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如何撰写开报告及文献综述.doc_第1页
应该如何撰写开报告及文献综述.doc_第2页
应该如何撰写开报告及文献综述.doc_第3页
应该如何撰写开报告及文献综述.doc_第4页
应该如何撰写开报告及文献综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学期毕业设计、论文安排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概述 开题报告主要内容 应该如何撰写文献综述? 开题报告实例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概述1.毕业设计:赵昌庆 送料机械手顺序控制系统设计郝 栋 龙门起重机机构分析与控制系统设计燕 哲 升降横移式立体车库控制系统设计张 敏 卧式三面钻孔组合机床控制系统设计王 戈 送料机械手顺序控制系统设计王银惠 发动机振动测试信号处理及分析软件设计白 玮 基于MATLAB的稳定控制系统动态性能分析GUI 设计杨 漠 柴油机飞轮壳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工艺装备设计2.毕业论文:邵新元 基于ANSYS的振动电机轴谐响应分析罗志飞 车用涡轮增压器叶片谐响应分析周忠良 增压器涡轮箱谐响应分析许世平 平板车动载荷计算及谐响应分析张亦弛 储能飞轮临界转速有限元仿真王 璐 增压器叶轮轴毂过盈配合有限元分析 开题报告主要内容1.文献综述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1.2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1.3 参考文献2本课题要研究或解决的问题和拟采用的研究手段(途径)2.1 研究目标2.2 主要研究内容2.3 拟采用的研究方案 应该如何撰写文献综述?一、什么是文献综述1、 文献综述的概念文献综述是对某一学科、专业或专题的大量文献进行整理筛选、分析研究和综合提炼而成的一种学术论文, 是高度浓缩的文献产品。根据其涉及的内容范围不同,综述可分为综合性综述和专题性综述两种类型。所谓综合性综述是以一个学科或专业为对象,而专题性综述则是以一个论题为对象的。文献综述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历史现状、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分析和描述前人已经做了哪些工作,进展到何程度,要求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动态、前沿性问题做出较详细的综述,并提供参考文献。作者一般不在其中发表个人见解和建议,也不做任何评论,只是客观概括地反映事实。2、 文献综述的作用文献综述在于高度浓缩了几十篇甚至上百篇散乱无序的同类文献之成果与存在问题或争论焦点,对其进行了归纳整理,使之达到了条理化和系统化的程度。它不仅为科研工作者完成科研工作的前期劳动节省了用于查阅分折文献的大量宝贵时间,而且还非常有助于科研人员借鉴他人成果、把握主攻方向以及领导者进行科学决策。3、 要求同学们学写综述的意义1) 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2) 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3) 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二、文献综述的选题与文献资料的搜集(一) 选题原则 1结合所学知识选自己专长的或有基础的题目,否则难以写出水平较高的综述。2根据所占有文献资料的质和量选题。 3选题一定要能反映出新的学科矛盾的焦点、新成果、新动向。4题目不宜过大、范围不宜过宽。这样查阅文献的数量相对较小,撰写时易于归纳整理,否则,题目选得过大,查阅文献花费的时间太多,影响实习,而且归纳整理困难,最后写出的综述大题小作或是文不对题。 (二)文献资料的搜集1、文献资料的搜集途径(1)利用有关的检索工具(包括目录、文摘和索引等)搜集文献资料。(2)利用国际联机检索系统搜集文献资料。(3)利用原始文献(包括专业期刊、科技报告、专利文献、学位论文、会议文献、专著和标准等)搜集文献资料。 (4)利用三次文献(包括综述、述评、百科全书、年鉴和手册等)搜集文献资料。 (5)通过Interent网和光盘数据库搜集文献资料。2、文献资料的搜集方法 将文献资料储存在大脑中或其他载体上形成不时取用的“资料库”的过程称作文献资料搜集法。它包括阅读法、剪报法、笔记法和现代化技术存贮法(如复印、电脑存贮、光盘存贮等)。三、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部分具体格式:综述题目;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前言;主题;总结;参考文献。下面着重介绍前言、主题部分、总结部分及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 (一) 前言部分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前言部分要写清: (1)首先要说明写作的目的。(2)有关概念的定义。(3)规定综述的范围、包括:“专题涉及的学科范围”,综述范围切忌过宽、过杂,“时间范围”,必须声明引用文献起止的年份。(4)扼要说明有关问题的现况或争论焦点,引出所写综述的核心主题,这是广大读者最关心而又感兴趣的,也是写作综述的主线。(二)主题部分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三) 总结部分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四)参考文献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四、注意事项 由于文献综述的特点,致使它的写作既不同于“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也不同于一般的科研论文。因此,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 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多综述的,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成为综述。2. 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3. 要围绕主题对文献的各种观点作比较分析,不要教科书式地将有关的理论和学派观点简要地汇总陈述一遍。4. 文献综述在逻辑上要合理,即做到由远而近先引用关系较远的文献,最后才是关联最密切的文献。5. 评述(特别是批评前人不足时)要引用原作者的原文(防止对原作者论点的误解),不要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不能从二手材料来判定原作者的“错误”。6. 文献综述结果要说清前人工作的不足,衬托出作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理论价值。7. 采用了文献中的观点和内容应注明来源,模型、图表、数据应注明出处,不要含糊不清。8. 文献综述最后要有简要总结,表明前人为该领域研究打下的工作基础。9. 所有提到的参考文献都应和所研究问题直接相关。10. 文献综述所用的文献,应主要选自学术期刊或学术会议11. 所引用的文献应是亲自读过的原著全文,不可只根据摘要即加以引用,更不能引用由文献引用的内容而并末见到被引用的原文,因为这往往是造成误解或曲解原意的重要原因,有时可给综述的科学价值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总之,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应有较完整的文献资料,有评论分析,并能准确地反映主题内容。 开题报告实例 中 北 大 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学 生 姓 名:邓永慧学 号:0602044403学 院、系: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机械自动化系专 业:机械电子工程论 文 题 目:基于有限元高速旋转主轴过盈配合的应力分析指导教师:赵俊生 2010年 3 月 20 日 毕 业 论 文 开 题 报 告1结合毕业论文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撰写2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文 献 综 述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背景和意义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制造技术中的应用,出现了数控技术、超高速加工技术、精密和超精密加工以及虚拟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这些先进技术的应用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改善了产品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并将制造技术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21世纪,面对高质高产的艰巨任务,高速加工技术逐渐成为了现代制造技术发展中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高速加工一个最根本、最核心的特点和技术就是实现高的切削速度,因此高速主轴单元成为高速加工最关键的部件。高速主轴单元的类型主要有电主轴、气动主轴、水动主轴。高速加工主轴需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升降速,并在指定位置快速准停。如果通过皮带等中间环节,不仅会在高速状态打滑、产生振动和噪音,而且增加转动惯量,给机床快速准停造成很大困难。目前,多数高速加工中心主轴采用内装式主轴电机一体化的主轴单元,即所谓内装式电机主轴1。电主轴是近年来在数控机床领域出现的将机床主轴与电机融为一体的新型技术方案,它融合了高速轴承技术、高速电机技术、高速刀具技术、冷却润滑技术等,代表了未来高速主轴单元的发展趋势。高速主轴作为高速机床的核心部件,主轴零件的连接方式是影响主轴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传统的主轴零件常采用键连接和螺纹连接方式,在高速电主轴上,由于转速的提高,对轴上零件的动平衡要求非常高。所以,电主轴的结构设计必须采用严格的对称设计思想,取消常规连接方式,而普遍采用可拆的过盈联接2,3。因此,以高速旋转主轴过盈配合为研究对象,通过有限元软件建立高速旋转主轴与电机转子间过盈配合的有限元模型,来仿真模拟过盈量、旋转速度对过盈配合间的应力、位移、接触应力的影响,从而对过盈配合进行有限元分析是很有意义的。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1.电主轴的研究现状 国内高速主轴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用于零件内表面磨削。这种主轴的功率低、刚度小,限制了高速主轴的生产社会化和商品化。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随着高速主轴轴承的开发,研制了高刚度、高速度电主轴,它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内圆磨床和各个机械制造领域。在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由磨用主轴转向铣用主轴,用来加工各种形体复杂的模具,推动了高速主轴在铣削中的应用4。与国内相比,国外高速主轴技术的研究较早,现已逐渐应用到机械制造业中。在该领域,瑞士、美国、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等国处于领先地位5。瑞士IBAG公司生产的BF系列电主轴的最大功率为185千瓦,极限转速达24000 转/ 分。德国CyTec Systems公司生产的Cyspeed系列电主轴的最高转速达40000 转/ 分,最大输出功率为50千瓦。美国Ingersoll公司生产的HVM600型多功能高速机床进给装置使用直线电机,进给速度达76 米/ 分,电主轴的功率为38千瓦,极限转速20000 转/ 分,最大扭矩为50牛米6。可见,国外机床主轴部件的发展对其机床工业的生产和竞争力的提高将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2.主轴过盈配合应力分析的研究现状 目前,过盈联接因其具有结构简单、传递载荷能力大、承受交变载荷能力强、定心精度高等特点而在机床设计中取代键连接、螺纹连接等得到了广泛应用7。过盈连接的关键就是合理确定过盈量的大小。它不仅影响传递扭矩的能力,而且直接关联着主轴的几何精度和运动精度,进而影响机床的精度。传统设计方法以后壁圆筒为模型,用材料力学的方法计算过盈连接需要的过盈量,不能精确反映轴和包容件的实际结构对变形和应力的影响,也就不能精确地算出配合面的接触应力,确定允许传递的载荷,也不能获知应力分布和应力集中情况,影响过盈联接应用的可靠性和设计质量8。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非线性有限元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借助于非线性法来分析、仿真、模拟过盈配合面间的应力、位移、接触应力变化规律,使得有限元高速旋转主轴过盈配合应力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有限元求解接触问题起初采用节点接触对的物理模型,即将两接触物体的接触面划分成相同的网格,组成一一对应的节点对,并假定两接触体间的力是通过节点对传递的,这种模型必须预先知道接触发生的明确部位,以便建立接触节点对和施加单位虚拟载荷,对于结构复杂问题和考虑摩擦的动态接触问题,节点对模型将给结构离散和方程求解带来极大困难,从而难以解决9。近年来,提出的面面接触是把两接触面分为目标面和接触面,在分析时研究目标面上的节点与接触面接触时的自由度关系及变形的一致性,从而确定接触边界条件,然后从边界变形协调的变分原理出发,建立整个接触系统的控制方程,有效地处理了复杂接触表面和动态接触问题10。三、相关理论的概述 高速电主轴是采用内装式主轴电机的一体化主轴单元。它采用无外壳电机,将带有冷却套的电机定子装配在主轴单元的壳体内,转子和机床主轴的旋转部件做成一体,主轴的变速范围完全由变频交流电机控制。它与传统机床主轴相比有很大的差异,其中,轴上零件的连接方式就有很大的不同。在主轴高速旋转的过程中,传统的螺纹联接会由于松动而出现故障,过盈联接则有较明显的优势:不会在轴上产生弯曲和扭转应力,对轴的旋转精度没有影响;易保证零件定位端与轴心线的垂直度,轴承预紧时不会使轴承受力不均而影响轴承的寿命;过盈套质量均匀,主轴动平衡易得到保证;一般用热套法进行安装,用注入压力油的方法进行拆卸,对主轴无损害;定位可靠,可提高主轴的刚度3,11。 过盈配合和离心力也会带来应力作用。过盈配合是接触问题的一种,属于边界条件高度非线性的复杂问题12,配合面间呈现出的应力集中对联接的疲劳寿命有着直接的影响。而离心力的存在,也会使得过盈配合特性发生很大的变化,随着旋转速度的提高,离心力对过盈配合接触应力的减少效应越来越大,使得主轴与转子间的配合状态由非线性接触问题转化为在离心力作用下的分离状态。因此,研究高速旋转下的主轴与转子的过盈配合问题,必须明确两者间的配合状态是处于非线性接触状态还是处于分离状态,划分两者的界限是松脱转速。当转速低于松脱时,两者间处于非线性接触状态;但转速超过松脱转速时,两者间处于分离状态13。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借助于非线性有限元软件ANSYS分析过盈量、转速与接触应力间的关系,其基本原理是应用有限单元法,将结构划分为有限个单元,各个节点之间建立非线性方程组,非线性方程组的解法实际上是非线性问题有限元分析所涉及的基本问题14。参考文献:1 张珂,孙红等.高速电主轴的原理与应用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9,(1):68722 肖曙红,张柏霖等.高速电主轴关键技术的研究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1999(12):5103 张柏霖,李锻能.高速加工对机床传动与结构的影响J.制造技术与机床,1998,11:594 吉智军,李松生,杨柳欣等.数控机床用电主轴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轴承,2002,12:44465 李世珍,邓流芳.国外高速机床用电主轴概况J.轴承,2001,6:42446 Yasuhisa Takada,Kenji Wada,Kazuki Watanabe,et al .Development of Ultra High Speed Machining CenterJ. Toyota Technical Review ,1999,49:68737 张新义.机械精度设计的理论概率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8 陈道礼.过盈联接的有限元分析J.机械设计,2001,18(2)9 赵华,何翠.微机车轮对装配应力的数值分析J.铁道学报,1998,20(1):455110 Zhang Y,McClain B,Fang X D. Design of interference fits via finite elements metho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s,2000,42:1835185011 Kahles J F .High Speed MachiningJ. Possibilities and Needs Annals of the CIRP,1978,27(2):55156012 许小强,赵洪伦.过盈配合应力的接触非线性有限元分析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0,(1):333513 杜宏伟,王涛,王健.高速主轴结构中离心力的影响及其改善措施J.沈阳工业学院学报,1999,18(3):121414 王勖成.有限单元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5 田啓健.有限元接触分析解决过盈配合难题J.金属加工,2009,(20):69毕 业 论 文 开 题 报 告本课题要研究或解决的问题和拟采用的研究手段(途径):一、本课题的任务 借助于弹塑性接触有限元法,建立高速旋转主轴与电机转子间过盈配合的有限元模型,仿真模拟过盈量、旋转速度(离心力) 对过盈配合面间的应力、位移、接触应力的影响。二、拟采用的研究手段 1高速主轴静态过盈联接设计。联立方程求解静态条件下的电机转子的应力分量与位移分量及主轴与电机转子间的过盈量。2. 高速主轴动态过盈联接设计。联立方程求解动态条件下的电机转子的应力分量与位移分量及主轴与电机转子间的过盈量。 3. 求解转子与主轴应力,校核高速主轴的危险应力点强度。4求解松脱极限转速,与实际转速进行比较,判断主轴与转子间的配合状态。5有限元模拟计算。用ANSYS10.0软件建立几何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创建接触对,分析求解。6. 模拟结果。通过对有限元模型的求解,利用ANSYS10.0软件的通用后处理器观察静态应力云图和动态应力云图。 毕 业 论 文 开 题 报 告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所在系审查意见: 系主任: 年 月 日 中 北 大 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学 生 姓 名:张慧林学 号:0602044319学 院、系:机械工程系与自动化学院专 业:机械电子工程论 文 题 目:考虑预应力的压气机叶轮固有特性分析指导教师:赵俊生 2010年3月15日毕 业 论 文 开 题 报 告1结合毕业论文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撰写2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文 献 综 述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内燃机的发展,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由于它的热效率高、适应性好、功率范围宽广1,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建设事业。内燃机因其特有的优点,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私家车数量急剧增加。由于汽车数量的增多,尾气排放加剧了环境污染特别是大气污染。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世界范围内石油供应的紧张迫使人们努力寻找降低排放同时提高功率的方法,而发动机进气增压技术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涡轮增压器是一种空气压缩机,通过压缩空气来增加进气量。它是利用发动机排出的废气惯性冲力来推动涡轮室内的涡轮,涡轮又带动同轴的叶轮,叶轮压送由空气滤清器管道送来的空气,使之增压进入气缸。当发动机转速加快,废气排出速度与涡轮转速也同步加快,叶轮就压缩更多的空气进入气缸,空气的压力和密度增大可以燃烧更多的燃料,相应增加燃料量和调整发动机的转速,增加发动机的输出功率2 3。七十年代以后,涡轮增压器的制造和研究工作逐渐成为一门成熟的专门技术,并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不断提高涡轮增压器的增压比,正在向超高增压的方向发展;不断完善涡轮增压器的空气动力性能以提高涡轮增压器的效率;不断扩大涡轮增压器的流量范围,从而扩大与其匹配的柴油机功率范围;不断提高涡轮增压器的工作可靠性和增加使用寿命,控制和减小噪音,简化制造工艺,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涡轮增压器是一种高速旋转的机械,在运行过程中常常遇到叶片损坏事故,而由叶片振动引起的损坏是最常见的事故之一。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提高增压器的压比,在设计中常采用减小叶片厚度来提高叶轮外径的圆周速度,这样就增大了叶片的应力。由于叶片较薄以及过度的前掠或后掠,使其重心偏离叶根截面中心,在高速旋转下产生的离心力和不均匀流场造成叶片升力变化,容易激发叶片振动,当激振力的频率与叶片的固有频率相等或成整数倍时,叶片就会发生共振。同时由于流固耦合,还可能造成叶片驰振,使叶片提前疲劳损坏。所以,对增压器叶片进行振动模态分析和计算具有重要意义4。1.2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在许多文献中对叶片模型的振动模态分析都有一定论述。大多数是以有限元法为工具,建立叶轮的有限元模型,对叶片进行有限元分析和计算。文献5采用在UG上进行几何建模,运用NASTRAN建立有限元模型,对叶轮进行静强度分析和模态分析。文献6利用有限元方法某径流式涡轮增压器叶片的振动特性,得出了叶片的各阶自振频率及相应振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较为吻合。在对压气机叶片和涡轮叶片进行共振特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压气机叶片和涡轮叶片的共振相干分析,得出了在该涡轮增压器设定工作转速下,叶片发生共振的概率,并评估了叶片的工作可靠性。文献7利用CAD软件对增压器的压气机叶片和涡轮叶片进行三维实体造形,并运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叶片进行模态分析,得到叶片的各阶固有频率及相应振型,对比增压器的工作转速和叶轮的通过频率,找出叶片的共振频率,从而为增压器叶片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文献8同样是利用CAD软件对增压器各部件进行三维实体造形,并运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叶轮大小叶片进行模态分析,得到叶片的各阶固有频率及相应振型,还考虑了应力刚化和旋转软化对运动状态下叶片固有频率的影响,通过增压器工作转速分析了叶片的共振频率,为增压器叶片的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文献9以废气涡轮增压器压气机叶轮为研究对象,创建了压气机叶片的三维参数化模型,通过全三维流场仿真分析,得到压气机的气动性能及叶片表面的压力分布。在不改变叶片形状、保证压气机气动性能的情况下,对叶片的静强度及振动特性进行了一体化优化设计。以叶片4个关键截面的叶顶、叶根厚度为设计变量,以离心力及气动压力作用下叶片的最大Mises应力、叶片的一阶动频为约束,以叶片体积为目标函数,在iSIGHT优化平台上集成了I-DEAS、ANSYS软件,采用混合整型优化和自适应模拟退火算法的组合优化方法,在满足叶片静强度小于屈服强度和一阶动频大于3倍工作频率的条件下,叶片体(质量)减小了14.7%。文献10采用有限元方法计算了离心压缩机叶轮叶片的前14阶模态和离心力作用下的静应力,并采用单向流固耦合方法计算了叶轮叶片在非定常气动力载荷下的等效交变应力。为了节省计算成本,离心叶轮采用满足循环对称条件的单扇区模型。文献11基于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车用涡轮增压器涡轮叶轮和压气机叶轮进行了材料非线性弹塑性有限元数值分析,计算了涡轮叶轮和压气机叶轮在离心载荷作用下的破裂转速,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分析表明,建立在弹性基础上的叶轮破裂转速预估方法不够准确。考虑材料非线性的弹塑性计算更接近实际结果,可以应用于叶轮的强度校核和结构优化。文献12介绍了采用国外先进的微机平台CAD/CAE软件进行建模分析的过程及方法,提出风机叶轮强度计算的一种先进快捷的解决方案。CAE软件COSMOS/EDGE和CAD软件Solid Edge完美的结合,可帮助人们解决工程上的分析问题,简单快捷,模块强大。有限元软件COSOS/EDGE是美国SRAC公司专为Solid Edge作的有限元分析软件。SRAC在 1993年发表的FFE(Fast Finite Element),是处理与计算非常快速的工程分析软件,FFE图形化的操作界面可使你直接划分有限单元网格,定义边界条件及快速求解。目前在叶轮的设计中,主要考虑离心力引起的应力,而很少考虑气流产生的弯应力,文献13提出了新的叶轮应力计算模型。根据弯应力计算公式,用敏感性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各参数对弯应力的影响,提出用敏感性分析的手段来优化设计叶轮的几何参数,从而达到有效控制弯曲应力水平的目的。由于气流对叶轮的激振力难以用数学表达式准确地描述,以及确定叶轮频率非常困难,提出了采用不调频叶轮的概念来设计叶轮,避免气流激振造成的疲劳破坏。文献14对典型的涡轮增压器压气机叶轮的特征及应力分析采用了了循环对称的概念。尝试简化模型处理压气机叶片,分析了简化模型的局限性,并且对有限元模型的结果采用循环对称的方式进行了讨论。参考文献: 1 陆耀祖内燃机构造与原理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 2 张子辰,孙模师,刘洪德涡轮增压器工作原理及失效模式分析内燃机动力装置 I.C.EPower plant,2008(1) :33-35 3 李娜涡轮增压器压气机叶片静态和动态特性研究及优化设计. 硕士学位论文大连:大连交通大学,2007 4 陈朝辉. 涡轮增压器主要零部件的模态计算及压气机CFD分析. 硕士学位论文.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6 5 李强华,王荣桥,朴思明某型发动机的离心叶轮的强度与振动分析237-2476 李兵,朱梅林,陈晓伟等. 涡轮增压器叶片的振动特性分析.车用发动机,1999, 4(2) :30-317 陈朝辉,张韦,王成等涡轮增压器叶片模态特性分析.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8,33(4):30-338 陈朝辉, 毕玉华, 申立中等涡轮增压器压气机叶片模态特性分析.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2006,33(4):28-299 丁彦闯,兆文忠增压器压气机叶片结构/ 振动一体化优化设计.内燃机工程,2009,30(2):78-8210 毛义军,祁大同,许庆余离心压缩机叶轮叶片疲劳断裂故障的数值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8,42(11):1337-133811 赵俊生,马朝臣,胡辽平车用涡轮增压器叶轮破裂转速的弹塑性数值分析.机械科学与技术,2008,27(1):45-4912 孙军平,葛文杰,王诚玉等CAD/CAE软件在风机叶轮强度有限元分析中的应用研究CAD/CAE2000,(6)13 徐自力,邱凯,王尚锦等离心叶轮开裂的机理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学报,Vo132. No10, 1998, 14-1714 V.RAMAMURTI,D.A.SUBRAMMANI and K.SRIDHARA,Free vibration analysis of a turbocharger centrifugal compressor impellerMech.Mach.Theory,1995,30(4):619-62815 George E.Smith,John E.Holl and Willem Jansen,The design of two Radial inflow turbinesNorthern Research and Engineers Corporation,The 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 345 E.47.st.16 Deniz S. Greitzer E M,Cumpsty N AEfects of inlet flow field conditions on the performance of centr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