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苑篇之含蓄委婉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方案教学内容第二讲: 形式灵活 彰显美趣授课时间2010-2011年第一学期授课班级教学学时课 型理论课 理论与实践课 实践课教学目标能力(技能)目标知识目标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角度,能从语言、修辞、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等方面来赏析诗歌的含蓄美,从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把握表现含蓄委婉的表达技巧,明确语言如炼字,修辞如比喻、双关隐语等,表达方式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细节描写及表现手法如对比、象征、比兴、烘托、用典、虚实等在表现含蓄委婉中的作用,把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角度。能力训练任务及案例单项任务: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角度,能从语言、修辞、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等方面来赏析诗歌的含蓄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综合任务:小组练习,合作交流,互为师生,取长补短。参考资料人文英华及网络资料教学过程引入课题:回顾旧知识 诗歌,是文学百花园里的一支奇葩。尤其是古典诗歌,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经千万年而依旧光泽奕奕,不知陶醉过多少为其痴迷的红尘男女。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国古代诗歌语言凝练,内涵丰富,具有浓厚的耐人寻味的含蓄美。什么是含蓄呢?古人说,含蓄就是要“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就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就是“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清人刘大木魁所说:“或句上有句,或句下有句,或句中有句,或句外有句,说出者少,不说出者多。”(论文偶记)由此看来,含蓄就是用极少量的具体的可感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以瞬间表现永恒,以有限传达无限;用富于概括性和内涵丰富的形象去遥指天外,给读者以想象的无限广阔的空间。可以说诗愈隐而不露、意在言外,其味愈浓郁强烈。诗贵含蓄而恶浅露。中国历代诗人都把含蓄美作为一个重要的创作原则。如何才能增强诗歌的含蓄美呢?纵观中国古代诗歌历史的长河,我们不难看出个中道理。 首先,文字的锤炼可以使诗含蓄。炼字炼句可以丰富诗的意境,加深诗意的表达,获得耐人咀嚼的艺术效果,从而增强诗的含蓄味。譬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谓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送别诗,尤其是三四句,是流传久远的千古佳句。第三句写劝酒,一个“更”字表现出诗人劝酒的般勤。诗人和朋友酒已经喝了不少,离别的时刻也越来越近,为什么诗人还要频频敬酒呢?第四句道出了诗人劝酒的心意:“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句既写出了远行人今后生活的寂寞孤单,也写了诗人对朋友今后生活的牵持与关怀,一语道出了远行人与送行人双方心底深处那种真挚、复杂的感情。文字看似平常,却蕴含着诗人奇崛激荡的情思。中国古代诗人很讲究炼字。我们身边也流传了不少关于诗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故事。例如:宋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最先用的是“到”字,吟完之后,王安石觉得“到”字太平直,不够形象,缺乏诗意,后先后又改为“过、入、满”,一直到“绿”字,几经变换,最后才确定,不仅表现出春风吹到江南,更能表现出春风吹,大地变绿,万物生长的盎然春意和勃勃生机。从“到”到“绿”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完全不同深度的意境。表现力不同,它的隐含信息内容也不同。同样的例子还有贾岛的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其中“僧敲月下门”中的“敲”也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作者最初想用“推”字,再三斟酌,最后才改为“敲”字。不同的选择,给了我们不同的隐含意境。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 宋代宋祁的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浓”“好” 本词歌咏春天,洋溢着珍惜青春和热爱生活的情感。上片写初春的风景。起句“东城渐觉风光好”,以叙述的语气缓缓写来,表面上似不经意,但“好”字已压抑不住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以下三句就是“风光好”的具体发挥与形象写照。首先是“縠皱波纹迎客棹”,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盈盈春水,那一条条漾动着水的波纹,仿佛是在向客人招手表示欢迎。然后又要人们随着他去观赏“绿杨”,“绿杨”句点出“客棹”来临的时光与特色。“晓寒轻”写的是春意,也是作者心头的情意。“波纹”、“绿杨”都象征着春天。但是,更能象征春天的却是春花,在此前提下,上片最后一句终于咏出了“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绝唱。如果说这一句是画面上的点睛之笔,还不如说是词人心中绽开的感情花朵。“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其次,修辞手段的恰当运用可以增添诗歌的色彩,丰富诗歌的意境,引人深思,含蓄蕴藉。1.比兴。比,即比喻。比喻能把抽象的情感形象化,耐人寻味。如李后主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江水东流喻无尽愁思。文心雕龙比兴说:“比显而兴隐。”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以甲事物兴起乙事物,把看似没有联系的事物联系起来,所表达的情思也含蓄蕴藉,耐人寻味。李商隐的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的这首七律,颔联、尾联都用了比喻,颔联的比喻尤其精美,将抽象的感情变成生动优美的艺术形象,感情真挚,意境含蕴。美妙传神的比喻,不但能使所咏事物形象鲜明,而且可以加强抒情的气氛。三、四句,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尽管痛苦,也只有忍受。所以,在这两句里,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这些感情,好象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不应,这里是“不顾”的意思),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造意与无题的“春蚕”句相近。不过,这里的春蚕“何惜微躯尽”,是在料定“缠绵自有时”、前途颇有希望的情况下产生的意念。无题“春蚕”句则不然,就其表现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现的追求是无望的,却又是不计希望之有无的,感情境界有差异,联想也更为曲折。以蜡烛的燃烧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隐以前的南朝乐府中,也不少见。如“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陈叔达,同题)等皆是。“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样是用蜡烛作比喻,却不是单一地以蜡泪比拟痛苦,而是还进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终生以随,联想比前人深微复杂得多,形象的底蕴也因此而丰富得多了。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首诗选自古诗十九首。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所编文选内收录有无名氏古诗多首,题为古诗。这些诗大多作于东汉末年至建安之前几十年间,作者多属于中下层文人,反映的主要是中下层文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描写仕途失意的苦闷和悲哀,一类写游子思妇别离相思之苦。具体而言,离情别绪、人生的失意和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的基本情感内容。因此后人往往将它看作一个整体,又由于它们共有十九首诗,故用古诗十九首来命名。这首诗叙述的是牛郎织女的故事。题目为迢迢牵牛星,但本诗的主人公并不是牛郎而是织女。织女的形象源于民间传说。在人们的心目中,织女是勤劳、美丽、多情的化身。本诗着重刻画的是织女哀伤不幸的一面。诗篇开头,由牵牛星引出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引出织女织作的场面,但这并不是本诗叙写的重点,“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句承上启下进行过渡,一下子将孤独、哀怨、痛苦、不幸的织女推到了读者面前,与她日夜相思的牛郎却因隔着天河而不能相见,天河水清且浅,两岸相距并不遥远,却无人给他们搭上一座小桥让二人相会,织女只能默默凝视,欲语不能,盈盈粉泪,柔肠寸断。这真是“凄凄惨惨戚戚”,让读者感慨哀叹,唏嘘不已。这首诗之所以流传久远,还在于它深刻的内涵,诗句表面是写织女相思牛郎的事,而实际是抒发人世间思妇对远在他乡恋人的离愁别绪。古诗十九首的离情别绪,表现为思乡和怀人。有游子深切的思乡情怀,思妇的闺思和愁怨。天上的熠熠双星及其美丽的爱情传说,是容易使久居深闺的妇人彻夜难眠,触动她们满腔的离愁别绪。本诗明写神话故事,暗写现实生活,以委婉曲折的手法,抒发闺妇的感伤情怀。迢迢牵牛星这首诗正是由于思想内容与写作技巧的有机统一,才使得它产生了恒久的艺术魅力。青玉案1北宋贺铸:“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2。锦瑟年华谁与度3?月桥花院,琐窗朱户4,只有春知处。飞云冉冉蘅皋暮5,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6。”【注释】1青玉案,词牌名,取于东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一诗。又名横塘路、西湖路,双调六十七字,前后阕各五仄韵,上去通押。2凌波:形容女子走路时步态轻盈。横塘:在苏州南十时许。芳尘:指美人的行踪。3锦瑟华年:比喻美好的青春时期。4琐窗:雕刻或彩绘有连环形花纹的窗子。5冉冉:流动的样子。蘅皋:长着香草的沼泽中的高地。蘅即杜蘅,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彩笔:比喻有写作的才华。事见南朝江淹故事。6梅子黄时雨:四五月梅子黄熟,基间常阴雨连绵,俗称“黄梅雨”或“梅雨。”这首词通过对暮春景色的描写,抒发作者所感到的“闲愁”。上片写路遇佳人而不知所往的怅惘情景,也含蓄地流露其沉沦下僚、怀才不遇的感慨。下片写因思慕而引起的无限愁思。全词虚写相思之情,实抒悒悒不得志的“闲愁”。立意新奇,能兴起人们无限想象,为当时传诵的名篇。“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连用三个比喻,既含眼前之景,又写出心中之情。2.双关隐语。“言有尽而意无穷”从来都是古诗中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双关手法的运用可谓是一举两得,一箭双雕。(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的塞上听吹笛在这一点上做得极妙,“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此诗要表达将士们的思乡情怀,诗人故意将梅花落这首思乡的曲子分开来写,达到一语双关之妙,一方面是梅花落的曲音落满整个关山,让戍边将士体味到了浓浓的乡思;另一方面,由“借问“引起人们遐想,把梅花落的笛曲幻化成故乡的梅花随微风散落,洒遍关山的具体形象,委婉巧妙地表现了守边战士的怀乡之情。可谓一语双关,妙趣无穷。高适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译文】 冰雪消融,胡地已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时分,战士们赶着马群回来,明月洒下一片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澄明的夜色中,从戍楼中传来熟悉的梅花落曲调。风传笛曲,一夜之间传满了关山。高适是作为边塞诗人昂首于唐代诗册的。他的诗,总是闪烁着刀光剑影,总是于金戈铁马中显示出一种苍劲,无论是“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的凄凉,还是“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寂寥,即使是“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的难以自抑的愁绪,都让人读出一种叫着悲壮的东西。 高适曾一度浪迹边关,他两次出塞,去过辽阳,到过河西,边关的风雨铸就了他安边定远的理想,也孕育出他那激昂粗犷的诗情。然而,在他的那些雄浑的旋律中,塞上听吹笛一曲,却跳动出别具一格的,冰清玉洁般的音符,这又给他的边塞诗添上了另一种色彩。 诗从“雪净”起笔,传递出的则是边关解冻、春回大地的信息,由此,诗人了无痕迹地引出了牧马晚归的开廓情景,而“月明”又极柔和地为此添上了清澄的一笔。闭着眼晴,我们的脑海里就会自然地涌出这样的一幅画面:漫漫边关,残雪已收敛起它最后的一片花瓣,茵茵的绿草便从眼前一直漫上了辽远的天际,夕阳依在远山的肩上,安然而祥和。暮色开始缓缓地走了出来,顿时,山野披上了一层灰色的袈裟,牧马人吹起嘹亮的口哨,马群在口哨的召唤下,隐没在灰色的山野中。这时,月亮出来了,清澈如水的月光流泻而下,表达着一种靓丽,写意着一种圣洁。一切是如此的静谧、平和,而隐含在这幅画面背后的却还有另一种意味,则是胡马北还,狼烟暂息,边关危解。于是,也就有了戍楼里的羌笛声,悠悠地沉浮,弥漫在清越明澈的月光里。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在这样苍茫而清澄的夜境里,羌笛的声音如泣如诉,它牵拽出的是戍士们对千里之外家乡的绵绵思情。“梅花何处落”,诗人将梅花落这一曲名的三字拆开,而“何处”则又是无计排遣的思乡之情的天问。它与李白的“谁家玉笛暗飞扬,散入春风满洛城”的意境,可谓异曲同工。风传笛音,音满关山。于是,那关山静寂的夜空里,让人感到飘落的不仅仅是笛声,还仿佛飘落着落梅的花片,那幽幽的梅香,也顿时溢满了整个的天地。这一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它以有声的笛音,描述出无语的落梅,与起笔的清雅空灵的“雪净月明”和谐地组合在一起,交错于一体,构成清丽而邈远的意境,实在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 塞上听吹笛,虚实相间,刚柔相济,构思之巧妙,言辞之婉转,情思之含蓄,意境之深远,实在是一首既有独特风格,而又诸美同臻的诗作。无疑,它是唐人边塞诗的上品。又如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却有睛。”“晴”怀“情”同音,是双关隐语。从字面上看,是指天气“无晴”与“有情”,而字里而则是说恋人的“无情”与“有情”。要说心爱人儿对自己“无情”嘛,她又羞羞答答地向自己表示了爱意;要说“有情”嘛,她表示的爱意却又是那么朦朦胧胧,叫人捉摸不透。诗意显得含蓄有味。这是运用双关创造的含蓄美。 南朝民歌西洲曲:“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莲”谐音“怜”,“莲子”谐音“怜子”,表明了女子对情郎既怜且爱的深情。托“梅”托“莲”来表达相思。“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折梅表达思念之情,以自然景物起兴。“莲花”、“莲子”、“莲心”,由外而内“彻底红”。“莲心”即“怜心”,“彻底红”即红得透彻,喻爱情的赤诚坚贞,语意双关。婉转倾吐真情,耐人寻味。又次,诗歌的表达方式也能使诗歌的表达委婉曲折,从而形成含蓄美。1借景抒情。情与景的关系: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藉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诗人要将看不见摸不着的虚的情感表现出来,往往是化情思为景物,读者则必须化景物为情思,抓住景物特征,融入诗人营造的氛围,体会其情感。如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描写秋天傍晚时山间的景色,明月、清泉、青松、绿竹、青莲、鱼舟、浣女,就像世外桃源一样。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表现了诗人对安静纯朴生活追求,也反面表现了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明月、清泉、青松、绿竹、青莲这些美好的事物,象征了诗人高尚情操。这里情与景融为一体,使人体会到含蓄的美。又如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后六句写南山的美景和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通过写飞鸟、南山、夕阳、秋菊,表现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高洁人格。作者没有直接点明“真意”,而是描写南山的美景,让人们从美丽的大自然的中悟出“真意”:人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美好的天性,应该回归清新和生机勃勃的大自然。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做相思泪。”(范仲淹的苏幕遮)【析】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暮时分的秋景。“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这首词的写景和抒情结合得就很自然。2托物言志。诗人将自己的志趣寄托在某个景物或动物上,通过赞美它或写它的某些特性来让读者读出自己的“志”(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追求等)。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驿外断桥,人迹罕至,梅花在此间悄无声息地开落,清冷寂寞,孤傲绝俗,无人欣赏,独自愁,更著风雨,饱受摧残,生存环境如此险恶。梅花志趣高洁,不争浮华,纵然碾为尘土,也清香如故,气节可嘉。赞梅,亦是词人自赏。此词寄寓了作者的身世之感,以梅自况,表现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崚.傲骨。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作者通过梅花赞扬类似梅花品格的人,在最艰难的时候,傲立在困难中不被困难打倒,并且不骄不躁。当我们熬过困难,迎来幸福时依旧那样的默默无闻,夹在人群中感受大家共同的欢乐。)宋人欧阳修的画眉鸟写道:“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对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人间自在啼。”诗中写画眉在林间自由啼啭,与那锁在金笼中的鸟儿形成鲜明对照。如果仅感知到这个层面,则失之肤浅。其实,诗人朝中为官,正直敢言而受到守旧派的打击被贬滁州,朝中的险恶与放情于滁州山水的自由自在恰成强烈对照。诗人有感于山林中画眉鸟的鸣啭,触景生情,托物(画眉)寄意而作次诗,其寓意也就不言自明了。3.细节描写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见微而知著”、“尝鼎一脔”“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效果。(细节,顾名思义就是细微末节,但往往牵涉文章的整体结构,可以起多种作用,如既能刻画人物,又能点染环境气氛,还能发展故事情节)例1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析】诗人仅摄取杨贵妃看到跑马飞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一切尽在不言中了。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由此可见,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至于外人是不知内情的,看到快马飞驰的紧急情况,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妃子笑”的细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例2: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元稹行宫)【析】此诗寓引古鉴今之意,抒凭吊今昔之情,向来极负盛名。诗云唐诗别裁说它:“只四语已抵一篇长恨歌矣。”养一斋诗话称它:“一十个字,足赅连昌宫词六百字,尤为妙境。”究竟妙在何处?在于“小处寄慨,倍觉嗟叹有情”(纪昀)。诗人只是选取了白头宫女“闲坐说玄宗”的细节组成全篇。按说这些宫女从红颜到白发,在冷宫痛苦熬煎了一生,其罪,非玄宗而谁?她们应该怨玄宗、怒玄宗、恨玄宗,然而,诗人抛开了许多激烈的事情不用,只是让这些宫女,闲坐无聊,数说玄宗昔时的繁华,以消磨时光。如今,她们既不愤激,也没有感叹,只是麻木地说说而已,甚至谈起自己的过去,像谈论别人的故事一样,心如死水,无怨无恨。“闲坐说玄宗”看似轻笔带过,然而,厚积薄发,蕴含了诗人多少不胜今昔之感慨!所以,沈德潜赞曰:“只说玄宗,不说玄宗长短,佳绝!”例3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就是抓住游子临行时慈母缝衣的细节表现了一种浓浓的亲情牵挂。再次,诗歌的表现手法也能使诗歌的表达委婉曲折,从而形成含蓄美。1.运用象征手法能形成含蓄美,譬如,李后主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间,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词中“林花”象征自己,“胭脂”美人象征国家,内容是哀伤自己失国太快,长恨自己失国不能复国。词人不敢明言,而又不能不发抒内心的痛苦,故而借助象征来表情达意。这是运用象征手法创造含蓄美。2.引用典故创造含蓄美。典故本身的意思就是丰富的,而引用典故创造新意就形成了一种意境特别深远的含蓄美。用典既能使行文精练、含蓄、丰富,又能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因此,古今诗词作者多喜用典。用典有引用前人诗句和用事两种。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姜夔扬州慢中有多处引用。例如,“春风十里”引用了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辛弃疾的词是以多用典故出名的,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首词上片用了孙权、刘裕二个典故,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拓宇开疆,造成了三鼎峙的局面,他的英雄业和千古江山辉映。刘裕崛起孤寒,以京口为基地,削平内乱,两度挥师北伐,收复故土,建功立业。在这里作者发的是思古之幽情,写的是现实的感慨,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忧国虑民、胸怀恢复大计的爱国词人的形象,可谓蕴藉极深。下片“廉颇”一典的使用更能让我们深刻地理解词人的忧愤之深广,意深而味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这些典故,一方面原是这个“怀古”题目里应有的历史事实,一方面又是借用历史事实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熟知易解的典故,能以少数文字表达比较丰富的意思,能给人以具体鲜明的印象,达到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效果。将典故运用得出神入化者当数辛弃疾,他的永遇乐怀古中“千古江山”六句,追忆三国时的吴帝孙权,在对人世沧桑的感叹中倾注了自己对孙权的仰慕之情。“斜阳草树”六句,缅怀东晋时的刘裕,盛赞其北伐时的雄姿和声威,暗示出自己杀敌报国的决心,从而也表达出自己渴望以二人为榜样,为楷模,能够“金戈铁马”报效祖国的衷心。最后以廉颇自比,抒发自己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感慨。可以说整首诗就是典故的重新组合,但是却丝毫看不出有矫作之态,相反的,把诗人的那种渴望报效祖国的情怀表达得更加含蓄蕴藉。)李商隐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首诗是咏叹爱情与感伤身世的名篇,全诗四联,中间两联皆巧用典故,作委婉含蓄的表达。首联借物起兴,抒写作者亡妻之痛,不遇之感,贪联用“庄生梦蝶”的典故暗喻自己一生政治上的远了抱负,爱情上的美好思想,都已成为过眼云烟,宛如做了一场短暂的春梦。用“杜鹃啼血”的典故暗喻自己的深沦不偶,伤逝悼亡之痛,以此聊泄心头的骚愤与伤感。颈联用“沦海遗珠”的典故暗喻自己虽处清时,然珠藏海底,不为时用,加之爱妻亡故,形单影只,自然不免有“沧海遗珠”之叹。用“蓝田良玉”的典故暗喻自己才调无伦,却遭埋没,但文章词采,终将显耀于世,尾联是以抒情感汉作结,说自己这种感伤之情,岂待今日追忆,才不胜惘然,就是事情发生的当时,也即感到情怀惆怅,苦育难言!诗中,作者不直抒胸臆,而借助于这些典故来作委婉含蓄的表达,让读者去想象揣摩,从而收到发人深思,经久玩味的效果,这是引用典故创造的含蓄美。 3.对比。先看一首诗: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唐元稹行宫此诗至少包含了三组对比,一是以宫花之红与行宫之寥落对比,二是以花开之艳与宫女的头发已白、青春不在形成对比,三是以花开正盛与宫女的寂寞形成对比。诗歌以乐景写哀情,对比鲜明。这些宫女在如花的季节被选入宫,在长期幽闭之中,凄凉度日,红颜渐衰。最后一句,引而不发,却意在言外:“闲”,实写今日之凄凉;“说”,虚写对青春的回忆。王昌龄长信秋词其三:“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这篇诗写宫廷妇女的苦闷生活和幽怨心情。诗中前两句写天色方晓,金殿已开,就拿起扫帚,从事打扫,这是每天刻板的工作和生活;打扫之余,别无他事,就手执团扇,且共徘徊,这是一时的偷闲和沉思。徘徊,写心情之不定,团扇,喻失宠之可悲。说“且将”则更见出孤寂无聊,唯有袖中此扇,命运相同,可以徘徊与共而已。后两句进一步用一个巧妙的比喻来发挥这位宫女的怨情,仍承用班婕妤故事。昭阳,汉殿,即赵飞燕姊妹所居。时当秋日,故鸦称寒鸦。古代以日喻帝王,故日影即指君恩。寒鸦能从昭阳殿上飞过,所以它们身上还带有昭阳日影,而自己深居长信,君王从不一顾,则虽有洁白如玉的容颜,倒反而不及浑身乌黑的老鸦了。她怨恨的是,自己不但不如同类的人,而且不如异类的物小小的、丑陋的乌鸦。按照一般情况,“拟人必于其伦”,也就是以美的比美的,丑的比丑的,可是玉颜之白与鸦羽之黑,极不相类;不但不类,而且相反,拿来作比,就使读者增强了感受。因为如果都是玉颜,则虽略有高下,未必相差很远,那么,她的怨苦,她的不甘心,就不会如此深刻了。而上用“不及”,下用“犹带”,以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了其实是非常深沉的怨愤。凡此种种,都使得这首诗成为宫怨诗的佳作。4.虚实相生。“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相反相成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1:姜夔扬州慢:“淳熙丙申正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壁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此词中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词人路过扬州,目睹其荒芜残破,百感交集,自度此曲,以抒故国黍离之悲。“淮左”三句点明扬州昔日名满国中的繁华景象,以及自己对传闻中扬州的深情向往。解鞍驻马之后,映入眼帘的只是丛生的野草,无边的荠麦,与昔日“春风十里扬州路”的盛况截然不同。“自胡马”三句,言明眼前的残败荒凉完全是金兵南侵造成的,而且,更深一层的是在人们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创伤。“渐黄昏”二句,以回荡于整座空城之上的凄凉呜咽的号角声,进一步烘托今日扬州的荒凉落寞。下片化用杜牧系列诗意,抒写自己哀时伤乱、怀昔感今的情怀。词人到了扬州,不能不想起杜牧。于是,便化实为虚,将自己初临扬州所见所闻而引起的内心巨大颤动,推到杜牧身上。“杜郎”成为词人的化身,词的表面是咏史、写古人,更深一层是写己与叹今。全词洗尽铅华,用雅洁洗练的语言,描绘出凄淡空蒙的画面,笔法空灵,寄寓深长,声调低婉。具有清刚峭拔之气势,冷僻幽独之情怀。)李煜望江南正是借此达到令人回味无穷的地步的。望江南:“多少恨,咋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全诗只一“恨”字写实,其余皆虚,却能在虚写中见出真实之妙。“无穷的亡国之恨都是昨夜的梦境惹的祸,曾经的一国之君,游览上苑的美景,那场面何其壮观,何其繁华热闹,正是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此诗就是在这样一种令人流连忘返的梦境中煞尾,给人以无穷的想象,正所谓梦境越是繁华梦醒后的凄苦越是难耐,爱到极至也会恨到极至吧。相辅相成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例1:“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年中国玻璃纤维增强石膏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热能存储(TES)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灰处理系统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游戏机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清洁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顶板架子施工方案
- 2025至2030年中国织锦画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电筒万历收音机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渔网经编机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模块组合多方位旋转楼梯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报告
- 和医院签运营合同协议
- 2025-2030有机肥料产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2025年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测试卷(附参考答案)
- 2024年高考数学真题(北京卷)试题试卷原卷答案解析
- 2025年安全生产月主题培训课件:如何查找身边安全隐患
- 职代会知识培训课件
- 英语试题2025年东北三省四城市联考暨沈阳市高三质量监测(二)及答案
- 第十五讲新时代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2012--第十六讲文明新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专家大讲堂课件
- 第四章 问题解决策略:特殊化 课件 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 2025年快递业务员快件处理等职业技能资格知识考试题(附答案)
- 预防AI换脸诈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