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门外大学.doc_第1页
我的门外大学.doc_第2页
我的门外大学.doc_第3页
我的门外大学.doc_第4页
我的门外大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的门外大学虽然我有自学考试中文系的学士学位,也有华东师大修完“文艺学”硕士课程的证书,从事的职业是日语翻译,但我没有正式上过大学,而且十七岁从一个普通工人开始,工作长达四十三年有余,没有中断过工龄。1972年,我从复旦附中初中“毕业”,被分配到了复旦大学校办的石油化工厂当了一名小电工。可是师傅讲的电工原理我却一窍不通,因为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我就常常不去学校上课,初中更是十天半月才去一次,因为老师上门了,再不去就有点不好意思了。就这样,师傅还老是夸我,并推荐我参加了“工人理论队伍”,(也叫“学哲学小组”)。那时候动不动就说“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所以厂里的“工人理论队伍”就有了一张集体共用的“文科阅览证”,有了它,就可以进入复旦大学的“文科阅览室”了。在那个书籍极度稀缺的年代,居然有这么个近乎秘境的地方出乎我的想象,而且连一般文科师生都不能进入的地方,居然能让这个一文不名的小电工也混迹其中!我知道,发生这种天方夜谭式的事情,除了当了工人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私下里读了一点书。那时宣传儒法斗争,基本上能读通文言文的年轻人不多,不然师傅也没有理由推荐我。第一天进入“文科阅览室”,读的第一本书是孙子兵法。这可是历史上很多英雄人物都熟读的书。于是赶紧抄了一遍,然后花了两周时间把它背了出来,好在只有十三篇,背完了却觉得没多大意思,“兵者诡道”,那不是我能做的事,倒是后来师傅借给我的一本“内部资料”红楼梦诗词选注更对胃口,于是也抄了一遍,然后还是把精力放在了读鲁迅、庄子上。读庄子可以有不同的读法,所以民国时的刘文典敢于说:“在中国真正懂得庄子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庄周,还有一个就是刘某人。”庄子中的一句话:“来世不可待,往事不可追。”我把它理解为要紧的就是当下,因此任何情况下,内心都要坚持自由的意志,独立的精神。反正校办工厂生产车间的烟囱也没冒过几天烟,电工的活又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与其一本正经地无聊,不如学点东西。知道自己不是当电工的料,所以跟着外语广播讲座学日语。接着又发现可以混到“工农兵学员”的教室里去蹭课!于是中文系、外语系都有了我的选修课,而且授课的都是名师上课的教授们,也不管谁在听课。有一次听严北溟教授的课,没想到他随手一指,让我回答老子是什么人?我想人家是著名学者,何不乘机让他为我解惑?于是回答说,老、子,都有尊敬的意思,所以老子是老师的老师。他沉吟了一下说:“可以备此一说。”于是大受鼓舞。有意思的是,复旦大学居然也办起了“工人大学”,一共办了四期,我参加了最后一期。学期半年,是脱产的,于是去露一下面,溜去蹭课就更容易了。三年学徒满师那天,师傅交给我一叠日语资料,对我说,能够把它们翻译出来,不仅额外有些稿费,还有希望换个当翻译的工作。这话让我兴奋不已,接过来一看,却都是很专业的名词,什么“细胞膜”什么的,于是赶紧找来能够找到的所有有关的书来读。结果大致的意思是译了出来,但心里明白,与专业翻译的程度实在差得太远,只好对师傅说,我努力了,但肯定不能用。一次闲着和师傅一起看人玩军旗,他意味深长地对我说:“你这颗地雷,总有一天要被工兵挖出来,到时候看你怎么办?”我心里不由得一紧,那时候大家戏称“工农兵学员”为“工兵”,难道我讳莫如深的蹭课之事被他知道了?虽然我知道什么事都瞒不住他,可我也知道他常常把事情看破而不说破,于是就含糊过去了。恢复高考的一年后,师傅告诉我校办工厂要停办了,我们这些“小青工”将要被重新分配到食品厂,去流水线上当操作工了。他还说,这几天的活就不用你干了,抓紧时间去多听几堂课吧。我去蹭课时,每次有人找我,他总是对人推说我去了允许去的图书馆,或者医务室,他这是一直在为我打掩护呢!想起师傅一向对我的种种好处,一时感动得不行,竭力控制着不让泪水从眼眶中一出来,可是没成功刚上到小学五年级,我去老家与祖父待了一段时间,多少也算是享受了一段在自然中学习自然知识的快乐时光。农谚道:“斑鸠叫,春雨到。”特别是春夏间的晨昏二时,在老家的农舍里,总能听到远处朦胧的野地里传来斑鸠深沉而穿透力极强的啼鸣声,雨后温润而清新的空气里,连续不断“勃咕咕-咕-咕”的啼鸣,似乎至今都没有在我的耳边散去。我喜欢看祖父手里旱烟袋,背着手在高柳清风的岸堤上悠闲行走的姿态。而他最乐意做的事,就是读诗经。他告诉我,斑鸠又称勃鸪,由诗经召南:“维雀有巢,维鸠居上。”演化出来的成语“鸠占鹊巢”,说的就是鸤鸠,其实与斑鸠无关。祖父早年在城里教书,退了休,为了做最简单的自己,过最简单的生活,就回老家了。偶尔会有人特地上门来请他讲诗经,于是,陆玑撰的毛诗陆疏广要说:“鸠,鸤鸠也。今谓布谷。”明朝张岱的夜航船说的:“布谷即斑鸠。”就会被他信手拈来,然后说:其实布谷鸟的啼鸣声比斑鸠峻急得多,怎么可能是同一物!苏东坡调侃王安石时说,鸠可作九鸟解,因为“鸣鸠在桑,其子七兮。”鸠有七子,加上父母两个不就是九个吗?斑鸠不会产七子,一窝只产二卵,鸤鸠不仅占鹊巢,还将卵产于其他鸟的巢中。所以“鸤鸠在桑,其子在梅,鸤鸠在桑,其子在棘,鸤鸠在桑,其子在榛”。只要是有关斑鸠的故事,似乎没有祖父不知道的。他的话当然是不错的,因为斑鸠窝里确实只有两个蛋,把它们掏走了,斑鸠还会再下二个,孵了十七八天,如果还没孵出来,它也会再下蛋重孵。那时还没有保护野生动物的概念,邻家有把气枪,称为“别鸪枪”,我不知道为什么把斑鸠称作“别鸪”,还以为是“勃鸪”的讹误。一天从集市上买回一只很漂亮的珠颈斑鸠,想验证一下诗经说的:“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无论是斑鸠还是鸤鸠,吃了桑葚会醉的事,毕竟很少见。等我兴冲冲采了桑葚回家,却见斑鸠已经被割了喉,拔了毛!因为有人请了看病的郎中,没想到他见了我的斑鸠,说用斑鸠就能治病,祖父见他上门来要,不便推托就给了他。我不甘心,拿来本草纲目一查,居然证明郎中没有说瞎话,只好说一声江南农家常说的话:“鸪鸪归家,蚕豆开花”就完了,后半句“蚕豆开花黑了心”,就没说出来,花有各种颜色,唯独蚕豆花那样的黑色的罕见。祖父见我气鼓鼓的样子,就跟我讲起了欧阳修的鸣鸠诗:“天将阴,鸣鸠逐妇鸣中林,鸠妇怒啼无好音。天雨止,鸠呼妇归鸣且喜,妇不亟归呼不已。逐之其去恨不早,呼不肯来固其理众鸟笑鸣鸠,尔拙固无匹。不能娶巧妇,以共营家室。寄巢生子四散飞,一身有妇长相失”都说斑鸠巢简陋而小,下雨前雄鸟会把雌鸟赶走,天晴了又要把雌鸟呼唤回来。于是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称为“别鸪”的原因。不过,斑鸠巢里住不下雌雄两鸟并不是事实,宋人章甫的闻鹁鸪就说了鹁鸪的伉俪情深:“阴云欲暗江头树,屋角先闻鹁鸪语。潇潇渐作打窗声,谁道巢居不知雨。雨晴唤妇却同飞,须知此物心无机。岂比人间情义变,衔冤誓死不相见。”斑鸠的无心机,还在于它们成双成对的斑鸠飞到哪里,都会仔细观察远近情况,一旦确定安全了,就很少去看较远的地方,它们哪里知道人会事先隐蔽起来,等斑鸠观察完了,安心觅食的时候,才向它们开枪!“勃咕咕-咕-咕”的啼鸣声中,我终于明白了祖父为什么在“诗经名物”中特别关注斑鸠。陶渊明爱“悠然望南山”,我的书房里没有山可望,就常抬头望一眼书架上的那套古代散文选。这套中学教师进修用书中的上中两册,分别出版于1962年和1963年,1980年出版了下册,但我把它配齐以后,就不再去读它了。从老家回到城里,凭着别人扔掉的一本新词林,花了整整一年半的时间,读完了那二册书。居然也认识了繁体字,也勉强读通了文言文。所谓“凡有所学,必成性格”,从此就走上了每天必读书的道路。说起这二册书的来历,其实还是“偷”来的呢。那时有个互为影子的伙伴,他家里的藏书抄家被抄走了,等到我们想要读书的时候却没有书,于是他问我敢不敢一起去抄家物资仓库偷点回来?我们准备了自制的简易手电筒,腰里裹上布袋,乘着夜幕的掩护翻过围墙,进入他父母工作的学校,潜入了二楼的仓库。有点异样地发现门上订着的木条很容易就拿下来了,接着他拿起手电筒负责寻找需要的书,我负责把他挑出来的书装进布袋。紧张得上下牙直打战,蹑手蹑脚在架子面前走过,屋子里静得可以听到自己的心跳。突然,我感到似乎有人躲在架子后面,难道有埋伏!赶紧示意他把手电筒关了,正准备向门口转移,但对方的动作显然比他俩快!只听到门外走廊上传来了一阵不止一人的急促脚步声,却是友近而远的.原来是我们把先到者吓跑了!从此,我就有了这二册书和一套以后读了三年的史记。有了这个基础,从此就一发不可收拾,读书写作就成了我“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日课,仍然常常觉得,拜这二册古代散文选所赐处可谓多矣。曾经互为影子的伙伴后来和我一样远走他乡了。学有所成的他,多年后突然找到我家,我们又一起回忆了一遍当初窃书的每一个细节的时候,见到我书架上赫然放着他父母的遗物时,竟然潸然泪下!说起自学考试,就让我忍不住怀念起当时去图书馆读书的情形。那时一下班,就赶紧骑上自行车直接奔图书馆,顺路买个面包,一到图书馆就开始一刻不停地读书。书是自己带去的考试用书,图书馆里的书一般不读,一直到9点闭馆才回家,心里还常常埋怨闭馆太早了。以后去日本的图书馆,见他们5点就闭馆了,才知道中国的图书馆实在是太好了。只要单位里办一张一直用不着的工会会员证,出示一下,就可以整天泡在图书馆,一直到这么晚!不借书的话,连阅览证都不需要。用不了多久,为自学考试而读书的人都会固定在一个位子上。坐固定位子,是因为有了问题便于找人交流。有人不能解答你的问题,往往会说,坐在哪里的那位这方面比较精通,或者告诉你,这个问题谁也问过,你去问问坐在那边的那位他解决了没有。碰巧了,这一位正好这门课已经通过,就会告诉你要点。万一坐累了出去活动一下,或者倒杯茶、上个厕所什么的,东西放在桌上,相互间都有个照应。时间久了,只要你一出现,占了这个位子的人就会主动让位,哪怕是普通来图书馆借书读的人,别人都会向他说明情况,让他到时候让出来。自学考试者中有上早班、中班的,也有上夜班的,总有人会在图书馆里啃书本、做笔记,偶然有事缺席,都会“请假”的。星期天和节假日,整天去图书馆读书。每年两次的考试,一般要考四门以上单科,所以偷懒不得。累了就在桌上趴着打个瞌睡,饿了就啃一个带去的面包。吃了几天面包,就和几个同道一起去外面吃碗面,同时聊一聊各自工作和考试进展的情况。偶尔,聚精会神读书时,也会有参加自学考试的美女递过来一粒奶糖,表示对你回答问题的感谢,那时也绝不会想入非非而走神。图书馆的气氛,就是能令人集中精力。宁静地阅读、做笔记,就像山间的小溪因为浅而哗哗作响,一旦流到深渊,就会变得宁静。宁静是一种难言的深邃,它是会让人陶醉的。宁静也是孤独的,但贫困和孤独,可以看作是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将得到解放的新契机。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和我们成了熟人的图书馆工作人员,也待我们像家人一样,为我们准备泡茶的开水,有个头疼脑热的也会过来关心一下,送上几片退热药。每次考试完,也会相互通报一下是不是哪门课翻了船,需要“二次革命”。成功了也不过说声“惭愧”,然后莞尔一笑,就又继续埋头读书了。那时大家都知道,除了年龄大一点的,大多数人虽说是中学“毕业生”,其实真正的学历算小学毕业已经不错了。有自信来参加自学考试,想要跳跃到大学生行列的,已经是“小青工”中的翘楚了。甚至其中也有些人在某些方面已经有了相当的造诣,只不过有些单科是他们不愿关注的弱项,现在为了完成学业,一时被无奈地“绑架”,但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是再不乐意学也要硬着头皮迎头而上。拿到大专毕业证书的人渐渐离去后,图书馆里留下来的人继续考本科证书和学士学位,于是就作为老前辈,又认识了不少新参加自学考试的人。有一位在我离开后仍然在那里坚守了多年,他一连考了三个专业的文凭还不肯罢休,成了自学考试专业户。原因和我一样,仅仅是因为家里住房困难,三代一室,回家连个读书的地方也没有,还要打扰家人休息,只有泡图书馆。也有人迷上了某个单项而深入研究,放弃了考试拿文凭,但还是每天来读书,也是因为没有比这里更好的去处了。比那位拿了三个文凭的朋友幸运的是,我的单位分了房子,后来又自己买了新居,有了自己的书房,图书馆就用不着再经常去泡了。参加自学考试,才算又开始了系统地接受高等教育。说来可笑:决定参加自学考试,只是出于在填表格的时候,能够在学历一栏里能够填上“大学”二字,表示我没有输给别人的那点虚荣。不过刚考了几门课,就隐约觉得:这也许是一个错误的选择了,因为它挤占了我太多随心所欲读野书的时间,而且有些必修的课程,在我看来是没有必要去修学的。于是这个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鸡肋,把我拖向了深深的尴尬。人各有面对自己丑陋的方法,我此时想到的,就是要拿自己做一个实验,测试一下自己究竟有多少忍耐力。而且说到底,一张文凭也毕竟是职场上难以绕过的关卡。按照安排,边工作,边自学,一年大致只能考四门课,显然这是一个旷日持久的大工程,考过了十六门课以后,参考书读得越多,心情也越来越焦躁。为了舒缓压力参加过几次旅游,体会到了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科学性,但也让我感觉到:焦虑越来越沉到了心底的深处。终于熬到了只剩下最后两门课程,眼看着就要解脱时,却突然得了一种叫作“玫瑰糠疹”的皮肤病。全身都是小红斑,奇痒难忍。查了一下家庭医学全书,上面说:此病医学上尚未弄明病因。而医生说:需要住院进行止痒和观察,于是就每天住在医大附属医院里搽止痒霜了。医生说:“玫瑰糠疹”的周期是两个月,到时会自行消退。但我必须在二周后参加最后的考试,而现在我还没有把握!显然,“决战”就在眼前,无论是“死”是“活”都已经无法避免了。此时再担心也无济于事了,那就只好随它去了!这么一想,也就在无奈中坦然了。没想到奇迹也就由此而终于出现了:两天后我突然发现:“玫瑰糠疹”竟然自行消失了!于是我苦笑着对医生说:也许我也可以对医学有所贡献了,因为最起码从我的病例中至少可以知道:“玫瑰糠疹”的病因之一,是由于精神的持续焦虑引起的。不过,那次考试,终于让我啃完了那一堆鸡肋,同时也让我觉得探测到了自己的极限。1988年完成了自学考试以后,觉得工作之余还有过剩精力,就想起了高野老师,与我在业余进修“文艺学”硕士课程时已经接触过的几位大学教授相比,我觉得她的学问并不在他们之下,所以我想让她继续指导我进修外语研究生的课程,而这时我已觉悟到,学历、文凭之类对我已经毫无意义。我是1981年经由大舅介绍认识高野老师的,第一次去她家,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她的书房里堆满了书,大多是中国的古典书籍,还有大量日语、英语、俄语的著作,墙上还挂着丰子恺和弘一法师的真迹。虽然舅舅一再说,对她用不着太局促客气,她学问做得很深,但不过是自娱自乐而已,没有功利心。可是,我想到以后经常要去打扰她,占用她那么多时间,免不得有些惶恐不安,特意想避开用餐时间的,却又偏偏正赶上她用下午茶,就更不知道如何是好了。她并不在意我的局促不安,一边笑着一边端过她的银耳莲子羹让我尝尝。从我舅舅那里,她已经知道我是个工作不久的小电工,只能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所以我去的时候,她已经提前为我制定了学习计划,并且一直鼓励我不要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