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播电台联盟平台”技术方案目录1项目概述61.1项目概述61.2项目目标61.3项目前期分析61.3.1联盟环境分析61.3.2联盟SWOT分析71.3.3联盟受众分析81.3.4广电同行现状分析81.3.5网络竞争性分析82项目需求和业务流程92.1项目需求92.1.1技术需求92.1.2支持多种用户92.1.3支持多种运营模式102.1.4整体项目建设规模和基本要求102.2总体业务流程概述102.3关键业务流程说明112.3.1资源发布节目采集(采集、编辑)节目发布(直播点播下载)112.3.2资源管理节目库数字版权112.3.3终端用户收听pc用户机顶盒用户移动终端用户122.3.4用户管理终端用户管理联盟电台用户管理122.3.5网络承载管理硬件负载均衡流程 CDN流程 P2P流程133总体方案设计133.1平台架构133.2软件架构153.3硬件平台架构173.4应用系统总体框架及流程183.5关键技术说明193.5.1流媒体平台选型193.5.2数字版权193.5.3网络收音机客户端软件203.5.4 P2P技术213.5.5媒体穿透NTA和防火墙223.5.6下载断点续传223.5.7宽带网络媒体播放技术233.5.8机顶盒播放263.5.9移动终端播放264广播电台网络联盟平台应用综述294.1门户服务294.2管理平台304.2.1广播电台管理304.2.2终端用户管理304.2.3设备资源管理304.2.4内容资源管理314.2.5认证管理3广播电台用户认证管理3其他终端用户认证管理314.2.6客户服务管理314.3应用平台324.3.1媒体直播应用3基础直播模块3负载均衡和热备份3 CDN技术应用3 P2P技术应用324.3.2媒体点播应用3基础点播模块3负载均衡和热备份3 CDN技术应用3 P2P技术应用344.3.3媒体下载应用3基础下载模块3下载进程管理模块3 P2P技术应用354.3.4媒体文件编辑应用3媒体文件剪切模块3媒体文件格式转换模块354.3.5数字版权技术应用3版权保护技术介绍3版权保护(DRM)服务器及主要工作流程3非正常用户访问处理模式3媒体资源的安全性394.3.6 P2P技术应用394.3.7 客户端程序应用404.4技术支撑平台414.4.1 技术指标414.4.2 功能模块介绍425硬件平台445.1系统软硬件设备需求445.2系统软硬件设备扩展465.2.1点播/直播频道的扩展475.2.2存储扩展475.2.3带宽扩展476服务门户界面476.1 PC用户服务门户476.1.1网页476.1.2客户端486.2机顶盒用户服务门户496.2.1网页496.2.2客户端496.3移动终端服务门户496.4数字版权506.5广播电台自服务门户516.6系统管理员服务门户517扩展性及安全性说明517.1针对平台访问用户的扩展517.2针对直播采集点的增加527.3针对新的业务功能527.4整个系统的安全性527.4.1硬件层面的安全性527.4.2软件层面的安全性537.4.3网络层面的安全性547.4.4业务层面的安全性547.4.5突发事件的安全性548项目实施方案548.1项目实施目标548.2项目实施内容55nDRM管理登陆57nDRM打包制作57nDRM帐号修改57n未打包节目查询57n已打包节目查询578.3项目实施计划578.3.1项目实施团队578.3.2项目实施过程5需求分析阶段5开发实施阶段5试运行阶段5正式运行阶段598.3.3项目后期维护598.3.4项目实施的延续性和升级609广播电台加盟与终端用户推广609.1广播电台加盟619.2终端用户推广619.2.1总体目标619.2.2推广方式与渠道619.2.3阶段性推广策略619.2.4宣传形式629.2.5推广实施计划621项目概述1.1项目概述我网站依靠我台我网站的品牌与实力,打造出“广播电台联盟”品牌。在全国范围内将全国地方台吸纳入我们的联盟当中。通过网上播出管理平台,通过统一的收听客户端软件形成网上集中收听、网上各地电台分别采集播出的联盟。在市场宣传方面面向全国网民进行统一品牌推广,最终实现我网站上播出联盟的全世界品牌形象、全国各地电台内容整合、内容资源分享,效益分享的面向全世界的多赢合作战略模式。1.2项目目标1.3项目前期分析1.3.1联盟环境分析在中国广播事业上,由于历史原因使得全国的广播媒体不能真正的在业务上形成一个统一体,资源的分散就意味着资源的贬值,国家广电主管部门需要通过某种途径将中国的广播资源加以整合,在业务上加以统一,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广播事业全国一盘棋,真正实现利益统一体。加之国内广电主管部门对于国内在互联网中节目运营的整顿与限制,在此时机“联盟”是最佳的一种业务整合方式与资源的整合方式。目前国内听众对于广播内容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希望能够有选择性的收听到喜爱的节目,全国各地方台拥有各具特色、深受听众喜爱的节目。随着我国人口流动量越来越大,身处异乡的听众他们希望能够通过某种途径获取故乡的信息。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资源极大丰富,尤其在网络视音频方面凸显出巨大的发展势头和潜力。目前市场上有很多的音频网站或网络电台,其中某些地方台也参与其中,但是始终没有一个强势的媒体出现将资源整合,分散经营只能是各自为政,不能形成合力,由此看来,将中国广播资源整合将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1.3.2联盟SWOT分析优势劣势1. 将获得国家政策支持。2. 国内最强势广播媒体-我网站牵头,具有强有力的号召力。3. 集合国内所有广播媒体资源,信息量大、内容丰富。4. 全国广播媒体协作,资源整合,立刻实现价值与增值。5. 全国网络技术支撑平台,提供高质量音频信息。6. 第三代流媒体应用技术,将“联盟”的内容直接推送到听众的计算机桌面。1. 各地电台不统一,需要政策支持。2. 整合资源后,全国电台的利益需要通过一段时间才能在物质上体现出来。机会威胁1. 我网站络联盟,给市场带来冲击,提供全新运营模式。2. 体现我网站价值,提升品牌价值。3. 通过业务实现中国广播电台的统一性。4. 整合电台资源,共同运营,利益一致,商机无限。5. 帮助无力建设网络音频平台的电台实现了广播落地互联网,拉近我台与地方台的距离。6. 国内电台整合完毕,具备面向世界的条件。1. 各地电台与中央台无隶属关系,在没有利益保障的情况下,稳定性不高。2. 互联网中资源丰富,需要通过大量的市场宣传和各具特色的精品节目才能将听众吸引过来。3. 某些具有一定实力的地方台,不容易加入到我们的联盟当中,有可能另辟蹊径成为竞争对手。1.3.3联盟受众分析网上听众通过我们提供的“客户端程序”网上收听节目,就像使用传统的收音机调谐FM或 AM频率那样,即可收听到全国已经加盟的电台的广播。“广播电台联盟平台”面向的听众群体非常广泛,凡是具有接入互联网条件的个人均是我们的潜在听众,以下举出具有一定特点的听众群体作分析。发烧友,他们具备上网时间长,热衷于互联网中新生事物,对娱乐性节目追捧的特点。办公室工作族,现在越来越多的办公室工作职员习惯于一边听音频节目一边工作的习惯,他们具备优越的上网条件,将会成为我们“联盟”的主要客户群体之一。异地移民,随着我国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很多在大城市工作的人员相当一部分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对家乡拥有很深的感情,“联盟”恰恰为他们提供了了解家乡信息的渠道。学生,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校园中的网络环境越来越好,学生具备了充分的上网条件与时间,对于他们来说外面的世界永远是很精彩,“联盟”能够为他们提供这样获取全国各地信息的平台。1.3.4广电同行现状分析广电同行业的几种现状:1、已经建立电台网站并具有网络音频系统的电台,他们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节目内容丰富,制作质量优质;2、已经建立电台网站但没有网络音频系统的电台,他们有网上广播的播出意识但缺乏足够资金的投入;3、即没有建立电台网站有没有建立网络音频系统,此类电台属无此项投入计划,或资金不足。1.3.5网络竞争性分析“我网站上播出合作联盟”所打造的品牌、所整合的资源、所应用的技术实现方式目前在国内外市场上无同类的产品。由于“我网站上播出合作联盟”填补的是网上各地分别播出、统一收听形式的一个市场空隙,就目前而言不存在任何竞争对手,因此,在“我网站上播出合作联盟”的方式被听众接受后将会有一些其它广播强势媒体跟进参与到竞争中来,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尽快的启动“我网站上播出合作联盟”、加大宣传力度、开发出更贴近听众的应用与节目。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所谓网络电台、网络电视电台联盟,可以作为我们策划借鉴之用:个人制作的电视广播联盟网站,在网站中连接了各地方电视台、电台网站中的视音频直播,虽然很全但是均未受到各地方台的许可且播出质量不高。因此我们要想在听众的角度有别于他们第一是品牌,第二是提高播出质量。某些公司制作的音视频聊天软件,该应用中不涉及到广电媒体,以个人娱乐为主。由于他们所应用的技术原因决定了他们无法提供高质量的视音频内容,同时内容的合法性很难得到保障,但是他们在互动娱乐上值得我们借鉴,我们需要在后续的内容开发应用或应用类似的方式。2项目需求和业务流程2.1项目需求2.1.1技术需求整个系统平台的建设,需要引进比较成熟稳定的,能够满足实际应用需要的技术来完成。技术的成熟稳定性是指,这种技术已经大量的实际使用,具有具有较强的兼容性,通用性和稳定性。不会存在严重的BUG,并且具有较强的延续性和发展性。有助于系统将来的升级和不断完善,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各种新需求的技术要求。同时,这种技术也要具有较高的安全性,防止不必要的漏洞。2.1.2支持多种用户整个系统要支持多种用户的访问,其中包括普通PC用户,机顶盒用户,移动用户。普通PC用户是很常见的用户类型,无须过多介绍。但是在此还应注意到此种用户使用的各种PC操作系统。因为普通PC用户使用的操作系统比较繁杂,可能有windows98,windows nt,windows2000,windows xp,以及各种linux不同版本(如使用苹果机的用户)。所以我们的系统一定要“智能”的兼容版本的操作系统,即系统会自动的识别用户的操作系统并进行相应的处理,而无须用户受动介入,让用户更加方便的使用我系统。对于机顶盒用户这种特殊的用户群我们也要提供相应的服务。在IT领域的硬件行业,已经出现功能介于PC(便携式笔记本)和PDA之间的各种机顶盒,如:微软的X-box,盛大的盛大易宝,索尼的playstation3等。随着高清视频技术的发展,应用于各种高清媒体播放的HD-PC(也是一种机顶盒)也日益显现,也逐渐形成一种趋势。随着3G技术的发展,各种移动用户的需要也不断增加。同时对移动用户的服务也是未来的一个主要发展趋势。整个系统也要包括对移动用户的部分,并且兼容移动技术的未来发展需要。2.1.3支持多种运营模式2.1.4整体项目建设规模和基本要求2.2总体业务流程概述2.3关键业务流程说明2.3.1资源发布节目采集(采集、编辑)基于windows media 9系列的采集及编辑模块,能够实现从数字/模拟信号源自动采集成高品质的,适用于网络传播和播放的流媒体格式文件。并且可以通过相应的管理界面进行后期的编辑和剪切。节目发布(直播点播下载)全自动的发布系统。自动,及时的将制作好的节目发布到网站展示页面当中。给用户提供收听收看直播和点播节目的优质服务。同时要能够支持大量用户(10万级别以上)的访问和收听;支持大范围用户(国内及国外)的良好收听品质。2.3.2资源管理节目库全面、稳健、丰富的节目数据库。各种媒体资源:视音频文件、图片、文字资料等,以及所有用户的信息都要纳入统一而强大的数据库中。方便给用户提供过多更多更丰富的应用服务,同时也能够便于对节目,用户,以及整个系统的管理。数字版权严谨的版权管理系统。确保各个节目的版权所有,保证用户能够正常合法的接受电台联盟的的节目和服务。杜绝各种非法的盗链和复制等侵害。2.3.3终端用户收听灵活、简单、高效的客户端用户收听模块。让各层次的用户都能方便的发现、安装、使用我们电台联盟的客户端程序,同时也要特别针对于热衷于互联网的青少年这个群体,给他们提供更深层次的功能和服务。在保证收听的品质的同时也要保证更多用户大数量级的递增,确保用户在使用的时候不会出现节目中断等问题。pc用户主流的用户群即普通的PC机用户。我们电台联盟的客户端程序能够自动适应不同的操作系统,不同的系统软件环境,拥有统一而简单的安装和使用方式,让用户很快的掌握。机顶盒用户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机顶盒技术已经成为将来多媒体技术应用的一个发展方向,如盛大易宝等。也要提供针对机顶盒系统的预置或自动更新的方式安装的客户端程序。移动终端用户3G的运营和大量硬件厂商相关产品的完善,也需要提供在3G网络上传播,客户端程序安装在移动设备,同时兼容多种移动设备系统的方式。2.3.4用户管理电台联盟需要一种跨系统平台的统一的用户管理系统,能够对用户进行分多级管理,同时又能对用户在电台联盟中的不同系统上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给用户提供一种内容丰富但又不相互松散的体验。终端用户管理针对数量最多的普通终端访问用户,要提供给他们完整的服务内容。统计出用户的访问和收听习惯。联盟电台用户管理对于已经注册为联盟电台用户的这一群体,要提供更强大的互动交流的平台,完善的用户自主设定和操作的功能,详细的用户记录日志等。2.3.5网络承载管理需要通过多种技术和硬件手段来保证最大用户量的访问和提供最好的服务质量。 硬件负载均衡流程对于重要的服务务必提供硬件的负载均衡,不但能成倍的提高承载能力,也是备份冗余的一种极好方式。 CDN流程对于主要提供的直播点播服务,充分利用CDN(内容分发网络)的优势,不但可以扩展到很高的承载能力,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 P2P流程对于最终用户而言,也要充分利用其资源。通过集成P2P技术的客户端播放器,可以实现用户访问数量越多,访问效果越好。3总体方案设计3.1平台架构网络电台联盟的整个系统平台层次框架如上图,从最底层的网络层到最上层的服务层共划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网络层、支撑层、管理层、应用层、服务层。各个层次的主要内容体现是:网络层:是整个系统平台的基础网络,包括专线的接入,满足整个应用的基本带宽等等。整个系统的建设依赖于这个基础网络平台。支撑层:是整个系统平台得以正常运行和实现服务运行保证的支撑平台,它主要由各个服务相应的主机、存储主机和其他相关网络设备组成。管理层:对整个系统实施综合的、全面的业务和技术管理,包括用户管理、内容管理、设备资源管理、网络负载管理等。应用层:是整个系统最终实现业务功能体现,包括用户认证、直播点播、媒体下载、版权保护等诸多功能。服务层:向最终用户提供综合服务的统一门户,包括针对PC用户、机顶盒用户、移动用。3.2软件架构本系统采用三层体系结构Client/Application Server/Database Server,在中间加一层应用程序服务器,系统结构分为客户机、应用服务器、数据服务器三级,把传统的分布于Client、Server体系的应用逻辑集中在应用程序服务器中,前台只负责界面表示,实现了瘦客户机的构想,大大地减轻了维护工作量,程序的修改只限于数据库服务器端及应用程序服务器端。客户端通过浏览器或其他接入方式访问应用程序服务器,界面统一简单。这样,系统的扩展能力大大增强,安全性也得到提高,业务逻辑的集中更新维护更加方便,也可以实现应用层的业务逻辑、功能构件的共享。适合三层结构的应用需求,可以产生更强大、专业的中间层,它们不仅具备满足分布式、异构环境互联等基本特点外,还具备安全性、负载均衡、可扩展能力、事务管理、连接管理、调度等特性,使企业级应用的性能得到提升,可以很好地支持不断变化的业务发展需求。本系统的应用层又可分为服务层与业务层。如上图所示。数据层数据核心层是整个系统的基础,其主要宗旨是实现系统数据的统一组织、集中管理和资源共享,并对业务逻辑层提供规范、高效的基本功能服务(称为“原子功能”服务)。数据核心层分为两个子层:数据子层和服务子层。数据子层数据子层是指在系统运行时,系统须记录或存储的业务运营数据、业务统计数据及系统运行辅助数据等。它包含了业务逻辑层所需的相关数据资料,是系统运行的基础和运行结果的具体体现。数据子层是系统内各类数据的逻辑集合,其强调数据的统一组织和管理。原则上,系统的数据资源在地理上也应进行集中、统一的存储和管理。服务子层服务子层是业务逻辑层访问数据子层的纽带。服务子层通过对数据子层的直接访问和操作,以统一、规范的接口形式为业务逻辑层提供原子功能服务。业务逻辑层对数据的访问须经过服务子层,由服务子层直接对数据子层的数据进行操作和管理。这样将数据逻辑和业务逻辑分隔,增强了数据子层的安全性和一致性,而且,还可以通过原子功能的各种组合实现不同的新业务功能,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和效率。服务层服务层通过对服务子层的若干原子服务功能的组合,实现不同的功能模块,以满足不同的业务需求。事实上,服务层是通过“调用”服务子层的若干原子功能来实现具体的业务功能。业务层通过综合应用服务器对服务进行管理,依据激活条件,动态加载、卸载各种服务和应用,同时可以服务层及数据层提供的服务基础上,实现相关的业务逻辑。表现层表现层是系统与外界沟通的渠道,通过灵活多样的接入方式与业务逻辑层相联。表现层的接入形式多种多样。基于B/S和C/S混合的体系结构,可以将复杂的业务逻辑封装起来,使传统的面向对象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在一个组件中实现一个服务使得业务需求改变时的维护得到了简化。不仅使用户数据更易于管理和保存,也分离了业务流程对数据库的紧密依赖关系,实现了操作系统之间、数据库之间的异构操作,最大限度的保证了用户投资。3.3硬件平台架构3.4应用系统总体框架及流程整个系统可以分为以下四部分业务:3.5关键技术说明3.5.1流媒体平台选型WM9是目前的最新版本,采用MPEG4压缩编码,是目前及未来的主流发展技术。支持True-VBR(真正动态变量速率编码,该技术能保证下载过程中影像的品质和Two-Pass编码技术。最新的WindowsMediaEncode9,不仅压缩比率又有新的突破,而且支持更多不同的网络数据传输速率和压缩比率:可以用48Kbps速率播放接近CD音质的音频数据流,用64Kbps速率,播放与CD音质等同的音频数据流;最新发布的视频编码则明显优化了动态效果的处理。还是目前惟一能够提供TrueMotion-Picture-ReadyVideoCodec的视频格式,用低档的DSLCable连接速率(250Kbps)下能够达到近乎VHS的视频品质(Near-VHSQuality,分辨率为320240,每秒24帧)。用DSLCable连接速率(500Kbps)下能够达到与较好的视频品质(Near-DVDQuality,分辨率为640480,每秒24帧)。此外,没有用户数量和码流带宽的限制,同时也提供完整丰富功能控制策略,能够很好适应于各种应用当中。最重要的是也同时提供了成熟的流媒体数字版权,很好的保证了各种媒体资源的版权。3.5.2数字版权数字版权打包的媒体文件与播放它所需的许可证是分开的,从而允许您用新的方式发布媒体和发放许可证。如下所示是数字版权加密技术。在此次项目中我们采用最新的DRM9进行开发的数字版权管理平台。此产品最大的特点是超越了DRM7无法对直播进行数字版权认证的弊端,而且此套系统可以不和任何其它管理挂接,可以随意移植。3.5.3网络收音机客户端软件1、集中体现人广在节目源上的优势,把直播和点播的节目融入到p2p客户端软件中。让大众被丰富的节目源所吸引,从而造成宣传和推广的效果。同时,在适当的时候加入尽可能多的所有广电下面的节目资源。2、充分利用成熟的p2p技术。解决大量局域网内用户的访问和分享。3、较高的兼容性和稳定性。最好无论用户的操作系统是什么都使用同一客户端程序,同时占用系统资源应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CPU占用率:10%;MEM占用:15M),才能保障用户在工作和娱乐的同时收听我们的节目。4、节目观看时的效果。排除节目源本身的问题,应该实现在第一次点击具体节目链接的时候连接的时间不超过30秒(以100k码流的节目源为基准)。播放的过程中保证不中断缓冲,节目质量不得有损耗。5、软件的自动升级。6、操作性要简单明了,选择一个节目应该在鼠标或键盘的3次操作内结束。7、节目的分类组合。8、后台管理接口,以及所有节目数据的添加和修改删除。9、客户端用户的统计和分析,节目的流量和统计。10、客户端软件的智能路由,能够自动分辨网通和电信的线路。3.5.4 P2P技术P2P技术,也称为对等网络(Peer to Peer)技术,这是一种网络结构的思想。它与目前网络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客户端/服务器(Client/Server)结构(也就是WWW所采用的结构方式)的一个本质区别是,整个网络结构中不存在中心节点(或中心服务器)。在P2P结构中,每一个节点(peer)大都同时具有信息消费者、信息提供者和信息通讯等三方面的功能。在P2P网络中每一个节点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对等的。 网络上现有的许多服务也都可以归入P2P的行列,例如即时通信系统如ICQ、MSN Messenger以及OICQ等都是很流行的P2P应用。风靡一时的BT下载工具,更是一种典型的P2P技术应用。但是,无论是Napster、BT还是即时通信,都不是P2P应用的全部。它们只是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P2P的潜力。 简单的说,P2P技术是一种用于不同PC用户之间、不经过中继设备直接交换数据或服务的技术,如图1所示。它打破了传统的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在对等网络中每个节点的地位都是相同的,具备客户端和服务器双重特性,可以同时作为服务使用者和服务提供者。由于P2P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存储模式将由现在的“内容位于中心”模式转变为“内容位于边缘”模式,改变Internet现在的以大网站为中心的状态,重返“非中心化”,将权力交还给用户。P2P技术有着广阔的应用领域,目前主要的应用包括文件交换、分布式计算、协同工作、分布式搜索和电子商务等。3.5.5媒体穿透NTA和防火墙NAT(网络地址转换)为用户提供了安全保护方式。同样为很多应用提出了新的技术需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用服务代理的方式。服务代理方放在防火墙内的私有网,它同时具有网守功能和代理功能,私有网内的终端注册到服务代理上,它和防火墙外的Server创建一个信令和控制通道。Server放在防火墙外的公众空间。从服务代理收到的所有注册和呼叫信令都被Server转发到中心网守。当一个终端呼叫防火墙外的另一个终端时,所有的数据包都通过服务代理路由到Server,返回的数据也从Server通过服务代理路由回到终端。当呼叫被建立后,服务代理确保所有必需的经过防火墙的音视频通道保持开放,这样音视频数据可以通过这些防火墙上开放的通道进行传输。内部用户可以要求网络管理员在NAT服务器上设置端口地址映射,将一个外部IP地址服务端口和一个内部IP地址的无端口对应起来。这样就可以向互联网发布服务了。3.5.6下载断点续传断点续传的实质就是能在下载时自由指定下载的位置。现在实现下载的协议主要有两种方式,HTTP方式和FTP方式。 要实现FTP的断点续传,FTP服务器设置必须支持REST指令即可,这条指令在FTP协议文本RFC959中就已经定义了,不过它不是FTP服务器必须支持的指令。可以在下载前使用REST 100命令进行实验,如果服务器正常执行了这条命令,说明该服务器支持FTP断点续传。REST后面跟的数表示下载文件的起始位置,而REST 0表示从文件最开始处下载。REST命令本身并不执行下载功能,这时继续使用RETR命令执行下载工作即可。 要实现HTTP断点续传,Web服务器支持HTTP/1.1(协议文本为RFC2068)即可,为了保证服务器都实现了HTTP断点续传。在正常的Header之外,我们还在Header中加上如下几句: Connection: close Host: Range: bytes=1-100 这里的Range就是指定下载范围,也可以使用100-表示从100开始下载。如上所述,提供了下载断点续传的所有解决方式。3.5.7宽带网络媒体播放技术流媒体是采用流技术,即把连续的影象和声音信息经过压缩处理,在网络上实施多媒体文件的实时传输和播放。由于宽带已成为网络架构的重点,流媒体的特点是如何运用可变带宽技术,使人们可以在灵活的带宽环境下在线欣赏高品质音频和视频节目,及至进行实时可视通信。既然流媒体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网络带宽,在窄带下也同样可以流畅的观看、收听,当然,质量会因带宽的限制而略有影响。 流媒体实现的关键技术是用流式传输,把声音、影像或动画等信息由音视频服务器向用户终端连续地实时传送。这种流式传输系统的多媒体文件经特定压缩方式被解析成压缩包,由视频服务器向用户终端顺序或实时传送,用户只需经过几秒的启动延时便可进行观看。在音频和视频等媒体文件在播放时,文件剩余部分将在后台从服务器内继续下载。流媒体相关技术标准 在流媒体技术中传输的多媒体数据需要预先进行特殊的压缩处理,那么针对不同的应用可以分为面向视频流、面向影像流、面向音频流和面向语音流四类,将对应不同的处理技术方法,于是就有一系列标准和规范。 在视频流中包括侧重于交互应用的H.263,还有侧重于监控应用M-JPEG。至于 MPEG1和MPEG2已在激光影碟中广泛应用。MPEG4技术的应用将使当前很多提供声音和数据服务的系统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其所具备的高压缩率和很强的编码容错功能必将使它在互联网和当前蜂窝通信网络的视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H.264是ITU在MPEG4基础上开发出来的新的视频编码算法,具有更高的编码效率、更强的解码差错恢复能力、以及提高了对移动通信和IP网络的适应性。H.264有可能作为MPEG-4的后继技术而成为一种适用于各类系统的公共技术,因此业界对它在下一代视频通信领域的应用前景普遍寄予厚望。中国在广阔的国内多媒体通信市场上占据主动,也在开发拥自主知识产权的AVS标准并已有重大进展。 视频流在网络上实现播放时,媒体播放器需要识别媒体文件格式,并从中得到回放所需信息。因特网上使用较多的流式视频格式有RealNetworks公司所制定的音频视频压缩规范称为RealMedia,是一个跨平台的客户/服务器结构的多媒体应用标准。Apple计算机公司的QuickTime是数字媒体领域事实上的工业标准,可以通过网络提供实时的数字化信息流、工作流与文化回放功能。微软公司也正用将其专有的Windows Media技术应用于编解码市场。DivX在该领域也颇具影响力。 除视频流之外,面向影像流的标准包括JPEG、GIFF、TIFF、位图等;面向音频的标准有AAC、 ATRAC3、 MP3、 WMA等;而面向语音的标准有AMR, G.723.1, G.726, G.711,G.722,G.728,G.729等。 流媒体采用流式传输方式在网络服务器与客户端之间进行传输,流式传输的实现需要合适的传输协议。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因特网工程任务组)制订的很多协议可用于实现流媒体技术。 流媒体实用解决方案 DSP以其高性能和软件可编程等特点,长期历来对数字媒体处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TI在DSP媒体处理技术上积累丰富的经验,其解决方案的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可以涵盖高性能视频到低成本音频与影像。随着DSP在实现SOC技术上的巨大进展,TI陆续推出一批基于DSP,适用于流媒体的的通用媒体处理器,并且全面支持各种的流媒体格式,以针对不用的产品应用方向。 TMS320DA180是针对音频流的平台处理,是集成DSP和RISC处理器的双核结构,并具有包括以太网接口在内的多种外围接口,易于扩展WLAN。可以支持许多种音频和语音解码,适合于远程音频播放器和网络广播等产品。 TMS320DM270是针对影像和视频流平台,不仅集成有DSP和RISC处理器的双核结构,为增强影像和视频处理能力,又集成有专用图像处理引擎iMX。该器件中还集成了CCD控制区、OSD视频编码器、影像预览等单元。DM270支持MPEG4在VGA分辨率下的实时解码,以及在CIF分辨率的实时编解码,适用产品为数字媒体播放器和视频电话、网络相机等。 TMS320DM642 数字媒体处理器作为高端视频流平台,将在更多的视频和影像解决方案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基于经业届验证的C64x DSP核心,DM642是业界当今最高性能的多媒体引擎,具有方便地升级任何最新编解码软件的能力。DM642具有支持VGA分辨率下的单路MPEG2编码或四路MPEG2解码的能力。其有高质量、多通道、优越的视频性能,以及完整的软件可编程性,可加快视频产品的上市时间,通过集成音频可视性外设降低系统成本。DM642极其兼容优化器件DM641和DM640适用于VOD和IP机顶盒、数字媒体中心、数字监控系统等应用。 为便于推广DSP的流媒体解决方案,TI已推出数字媒体开发套件,并在基于其DSP的平台上展示了对H.264基本和主类协议的编解码能力。TI一直与H.264软件算法开发商,如UBVideo和Ingenient技术公司合作。该综合开发套件不仅可以使视频工程师更加熟悉DSP,而且可以使DSP工程师更容易开发视频系统。 众多知名的视频算法提供商如Emuzed、Escient、FedTec、iM Networks、Ingenient、Mediabolic 及 Oregon Networks等,已基于TI的媒体平台开发出商用流媒体方案。业界知名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公司Accelerated Technologies、Pigeon Point Systems 及 WindRiver已经能够支持TI的流媒体解决方案,而 DivX、Microsoft、Quicktime 以及 RealNetworks 等多家公司的媒体编码译码器已移植到 TI 的媒体流产品中。 以媒体处理平台支持流媒体技术, 并综合多种相关技术,以推广低成本、高性能的解决方案,是流媒体产品产业化的关键。期待着更多的媒体内容不仅由PC,而且由多种新型独具特色的视频媒体终端,通过流媒体技术传送到千家万户。宽带入户的不断发展已使家庭网络技术成本已逐步达到消费者的心理价位。今天,有数以百万计的计算机用于存储音乐文件和来自数字相机的影像。个人视频收录机(PVR)和个人音频收录机(PAR)正在成为新的市场热点,并加速了流媒体技术的产业化进程。更多的设备需要使得消费者在数字家庭内外对多种媒体格式进行管理、储存、显示以及分配,便使得流媒体的解决方案拓展到数字电视、数字媒体中心、数字机顶盒、小区媒体网关,以及便携式手持终端等广阔的市场空间。 在国内,作为影响最广、增长最快、市场潜力最大的产业之一的互联网,正在以超出人们想象的深度和广度迅速的发展。根据CNNIC的报告,截止2003年底,中国网民数达到了7950万,居世界第二位;上网计算机达到3089万台,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总数达到27216M。数字家庭消费者的愿望主要集中于对现有或新的丰富的多媒体内容进行更好的管理。这种愿望为服务供应商、消费类电子与网络设备制造商提供了重大的商机,以便他们推出使用户可轻松访问内容的产品。因此,流媒体在中国的推广势在必行。 3.5.8机顶盒播放3.5.9移动终端播放流媒体是指视频、声音等数据以实时传输协议承载,并以连续的流的形式从源端向目的端传输,在目的端接收到一定缓存数据后就可以播放出来的多媒体应用。流媒体技术应用到移动网络和终端上,称之为移动流媒体技术。移动流媒体技术有三大特点:1.能够实时播放音视频和多媒体内容。这样可以大大缩短启动延时,避免了用户必须等待整个文件全部从服务器源上下载完成后才能观看的缺点。2.播放的流媒体文件不需要在客户端保存,减少了对客户端存储空间的要求,也减少了缓存容量的需求。3.由于流媒体文件不在客户端保存,从而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媒体文件的版权保护问题。随着2.5G、3G等无线网络的发展也使得流媒体技术可以被用到无线终端设备上,特别是3G用户无线网络接入带宽的提高,移动流媒体技术所封装出的应用将会成为3G的一类主要应用。移动流媒体格式,即业界移动流媒体目前主要有三种媒体格式:1.3gp/3gp2媒体格式:是3GPP/3GPP2组织制定的标准移动流媒体媒体格式,支持终端最多。2.WMV媒体格式:是Microsoft公司的私有格式,有少量终端支持。3.RM媒体格式:是Real公司的私有格式,内置RealPlay播放器的终端支持,RealPlay播放器同时支持3gp/3gp2媒体格式。从覆盖用户面来看,媒体格式3gp/3gp2是首选支持,WMV格式选择支持。而RM格式相对于3gp/3gp2效果没有优势,目前业界在选用3gp/3gp2后不再单独选择支持RM格式。流媒体终端带宽适配不同的移动终端其处理能力有较大差异,所支持的协议和编码格式也各有不同。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目前采用后台的流媒体系统进行终端适配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众所周知,IP网络是一个尽力而为的网络。所以,网络的可用带宽发生波动是常有的事情,那么对于流媒体这样对带宽要求较高的应用,如何来规避呢?大家想到的肯定是QoS,但是从目前来看,在短期内实现端到端的QoS是不现实的。所以,通过对网络资源的统计以及通过核心技术通过对服务器端做相应的处理,就可以在保证终端和核心网不作任何改动的情况下,保证用户的(流媒体)业务体验,不会出现缓冲、等待、马赛克等现象。RTSP在体系结构上位于RTP、RTCP之上,属于应用层协议。它使用独立的TCP或者RTP完成数据传输。对于承载协议,大部分移动终端只支持RTP采用UDP承载。移动流媒体应用移动流媒体业务基本形式由三种:直播、点播、下载。从应用的角度来看,分为两大类:媒体类应用和行业类应用。“离散眼球经济”的时代正在来临。所谓“离散眼球经济”是指:“通过对消费个体进行非连续的、间歇的和零散的时间段和空间段的注意力来吸引获得经济活动中品牌利益的最大化”。现代社会信息源和信息需求的高速膨胀使得传统中闲置的、离散的时间和空间为需求所用。在人们正常的工作、生活活动之余,那些闲散的时空资源随着信息终端触角的延伸,越来越被人们所充分利用,或是用于工作资讯获取,或是用于生活休闲娱乐。然而什么也不干的人很少,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当代社会生存竞争加剧,形势逼迫每个人只能利用曾经闲置的那些离散时空资源来填补自身资讯的空缺或是获得娱乐休息。就目前而言,报纸、杂志基本上是获取这部分“眼球”的重要媒介,但随着3G时代到来,以手机+流媒体为代表的移动流媒体将成为这一领域最有力的“眼球”获取媒介。原因如下:1.流媒体技术特点决定的:媒体节目边缓存、边播放,即内容的获取和内容的消费同步进行。使得可以最大限度地在有限的时空范畴内为消费者提供高效的信息服务。2.手机媒体具有移动性、便携性自身特点决定其适合这种形式:离散型时空资源的重要特征是时间长短的不确定性和空间位置的不确定性。手机媒体会随时随地且无处不在地服务,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3.由移动运营商掌控行业价值链的移动流媒体产业是可控的商务模式和健全的收费体系为移动流媒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媒体类应用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针对个体用户,为了保证好的效果一般需要进行终端适配、带宽适配等。这类应用要求流媒体系统:1.需要支持SP/CP通过互联网发布内容。2.SP/CP提供内容源,流媒体系统自动地进行终端适配类编码。主要是监控类和视频应用类业务,主要特点是每一种应用相比媒体应用来说,用户群体较少。行业类应用表现形式也较多,有些应用内容制作方面相对投入较少,对直播源的需求较多。这类应用要求流媒体系统提供低成本的多路直播源等接入技术。瓶颈凸显而且随着3G无线网络的应用,用户的网络带宽可以达到384k bit/s。手机设备运算能力越来越强,支持流媒体的终端将会成为3G终端的一种基本配置,移动流媒体的应用将会成为3G的一种基本业务。在如何运营好移动流媒体业务存在如下问题:1.“手机电视”无线网络带资源问题:每一用户使用直播都需要占用信道资源,“手机电视”运营成本较高。需要有公共信道提供“手机电视”服务,降低运营成本。2.漫游问题:由于手机终端基本上流数据的传输采用UDP,在目前中国移动采用用户使用漫游地的GGSN的模式下,如何解决用户在漫游状态使用流媒体业务问题需要运营商统一考虑。3.媒体内容分发问题:由于流媒体的对资源占用较多,在有线网络上传输流媒体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网络拥塞、服务器超载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Internet领域的流媒体业务应用采用了CDN(内容分发)技术。移动流媒体在用户增长到一定数量时,同样有此类问题。移动流媒体内容分发网络(Mobile Stream-ing Media Content Delivery Network,MSM-CDN)的概念应运而生。4.容错问题:相对于有线网络而言,无线网络状况更不稳定,除去网络流量所造成的传输速率的波动外,无线终端移动速度和所在位置也会严重地影响到传输速率,因此高效的可自适应的编码技术至关重要。但是高压缩的码流对传输错误非常敏感,还会造成错误向后面的图像扩散,移动流媒体在信源和信道编码上需要很好的容错技术。4广播电台网络联盟平台应用综述4.1门户服务4.2管理平台4.2.1广播电台管理主要针对广电及相关行业单位的直播频道进行管理,主要功能如下:编号功能说明1增加频道2编辑频道3删除频道4频道推荐5频道访问信息统计4.2.2终端用户管理编号功能说明1用户统计2用户查询3高级用户审核4自动用户通知5用户组权限分配4.2.3设备资源管理编号功能说明1Media服务器管理2网络及负载均和管理3存储管理4WEB服务器管理5数据库服务器管理6直播点管理7点播点管理8采集服务器管理4.2.4内容资源管理编号功能说明1直播管理2点播管理3宣传片管理4自动用户通知5用户组权限分配4.2.5认证管理广播电台用户认证管理编号功能说明1联盟用户注册策略2联盟注册用户管理3联盟注册用户搜索和查看4联盟注册用户删除和禁止5联盟注册用户通知管理6联盟注册用户访问统计其他终端用户认证管理编号功能说明1机顶盒用户与普通PC用户兼容2移动终端WAP站点4.2.6客户服务管理编号功能说明1系统公告管理2即时在线支持服务3用户反馈管理4.3应用平台4.3.1媒体直播应用基础直播模块基于media server 9 系列的直播应用满足了现阶段流媒体技术的苛刻指标,主要包括编码质量、压缩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青海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社会化招聘员工39人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市场销售合作合同书版
- 乡村农田现代农业管理合同
- 商业场所水电供应协议
- 商业房地产联合开发协议书
- 房屋租赁合同终止协议
- 广告制作与投放合同书附质量保证条款
- 品牌营销战略及推广协议内容
- 孕期法律协议及案例解析
- 酒水寄卖合同范本5篇
- 2025年广西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二)答案
- 外墙防水渗漏红外检测技术
- 监控系统维护方案
- 二手电车买卖合同范本
- 中介拍卖合同协议书范本
- 2025年云南红河州开发区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法医物证课件法医植物学
- 第37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初赛)试题及答案
- JJF 2223-2025氡子体测量仪校准规范
- 吧员礼仪礼节培训
- 2025-2030中国云游戏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前景趋势与投资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