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活页申请书(2014版)钟建军.doc_第1页
论证活页申请书(2014版)钟建军.doc_第2页
论证活页申请书(2014版)钟建军.doc_第3页
论证活页申请书(2014版)钟建军.doc_第4页
论证活页申请书(2014版)钟建军.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项目登记号项目序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意见表评价指标权重指标说明专 家 评 分选题3主要考察选题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对国内外研究状况的总体把握程度。10分9分8分7分6分5分4分3分论证5主要考察研究内容、基本观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10分9分8分7分6分5分4分3分研究基础2主要考察课题负责人的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10分9分8分7分6分5分4分3分综合评价是否建议入围A.建议入围备注评审专家(签章):说明:1.本表由通讯评审专家填写,申请人不得填写。项目登记号和项目序号不填。2.请在“评价指标”对应的“专家评分”栏选择一个分值画圈,不能漏画,也不能多画,权重仅供参考;如建议该课题入围,请在“综合评价”栏A上画圈,不建议入围的不做标记。“备注”栏可简要填写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或不填写。本表须评审专家本人签字或盖章有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论证活页课题名称:蒙古族和汉族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况的过程与动力机制研究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一)国内外研究述评同一性是指个体在与社会情境互动中就目标、世界观、社会意识形态等形成适应性整合的意义心理结构,有文化、社会、个体及自我同一性之分,自我同一性是个体与社会良性一体关系的关键,是同一性的核心。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对角色、价值观、理想形成与自我相一致人格框架,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形成了既能表达和满足自我需要又能够为社会所接受的自我同一性的意义心理结构是青少年、青年的主要心理发展任务1。对自我同一性发展状况及影响因素问题,崇尚独立自我的西方文化下,马西亚(1966)将自我同一性过程分解为探索和承诺,并划分出早闭、延缓、获得、未分化四种自我同一性状态2,达成自我同一性获得状态要经历从青少年期到青年前中期较为漫长的时间3,自我同一性风格影响自我同一性状态4, 5,个体的心理资源、人际资源、教育以及文化等资源性因素也影响着自我同一性6。在崇尚集体自我的中国文化下,针对中学生、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发展及影响因素有较多描述性和相关性实证研究(从CNKI检索到22篇文献),发现形式运算水平、教养方式、依恋和分离关系、学校环境、城乡、性别、独生与否对自我同一性发展状态有一定影响7。对民族大学生的此类研究仅有针对蒙古族、藏族大学生所做的为数不多的4篇研究文献8, 9,对民族文化分析基础上的自我同一性状态横断和纵向发展相结合研究缺乏,对自我结构和自我同一性状态关系的研究不够深入。 个体如何开展自我同一性是研究的核心和热点问题。在西方,探索-承诺过程范式下形成了融合批判性思维、观点采择、问题解决、个体意愿、同一性危机感、竞争、期望的自我同一性探索过程理论10,承诺、承若确认、广度和深度探索、沉思性探索自我同一性过程理论11;皮亚杰认知图式范式下形成了自我同一性适应理论12及社会交往情境下的自我控制理论13;在人本主义范式下形成了不断表达真实自我、满足基本需要动力性建构过程观14;社会情景范式则强调个体对自我同一性危机经历的解释过程15,自我承诺调节着同一性过程与状态的关系16,情境冲突是激发同一性过程的关键17。西方对自我同一性过程量化研究较多,对自我参照情境下的自我同一性过程方向、承诺的决策性方向、工具性和表达性自我同一性过程未区分,自我同一性过程理论有待整合。国内对自我同一性过程介绍、评价和反思较多18,实证研究仅有周红梅等(2008)的自我同一性过程测量学研究文献1篇19,在CNKI等上未检索到民族大学生的有关研究,民族大学生自我同一性过程研究薄弱,有必要从自我同一性危机事件危机决策适应过程意义解释可能自我建构上整合相关理论,并结合不同自我参照进行民族间的自我同一性过程研究。(二)选题的意义及研究价值1.对于建立自我同一性本土化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在自我结构区分基础上整合自我同一性状态及过程的已有研究,并通过实验和测量学研究观察引发当代蒙、汉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危机的事件,自我同一性危机解决过程、自我同一性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建立中华文化背景下蒙古族和汉族个体自我同一性理论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2. 为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如果社会所需要的社会意识形态、目标以及职业定向等在内化过程中融入自我,形成与自我相一致的结构,那么个体就会从核心自我出发,心甘情愿、竭尽所能地去完成社会角色、接受社会意识形态,避免心灵空虚与自我无助。通过揭示自我同一性过程与动力机制,对于从自我认同的角度,对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自我教育,防止因同一性危机产生的各种自杀、自我迷茫、行为混乱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观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一)研究内容与主要观点研究一、生态社会文化与蒙古族、汉族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发展状况关系研究目的是探究不同民族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发展变化及生态社会文化因素对民族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状态发展影响。我们的观点:自我同一性过程是在生态社会文化背景下发生的,每个民族都有独具特色以文化价值观为核心的生态社会文化,如居住地环境、信息丰富程度、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化特征等。生态社会文化会通过制约着个体自同一性过程的信息丰富程度、社会协商平等性、内部自我结构协调程度、自我活动的文化效价,从而影响同一性状态。研究二、蒙古族、汉族大学生自我同一性过程与同一性状态关系研究 目的是探究蒙古族和汉族大学生自我同一性适应过程与自我需要满足状况与同一性状态的关系。我们的观点:自我同一性过程受需要性和表达性自我未能充分表达而激发,自我性基本需要处于缺失或不足时,个体各种体验成为自我同一性危机信号,驱动自我同一性过程,或适应或同化或平衡,然后形成探索和承诺,继而形成自我同一性状态。研究三、蒙古族和汉族大学生领域性自我同一性事件应对的叙事性研究目的是从自我同一性危机事件的意义应对过程角度探究蒙古族和汉族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应对过程是否有别。我们的观点:对经历困难事件的意义解释和应对过程是自我同一性建构的重要方面,同时自我结构中的可能自我:如希望成为、想要成为、害怕成为的自我,在自我同一性的建构和表达作用重要20。 研究四、蒙古族、汉族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决策导向与投入程度研究 目的是从自我同一性决策导向、选择顺序及投入度探究自我同一性过程的民族间差异。我们的观点:他人自我和个体自我冲突不仅导致自我认同危机,形成自我认同性决策的困难,而且极有可能影响个体做出个体的自我认同还是他人自我认同下的行为选择;独立自我、相依自我和集体自我类型影响着独立自我、相依自我及群体自我的行为类型选择顺序与自我投入程度。(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研究一采用横断和纵向相结合多因素重复测量设计。因变量为自我同一性状态,自变量为民族、年级、生态社会文化类型。在每年十月、五月第二个星期,对某综合性大学400人(大一、大三、研一、研三各100人,蒙汉、文理对半)以计算机化的Grotevant和Adams的简版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自编生态社会文化问卷测量进行测量,跟踪测试2年,用方差分析、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及聚类分析、卡方处理数据。 研究二采用多因素被试间相关性实验设计。自我需要满足类型、适应类型、民族和年级为自变量;自我同一性状态为因变量。对某综合性大学400名大学生(蒙古族、汉族对半,文理对半,年级均衡分配)进行简版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基本需要满足量表(Sheldon etal. 2001)、同一性与体验量表测量(Whitbourne et al. 2002),用方差分析、卡方和结构方程来处理数据。研究三采用质性的叙事方法来研究。从四种自我同一性状态中选择典型被试8名(男女对半,蒙汉对半)做半结构式访谈,就领域危机性事件发生时的感受,解释,怎么看这件事的、有哪些变化、未来想或不想成为什么、应对事件的意义等,在半结构访谈基础上进行意义过程编码,最终形成一个与自我同一性有关的意义生成过程,从而可以比较蒙古族和汉族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意义组织结构及过程。研究四采用两个被试间因素实验设计。实验一自变量:任务情景(自我冲突与一致)、民族(蒙古族、汉族),因变量:选择导向。任务是个体在个体自我和他人自我冲突与一致情境下,对自我和他人对不同内容如工作岗位、课程、恋爱对象等有相同的损益分析的行为选择。实验二自变量:民族(蒙古族和汉族)、自我类型(集体、相依和独立自我)、任务情景(自我冲突与否、无任何信息),因变量:承诺选择顺序和自我投入时间量。任务是要求不同情境下对同一内容的独立自我、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损益选择决策项目排列选择顺序,并决定投入时间量。 (三)创新性1.本研究将自我同一性的决策方向引入了自我同一性过程性研究,从决策角度开展多因素因果研究自我同一性的方向问题是首创;2.使用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民族间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研究在国内是首次进行;3.将质性的叙事研究纳入自我同一性研究中在国内也是首创。三、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 主持人成果1. 第二作者(通讯),自我决定动机视角下的自我同一性承诺研究,研究报告;2. 第二作者(通讯),三维模型自我同一性状态研究的新进展,研究报告;3. 第二作者(通讯),U-MICS自我同一性承诺量表亚文化测量等值性研究,以*族和*族大学生群体为例,研究报告;4. 第一作者;两极九点式文化价值观语义分化量表编制及测量指标,研究报告;5. 第二作者,西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防御机制的跨文化研究,专著;6.第二作者(通讯),当代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对策,论文。References1Erikson E.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1968. New York. Norton. 2Marcia JE, .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ego identity statu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 ,1966. pp. 551-558.3Meeus W. Studies on identity development in adolescence: An overview of research and some new data.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1996. 25: 569598.4Berzonsky MD. Identity Style and Coping Strategi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1992. 60: 771- 788.5Berzonsky MD. Identity style: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 1989. (4): 267- 281.6James E. CT SJS. Comparing psychological and sociological approaches to identity: identity status, identity capital, and the individualization process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002. 25(6): 571-586.7王树青, 张粤萍.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研究综述.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4. 49(3): 29-32.8苗一梅. 蒙古族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特征研究 硕士论文.20049毕月花. 11-24岁藏族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特点及其与民族认同的关系 ,硕士论文2012.10Grotevant HD. Toward a Process Model of Identity Formation. 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 1987. 2(3): 203-222.11Luyckx K, Soenens B, Goossens L, Beckx K, & Wouters S. Identity exploration and commitment in late adolescence: Correlates of perfectionism and mediating mechanisms on the pathway to well-being.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008. 27(336361).12Sneed JR, Whitbourne SK. Identity Processing and Self-Consciousness in Middle and Later Adulthood. Journal of Gerontology: PSYCHOLOGICAL SCIENCES. 58(6) ,2003. P313P319.13KERPELMAN JL, PITTMAN JF. The instability of possible selves: identity processes within late adolescents close peer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001. 24(4): 491-512.14Schwartz SJ, Waterman AS. Changing interests: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for personally salient activities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2006. 40(6): 1119-1136.15Pals JL. Narrative Identity Processing of Difficult LifeExperiences:Pathways of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nd Positive Self-Transformation in Adulthoo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