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历代文论选导学(讲稿)第一部分:绪论一、课程说明:(一)、“文论”文艺理论,有关文艺(文学与艺术的统称)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社会作用的原理、原则。“历代”有古代( )和近代。(二)、中国古代文论课程的性质:1、中国古代文论具有多学科综合的性质:它可以看成是中国古代美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散文,中国古代诗歌,中国古代经典作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国古代汉语等多种中国古代文化精髓的最有效、最生动的载体。2、中国古代文论具有理性表白审美感受的性质:3、中国古代文论展示了比较全面的审美文化:(三)、学习中国古代文论的意义:1、学习中国古代文论有助于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审美感受的理性升华;3、学习中国古代文论有助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要想真正掌握中国古代文化精髓中最动人的中国古代文学,不借助中国古代文论是作不到的。4、学习中国古代文论有助于提高审美意识和提高审美创造能力。(四)、中国古代文论的学习方法:1、抓住重点,理性提炼;即抓住每个文论家作品后面的现代汉语说明,并进行自我的有效的归纳。2、借助注解,读懂原文;真正理解古代文论的精髓,只靠现代学者的简单提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重点作品进行认真的阅读领会。3、掌握原理,实现审美;可以也应该利用古代文论的概念范畴和方法对古代文学的作品进行鉴赏,同时也应该仔细体会古人对古人作品的审美观点。4、利用网络,充实学习;一些学习的资料资源,在网络环境下,往往发布在网上,同学们一定要充分利用网上资源,积极上网学习。5、思路清楚,有的放矢;要有一个明确的学习思路,要对古代文论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和掌握,然后在一个时期中把握相对的重点。(五)考试题型大体上会有:单项选择题18、填空题10、名词解释题4、简答题5及论述题3。比例大体为单项选择题18%,填空题10%,名词解释题12%,简答题30%,论述题30%。(六)学时学分介绍:共15周,今年9周(11月-12月),明年6周;4学分,一周两次课,4节课,共60节课。(七)课时分配:先秦一周;两汉二周;魏晋南北朝三周;唐四五周;宋六七周;金元八周;明九十周;清十一、十二、十三周;近代十四、五周。第二部分 先秦文论导读 先秦文论的总特点和重要意义所谓“先秦”,指的是中国秦王朝(前221前206)以前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是:由于当时先民们的“文学”观念并不是很清楚,还和历史、哲学、政治等学术文化含混在一起,笼统地称为“文”,因此论述文学、批评文学的著作也较为模糊和宽泛。即使是专门论述“诗”的资料,也和后世特别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诗论不尽相同,那时的人们对于“诗”,更多地还是从大文化特别是政治伦理的视角去理解和把握的。因此可以说,所谓先秦文论,往往都是广义的文论。但是,我们切不可因此就忽视和否定先秦文学理论批评的重要意义,因为它是后世两千多年中国文学思想的源头。我们都知道,不论研究什么事物,历时性的溯源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即平时我们常说的必须弄清楚该事物的来龙去脉。特别是中国古代社会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连续性的封建社会历史很长,而它的思想文化基础,早在先秦时期就大体上奠定了,其中主要是儒家的思想文化,还有与之相反相成的道家思想文化,以及其他诸子文化。具体到文学理论批评上来也是如此,先秦时期各家各派的文艺思想,尤其是儒、道两家的文艺观念,对后世的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极其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本课要学习的先秦文论内容广义的先秦时期的文论资料很多,也很杂,由于我们的课时有限,只能遴选其中一小部分进行讲解和学习。根据同学们的情况,我们选定了比较重要的儒家文论诗经和论语为代表。一、儒家文论 儒家文论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文艺思想,其内容主要是关注文艺的根本性质、文艺的社会功能和作用、文艺的内容与形式之关系、文艺批评的原则和方法等等问题。儒家经典有诗、书、论语等。接下来我们就一一学习这几本书中涉及文学理论的内容。第一篇 尚书尧典选读关于尚书。什么是尚书?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集,汉以后被尊为儒家的经典之一。原名书,后称尚书,尚即上,上古之书意,也叫书经,主要记录帝王或执政大臣的誓词,讲话,文告等,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语言古拙,诘屈聱牙。体例:包括虞、夏、商、周四部分,分篇记载古代帝王诏令、言辞和官方文告,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文献总集。记事年代,记载殷商、西周和春秋以前的历史。成书过程和影响。虞书、夏书为后世伪作,商、周为商周史官所记。孔子用尚书教过学生。论语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宪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汉书说经过孔子增删,上至尧下至秦 100 篇,孔子作序。秦王焚书,传之无之。汉景帝派晁错向伏生(90 多岁)记其背诵,只有 28 篇,加上方言,已十不得一,为今文尚书。汉鲁恭王造房子,将孔子世家房子一拆,发现不少古籍文书,经孔安国整理,称古文尚书。后来不见了,东晋时有个投机分子梅颐说找到了,诈言甚多,唐时正对古文尚书进行了整理。清人考证古文尚书为假,为三国时魏王箫作。现在认为盘庚(上中下)、无逸、皋陶谟、禹贡、甘誓等还是可信的。总之,在尚书中已出现了结构比较完整的散文形式,具备了表情达意说里记事的题材,论证和比喻大量运用,成语谚语大量出现虚词,转折词,连接词,语气词都用得自然恰当,已经表现了我国散文中最早的文学因素,也涉及到三代以来的文艺思想。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够准确翻译解释本段文字,了解尚书中的诗言志的含义与发展。1、往年真题: 04年4月、06年4月 名詞解釋:詩言志 07年4月 名詞解釋:歌永言2、 我们来读原文(略)3、探讨几个问题:(1)、简述尚书尧典的主要内容。答:尚书尧典涉及的文艺思想主要有两点:第一,关于“诗言志”的提法。“诗言志”主要是说诗歌表达人的抱负和情感。在先秦时期,“志”的含义有发展变化,一是指政治上理想抱负,二是指人的思想、感情。言志说的实质是把诗歌看作人的心灵的表现。第二,还说明了早期的艺术是诗、舞、乐三者结合在一起的。(2)、名词解释:诗言志(每个名词解释都由提出、内涵、影响三部分组成)a) 提出:这是出自尚书尧典的命题。b) 内涵:“诗言志”主要是说诗歌表达人的抱负和情感,其实质就是把诗歌看作人的心灵的表现。c) 影响:“诗言志”是中国诗歌理论的开山纲领,它总结出了诗歌的语言性和思想性两大特征,说明了两者的表达与被表达的关系。4、名句: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熟读) 第二篇 诗经选读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往年真题: 03年上 名詞解釋:“美”、“刺” 03年上 填空:“君子作歌,維以告哀。”表現當時作詩的人對詩歌創作的情感動因,已有所認識。 選擇題:詩什麼時期被儒家學派奉為經典的首先,我们来读原文(略)美刺说:在诗经中少数作者明确写出了写作目的和写作动机,表达了自己讽刺或赞叹的情感,。例如:魏风。葛履小雅。四月等经过汉儒说诗以后,就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这就是美刺说,美刺说反映了我国第一批诗人对诗歌的朴素认识奠定了我国早期诗歌现实主义的基础,有深远意义,影响巨大。第三篇 论语选读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往年真题: 08年4月、10年4月 名詞解釋:文質彬彬 10年7月 名詞解釋: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06年4月 請分析:“子曰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07年4月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表現了孔子怎樣的講學主張?它與後來“詩教”的建立有什麼聯繫? 07年4月 分析“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其中“興”與“觀”的涵義。 04年4月 試述孔子如何闡述詩歌的社會作用。 08年4月 簡述論語中關於文與道德關係的有關論述。儒家文论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公元前551479),他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又是一位著名的文艺理论批评家,很可能也是世界上第一位重要的文论家,因为他比西方文论的鼻祖柏拉图(公元前427374)和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都要早些。孔子的文论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其重点,是谈论文艺和伦理道德、政治教化的关系。孔子的基本观点是强调文艺应该为人的道德修养,为国家的政治教化服务,并且也能很好地服务。他这种文艺思想,被儒家后学们概括发挥成“诗教”说:“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礼记经解)这种功利性的诗学观、文艺观,对其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文论影响至深,可以说一直波及到今天。在“诗教”的核心思想指导下,孔子对以诗歌为主的文学非常重视,提出了一系列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观点。我们的教材中选录了一些段落,这些内容都很重要,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细心领会。其中特别要重点掌握的是以下三个理论: “兴观群怨”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尽善尽美”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 “思无邪”说: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附:孔子文论译文:孔子说:“诗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它,可以说:思想内容,没有淫邪狎曲的东西。”(一是思想内容的纯正无邪;二是创作心境的审美化;三是诗歌效果的净化。)子夏问:“柔美的微笑,涟漪在靓艳的美容上;美丽的秋波流转撩人脉脉含情,脂粉不施,却流光溢彩、美伦美奂,这是为什么?”孔子回答:“这就是清水芙蓉的美,就象最好的绘画一定是在经过了炉火纯青的神乎其技的工笔以后,就会呈现一种巧夺天工的自然美即绘事后素的朴素美。”子夏又问:“礼对此可以产生作用了么?”孔子说:“当我受到音乐的激动后,就可以开始讨论诗经了。”孔子说:“关雎这首诗,抒发快乐的感情,但不过分和狂纵,抒发哀怨的感情,但因为很有节制而不悲伤。”孔子谈到韶乐时说,“美到极点了,也好到了极点”;谈到武乐时说,“美到极点了,但还不够好。”孔子说:“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文采和质朴兼备,然后才能成为君子。”孔子说:“因诗歌而起兴和被激活,用礼加以约束而立身,通过音乐的陶冶最终完成人性的完善与成就。”孔子说:“熟读诗三百篇,叫他去从政做官治理百姓,却不能通达行政;叫他出使四方各国,却不能切当地赋诗应对;这样,就是诗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孔子说:“(说话、写文章)言语能够表达意思就行了。”孔子说:“年青人为什么不学习诗呢?诗可以触发人们的感情志意,可以考察社会政治和人心的得失,可以团结人,可以抒发怨愤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国君;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可以起兴,可以认识,可以共鸣,可以怨愤。)作业:名词解释:诗言志,“美刺说”,“兴、观、群、怨” 簡述論語中關於文與道德關係的有關論述。(四)、墨子往年真题:09年4月:简述墨子中关于“尚用”与“尚质”的有关思想。教材上节录了非乐上、非命上、小取三个片断,说明墨子什么样的文化学术观点。我们来看下面一个定义,可能会明白:“三表”又称作“三法”,墨子把它作为判断言论是非的标准,他要求人们在发表议论时要征引古代史实和典籍,要引证普通人的耳目见闻,更要考察运用于现实政治的实际效果。这些标准的提出,标志着古代论证方法的进步,更体现了墨家重视实用、讲求实际的特点。总的说来,墨子“非乐”、“尚用”(五)荀子往年真题:10年7月:简述荀子论“言”的主要观点。第三部分 两汉文论导读 两汉文论的总特点从秦汉以后,中国社会开始正式步入封建时代。特别是当短命的秦王朝的历史(前221前206)匆匆掀过,长寿的两汉王朝(前206220=400)登上政治舞台之后,逐渐形成了全国大一统的强盛的封建大帝国。这样的政权,自然需要选择和建立一套与之想适应的思想文化系统,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服务。于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包括他们的文艺思想开始得势,逐渐被启用,并改造成为官方的统治学说、指导思想,当然也就成为用来指导文艺、文学的方针政策。可以说,我国两千年的正统文学思想,就是在两汉时期正式确立的。本课要学习的两汉文论内容本课两汉这一讲要学习的内容,就是下列四家文论著作:一、毛诗序,二、司马迁文论选读史记太史公自序,三、王充论衡选读,四,王逸楚辞章句序。序在汉语中是一种重要的文体。在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学遗产中,不少名篇佳作产生于序跋体中,成为人们吟诵和精读的优秀作品。尽管序跋体不像诗歌、散文、小说等体裁那样出了许多大手笔光彩夺目的传世珍宝,但有些精品在古典文化殿堂里也占据着一席之地。 序、是写在书或文章前后的特定文字,其主要作用是对书或文章进行介绍、评述和发表一些感慨、议论。序,也叫作“叙”,又称“序言”、“前言”、“引”;序写在著作正文前的文字,通常是该书的导读和说明,如创作意图,创作原则,过程以及与该书出版有关的事情。有自序和他序。一、毛诗序首先,释名:有“四家诗”之说,就诗经的传授者而言,汉代传习(chun x,传授与学习)诗经的学者:鲁(鲁人申培)、齐(齐人辕固生)、韩(燕人韩婴)、毛(赵人毛公),即后世所谓的“四家诗”。毛诗一派影响颇大。毛诗流行,鲁、齐、韩三家诗便逐渐式微,传习的人少了。现我们所读到的是毛诗,即由汉代毛公所讲解和留传下来的。我们经常听到的毛诗序也就是毛诗的序言。前人把冠於全书的序言称“大序”,把每篇诗前申明诗的作者和宗旨的短文称“小序”。毛诗序又称毛诗大序,其作者问题前人考证纷纭(参见教材),大体上说应是西汉时期的著作,并非出自一人之手。这篇文字吸取了传诗经生们的意见,阐说了诗歌的特征、内容、分类、表现方法和社会作用等,可以看作是先秦儒家诗论的总结。它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地位很高,几乎可以说是后世两千年封建社会正统文学的理论纲领。我们来读原文(略)对毛诗序的理论内容,同学们要掌握的是以下几点:(1)、“情志统一”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序这一关于诗歌本质的理论,大家在学习时要把它放到古代文论史上去把握,例如联系先秦时期的“诗言志”说,以及后世的“诗缘情”说等等。(2)、“六义”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毛诗大序在提出了“情志统一”说后,又说诗歌创作要“发乎情,止乎礼义”,要求诗歌的抒情必须要符合礼义的要求,不能违反,对诗歌的抒情作用提出了限制和规范。其次, 毛诗大序还提出了“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另外,毛诗大序提到“诗有六义”的说法 名词解释:1、 “情志统一”说“情志统一”说是毛诗大序提出来的一个诗论观点,文章里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从这里可以看出毛诗大序是承认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情与志是统一的。情,是感情,志,是志意怀抱,但具体所指,根据文中的论述,当多指对人伦教化、政教礼义得失的观点和看法。感情受到激发,就会发言成诗,而诗歌抒发这种感情,表达心中的志意。毛诗大序强调诗歌“吟咏情性”,但在情志关系上,它更重在志。这基本上是继承先秦“诗言志”的观点,但它正确地阐明了诗抒情言志的特点,说明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已较先秦时代进一步深化了。情志说对后来文学批评的影响很大,后世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多集中在情和志上。2、发乎情,止乎礼义(主文而谲谏)这是毛诗序中提出来的,认为诗歌创作要“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就是说诗歌创作要从感情抒发出发,但不能超越“礼义”的规范。由此,在揭露黑暗方面,必须“主文而谲谏”,“文”就是“文艺、艺术的方式和手段”。谲谏就是用隐约的言词劝谏而不直言。这就是说要用委婉的言辞来表达劝谏的意思。使“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亦戒”具有一定的民主因素,为后来进步的文家学运用文艺来揭露现实的黑暗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没有脱离儒家诗教的保守性,限制了诗歌的发展,容易成为说教的工具。3 “六义”说毛诗大序提到“诗有六义”的说法:“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风,指风教臣民百姓,并且可以表达臣民心声,讥刺上政。赋,用作动词,指铺叙直说。比,比喻。兴,起的意思。兼有发端和比喻的双重作用。雅是正的意思。颂,周王朝和鲁、宋二国祭祀时用以赞神的歌舞。毛诗大序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文艺创作的概括性与典型性的特征,所谓“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者,是说诗歌创作以具体的个别来表现一般的特点。也就是说,毛诗大序对风、雅的解释符合现代文艺理论中以个别表现一般的观点。4“讽谏”说 “讽谏”就是讽刺的意思,但仔细体会词义,讽谏”是讽而谏,就是在讽刺之中包含着“谏(劝说)”的意思,因此在讽刺的程度上较“讽刺”要稍微弱一点。毛诗大序提出了“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就充分肯定了文艺批判现实的意义和作用。老百姓可以用用文艺的形式对上层统治者进行批判,而且“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就包含着一定的民主因素。它为后来进步的文学家用文学创作干预现实,批判社会黑暗政治提供了“初步的理论依据,对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作了比较明确的论述。但是它又主张不要过于激烈显露,要“主文而谲谏”,要温和委婉,仍然是儒家诗教温柔敦厚的一套。5“变风”、“变雅”说“变风”、“变雅”说是毛诗大序里提出来的说法,文中说:“至于王道衰,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毛诗大序将风、小雅、大雅各分为正、变。认为“正风”、“正雅”是西周王朝兴盛时期的作品,“变风”、“变雅”是西周王朝衰落时期的作品。“正变”说应该说没有什么事实根据,但是反映了汉代儒家学者将诗经作品与社会政治、历史联系起来加以考察、阐释的批评方法。仅就这一点来说,有其在文论史上的意义。另外,“变风”、“变雅”的说法,也看到了文学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有其积极意义。二、司马迁文论选读司马迁的文论选读是本课这一讲的重点,其中大家应该重点掌握的,是“发愤著书”说:我们来读一读原文(略)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史记太史公自序上面这段话,在司马迁另一篇文章报任安书里几乎完全相同地出现过,说明作者非常看重这个“发愤著书”思想,是经过深思熟虑而后提出来的。关于它的理论内涵,这里不细讲,请看教材和参考教材。我们要掌握的重点,一是这段话中“发愤”的“愤”字的确切含义;二是司马迁在这里所列举的八个例子全都符合史实吗?为什么?三是要把这个“发愤著书”理论放到文学理论史上去理解它的重要意义和它的来龙去脉。阅读教材之外,也可以而且应该看一些其他的相关材料。如:史记屈原列传(节选)、报任安书(节录)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就是说作家由于身处险恶的环境之中,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施展自己的抱负,往往发愤著述,以发泄心中的愤懑,寄托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司马迁的史记的许多传记记载了一些历史人物,由于政治环境和其他环境的艰险困厄,其理想抱负不能实现,就常常以著书来寄托理想和信念。特别是屈原列传,写屈原由于受奸佞小人的迫害和昏乱君王的放逐,满腔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只能在其离骚和其他作品中表达自己的苦闷,抒发自己的愤懑,最后自沉汨罗而死。这是“发愤著书”的一个典型代表。至于司马迁本人,也由于受到汉武帝的迫害,屈辱愤懑之情无以发泄,只能忍辱含垢,最后发愤写成史记,表彰正义,鞭挞黑暗,以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感情。这也正是他自己的“发愤著书”说的最好实践。后来唐代韩愈的“不平则鸣”说、宋代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当也是受到过司马迁的影响。三、王充论衡选读王充的论衡,总的说来是一部哲学著作,其中多处论到文章写作问题,可以看出作者的文学思想。但是这些论述比较杂,也不很深刻,本课不作为学习重点,同学们一般性地了解了解就可以了。解释一下题目“超奇”,王充认为现实中谁是超奇的“鸿儒”?08年4月:简析论衡品评作者的标准。四、王逸楚辞章句序09年4月:选择题,在汉代对于屈原文学思想的理解存在一定的争议,王逸的楚辞章句序所反驳的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填空:早在西汉时,作过离骚传我们来读一读原文(略)还要考虑一个问题:王逸对屈原和离骚批评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下节课找个同学来回答。第四部分 魏晋南北朝文论选读魏晋南北朝文论的总特点从东汉末年开始,儒学逐渐衰落,玄学应运而兴起。所谓玄学,实际上主要是老庄道家思想的发展和流变,体现在文学理论批评上尤其是如此。因此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思想,是由道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例如,这一时期的许多文论家都极力推崇自然清新之美,都倾心于探讨文学的内部规律,都注重研究文学的审美特征等等,这很明显是继承和发展了老庄道家的文艺观。不过,就这一时期所留下来的一些主要文论著作看,也都不排斥儒家的文学思想,他们往往是在论说文学的外部规律时,认同儒家文论的路数;而在阐释文学的内部规律时,则主要是承袭道家文论的衣钵。诸如西晋陆机的文赋、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等大都是这样。也就是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总特点基本上是儒道结合,外儒内道,而以道为主。当然,这一时期的文论家们很有水平,他们并不是、也不屑于简单地抄袭或沿用前代儒、道两家的文论资料,而是在前人基础上作出了许多深刻的精辟的阐发,从而形成了自家的理论特色,甚至构建起了自己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他们对文学的许多问题都作了非常深入的思考,例如关于文学的根本性质问题,关于文学的审美特征问题,文学创作的内在规律问题,作品的艺术风格问题,文学的体裁种类问题等等。他们在阐述自己的文学理论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学理论概念、范畴和命题,诸如“文气”说、“缘情绮靡”说、“神思”、“意象”、“体性”、“风骨”、“通变”“定势”、“隐秀”、“物色”、“知音”、“直寻”、“滋味”、“声律”等等本课要学习的魏晋南北朝文论内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论著作非常多,我们遴选出其中主要的四家进行讲解、学习。这四家就是:1、曹丕的典论论文2、陆机的文赋3、刘勰的文心雕龙(选读)4、钟嵘的诗品(选读)一、曹丕的典论论文曹丕(187226)是汉魏时期著名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他撰写的文论著作流传于世的有两篇,一篇是与吴质书,另一篇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典论论文。典论是曹丕精心撰写的一部学术著作,一共20篇,论文是其中之一。后来典论一书失传,论文这一篇幸亏被选入南朝时期的昭明文选而得以保存下来。这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论著作,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在它之前还没有精心撰写的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专著(我们讲过的先秦两汉的一些文论都不是专门的文论文章),它是第一篇,也是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步入自觉期的一个标志。我们首先来读原文(略)典论论文中正式提出或者触及了不少新鲜的重要的文论课题,我们要掌握的主要有:1、“文章不朽”说:这是曹丕关于文章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观点。他在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曹丕如此高度地推崇文章作品的意义,无论其主观动机如何(过去有人说他是“成名成家”思想严重;也有人认为他的目的是劝诱比他有文学才华的弟弟曹植要投入全副精力去写诗作赋,而不要来和他争夺王位),在客观上是非常有利于文学事业的发展的。曹丕所处的汉末建安时期是中国文学史、特别是诗歌发展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其原因固然非止一端,但是作为统治集团的曹氏父子的重视、鼓吹和积极参与,应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当时以他们父子为核心,周围团结了一大批诗文作家,形成了所谓的“邺下文人集团”,曹丕在这篇典论论文中所评论的“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除了孔融之外,都属于这个集团。2、“文气”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这就是文论史上著名的“文气”说。这个理论颇为新鲜,而且重要,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和把握。要仔细分析这个“气”的内涵,包括“气之清浊”的含义,进而领会这究竟是一个什么理论?在文学理论史上有什么贡献?3、“文体”说:在典论论文里,曹丕还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文体分类及其各自特点的思想: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这里曹丕列举出八种文章,分成四类,分析了它们各自的特征,后世学界称之为“四科八体”说。大家要探讨一下曹丕所用的极其精约四个字,即“雅”、“理”、“实”、“丽”,想想它们都是从什么角度来界定各类文章作品的?二、陆机的文赋陆机(261303)是西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才华横溢,诗、赋、文等创作都为时人所重。他给我们留下的文论著作主要是文赋,这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第一篇正式的完整的文学创作论。在这篇文赋的正文之前,陆机写了一个序言,其中说: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其放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这就明确地告诉读者,他写作此文的目的,就在于探讨文章作品的创作“用心”,一是“意称(chn)物”如何使创作中作家的主体情意和创作客体的物象彼此相称而融合;二是“文逮意”如何巧妙地运用语言文字把心中孕育出来的具体生动的文意(“意象”)及时地把握住并且准确地表现出来。围绕着这样两个问题,陆机具体剖析了文学创作的详细过程,总结出了多方面的艺术创作理论。我们主要应该掌握住下面几点:1、艺术构思说:序言中所说的“意称物”阶段,主要是指艺术创作的构思过程,它又包括(1)、构思准备这就是文赋正文的第一段所论述的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还是如上所说,对这些原文我们在这里没有时间细致地进行串讲剖析,请看教材和参考教材。总之这是一段很精彩的阐述,提出创作构思的前提条件是,既要深深地观察作为创作对象的外界事物,同时又要饱读前人的诗书,从中陶冶自己的心胸,这样才能写出高境界的文章作品。(2)构思阶段至于到正式的艺术构思阶段,陆机是这样论述的: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于是沉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开头几句是讲艺术构思之始,一定要进入一种用志不分的虚静的精神状态,接下来谈艺术构思的过程,主要是阐述艺术想象的特点,可以说更为精辟。(像这些精彩的古文论段落,希望同学们能够多花些功夫,在理解、弄通的前提下,熟练朗读,甚至背诵下来。)2、艺术表现说文学创作中的艺术表现,是和艺术构思阶段密切难分的,但大体上还是有个先后的层次,也就是文赋小序中所揭示出的“意称物”和“文逮意”的区别。艺术表现阶段主要是解决“文逮意”的问题。陆机对这一层次的论述,是在文赋正文的第三段:然后选义按部,考辞就班。抱景者咸叩,怀响者毕弹。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或虎变而兽扰,或龙见而鸟澜。或妥帖而易施,或岨峿而不安。罄澄心以凝思,眇众虑而为言。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始踯躅于燥吻,终流离于濡翰。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信情貌之不差,故每变而在颜。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或操觚以率尔,或含毫而邈然。创作中的艺术表现阶段,包括如何安排文意和文辞两个方面,即“选义按部”和“考辞就班”,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如何运用文辞来把握文意的问题。陆机论述了在艺术表现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种种复杂情况,主张作家要因情适宜,妥善地谋篇布局,形诸笔墨。他的艺术表现理论,阐述得同样精彩。文赋的文学创作理论内容非常丰富,除上面所分析的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两大概括性的论述之外,文中还包括具体的表现技巧层面上的文术论。由于课时限制,本课不能都展开讲解、学习,也不作考核要求。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参考教材的注释自己学习钻研(正文的第六至第十八段都是)。3、文体风格说中国古代文论里的文体风格论,是从上面讲到的曹丕典论论文正式开始的(即“四科八体”说)。但曹丕论述的毕竟简略,到陆机的文赋中,就把这一理论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体现在正文的第五段: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从这种论述可以见出,陆机提出的这个“十体”说,一是比曹丕的“四科八体”说更加细致,更加准确了;二是在各类文体的具体排名次时,曹丕是将纯文学的“诗”、“赋”二体排列在八体最后,而把朝廷的应用文体“奏”和“议”放在最前;到陆机的文体论,则把这种次序完全颠倒过来了,最先排列的是“诗”和“赋”,最后才是“论”、“奏”“说”。它说明陆机对审美文学的认识和重视确实比曹丕前进了一步;三是陆机在这里概括十类文体的审美特征时,也远比曹丕具体准确,可以说是地道的文体风格理论了。三、刘勰的文心雕龙选读南朝宋420-479建康江苏南京齐479-502建康江苏南京梁502-557建康江苏南京陈557-589建康江苏南京刘勰(字彦和,465?532?齐梁时期)不但是南北朝时期,而且也是整个中国古代文论史上最杰出最伟大的文学理论家。他所撰写的文心雕龙一书,多方面地总结了前人关于文章写作和文学创作的经验,同时最广泛地汲取了前人的文学和美学思想,从而构筑成了中国文论史上最全面、最系统的文学理论体系。并且,这部著作在世界文论史和美学史上,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阐述文学理论的专著。全书由50篇论文组成,共约37000字。根据作者刘勰在最后一篇序志中的介绍,以及我们披卷可见的实际情况,这部著作确实有着严密的内在理论体系:1)、前无五篇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是全书的总论,即刘勰自己所说的“文之枢纽(关键)”;2)、从第六篇明诗到第25篇书记,是20篇文体分论,即刘勰自己所谓的“论文叙笔”; 3)、从第26篇神思,到第49篇程器,是专论各种文学思想,包括创作论、风格论、鉴赏批评论、文学史论、作家论等等;4)、最后第50篇序志,相当于全书的序言。下面我们来学习文心雕龙神思:(听录音)神思是文心雕龙的第二十六篇,主要探讨艺术构思问题(核心是艺术想象,解释一下“神思”:名词想象、动词想象)。全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阐述艺术构思中想象的特点和条件。为了做好构思工作,强调作家要注意积累知识,辨明事理,善于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训练自己的情致。第二部分以过去的作家为例,说明艺术构思的不同类型。但无论作家构思的快慢难易如何不同,除都需要经常练习写作外,更要努力增进见识,在构思中抓住重点,即“博而能一”;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创作的成功。第三部分提出艺术加工的必要性,说明艺术构思的具体复杂情况,本篇不可能完全说清楚。其中所提出的“神与物游”的构思活动,初步总结了形象思维的基本特点。刘勰所讲的“物”,虽然主要是自然景色,而未明确提到社会生活,这是他的不足之处;但他所强调的“研阅”、“博见”等,不仅包括社会现象在内,也说明刘勰对艺术构思的物质基础是相当注意的。还论说到“志气统其关键,辞令管其枢机”。思想感情是想象活动的动力。准确的语言才能构成准确的意象。下面我们来看往年的考题:1. 文心雕龙神思篇的主题是论( )A艺术准备 B。艺术想象 C。篇章结构 D。文辞修饰2. “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你怎样理解这句话?(05上)答:见P85,注释2 说明神思是一种由此及彼不受主观局限的想象活动。3. 名词解释:神与物游(09年4月)答:见P86,注释5 艺术构思把想象活动置于现实基础上。4.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见解?(06年4月)答:构思活动总是充满感情。主体的情思灌注于“山”、“海”等客观事物之内,客体如器皿般承载这份浩荡的情思,并因此当被诉诸于文学语言的表述时,生成了可供审美的新质,成为“神用象通”的意象;也可以这样理解:“一到登山,情思里充满了山上的景色;一到观海,意想中便腾涌起海上的风光。”我们再来听时序录音09年4月 试述文心雕龙时序体现的文学史观。文学发展与政治的关系浅谈刘勰文心雕龙时序中的文学史观刘勰的文心雕龙就文学史观而言,其包含两个系统:其一,源自文学自身的历史发展,包括继承与创新。其二,文学发展还有外在影响因素,特别是政治起着最根本的作用。刘勰时序是叙述文学外在因素的专论,在他看来,时代、世代的风尚对文学发展有重要影响,而时代、世代风尚形成的根本则是政治因素,这就是“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者”以及“枢中所动,环流无倦”的文学史观。时序,就其含义看,时有时代、世代之意;序则是秩序、次序之意,更进一步引申则为发展之意。文心雕龙时序亦即探讨文学怎样随时代、世代而发展。在刘勰之前,孟子有“知人论世”说,而在文心雕龙时序中,刘勰将之创造转化,表现出他“知文论世”的文学观,即以时代世代的风尚来探讨文学兴衰发展:即“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追根溯源,刘勰的文学史观最终落在政治因素上,即一个时代文学的兴衰更替,政治起最终的决定作用。在刘勰看来,一个时代的社会风尚、一个社会的风尚必将反映于文学上,而社会风尚的形成又与这个时代的政治气候有很大的关系。刘勰指出:“昔在陶唐,德盛化钧,野老吐何力之谈,郊童含不识之歌。有虞继作,政阜民暇,熏风咏于元后,烂云歌于列臣。尽其美者何?乃心乐而声泰也。”在刘勰看来,唐尧时代道德教化普遍、民风淳朴,这在都在民间歌谣中有以反映,就如虞舜时代百姓安宁,就有南风、卿云之歌传世。因为人们心情欢乐就会表现为歌声和美, “心乐而声泰”。这样的世风同时影响作者而带来“心乐”的情绪,并进而从创作中显示出“声泰”的特色。而同时,刘勰更进一步地把一国政治制度、政治策略与文学发展联系起来:“春秋以后,角战英雄,六经泥蟠,百家飙骇。方是时也,韩魏力政,燕赵任权;五蠹六虱,严于秦令;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同处春秋战国时代,群国争雄,可一些国家文学繁荣,而另一些国家文学则较为贫乏。这种不平衡性与统治者的政治谋略时分部开的。同样汉武帝时代的文学兴盛,首先,固然与这个时代的繁荣有很大的关系,但也因为该时代文人被重用而用文辞修饰汉代大业,因而造成礼乐竞相辉映,文采辞藻争相华丽的繁盛时代。在刘勰看来,时代文化思潮将影响文学发展,而这种文化思潮又与统治者的嗜好有很大关系。从汉代起,儒学得到统治者的推崇,这带来了文学的繁荣:“逮孝武崇儒,润色鸿业,辞藻竞骛。”由于汉武帝对儒术的推崇,为帝王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这就造成文风竞相华丽铺张,表现在文体上,就是汉大赋的形成。魏文帝曹操以宰相与魏王的尊位喜爱诗文,魏文帝以太子的身份极善辞赋,陈思王以公子的豪情下笔为文是琳琅满目,这形成中国文坛少有的气象。特别是他们礼贤下士,一时间超群出众的文才贤士聚集在他们周围,而曹氏父子成为文坛领袖,领一代风骚。他们虽身处社会动荡时期,但他们都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抱负,挥笔成诗泼墨成文,形成自己慷慨悲壮的独特文风:“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从以上叙述看出,文心雕龙时序主要体现了政治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学史观。刘勰将各个时代文学风格的形成归结为统治者,即“枢中所动”的结果。这里的“枢”,主要指一个时代、世代的统治者及与他相关的政治制度、政治决策等,这是世风形成的原因,而世风必然反映在文学上。在刘勰看来,这是理解一个时代文学风格的关键,只要抓住这一关键,就能对一个时代的文学进行准确的描绘。不可否认,这种政治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学史观对一个时代文学的认识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其局限性也非常明显。它使文学丧失独立性而沦为政治、社会的附庸,甚至是工具。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政治主流意识形态阐释更易造成文学史事件,甚至是一些重要诗人、作家被主流文学史潮流所淹没、遮掩,如文心雕龙时序对文学发展的叙述只注重主流文学,而其他非主流文学形态,甚至是陶渊明这样重要的诗人,也未进入他的文学史视野就是其局限性的明显表现。07年4月 名词解释:建安风骨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被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等。 09年4月 “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中的“魏武”是指( )10年4月 刘勰文心雕龙中“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一句是在批评( )四、钟嵘诗品(选读)钟嵘(约468518),字仲伟,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 初仕于齐,梁时官至西中郎将晋安王萧纲记室。诗品作于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以后。诗品把汉魏至齐梁的一百二十家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每品一卷,显优劣,叙源流,指出各家利病。诗品是专论五言诗而不及文章。钟嵘的诗品是继刘勰的文心雕龙之后的一部重要的文学批评著作,该书较为系统地讨论了诗歌的本质、特征以及诗歌创作与鉴赏批评,其主要的观点有情感论、自然论、风骨论、滋味说等。我们来读一读诗品序(略)诗品序的主要内容,有破有立。属于破的,就是对南朝诗风的批评,表现在以下两个问题:第一是反对声病,主张自然和谐的音律。第二是反对做诗用典。属于立的:第一,钟嵘认为写作动机的激发,有赖于客观事物的感召:“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第二,在诗歌创作问题上提出了滋味说。钟嵘认为要使诗有滋味,关键在于综合运用好赋、比、兴的写作方法。怎样综合运用三义呢?三义中,他又将兴放在第一位,并使三义综合运用,这就突出了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钟嵘诗品是古代诗话的远祖,所以它又被称为百代诗话之祖。它所采用的直寻式的思维方式,意象式的点评方法和具有诗性精神的文论范畴,对于中国古代文论诗性特征的发展和成熟产生了深远影响。l 04年4月 08年4月 名词解释: “滋味说”答:(1)这是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出的。是诗歌所特有的一种审美意味,这种意味是因为有了诗人的真情,有了诗歌形象的完整性。(2)钟嵘认为诗滋味应该是“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详,指描写的细致;切,指描写的深刻。要达到这个要求,必须赋、比、兴并重,做到言近旨远,形象鲜明,有风力,有藻采,感染力强,这才是“诗之至也”。l 05年上 钟嵘诗品序说:“班固咏史,质木无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请问什么是“质木无文”?指枯燥无文采;请问“平原兄弟”指什么人?指曹植及其兄曹丕。l 03年4月 名词解释 “嘉会寄诗以亲”l 03年4月 试述钟嵘“滋味说”的理论内容,并说明其文学理论的价值。l 06年4月 07年4月 7、钟嵘反对用事用典,这是因为( )A、 用事用典,增强了诗歌创作的难度B、 诗是吟咏性情的,不能以用事用典来逞能C、 用事用典多了,文化程度低的人就看不懂D、 用事用典,只适用于一般文章,不能用于作诗 隋唐五代文论一、隋唐五代文论的总的特点隋唐五代时期共约 380 年( 581 960 ),由于隋代和五代的时间较短,因此隋唐五代时期的文论主要讲述的唐代文论的内容。唐代,由于政治的稳定,生产的发展,经济文化的繁荣,国力空前的强大,这就大大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兴盛,文学批评理论相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有了明显的变化。初唐和盛唐时,许多作家和学者们对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创作风气多持批评的态度,认为晋南北朝的诗文创作内容和风格多不足取,柔丽轻靡,缺少汉魏风骨,因此,这一时期的诗文论也多在强调汉魏风骨,强调作品要有寄意深远的充实内容和慷慨朗畅的强健风骨。这一时期的诗文理论以陈子昂的“兴寄”、“风骨” 理论为代表。中唐时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发展模式在2025年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应用与成效评估报告
- 环保公司游泳活动组织办法
- 环保公司薪酬调整管理规定
- 中级银行从业资格之中级银行业法律法规与综合能力题库检测题型附答案详解(典型题)
- 自考专业(建筑工程)考试历年机考真题集及完整答案详解(全优)
- 智能化农业装备与作物种植融合方案
- 综合解析人教版8年级数学下册《平行四边形》专项攻克练习题(含答案详解)
- 自考专业(计算机网络)检测卷附答案详解(预热题)
- 自考专业(计算机应用)试卷附答案详解(综合题)
- 护眼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GB/T 45875-2025精细陶瓷自然烧结条件下陶瓷粉体致密性的测定
- 肺占位性病变护理查房
- 广告创意与用户体验-第3篇-洞察阐释
- 幼儿园一日常规安全培训
- 5G基带芯片算法验证平台:从设计到实现的关键技术与实践
- 税务会计与税收筹划课件
- 2025年高考生物辽宁卷真题解读及复习备考指导(黑龙江吉林内蒙古适用)
- 新媒体视听节目制作
- 数字化教学环境下小学语文板书设计优化策略
- JG/T 237-2008混凝土试模
- JG/T 232-2008卫浴型散热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