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育论文-诗歌文本的审美化教学策略.doc_第1页
学科教育论文-诗歌文本的审美化教学策略.doc_第2页
学科教育论文-诗歌文本的审美化教学策略.doc_第3页
学科教育论文-诗歌文本的审美化教学策略.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科教育论文-诗歌文本的审美化教学策略诗歌文本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于一体,蕴藏着丰富的审美宝藏。诗歌审美化教学为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一、通过吟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诗皆可歌,歌必伴乐”,音乐美是诗歌重要的审美特征。中国诗歌从一诞生,就与音乐融合在一起,唐诗、宋词更是把诗乐合一的艺术追求推到了极至。音乐美是指诗歌语言具有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的特性。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朗诵,使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吟诵时要求学生读出节奏,注意韵脚声调呼应,读出情感。诗歌的音乐美,体现在节奏和韵律两个方面。诗歌的节奏主要指诗句中长短、强弱不同的音有规律地变化。安排停顿是形成诗歌的节奏的重要手段。如果各诗句停顿次数均匀,就会形成鲜明的节奏。古代诗歌中的停顿是有严格规定的,一般是四言二顿、五言三顿、七言五顿。调配声调也有助于加强节奏感。语音有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因而形成不同的音调。古代汉语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现代汉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音调。诗句中有规律地安排平声与仄声,便形成起伏交替的节奏。由音节长短构成不同的句子,表现出不同情感的缓急节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范读”、配乐朗读等方法使学生“耳醉其音”、“心同其情”,从而入情、入境、会心。二、激发想象,品味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指诗歌中通过形象化的艺术描写,实现了主观之意与客观之境的交融,从而能够把读者引入到一个想象空间的艺术境界。优秀的诗人,总是精心地将那生动的客观之境与诚挚主观的“情意”自然天成地融合在一起,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诗歌的意境。苏轼评价王维诗的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就是对意境的形象化说法。有了“意境”美,诗歌既有了“情趣”之美,又有了“画面”之美。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时,教师必须借助诗歌的素材,充分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画面美。想象的方法有两种:再现想象和扩展想象。再现想象是再现作品中的生活图景、艺术形象的一种想象。三、引导分析,领悟诗歌的情感美首先要知人论世。就是通过介绍诗人的生平经历、个性气质、思想渊源、写作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认识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诗歌的感情是诗人内在的精神世界与火热的社会生活碰撞的火花,只有知人论世,才能洞察“火花”的斑斓、耀眼与炽热。屈原才高志远,忠国爱民,虽屡遭谗毁,流放江湘,却矢志不渝,不了解诗人的这一独特的生活经历,很难深刻把握离骚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深挚感情。李白的个性狂放飘逸、豪迈洒脱,思想上儒、释、道、侠兼包并蓄,正因为如此,他的诗一边“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充满了建功立业的渴望和积极实现人生价值的高度自信;一边又是“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少年早入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寄情山水,蹑迹仙踪,旷逸高远,高蹈的是高尚的人格情操与隐逸出世的人生追求,痛快淋漓地自我塑造了一个“谪仙人”形象。这正是思想的多元化,引发了诗歌作品感情的多样化、复杂化甚至是矛盾的统一。杜甫亲历了由开元、天宝盛世到“安史之乱”的时代沧桑巨变,目睹了“闻道长安似弈棋”、“万国城头尽吹角”的国之灾难;目睹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恩忍爱还租庸”的民之困苦。这个社稷飘摇、民生凋蔽的时代,孕育了杜甫的“仁者心”、天下意识和忧患意识,塑造了“诗圣”的人文精神。其次,要深入研究诗歌表情达意的具体方法。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因为诗歌在抒发感情时,往往寄情于物、借物载情,一般很少有脱离形象的直接议论和阐述,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甚至可以说“一切情语皆景语”。在诗歌中,情景契合、意境交融的方式最常见的有二种:一是状物移情。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先有情、意,在诗歌中用景、境来表情达意,这种方式美学上称为“移情”。移情就是“自己在欢喜时,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自己在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惜别时蜡烛可以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柳树有时轻狂,晚峰有时清苦。陶渊明何以爱菊呢?因为他在傲霜残雪中见出孤臣的劲节;林和靖何以爱梅呢?因为他在暗香疏影中现出隐者的高标。”“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反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一幅幅清悠宁静恬淡的画面,这些画面灌注了诗人感受到仕途的艰辛、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的思想感情,是王维高尚旷远的情操、清幽澄静的心境的写照。二是触景生情。诗人在观看(或接触)外在景物时,往往会因“触景”而顿有所悟,生出一腔思绪,缘境生情,交融成诗的意境。当然,此中之情,早就在诗人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寄身在记忆里,隐藏在潜意识中,只因感观触及与这种“情”发生“引爆”关系的“物境”,这“情”便附托物中,喷涌而出。“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人置身静谧浑朴的大自然,心神怡悦,我、山成了挚友。我爱山的自在闲适,山爱我的傲岸不羁,成功表达了不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