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健正道语文与文化经典鉴赏方法论.ppt_第1页
靳健正道语文与文化经典鉴赏方法论.ppt_第2页
靳健正道语文与文化经典鉴赏方法论.ppt_第3页
靳健正道语文与文化经典鉴赏方法论.ppt_第4页
靳健正道语文与文化经典鉴赏方法论.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正道语文与文化经典鉴赏方法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教育学院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 常务理事 全 国 语 文 教 师 教 育 研究中心 副理事长 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立项上线课程 评审专家 甘肃省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 理事长 ,靳 健,正道语文教育实践的本体论探幽,如何理解学习叶圣陶、学习那一代 向叶圣陶学什么:科学性与开放性相结合。 学习西方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在理论研究视野走向开放。教材编写形成知识序列的单元结构,在探究语文教育的规律性中走向开放。教学活动和师生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在语文实践视野走向开放。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在追求语文教育理想境界中走向开放。 科学性是中国语文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标志 (课程教材教法:2014.11.),向钱梦龙学什么:语文导读法 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钱梦龙吸收国外流行的SQ3R阅读法的精神,结合中国语文教学的经验,设计出一套切合学生实际的自读步骤,对学生进行严而有“格”的训练,使学生思有其序,读有其法,充分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指导学生三种常用文体的自读步骤大体是:认读;识辨文体;审题;提出问题,展开讨论;质疑;评析。 学生为轴-语文为经-反馈为纬,PQ4R。1.预览(Preview):快速浏览材料,对主题和副主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注意标题和副标题,找出自己要需要的信息。(Survey 浏览、查) 2.设问(Question):阅读时向自己提一些问题,可用“谁、什么、为什么、哪儿、怎样”等疑问词提问。 3.阅读(Read):阅读材料,根据提问找答案做笔记。 4.反思(Reflect):按照以下步骤理解信息。a把信息和自己已知的知识联系起来;b把材料的副标题和主要概念己原理联系起来;c尽可能排除理解信息时的各种干扰因素;d试图用这些材料去解决联想到的类似的问题。 5.背诵(Recite):通过大声陈述和一问一答的方式反复练习并记住这些信息。 6.回顾(Review):最后一步积极地复习材料,主要向自己提问,只有肯定回答不出来时,才能重新阅读材料。,从学校的角度讲,语文课程是以语文知识为中介,涵养学生的言语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审美能力及其情感态度的实践活动;是学生积淀语文素养,发展主体性素质的一种学习过程。,从教师的角度讲,语文课程是教师主体对国家课程进行诠释、改造与重建的能动的实践活动。 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工作能力、创新精神与教育眼光的差异,决定了语文课程质量的差异,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语文课程标准应该有一个内容目标体系,百年回眸:科学建构高中语文内容目标体系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2014.4),用科学理论引领语文学习心理过程,语文教学视野的教育技术原理及其方法论 (人大复印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2015.3.),(机能活动),(认知建构),(目标达成),高效语文学习信息流程图,知识刺激,思维操作,言语表达,信息输入,信息输出,前置性反馈,形成性反馈,终结性反馈,听读,说写,正道语文应该关注国学经典学习方法论的研究,用中国语文的实践方式学习语文,2012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该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2003年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应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应该“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高中课标还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展创新建构了高中语文课程层级目标。,高中语文选修系列教科书,人教版15种选修教科书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小说欣赏 外国小说欣赏 中外戏剧名作欣赏 影视名作欣赏,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先秦诸子选读 中国民俗文化 语言文字应用 文章写作与修改 新闻阅读与实践 演讲与辩论,语文出版社高中语文选修教科书,语文出版社按照课程标准关于选修课程的5个系列编写了15册选修教科书。 诗歌与散文系列有: 中外现代诗歌欣赏、 唐宋诗词鉴赏、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小说与戏剧系列有: 外国优秀短篇小说选读、红楼梦选读、 中外戏剧名作选读: 优秀电影作品欣赏;,新闻与传记系列有: 新闻阅读与写作、 中外优秀传记选读; 语言文字应用系列有: 写作基础、 演讲与辩论、 汉语学习与应用; 文化论著研读系列有: 论语选读、 外国文化经典选读。 以上课程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分为三类,在审美、应用、探究能力的培养上各有侧重。,国学基本内容: 经、史、子、集 国学基本思想: 民本意识、至善(良知)实践 国学实践境界: 真、善、美,孔子诗教理论架构,诗教目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诗教特征:言志特征,“诗言志,歌永言。”(尚书)美言特征,“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辞达而已矣”。(卫灵公)审美特征,“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泰伯)“三月不知肉味。”(述而),诗教标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 诗教过程:“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阳货) 诗教方法:“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游于艺” (述而) 诗教价值:“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运用兴观群怨范式指导阅读,兴:比兴导入 创设情境,观:观阅文本 领会情感,群:群体交际 开展对话,怨:怨说得体 展示魅力,例-李白 将进酒-教学设计,开始:配乐朗诵或齐诵这首诗 兴:以赋比兴手法将读者引入诗的意境 黄河之水 明镜白发 观:通过“观”认识诗仙李白的情感世界 理解“人生得意须尽欢”的人生态度 理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追求 理解“但愿长醉不复醒”的无尽烦恼 理解“与尔同销万古愁”的豪放情怀,群:运用群体交际方法开展讨论与对话 诵读,说出“诗眼”统摄全诗的作用 讨论,说出“夸张手法”的表达效果 品味,说出起伏跌宕的情感结构波澜 琢磨,长短奇偶口语巧妙结合的语言 怨:运用表达手段得体地展示人格魅力 背诵全诗。 本诗开篇即以“宇宙感悟”方式营造意境,你对此作何理解,写篇短文在小组内传阅。 拓展阅读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行路难等诗篇,写一篇探究李诗浪漫主义风格的评论。(传评),用知言养气方法指导阅读,课例:岳阳楼记学习目标: 背诵全文:熟读成诵体验语言 掌握手法:对比铺排写景抒情 体悟立意:借题发挥倾吐夙愿 过程: 说文解字:解释课文重点词语 知人论世:走近范仲淹与藤子京 以意逆志:推测感悟文章脉络情理,知言养气:切磋语言体味神韵 熟读成诵 句段仿写 评论范公,背景点题:谪守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写景抒情,楼之大观,情之悲喜,空间: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时间: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阴:去国怀乡、忧馋畏讥 晴:心旷神怡、宠辱皆忘,借题发挥,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吾谁与归: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从现代教育的角度看,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知言养气,正好形成了一个螺旋循环式学习过程:首先是学习者走近作者,走近作者的生活时代;接着是走进文本,认知文本的意蕴,体验文本的情感,感悟文本的语言;最后走进自己,反观自己的精神天地,涵养自身的浩然之气。 知言养气范式的教育价值在于借助“诗之本体”而促进“人之本体”的发展。,老子“不言之教”思想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圣人应该遵从天地自然的理法,不做伤损人性的事情,不强迫人们去改变自己。 玄学家王弼的老子注说:老子“以无为为居,以不言为教,以恬淡为味,治之极也。”老子追求的无为、不言、恬淡的行为境界,才是至高无上的治平境界,社会发展最有价值的功能就是发现人的潜能和尊重人的觉悟。,上善若水:个体人格完善的自然趋向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八章) 老子认为,如果善利万物,润物无声,又不争名夺利,那么就接近于自然了。 水以自然的方式滋润万物生长而又无所求取,人如果具有像水一样的无私奉献精神,人就具备了自然的品质,这就是最高尚的德行。,V:不为物役、超越自我 庄子的人生审美追求,1.自由之美向距离之美的转型 庄子的第一次审美意识转型,是通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到人间世的心路历程,从自由之美的浪漫转向距离之美的理性而完成的。 北冥鲲鹏、庄周化蝶、游刃有余、栎社之树 向往精神自由飞翔,主张万物平等齐一,意识到生命之宝贵、精神可永存,心斋是远离灾难的智慧。,2.忧患之美向无为之美的升华 庄子的第二次审美意识转型,是通过德充符大宗师到应帝王的心路历程,从忧患之美的残缺转向无为之美的完美而升华的。 叔山无趾、颜回坐忘、央帝浑沌 超越世俗的价值追求,刻意表现自己有悖自然之道,顺乎天然本性可经历任何考验 自由-平等-养生-匿智-全德-坐忘-无为,自由,平等,养生,匿智,全德,坐忘,无为,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不为物役 超越自我,ye,禅宗境界启迪审美教育实践过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禅是实践的,这里是指人生的实际践履。禅要在人生实际中领悟,又要贯彻到人生实际中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对禅的领悟是一种默契,是任何他人所无法代替的。审美实践不是让众生改造自己,去向一个绝对的神圣境界看齐,而是对自我的发现与肯定。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人魏了翁十二月九日雪融夜起达旦诗云:远钟入枕雪初晴,衾铁棱棱梦不成。起傍梅花读周易,一窗明月四檐声。诗人选择白雪、梅花、明月等美的意象构成了一个纯净、幽雅、空明的环境,远处的钟声和书声在四檐间回响,读书者悠然自得,陶醉不已。诗人在读周易,却从中读出了这么多美丽的意象,摹声绘色,意境幽远。这首诗说的就是诗人独特的审美感悟,清新淡雅,禅意净爽;了翁可谓把儒家经典与禅宗境界天衣无缝地融会贯通了。,宋尼悟道诗: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这是一首用寻春咏梅来譬喻悟到佛性的绝妙禅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诗以“春”“梅”意象直觉佛性,参透我即春天,我即梅花,我即菩萨,告诉人们远离自我向外在世界寻求真谛是徒劳无益的。诗句洋溢着浪漫的情趣,一个美丽自信的少女形象俏然出境,使禅理与生活在至美之境大而化之,风光无限。,刹那顿悟:瞬刻永恒,万物一体 顿悟是在一瞬间彻底了悟人生的本质,洞察宇宙的实相,与万法的本体冥然相合。在时间是瞬刻永恒,在空间是万物一体,这是禅的最高境界。 般若经说:“实相一相,所谓无相,即是如相。”揭示了顿悟的三种境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背影”、“一枝红杏出墙来”,涵养文学精神,历练言语能力 眼前一簇园林谁家庄子,壁上两行文字哪个汉书。 星夜几个孩子举手天问,灯前一位母亲低首劝学。 天边一道彩虹正送雷雨,空中万朵烟火不管春秋。 门外站个家长哪位老子,耳边飘来音乐谁奏神曲。,闻一多烂果 我的肉早被黑虫子咬烂了 我睡在冷辣的青苔上 索性让烂的更加烂了 只等烂穿了我的核甲 烂破了我的监牢 我的幽闭的灵魂 便穿着豆绿的背心 笑眯眯地要跳出来了,学生试卷 我的试卷早被红叉叉刺穿了 刺得我浑身是伤 我的心脏流血了 我的肝肺麻木了 我割下我的灵魂 连同流血的试卷埋进土壤 新学期我换上军绿的贝雷帽 又没心没肺地出发了,晋代陆机“读写一体”学程:颐情-思物-咏诵-宣文。颐情,即集中注意力进行观察和阅读;思物,即为表达自己的情感寻求寄寓的物象;咏诵,即富有情感地诵读自己喜欢的美文;宣文,即用优美的语言抒发自己的感受、情趣与志向。 陆机文赋:“佇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现代设计。应用“读写一体”学程指导学习庄子秋水: 学习目标: 1.理解“河伯”自我反思形象的现代教育意义。 2.运用寓言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1.颐情,集中注意力阅读秋水,借助文本语言仔细分析“河伯”看到大海前后的心理活动与思想变化,引入夜郎自大、坎井之蛙的寓言故事,让学生比较“河伯”形象的自我反思意义与现代教育价值。,2.思物,拓展阅读庄子中“毛嫱丽姬”、“庖丁解牛”、“叔山无趾”、“浑沌无窍”等寓言故事,明确每个寓言中选择了哪些物象,这些物象在故事中具有怎样的隐喻意义,表达了庄子怎样的思想感情? 3.咏诵,富有情感地诵读秋水。 4.宣文,阅读寓言螃蟹与青蛙,试以“螃蟹”的立场改写这则寓言,要求综合运用对话形式、细节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描写等手法。,螃蟹在树林里迷了路。遇到青蛙,问道:“青蛙哥哥,到河边去,怎么走?”青蛙指着前面说:“你一直往前走,一会儿就会到达河边。”螃蟹走了老半天,还是没走到河边,后来,螃蟹遇见了青蛙,指责到:“你害得我好苦,走了老半天还是没有见到河的影子。”青蛙说:“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却横着爬,当然到不了河边。”,韩愈“行成于思”学程:吟诵博览提要钩玄。 唐代韩愈进学解:“先生口不绝呤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这段文字不但塑造了一位“业精于勤”的先生形象,而且建构了一个极具操作意义的“行成于思”学程。,吟诵,即选择经典美文反复诵读,体悟文本语言的精粹与美妙,借以涵养自己的语感。 博览,即经常浏览文化经典(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开拓知识视野,领略古代贤者的精神风貌,借以提升自己的情感水平,坚定自己的理想追求。 提要,即对选择阅读的篇章进行提纲挈领的概括,梳理编辑重要的观点与事实,借以形成对学习内容的宏观认识。 钩玄,即探索奥秘,研究精微,从相关文本的深度探究中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展示自己的学习能力与人格魅力。,现代设计。运用“行成于思”学程设计王维山水诗研究性学习活动: 学习目标: 1.领悟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创作特色。2.掌握“行成于思”学程引领语文学习活动的实践方式。 学习过程: 1.吟诵,吟诵王维五言律诗山居秋暝,欣赏诗篇流溢的清澈、空灵、静谧的意境。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展示的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发表对王维的艺术创作特色“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语)的见解。,2.博览,拓展阅读王维过香积寺归嵩山作终南山汉江临泛终南别业秋夜独坐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等诗作,适当参考有关王维山水诗的评论,领略诗人卓越的艺术才能。 3.提要,品味鉴赏已经阅读过的王维山水诗,就每首诗的意象、手法、意境、情感与诗中有画特点概括出书面提要。 4.钩玄,了解王维的社会经历与思想倾向,关注佛教信仰和隐居生活对他诗歌创作的影响,撰写研究王维诗篇“诗中有画”特点的论文,编辑研究性学习论文集。,朱熹把中庸里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列在白鹿洞书院教条中,明确称作“为学之序”。在中国古代教育家中,朱熹是自觉建构“为学之序”理论的大师。 朱熹的“章句-训诂-讽咏-涵濡”学程。在诗集传序中,建构了学习诗经的系统理论,尤其是他明确提出了研究一首诗的“为学之序”:“章句以纲之,训诂以纪之,讽咏以昌之,涵濡以体之。”其核心是围绕理解文本意义展开学习过程。,章句,即离章辨句,分析文本的章节意义和句读问题。相当于今天我们所说的断句标点,划分段落和概括段意。 训诂,即说文解字,对文本中的疑难词语进行有理有据的解释和说明。 讽咏,即讽诵吟咏,通过吟诵文本语言以培养自己的语感,通过体悟作品情感以开化自己的心灵。 涵濡,即默会涵养,通过居敬持志、自我体察使自己沉浸在文本蕴含的“理学”意蕴中。 整个过程从明确文本形式开始,到领会文本内容结束,以理解文本为中心的治学理念十分清楚。,现代设计。以朱熹“为学之序”指导学习邶风击鼓: 学习目标: 1.理解远征异国的战士思念家室、反对战乱的怨愤情绪。 2.应用“章句-训诂-讽咏-涵濡”之序研读击鼓。 学习过程: 1.章句,离章辨句,体认章节(段落)与句读(断句)。击鼓全诗共五章,每章各四句,每句四言,五章全用赋。,2.训诂,解释重点词语。一章“踊跃用兵”的“兵”,古指兵器;二章“忧心有忡”的“有”是句中助词;三章“于以求之”的“以”,指何处。四章“死生挈阔”的“挈阔”,是偏义复词,偏在“阔”,指离散;五章“不我信兮”的“信”,即前面提及的“成说”,全句的意思是无法践行誓言。 3.讽咏,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全诗,体会诗篇主人公在怨愤、痛苦之中期盼与家人幸福团聚的复杂情感。,4.涵濡,沉浸在诗篇的情感氛围中,深刻体验“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所传达的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戍子之情。说说中国人为什么都喜欢这两句诗,将自己的情感体验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 朱熹对学程的建构,标志着古代教育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自觉的、思辨的、理性的阶段。逻辑概念的清晰性,理论体系的结构化已经成了朱熹理论的显著特点。元明清时期,朱熹理学走出国门,成为领导东亚文明的主流哲学,显示了其理论的实践价值。,朱熹文教纲领与要素:文教目标:察情性,审言行,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文教特征:言教(圣人之言)、思教(圣人之思)、乐教(圣人之乐)、经教(圣人之经)。文教标准:乐而不过于淫,哀而不及于伤。文教过程:本之二南以求其端,参之列国以尽其变,正之于雅以大其规,和之于颂以要其止。文教方法:章句以纲之,训诂以纪之,讽詠以昌之,涵濡以礼之。文教价值:其教实被于万世。 孔子诗教哲学与朱熹文教哲学的比较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1.),王阳明“知行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