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鲜明的爱情主题.ppt_第1页
西厢记鲜明的爱情主题.ppt_第2页
西厢记鲜明的爱情主题.ppt_第3页
西厢记鲜明的爱情主题.ppt_第4页
西厢记鲜明的爱情主题.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 西厢记 第一节 西厢记鲜明的爱情主题 这是一部公认的爱情名剧,在戏曲史上被誉为“元曲四大爱情剧”之一,甚至还有人把它称为“爱经”、“爱情范本”。可见,爱情主题是古今读者和论者的一致结论,这无需多讲了。现在,我们要关注的是,作者是如何把爱情主题表现出来的?他调动了那些艺术手段,以爱情主题征服了古今读者。我以为西厢记至少做了几个方面努力:以多股合力,把爱情主题隆重推出并不断提升。,一、提炼题材、突显主旨 应该说,文学创作比较忌讳题材的雷同,而西厢记恰恰是犯忌的。崔张的爱情故事不是作者的独创,而是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作,何况前人还是大手笔。再说,西厢的故事也不新鲜,是文学中屡见不鲜的题材(爱情是文学的永恒主题)。读者为何不拒绝王实甫的重复,反而爱不释手、孜孜不倦。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读者在对比阅读时,发现了西厢记的立意(爱情观、爱情理念)比其他人高远得多,深刻得多。 1、爱情理想、立意高远 我们作一番纵横比较,发现西厢记主旨的价值在于,提出了一个爱情理想,而不是为爱而爱普通情感剧。,(1)超越同类题材(继承中超越) 西厢题材的比较:(纵的比较) 其一,元稹莺莺传是西厢情缘始作俑者。写的是一个“始乱终弃”的痴情女和负心汉的情感纠葛。格调不高,趣味低下,看不到丝毫理想的光辉。对一个品行放荡、无责任感的书生的薄情负心的行为,开脱为“善于补过”,大加肯定。而把一个被损害被侮辱、多情善良温顺和无辜的女孩描写成“尤物”、“妖孽”,还强加一个“不妖其人,必妖其身”的罪名。作品所宣扬的是一种陈腐的“男尊女卑、女人祸水”、“玩物”的论调。宋代有论者认为是作者的自我开脱。,对于作者这种善恶不辨、美丑不分做法,鲁迅先生给予了严肃的批评,谴责这是“文过饰非,遂堕恶趣”。对于这样一个故事,为何后人还要改编呢?师大黄钧教授认为:莺莺传最成功的地方,是塑造出一个善良、温顺、哀婉的莺莺形象。她的言行非常令人同情,她的命运令人愤愤不平,被人抛弃后,不怨天、不尤人,只是自艾自怨。引起了后人改写的兴趣(始乱之,终弃之,故其宜矣,愚不敢恨!还有弹琴、拒见)也许,真的是对这个现象最好的解释。,其二,董西厢。 显然,董解元西厢记 诸宫调明显地提升西厢情缘的品格,张生的嘴脸不再那么可憎了(虽然还有不良的表现,如多情、让妻),莺莺的命运也改善了许多,悲剧也变成了团圆。还提出了一个“自古才子配佳人”的爱情理念。这样一次改变,被人们肯定了,读者的确少了许多压抑和郁闷,师大教授马积高先生说是“一次革命性的改造”。他所看重的,提升了爱情主题。在理学定型的宋金时期,的确需要一种道德叛逆的勇气。但是,我们发现,爱情理念还停留在“才子佳人”的阶段,境界不是很高,主题提升还有空间,只是相比莺莺传已经进步了许多。,其三,王西厢。 只有到了西厢记,才把爱情最道德、最人性、最有价值的意义才被挖掘出来。作者第一次明确地、振聋发聩地提出:“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算得上时代的最强音、历史的制高点。 (2)超越同类题材(环比中超越,鹤立于所有的爱情作品中) 元曲四大爱情剧的比较:(横的比较)惟有西厢记的爱情主题抢占到时代的制高点。 其一,拜月亭的爱情理想是“愿天下心厮爱的夫妇永不分离”。并没有把“有情”作为一切婚姻的必要前提。只是强调结婚后相爱的夫妇在一起,不相爱的无所谓了。,其二,墙头马上立意不是很高,是典型的一见钟情式的“闪婚”非常夸张的“让我一次爱个够、过把隐就死”的搞法。相爱不要理由、不讲理性,凭得全是第一感觉,爱你没商量。只追求速度和力度,而不是情感的持久,这是人类爱情观的倒退。 其三,倩女离魂写的是一种生死不离的爱情,很感人,也很苦涩(灵肉分离、人鬼相爱)。感人得让人不感相信;苦涩的让人对爱情产生恐惧,相爱原来这么麻烦。 相比之下,只有西厢记提出了最理想爱情标准,把有情作为了一切爱情婚姻的前提和底线,其理想光辉可以穿越古今,普照人类。 下面用理性的眼光分析西厢记爱情理想的意义。,2、爱情理想的意义 西厢记的爱情理想究竟包含了那些的意义:至少体现了三个层面的价值。 (1)进步性(道德层面)。特别强调的是“有情的”这一重要的婚姻基础,男才女貌也退居其次。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最道德的婚姻”。这对封建礼教的形成了有力的冲击。作者亮出的制胜的武器:以情反理。古今中外,对“理”进行有效打击的武器都是“情”。(以痴情冲击寡情;以私情回应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肌肤之亲的零距离接触否定男女授受不亲。)这种进步性可以从两种两个层面的人群的反映中得到证明。,其一,青年男女的反映(礼教的受害者)。 作出了强烈的反映。 西厢记中的爱情,最先得到了年轻人的赞同。其产生的影响,有人把它比作德国歌德的爱情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书中的爱情苦闷者维特,为情选择了自杀,当时在德国一代年轻中产生了强烈共鸣,许多人有类似经历的年轻人,纷纷模仿主人公开枪自杀,顿时,整个欧洲上空,到处响起自杀的枪声,形成了一种羊群效应,一发不可收拾。为此,作者特地发表声明:故事纯属虚构,读者切勿模仿。尽管如此,自杀的枪声没有停止。西厢记自从问世以来,带来的影响是,当时社会上出现了一次“私奔”浪潮。 两部书的共同处,就是以有情去进攻无情的礼教和抽象说教、惨白无力的“理学”。这是对礼教的严重蔑视和叛逆,自然也引起了统治者嫉恨。,其二,封建统治者的反映(礼教的维护者)。 这种反映尤为强烈,西厢记被历代统治者定性为“淫书”、“淫词”、“诲淫”和“秽恶之书”。影响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乾隆18年,朝廷下令禁止,视为邪教。认为社会上男女自由相爱,皆因惑于此书。第二次是同治7年,又一次烧毁。起因是一位太守,见一些女子私奔,调查发现是西厢记惹的祸,请求朝廷禁毁。在禁书中,西厢记和水浒传的命运最惨,多次列于禁毁之首。这又恰恰证明了它的进步性。 (2)前卫性(审美理想),富有理想色彩,理想总是属于未来。 其前卫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上: 其一,从内容上看,西厢记对爱情的理解和表述,不但超越以前的爱情作品,也超越了同时代的所有作品。其它爱情作品,大都局限于一个模式:男才女貌、一见钟情。西厢理想完全突破了传统模式,而去追求情投意合、两情相悦、心声相应情爱。 这是最人性化、最符合道德的。,其二,从时间上看,接轨未来。以情为基础的理想婚姻,更符合人性,直至今天仍然是婚姻的重要幸福指数,是人类社会的追求的永恒的爱情目标。因为,爱情生活生活中,还有太多的不如意,常见爱情和婚姻严重错位。有婚姻的不一定有爱情,有爱情的不一定有婚姻,留下许多遗憾和无奈,所以西方搞了情人节加以调节。现实的差距,愈显示出其前卫性。直到今天人们对它还爱不释手、孜孜阅读,不断地搬上银幕和银屏,就是明证。现在离婚率的提高,与对爱情理解不到位有关。,(3)真实性(生活层面)。再美好的理想,都是有生活基础的,能让读者感到是一种真实的存在,而不是浪漫作秀。琼瑶阿姨小说中爱情理想固然美好,几乎每个人一进入爱情天地,看到的尽是阳光、鲜花,绝少有狂风暴雨,显得太虚无飘渺了,几乎成了美丽的谎言,很难让成年人相信,而年轻的中学生吃亏不少。据说,她是个最喜欢玫瑰花和做梦的人。西厢记把 “有情”作为婚姻必要前提,而这种“情”,不是一见钟情的“情”,而是当事人双方经过长期的考验和磨合,才得出的爱的理解和感悟,是以浪漫开始,以真实结束的,是好事多磨后的深情和真情,因而是真实可信的。文学的真实就是情感的真实,这是文学与历史最大的区别。因此,西厢记读起来,比其它的爱情作品要真实得多、可信得多。宝玉才有了“满口生香”的快感。,立意高远深刻的主题,应该是西厢记最大的看点。第二个看点则是: 二、围绕主题、设计情节(情节与主题的关系) 凡优秀作品,情节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为昭示主题服务。西厢记中的情节设计,体现出了这个特点。为了让这个主题更加鲜明,更加突出,西厢记对董西厢做了不小的处理,删掉了许多模糊主题的情节(“寺警”中的打斗部分,在董西厢中占了全书的六分之一篇幅,而在王西厢中就简略多了)。 全剧共五本二十折,承载的使命就是为了展示了崔张相爱的方方面面和整个过程。写出了他们的惊喜、疯狂、焦躁、沮丧、痛苦、恐惧、悲伤和忧虑。所实现的目的就是要告诉读者“年轻人就是这样相爱的”。,(1)基本情节: 西厢记共有五本二十折,是一个连本戏。 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惊艳、借厢、酬韵、闹斋。(爱情产生) 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寺景、请宴、赖婚、琴心。(发展受阻) 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前候、闹简、赖简、后候。(曲折发展) 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酬简、拷艳、哭艳、惊梦。(初步成功) 第五本,张君瑞庆团圆:报捷、猜寄、争艳、荣归。(圆满结局) 尽管篇幅很长,但主旨很鲜明,所有的情节都是服务于爱情主题。 (2)相爱过程:主要有三个阶段:产生发展成功。也是爱情理想不断升华的过程。,剧本一开始就直奔主题,写爱情的发生。 第一阶段:爱情产生。(第一本) 写出了崔张爱情产生的特点:夸张的一见钟情,激情得近似疯狂,基本上属于传统的套路。虽没有多少新意,但戏剧性很强。爱情产生主要基于两点:貌和才 一是貌。在第一折惊艳中,点燃了爱情的火花。他两相遇在旅途,大约在春季。作者抓住两个重要的细节:一见一呼。真正的一见钟情,是一个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地点突发的一段情缘。 所谓错误的时间,因为是一个非常不适合恋爱的时间里恋爱。当时,两个当事人都有重任在身,两人都有大事要办。张生正是赴考的的途中,正是为自己的前途而拼搏的关键时刻,恋爱肯定不能列入议事日程。莺莺正是奔丧的路上,护送父亲的灵柩归丧,悲伤万分的日子,绝对不是恋爱的季节。,所谓错误的地点,是指他们相遇在普救寺的圣洁、肃穆的佛堂前,是最不适合谈情说爱的地方。两个错误反而造就出中国文学最令人震撼的相爱的场景,这就是文学大师的手笔。张、崔的佛殿前的一对视,两双饥渴而爱慕的眼睛放电了,爱情之火点燃了,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由此开始。张生眼中的莺莺,尽管是生病,也如仙女下凡,无与伦比。所以才下意识的惊呼“我死也”!是空前绝后的千古一呼。莺莺眼中的张生,肯定是帅呆了酷毙了,玉树临风风度翩翩潇洒飘逸风流倜傥的张生,是莺莺从未见过的男人。何况,莺莺对男人的见识本来就很有限,真正接触过的男人只有三个:一个太老的父亲,一个太小的幼弟,再一个太平庸猥琐的郑恒。没有一个算得上绝对男人。正因为如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红娘拉她离去时,还不顾一切回头顾盼,向张生投去多情的一瞥。在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地点却能产生美好的爱情,正说明爱情的力量巨大,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下,都能绽开出美丽的花朵。也说明了理学的苍白和礼教无力,不堪一击。人为的障碍,很难战胜生命的力比多。,二是才。双方的才华展示,是进一步的了解,丰富了一见钟情的内涵。一次,因莺莺的一声长叹,给张生找到一个机会,以诗进行试探。听了张生的吟诗:“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魂,不见月中人。”立即赞道:好清新的诗句。并和了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两诗相比,莺莺写得好一些,传递出的信息量大些。不但述说了自己孤独处境、寂寞心情,还流露出希望得到对方同情和爱怜的意愿,显得更加主动。,张生与莺莺爱情的萌生,是在老夫人丝毫没有察觉的情况下发生的。 当这种情感在闹斋一折中集中爆发时,引起了老夫人的警觉,夫人对莺莺看管更加严厉了,刚刚产生的初恋,又陷于了绝望的困境。 这一本表现了年轻人不成熟的自由相爱的初始状态。两个精心的细节描写,含义很多:一是,说明了青年人的相爱多么自然合理,是双方共同的心理和情感的需要,连上帝都会支持的。其二,年轻人初恋是多么的兴奋、激情而理性不足。肆无忌惮的对视、歇斯底里的高呼、大胆妄为的吟诗试探、近似疯狂的手舞足蹈,又恰恰为自己设置了爱情障碍。有人说过,细节决定成功。,第二阶段:曲折发展(第二本至第四本,反复磨合,好事多磨)。作者为崔张的爱情设置了三道门槛。 这一部分的描写,突破俗套的爱情模式,让爱情来得真实曲折。这种曲折的形成,主要由两种力量造成:既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既来自老夫人的干预和反对,也来自当事人自己性格差异和各种误会。这样的描写,表明了爱情的道路并不平坦,冲突、压力、反复、磨难是爱情天地里的寻常风雨。爱情的火花产生容易,真正燃烧难度不少 。,这段展开了三次情感波折:许婚与赖婚;认婚与逼试。寄简与赖简 第一个波折:许婚和赖婚(第二本第一道槛)其意义是展示的与老夫人的冲突,揭示出门当户对的礼教障碍。 老夫人许婚,是件很意外的事情。寺惊一折中叛军孙飞虎为崔张爱情提供了一次绝好的发展机会,成了最大的红娘,使没有希望的爱情有了转机。叛军的包围,迫使老夫人当众宣布:谁能退兵,以莺莺妻之。张生智退贼兵,崔张爱情就变的合法了。从此,偷偷摸摸的爱情可以理直气壮地走向了公开。,危险解除之后,老夫人赖婚了。采取了两个行动:一是,让莺莺以哥哥称呼他(而不是亲爱的)。二是,以钱作为酬谢方式,让张生另娶别的姑娘。表面理由是莺莺已经订婚,而真正的原因门第不配。 一许一赖的冲突,其意义有:其一,揭示老夫人顽固而虚伪的家长本质。她可以言而无信、出尔反尔。其二,自由相爱的道路是艰难的,这还仅仅是开始。其三,崔张爱情具有了正义性,错不在他们。只是有了这一特征,红娘才成了坚定的支持者,这使崔张的爱情又有了一线生机。,第二个波澜:寄简和赖简(第三本第二道槛) 这是当事人双方的冲突,即张生和莺莺之间对相爱方式理解不同产生的冲突。也可以说是性格冲突或障碍。 这样情节的设计:一首小诗引起的一次要命的冲突。 事情是这样的:老夫人赖婚后,赖婚导致张生生病,张生病引出红娘探病。这就为两人传信提供了方便。你来我往,互传情愫。莺莺寄简,张生解诗,大家忙得不亦乐乎。本来没有希望的爱情,此时又出现了曙光。具体的莺莺寄去的小诗: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意思很明白,答应让感情朝更深的方向发展,要张生下半夜爬墙过来赴约,用爱治好他的相思之病。,张生赴约时,莺莺突变。使想象中的温柔浪漫之夜,变成了一堂严肃的道德教育课。这次打击比老夫人的“赖婚”伤害还大。 作者设计这样的情节,说明作者对爱情理解是深刻的。其对主题的作用有:其一,爱情阻力的多重性。不但有外力的破坏(老夫人),也有内部的干扰(当事人双方),必须经受多种磨难。其二,有情的爱情不会一蹴而就,需要当事人长时间的用心打造、反复磨合(好事多磨)。其三,性格差异是爱情常见的不稳定因素。这需要双方各自改变、相互宽容(不要像赵本山一样,老是忽悠对方)。如张生的过分猴急,莺莺的矜持作假,使相爱的道路变得漫长而曲折。 这次遭遇使张生的病情更重了,又为莺莺最后做出私下结合的决定提供了理由。,第三个波澜:允婚与逼试(第四本第三道槛,是第二次大冲突:崔张与老夫人的冲突)是张生白衣身份的障碍。 崔、张以私下结合的过激方式,迫使老夫人让步。老夫人马上以退为守,以三代不招白衣女婿为由,把张生从莺莺身边赶进了考场。 情节的意义有: 其一,自由爱情与封建礼教展开的最正面最强烈的冲突,可以说,这是最后的斗争,生死存亡的较量(最后冲突)。其二,老夫人表现出最后的疯狂,露出了对礼教的执著忠诚和对自由爱情冷酷无情的一面(阻力更大)。老夫人的目的就是一个,要成为崔家的女婿,张生必须改变自己的身份。老夫人很看重这点,她允婚后对张生亮出的底牌是:夺得到功名就回来,夺不到就不要回来。宁可女儿守寡,也不能接受白衣女婿。其三,显示了张生为情而接受挑战的决心(亮剑精神)。面对老夫人的咄咄相逼,张生回答是:“取功名如拾草芥耳”!策马直奔长安。 崔张爱情又处于充满变数的危险之中。,第三阶段:终成眷属(第五本) 最后一本,终于迎来了收获爱情的季节。 在最后一本中,两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虽然难免俗套,却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爱情理想。一切完美,一切自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为情的有情,为恶的报恶。爱情的阻挠者老夫人只好接受事实,爱情的破坏者郑恒,只好含羞触阶而死。 这是一场不留遗憾的完美爱情,一场代表了无数年轻人梦想的爱情,它甚至可以跨越时间的障碍,获得今天年轻人的喝彩。 西厢记真实、曲折的描写了崔张相爱的过程,其实,是对激情的张扬和青春的礼赞过程,也是对礼教的蔑视和挑战挑战的过程,更是西厢记的爱情主题不断突出、强化的过程。,三、依据主题、安排人物 也是为了突出爱情主题的。 西厢记中有四个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这四个人物都是依据爱情主题需要而安排的。张、崔是爱情的当事人。红娘爱情使者,老夫人爱情的阻挠者。 一、莺莺: 西厢记中的莺莺成熟了、长大了。她告别了莺莺传中的柔弱,抛弃了董西厢的被动、羞涩,也少了许多哀婉和幽怨,以一个崭新的面貌,散发着青春的魅力,向我们款款走来。 这个打动了无数代读者的莺莺形象,总让人感到亲切、熟悉、难以忘怀。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什么呢? 她在读者的眼中永远是一个纯真的女孩,美丽的化身、善良的代表。一句话,集真善美于一身。,1、真实的爱情心理。 一个人是否是真的至少有两个标准,一个是外在的真实,如言行、举止、做派等;一个是内真实,即内心的想法、思考和判断。所以就有了表里如一或表里不一的说法。相对外真实,内真实尤其重要。外真实又以内真实为依据的。西厢记的可贵之处在于,作者不但描写了莺莺真实的爱情心理,而且写了这个心理由麻木、苏醒到思考和追求的全过程。也是她性格形成的重要过程,更是爱情主题的表现过程。这种描写准确细微。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其一,麻木无知(张生出现前)。莺莺是爱情的无知者爱盲。一位典型的遵循礼教、恪守妇道的贵族小姐。她对爱情的反映很麻木。虽然有了与表哥郑恒的定婚,其实,她并不懂爱情。在她的脸上丝毫看不出爱情来临时的那种应有的反映。既没有相聚时的激动、兴奋和快乐,也没有离别后的思念、忧愁和伤感。总能保持心如止水,一本正经。在她看来,定婚只是人生的履行的手续之一而已,就如一日三餐一样的自然。,其二,觉醒复苏(张生出现后)。以见到张生为标志,莺莺的爱情心理走出了冰冻期。由一个情窦未开的女孩,成了一位爱情觉醒了的怀春少女。佛殿前的一眼,犹如一颗石子扔进了水池,泛起层层涟漪,唤醒了她那沉睡的爱情,也把她带进了一个从未涉足的丰富的情感世界。从此,她的心不再平静,平添了许多苦闷、忧愁、不安、躁动、牵挂和期盼。在莺莺的身上,变化最明显的有三点:一是,知道伤春了。见满阶落红,感叹不已。见花落而有了寂寞和虚度年华之感(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二是,不满严管。既不满红娘的“行监坐守”;又不满夫人的礼教约束。因为她开始有自己的小秘密了(隐私),不愿意被人窥视。凡一个人开始有生活秘密时,就足以说明青春开始觉醒。如小孩子写日记,小学时主动给父母看,初中时被迫给;高中时绝不给。莺莺的这种不满情绪,是在见到张生之后。三是,关注异性。主动接近张生。张生月下呤诗,她便前去和诗,张生故意撞出来看她,她更是陪着笑脸相迎,还称张生为“傻角”,可见对张生是时时留意,处处留情。这种变化,足以说明爱情已在莺莺内心萌动。,其三,认识深化。认识由貌而才而德(寺惊)。莺莺是对爱情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具体表现为对张生的认识不断全面和深入的过程中。此时已经由对貌喜爱,发展到对才的欣赏和敬佩。张生不仅有吟诗之才,更有英雄救美的退敌之能,这成了相爱的充分理由。(孙飞虎抢亲,老夫人不得不当众许婚,谁能退贼,以莺莺妻之。)这是一种成熟的爱,也是一种合法的爱。莺莺所以能够迈出关键性一步,与张生私下结合(酬简),完全基于这种认识的深化。,其四,爱情的担忧(哭宴)。有爱才有忧,人生的许多忧患都原自爱情。如果不知爱的人,一生会平静得很多。所以陈最良才说,他一生从不知道伤春。莺莺对爱情的担忧一直存在着,可以说,从爱情在她心里萌动的那一刻起,担忧就成了赶不走的影子。可以说,是与爱情同时产生的,即佛殿前对视的那一刻。只是担忧的内容不同、程度不同、性质不同罢了。最先担心的是母亲的反对、礼教的限制。因为人总是最先注意到最近的危险。其实,这时的担心并不是很重,因为爱情离她很遥远,八字还没有一撇。只是许婚后,当爱存在了可能时,担心才越来越重。其次,担心红娘。红娘是老夫人派来看管她的,即使同情她,不知会不会真心帮她,也不知真心到什么程度。当红娘真心地帮了她,老夫人也无奈地同意了她于张生的婚事,这两个担心不存在了。莺莺的担心完全转到了张生身上了,担心张生“贵”了之后“停妻再娶妻”。这种忧心在哭宴一折中表现得非常充分。,因为细致地描写了莺莺的这种心理过程,莺莺的形象才显得特别的亲切、真实。莺莺的这种爱情心理,不只是她个人独有的,绝大部分年轻人面对爱情时都会产生,具有普遍性,所以才会有众多读者的共鸣。 2、做假好瞒的行为(双重性格)。是莺莺性格又一鲜明的特征,是由红娘概括出来的。这样性格主要形成在爱上张生之后,只是在处理情感问题时才有的表现,也可以说爱情性格。,其一,具体表现是:表里不一。想的和说的不一样,说的和做的不一样,人前和人后不一样。红娘对莺莺有一个很绝妙的形容,当着人花言巧语,背着人唉声叹气,暗地里泪流满面。很会做秀。最精彩的表演有三次。一次是寄简,在红娘面前做假。明明是叫红娘去送幽会诗,却假意说是药方,还要红娘明白地告诉张生,两人完全没戏了,最后弄得红娘很不高兴。红娘不是省油的灯,逼的她暴露了真面目。一次是约会在张生面前做假,把张生害苦了,使张生的重病变得更重了。还有“酬简”一事,长期在老夫人面前作假,真是女大不中留。,其二,性格形成的原因: 一是,个人原因。是对地下爱情的一种有效保护的手段。一般的年轻的女孩,渴望爱情却又缺乏经验,在爱情未公开时大都采用这种方式自我保护。对红娘的做假是出于一种自我保护,怕红娘知道自己的心事。对张生的做假是出于女孩的一种羞涩心理。长期对母亲作假,是出于母亲和礼教的恐惧。了不起是,他三次做假都暂时成功了,这也表现出了她的聪明。所以,有人说,对恋爱中的女子的话,可以作反面理解,是很有道理的。,二是,家庭原因。她是一位相国小姐,长期受封建礼教的熏陶,又有一个管教极严的母亲,生活在一个很不自由的环境里,自由相爱离她太远了。她的处境十分艰难:既有封建礼教的制约,又有严母的看管;既有重孝的限制,还有定婚的约束。为了爱情,她必须付出数倍于别人的努力。为了维护自己的爱情,她如果不采取这样的手段,实在也没有其它招数可用了。要是她也向卓文君那样私奔了,肯定没有现在真实可爱。再说,作为寡妇的卓文君,压力本来也要少得多。,其三,特殊效果。 莺莺的双重性格,使这个形象更加复杂、丰满和真实,避免了形象的简单和苍白。她的时而高大,时而渺小;时而勇敢无比,时而胆小如鼠;时而挑战礼教,时而恪守妇道。作为反礼教的斗士,她敢大胆的看张生、吟诗、在佛殿里笑脸相迎、约会、酬韵。但作为乖乖女,她又时时表现出对夫人顺从、关切敬畏和恐惧。生活中的人往往不止一面,任何简单化的处理,都是违反生活逻辑的。,3、重情轻利的观念。这是莺莺形象中最为闪光的地方,也是远远超出其他女性的地方。 莺莺所重的是情,她的一切追求指向就是情。这里的“情”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大情,一是爱情。大情是指为别人敢于牺牲自己的慷慨之情。具体表现在“寺惊”中的三计五便(自杀,以绝贼人之念;嫁与贼人,以平焚寺杀人之灾;择英雄而嫁之,谁能退敌,与谁为妻。方便有五:父亲棂柩、母亲、弟弟、众僧侣、寺庙)。在为难之际,她想的不是别人为她牺牲(不期待英雄救美),而是以牺牲自己去保全别人。这样品质虽然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爱情女主角也有,但远没有莺莺的高大和闪光。这说明了作者对人物内在美的关注,对莺莺情感的升华。二是,纯情。一种脱离了功名利禄的真情。莺莺对爱情的理解似乎更纯洁,她把情与名利对立起来了。这又是高出其它爱情剧的地方。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洞房花烛总是同金榜题名在一起,才算美满的婚姻。这是中国爱情观中的一个怪圈,女子千方百计地叫男有去夺功名、觅封侯,结果是金榜题名之日,正是悲剧来临之时。,悔教夫婿觅封侯成了封建社会女性的通病(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莺莺似乎很懂这个道理,她只要情而不要其它。当老夫人对张生说:“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你明日便上朝取应去,我与你养着媳妇。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宁愿女儿守寡,也不要没有功名的女婿。莺莺对张生的嘱咐则完全不同。她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而把功名利禄视为一钱不值。在她眼中,功名不过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她追求的是:“但得一个并头莲,强煞于状元及第”。她反复郑重地叮咛是:“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最担心的是第三者插足。作者对莺莺的情感作了一次净化。可见,她是一个觉醒了的重情的女性。 总之,莺莺是一个觉醒了的、敢于突破封建礼教、蔑视功名利禄的,富有牺牲精神的、主动追求纯洁爱情的理想主义者。这个形象为凸显爱情主题起了重要的作用。,二、红娘: 是西厢记中最活跃的人物,剧中她占有三分之一的唱词。因次被称为西厢之骄子。其性格特征: 1、善良、成人之美,任劳任怨,总是为他人做嫁衣裳,是最合格的爱情使者。莺莺与张生这段爱情佳话,完全是红娘导演出来的,“撮合山”的称谓是红娘自己对自己的性格特征形象的概括。一个人任劳容易一些,任怨要难得多。红娘的任怨比任劳要多得多。老夫人不但责骂她,还要打她,她没有出卖小姐、张生,她默默地受了。莺莺不但骂她,还要骗她,她没有背叛,也认了。张生有时不满她,她也无所谓,照样为他们来回奔走,穿针引线、不辞劳苦,从来没有想到待遇、小费之类的问题。现在的许多红娘,常常主宾不分,甚至喧宾夺主。,2、机智以理对理,如拷艳中对老夫人。明辨是非、富有正义感和善于斗争精神,成为了爱情剧中不可缺少的人物。 红娘斗争最大的技巧就是以理对理。从内心讲,她是厌恶礼教的。有趣的是,她常常摆出一副俨然正经的架势,满口孔孟道学,令对手哭笑不得。如:见张生自报家门时,动机不纯,马上截住对方的话说:你跟我说这些为甚?莫不知“男女授受不亲”,给了张生一鼻子灰。在拷艳一折中,与老夫人的较量更为精彩。但老夫人发现莺莺精神、脸色、言语、体态都不对劲时,感觉到莺莺出了问题。她把红娘找来拷问,红娘和盘托出。并指出这不是小姐错,不是张生错,也不是红娘错,全是老夫人一人错,是老夫人先失信于人,与老夫人大谈言而有信的儒家学说。令刮目相看,最后不得不接受红娘的建议,同意把女儿嫁给张生,促成了崔张的魂事。,3、泼辣斗争精神强。明辨是非,有正义感,有点野蛮女友的味道,充满了正气。剧中的红娘谁都敢碰,对张生的挖苦、莺莺的嘲讽、老夫人的争论,郑恒的羞辱。她从没有惧怕过谁,最后,对郑恒的一骂,骂得郑恒触阶而死。 由于红娘的成功塑造,从此,戏曲中机智、灵活、泼辣的丫鬟成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三、张生:张生是一个为爱而活着的人,他的一切的言行举止、性格特征都可以从爱那里找到解释。 1、本质上的志诚种、傻角。这是莺莺眼中的张生。女人对男人的判断远胜于男人的评价。他似乎是一个为爱而活、把爱看得高于一切的人,表现出超人的勇气和反常的行为。为了爱他什么都可以放弃。他本来是赴京应考的,见到莺莺后,就决定放弃科举,他说:“十年不见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并且寄住寺庙,寻找机会。退敌是为了爱,生病是为了爱,后来应试同样是为了爱。对于任何事,他可以不当一回事,惟有对爱情,却非常志诚、执著。但也不乏狡猾,如老夫人的许婚,的确有趁人之危之嫌。他明明早有了退敌之策,故意要等到老夫人当众许婚时才应允,有点不地道。再如,碰到红娘自报家门,莫名其妙的大说了一通与红娘毫无关系的话,显然是别有用心。,2、外在形式表现为风魔汉。这是红娘眼中的张生。也是张生追求爱情时一种特殊的表现方式。交际动作很不规范,完全违反了游戏规则。看人是不允许瞪着死看的,张生全然不顾这些,所以引出麻烦。第一次在佛殿前突然撞到莺莺,见其貌如天仙,便猛然惊呼:“我死也”。这样的举止,的确失之冒失。再如,莺莺仅仅是回头看了他一眼,就想入非非,不仅想到了洞房花烛之夜,连红娘的去留问题都安排好了。与他约会,他就强支病体、跳墙而过。他的行为方式有点欠理性,甚至有点匪夷所思神经兮兮。用意太直接、太浅露、太狂热、不细腻。不只是想牵着你得手,而是一种更危险的动作。前面两个特点常常在同时出现。也不乏冷静。,3、性格上的银洋蜡枪头。又表现了年轻人的急噪、脆弱、缺少自信,对突发事件手忙脚乱、没有应对经验和对礼教的下意识的恐惧的特征。老夫人突然赖婚,他始而目瞪口呆,继而气急败坏,直挺挺的跪在红娘面前哭丧着脸,声称上吊自尽,最后就卧床生病,而且病情越来越重。莺莺赖简,突然的变脸,明明有理的他,居然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跪在地上,接受莺莺临时发挥的训斥。对老夫人好象有天生的惧怕,当他行为有不规范时,红娘就说夫人来了。莺莺就说,告诉夫人看你如何是好。这一招用在张生身上往往出奇的奏效。 西厢记中有了张生,气氛要轻松得多,有趣得多。他是爱的化身。只有他才能把爱生动地演绎出来,显示出爱的无穷力量。,其他的人物都是服务与爱情主题的 孙飞虎是一个临时使用的人物,一次性消费。他的出现在张崔爱情碰到麻烦的第三折寺惊中,作用有三: 一是为两个主要人物形象的饱满服务。因为他的抢婚,张生才有了退敌免灾、英雄救美、展示才能的机会,更给了莺莺爱他的理由。莺莺也因此提出了“三计五便”,形象高大起来。她不但“爱情”,也爱众生,升华出 一种舍己为人的博爱的精神。 二是,揭示出老夫人的顽固和虚伪的本性,使张、崔结合更加合法。正因为老夫人先许婚,后赖婚,才刻画出封建家长的性格,也给了红娘为崔张穿针引线的理由。 三是,推动情节朝主题表现的方向发展,有论者说:他是一个比红娘还有用的大红娘。张生“闹斋”的激情表演,使本来希望不大的爱情,变得毫无希望了。老夫人的一脸冰霜和对红娘的严肃叮嘱,非孙飞虎出来根本不行。,郑恒戏不多,是第五本才正式出场的,显然是个次要角色而且有点坏。然而,他也为表现爱情主题作出应有的贡献。他的作用有三:一是,作为老夫人手中的反对崔张相爱的一张牌,老夫人阻碍的公开理由和依据。老夫人说莺莺已许婚郑恒,她赖婚不但无可厚非,而且是主持公正、坚持原则、依法办事了。二是,作为张生的反衬。张生英俊他丑陋;张生有才他平庸;张生有情他薄义(莺莺有难时只有张生在帮忙)。莺莺选择张生成为了必然,更加具有人性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