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演讲比赛优胜选手是如何学习英语的南京大学 教授丁言仁自从1996年第一届“21世纪杯”英语演讲比赛举办以来,南京大学英文专业的学生几乎每一届都参加,他们还参加了“外研社杯”英语辩论比赛、“CCTV杯”英语演讲比赛和其它一些全省或全国性的英语比赛,并在这些比赛中取得过一些较好的成绩。这些选手在参赛前两三个月开始,经过班、年级、系的层层选拔,经过反复练习和老师的点评辅导,这一过程与其它学校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同时,比赛成绩受各种因素影响,无论是对英语语言的掌握,还是演讲稿的准备,南京大学的学生都没有什么特别的优势,作为辅导老师,我们也谈不上有什么经验和体会。然而,在与这些学生的接触中,特别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他们学习英语的方式和对待英语学习的态度,了解和研究他们的这些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挑选出有潜力的学生去参加比赛,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和改进英语教学,推广正确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使其他学生的英语学习更加有效。 “成功学习者研究”(good learner studies),即研究第二语言学习成功者的学习方式,一直是西方二语习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我国也一直有人从事这样的研究,该研究的出发点直截了当:一旦找到成功者的好方法,好策略,推而广之,就可以从整体上提高外语教学的水平。“21世纪杯”等全国性英语演讲比赛的优胜者无疑应当属于国内英语学习的最成功者了,但是对这类“最成功者”的成功之路却还很少有人研究。这篇文章所报告的也不是什么研究,只是作者本人对这些学生的一些初步观察和思考。 我校有位2004年毕业的英文专业学生,曾经在“21世纪杯”和“CCTV杯”英语演讲比赛中分别取得过较好的成绩,她也因此认识了来自其它城市和学校的优胜选手。在撰写学士论文的时候,她用e-mail形式采访了八位演讲比赛的优胜选手,采访的问题之一是让他们回答自己平时是怎样学习英语的。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中,除了听英语歌曲、朗读名人演讲稿、与留学生和外籍教师交朋友等,最为突出的是所有八位同学都把观看英语电影和电视剧列为学习英语的重要手段,把自己称作super fan或者filmoholic(电影迷)。 这些英语学习的“最成功者”意识到通过观看电影可以学到地道的英语,对他们来说,观看电影和电视剧的主要目的已经不是欣赏剧情,而是欣赏语言,模仿语言和学习语言。他们买VCD、DVD,从网上下载电影,有的同学说自己收集了一两百部电影的碟子,并且在选购光碟时还刻意挑选那些没有中文字幕的。对自己喜欢的电影,他们可以看上五六遍,七八遍,甚至晚上睡下了还爬起来看,以至于滚瓜烂熟地背诵了整部电影的对话,包括句子的发音和语调。他们整句整句的记下来,有的同学说,自己只要一说英语,那些电影人物的语句可以脱口而出,别人听起来还觉得是自己的英语自然流利。 看电影仅仅是学习英语的方法之一,我校演讲比赛的参赛选手也谈到过其它的一些方法。譬如,不少同学都谈到自己原来与其他同学并没有两样,对英语也没有多大的兴趣,但是在中学里被老师捉住了背书,有的同学被规定要背完新概念英语第二册的每一篇课文,特别是规定背书时的语音语调必须与课本的录音磁带一模一样。很多同学说这一段经历开始时“苦不堪言”,但是如果当时老老实实地刻苦背了书,模仿了磁带,一旦“熬过了关”,英语就容易学了;当时艰苦的学习使自己终身受益。 这些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经验对于我们英语教师来说是很有启发性的。 第一,英语学习成功者所使用的、他们发现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往往被忽视,相反,现行的课堂教学往往鼓励一些对提高语言掌握水平来说少、慢、差、费的学习方法。 看电影也好,背课文、听磁带也好,英语学习成功者关注语句、语音语调的模仿,关注掌握和记忆完整的语块(即习语、短语、短句等出现频率高,形式、意义较为固定的多词组合),关注特定语块的功能及其出现的语境。无论是模仿,还是背诵,都不需要学习者特别去关注如何分析一个语块的语法结构。例如,英语里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它的内部结构如何并不重要,它所包含的各个单词的意义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掌握整个语块的意义和使用该语块的语境,能够在老朋友久别重逢的时候使用它。在语言的实际应用中,我们同样是关注语块的功能和语境,不需要关注语法,我们说话写文章一般都不需要借助语法来构建语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中国人对汉语的语法仅知其皮毛,为什么英美国家的人对英语语法的了解往往还不如我们英文专业的学生了解得多。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都知道,只有留学生才会注意到汉语口语中的“吃食堂”、“一匹马骑两个人”在语法上不易分析,而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我们从小到大,从来没有必要对“吃食堂”作语法分析,也就从来不会分析它,但是语法知识上的缺失却从来也不会影响我们理解和使用这一语块的能力。演讲比赛优胜选手在学习中大下工夫的正是这种理解和使用语块的能力,而不是语法分析的能力。 反复听,反复读,反复模仿,这样的一条“成功之路”已经在国外第二语言教学界受到注意,所谓的shadowing(映像)教学法要求学习外语的学生对一小段录音一遍遍地听、念、用,一直到完全掌握其中的语块,象是工艺美术中表现一个图案或字块立体感的阴影区一样,与原来的图案或字块在形状上一模一样。 与注重语块学习的方法相反,我们日常英语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精读课在课堂内强调的经常是句子结构的分析和单词的掌握,抠语法,背单词,忽视了语块和搭配,这在无形中误导了学生,给了他们“学好了语法和单词就学好了英语”的错误印象,以至于在课外为做语法练习和背单词表投入大量的精力。其它课上存在同样的问题,如听力课、泛读课只强调听懂、读懂,口语课、写作课只强调开口说、下笔写,忽视了逐句模仿、逐字模仿的练习和训练。 不少学生和对英语学习策略感兴趣的老师往往认为英语学习有捷径,而注重语法和单词的学习看起来是一条捷径。按这样的方法,学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学会阅读英文文章和用英文构建语句,表达自己的思想,特别是可以较为有效地应付考试,但是长远看来,这是一种效率低下的外语学习方法。学生一旦进入了高一阶段的学习,它的弊病就显露出来了。首先,运用语法和单词构建语句速度太慢,流利度不易提高。其次,自己构建的句子不地道,即使不是“中式英语”,英美人听起来也经常觉得怪里怪气的。譬如,Its five to eleven和Its five prior to eleven都是合乎语法的,但是在英语里人们只用前者而不用后者,仅仅用语法和单词构建句子就分不出两者的区别。再其次,由于听音时忽视了模仿,自己构建的句子往往违反了英语口语的韵律,这是造成英语口语和书面语不地道的另一个原因。最后,注重语法和单词的教学养成了学生不注意模仿、不注意“从听中学”或“从读中学”的坏习惯,以至于离开老师、离开学校,自己就没法学习,英语水平多年徘徊,不得进步。 与此相反,注重模仿,注重语块,这样的方法在开始阶段较为费力,但长远看来,它的长处正好是能够克服传统学习方法的弊端。首先,通过模仿学到的是完整的语块,使用时不必临时组装,因而有利于提高口语流利度。其次,模仿来的语块是地道的英语,有助于学习者克服“中式英语”的影响。再其次,由于注重模仿,学习者对英语口语的韵律和节奏有较好的悟性,有助于他们学会在口语和写作中使用地道的英语。最后,长期的模仿和语块学习培养了学生对语块的兴趣和敏感性,养成 “从听中学”和“从读中学”的好习惯,可以自觉地学习,不需要依赖老师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英语的习语、短语、成语等语块,成千上万。本科阶段四年里上的课充其量也只能学习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依赖老师的讲课和课本的解释,就永远只能停留在这很小的一部分上,而依靠自己反复的观察、体会、模仿和试用才能不断积累,不断进步。这一点对于英语有一定基础、但仍需继续提高的学习者来说尤为重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是学写旧体诗,但学习对外语也同样适用。 第二,从理论方面看,演讲比赛的优胜选手通过看电影、听磁带学习英语语块的经验印证了语言两重性的观点。 语言学,特别是语料库语言学的迅速发展告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大量使用已有的固定语块,只有遇到障碍时才会去选择合适的语法和词汇构建句子,而一旦构建完毕又会回到语块的选用上。即便是可作结构分析的语块,在实际使用中通常没有必要也没有时间去作这种分析。这一研究成果改变了大家对语言的看法。传统的语言观林林总总,基本上是把语言知识看作一个以语法为中心,括了语音和语义的独立整体。这是一点论的观点。可是语块普遍运用的现象使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了两点论的观点:语言具有双重属性,既有可分析性(analyticity),又有程式性(formulaicity)。一方面,它是一个以语法为基础的、可分析的、相对封闭的系统,这是传统的语言观所已经阐述了的。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以记忆为基础的、程式化(即语块化)的、相对开放的系统,这是传统的语言观所忽视的。“相对封闭”指的是语言由数量有限的语法规则组织成了一个独立的系统,这是语言学家经常描述的系统。“相对开放”指的是语言服务于社会交往,从属于社会交往,组成语言的语块数量无限,而每一个语块又在社会交往的特定语境中执行它的功能,例如,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的语块就限定在老朋友久别重逢的语境里使用。 语言双重性的观点反过来帮助人们重新审视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学习:二语学习者不仅应当认真学会运用语法,而且还应当学会运用操母语者在不同语境中使用的语块。不少学者还提出了学习语块比学习语法更重要;语言知识在相当程度上是语块的知识,而语法是第二位的,本身没有生成作用,只起调整和协助的功能。演讲比赛优胜选手的学习经验可以说是为语言双重性的观点和语块学习的主张提供了一个范例。 第三,演讲比赛优胜选手英语学习的成功经验还告诉我们: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外语学习有可能在师资水平不理想的情况下仍然取得长足的进步。课堂上的外语学习基本上是依赖老师的讲课,即使是所谓“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也仍旧是由老师策划和组织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课外没有语言使用的环境,学生很难超过老师,只能是跟在老师后面慢慢学。演讲比赛优胜选手的一个特点是他们不依赖老师,反反复复地听磁带、看电影都是自觉自愿的行动,老师没有也不可能每一步都跟在后面检查督促。实际上,长期的模仿和背诵使这些学生在英语的很多方面都超过了他们的老师。他们自己也意识到这一点,不再盲从老师,有的还在背后议论老师课堂上使用英语时出现的错误。这样的议论其实是正常的,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父母亲因为工作变动带着小孩子搬到一个新的城市居住,小孩很快学会了当地的方言,又反过来嘲笑父母亲不标准的方言。值得注意的是演讲比赛优胜选手中不少人在中学阶段英语就达到了相当的水平,进入大学后在有些方面经常感到吃不饱,因而有的在背后发牢骚,认为在学校浪费了很多时间,有的则混日子,没有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些现象一方面反映了部分高校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只要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有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又有较好的音像设备,就完全可以有真正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学生也可以取得相当可观的进步,可以超过自己的老师。 假如这里的讨论也可以算作是“成功学习者研究”的话,那么这样的“成功学习者研究”对于我国广大的英语教师来说无疑是重要的福音。同我国的经济发展一样,英语教学的发展也是极不平衡的,很多地区很多学校都缺乏英语教师,特别是缺乏高水平的英语教师,聘请外籍教师所能够起的作用也同样是有限的。演讲比赛优胜选手自觉学习、超过老师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即使在这样的地区和学校,英语教学仍旧是可以搞好的。实际上,在最近几年全国性的英语演讲和辩论比赛中,来自西部高校,甚至来自这些高校非英语专业的选手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南京大学的学生的确取得过一些好的名次,但是现在却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第四,演讲比赛优胜选手在英语的很多方面超过老师的事实并不说明老师的作用是无关紧要的,而实际上是向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老师,我们的确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和适应学生对我们的要求,可是英语水平又仅仅是当好老师的条件之一。从英语学习成功者身上,我们看到,要当好老师,更重要是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模仿英语的兴趣,不断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南京大学的一些演讲比赛优胜选手一方面清楚地知道他们的英语超过了他们的很多老师,但另一方面又对中学时期那些捉住他们背书、模仿磁带的启蒙老师充满了尊敬,把这些老师看作是他们英语学习的引路人。有的同学还能回忆起当年学习的情景,回忆起遇到困难时老师是如何鼓励他先从新概念英语第二册里自己感兴趣的课文学起的。儿童学大人说话、学地方方言一般不需要花费多少力气,但是对于成年的大学生来说,模仿英语语句和语调至少在开始阶段往往会遇到很大的困难,而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的鼓励和帮助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在影视课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和模仿语句,注意其使用的语境。在听力和口语课上,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选择合适的材料,可以把学生感到困难的长句分解成较易掌握的短小的语块,也可以指出学生模仿时应该注意的问题。与此同时,老师可以鼓励学生把听到的和读到的语句用到自己的口语和写作中去,学以致用,让学生从中受益,就可以增强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1世纪”全国英语演讲比赛之我见外交学院英语系副教授王燕一转眼,中国日报“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已走过了十个年头。作为一名指导教师,我见证了比赛10年的发展历程,参赛的高校从最初的20余所增加到如今的500多所,成为国内同类比赛中规格和水平最高的英语演讲赛事。虽然每年能进入决赛的选手人数有限,但比赛引发的思考和讨论,不论是关于主题问题本身还是语言教学,都已使许许多多学生受益。一批批优秀选手从比赛中脱颖而出,成为日后用人单位的骄傲。毫无疑问,高规格的英语竞赛既能反映又能促进高校的英语教学和学生素质。而“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正是为广大的英语学习者建立了必要且良好的导向和标准。 首先,纵览近几届的比赛,其评判标准十分重视思想内容,扭转了许多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的误区以为语言水平本身才是最重要的,却忽略了说什么和怎么说。“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为全国顶尖的英语学习者提供了展现风采的机会与舞台。当这些选手在台上角逐之时,所有的英语学习者不但意识到:随着我国对于英语教学的逐渐重视,能说一口漂亮英文的人越来越多,也见识了英语学习的涵盖面之宽泛,从而对于自己的英语学习进行一番反思。 最终捧得桂冠的选手,往往不只拥有标准的语音语调和优秀的遣词造句的本领。事实上,他们最终是靠自己过人的观察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丰富的知识积累和开阔的视野征服了评委和观众。因此,英语演讲比赛早已不再局限于语音语调的竞争,比赛真正看重的是选手在英语环境中所体现出的综合素质。 一些事关人类发展的全球性和战略性问题常常是“命题演讲”的主题,比如第七届比赛的主题“全球化”和之后的“环境保护”等。在“命题演讲”的环节中,以选手的亲身经历为例、从独特视角出发而最终又着眼于整个社会、关注全人类福祉的演讲往往最能够吸引和打动评委和观众,这就要求演讲者需要有宽广的胸怀和敏感的心灵,才可能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并对生活深入地观察并思考。在“即兴演讲”环节中,短短10几分钟的准备和与大学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考察的就是演讲者日常知识的积累、对社会的关心程度、对生活的观察是否细致以及最重要的逻辑思维、观点提炼及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在问答环节中,演讲者如果能够以敏捷的反应、锐利的思考、深刻的观点、机智的回答与幽默的表达回应问题,自然最能博得评委与观众的青睐。而大赛期待选手所能表现出来的这些综合素质,不正是当今人才需求的趋势吗?由此看来,“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客观上是在引导英语学习者成为21世纪具有全球眼光和高素质的人才。而英语作为比赛应用的载体,更能够引领着年轻的大学生们从思想和表达上与世界接轨,真正跟上全球的发展步伐。在拥有了更广阔的视野之后,大学生们便能更好地反观中国的现状并思考其未来的发展。 其次,对于高校英语教学而言,“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则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大赛对于选手的思辩能力和创新性等素质的考验要求学校的课程设置更加宽泛,比如英语院校为高年级学生不仅开设英美文学课,还开设英语专题讨论、国际关系理论、地区问题研究等课程。这些课程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渐渐地,学生能从多角度、多层面地去思考问题,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也随之加深,学校的教学因此更快地走出以书本为纲领的狭隘的教学理念。大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所以学校应当重视培养其综合能力。在“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中,选手们火化四溅的表达,无疑凸现出当代大学生对于融入社会并成为社会精英的渴望与潜能。突出的选手可以成为高校英语学习者的榜样,而大赛本身也是高校英语教学方面的榜样。学校通过比赛可以重新定位对学生的培养方向,并参照比赛的形式与话题来开展教学讨论。 英语课的范畴不再限于一门语言学科,而成为培养学生全面能力与素质的综合型课程。任何全国英语演讲比赛的改革,都将影响到高校英语教学的发展,因为大赛本身作为一种最先进的考察择优手段之一,自然蕴含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手段。 既然是比赛,就离不开赛前的辅导和训练。在选拔参赛选手时,我更看重的是选手自身应具备的语言基本功和良好的可塑性。演讲的本质是以自己的观点说服别人,因此,选手的自我感受非常重要。但有时选手的自我感受与演讲的实际效果有很大不同。选手自认为很有感染力与说服力的一次演讲,却不一定会在听众中产生共鸣。因此指导教师应努力给选手灌输这样的理念,即演讲不是表演和做秀,而是演讲者在和听众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带着这个目的上场,参赛选手往往更容易专注于演讲的内容。除了对命题演讲的细心准备和完善外,赛前辅导与训练的重点应放在选手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现场心理素质的培养上。由于时间有限,训练应该有相当的针对性。指导老师要尽量发现参赛者能力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有的放矢的训练和调整。毕竟,选手能否克服紧张,在台上自信、清晰、大方、自然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能否在即兴演讲和问答部分沉着冷静地思考,抓住问题的本质,有逻辑的给予应对,这些都是挑战。因此在比赛前,参赛选手应该在有经验的老师指导下进行训练,听取指导老师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同时对自身缺乏的素质进行补足。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指导老师不仅是一个引导者,还起着一面镜子的作用,客观地反馈参赛选手的表现,并对参赛选手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从而在短时间内使选手在思维能力和现场表现力上得到较大提高,这就是赛前辅导和训练的价值所在。 对于参赛选手而言,比赛留给他们的最大财富却是学习态度。 选手更加重视平日一点一滴的积累,不仅是英语知识,更是对身边人、身边事、社会、人生的思考和对自己思维方式的锻炼。记得一位美国评委在赛后谈到选手表现时,提到中国大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应该用更多的哲学和逻辑学思维,而不仅仅绕谈自己的经历。 虽然有的选手离这个要求还有距离,比赛的成绩也不足以令学校感到骄傲,但参赛期间,选手们相互交流,学习借鉴,比赛的经历成了选手们学习的动力,让自己在挑战面前学会自信地争取成功,这一切让选手们终身收益。 应该说,“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无论对于英语学习者个人还是对高校英语教学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必将引导英语学习向着更广、更深、更精的方向发展。Practice makes your oral English perfectDBE, JP President, English Speaking Union (Hong Kong)Dr. Rosanna WongLearning another language never did anyone any harm. Quite the opposite! As for English, we all know that English is the worlds language. One of the most exciting things about English is that it has become a linguistic bridge that crosses cultures and nationalities, allowing us to communicate with people from around the world, whether for business, education or pleasure. It is therefore very important to have the confidence to speak in English. I know it is a challenge that faces all young people - and not just those from China - for whom this international language is not their mother tongue, but it is a challenge that can be met.I encourage you to take up this challenge to learn how to speak and discourse in English to the best of your abilities. Of course, there are many ways to do this, and to be involved in competitions is just one. But however you go about it, I think that learning to speak another language should never become a burden. It should be fun! I honestly believe - and I say this to all young people everywhere - make opportunities to speak in English. Look out for different kinds of settings, with all kinds of people and speak in English! It is only with constant practice that your skills and abilities will improve. More importantly, your confidence will also grow and soon you will not worry about pronunciation and understanding. It really is only through constant practice, that the speaking of English will become second nature to you.So, set yourself the task to improve your abilities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make the opportunities; and enjoy yourselves! Good Luck!Yes / No Comments / Advice Voice Could you hear clearly?Did the speed vary?Were there pauses?Did the voice vary from flat to strong, from soft to loud?Were pronunciation, enunciation and articulation clear? Examples?Was the voice pleasant and interesting to listen to? Appearance Did the speaker look smart?Was the speaker standing straight but in a relaxed yet commanding way?Body Language Were the gestures natural?Did the speaker make eye contact with all parts of the audience?Timing Did the speaker keep to an agreed time?NotesWere the notes distracting?Visual Aids Could you see clearly?Delivery Evaluation SheetA Remarkable Speech by a 12-year-old GirlMy name is Ilana Wexler. Im 12 years old, and I am the founder of “Kids for Kerry.” “Kids for Kerry” is a grassroots organization of kids that support John Kerry, want to help their futures, and get active in politics. When my parents went to see Teresa Heinz Kerry speak, they told me that she was amazing! - And that they thought John Kerry would make a great President. I decided to find out more about John Kerry. I talk about what I learned by using my ABCs. “A” is America. John Kerry is a hero to America, and he will help our futures. He is a great and positive role model. “B” is Better education. John Kerry wants to make class sizes smaller, so that children so that children get the best part out of learning. He wants to help teachers because being a teacher is educating children, and letting them out into the world to do good things. “C” is Compassion towards children. John Kerry wants to make sure that health care is not a privilege, but it is something that we can all afford. This summer, I was supposed to go to my favorite camp. But instead, I decided to go to the John Kerry office every day. Kids can really help! On KidsforK, we have an interactive presidential quiz. There are 270 questions for the electoral votes, John Kerry will win. Plus, 25 questions to make up for Florida from the last election. Our next goal is to have a petition for “National No Name-Calling Day,” a day that the candidates dont say anything negative about one another. When our Vice President had a disagreement with a Democratic senator, he used a REALLY BAD word. If I said thatif I said that word, I would be put in a “time-out.” I think he should be put in a time-out. The last time I saw John Kerry, he grabbed my arm and said, “See you at the convention.” And here I am! What will be even more amazing will be the inauguration in January, when we have a new President, knowing that kids have made a difference in this election. To summarize, Teresa Heinz Kerry: Inspirational, amazing! Kids needkids need positive .kids need positive role models in politics. And our Vice President deserves a long time-out. Kids - kids, this is about our futures. Make sure all adults you know get out and vote. We can have a voice today! Thank you! 我叫伊阿娜-怀克斯勒,今年12岁。我是“儿童支持克里”组织的创办人。“儿童支持克里”是一个由孩子们组成的基层组织,我们支持约翰-克里,以求改善我们的未来,并积极参与到政治生活中。 我父母听完特里萨-海因茨-克里的演讲回来,告诉我说她棒极了他们还认为,约翰-克里可以成为一个伟大的总统。于是我决定多了解克里的情况。我会用ABC开头,谈谈我的认识。 A代表美国(America)。约翰-克里是美国的英雄,他将为我们开创美好的未来。他是一个伟大、正面的榜样。 B 代表更好的(Better)教育环境。约翰-克里希望缩小课堂规模,从而使孩子们从而使孩子们得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他希望帮助老师,因为老师的职责是教育孩子,引导孩子们走进社会去做好事。 C 代表对儿童的怜恤(Compassion)。约翰-克里希望做到:享受医疗保健不再只是某些人的特权,而是我们所有人都能负担得起的。 今年夏天,我本来是要参加自己最喜爱的夏令营的。不过,我后来决定每天都到克里的竞选办公室去。儿童的确出得上力! 在KidsforK这个网站上,我们设置了一个大选的互动测验。270个问题,代表着克里将赢得的270张选举人票;另有25个问题,是为了补偿上届大选时在佛罗里达州失去的25张。 我们下一个目标是为“全国无辱骂日”请愿,不再让候选人互相指责对方的不是。当我们的副总统与一个民主党参议员意见不合的时候,他用了一个很脏的字眼。 如果我那样说话如果我说出那个字眼,我会被罚出场外的。我认为他应该被罚出场外。 上一次我见到约翰-克里的时候,他按着我的手臂说:“大会上见。”所以我来了!更神奇的,将是明年一月份的就职典礼,那时候我们会有一位新总统,而这里面,会有孩子们的一份功劳。一句话:特里萨-海因茨-克里,鼓舞人心、棒极了! 小孩们需要小孩们需要正面小孩们需要政治生活中的正面榜样。而我们的副总统应该被长时间罚出场。 小孩们小孩们,大选关系着我们的未来。要确保让你认识的所有大人都走上街头、参与投票。我们今天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了!谢谢大家! 保卫黄河全曲采用了进行曲体裁、以短促跳动、振奋人心的音调,响亮的战斗口号,铿锵有力的节奏,以快速大跳的动机和逐步扩张的音型,使歌曲充满力量的感情,形象地刻画了游击健儿端起土枪洋枪、挥动大刀长矛,在青纱帐里、万山丛中,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而战斗的壮丽场景。这首歌采用了民间打击乐节奏和广东狮子舞音乐旋律为素材,使歌曲显得明快、豪放、音乐形象分外鲜明,并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歌曲齐唱之后的二、三、四部分轮唱,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恰似黄河的波涛滚滚奔流,势不可挡。轮唱时“龙格龙格”的人声伴唱,听来变化无穷,情趣横生,增强了生动、活跃、乐观的气氛。巧妙地隐喻了抗日武装队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终于汇成了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它将压倒一切敌人,显示了英雄民族的伟大气魄。轮唱之后的一大段器乐间奏,不仅渲染了气氛,刻画了形象,又为结束段转向高潮作好了铺垫,使结束段更凸显了中国人民誓将侵略者消灭干净的坚强决心。扬鞭催马运粮忙笛子独奏曲扬鞭催马运粮忙由魏显忠创作于七十年代初期。它以生动朴实的音乐语言,描写丰收以后的农民驾着满载粮食的大车,喜气洋洋地向国家交售公粮的情景。引子的音乐形象十分鲜明,伴奏乐队奏出快速而强烈的奔驰音型,笛子则用颤音奏出长音,紧接着又运用下历音和顿音的巧妙结合奏出的音型,一下子就把运粮车队来回奔忙,农民吆喝着赶马的热闹红火场面展现在听众面前。第一段是一个欢乐的小快板,四句体的歌调热情欢快,对答呼应的短句情趣生动活泼。突慢后转入对比性的中段。中段舒展而富于歌唱性的主题旋律充满着喜悦的情绪,抒发了乡亲们欢欣自豪的心情。这一主题在反复时的花簇节奏,使音乐增添了一种乐观、诙谐的色彩。再现乐段的情绪更加热烈奔放。最后在模仿马的欢嘶以后,笛子奏出高亢的歌调结束全曲。韩红:天亮了和背后的故事 在生和死的瞬间,父母想到的并不是自己,他们用双手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儿子,这就是父母之爱。 1999年10月3日的一场灾难让当时只有2岁半的潘子灏变成了孤儿。 看过今年315晚会的人们可能都还记得晚会最开始的那首歌天亮了,这是歌手韩红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可是谁知道这动人的歌声背后,还隐藏着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 生命的故事 1999年10月3日,在贵州麻岭风景区,正在运行的缆车突然坠毁,36名乘客中有14位不幸遇难。 而就在悲剧发生时,一对年轻的夫妇,用双手托起了自己两岁半的儿子。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青岛市白酒代理合同范本
- 2025汽车美容保养合同协议书
- 资料翻译服务合同范本
- 景观标识设计合同范本
- 借软抵押合同范本
- 承包鱼塘水源合同范本
- 软件制图交易合同范本
- 书店桌椅购买合同范本
- 门面毛坯出租合同范本
- 汽车油气销售合同范本
- 多媒体教室使用的课件
- 2025年军队专业技能岗位文职人员招聘考试(工程机械驾驶员)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卷)
- 2025年下半年广西现代物流集团社会招聘校园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10套)
- 2025年粉笔辅警考试题库
- 水声传感器技术研究与应用
- 2025年小学教研室教学计划
- 2025年上海市建筑工程施工合同模板
- 手术室护理业务学习
- 贩卖人口罪与强迫劳动罪
- 新员工入职职业道德培训
- 婚内债务隔离协议书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