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膜干涉法测量壁面摩擦应力实验指导书.doc_第1页
油膜干涉法测量壁面摩擦应力实验指导书.doc_第2页
油膜干涉法测量壁面摩擦应力实验指导书.doc_第3页
油膜干涉法测量壁面摩擦应力实验指导书.doc_第4页
油膜干涉法测量壁面摩擦应力实验指导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研究生流体力学实验油膜干涉法测量壁面摩擦应力实验指导书 学 号 DY1405107 姓 名 何仕培 实验日期 4.12 指导教师 郭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流体力学研究所一、 实验目的1. 掌握油膜干涉法测量壁面摩擦应力的基本原理、应用方法和测量过程中应注意的技术问题。2. 以不同攻角下平板边界层流动为观测对象,学会利用油膜干涉法测量不同边界层性态下(层流和湍流)的壁面摩擦应力,了解层流和湍流边界层表面摩擦应力差别;并学会如何利用这种方法去观测表面流动的典型复杂现象,如判定边界层转捩位置、流动分离和再附及分离泡等,对这种方法能够用来解决哪些流体力学问题有一个直接全面的了解。图1. 油膜干涉法测量表面摩擦应力原理图二、 基本原理油膜干涉法是基于薄油膜在剪切应力作用下表现出的特性,原理如图1所示。首先将油凃于模型表面形成薄油膜,当有流体流过,油膜变薄。利用干涉法测量油膜厚度随时间和壁面位置的变化,通过薄油膜方程可以确定当地壁面剪切应力。油膜干涉法积分形式的壁面摩擦应力(亦称剪切应力)系数计算公式: 其中:n0为硅油的折射率,在硅油的规格说明上可以找到;为光线折射角,先测量入射角i再计算得到;为实验选用单色光的波长;q (t)为来流动压;x为实验干涉图像中N级条纹的总宽度,如图1所示;为硅油动力粘性系数;t为时间,吹风时间t1到t2。三、 实验设备和实验装置2.1 水洞设备北航 D-1 低速风洞为三元回流式开口风洞,见图2。实验段截面呈椭圆,尺寸为 1.02 米0.76 米,长 1.45 米。最大风速40m/s,本次实验风速可设定为30m/s。图2.北航D-1风洞结构图2.2 实验模型 实验采用平板模型,如图3a所示,弦长400mm,展长560mm,厚20mm。头部采用1:3半椭圆形状。为保证流动二维性,侧面采用两块直径为600mm、厚20mm的端板,端板边缘加工成圆弧用于整流。模型安装时,转轴穿将平板模型和两端板连接起来,转轴位于端板中心。实验时,两端板固联于风洞,模型可转动。根据实验攻角变化间隔和范围,在端板上加工一组定位销孔,通过销钉与模型上削钉孔分别对应,实现攻角变化。可变攻角范围= 020,间隔=2。2.3.实验装置和观测系统实验装置和测试系统如图3b所示。包括照明灯具,模型表面处理,硅油和图像记录设备。照明灯具:选用欧司朗牌高压钠灯,波长589nm,功率200W。模型表面处理:模型表面要求可反射光,表面粗糙度低,折射率高。固需在测量区域粘贴聚酯薄膜(Mylar 膜),然后熨斗熨烫,保证薄膜贴附平整牢靠,避免起皱、气泡和划痕,如图4所示。硅油:选用阿拉丁牌实验室级二甲基硅油,粘度为100mPas,折射率1.4。图像记录:选用SONY DV 摄像机(型号HXR-MC58C)进行拍摄和记录干涉条纹图像,1200万像素,记录频率25帧/秒。a. 实验模型b. 实验系统设置图3. 实验模型和观测系统图4. 实验准备四、 实验观测内容实验内容分为两部分,定性观测和定量测量。1. 定性观测:通过油膜干涉法,观测不同攻角下平板边界层内的流动,重点关注不同攻角下边界层流的性态(层流还是湍流)和发生的复杂流动现象,如转捩、流动分离何再附等,并判断这些流动变化发生位置(转捩点、分离点及分离泡范围等)。实验攻角范围= 020。2. 根据上述定性观测结果,选择边界层为层流和湍流的两个典型状态,定量测量对应的壁面摩擦应力大小(计算一个流向位置即可),给出测量结果。对于其中的层流边界层测量结果,给出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图5 吹风过程动压随时间变化记录结果五、 实验记录1.必要的实验参数,如照明光入波长和折射角,硅油粘度(和温度有关)和折射率等。2.利用照相机或摄像机记录油膜干涉法的干涉条纹图像。3.定量测量过程需记录整个风洞吹风过程中动压的数据q (t),如图5所示。六、 实验步骤与实施1. 熟悉实验设备和仪器,安装模型和实验测试系统,做好实验准备;2.记录必要实验参数;3. 调整并确认实验攻角,模型表面涂油膜。4. 开车启动风洞,风速调整到30cm/s;5. 观察油膜干涉图像,图像效果比较好时,关闭风洞。近距离拍摄吹风后油膜干涉图像。6. 清除模型表面油膜,调整攻角到新的状态,重复步骤3-5。注:定量测量壁面摩擦应力实验需要全程记录动压数据。七、 实验报告(参考提纲)1实验条件和参数记录 实验雷诺数Re= UL /,其中U为实验风速, L为平板长度,为空气运动粘性系数;试验平板攻角;定量测量实验还需记录:硅油的折射率n0;硅油动力粘性系数;单色光的波长;光线入射角折射角(通过测量入射角i再计算得到);实验过程来流动压q (t)来流动压;干涉条纹结果中N级条纹的总宽度x;以及吹风起始时间t1和t2等。2实验结果和分析通过油膜干涉法定性观测结果,描述和分析平板边界层流动随迎角变化的典型流动现象,重点关注不同攻角下边界层流的性态(层流还是湍流)和发生的复杂流动现象,如转捩、流动分离何再附等,并给出这些流动变化发生位置(转捩点、分离点及分离泡范围等)。根据上述定性观测结果,选择边界层为层流和湍流的两个典型状态,定量测量对应的壁面摩擦应力大小,给出测量结果。对于测量边界层测量结果(= 0),计算理论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要求:报告中关于定性和定量实验结果都必需附有必要的实验图像结果。3.思考并回答问题1.通过自己实验测量过程,分析那些环节可能产生误差?并提出如何改进测量可靠性。2.如何利用油膜干涉法观测边界层转捩、流动分离和再附?3.如果测量有曲率的模型表面,如机翼表面的剪切应力,会有什么问题?如何消除曲率影响?4.本项实验为新开发内容,你认为开设这项实验有无必要?对实验的内容设置以及实验过程的组织和安排有哪些意见和建议?通过这项实验自己有哪些收获?参考文献: 1韩政,油膜干涉法测量壁面摩擦应力的实验方法D.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士论文,2013.2丁超:油膜干涉法测量表面摩擦应力的实验研究D. 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论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