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8001-1991光电测距仪检定规范_第1页
CH8001-1991光电测距仪检定规范_第2页
CH8001-1991光电测距仪检定规范_第3页
CH8001-1991光电测距仪检定规范_第4页
CH8001-1991光电测距仪检定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测 绘 行 业 标 准 光电测距仪检定规范 C H 8 0 0 1 9 1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o n c a l i b r a t i o n o f e l e c t r o - o p t i c a l d i s t a n c e m e a s u r i n g i n s t r u m e n t 1 主题 内容与适用范围 主题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光电测距仪( 以下简称测距仪) 的检定 目的、 检定项 目和检定方法 , 它不涉及侧距间 t题 1 . 2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 I k m测距中误差的绝对值不小于 2 mm 的测距仪的检定 2 引用标准 Z B A 7 6 0 0 2 -8 7 中、 短程光电测距规范 J J G 2 0 4 - - 8 。 气象用通风干湿表检定规程 J J G 2 7 3 -8 1 空盒气压表检定规程 J J G 1 8 0 -7 8 电子计数器内石英晶体振荡器检定规程 3 术语 3 . 、 光电测距仪( E D MI ) 利用光波运载测距信号进行距离测量的仪器, 按使用的光源不同而义分为普通光源测距仪、 激光测 距仪和红外测距仪。英文缩写为E D MI 3 . 2 中、 短程光电测距仪 指测程在 1 5 k m以内的光电测距仪。 3 . 3 远程光电测距仪 指测程大于 1 5 k m的光电测距仪。 3 . 4 测距头 指组合式测距仪的测距部分。 3 . 5 距离测量轴 测距仪的发射和接收光轴平行时的合称 3 . 6 照准光轴 望远镜照准反射棱镜的照准标志时的视准轴。 3 . 7 标称值 仪器出厂时, 厂家给出的标定数值。 3 . 8 固定误差 与所测距离的长短无关的误差。包括加常数误差和测相误差等 3 . 9 比例误差 国家测绘局 1 9 9 1 一 0 1 一 2 1 批准 1 9 9 1 一 0 7 一 0 1 实施 C H 8 0 0 1 一 9 1 与 所测距离成正比变化的误差包括光速误差、 大气折射率误差和精测频率误差等。 4 光电测距仪检定项 目和检定周期 4 门检定分为两类 a ) 新购置的和经过修理后的测距仪的检定; b) 使用中的测距仪的检定 对于不同的类别, 检定的项目有所不同, 见表 1 。对于新研制的仪器, 应检定表 1 中的所有项目 裹 1 序号 检定项 目 一 几 _巨短 再 一 下 惬 蔺 万 远程 2 测距仪的检视 目视 朴 下 一几 发射、 接收、 照准三轴关系正确 性 信号强度对称法 斗十 3 内部符合精度定点重复读数法 4 精测频率 彩电副载波校频仪十 一 ) 5周期误差平台法 汁+ 6仪器常数基线 比较法 十于 一! 7检定综合精度比较法 十 l 8 调制光相位均匀性偏调法 士 g 分辨精度位移法 ! l 0 电压距离特性直流可调稳压电源 一 土 l l 幅 相 误 差灰度滤光器 土 l 2测程比较法士 1 3 整机高低温性能高低温试验箱 l 4 反射棱镜常数一致性 对 比法士 1 5 光学对中器、 对中杆光学对中器检验台、 经纬仪 卜 l l 6气象仪表 送气象部门位验 十一 于 注: 表 1 中 “ +r 代表必检项目; “ 一 , 代表可不检项目; “ 士 , 代表可检可不检项目, 按送检单位的需要决定 4 , 2 检定周期 表 1中1 7 项的检定周期一般不超过一年, 对于远程测距仪, 第 4 、 6 两项还须在每个作业期的前 后各检定一次。 气象用通风 于 湿表和空盒气压表的检验周期般为三年。 遇修理或更换配件等情况, 应 进行再检定。 4 , 3 在进行各项检定之前, 应使测距仪与环境温度充分适应 5 光电测距仪的检视 5 . 1 检查测距仪及其配件和附件是否齐全, 型号是否相配 5 . 2 检查测距仪及其配件漆面有无锈蚀, 有无碰伤脱漆; 光学件表面有无划痕、 斑点、 霉蚀; 电镀件、 氧 化件表面是否光滑牢实; 金属件加工质量是否良好无毛刺。 5 . 3 接通电源, 检查测距仪的各个旋钮、 按钮的运动是否灵活、 正常 C H 8 0 0 1 - 9 1 5 . 4 在测距仪附近( 大于仪器的最短测量趾离) 安置反射棱镜, 按照测距仪说明书中的使用步骤, 检查 仪器的功能 6 发射、 接收、 照准三轴关系正确性的检验与校正 跟离测量轴要和望远镜视准轴保持平行( 或重合) , 当望远镜照准反射棱镜的照准标志时( 或反射棱 镜中心, 下同) , 测距仪的接收信号强度应该最大。 测距仪的发射和接收光轴间的平行性由制造) 一 家机械 加工保证。其检验与校正也由制造厂家或专门的维修点进行。 6 . 1 检验方法 6 . 1 门将反射棱镜置于离测距仪 2 0 0 3 0 0 n 、 处 , 置平测距仪和反射棱镜 6 . 1 . 2 用望远镜照准反射棱镜的照准标志, 读取水平度盘和竖直度盘读数 6 门. 3 用微动螺旋使反射棱镜照准标志偏离十字丝中心, 刚好使接收信号强度达到最小 6 . 1 . 4 如果( ”式成立, 则认为距离测量轴和望远镜视准轴在水平方向已平行 . 如果( 2 ) 式成立, 则认为 二者在竖直方向已平行, 否则表明二者不平行, 需要进行校正。 H +H, , ,_ _ 。 2- 一 州 6 ,)” ” “ “ 二 4 一 l t V +V 2 一V I 蓉 3 0 “ . . . . . . . . . . 。 , , 。 一(2 式中: Hy反射棱镜照准标志位于十字丝中心时, 水平度盘、 竖直度盘读数, () ; 万 、 月 - 一 反射棱镜照准标志位于十字丝左端、 右端时, 水平度盘读数, () ; v v r 反射棱镜照准标志位于十字丝上端, - F 端时. 竖直度盘读数, ( 0 ) 0 6 . 2 校正方法 距离测量轴与望远镜视准轴间平行性的校正, 对于有校正机构的测距仪, 按照测距仪使用说明书中 的校正步骤进行校正。对于无校正机构的测距仪, 应送回到制造厂家或专门的维修点进行校正 6 . 3 检验和校正必须反复进行, 直至( 1 ) , ( 2 ) 两式成立 6 . 4 将测距头重新安装一次, 再按 6 . 1 , 6 . 2 进行检验和校正。 7 内部符合精 度的检定 内部符合精度反映一定的距离范围内仪器重复读数之间的符合程度。它表现为测距仪本身测相的 偶然误差, 是仪器测量稳定性的主要表征。 检定方法 在气象条件 良好的场地 上, 选择一段 4 0 - 1 0 0 m左右的距离 分别在所选距离的两端安置测距仪和反射棱镜。 用望远镜照准反射棱镜的照准标志, 连续读取 3 。 个以 上 的距离观测值。 观测数据处理 计算平均值 月八/勺d1. 1爪卞1.22 不不不又又又 F D 从=二 不 7 . 2 . 2 7 . 2 . 3 计算观测值改止数 v ; 二D 一D, 。 。 。 (3) 计算 内部符合精度 M ._ 士 w v ,. . . 、 , n - I 即一次读数中误差 C H S O 0 1 一 9 1 式中: , , 一读数次数 ; D 一 距离观测值 , m; 对一 内部符合精度 , m m 8 精测频率的检定 测距仪的长度基准由石英晶体振荡器( 以下简称振荡器) 产生的调制频率确定一 般情况下, 测即仪 设有多个调制频率, 其中精测频率的准确度直接影响测距精度 8 . 1 频率准确度的检定 频率准确度指精测频率实际值与标称值的相对偏差 检定的目的是在距离观测值中加人频率改正 8 . 1 门检定设备 a ) 标准频率源; b )电子记数器; c 光电转换器( 具有连续波和脉冲波光电转换功能) ; d )交流稳压电源; e) 直流稳压电源; 助 气象用通风干湿表 衷 2 内部符合精度算例mm 序号 1 再 ( m)创 一 序 号 D, ( m ) 一 一 序 号 一 D. ( n l ) 铆了 l4 4 . 9 35 + 。 . 9 一 _ “ - 4 4 . 9 3 4 一1 一 一百一 选 4 , 9 3 5下0. 9 2牛 生 9 3 4一 0 . 1 厂 , 2 4 4 . 93 4一 0 ,12 24 4 . 9 3 4一 日 1 34 4 . 9 3 4一 0 1 一 4 4 . 9 3 4 一 。 1 2 34 4 9 3 4 一 一 -一 _ ) 44 4. 9 3 4一 0 , 1 1 4 4 . 9 3 4 一 。 . 1 l 24 L L一一 1 4 . 9 3 ) 一 0 工 54 4 . 9 3 菩一 , 1 一 4 4 .9 3 4 一 二 一 厂一云 一丁 咭 4 9 3 1O l 64 4 . 9 3 4 一 0 1 一上 _ 6 4 . 9 35 1 0 . 9 一 ( 4 4. 9 3 生 职 ; 4 4 . 9 3 4一 0, 1l 74 4 . 9 3 4 一01 一 艺 7飞 4 . 9 3 落 4 4. 9 3 4 一 。 1 一_ 8 4 4 9 3 4 _ 二 叮_一 2 844 . 9 3 4一 0 .1 94 4. ,3 4 一 一 4 t 9 3 巧一01 一匡 一29 4 4 .9 3 4 一 一 0 1 1 04 4 _ 9 3 4 一1 一 一2。 - 4 4 9 3 4 _ 。 , , 一 3 04 4 . 9 3 4一 0 1 D4 4 . 9 3 4 1 m 口 一2 . 7 ( ) 1_ _ _ _ 材l 十 0 3 1 8 . 1 . 2 检定条件 耐 环境温度 室温(l5 30C) 。检定过程中, 温度变化不能超过士Z C: b) 环境湿度: 6 5 %士15%; c) 负载 被检振荡器输出端除接检定设备外, 不能接其他负载; d ) 标准频率源的频率准确度应高出被检振荡器的一个数量级以上, 、 秒频率稳定度应高出只倍以 土 _ ; e ) 标准频率源及电子记数器应按J J G18o 一了 8 电子计数器内石英晶体振荡器检定规程 由计量部 C H 8 0 0 1 一 9 1 门每年检定 一 次 8 . 1 . 3 检定方法 根扼测距仪的结构, 有白接测频和间接测频两种检定方法, 均无需打开测距仪 8 . 1 . 3 . 1 直接测频 当测bR i. 仪本身设有频率检定插孔时采用。检定设备直接与被检振荡器的频率插孔连接 a ) 被检振荡器的输出频率加到电了记数器输人端 . 如图 1 ; b ) 振荡器经规定的预热时间后开始观测。每分钟观测一次, 连续观测 3 0 mm; c ) 预热时间: 带恒温装置的振荡器, 按出厂规定的预热时间预热, 不带恒温装置的振荡器. 预热 O n un; d ) 检定的始末测定室温 81 . 3 . 2 间接测频 当测即仪本身无频率检定插孔时采用。通过光电转换器, 将检定设备与被检振荡器连接 a ) 通过光电转换器, 将振荡器发射的调制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经放大后加到电子记数器输入端 如图 2 ; h )以 F 同 8 . 1 . 3 . 1中的 b ) , c ) , d ) e 图 1 直接测频 8 . 1 . 4 观测数据处理 a ) 计算平均值 间接测 频 f - 2一 If 3 0 b ) 计算频率准确度 f一 图 2 f c )计算检定误差 S = + 一1 o1 ( 5 ) 1 立、 . 几 时和 1 ( Jll川) 图 3 日 寸 问一 频率特性曲线示例 式中: 了 被检振荡器的频率实际俏, H z ; 叮 一 频率观测值, H z ; 2 一一频率准确度; 大 ,被检振荡器的频率标称值 , Hz ; a一 检定误差; T 一 取样时间( 闸门时间) , 5 。 d )以( A f , / f J X 1 0 , 为纵坐标 , 时问( m i n ) 为横坐标 , 绘制时间一 频率特性曲线, 如图 3 ( d 人=f , 大) . 8 . 1 . 5 式 中: 频率改 正 A n, 一zx1 0 6 1) (6 ) rJ D 频率改正, m m; 距离观测值 k ma C H 8 0 0 1 一9 1 表 3 频率准确度算例 序 。 一, 一 序 号了一 序号 一了 ; 厂 石 一 1 4, 8 55 ( ) 9 2 一 2l 2 2 1 生 9 8 55 0 5 . 3 1 49 8 55 0 5 11 49 8 55 2 艺 5 1 、 。 85 丽 8万 一 31 4 9 8551 9. 5 1 3 艺 31 4 9 8 5 5 0 4 9 生 , 4一 一万而 言 几。 而 一 r一 2 , 一一一一一 11 生9 8 55 0 魂 . 7 1 5 1 心9 8 55 1 5 4l 5 _ _ _4 : 85 :。7 3 一 2 5 厂 石1 4 9 8 5 5 1 4 . 1 !1 。 1 49 8 55 0 7 . 92 61 49 8 55 0 4 3 ; 1 生9 8 55 1 2 . 71 7 一 2 7 1 49 8 55 0 4 , 1 1 49 8 55 1 1 9 ,8 I r 一 2 81 49 8 55 ( 3 . 8 91 礴9 8 55 1 1 . 3 一 而 一 1 49 8 55 0 6 . 02 9 1 49 8 53 0 3 6 l O1 49 8 5 5 1 0. 5 一 2 0 一 一 3 O j1 4 9 8 5 5 2 8 . 。无一f 一1 8 . 7 f =1 9 8 5 5 0 9 , 3 8 . 2 2 火 1 ( ) 竺 , 1 卜 温度一 频率特性的检定 振荡器频率直接受环境温度影响而变化。检定温度一 频率特 是为 了了解振荡器的质量, 并对距离观测值加人温度一 频率改 8 . 21 检定设备 除同 8 . 11 外, 需增设具有温度控制功能的高低温试验箱 ( 或试验房, 下同) 。 B . 2 . 2 检定条件 高低温试验箱的温控范围: 一10+40C, 其中任 温度点 的调整误差为士I C。其余同8 . 1 . 2中的切、 c ) 、 d)、 e ) 8 . 2 . 3 检定方法 a) 被检振荡器置于高低温试验箱内。电子计数器、 光电转换 器宜置丁试验箱外, 通过电缆引线进行连接; b )以一I O C、 O C、 1 0 、 2 0 、 3 0 、 4 0 等 6 个温度点作为 检定点; 。 ) 每个检定点需持续恒温一小时, 然后再观测频率。每分钟 观测频率一次, 连续观测30m in。 82 . 4 绘制温度一 频率特性曲线 a )讨 算每个检定点的频率准确度 2; b) 以2丫1 。 “ 为纵坐标, 温度 T( ) 为横坐标, 绘制温度一 频 率特性曲线, 如图4 。 图 4 温度一 频率特性曲线示例 8 . 3 频率开机特性的检定 开机特性是指振荡器频率值在一段时间间隔内的最大相对变化 检定的日的是了解振荡器的性能 8 . 3 . 1 检定设备、 检定条件和检定方法 分别同 8 . 1 . 1 、 8 . 1 . 2和 8 :l 3 8 . 3 . 2 观测数据处理 C H 8 0 0 1 一 9 1 计算开机特性 K 一 f - 二 一f m . ( 7) 式中 8 . 4 : K一开机特性; f . . 二 一ma x ( f ; ) ; f ,; =mi n ( 关) ; 大频率观测值, Hz o 算例: 观测数据同表 3 , 则 f m 、 一f m ; =f 1 4 9 8 5 5 2 5 . 3一 1 4 9 8 5 5 0 3 . 4 1 4 9 8 5 5 2 8 . 0 =1 . 5 X1 0_ , 频率重现性的检定 频率重现性指侧距仪振荡器连续工作一段时间z , 后 , 关机 一段时间z, 再开机一段时间r : 后的频率 值 .f与关机前的频率值 .f 的相对偏差。表示为: _ J 2 -f l 厂 片 一一下 . “ 介介二 . . , :. 奋 , , . 门 . . 1 6 ) Jn 式中: 尸 频率重现性; f关机前的频率值, H z ; f , 再次开机 一 段时间后的频率值, H z ; / 。一 振荡器频率标称值, H z ; 8 . 4 门检定设备、 检定条件和检定方法 a )根据测距仪预热时间、 1作时间和作业间隙情况, 一般取q =t , =1 0 m i nt , =3 0 m i n ; b ) 频率值几 和几 的测量取样时间r =1 0 s , 测量 1 0次, 取其平均值; c ) 其余同 8 . 1 . 1 , 8 . 1 . 2 和 8 . 1 . 3 9 周期误差的检定 周期误差是由测距仪内部的光电信号串扰而引起的, 它随距离成周期性变化 检定的目的是了解它 的大小, 以便在距离观侧值中加入周期误差改正。 9 . 1 图中 检定设备 周期误差检定平台, 如图 5 所示 图 5 检定周期误差的平台示意图 n- 一 测站标志中心到平台第 1 测点的已知距离( 或是仪器观测的距离) , m: D .第, 测点的距离观测值, m; U - 一 测距仪的 飞 个精测尺长, m; d -每次移动反射棱镜的距离名义值, m C H 8 0 0 1一9 1 9 . 2 检定条件 9 . 2 . 1 平台上的各节导轨之间的水平度和导轨中心线的准直度优于 以 二 。 9 . 2 . 2 测距仪的安置中心( 仪器墩标志中心) 位于导轨中心线的延长线 I- 9 . 2 . 3 铺设在导轨 t 作为检定周期误差长度基准的尺子是带有分米分划线的因瓦带尺 长度基准应定 期( 一般为一年) 送计量部门检定, 其相对精度应优于 工 / 5 。 。 。 。 。 使用时尺子两端的拉力要与检定时的 致 9 . 2 . 4 发射、 接收、 照准三轴的关系正确 9 . 2 . 5 电池必须充足电, 避免在检定过程中更换电池 92 . 6 检定时, 气象条件比较稳定。 9 . 2 . 7 D 在 1 5 1 0 0 m之间 9 . 2 . 8 反射棱镜在安置精度优于士。2 m m 9 . 2 . 9 检定过程中避免碰动因瓦带尺。 9 . 3 检定方法 9 . 3 . 1 将测距仪安置到仪器墩上。通过升降仪器或反射棱镜使照准光轴水平 9 . 3 . 2 先将反射棱镜置于第 1 测点, 再置于最后一个测点。 然后再置于第 1 测点, 第 2 测点 依次下 去, 直到第 ,测点 9 . 3 . 3 在每个测点上读数 4 次, 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点的距离观测值 D - 9 . 3 . 4 反射棱镜每次沿导轨的移动量取决于测距仪的精测尺长: a ) 精测尺长为 l o m的测距仪, 每次移动。 . 5 m, 精测尺长为2 0 n , 的测即仪, 每次移动1 . 0;, 1 2 0 ( 或2 1 ) 个点; 切 精测尺长为其他值的测距仪, 反射棱镜的移动量应保证测点数不少于 2 0个 94 观测数据处理 9 . 4 . 1 式中: 平差计算时的误差方程式 二=c 。 一Xs i n ( 2 n D Jt 7 ) 一Y c o s ( 2 a D P I U) -L L = D , -1 ) , ” , 共测 (9 、 ( l 0 ) ( i 一 1 , 2 “ “ 一 ” ) 二 . 观测值改正数, m m; G一一仪器在短距离内求解的加常数( 当D 0, 不是已知距离时, 则含有长度修止值) , m m U 一 测距仪精测尺长, m; D P 一一第I 测点的距离近似值, m; D第 ; 测点的距离观测值 , m; X、 y : ; 一 未知数, M M; 一 一 测点数 组成法方程式, 求解出C o , X, Y e 计算周期误差参数 A二 JX2 +Y= 0 p =a r e t g ( Y / X ) (1 1) ( 1 2 ) 式 中: 9 . 4 . 4 一 周期误差振幅, m m - 一 周期误差初相角, r a d 近似值 D0, 的选取: 月奋 C H 8 0 0 1 9 1 a )如果第 1 测点的距离值为已知, 则可以将该已知值作为近似值D ; b )如果第 l 测点的距离值为未知, 取所有观测值的尾数( 厘米位、 毫米位和 。 . 1 m m位) 的1,. 均伯 作为D , 的尾数, D 其余位的数值与观测值D. 相同。 9 . 4 . 5 式 中: 近似值 D 0 的计算 D , -= D罕 十d ; , (州 ) , 、 厂国_ _ 必 =d, L 1 十 不万十 叭 L -l ) 十 il口 一1$ ) I 价= L, 3, 4. . . . . . . n) l 4 已J 二 第 第 测点相对于第 1 测点反射棱镜移动的距离, m; 测点相对于第 1 测点的名义距离, m; 比研 A l , d ,0 的尺长改正数, mm; n 一次线膨胀系数, 1 / C ; R 二次线膨胀系数, 1 / C l ; T 。 一一因瓦带尺检定时的温度, ; T 因瓦带尺使用时的温度, 。 9 . 4 . 6 检验周期误差的显著性 采用相关系数检验法, 其计算公式 _Q 1 (=. ; 1一 下刃 . V c , 1 (1 5 ) Q 二 。 二 ( l 6 ) Q -I ( L . -1 ) t 刁 ( 1 7 ) L - 因 . , . . . . . . . . , . . . ( 1 8 ) 式中: R一相关系数; Q Z 误差差方和, m m ; Q 总差方和, M M - ; 么误差方程式 自由项。 由( 1 4 ) 式计算出R值后, 确定显著水平 a ( a -般取 0 . 0 5 或 0 . 0 1 ) 和 自由度( n - 3 ) , 然后查相关系 数临界值表得临界值 R o 。 如果R R, 则认为相关性好, 表明仪器存在明显的周期误差; 如果R 蕊R , 则 认为不相关, 表明仪器没有明显的周期误差存在, 这时采用下述数学模型 v一C +L (1 9) 组成法方程式, 求解出 C 。 、 一 、 Ivv n - 1 ( : 。 ) 式中: M 。 一 一测距中 误差, m m , 9 . 4 . 7 估算周期误差检定的精度 9 . 4 . 7 门单位权中误差 a )当周期误差显著时 , C a 8 0 0 1一9 1 M ,一 士 、 v v . . , . , . . . . . . . : 、 ) v R 一j b )当周期误差不显著时, 按( 1 9 ) 式计算。 9 . 4 - 7 . 2 9 . 4 - 7 . 3 振 幅中误 差 从 一M。 叮 Q “ c o s T c fQ s i n e 干 Q s i n ( 2 电) 初相角 中误 Y =. M翻 一, M “ 6- - Q r, in O , + Q ,c o sa 2 0, 一Q i n ( 2 P , ) 二 ( 2 2 ) 2 :3) 上两式中: M一 振幅中误差, mm; M - 一 初相角中误差 C 0 ) ; P -2 ( 62 6 5 “ , Q 一 一 未知数 X的权倒数; Q - 一 未知数Y的权倒数; Q、 一未知数 X 与 Y的相关权倒数 当侧点均匀分布在测距仪的精测尺长内时, 上两式可以简化成 M二 M 在压 Mw 一p ( M / A) : ; : 式中: 9 . 5 式 中: A 测点数; 周期误差振幅, mm 周期误差改正 A D 。 二A s i n O 。 十 一 2 n D/ U 习 , (2 6) A D., - -周 期 误差 改 止 , mm; A 一周期误差振幅, M M; T , - - 周期误差初相角, r a d ; D-距离观测值 , m 1 0 仪器常数的检定 仪器常数分为加常数和剩余常数二项 仪器常数检定得是否正确将直接影响到测距仪的测边精度 1 0 . 1 检定条件 1 0 . 1 门长度大于 6 0 0 m的比较基线场, 其相对精度不低于 1 / 1 0 0 0 0 0 0 , 分段数为六段以t . o 裹 月 周期误差算例 序号 近似 值 P 尸 ( m) 观测值 D; ( m) 巾( D ) ( a, ) 误差方程式 系数 。f .(L J L ( L, 估值) 厂 一飞 v 矛r.一 % ,( 工 一工) = a七r ,“ 14 5 - 9 3 0 64 5 . 9 3 3 22 1 3 5 0 1 6+ 10 . 5 5 1 9 0. 83 3 8一 2 6一 3 . 1 3 。 . 5 30 . 2 8 0 9 一一26 0 6 .7 6 0 0 24 6 . 4 3 0 64 6 . 4 3 5 02 3 1 5 0 1 6十10 . 7 8 2 60 . 6 2 2 4 一 4 .4 一 4 . 7 90 . 3 90 . 1 52 1一 4 . 4 0 1 93 6 。 ( ! 3 1 . 3 6 0 0 3 4 6 . 9 3 0 64 6 . 9 3 6 2 24 9 5 0 16十 10 . 9 3 6 60 . 3 5 0 1一 5 6一 5 9启 0 . 3 60 - 1 2 9 6 一 5 . 6 0 44 7 . 4 3 0 64 7 . 4 3 7 22 6 7 5 0 1 6+ 10 . 9 9 9 00 . 0 4 3 5 一 6 . 6 一 6 .5 3一 0 . 0 7 。 . 0 0 砚 9I0 0 4 9一 。 . 。 。 4 3 . 5 6 0 0 5 4 7 . 9 3 0 64 7 . 9 3 7 6 2 8 5 5 0 1 610 . 9 6 3 6 一 0 . 2 6 7 2一 7 0 一 6 . 4 4一 0 5 5 0 . 3 02 5一7 . 。 4 9 . 以1 0 0 3 3 . 6 -0 0 0 64 8 . 4 3 0 64 8 . 4 3 6 43 0 3 5 0 1 6十1( . 8 3 3 8一 ( )5 5 1 9一 5 . 8一 5 . 7 2 - 。 0 80 . 0 0 6 4一 弓 . 8 0 :弓 几 C H S Q O I 一 9 1 续表 4 序号 7 一 近 鹦 L 刃 ( I n) 牛 8 . 9 3 0 6 一 1观测值 D ( n 、 ) 一 必( D) 一 ( a 尹 仔 ) 误差方程式系数 、立 ) L , 一 估值) 一 二 . 一几 一 么 ) 子L 一么 一 ( 凡 一 工 分 2 : 弓 . 0 生 。 扮 aI方 ,亡 一一 一 4 8 . 9 3 5 43 2 15 01 6卡1 一 0 6 2 2 月 1一下 一 0 . 7 82 七 一 4 . 8 一_ 4 . 41决 霎 0 15 别 1 一 飞 . 吕 汤 0 . 0 6 了 6一 2 毛 C 万 需 民 一,黔 一 84 9 4 3 0 64 9 . 4 3 3 ) 一3 3 9 5 0 1 6+ 1( ) _ 3 5 0 1 一 口 9 3 6 6一 2 . 魂一 2 6 6 几 4 9 . 9 3 ( ) 64 9 9 3 1 63 5 15 01 6+ 10 . 0 4 3 5 一0 . 9 9 9 0 一 一 , . 。 一 0 6 3 七 丫井 嚣1 . 创) 一习 之 . 5 自旧 5 0 4 3 0 65 0 , 4 2 9 01 5 5 0 1 6上 1一0 . 2 6 7 2 一0 . 9 6 3 6 1 _ 6 1 4 7 l l 一 5 0 . 9 3 0 65 0 9 2 7 23 35 ( 1 6+ 1 一 0 . 5 5 1 9 一 0 . 8 3 3 83 43 . 牛 5 一 0 . 0 50 . 0 0 2 5 一 3 。 。1 1 . : 6 f、 , 令 纂 一书 )一一 2 7 . 0 书泊 4 3 5 6 爪j 1 25 1 . 4 3 月 ) 61 。 1 . 4 云 万异 15 016一 1 0 . 7 8 2 6 一 一 0 , 6 2 2 4吮 25 _1 0 :.: ( ) . 0 1 0 0 0 . 1 0 8 96 6 05 1 9 2 4 06 9 5 0 1 6+ 11 _0 . 9 3 6 6一 0 t 3 5 0 1 6 66 2 7l 3 1 5 1 9 3 0 6 7 65 7 76 约 0 1 4 5 2 4 3 0 6 1 5 2 1 9 3 0 6 5 2 t 4 2 3 08 75 01 6+ 1一 0 . 9 9 9 C一 0 . 04 3 5 7 .66 .8 40 7 60 5 7 7 6 5 2 . 9 2 4 01 0 5 5 0 1 6+ 1一0 , 9 6 3 62 6 7 26 66 t7 6一 0 1 60 . 0 2 5 66 . 6 0生 3 _ 5 6 山 1 弓 l 65 3 . 43 065 3 . 4 2 4 81 2 35 01 6+ 1 一0 . 8 3 3 80 . 5 5 1 9 5 . 86 . 0 3 一 0 , 2 30 . 0 5 2 95 . 8 03 3 6 1 0 帅 2 、 . 1 6 0 01 7 5 3 , 9 3 0 6乌 3 9 2 6 01 或 15 01 6+ 1一 0 . 6 2 2 4 0 . ? 8 2 6 4 G盆, 7 2 一 0 . 1 20 0 1 比 几4 . 6 0 l 8 5 4 4 3 0 6 5 44 2 8 41 5 95 01 6+ 1一 0 . 3 5 0 1 0 93 6 62 . 22 . 9 7 一 0 , 7 70 5 9 2 92 . 2 04 8 4 ) 0 l 95 4 9 3 0 65 4 . 9 3 0 今1 7 75 01 6+ 1一 0. 0 4 3 50 . 9 9 9 00 . 20 . 9 5 一 1 _ 。 . 75 一 O t 5 6 2 51 0 . 2 。0 , 0 铆 0 ; 5 5 4 3 0 65 5 . 4 3 1 6 1 9 5 5 0 1 6斗 10 . 2 6 7 20 . 9 6 3 6一 1 0一 1 . 1 60 . 1 6 0 . 0 25 6一 1 . O G1 . 0 以) ( ) 卜 5 5 . 9 3 065 5 9 3 3 22 1 35 01 6+ 10 . 5 5 1 90 . 8 3 3 8一 2 6一 3 .1 芝 0 . 5 30 . 2 8 0 9 一 Z t 6 C6 7 6 0 0 总和 0t 0 03 5 0 3 7八 6 6 . 9 6 0 0 宋知盆解算及精度评定 法 方程 系数未知数解算 周期误差参数及精度显著性检验 仁 。 a = 2 1 . 0 0 0 0 助 叼10. 3 o 4 6 仁 。 =1 0 . 6 8 5 3 以 f 0 . O 0 0 0 。 门 = 2 . 3 5 7 9 匕 a 香 = 0 . 5 5 1 9 a =0 . 8 3 3 8 仁 石 : =0 . 4 G o 艺 厂 为 2 - =一6 8 . 8 6 1 7 co 一 斋 一 。 . 00 尺=0 . 9 9 6 ; 几) 一0 . 4 刊 尺 R , 仪器周期误差显著 二 一 斋 一 十 668 Y= 箫 = 0 . 2 2 A=X 十 y6 . 6 8 ; 从=士0 . 13 。 。 一 。 . a 一 t: 釜 =3 5 8 O 0 6 1 3 1 ” 谓 M 归 =土 1 O 0 6 。 。 6 “ 1 0 门. 2 检定前, 必须对所使用的光学对中器、 水准器和经纬仪竖盘指标差进行检验与校正 1 0 . 1 . 3 检定时使用的反射棱镜和测距时使用的反射棱镜一致 1 0 门. 4 发射、 接收、 照准三轴的关系正确。 1 0 门. 5 气象条件比较稳定, 大气能见度良好 1 0 . 2 检定方法 1 0 . 2 . 1 采用与基线比较的方法 。基线的分段如图 6 所示 图 6 : 弓 5 C H 8 0 0 1一9 1 采用全组合法观测如表 5 所示的所有组合距离 表 5 氏L).I)zl).八1)5 几几I)zl)jl)rt DD刀刀 DD刀 nU 所有距离观测值在进行了气象、 频率、 周期误差( 如必要) 和倾斜改正后, 方可作为仪器常数检定的 观测数据 D, o 1 0 - 2 . 2 检定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a ) 安置好仪器并照准后 , 先接通电源, 检查电源电压和接收信号强度是否满足要求; b )正确选择测距仪的距离显示单位, 并正确预置仪器的加常数和比例改正开关; c ) 在晴天作业时, 给测距仪打伞遮光; d )当测距仪顺光照准, 而太阳与测线交角又小于3 0 。 时, 也给反射棱镜打伞遮光; e )避免有另外的反光体位于测线两侧的延长线上。按测距仪使用说明书中的有关规定, 使用相应 个数的反射棱镜; f ) 测距时, 测站暂停使用对讲机; 9 ) 在测距的同时读取测站的温度、 气压以及经纬仪竖盘读数, 竖盘读数直接读至秒。 当测距仪无配 套经纬仪时, 量取仪器高和反射棱镜高, 读至毫米; h ) 对于较长的边( 大于 1 . 5 k m) , 分别在测站和镜站读取温度和气压。 温度计悬挂在离地面 1 . 5 m 以上, 无日光直接照射且通风良好的地方。当使用通风干湿表时, 按规定的通风时间通风, 温度值读至 。 . 2 C。气压表要防止暴晒读取气压时, 把气压表放平, 轻拍气压表以防止指针搁滞. 气F F 值读至 1 3 . 3 P a ( 或 0 . 1 m -H g ) . 1 0 . 3 观测数据处理 1 0 . 3 门加常数 1 0 . 3 . 1, 计算加常数 采用六段解析法计算加常数。六段解析法的解算按 Z B A 7 6 0 0 2 -8 了 中、 短程光电测距规范 中的 规定执行. 1 0 . 3 . 1 . 2 检验加常数的a著性 原假设为仪器不存在加常数, 即 H: 了 =0 组成 t 统计量 一cx 一 ( 2 7 ) 式中: C 一 加常数, m m; M c 加常数精度, m m 选取显著水平 a , 以自由度 1 4 在t 分布表中查得临界值t 如果t t , , 则表明仪器存在明显的加常 数 , 应对跟离观测值加人加常数改正。否则, 仪器不存在明显的加常数 1 0 . 3 . 2 剩余常数 剩余常数改正定义为经过加常数改正后( 当加常数显著时) 的距离观测值 n , 与基线值n ? 之差。用 下面的数学模型来拟合。 C H 8 0 0 1 - 9 1 邹扮脚:5l犯 (戈 A U, -R . 刀 式中 么 1 灭一一 剩余常数改正, M M; R剩余常数; I ) 一 一 经过加常数改正后的距离观测值 , k m. 1 0 . 3 . 2 门计算剩余常数及其精度 R 一 F U( U 0 一U ) 江 U U M .、一 士 、 - J . . . . . . , . . . . . . . . . v n一1 M . 一 M、 两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v i u 式中: U基线值, k m; ( U, -D) 一剩余常数改正, mm; B I 一 单位权中误差, n l n l ; ,: 一 t , 剩余常数显著 检定综合精度 , 二3 8 . 0 3 单位权中误差 ti r=士1 . 3 8 - m, 检定综合精度 : 八 至=士1 . 6 6 - 1 2 门检验条件和检验方法 1 2 . 1 门发射、 接收、 照准三轴的关系正确。 1 2 - 1 . 2 在环境良好的场地上, 选择一段长约 4 0 1 0 0 m的测线, 在其两端分别安置测距仪和反射棱 镜。调整它们的高度, 使照准光轴基本水平。 1 2 - 1 . 3 用望远镜照准反射棱镜的照准标志, 从该 中心点开始, 每变动水平度盘 0 . 5 或 1 , 垂直度盘就 变动若 卜 个。5 , 或 1 。当接收信号强度在允许范围内时, 每点读数 4 次, 取平均值。测完反射棱镜的左 ( 右) 半部分后, 望远镜回到中心点再测定一次距离 接着再由中心点开始, 按 卜 述方法, 测完反射棱镜的 右( 左 ) 半部分 , 最后再 回到中心点 1 2 . 1 . 4 把反射棱镜中心部分的距离值与反射棱镜面上 其 他各点的距离值的差值, 按望远镜在横向和纵向移动的角 距, 以一定的比例展绘在坐标纸 卜, 并绘出等相位曲线 , 如 图 7 1 3 分辨精度的检定 等相位曲线示例( 1 0 0 个观测点) 分辨精度反映测距仪在距离有微小变动时的测相精 度。检定的目的是了解仪器的性能 1 3 . 1 检定设备和检定条件 1 3 . 1 . 1 分辨精度检定台。 其量程大于 1 0 mm, 位移精度高 于士0 . 1 mm. 1 3 . 1 . 2 在环境良好的场地 r . , 选择一段长约 4 0 1 0 0 mm 检定方法 在测线两端分别安置测距仪和检定台, 将反射棱镜置于检定台的零点位置 在水平和竖直方向 调整检定台或测距仪的位置, 使照准光轴水平并与检定台的位移方向一致 1 3 . 2 . 2 用望远镜照准反射棱镜标志, 从零点位置开始, 检定台沿测线方向每次位移 1 m m( 对最小显 示位为 0 . 1 m m的仪器, 位移 0 . 1 mm) , 读数 4 次, 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点的观测值 D, 共观测 1 0个点。 1 3 . 3 观测数据处理 1 3 - 3 . 1 归算到零点后的观测值 D, ; =D一(i一1 ) d X1 0 - a U=1 , 2 . . . . . . . , 1 0 ) (3 5) 式中: D, ,第i 点归算后的观测值, m; D一 一 第, 点的观测值, m; i 一 点号; d - 一 一检定台每次的位移量, mm 1 3 . 3 . 2 计算归算量的平均值 C H S O O I 一 9 1 又D, 1)一 而-“ ” “ “ ” . ” ” “ . ” ” “ “ . “ ” : 3 )、 1 3 . 3 . 3 1 3 . 3 , 4 计算 观测值改 正数 刀二D. 一妇 , 咬:钾 计算分辨精度 从一士 勺粤 ( 片 只 1 4 电压一 距离特性的检验 如果测距仪的供电电压发生变化, 则距离观测值将随之变化, 引起测距误差。检验的目的是 了解仪 器的性能, 掌握最佳工作电压范围 。 1 4 . 1 检验设备和检验方法 飞 4 门. 飞 直流可调稳压电源。 1 4 . 1 . 2 在环境良好的地方, 选择一段约 40一1 00 m的距离, 在其两端分别安置测距仪和反射棱镜 飞 41 . 3 通过引线用直流稳压电源给仪器供电。将稳压电源的电压调到仪器标称工作电压, 照准后, 1支 4 次数, 取其平均值为D 。 衷了 分洪精度算例 点号观测值D( m) 归算量 D l , ( m)残差 :( rn n l )谊 十 算分辨精度 : 7 4 . 9 6 ? 0 一0 0 6 一 l 刀。 扣7 4冬 争 6 7 ( ) 6 m 仁 : 二 0 . 8 0 MJ =土。 . 3 自 团I n 一 1 7 4 . 9 6 7 8 一 7 4 .9 6 6 8 厂一 百示一 ; 亏 7 4 . 9 6 9 47 4 .9 6 7 4乍0 3 4 4 7 4 . 9 6 9 87 4 9 6 6 8一 0 . 2 6 57 4 . 9 71 4 7 4 . 9 6 7 4+ 0 . 3 斗 67 唯 . 9 7 2 0 7 4 . 9 6 7 0一 0 0 6 774 . 9 72 8 一 7 4 9 6 6 8一 0 .2 6 87 4 , 9 7 4 07 4 . 9 6 7 0一 0 . 0 6 几 7 4 . 9 7 5 67 4 . 9 6 7 6十 0 5 4 7 4 . 9 7 5 87 4 96 6 8一 0 2 6 表 8 电压一 距离特性算例 电 压 ( V)5 , 56 06 . 5了 O 观测俏( m) 5 2 . 8 3 55 2 81 6 5 2 _ 8 1 7 5 2 , 8 1 8 5 艺 . 8 2 75 2 . 8 1 65 2 吕 I G5 2 . 8 1 7 5 2 8 1 7 5 2 吕1 8 5 2 . 8 1 7 5 I t 几 5 2 . 8 4 65 2 , 8 1 75 2 . 8 1 7 5 2 , 8 3 05 2 8 1 55 2 . 81 6 平均值 1 再 ( rn) 5 2 . 8 3 4 5 5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