艺术上具有自己的特色,不同于其他的送别诗。本章拟从总体上对唐代幕府送别诗进行研究。第1节 、内容类型 一、劝勉安慰 二、激励鼓舞 三、揭露时弊 四、自我表白 五、离别愁思第2节 、诗歌意象 一、 鸿雁 二、文昌 三、骢马 四、野鹤第3节 、诗体表现 外国的学者曾说过:“世界文学中,中国的诗歌,在质量上居最高地位;在数量上也名列第一。此事以为学者所公认。” 【日】真田但写中国诗史译序,1943年东京大学出版社。 正如以上所说,中国古代诗歌尤其是唐诗以垂芳万世,震古烁今。中国诗歌体裁形式多种多样,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唐代诗歌的体裁已经在各方面趋于完备。从唐代送别诗中我们可以窥探一番。每一种新诗歌体裁的创新,必然是以前代留下的诗歌体裁“资料”作为前提而进行新的创造。近体诗是唐人在齐梁体五言格律诗诗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在唐初由于格律诗发展的还不够完善,所以幕府送别诗的写作还多用古体和绝句的形式。随着诗歌体裁的发展,在盛唐是人就多用五言、七言写作。而长律的写作到了中晚唐开始盛行。其中还有乐府诗、骚体诗等多种诗歌体裁。第4节 、情感表现初唐时期创作幕府送别诗的诗人有王勃、骆宾王、陈子昂等人。他们的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是对怀才不遇的一种感伤。盛唐时期最具代表的是高适和岑参。他们诗歌中洋溢着高昂的激情,他们希望通过入幕可以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到了中晚唐幕府送别诗大量兴起,诗歌中的情感就纷繁复杂了。有惶惑渺茫的身世之忧,还有忧心忡忡的的时代感伤。当然这其中送别时的别离之苦是必不可少的。第5节 、诗歌题式经过前期的发展,幕府送别诗已经有了相当完整的诗歌题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送别诗在题目中就有“送、别、祖、饯”等字眼。随着诗歌在唐代的发展和成熟,题式也繁复多样起来。共有“送别”、“留别”、“赠别”、“奉和”、“赋得”、“联句”、“兼寄”、“不及”等八种,但按创作主体来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文人之间因送别而进行的单独创作。包括“送别”、“留别”、“赠别”,这种类型占很大比例。二、臣僚应皇帝之命所作送别诗。包括“奉和”、“应制”。这种类型带有祖饯的性质,大多是某位将军入目巡边,皇帝要为其送别。三、众人送别某人而进行的集体赋诗,有“联句”、“赋得”样式。第3章 、唐代幕府送别诗的地位和意义 以幕府为中心的送别诗在整个唐代诗坛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作为送别诗的一个分支,丰富了送别诗的内涵,改变了过去送别诗只表现离愁别绪的做法。同样影响了后世送别诗的创作。由于将送别诗与幕府相联系,也就使送别诗的意义非同一般。幕府送别诗将诗的功能进一步扩展,它具有了推荐功能,南北幕府之间的送别也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对于我们了解某一地区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都有重大意义。五、预期达到的水平和目标本文从幕府送别诗的发展状况,诗歌的艺术特点及它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和意义作了整体的论述。希望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经过本人的努力,能处理好重点、难点问题,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六、难点和创新之处一、研究的难点:唐代送别诗的研究成果虽然很多,但是将幕府送别诗从整体上进行系统详细的研究却还是第一次,所以可供参考的文献与资料并不多,加之本人能力所限,在摘录幕府送别诗的过程中难免有失偏颇或遗漏,行文在论述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提出的观点难免会出现谬误。二、创新之处:本文梳理了唐代幕府送别诗的发展脉络,对唐代幕府送别诗进行深入分析,发现不同于其他送别诗的特点。最后论述了唐代幕府送别诗在整个诗歌发展史上的意义和地位。迄今为止还没有学者对幕府送别诗进行系统的研究,希望借此系统地研究可以有助于唐诗的全面深入研究,并丰富中国古典诗歌专题研究的研究成果。七、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对方法由于唐代幕府送别诗的数量较多,从事研究的人又很少,加之本人能力有限,所以准确梳理诗歌,正确解读文本都是写作过程中要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了更好地完成这篇论文,本人将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写作。文献梳理法。搜集并整理有唐代幕府送别诗以及相关的诗话、纪事、序文等,对唐代幕府送别诗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文本阅读法。仔细研读唐代幕府送别诗,再同其他送别诗作比较,突出幕府送别诗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整合研究法。与文艺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相结合进行跨学科研究。八、计划进度安排1、四月初开题,认真听取各位专家的意见,进一步完善论文写作的构思框架。2、四月至五月,认真修改开题报告,翻检相关的文献,在材料中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最终形成具体、完善的写作框架。一切准备就绪开始毕业论文初稿的写作。3、六月到十月初,利用互联网的资源和北京、南京、成都等地的高校同学查阅相关资料,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完成论文的初稿。4、十一月份自己先修改校对,然后呈交老师审改。5、十二月寒假前,结合导师的意见进一步将论文加以修改完善,寒假离校前再次呈交导师指导审改。6、2013年春节返校后在导师的指导建议下更进一步的完善论文,于2013年三月定稿。准备毕业论文的答辩。九、参考文献著作(仅列四十例)1 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2 戴伟华.唐方镇文职僚佐考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3 戴伟华.唐代幕府与文学M.北京:现代出版社,19904 戴伟华.唐代使府与文学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5 石云涛.唐代幕府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6 贾晋华.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7 葛晓音.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8 刘洁.唐诗审美十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9 杜晓勤.初盛唐诗歌的文化阐释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10 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9511 蒋寅.大历诗人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9512 赵睿才.唐诗与民俗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13 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4 陶文鹏.唐宋诗美学与艺术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15 赵炳耀.历代送别怀远诗歌选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16 张学文.历代送别诗选M.贵阳:贵阳人民出版社,199117 李国强,白东燕.历朝送别忆旧诗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8 马大品.历代赠别诗选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19 孙浩逊.唐诗分类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20 胡可先.中唐政治与文学M.徐州: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21 孙琴安.唐诗与政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2 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723 宋李昉等.文苑英华M.北京:中华书局,196624 宋李昉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25 宋王钦若.册府元龟M.北京:中华书局,196026 宋洪迈.容斋随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27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28 清彭定球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7929 耿建华.诗歌的意象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30 余恕诚.唐诗风貌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31 吴在庆.唐代文士与唐诗考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32 王居明.唐诗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中国深圳市服装行业发展监测及市场发展潜力预测报告
- 护士企业编制面试题库含答案详解(突破训练)
- 押题宝典期货从业资格之《期货法律法规》模考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度汽车金融贷款授信合同借款
- 2025年体育场馆汽车停车位租赁与赛事服务合同
- 2025版私家车买卖合同及车辆上牌服务协议
- 2025大闸蟹加盟店产品研发合同范本大全
- 2025版电商品牌授权代理销售合同书
- 2025版水电站工程监理合同书
- 2025年智慧社区房产代理销售服务合同
- 护士急诊重症外出学习汇报
- 2025年期货高管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4年黑龙江省肇源县卫生系统招聘考试(护理学专业知识)题含答案
- 2025年小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知识竞赛题库含答案
- 2025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英语试卷
- 2025年内蒙古中考物理试卷(含答案)
- 村卫生室医疗安全管理
- 2025小学生“学宪法、讲宪法”网络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云南省曲靖市2025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卷及答案
- 2025至2030中国汽车金融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竞争格局与发展前景展望报告
- 脊柱内镜手术机器人系统设计与精准位置控制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