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农林复合类》PPT课件.ppt_第1页
《家乡的农林复合类》PPT课件.ppt_第2页
《家乡的农林复合类》PPT课件.ppt_第3页
《家乡的农林复合类》PPT课件.ppt_第4页
《家乡的农林复合类》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家乡的农林复合经营类型,1、林参复合经营类型 人参为珍贵的药用植物,我国东北三省的橙林区野生参分布较多。在林荫下生长,其质量好,品位高。,1.1 林参间作型结构和模式 1.1.1在皆伐迹地上或低价值天然次生林的更新(或改造)林地上实行 林一参间作在栽培人参的同时,及时在作业步道上裁上珍贵针叶树种, 3年后起参,再在栽参的床面上栽上阔叶树, 用以建成速生、高产、优质的针阔混交林 与此同时, 在林下可种植药用植物。 实施上述模式的基本要领;选择深根性珍贵的树种,通常以根系分布在地面下15cm深处分布的树种(参根分布大多在8cm以上土布在地面下15cm深处分布的树种(参根分布大多在8cm以上土间作技术同一般育苗,造林工序,但树种的株,,行距、成林密度及混交树种的选择和搭配, 需进行事先设计人参种植包括(1)直播:株行距多采用5cmx 5cm等距点播;(2)植苗:株行距依栽苗等级而定 植苗方式分平栽、斜栽与立载春,夏,秋均可栽种,1.2 林下育参的效益和功能 1.2. 1资源的保护与高生态效益 林下育参是相对毁林种参而言的。1990 年前后,东北地区人参种植面积约10 万hm2 ,而未还林的老参地面积也达5 万hm2 以上。林下育参将有效地改变毁林种参这一传统方式,对保护森林资源有着积极的作用,其生态效益不言而喻。另外,野生人参资源已濒临灭绝。据统计,1927 年前后吉林省年产山参高达750kg ,80 年代仅年产200kg ,近年来又急剧减少。林下育参作为山参的后备资源将有效地缓解社会的需求,对于保护濒危的野生人参资源也有直接作用。,1.2. 2 较高的经济效益 林下普通参在培育时不使用棚、参帘等,节省开支;林下半人工参虽生长周期长,但其产品价格与野山参相近(如1020 年生产品在香港市场售价达10 万美元kg- 1 以上) ,正常情况下,其年产值可达200 万元hm- 2 ,而投入只是其1 %左右 。此外,在培育过程中,林分蓄积量的增长(一般生长量在5m3P( hm2 a) 以上) 也积累一定量的潜在价值。 1.2. 3 对林业生产的促进 林下育参是在正常的森林经营基础上进行的。林下育参通过改善林分环境条件而促进了林木,的生长;同时,在参床间隙栽植红松等耐阴针叶树种,可诱导其将来形成稳定的针阔叶混交林。此外,林下人参商品产出后效益显著,资金可用于林业扩大再生产,这对于促进林业生产和恢复森林资源等均有着重大意义。 1.2. 4 较大的社会效能 林下育参的主要产品为人参及木材,作为可再生资源的生产和利用,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林下人参效益高且培育周期长,因而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进行管理,这对于解决农村的就业等均有重要的社会作用。 1.3存在的问题及前景展望,1.3. 1林下育参作为一种高价值种植业,目前尚缺乏系统而细致的科学研究工作,如林下人参根部生长动态积累过程中的植物学原理,人参与森林植被之间的生态学关系等均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3. 2 林下育参是一种高价值的商品生产,后期看护程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其成败。为了确保林下育参工作的顺利实施,国家应制订有关严格保护山参的法律法规和专卖制度。 1.3.3 投入大,难管理,缺少组织行为,经营模式与管理有待引导。我国林下种植人参的经验已经很成熟。广大参农种植林下人参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但缺少组织行为。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林下人参发展没有经过科学规划,和理性投资,而是参农自己能干多少就干多少,哪块地好就干哪块,缺乏资金投入能力和经营能力。参农之间各干各的、各自为政、互相提防。没有能力实现集中连片、统一经营、统一看护的经营模式,进而造成林下参栽培成本高、规模小、质量差,发展速度缓慢,经济效益不高。 1.3.4林下人参发展缺少科技投入,典型示范作用不强。尽管我国林下人参产业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由于科技投入不足,典型示范园区不多。特别是在优良品种选育、优质地块选择、栽培模式创新等方面缺少资金投入和科技投入,从而造成林下人参产业发展出现先紧后松,管理不善等现象,还有的参农造成全军覆没、血本无归,挫伤了参农的积极性。,1.4 前景展望 从20 世纪80 年代起,我国园参急速发展。后来,由于园参的大量积压、农药残量高、加工质量差等众多原因而滞销。林下人参培育期越长,价值越高,故参农可根据市场的需求情况而灵活掌握采收时期和数量,可避免盲目地收获与产品积压问题;并且林下人参可在同一地块持续收获,适于建立固定参园进行集约化管理。再者,由于林下人参产品无农药残毒而且具有与山参相似的药用价值,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林下人参有逐渐取代园参的趋势,在国际市场上可与高丽参抗衡。同时,林下育参充分利用和保护了森林资源,丰富了,物种组成,建立了林业与人参生产永续利用、良性循环的生态经济结构,具有日益广阔的发展前景。 2、果农复合经营,2.1果农复合经意的结构和模式 果农复合经营类型组的苹果、山楂、杏、桃、梨、核桃、樱桃分别与高、矮农作物复合经营的16个类型,其主要分布低山、低丘的狭长坡地及阶地上。黄土母质、红土母质上的褐土和少部分棕壤。坡上部多为褐土性土和棕壤性土,母质为残积风化物,土壤肥力差。坡中部一般为褐土、淋溶褐土和棕壤亚类,母质为黄土及红土。土壤肥力不高。坡下部和阶地土壤一般为褐土和棕壤亚类。立地条件比较适于果农间作。以枣农间作为例,株行距3m5m、3m7m或4mx 5m,310年生,间作的农作物有各子、大豆、地瓜、向日葵、玉米等。枣树的适应性很强,耐热耐寒、耐旱耐涝。于热气候有利于提,高枣果的品质,因此北方枣优于南方枣,枣树喜光、耐旱、耐寒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很适合于北方栽培。枣树发芽、开花晚,落叶早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由于树冠扩展缓慢、枝疏叶小、根浅,枣树开花坐果正需肥时,玉米和谷子等还在苗期。因而在整个生长期都适宜于和农作物间作。据研究报道枣粮间作行距1015m,南北走向,株距3m,间作的作物以豆类、矮棵作物为好,是比较适宜的模式。小麦主产区主要推广的模式有: 以枣为主的模式:株行距为4 m 6 m,或带状间作,株距4 m,小行距4 m,大行距10 m,密度指数576 ,适于地多人少的地区采用。,以粮为主的模式:行距15 m,株距4 m,或双行带状间作,株距4 m,小行距4 m,大行距18 m,密度指数359 ,适于地少人多的地区采用。 枣粮兼收模式:既可保证粮食等作物高产同时又有显著经济效益的模式,又称为优化模式。主要特点是:枣树单行,南北向,宽行密株,株距35 m,行距15 m,干高15 m,树高控制在5 m 以内。 2.2 果农复合经营的效益分析 从生态与经济效益来讲,枣农间作,枣树的叶、根为作物提供了一定的肥力,枣农间作的水土保持效益比纯农田高得多,1997年观测表明,果农间作比纯农田减水减沙效益选 111。同时,,可改善农田小气候、减轻风害旱灾、促进农作物生长。据报道,一般枣农间作的群体结构中,风速可降低30 38,水分蒸发量减少10,空气相对湿度提高210气温降低25。枣农间作既有较好的生态效益又产生较高经济效益。一方面促进农作物增产,另一方面使枣树更好的生长。 2.3存在问题 2.3.1品质混杂、成活率低:远距离调运枣树苗木、品种混杂,成活率也低,有的地方保存率不到一半 。 2.3.2病虫害严重:而人们却不懂得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防治病虫害导致一些地块病虫害严重,,危害严重的年份,红枣产量减产50 60 ,且枣的质量极差,商品率低。 2.3.3间作物不合理:一些群众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他们认为枣树开始结实时间长、见效慢,种植高秆作物,严重地影响了枣树的生长与产量。 3、杨农复合经营类型,3.1杨农复合经营的结构和模式 林农复合经营类型组的锦新扬、辽宁杨、荷兰3930杨分别与高棵、矮裸农作物复合经营的6个类型。杨树品种为锦新杨、辽宁杨、荷兰3931)杨,林龄为36年生,株行距分别为3m5m、3m6m、3m7m、4m5m、4m6m。平均树高5llm平均胸径39dm。间作的农作物有高粱、玉米、向日葵、太豆、蔬菜、谷子。杨树在前10年生长最快,年高生长可达2m多,年直径生长3cm左右,枝下较高因此既能很好地发挥防护作用,叉因树下光照条件好,当杨树与农作物间作时,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与发育。杨树发达的根系大多集中分布在土层0 .315,而农作物如小麦、玉米、豆类等根系多集中分布在地表30cm之内。固此,在杨农间作时,树木与农作物能较好地利用土壤不同层次中的水分与养分,较好地在同一土地上生长。畅农间作中辽宁扬、荷兰3930扬和小麦间作为物种上比较良好的组合。麦、杨在生理、生态等生长发育方面对光热条件的需求,有一定的时间差。其密度取决于间作的目的,以杨为主者,株行距较小,如3mx5m、3mx6m、4mx6m等;以农为主者,杨树的密度有2m15m、4m20m。粮食产量较高,杨树的生长也较好。(具体情况如图8-3),3.2 杨农复合经营的效益分析 据研究报道,杨农间作可以改善局部的小气候,产生一定的农田防护作用。河滩地上,常因风害和干旱造成农作物减产,而杨农间作地在每天14时的相对湿度比林外高10 20,气温比林外低1“-2 ;风速减小24 s。因此,间作能较好地减轻风害及旱灾。另外春小麦3月播种,所以杨、麦闻作还延长了土地的年度生产时间,从而增加了土地利用率。经调查以农为主的间作,在第l、2年杨树对农作物无影响,在第3、4年稍有影响。从第5年开始,则对农作物有明显抑制作用。坦扶经济效益来看,杨农间作地林、农总的经济效益却比农作物单作者高。如沙兰杨,以6mx6m与小麦间作者,前5年单位面积平均纯收入,比单作小麦和玉米(二茬)年均纯收入高26。 3.3 杨农复合经营存在的问题 3.3.1杨农间作的试验研究不够深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