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南州农业产业园区建设规划说明.doc_第1页
贵州省黔南州农业产业园区建设规划说明.doc_第2页
贵州省黔南州农业产业园区建设规划说明.doc_第3页
贵州省黔南州农业产业园区建设规划说明.doc_第4页
贵州省黔南州农业产业园区建设规划说明.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黔南州农业产业园区建设说明黔南州农业委员会一、园区建设的基本情况2009年,国家农业部农计发【2009】33号农业部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见下发后。黔南州农业园区建设开始起步,但大都属伴随农业产业化及新农村建设项目而形成的一些规模较小、功能单一、管理不规范的核心区域,也没有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进入2012年,为贯彻落实国发【2012】2号文件精神,围绕省委、省政府“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战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随着州委、州政府农业农村工作重心向“185农业产业园区建设”转移,我州广泛开展了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州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了州级农业产业园区,“黔南云雾山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黔南麻山山地农业扶贫产业园区”、“黔南涟江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黔南独山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等4个农业园区成为了首批州级农业产业园区(黔南府函【2012】207号)。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全州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全面铺开,截止2012年10月底,全州在建的“185农业产业园区”共有29个(州级园区4个,州级以下分园区5个,县市级20个),总占地面积677.74万亩,完成正式规划文本的有18个,规划文本正在编制的有11个;已完成省级专家评审的有11个,正在筹备专家评审的18个。其中州级4个园区已经完成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及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等管理机构的设置和“园区建设规划”的编制。全州园区建设在前期“185工程”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上,按照“边规划边实施”的要求,开展了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招商引资工作,部分企业已进驻园区实施相关项目。已经进驻企业152个(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4个、省级龙头企业16个、市州级龙头企业62个、县级企业70个)。完成各项涉农涉园投资总计172891万元(其中国家财政投资62740万元、企业投资97730万元、老百姓投工投劳自筹投资12421万元),2011年底园区固定资产总值达到453489万元,园区总产值达到569831万元。在各级政府及园区管理部门的领导下,老百姓参与园区建设的积极性高涨,目前园区已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45个,解决就业人数235746人,其中农民232609人。州委、州政府对“185工程”向“185农业产业园区”建设转型工作高度重视,在“185工程”取得突出成果的基础上,全州农业园区建设正在轰轰烈烈的开展 ,农业产业园区建设项目多数依托“185工程”建设形成的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势科技和优势项目,基础较牢固,园区发展定位明确、成效易于显现,将成为助推黔南州农业再上新台阶的抓手。二、园区建设方式、管理和运行情况1、园区建设用地,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由企业与农户协商确定土地流转形式以及转包费、转让费和租金等,建立了以粮食实物为参照的土地流转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目前投资主体主要依靠企业、民营资本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投入;资金来源主要途径是企业自筹和银行贷款。2、园区的主要功能和定位:园区建设主要根据各县的资源禀赋,在黔南州“185工程”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上,将分散的种植业、养殖业资源进行集中整合。在结构组成上主要突出产业特点,集旅游观光、产业示范为一体。积极打造现代养殖业、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新农村建设示范,注重观赏性、实效性、示范性、可复制性和参与性。以科技为支撑,龙头企业和能人带动,土地集约化经营,提升土地综合利用价值,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努力把黔南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创建成为全省或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三化”同步发展的示范区,力争4-5个成为省级农业示范园区,1-2个成为国家级农业示范园区。3、州级园区成立黔南州农业产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由州委(或州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州委、州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州有关部门和园区所在县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协调解决规划、用地、融资、项目审批、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问题,统筹推进产业园区建设的各项工作。县级园区成立县级农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由县委(或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有关部门和园区所在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协调解决规划、用地、融资、项目审批、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问题,统筹推进产业园区建设的各项工作。4、州级园区成立并健全农业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原则上为县级或副县级行政管理机构,负责产业园区的建设与日常管理工作。合理设置管委会综合管理、产业发展、项目招商引资等职能部门;配备一批工作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管理和技术干部,负责园区的建设、管理、招商引资、企业服务、人力资源培训等具体工作。县级农业园区成立园区管理委员会,原则上为副县级或正科级行政管理机构,负责产业园区的建设与日常管理工作。三、园区建设对当地特色优势产业的推动情况1、积聚优势,壮大规模。在黔南州“185工程”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积聚合力在全州开展农业园区建设,可以将相对分散、相对薄弱的农业产业资源整合起来,壮大规模。目前已成立各类农民合作社445个,提供农民就业机会232069人。2、实施“公司+基地”、“公司+农户”的模式,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对全州677.74万亩农业园区土地进行有序流转,通过以粮食作物为基准进行合理补偿,老百姓一方面拿到了补偿,一方面又可以参与到园区建设中来,这样既降低了农民的市场风险,又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3、通过整合财政涉农发展资金,统筹用于园区内优势产业,使园区在短期内初具规模,按照“谁投资、谁收益、谁所有”的原则,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和企业资金投入园区建设,加快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进一步提高优势产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将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四、园区建设的经验和做法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园区规划和建设将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必须在组织领导、资金筹措、技术支撑等方面采取超常规的措施,才能保障园区建设的顺利进行。主要经验和做法有:1、组织领导是保证为顺利推进园区建设,我州高度重视,州委、州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专题研究解决园区建设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成立黔南州农业产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由州委(或州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州委、州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州有关部门和园区所在县(市)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协调解决规划、用地、融资、项目审批、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问题,统筹推进产业园区建设的各项工作。2、资金筹措是重点产业园区建设的主体是各级政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生产大户以及科研推广事业单位等,园区建设资金也主要依靠这些建设主体来筹措。州委、州政府创建“185农业园区”的指示出台后,州直园区管理部门多次召开会议,专门研究出台推进园区建设的政策措施,研究多渠道、多途径、多元化筹集资金的对策。加强与国家各部委、省相关部门的沟通衔接,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的项目投资,支持产业园区重点项目建设。集中捆绑州、县两级涉农资金和相关项目资金,按照渠道不变、监管不乱的原则,投入产业园区开展相应项目建设。3、技术支撑是后盾科技和人才支撑是实现产业园区建设规划目标的重要体系之一,加强政府扶持和引导力度,增加科技资金和人才投入,不断增强产业园区技术创新能力。州直园区管理部门围绕园区产业化基地建设和重点农产品深加工项目的关键技术,积极组织技术攻关和研发,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引进和培育发展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的企业;大力引进和应用国内外先进农业技术、设备和科技项目。4、百姓利益是基础任何建设都要优先考虑老百姓的利益,在园区建设过程中,广泛发动老百姓的积极性,通过土地流转、投工投劳、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等来提高农民收入。农民在黔南州“185工程”农业产业化中尝到了甜头,因此对全州农业园区的规划与创建表达出极大的热情。全州29个园区在农村土地流转中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土地流转的范围由亲戚、邻居流转,到本组、本村内流转,再向跨村、跨乡转化;规模也由几分、几亩转向几百亩甚至上千亩的适度集中,增强土地的抗风险能力,收到了遏止耕地抛荒、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目的。 五、园区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1、管理机制体制缺失。由于园区建设工作起步较晚,管理机构以及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2、人才缺乏。农业产业园区创建在省内还属于摸索阶段,园区职能部门严重不健全,而园区所属县、市原有管理和技术人才资源不足,再加上园区管理机构的职级和发展前景并不十分明朗,致使园区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匮乏,难以提供到位的服务。3、财政困难,黔南州是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自治州,财政收入低,属吃饭财政,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撑产业园区建设。资金筹措已经成为园区建设的主要问题和困难。4、管理经验不足,目前,全州乃至全省农业园区建设刚刚起步,各项管理工作还是摸着石头过河,缺乏相应的管理经验。六、对园区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1、建立健全园区组织机构,加快建立园区管委会,园区领导班子原则上按县级或副县级高配,以增强决策和执行能力。明确园区管委会为常设机构,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