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池州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题目幼儿园隔代教养型幼儿生活适应行为研究以池州市S幼儿园为例题目性质社会实践中完成基础理论研究文献 综述型其它实验实习工程实践社会调查一、选题依据和目标(该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主要参考文献)(一)问题的提出1、理论要求适应是个体改变其角色、规则以减轻情境中压力的能力。不适应的行为往往影响个体的日常活动,而好的适应行为则促进了个体在家庭、学校、社会上的独立性。适应行为的研究起源于有关智力落后定义及诊断标准的探讨。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渐成为智力落后幼儿心理与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是适应问题不仅仅只存在于智力落后幼儿之中,在幼儿的学习、生活中也会面临适应的问题,很多研究表明了幼儿存在着生活适应问题,如学习不良幼儿会体验到更多的压力,较少得到同伴和成人的支持,适应性很差,而且适应与学生的压力有关1。学习不良问题已成为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方面,这就使适应问题研究更加重要。幼儿的生活适应能力已成为其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按照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个体首先需要满足生存和生活的需要,才能有更高层次的需要,如此,作为幼儿要做到生活自理,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为将来奠定发展基础。同时作为社会的个体,必然要与周围环境保持联系,因而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与他人和周围环境保持和谐关系,才能使之身心健康发展。总之,生活适应是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2、现实需要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种文化相互碰撞,这种急剧变迁的社会环境影响着每一个个体,当然对幼儿也产生了影响深远,幼儿阶段正好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期,对生活是否有良好的适应,将会影响日后各方面的发展。幼儿随着年龄的成长,不仅身心特质日趋成熟,而且知识、技能和社会经验也日益丰富。于是新的问题,比如:焦虑、孤僻、处理不好同伴关系等问题,都因为生活不适应开始产生。生活适应是评价幼儿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如何培养幼儿良好地适应生活,也成为刻不容缓的课题。郭兰婷等的研究表明,幼儿适应行为与性别、社会风气、听取别人意见、子女数目、主要照管人、养育类型和家长对孩子做事的态度等变量相关,不良的家庭环境是造成儿童行为问题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山西张玉安等的调查表明,有退缩行为的儿童家长对孩子管教过严的占74.07%,而一般儿童只占38.8%,差异非常显著,此外,父母关系不和或教育态度的不一致也使儿童紧张、恐惧、无所事从,没有安全感和信任感,难以适应新环境。2因此,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隔代教养型幼儿展开对其生活适应行为的研究,为促进其生活适应行为的发展提出更好的建议。(二)研究意义 1、通过本研究,得出关于隔代教养型幼儿生活适应行为的第一手资料,探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2、引起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重视并改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3、通过本研究,厘清自己对于幼儿生活适应行为理论和实践的认识,提高自己的教育研究能力。(三)相关概念界定 1、教养、隔代教养、隔代教养型幼儿“教养”,中国古时三字经就提到了,指的是人从小就应该习得的一种规矩,待人接物处事时的一种敬重态度,特别指出,人若没有教养,便是家长老师的失职。在西方文化中写作“MANNER”指的是礼貌,规矩,态度,风度,生活方式,习惯等等。现代汉语词典对“教养”的解释是指一个人文化品德的修养。隔代教养属于家庭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表述的是原来本属于父辈教养的责任现在由祖辈来承担。1隔代教养指的是幼儿教育的主体为祖辈(或大部分由祖辈)来承担,父母与孩子接触时间少,甚至完全放弃对孩子的抚养与教育。2、适应、适应行为、生活适应、生活适应行为“适应”一词源于生物学中的“调试”,在达尔文的进化论中指:生物为了求生存,适度地改变自己,并与其客观环境相互配合的过程。在皮亚杰(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中指出:适应是通过“同化”与“顺应”来完成的。同化就是指个体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上把新的知识归纳到已有的结构中去;顺应则是个体改变自身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适应新环境的需求。3可见适应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及连续的过程,包括了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协调的过程。皮亚杰关于智慧的本质作过如下描述:智慧是生物适应性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他认为,个体的每一个心理的反应,不管指向于外部的动作,还是内化了的思维动作,都是一种适应。皮亚杰主要是从认知发展角度阐述适应,而多数研究者对适应行为的理解是把它等同为社会能力和社会成熟。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Masfow)在1954年就指出:适应是一种和谐的状态;是个人与环境间建立美满的关系;是个体需求与环境需求协调一致的状态。全美智力落后协会对适应行为的定义是:个体达到人们期望与其年龄和所处文化团体相适应的个人独立和社会责任标准的有效性和程度4。这个定义在美国被很多人认同。适应行为与个体所在家庭和社会的期望密切相关,而期望又往往随文化而异。在一种文化下被认为是合适的、被期望和鼓励的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下则不然。这样,考虑到不同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适应行为的内涵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5。例如,按照艾里克森的观点,对他人的不信任是一种消极的东西,但是在高犯罪率和高暴力的社会背景下,一定程度的不信任却是需要的适应性行为。一般我们认为,适应行为指满足个人生活和社会要求所需的日常活动能力或个人用以满足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要求的行为6。从20世界50年代开始,在心理学界,关于生活适应的理论探讨已经很丰富和深入,实证研究也越来越多的为社会大众服务,并且取得了很多成果。 7人的适应也就是生活适应,是指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与状态,并且达到个体与环境和谐一致的关系。主要涵盖了个体适应与社会适应两方面,包括自我认同、自我评价、人格发展、情绪调节以及人与各类环境的互动(如:家庭、学校、社区和社会)等,同时环境因素除了这些物理环境外,还应该包括人际关系及心理因素等非物理环境。台湾学者吴新华(1996)指出适应有很多含义,但归纳起来只有两层:积极的适应和消极的适应。8积极的适应是个体在改变环境的同时也对自我的需求进行调整, 使个体与环境能够处于最和谐的状态;消极的适应是个体只会被动地顺应环境,只有积极的适应才能做到适者生存因此在瞬息万变的社会生存竞争中,是否能适应成功,主要是看是否能积极地与环境达到和谐状态。针对幼儿,早期的学者把生活适应分为两个部分:个人适应和社会适应。其中个人适应包括了自我认同、自我概念、自我价、动机以及是否能接纳自己等;社会适应包括了社会技能、家庭关系、学校关系、同伴关系以及是否具有反社会倾向等。后期的学者把幼儿的生活适应划分为四类:个人适应、家庭适应、学校适应及同伴适应,如黄玉臻(1997)、蔡政玲(2001)、9李文钦(2003)、李雅芳(2005)等。综上可知,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其对生活适应的分类也不同。早期主要把生活适应分为个人适应与社会适应两方面,近年来多数研究集中于幼儿生活适应方面,因此把幼儿的社会适应细分为家庭适应、学校适应和同伴适应,本文的研究也采用此种分类方法,把幼儿生活适应分为四类(1)个人适应:包括自我的接纳与情绪感受,表达及了解自己;(2)家庭适应:指家庭的归属感,与父母的相处是否融洽;(3)学校适应:包括对幼儿园和老师的适应;(4)同伴适应:同伴相处和接纳以及能否妥善处理与同伴的冲突和矛盾 综上所述,在本研究中,生活适应行为指隔代教养型幼儿为了满足自己生活和社会要求,在家长和老师的指导和影响下所形成的对自己、家庭、学校和同伴保持协调一致的能力。1Wenz GM, Siperstein G N. Students with learning problems at risk inmiddle school: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adjustment. ExceptionalChildren,1998, 65(1): 91-100.2Dannison L;Smith,A.B. & Tammy,V.H. When grandma is mum;what todays teachers need to know. Childhood Education,1998:12- 16.3 黄祥祥. 论隔代教育与儿童心理的发展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60.基于以上对于教养和隔代教养的分析,隔代教养型幼儿是指由祖辈来承担文化品德修养教育责任并对孙辈进行教育的幼儿。4Mathoney JL, Bergman LR.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 in a developmental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positive adaptation.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2, 23:195-2175Luthar SS, Licchetti D, Bronwyn E. The con- struct of resilience: A critical evaluation and guildlines for future work. Child Development, 2000, 71: 543-5626陶德清.适应行为的基本理论及其测验.中国特殊教育, 1999, 3: 7-107Piaget,J,ThePsychologyoftheChild=M,Newyork:BasieBooks,1969.8Maslow,A.MotivationandPersonalityM.NewYOrk:Harpes,1954.9吴新华.儿童适应问题M.台北:五南,1996(四)研究综述1、国内外关于幼儿生活适应行为的相关研究(1)关于幼儿生活适应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当今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影响着每一个个体的价值观,而我们国家特有的国情如计划生育政策,大部分儿童都成为独生子女,父母不免对家中唯一的小孩娇生惯养,从而导致对困难忍受力的下降,使得许多幼儿生活适应力降低,产生适应问题而影响生活适应的因素颇多,通过文献的检索主要分为个人因素(如:性别、年级、自我概念、气质、情绪智力、成就动机等);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结构、父母教养方式、父母婚姻关系等)学校因素(如教师领导类型、同伴关系、学校的硬件与软件设施等);社会环境(如:地区差异、城乡差异、政治经济体制与文化差异等)。已有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结果,如:林士翔(2003)在一项关于低收入户与非低收入户学生成就动机与生活适应的相关研究中发现,成就动机与生活适应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即:成就动机越高,生活适应越好。邱雅芳(2008)关于小学生自尊、情绪智力与生活适应的相关研究中发现,自尊、情绪智力都与生活适应呈现显著正相关、即自尊、情绪智力水平越高,其生活适应越好。另外关于小学生生活适应是否存在性别与年级的差异,不同研究得出不同结果,没有得到统一的结论。如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在一项研究中发现小学生的生活适应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且女生优于男生;从年纪发展趋势上看,儿童的社会生活适应呈现上升趋势,他们的生活适应能力在不断地加强。但是在邱雅芳(2008)的研究中发现小学生生活适应不存在年级的差异,就性别而言,除了学校适应层面存在差异外,其他各生活适应层面不存在性别差异。黄玉臻的研究也发现学校所在地不同,其小学生的学校适应、同伴适应也存在显著差异。(2)幼儿生活适应行为的评估标准Arkoff(1968)指出四个生活适应良好的指标:(1)生活感受:指个人对现实环境感到幸福和满足,同时能够与环境互动且保持和谐的关系;(2)自我实现;个体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且完成每个阶段的任务;(3)自我关怀:指体能够了解、接纳、认同自我并且自我开放、自尊、自重;(4)适应环境:指个体能够准确无误地知觉环境,并且自由快乐地达到社会期望1。Kaplan和stein(1984)提出三个健康适应的指标:(1)了解自己的需求;(2)尊重别人的需求;(3)具有挫折忍受力和弹性。2张春兴!林清山(1959)认为在个体生活适应过程中,适应良好且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是在情绪上、智慧上、社会方面以及道德层面上都成熟的人;能够把人际关系维持得很好;自我观念很明确;有令人满意的自理效能;能够接受现实且身体健康。吴新华(1996)归纳出七项适应的特质:(1)正面地看待自己与别人;(2)客观地知觉和评估现实环境;(3)重视现在并且着眼于未来;(4)全心全意地工作;(5)拥有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6)体会并控制情绪;(7)自主和自在地生活。综上而言,一个适应良好的人不仅是对自己有信心,而且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并展现自己所具备的特质,他人愿意与自己合作,从而融入温馨和谐的环境中。(3)有关幼儿生活适应行为测量工具的研究AAMR适应行为量表(学校版)AAMR适应行为量表(学校版),是美国智力落后协会于1969年编制的适应行为量表的最新修订本,适用的年龄范围是3岁3个月至17岁2个月的儿童。量表共有95个题目,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独立功能、身体发育、经济活动、语言发展、计数和计时、职前职业活动、自我导向、责任心、社会化九个维度。第二部分包括社会行为、一致性、可信任度、定势和多动行为、自虐行为、社会冲突、交往障碍行为七个部分(AAMR Adaptive Behavior Scale-School, EditionK.Nihara等,1981)。儿章.适应行为评定量表以姚树桥、巽耀先1994年修订编制的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测试对象是针对3-12岁儿童,该量表包括感觉运动,生活自理,言语发展,个人取向,社会责任,时空定向,劳动技能,经济活动8个维度。此8个维度又各自分为3个因子,即独立功能因子(感觉运动,生活自理,劳动技能,经济活动),认知功能因子(言语发展,时空定向)及社会自制因子(个人取向,社会责任)。1户Jkoff,A.AdjustmentandMentalHealthM.NewYork:MeGraw一Hill,196802KaPlan,P.S&Stein,J.PsychologyofadjustmentM.Califomia:从厄daworth,hie,1984.2、国内外关于隔代教养型幼儿的研究(1)隔代教养成因的研究国外学者认为形成隔代教养的原因主要是社会问题和家庭问题。Anltranan Bee(2001)就指出隔代教养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包括儿童父辈家长离开家庭外出务工、无承担儿童教养的经济能力等,这些原因就使得祖辈家长在自愿或非自愿的情形下,承担起照顾儿童的责任。2隔代教养成因还包括儿童父母去世、吸毒、入狱、酗酒、离婚、家庭暴力、家庭性侵犯、爱滋病、儿童虐待、非婚生子、以及父母的精神疾病和贫穷等因素。3国内隔代教养的形成原因也比较复杂,目前探讨隔代教养形成的原因主要还是集中在传统文化与父辈家长外出等问题上。江川(2005)认为形成隔代教养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受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祖辈家长普遍把隔代抚养当成家族传宗接代的责任,所以形成了一辈子都要为儿女奉献的思维定势和心理特征,更是将照看孙辈作为自己晚年的必要“任务”;第二,中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父辈家长为了生存和发展得更好,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必然没有时间去教养自己的孩子,而祖辈家长由于赋闲在家也乐于代劳,这就使隔代抚养逐渐成为了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4沈卫华(2001)也认为,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老人都较愿意帮助子女照顾孩子,有的甚至把这作为自己的义务,并在照顾孙辈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另外,父母由于就业、进修、求学、经商等原因外出无暇照顾、教育子女,于是祖父母就顺理成章地承担起教育孙子女的责任。5此外我国台湾一些学者梁雅舒(2003)、翁福元(2000)、陈丽欣、林志忠等(2000)发现,祖父母承担亲职角色是因为孙子女的父母离婚、丧偶、受遗弃、滥用药物、情绪或精神异常、得爱滋病、戒毒、入狱服刑等等,使其无法教养自己的子女,祖父母则被选择来替代父母照顾孙子女的工作。6这就和国外学者有关隔代教养形成的成因分析大体相同。(2)隔代教养类型的研究国内学者一般将隔代教养划分为四种类型。顾芬芬(2005)把隔代教育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过分关注型、过分监督型、严厉惩罚型、民主理解型。前面三种隔代教养类型都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过分关注型是祖辈家长对孙辈呵护备至,代为其劳,这样容易养成孙辈的惰性;过分监督型是祖辈家长对孙辈的任何事情都要监督催促,这样就会养成孙辈的依赖性、缺乏信任感;严厉惩罚型是祖辈家长对孙辈一贯地责罚、一味地批评,这会使孙辈产生严重的自卑、自闭或叛逆心理。7最后一种是民主理解型隔代教养,也是最为理想的隔代教养类型,但在现实生活中祖辈家长却很少采用。卢乐珍(2004)则将隔代教育分为守旧型、纵容型、身教型和民主型四种。8守旧型隔代教育,祖辈保持着过时的老观念,只关心孩子物质方面的需求,忽略了孩子在人际交往、意志力等心理发展方面的需要;纵容型隔代教育,祖辈毫无原则地袒护包容孩子,极端的溺爱定会让孩子的发展畸形成长;身教型隔代教育,祖辈为孩子树立榜样,示范正确的言行举止,孩子在与祖辈的朝夕相处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了许多优良品质和生活习惯;民主型隔代教育,家庭中所有成员的意见和看法都及时得到交流和反馈,祖辈、父辈及孙辈之间增强了沟通,消除了隔膜。9(3)隔代教养利弊的研究隔代教养的优势国内的专家和学者一致认为,隔代教养主要有以下优势:祖辈家长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有丰富的养育经验和人生阅历、有平和宽容的心态等。这些都是隔代教养的巨大优势,如果正确运用,将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北京大学儿童心理研究所黄海波教授就曾指出,由祖辈带大的孩子,身体素质好,在生活照料和安全保障方面要强于其他教养方式下的孩子。10沈卫华(2001)认为祖辈家长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孙辈身上,而祖辈家长在社会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这些正是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和有效处理孩子教育问题的宝贵财富。11家庭教育杂志曾在 2004 年刊登过关于“隔代教育的利与弊”相关研究的一系列文章,其中卢乐珍(2004)就认为隔代教育有三大优势:祖辈有耐心,更宽容;祖辈有独特的智慧和才能;祖辈有抚育子女的丰富经验。12梅鹂欢(2004)认为,隔代教育本身并没有太大的问题,问题在于隔代教育和亲子教育之间如何进行有效衔接,并保持一致性。13隔代教育一方面能够减轻父辈家长的负担、促进家庭关系和谐,另一方面祖辈家长能成为孙辈与父辈家长的沟通桥梁,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可以并驾齐驱。14隔代教养的弊端隔代教育的弊端主要体现在祖辈对孙辈的溺爱,这对孙辈的成长构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同时,祖辈知识面的不足,也会导致儿童在家庭中得不到较好的教育,许多祖辈凭借旧思想和过时的经验来教育孙辈,导致隔代教养质量下降。李洪曾(2002) 调查了上海市部分隔代教养家庭,对隔代教育的不足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祖辈对孙辈的百依百顺的溺爱是隔代教育的最大弊端。15另外,由于祖辈家长的文化知识不足,隔代家庭教育总体水平的平均值低于亲代家庭教育水平,两者的差别在统计上有显著性意义。16易云(2002)认为,隔代教育虽然存在一定的优势,但从整体上看,其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祖辈对孙辈的爱总会有点过分,往往成为溺爱,这对孩子的成长毫无益处。17卢乐珍(2004)也承认隔代教育中存在着四种弊端:在情感和理智的把握上,容易重感情轻理智;在物质和精神的把握上,容易重物质轻精神;在活动和安静的把握上,容易重静轻动;在教育要求的把握上,容易与父辈产生不一致。18另外,孙红艳(2002)强调隔代教育会导致“亲子隔阂”,影响“亲子关系”。19.1Dannison L;Smith,A.B. & Tammy,V.H. When grandma is mum:what todays teachers need to know. Childhood Education,1998:12- 16.2Anltranan Bee. Grandparents Children &youth Nonfiction Families&family life,2001:559- 563.3赵梅,邓世英,郑日昌等.从祖父母到代理双亲:当代西方关于祖父母角色的研究综述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4).4江川.对隔代抚养的思考J.老年人,2005,(4).5沈卫华:论祖孙关系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作用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23,(5):82- 876 林琼芸:浅谈隔代教养家庭,http://tw/soci-ety/e- j/42/42- 25.htm.7转引自李星.试论单亲家庭隔代教育问题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9.8朱文硕.隔代教育面面观N.家庭导报家教周刊,2004- 11- 10.9朱文硕.隔代教育面面观N.家庭导报家教周刊,2004- 11- 10.10转引自来永娜.农村隔代抚养现象及其对留守儿童性格和学业的影响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9.5.11沈卫华.论祖孙关系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作用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23(5):82- 87.12卢乐珍.隔代教育: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J.家庭教育,2004,(10).13梅鹂欢.隔代教育的利与弊N.广州日报,2004- 7- 23.14梅鹂欢.隔代教育的利与弊N.广州日报,2004- 7- 23.15李洪曾.隔代教育的利弊分析J.山东教育,2002,(11).16李洪曾.祖辈主要教养人的特点与隔代教育J.中国家庭教育,2005,(1)17易云“.隔代教育”困扰家长N.生活时报,2002- 9- 26.18卢乐珍.隔代教育: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J.家庭教育,2004,(10).19孙宏艳.隔代教育的五大误区J.少年儿童研究,2002,(4).Mary L Blackburm. Americans grandchildren living in grandparent thouseholds. Journal of Family and Consumer Sciences.2000:24- 27.二、研究方案(包括研究内容、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研究进度安排)(一)研究内容1、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隔代教养型幼儿生活适应行为发展情况及原因分析;2、促进隔代教养型幼儿生活适应行为发展的建议。(二)研究方法1、访谈法本研究的访谈有两种情况,一是在每天观察之后对两个班级的教师有目的、非正式的半结构型访谈(自由式访谈);二是在整个观察结束后设计了专门的访谈提纲对园长和班级的教师进行半结构型访谈(半开放型访谈)。研究者先后与园长和所观察的两个班级的带班教师进行了深度的个别访谈为了避免教师被录音时的紧张情绪,在确定正式访谈之前,研究者先对教师进行了非正式访谈,访谈内容大部分是比较开放的问题,或者就当天的一些问题进行随机访谈。这样经常和他们讨论问题,研究者既能获得有价值的材料又能拉近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待比较熟悉后研究者开始正式访谈,并征得他们的同意后开始录音访谈。另外,为了尽可能地搜集更多有价值的信息,研究者还对一部分家长和教师进行了集体访谈,大家相互启发,使谈话内容比较全面深刻。2、观察法本项研究采用非参与式的自然观察,研究者的身份界定为非参与者,即以局外人的身份,进入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尽可能追随发生在不同场景中的幼儿间的行为,在此过程中收集幼儿的生活适应行为的案例以供分析。在观察方法上,在正式记录之前,研究者确保与被观察者比较熟悉,尽可能避免由于观察者在场而使得幼儿的行为表现不自然。在记录方法的选择上,研究者采取了以时间取样与事件取样相结合的方法,具体设定为每10分钟为一个基本的观察与记录时段,研究者对每一个时段中发生的第一次互动行为进行观察,在事件结束以后的时间内对事件发生的背景及整个持续过程进行白描式记录。在记录的时候,不仅记录互动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结果和幼儿的年龄,还记录幼儿发生互动时的语言、动作、表情以及互动中使用的材料工具。如果某个互动时间较长,超出了基本时段,或是在限定的时间内不能够记录完观察到的信息,直到此次活动结束为止,下一次观察记录在前一次全部完成以后的最近基本时段开始。如果在一个10分钟内观察对象没有出现,也同样顺延到下一个时段。观察范围包括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等在内的幼儿园的一日活动。3、文献法通过文献检索,系统了解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水平和程度,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寻找相关研究不足之处,以确定自己的研究内容。(三)研究对象以池州市某幼儿园S为例,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涤纶高弹丝合作协议书
- 2025年细胞毒灭活苗项目发展计划
- 高级会计考试考题解说
- 2025年各类敏感元器件的自动测试装备项目建议书
- 2025年超高压电缆输电系统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氟喹诺酮项目发展计划
- IT部入职培训计划
- 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建设与实施
- 儿童英语音标教学课件
- 供应链管理在零售业的实践教学课件
- 大跨度连续梁线型监控课件
- 产品开发设计课件
- 室内设计综合施工图制作教案
- 新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全册优秀教学课件(1-12课)
- 公司送电工作票
- 上期开特下期出特公式
- 案件进度管理规定表--执行
- 美国药品批发行业发展历程译稿
- 十字头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及精车外圆工装夹具毕业设计(机械CAD图纸)
- 含公式新财务报表模板 包括:三大报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和相关指标计算
- 移动通信终端NS_IOT测试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