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浆试验施工成果报告.doc_第1页
灌浆试验施工成果报告.doc_第2页
灌浆试验施工成果报告.doc_第3页
灌浆试验施工成果报告.doc_第4页
灌浆试验施工成果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毕业设计姓名:班级:目录1工程概况31.1概况31.2地层情况32试验目的、要求和工程量32.1试验目的32.2试验要求42.3施工依据42.4试验工程量43试区选择与钻孔布置53.1试区选择53.2钻孔布置54灌浆材料及浆液54.1水泥灌浆材料及配合比54.1.1水泥灌浆材料54.1.2水泥浆液配合比55 帷幕灌浆试验施工65.1 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65.2 钻孔65.3 钻孔冲洗与压水试验75.4 灌浆75.5 灌浆过程中特殊情况处理85.6 试验区内地层抬动的控制措施116施工质量控制117灌浆效果的检查及分析137.1材料注入量分析137.1.1单位水泥注入量分析137.1.3灌后岩体透水性综述187.2钻孔岩芯情况分析187.3耐久性压水分析188结论与建议188.1结论188.2建议191 工程概况1.1 概况重庆市巫溪县中梁水电枢纽工程一级电站水库防渗工程防渗轴线位于坝趾上游6.4km的星溪沟下游约200m处,平行于星溪沟布置,灌浆平洞分上下两层,顶层灌浆平洞高程626.0m,洞长517m,为PD7勘探平洞扩挖而成;底层灌浆平洞高程540.0m,可以通过星溪沟出口附近212m长的斜洞进入,斜洞洞口高程为585m。高程 540.0m平洞轴线在626.0m平洞轴线下游8.5m。 上层平洞与下层平洞可以通过626m高程交通洞相连,两洞衔接部位坡度为1:0.8。灌浆平洞为城门洞形,断面尺寸4.05.0m(宽高)。帷幕灌浆布置在两层灌浆平洞内,设计初步拟定在上下层平洞内按三排布置,孔距2.0m,排距1.3-1.5m,布孔方式为梅花型,两层灌浆平洞的帷幕在底层灌浆平洞内设搭接帷幕,平均孔深12.5m。在防渗工程正式开始前,为进一步优化设计方案,论证施工工艺和确定施工参数,需进行帷幕灌浆生产性试验。试验总体方案是:上层平洞内布置一个试验区,布置成双排孔形式,排距1.5m,孔距2.0m,上层平洞内孔深暂定为91m(以626m高程计,帷幕底线高程为535m)。1.2 地层情况试验区为长兴组与吴家坪组灰色厚层含燧石灰岩,底部王坡段为3m黑色炭质页岩、铝土岩夹煤层。岩层倾角由67逐渐过渡到80,倾向SW。试验段揭露2个溶洞。在施工下游排SX5孔(0+200m)时,孔深20.0m钻孔开始漏水,20.0-20.5m进尺快,起钻后钻具带有少许黄泥,岩芯呈溶蚀状。通过15.5-20.5m灌浆段注浆,浆液可自流孔内但孔内无残留,孔内并伴有上窜气流,初步断定与溶洞相通。该孔钻孔加深10cm左右即脱空至24.0m深度,钻具下压1.0m(至25.0m深度)取出黄泥。30.5-34.1m为黄泥,34.1-34.6m取上岩芯,岩芯破碎。40.5-47.0m处有多层夹泥层,风化严重。钻进时,有明显失水现象(返水小),返水呈黄色或铁红色。在施工下游排SX3孔(0+196m)时,孔深10.7m钻孔开始漏水,13.5m脱空至18.0m(10.7-13.5m进尺快,起钻后钻具带有黄泥),18.0m以下充填黄泥,孔内伴有上窜气流,初步断定该部位所遇溶洞与SX5溶洞相连通,为半充填型无水溶洞。在施工上游排SX5孔(0+199m)时,孔深25.5-30.5m有多层夹泥沙,返水正常,水色呈鹅黄色或铁红色。30.5-45.5m属强风化层,岩性较软,并伴有夹泥,返水正常,水色为铁红色。此两部位应与溶洞相通。在施工上游排SX4孔(0+197m)时,孔深25.5-28.0m有多层夹泥层,返水为黄色,水中夹有少量泥沙。2 试验目的、要求和工程量2.1 试验目的库区防渗上层平洞灌浆施工轴线总长度412m,帷幕灌浆56479m,合同计划完工日期为2008年12月31日。库区防渗帷幕灌浆工程具有施工难度大、工期紧的特点。鉴于灌浆区地层溶洞、裂隙发育,岩石破碎,为使灌浆帷幕顺利施工,确保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在施工之前进行生产性试验,以了解灌浆区的地质特性和可灌性。通过灌浆试验,优选灌浆材料、浆液配合比和施工工艺,验证设计提出所采用的相应灌浆方法和技术参数是否可行,为帷幕灌浆施工提供依据,以确保基础帷幕灌浆方案的合理性和可靠性。2.2 试验要求(1)通过灌浆试验,为在设计深度以内建造可靠的防渗帷幕提供依据,力求达到帷幕透水率小于3Lu的设计指标。(2)通过灌浆试验,验证设计提供的排数、孔距、灌浆材料、浆液配合比、灌浆压力及灌浆段长能否达到灌浆效果。(3)根据灌浆成果、压水试验结果和检查孔芯样的研究,分析灌浆帷幕的可靠性。2.3 施工依据重庆大宁河中梁一级电站库区防渗灌浆实验技术要求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DL/T5148-2001;水电水利工程钻探规程DL/T5013-2005;水电水利工程钻孔压水试验规程DL/T5331-2005; 设计施工图纸和相关文件; 发包人和监理人指令。2.4 试验工程量本次帷幕灌浆试验从2008年5月20日开工,2009年2月18日将试验区内灌浆孔施工完毕。待凝14天以上于2009年3月15日开始检查孔施工,4月14日两个检查孔的耐久性压水做完,至此上平洞灌浆试验施工结束。完成的主要工作量见表2-1。表2-1 帷幕灌浆试验主要工作量表序号项 目单位工程量备 注1试验孔钻孔m/孔93695/10上游排5个,下游5个2试验孔灌浆m/段93195/191共灌注水泥401610.2kg3抬动观测孔m/孔8/1深度为8m4检查孔钻孔m/孔177.37/2孔径为91mm5检查孔压水段38SJ1采用五点法,SJ2采用单点法6检查孔灌浆m/段/未进行,待方案7岩芯编录与描述孔32个检查孔,1个先导孔8资料统计与整理项1详见相关成果9各种试验与检验项1详见试验报告3 试区选择与钻孔布置3.1试区选择试验区的选择十分重要,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试区地质条件具有代表性。试区地层应包含有主要的处理地层,有条件时应尽可能接近所处理的对象。(2)便于施工。便于施工场地的布置,水、电、风、材料供应方便,交通和安全条件较好。根据上述要求,经设计现场实地考察研究,试验段布置在桩号为0+1900+200m的位置。3.2钻孔布置考虑试验目的及试区地层条件,根据设计要求,上层平洞试验区孔位为双排孔布置,排距1.5m,孔距2.0m,分三序施工,具体布置形式见下图。图例: 一序孔二序孔三序孔检查孔抬动孔0+2002.02.02.02.0ST1SX5SX11.5SS5SS11.08.00+191上层灌浆平洞灌浆试验孔布孔图4 灌浆材料及浆液4.1 水泥灌浆材料及配合比4.1.1 水泥灌浆材料水泥灌浆采用宜昌华兴水泥厂产的华兴牌P.O32.5、P.O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和宜昌三源水泥厂产的三源牌P.O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4.1.2 水泥浆液配合比根据现场地层条件,采用3:1、2:1、1:1、0.8:1、0.5:1(重量比)等五个比级的普通水泥浆液。水泥浆液配合比见表4-1。表4-1 水泥浆液配合比水灰比3:12:11:10.8:10.5:1水(L)300300200200150水泥(Kg)100150200250300制浆量(L)332.26 348.39 264.52 280.65 246.77 比重(g/cm3)1.20 1.29 1.51 1.60 1.82 5 帷幕灌浆试验施工5.1 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1)施工程序帷幕灌浆按分序加密的原则进行施工,并按先下游排、后上游排、再中间排,每排先序孔,后序孔,再三序孔的施工顺序进行(三排孔布置时分两序施工)。2)帷幕灌浆施工工艺流程见下图。钻机就位、锚固、定向第一段钻孔、冲洗和压水待凝扫孔复灌灌 浆是否达到结束标准?否是镶铸孔口管待凝第二段钻孔冲洗、压水扫孔复灌灌 浆是否达到结束标准?否是下一段至终孔段钻孔、冲洗、压水、灌浆是否达到终孔标准?否是封 孔施工工艺流程图5.2 钻孔帷幕灌浆孔采用金刚石钻头清水钻进成孔,终孔孔径76mm,质量检测孔终孔孔径为91mm,抬动观测孔终孔孔径为76mm。先导孔、检查孔按规范要求采集岩芯并进行地质编录,对采集的岩芯拍照并绘制钻孔综合柱状图。由于试验区地层复杂,钻进时要根据地层情况随时调整钻压、转速、泵压和泵量等技术参数,提高钻孔效率并保证钻孔质量。钻进过程中随时注意返水和地层情况,防止烧钻、塌孔等事故的发生。钻孔分段与灌浆分段一致。钻孔孔斜测量采用上海地质仪器厂生产KXP-1型轻便测斜仪,并加强孔深20m内的侧斜工作,终孔进行全孔侧斜。钻孔孔底偏距不大于下表中的规定,经过孔斜检测,试验孔最大孔斜偏差为0.313m,最小孔斜偏差为0.096m,孔斜均满足设计要求(详见各孔测斜成果表)。 钻孔孔底最大允许偏差值表 单位:m孔 深203040506070最大允许偏差值0.250.50.81.151.52.05.3 钻孔冲洗与压水试验每段灌浆开始前,对灌浆孔段进行裂隙冲洗和简易压水试验(SX5先导孔采用单点法压水),灌浆孔段的冲洗采用大流量水冲洗,裂隙冲洗采用压力水冲洗,冲洗压力为灌浆压力的80%,但不大于1MPa,冲洗时间为回水澄清10分钟且总冲洗时间不少于30min结束,对回水达不到澄清要求的孔段,需继续冲洗,孔内残存沉积物厚度不得超过20cm。压水试验在裂隙冲洗后进行,一般灌浆孔采用“简易压水”进行压水试验,SX5先导孔采用自上而下分段卡塞“单点法”压水,压水试验压力为灌浆压力的80%,并不大于1MPa。压入流量稳定标准:在稳定的压力下,每5min测读一次压入流量,连续四次读数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小于最终值的10%,或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小于1L/min时,本阶段压水试验即可结束,取最终值作为计算值。5.4 灌浆1)灌浆方法本次试验灌浆方法采用孔口封闭、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浆液拌制采用集中制浆方式,灌浆采用自动记录仪记录。2)灌浆段长与灌浆压力帷幕灌浆分段长度按“灌浆压力及分段表”的规定执行,第四段及以下各段遇特殊情况时,根据监理人批准可适当缩短或加长灌浆段长,但最大段长不得大于8m。各灌浆段的最大灌浆最大压力暂按“灌浆压力及分段表”采用,并结合注入率参考“压力与注入率关系表”,灌浆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灌浆压力及分段表分 段第一段(接触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及以下各段235555灌浆压力(MPa)1序孔0.81.52.03.03.53.52、3序孔1.02.02.53.54.04.0压力与注入率关系表灌浆压力(MPa)1 - 22 - 33 - 44注入率(L/min3030-2020-1010灌浆压力控制采用一次升压法,即尽快达到设计压力,但灌浆过程中注入率较大时,采用分级升压法或间歇升压法,并使灌浆压力与注入率相适应。3)浆液配比和浆液变换浆液配比:正常孔段采用普通水泥浆液,水灰比采用3:1、2:1、1:1、0.8:1、0.5:1五个比级,开灌水灰比采用3:1。如遇吸浆量大、大的裂隙、泥夹砂层等特殊孔段则采用了水泥砂浆、水泥水玻璃浆、水泥氯化钙浆、水泥粉煤灰浆、混合浆液进行灌注。各种浆液变换的主要原则是:浆液由稀至浓,逐级变换。具体原则如下: 在灌浆压力保持不变,注入率持续减小时,或当注入率不变压力持续升高时,不得改变水灰比。 当某一比级浆液的注入量达300L以上或灌注时间超过30min,而灌浆压力和注入率均无改变或改变不显著时,改浓一级。 当注入率大于30L/min时,可根据情况越级变浓。特殊浆液的变换主要是根据注入量及效果进行。当变换浆液水灰比后,当灌浆压力突增或吸浆量突减,立即查明原因,进行处理。4)灌浆结束标准与封孔要求在灌浆段最大设计压力下,注入率不大于1L/min时,延续灌注时间不少于60min,灌浆即可结束。封孔采用“全孔灌浆封孔法”。稀浆结束则用0.5:1浓浆置换后,压力封孔;0.8:1以上浆液灌注结束可直接封孔;封孔压力采用最大灌浆压力,结束标准同灌浆结束标准。5.5 灌浆过程中特殊情况处理根据本灌浆试验区的地层特点,并依据以往的施工实践经验,对试验区的溶洞、大的渗漏通道、软弱夹泥层进行了如下的试验施工。1、溶洞回填混凝土在施工下游排SX5孔、SX3孔时,遇到2个半充填型溶洞,溶洞脱空4.0m和6.0m,其中SX3孔的溶洞竖向发育很深(现场用90m长的管子探测,未到底,孔内有强烈的上升气流),现场采用泵送混凝土进行灌注施工,共计灌注6083.55m3。1.1混凝土施工配合比溶洞回填混凝体配合比水灰比1m3混凝土材料用量(kg/m3)水水泥砂石子0.552013657411113质量比0.5512.033.05注:混凝土强度等级C20,坍落度18-22cm。1.2原材料控制水泥: 采用P.O32.5和P.O42.5普通硅酸盐袋装水泥。水泥到现场后,按不同品种、标号、出厂批号、出厂日期等分别放在经过防潮处理的专用的仓库中,水泥堆高不得超过15袋,防止因储存不当引起水泥变质,袋装水泥的出厂日期不超过3个月。并严格按批次送检(详见试验报告)。水:取自下斜洞中水,此水接近饮用标准,符合砼搅拌、浇筑用水。骨料:砼骨料采用连续级配,其中砂为星溪沟产人工砂,砂的含泥量、含粉量、泥块含量、有机质及细度模数等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详见试验报告)。碎石:采用星溪沟产碎石,经过试验其含粉量、针片状含量、压碎指标、有机质含量以及超、逊径含量均合格。砂和碎石按400600m3检测频率送检(详见砂、碎石检测报告)。1.3砼浇筑溶洞砼回填采取自密性浇筑方式。利用HB50型中压砼输送泵,泵管内径为150mm,输送管道安装达到平直、转弯缓。采取专门措施防止孔口杂物流入孔内,利用自制浇筑料斗储存并向孔内灌注砼。每次浇筑开始前必须经现场监理工程师检验拌和系统、浇筑系统以及配置人员满足要求后方可开浇。泵送前用少量水泥砂浆湿润导管,换节管时先湿润后接,泵送过程中严禁加水,开泵后无意外情况中途不要停歇。1.4砼浇筑技术控制与质量控制SX3和SX5是本试验区内主要的溶洞,尤其是SX3浇筑砼量较大,历时较长。在回填过程中,我们采取了白天浇筑夜班待凝的措施,这样能减少砼的扩散范围,使之在有效的范围内回填好即可。在施工过程中,为加快施工进度,在浇筑砼的同时在孔口配合回填8cm以下的卵石和碎石,回填中特别注意节奏和回填量,太猛、太急均会造成假堵情况发生,回填料量控制在10%以内,效果很好。砼浇筑的质量控制主要是配料和取料做砼试块。在砼开浇前由现场监理工程师对电子称校检合格后方同意开浇,确保了配料的准确性;砼试件按1组/100m3的取样频率进行,不足100m3也取1组,取样后放入水池中进行标准后送试验室检测。2、水泥砂浆水泥砂浆应用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为确保溶洞混凝土灌注后能尽快开展灌浆施工,需灌注水泥砂浆充填较大缝隙,二是在灌浆过程中,如纯水泥浆灌注量过大,则采用水泥砂浆先行灌注,待灌注起压后,再用纯水泥浆进行复灌。2.1水泥砂浆配合比本工程采用的砂浆比级为1:1:0.7,具体配比见下表:水泥砂浆配合比水灰比灰砂比膨润土掺率%砂浆材料用量(kg/m3)水水泥砂膨润土0.7:11:14496.5709.2709.228.3 2.2原材料砂子采用星溪沟产砂,细度模数1.802.25,砂浆密度1.9-1.95g/cm3,马氏黏度:50-55s,28天强度20Mpa(详见试验报告)。 2.3现场砂浆配制集中制浆站按配比配制好水泥膨润土浆液(制浆站先配制0.5:1浆液,每升浆液中添加已膨化的膨润土浆液(密度为 1.1g/cm3)0.26L,即调配成水灰比为0.7:1的水泥膨润土混合浆液),在灌浆平洞内按比例加砂,每升浆液中添加细砂0.97kg。2.4工艺流程在洞外筛砂运砂至工作面配制砂浆测量比重灌注待凝扫孔复灌直到结束2.5效果通过现场实际施工情况看,经过砼回填后的溶洞必须用砂浆进行细部充填。多次灌注水泥砂浆能有效堵住大的渗漏通道,效果很好。缺点是筛砂、运砂、加砂程序繁琐,需用大量人力;对砂浆泵的要求较高,对泵的磨损较大;处理堵管时间较长,施工工效很低。3、水泥水玻璃浆液3.1配比选择水泥水玻璃浆液亦称CS浆液,C代表水泥(Cement),S代表水玻璃(Silicate),是以水泥和水玻璃作为主剂的灌浆材料。水泥水玻璃浆液的胶凝时间可调范围有限,一般从几秒到十几分钟,水泥水玻璃浆液的胶凝时间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1)S/C的影响:浆液的胶凝时间随S/C(体积比)的增大而延长;(2)水灰比的影响: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水灰比越小,胶凝时间越短;(3)水玻璃浓度的影响:其他条件相同时,随着水玻璃溶液浓度的减小,浆液的胶凝时间越短。本次试验采用的水泥浆的水灰比为0.5:1,水玻璃浓度为40波美度(出厂水玻璃浓度为5060波美度,使用时应加水进行稀释),浆液试验在借鉴其它工程的基础上,通过现场实验,选定了水泥水玻璃浆液配比,在施工中根据现场情况选用,水泥水玻璃浆液性能见下表。水泥水玻璃浆液性能配比编号水玻璃掺量初凝时间终凝时间S13%15min660minS25%7.5min480minS37%0.5min460min3.2灌注方式实验灌注方式试验了三种,一种是在浆液灌注的同时用器具在孔口向孔内侄入水玻璃。一种是做专门的孔口装置,孔内下入射浆管和水玻璃灌注管,孔口利用手压泵向孔内压水玻璃,相当于两液灌浆。第三种就是浆水玻璃直接加入搅拌槽内,随浆液一起灌入地层中。在施工过程中,第一种方式容易造成假堵现象,灌注量较大,效果不是很好。第二种方式是先灌一定量的水泥浆,停泵后立即用手压泵向孔内通过PVC管压入水玻璃,通过试验这种方式效果也不好,也容易造成将PVC管铸死,处理起来比较费时。第三种方式有一定的风险,需要控制好加量,否则会把灌浆泵铸死,损坏设备。但只要控制好加量和加入的时机,效果还是很好的。具体操作是:在水泥浆灌注量达到510T时,在剩余的500L浆液中按比例加入水玻璃,灌注结束后立即冲洗灌浆泵,然后待凝。3.3灌注效果通过灌注水泥水玻璃浆液,可有效减少水泥浆的灌注量,使水泥浆不致扩散太远,但又能形成可靠的帷幕体。同时,灌注水泥水玻璃浆液,可大大减小复灌次数。通过在SX3、SX5和SS5孔中试验,灌注水泥水玻璃浆液效果很好,尤其是在SS5孔中利用第三种方式的灌注效果明显。4、水泥粉煤灰浆液4.1浆液适用性粉煤灰是一种呈微酸性具有潜在活性的粉状体。其化学成分和性质与火山灰相似。主要成分为SiO2、Al2O3及Fe2O3。物相组成中有60%85%为铝硅酸盐玻璃微珠,具有水硬性胶凝性能。能与石灰、水泥熟料等碱性物质产生水化反应生成含水硅酸盐和铝酸盐,具有一定强度。粉煤灰细的、尤其在530m 以下,细颗粒水化速度较快,水化程度高,掺量小于40%时可提高结石强度。粉煤灰的加入代替了部分水泥,又改善了搅拌浆液的稠度、和易性、均匀性、泌水性和可灌性。同时也减少了用水量,提高的后期强度。在本试验区中应用水泥粉煤灰浆液主要是针对灌水泥浆吸浆量大、灌浓水泥浆容易铸泵堵管、灌砂浆灌不进的泥砂碎石层,如SS5孔。4.2浆液选择粉煤灰的品质必须符合要求,粉煤灰采用级粉煤灰,其特性为:细度15%,需水量比104%,烧失量7.8%,含水量0.3%。加入量为水泥的20%,浆液水固比:(水: (水泥+粉煤灰))=0.5:1。水泥粉煤灰浆液性能配比编号粉煤灰掺量浆液比重马氏粘度初凝时间终凝时间F120%1.773219:27F230%1.763420:09F340%1.743520:364.3灌注效果水泥粉煤灰浆液具有浆液流动性好、可泵性、可灌性、粘度大特点。浆液初凝时间的延长,对防止灌浆管路的堵塞有利,浆液粘度大对于泥砂层与岩石层接触面充填有一定的效果。此种措施相当于灌浆措施中的加浓浆液。从施工情况看,实际效果没有预期的理想。5、水泥氯化钙浆液5.1浆液适用性选择本试验区采用水泥氯化钙浆液也是针对吸浆量大的地层、泥砂碎石地层。最早采用水泥水玻璃浆液的第一种和第二种方式灌注时效果不理想,而采取直接将水玻璃加入搅拌槽中又担心铸泵的情况下应用的。它的特点是可以直接加入水泥浆中利用泵灌注,初凝时间较长,但后期强度上升较快。5.2氯化钙掺量试验通过现场试验,我们选定了两种掺量的水泥氯化钙浆液进行对比试验,性能如下表,为安全起见,最终选用了L-1编号的加量进行施工。水泥氯化钙浆液性能配比编号氯化钙掺量初凝时间终凝时间L13%15minL257%7.5min5.3浆液应用的效果从灌浆试验区SS5孔应用的情况来看,对于泥砂碎石层灌注有一定的效果,但总的来讲不如水泥水玻璃浆效果好。5.6 试验区内地层抬动的控制措施为了检验在设计灌浆压力下地层抬动情况,在桩号0+195m处安装一台抬动观测装置观测抬动变化,并在灌浆过程中采取了如下措施加以监测控制: (1)在灌浆过程中安排专人严密监控了抬动情况。(2)灌浆时,灌浆阀门要安排专人细心操作,灌浆过程中尽量避免出现过多、过高的峰值压力;加强灌浆泵的检修及维护,保证压力表指针摆动幅度小于灌浆压力的20%。从实际施工结果看,在设计灌浆压力下,地层并未发生抬动。6施工质量控制6.1技术交底首先根据设计下发的灌浆试验技术要求结合现场情况编制了上层平洞灌浆试验大纲上报有关部门,经监理批准后实施。在施工前,召集技术、物资、工长、机组相关人员对试验区施工进行技术交底,使施工人员明确试验的目的、规程规范要求、施工重点难点、施工方法等,从技术和人的因素上保证试验的成功。6.2设备、仪器的控制 设备、仪器的控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投入的设备要满足试验施工的要求,比如钻孔、灌浆设备等,要满足深孔钻灌和大口径钻孔的要求;二是保证设备、仪器的完好率,确保施工顺利进行。在施工中经常对设备进行定期保养、维护,对故障部件及时维修或更换是达到这一要求的必要手段;三是对于自动数据采集系统要不定期的进行校验,使仪器的准确度在允许的范围内。施工中主要采取了自校和第三方(监理或业主)校准的方式,同是也经常采用手工记录与自动记录同时进行的方式确保数据的准确。6.3工序质量的控制孔位:孔位经测量放点,再由监理、业主复查确认后开钻。钻孔:严格按设计要求的孔径、段次和孔深执行,开孔20m范围内加强孔斜控制,钻进过程进行检测,终孔进行全孔测斜,保证孔斜偏差在设计允许范围内。灌浆:严格按照灌浆试验大纲中规定的灌浆方式、方法进行,浆液配制、浆液比重、灌浆压力、结束标准等均符合设计要求,现场技术值班和监理对每一段灌浆始终进行了全程旁站监控,并给予了签字承认。 封孔:每一个灌浆孔灌浆结束后,均按照规范要求对各孔进行了认真的封孔工作。压力采用全孔最大灌压,灌液为0.5:1的浓浆。对于孔口空余部分进行了二次封孔。6.4原材料与半成品控制原材料施工过程中加强对原材料的检测与控制,严格按规定的检测频率送检,不合格的材料严禁用于工程。水泥:按每200T送检一次,共送检2次,其各项指标均合格。砂子:溶洞用砂采用人工砂,灌浆用砂为天然砂,按每次500m3600m3的送检频率送检,共检测12组,其含泥量、含粉量、有机质含量以及细度模数等指标均符合砼与灌浆施工要求。碎石和卵石:碎石为砼用料,卵石为回填溶洞用料。按每次500m3600m3的送检频率送检。碎石共送检9次,其含泥量、针片状含量、压碎指标、有机质含量以及超、逊径均满足砼用骨料要求。卵石送检一次,其含粉量、泥块含量均符合回填料要求。粉煤灰:共送检1个批次,样品细度、需水量比、烧失量、含水量以及SO3含量均满足要求。半成品半成品主要是砼试块,SX3孔共送检45组,SX5送检2组,其各组按压强度指标均满足C20砼要求。6.5资料质量控制资料控制主要包括施工中原始资料控制与成果资料整理。在施工中严格按灌浆试验大纲要求进行施工,记录员均经技术交底和培训后上岗作业,原始记录做到真实、准确、清晰、正确,每一道工序完成后,都必须经现场值班工程师和监理签字认可后方可转入下一道工序。原始资料归档后交到工程部,统计人员及时收集、整理,并按规范要求进行统计、绘图。7灌浆效果的检查及分析因灌浆工程具有隐蔽性及被灌地层具有不均一性,难以准确定量地评价灌浆效果。本次灌浆试验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在设计深度以内的防渗帷幕要求。灌浆检测项目主要为钻孔取芯和压水试验,并结合灌浆成果资料进行综合分析。7.1材料注入量分析7.1.1单位水泥注入量分析灌浆试区各次序孔的水泥灌浆成果见“灌浆成果分序统计表”。水泥单位注入量可反映出灌浆过程所采用的工艺技术、灌注材料、浆液配比是否具有合理性。一般情况下,单位注入量应具有随孔序逐序递减的规律。从表7-1和图7-1中可看出:灌浆试验区各次序孔的单位注入量遵循逐序递减的规律,说明灌浆效果较好。下游排、序灌浆孔的干料单位注入量分别为763.4kg/m、200.9kg/m、162.9kg/m,其中序孔比序孔递减了73.7%,序孔比序孔递减了18.9%。上游排、序灌浆孔的干料单位注入量分别为788.4kg/m、73.8kg/m、140.8kg/m。因SS4孔、SS5孔为溶洞发育带,局部段灌浆注入量大,导致序孔注入量比序孔注入量大,注入量递减说明随着灌浆次序的增进,地层逐渐被灌注密实。序孔施工时,很多孔段不返水,灌注完孔后,大的孔隙已基本被充填,中小孔隙仍存在,并成为主要渗水通道。、序孔钻孔时,返水已经很正常,说明中等以上孔隙已被充填,透水率随着灌浆次序的增加正逐渐减小。7.1.2压水试验压水试验是求得地层透水率的一种必要手段,通过压水试验,我们可以了解灌浆前后地层渗透性的减小程度、孔隙结构在一定水头作用下的变化形态等,并以此来评价灌浆效果。灌前各段压水透水率见表7-1,灌后检查孔各段透水率见表7-2。表7-1 灌浆孔灌前各段透水率表SX1孔压水试验成果表 SX2孔压水试验成果表段次段位段长吕容值(Lu)备注段次段位段长吕容值(Lu)备注10.5-2.52.0 95.010.5-2.52.0 141.9322.5-5.53.0 7.7622.5-5.53.0 4.6735.5-10.55.0 74.735.5-10.55.0 1.12410.5-15.55.0 0.63410.5-15.55.0 3.61515.5-20.55.0 10.42515.5-20.55.0 1.29620.5-25.55.0 7.73620.5-25.55.0 1.03725.5-30.55.0 7.75725.5-30.55.0 0.46830.5-35.55.0 57.25830.5-35.55.0 1.94935.5-40.55.0 26.24935.5-40.55.0 0.311040.5-45.55.0 11.031040.5-45.55.0 5.851145.5-50.55.0 49.251145.5-50.55.0 8.671250.5-55.55.0 19.411250.5-55.55.0 6.641355.5-60.55.0 21.921355.5-60.55.0 4.831460.5-65.55.0 1.901460.5-65.55.0 5.081565.5-70.55.0 3.241565.5-70.55.0 6.181670.5-75.55.0 6.401670.5-75.55.0 4.941775.5-80.55.0 3.091775.5-80.55.0 3.821880.5-85.55.0 7.751880.5-86.56.0 3.401985.5-93.638.13 18.381986.5-93.677.17 2.52SX3孔压水试验成果表 SX4孔压水试验成果表段次段位段长吕容值(Lu)备注段次段位段长吕容值(Lu)备注10.5-2.52.0 298.6910.5-2.52.0 401.5022.5-5.53.0 6.5422.5-5.53.0 0.9035.5-10.55.0 1.5135.5-10.55.0 4.08410.5-15.55.0 650.20410.5-15.55.0 1.26515.5-20.55.0 /515.5-20.55.0 64.42620.5-25.55.0 3.26620.5-25.55.0 /725.5-30.55.0 4.05725.5-30.55.0 6.44830.5-35.55.0 4.69830.5-35.55.0 7.17935.5-40.55.0 7.20935.5-40.55.0 7.101040.5-45.55.0 4.981040.5-45.55.0 3.741145.5-50.55.0 9.041145.5-50.55.0 4.311250.5-55.55.0 5.061250.5-55.55.0 2.871355.5-60.55.0 8.461355.5-60.55.0 3.551460.5-65.55.0 3.461460.5-65.55.0 7.161565.5-70.55.0 6.931565.5-70.55.0 4.721670.5-75.55.0 8.511670.5-75.55.0 4.971775.5-80.55.0 8.561775.5-80.55.0 4.021880.5-85.55.0 4.221880.5-86.56.0 3.931985.5-93.708.20 4.201986.5-93.747.24 3.23SX5孔压水试验成果表 SS1孔压水试验成果表段次段位段长吕容值(Lu)备注段次段位段长吕容值(Lu)备注10.5-2.52.0 62.0110.5-2.52.0 695.4822.5-5.53.0 16.3522.5-5.53.0 2.3935.5-10.55.0 4.9235.5-10.55.0 12.97410.5-15.55.0 5.57410.5-15.55.0 1.03515.5-20.55.0 /515.5-20.55.0 2.62620.5-25.55.0 /620.5-25.55.0 1.90725.5-30.55.0 /725.5-30.55.0 1.87830.5-35.55.0 /830.5-35.55.0 2.08935.5-40.55.0 /935.5-40.55.0 2.731040.5-45.55.0 104.141040.5-45.55.0 3.491145.5-50.55.0 6.891145.5-50.55.0 3.651250.5-55.55.0 58.771250.5-55.55.0 4.631355.5-60.55.0 36.241355.5-60.55.0 3.671460.5-65.55.0 14.281460.5-65.55.0 4.521565.5-70.55.0 6.361565.5-70.55.0 6.351670.5-75.55.0 8.461670.5-75.55.0 9.681775.5-80.55.0 8.341775.5-80.55.0 5.011880.5-85.55.0 7.951880.5-86.56.0 5.061985.5-90.55.0 6.981986.5-93.617.11 5.252090.5-93.783.289.02SS2孔压水试验成果表 SS3孔压水试验成果表段次段位段长吕容值(Lu)备注段次段位段长吕容值(Lu)备注10.5-2.52.0 289.9810.5-2.52.0 353.9122.5-5.53.0 0.4422.5-5.53.0 2.6235.5-10.55.0 1.1035.5-10.55.0 0.54410.5-15.55.0 0.57410.5-15.55.0 3.95515.5-20.55.0 2.34515.5-20.55.0 4.38620.5-25.55.0 2.29620.5-25.55.0 4.39725.5-30.55.0 2.44725.5-30.55.0 1.91830.5-35.55.0 1.96830.5-35.55.0 2.95935.5-40.55.0 2.07935.5-40.55.0 2.861040.5-45.55.0 4.191040.5-45.55.0 3.681145.5-50.55.0 5.311145.5-50.55.0 5.131250.5-55.55.0 3.811250.5-55.55.0 4.961355.5-60.55.0 5.531355.5-60.55.0 4.371460.5-65.55.0 5.031460.5-65.55.0 5.031565.5-70.55.0 4.531565.5-70.55.0 6.291670.5-75.55.0 5.081670.5-75.55.0 3.381775.5-80.55.0 5.001775.5-80.55.0 5.211880.5-86.55.0 4.731880.5-86.56.0 4.821986.5-93.657.15 3.461986.5-93.697.19 4.72SS4孔压水试验成果表 SS5孔压水试验成果表段次段位段长吕容值(Lu)备注段次段位段长吕容值(Lu)备注10.5-2.52.0 311.3310.5-2.52.0 178.5022.5-5.53.0 0.6022.5-5.53.0 1.2335.5-10.55.0 0.9435.5-10.55.0 29.61410.5-15.55.0 /410.5-15.55.0 26.99515.5-20.55.0 5.56515.5-20.55.0 31.65620.5-25.55.0 6.88620.5-25.55.0 /725.5-30.55.0 5.50725.5-30.55.0 31.20830.5-35.55.0 7.24830.5-35.55.0 66.86935.5-40.55.0 5.45935.5-40.55.0 55.301040.5-45.55.0 2.931040.5-45.55.0 58.831145.5-50.55.0 5.351145.5-50.55.0 7.031250.5-55.55.0 5.141250.5-55.55.0 6.921355.5-60.55.0 6.821355.5-60.55.0 6.901460.5-65.55.0 5.371460.5-65.55.0 6.291565.5-70.55.0 4.371565.5-70.55.0 4.741670.5-75.55.0 6.341670.5-75.55.0 4.961775.5-80.55.0 5.491775.5-80.55.0 6.121880.5-86.55.0 3.801880.5-86.56.0 5.751986.5-93.727.22 4.001986.5-93.767.26 3.67表7-2 检查孔各段透水率表SJ-01孔压水试验成果表 SJ-02孔压水试验成果表段次段位段长吕容值(Lu)备注段次段位段长吕容值(Lu)备注10.5-2.52.0 0.5210.5-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