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学基础中医学诊断学考试资料汇总中医助理诊断辅导:实脉类脉象实脉类脉象包括实、滑、弦、紧、长等5种脉象。实脉脉象特征 三部脉充实有力。实脉的脉象特点是脉搏搏动力量强,寸、关、尺三部,浮、中、沉三候均有力量,脉管宽大。临床意义 实脉见于实证。实脉也可以见于正常人,但必兼和缓之象,若两手六脉均实大,而无病者称为六阳脉,是气血旺盛的表现。实脉作为六纲脉之一,是脉象无力的象征。机理分析邪气亢盛而正气不虚,邪正相搏,气血壅盛,脉管内充盈度较高,脉管呈紧张状态,故脉来充实有力。滑脉脉象特征 滑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滑脉的脉象特点是脉搏形态应指圆滑,如同圆珠滚动流畅,可见于寸关尺三部或某一部。临床意义 滑脉多见于痰湿、食积和实热等病证。此外青壮年滑而和缓,妇女怀孕脉滑也为常脉。机理分析痰湿留聚、食积饮停,邪气内盛,充渍脉道,鼓动脉气,故脉见圆滑流利。火热之邪波及血分,血行加速,则脉来亦滑但必兼数。之脉为平人之脉,多见于青壮年,张景岳说:“若平人脉滑冲和,此是荣卫充实之佳兆。”紧脉脉象特征:紧脉绷急弹指,状如牵绳转索。其具体特点是脉势紧张有力,坚搏抗指,脉管的紧张度、力度均比弦脉高,其指感比弦脉更加绷急有力,且有旋转绞动或左右弹指的感觉,但脉体较弦脉柔软。临床意义:紧脉见于实寒证,疼痛和食积等。机理分析:因寒为阴邪,主收引凝滞,困遏阳气。所以寒邪侵袭机体,则脉管收缩紧束而拘急,正气未衰,正邪相争剧烈,气血向外冲击有力,则脉来绷急而搏指,状如切绳。寒邪侵袭,阳气被困而不得宣通,气血凝滞而不通,不通则痛。宿食积于中焦,气机失和,脉管受阻亦可见紧脉。长脉脉象特征:首尾端直,超过本位。其具体特点是脉搏的搏动范围显示较长,超过寸、关、尺三部。临床意义:长脉常见于阳证、热证、实证。正常人气血旺盛,精气盛满,脉气充盈有余,也可见到柔和之长脉,为强壮之象征。机理分析:长脉多因阳亢、热盛、痰火内蕴,正气不衰,使气血壅盛,脉管充实,超过寸尺,如循长竿之状。弦脉脉象特征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其具体特点是脉形端直而长,脉势较强、脉管较硬,切脉时有指下挺然,有直起直落的感觉。临床意义 弦脉多见于肝胆病、疼痛、痰饮等,或为胃气衰败者。此外春季平人脉象多稍弦;健康人中年之后,脉亦兼弦,若无病也为常脉。弦脉弦硬,其弦硬程度随病情轻重而不同,轻则如按琴弦,重则如按弓弦,甚至如循刀刃。机理分析 弦脉的产生与肝关系十分密切,因为肝主筋,脉道的柔软、弦硬与筋之弛缓、强劲之性相同;肝病多郁滞,肝气失于条达则脉多弦劲,故称弦脉“在脏应肝”,多主肝胆病变。寒热诸邪、痰饮内停、情志不遂、疼痛等,均可使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脉管失去柔和之性,弹性降低,紧张度增高,故脉来强硬而为弦。中医助理诊断辅导:沉脉类脉象沉脉类脉象包括沉、伏、牢、弱等4种脉象。沉脉脉象特征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其具体特点是脉管搏动的部位在皮肉之下靠近筋骨之处,因此用轻指力按触不能察觉,用中等指力按触搏动也不明显,只有用重指力按到筋骨间才能感觉到脉搏明显的跳动。临床意义多见于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此外胖人见沉脉,冬季脉象偏沉,部分人两手六脉皆沉细而无临床症状,也为常脉。沉脉作为六纲脉之一,是脉位深沉的象征。机理分析沉脉的形成有两个方面,一为邪实内郁,正气尚盛,邪正相争于里,致气滞血阻,阳气被遏,不能鼓搏脉气于外,故脉沉而有力,可见于气滞、血瘀、食积、痰饮等病证;二为气血不足,或阳虚气乏,无力升举鼓动,故脉沉而无力,可见于各脏腑的虚证。伏脉脉象特征:伏脉重按推筋着骨始得,甚则伏而不见。其具体特点是脉管搏动的部位比沉脉更深,隐伏于筋下,附着于骨上。因此,诊脉时浮取、中取均不见,需用重指力直接按至骨上,推动筋肉才能触到脉动,甚至伏而不见。临床意义:伏脉常见于邪闭、厥病和痛极的病人。机理分析:伏脉多为邪气内伏,不得宣通而致。邪气闭塞,气血凝结,乃致正气不能宣通,脉管潜伏而不显,但必伏而有力,多见于暴病。另外久病气血亏损,阴枯阳竭之人也可以见到伏脉,是疾病深重的标志。医学教育网整理危重病证的伏脉,与血管病变造成的无脉症不同。无脉症往往发生在肢体的某一局部,出现相应肢体无脉,而其他部位的脉象可正常。牢脉脉象特征:牢脉沉取实大弦长,坚牢不移。其具体特点是脉位沉长,脉势实大而弦。牢脉轻取、中取均不应,沉取始得,但搏动有力,势大形长,为沉、弦、大、实、长五种脉象的复合脉。临床意义:牢脉多见于阴寒内盛,疝气瘕积等证。机理分析:邪气牢固,而正气未衰者,如阴寒内积,阳气沉潜于下,或气血瘀滞,凝结成瘕积而固结不移,在脉象上则可表现为沉弦实大长的牢脉。若失血、阴虚等患者反见牢脉,当属危重征象。弱脉脉象特征:弱脉沉细无力而软。其具体特点是位沉、形细、势软。由于脉管细小不充盈,其搏动部位在皮肉之下靠近筋骨处,指下感到细而无力。临床意义:弱脉多见于阳气虚衰、气血俱虚。机理分析:因脉为血之府,阴血亏少,不能充其脉管,故脉形细小;阳气衰少,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脉气不能外鼓,则脉位深沉,脉势软弱。中医助理诊断辅导:迟脉类脉象迟脉类脉象包括迟、缓、涩、结等4种脉象。迟脉脉象特征迟脉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相当于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其具体特点是脉管搏动的频率明显小于正常脉率。临床意义迟脉多见于寒证,迟而有力为实寒;迟而无力为虚寒。亦见于邪热结聚之实热证。此外,运动员或经过体力锻炼的人,在静息状态下脉来迟而和缓;正常人睡后,脉率较慢,都属生理性迟脉。迟脉作为六纲脉之一,是脉搏跳动次数缓慢脉类的象征。机理分析脉管的搏动有赖于阳气的推动。寒邪侵袭人体,困遏阳气,或阳气亏损,均可导致心动迟缓,气血凝滞,脉流不畅,使脉来迟慢。若为阴寒内盛而正气不衰的实寒证,则脉来迟而有力;若心阳不振,无力鼓运气血,则脉来迟而无力。阳明腑实证多因邪热亢盛与糟粕相搏,结为燥屎,阻塞肠道,腑气壅滞不通,气血运行受阻,经隧阻滞,脉道不利,故必迟而有力。缓脉脉象特征:缓脉有二:一是脉来和缓,一息四至,应指均匀,是脉有胃气的一种表现,称为平缓,多见于正常人。二是脉来怠缓无力,弛纵不鼓的病脉。缓脉的脉象特点是脉搏的跳动不疾不徐,从容和缓稍慢于正常而快于迟脉。临床意义:缓脉多见于湿病,脾胃虚弱的患者,亦可见于正常人。机理分析:因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则脉管不充,亦无力鼓动,其脉必见怠缓无力之象。湿性黏滞,阻遏脉管,气机被困,则脉来怠缓不振,脉管弛缓。涩脉脉象特征涩脉脉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其具体特点是脉形较细,脉势滞涩不畅,至数较缓而不匀,脉力大小亦不均,呈三五不调之状。临床意义涩脉多见于气滞、血瘀、痰食内停和精伤、血少。机理分析涩脉有有力和无力之分,脉涩而有力者,为实证;脉涩而无力者,为虚证。气滞、血瘀、痰浊等邪气内停,阻滞脉道,血脉被遏,以致脉气往来艰涩,此系实邪内盛,正气未衰,故脉涩而有力。精血亏少,津液耗伤,不能充盈脉管,久而脉管失去濡润,血行不畅,以致脉气往来艰涩而无力。结脉脉象特征结脉脉来缓慢,时有中止,止无定数。其具体特点是脉来迟缓,脉律不齐,有不规则的歇止。临床意义结脉多见于阴盛气结、寒痰血瘀,亦可见于气血虚衰。此外正常人也有因情绪激动、过劳、酗酒、饮用浓茶等而偶见结脉者。机理分析因阴寒偏盛,脉气凝滞,故脉率缓慢;气结、痰凝、血瘀等积滞不散,心阳被抑,脉气阻滞而失于宣畅,故脉来缓慢而时有一止,且为结而有力;若久病气血衰弱,尤其是心气、心阳虚衰,脉气不续,故脉来缓慢而时有一止,且为结而无力。中医助理诊断辅导:浮脉类脉象浮脉类脉象包括浮、洪、濡、散、芤、革等6种脉象。浮脉脉象特征:浮脉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其特征是脉管的搏动在皮下较浅表的部位,即位于皮下浅层。临床意义:浮脉一般见于表证,也见于虚证。此外瘦人肌薄而见浮脉,夏秋脉象偏浮,皆属常脉。浮脉作为六纲脉之一,是脉位表浅的象征。机理分析:表证见浮脉是机体驱邪外出的表现。外邪侵袭肌表,卫阳抗邪于外,人体气血趋向于肌表,脉气鼓动于外,故见浮脉。邪盛而正气不虚时,脉浮而有力;久病体虚也有见浮脉者,脉多浮大而无力。洪脉脉象特征洪脉脉体宽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若波涛汹涌。其特征主要表现在脉搏显现的部位、形态和气势三个方面。脉体宽大,搏动部位浅表,指下有力。由于脉管内的血流量增加,且充实有力,来时具有浮、大、强的特点。脉来如波峰高大陡峻的波涛,汹涌盛满,充实有力即所谓“来盛”;脉去如落下之波涛,较来时势缓力弱,即所谓“去衰”,其脉势较正常脉为甚。临床意义洪脉多见于阳明气分热盛。此外夏季脉象稍现洪大,若无疾病也为平脉。机理分析洪脉多见于阳明气分热盛证。此时邪热亢盛,充斥内外,且正气不衰而奋起抗邪,邪正剧烈交争,气盛血涌,脉管扩大,故脉大而充实有力。若久病气虚、或虚痨、失血、泄泻等病证见洪脉多属于邪盛正衰的危候。濡脉脉象特征:濡脉浮细无力而软。其特点是脉管搏动的部位在浅层,形细而软,轻取即得,重按不显,故又称软脉。临床意义:濡脉多见于虚证或湿证。机理分析:濡脉多见于精血阳气亏虚者。脉管因气虚而不敛,无力推运血行,形成松弛软弱之势;精血虚而不荣于脉,脉管不充,则脉形细小应指乏力。另外,湿困脾胃,阻遏阳气,脉气不振,也可以出现濡脉。散脉脉象特征:散脉浮散无根,至数不齐。其特点是浮取散漫,中候似无,沉候不应,并常伴有脉动不规则,时快时慢而不匀,但无明显歇止,或表现为脉力前后不一致。所以散脉为浮而无根之脉,古人形容其为“散似杨花无定踪”。临床意义:散脉多见于元气离散,脏腑精气衰败的危重病证。机理分析:散脉多由于气血虚衰,精气欲竭,阴不敛阳,阳气离散,以致脉气不能内敛,涣散不收所致。芤脉脉象特征:芤脉浮大中空,如按葱管。其特点是应指浮大而软,按之上下或两边实而中间空。说明芤脉位偏浮、形大、势软而中空,是脉管内血量减少,充盈度不足,紧张度低下的一种状态。临床意义:芤脉常见于失血、伤阴。机理分析:芤脉多因突然出血过多之时,血量骤然减少,无以充脉,或者剧烈吐泻,津液大伤,血液不得充养,阴血不能维系阳气,以致脉气浮散而成。革脉脉象特征:革脉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其具体特征是浮取感觉脉管搏动的范围较大而且较硬,有搏指感,但重按则乏力,有豁然而空之感,因而恰似以指按压鼓皮上的外急内空之状。临床意义:革脉多见于亡血、失精、半产、漏下等病症。机理分析:因为精血耗伤,脉管不充,正气不固,气无所敛而浮越于外,以致脉来浮大搏指,外急中空,恰似绷急的鼓皮。中医助理诊断辅导:实脉类脉象实脉类脉象包括实、滑、弦、紧、长等5种脉象。实脉脉象特征 三部脉充实有力。实脉的脉象特点是脉搏搏动力量强,寸、关、尺三部,浮、中、沉三候均有力量,脉管宽大。临床意义 实脉见于实证。实脉也可以见于正常人,但必兼和缓之象,若两手六脉均实大,而无病者称为六阳脉,是气血旺盛的表现。实脉作为六纲脉之一,是脉象无力的象征。机理分析邪气亢盛而正气不虚,邪正相搏,气血壅盛,脉管内充盈度较高,脉管呈紧张状态,故脉来充实有力。滑脉脉象特征 滑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滑脉的脉象特点是脉搏形态应指圆滑,如同圆珠滚动流畅,可见于寸关尺三部或某一部。临床意义 滑脉多见于痰湿、食积和实热等病证。此外青壮年滑而和缓,妇女怀孕脉滑也为常脉。机理分析痰湿留聚、食积饮停,邪气内盛,充渍脉道,鼓动脉气,故脉见圆滑流利。火热之邪波及血分,血行加速,则脉来亦滑但必兼数。之脉为平人之脉,多见于青壮年,张景岳说:“若平人脉滑冲和,此是荣卫充实之佳兆。”紧脉脉象特征:紧脉绷急弹指,状如牵绳转索。其具体特点是脉势紧张有力,坚搏抗指,脉管的紧张度、力度均比弦脉高,其指感比弦脉更加绷急有力,且有旋转绞动或左右弹指的感觉,但脉体较弦脉柔软。临床意义:紧脉见于实寒证,疼痛和食积等。机理分析:因寒为阴邪,主收引凝滞,困遏阳气。所以寒邪侵袭机体,则脉管收缩紧束而拘急,正气未衰,正邪相争剧烈,气血向外冲击有力,则脉来绷急而搏指,状如切绳。寒邪侵袭,阳气被困而不得宣通,气血凝滞而不通,不通则痛。宿食积于中焦,气机失和,脉管受阻亦可见紧脉。长脉脉象特征:首尾端直,超过本位。其具体特点是脉搏的搏动范围显示较长,超过寸、关、尺三部。临床意义:长脉常见于阳证、热证、实证。正常人气血旺盛,精气盛满,脉气充盈有余,也可见到柔和之长脉,为强壮之象征。机理分析:长脉多因阳亢、热盛、痰火内蕴,正气不衰,使气血壅盛,脉管充实,超过寸尺,如循长竿之状。弦脉脉象特征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其具体特点是脉形端直而长,脉势较强、脉管较硬,切脉时有指下挺然,有直起直落的感觉。临床意义 弦脉多见于肝胆病、疼痛、痰饮等,或为胃气衰败者。此外春季平人脉象多稍弦;健康人中年之后,脉亦兼弦,若无病也为常脉。弦脉弦硬,其弦硬程度随病情轻重而不同,轻则如按琴弦,重则如按弓弦,甚至如循刀刃。机理分析 弦脉的产生与肝关系十分密切,因为肝主筋,脉道的柔软、弦硬与筋之弛缓、强劲之性相同;肝病多郁滞,肝气失于条达则脉多弦劲,故称弦脉“在脏应肝”,多主肝胆病变。寒热诸邪、痰饮内停、情志不遂、疼痛等,均可使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脉管失去柔和之性,弹性降低,紧张度增高,故脉来强硬而为弦。中医助理诊断辅导:数脉类脉象数脉类脉象包括数、疾、促、动等4种脉象。数脉脉象特征数脉脉来急促,一息五至以上。数脉特点是脉率较正常为快,脉搏每分钟约在90-130次之间。临床意义数脉多见于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还可以见于气血不足的里虚证。数脉作为六纲脉之一,是脉搏跳动次数加快的象征。机理分析实热内盛,或外感病邪热亢盛,正气不衰,邪正相争,气血受邪热鼓动而运行加速,则见数而有力,往往热势越高脉搏越快。病久阴虚,虚热内生也可使气血运行加快,且因阴虚不能充盈脉道,而脉体细小,故阴虚者可见脉细数无力。数脉还可出现在气血不足的里虚证中,以心气不足、心血不足的病证更为多见。心主血脉,主要依赖于心气的推动。若人体气血亏虚,为满足身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需要,心气勉其力而行之,则表现为心动变快而脉动加速、脉率增快,但必数而无力。若为阳虚阴盛,虚阳上浮;或为精血亏甚,无以敛阳,而致阳气外越,亦可见数而无力之脉。所以古人说“暴数者多外邪,久数者必虚损”。促脉脉象特征:促脉脉来数而时有一止,止无定数。其具体特点是脉率较快且有不规则的歇止。临床意义:促脉多见于阳盛实热、气血痰食停滞;亦见于脏气衰败。正常人有因情绪激动、过劳、酗酒、饮用浓茶等而偶见促脉者。机理分析:阳邪亢盛,热迫血行,心气亢奋,故脉来急数;热灼阴津则津血衰少,心气受损,脉气不相接续,故脉有歇止;气滞、血瘀、痰饮、食积等有形实邪阻滞,脉气接续不及,亦可形成间歇。两者均为邪气内扰,脏气失常所致,故其脉来促而有力。若因真元衰惫,心气衰败,虚阳浮动,亦可致脉气不相顺接而见促脉,但必促而无力。疾脉脉象特征:疾脉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其具体特点是脉率比数脉更快,相当于脉搏每分钟140-160次。临床意义:疾脉多见于阳极阴竭,元气欲脱之证。此外3岁以下小儿脉搏可在一息七至以上,为平脉。机理分析:脉疾而有力,按之愈坚,为阳亢无制,真阴垂绝之候,可见于外感热病之热极时。若脉疾而弱,按之不鼓指,多为虚阳外越,元阳欲脱的表现。动脉脉象特征:动脉仅见关部有脉,滑数有力。动脉具有短、滑、数三种脉象的特征,其脉搏搏动部位在关部明显,应指如豆粒动摇。临床意义:常见于惊恐、疼痛等症。机理分析:惊则气乱,痛则气结,故因惊、因痛可致使阴阳相搏,气血运行乖乱,脉行躁动不安,而出现滑数而短的动脉。中医助理诊断辅导:虚脉类脉象虚脉类脉象包括虚、细、微、代、短等5种脉象。虚脉脉象特征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虚。其具体特点是脉搏搏动力量软弱,寸、关、尺三部,浮、中、沉三候均无力。是脉管的紧张度减弱,脉管内充盈度不足的状态。临床意义虚脉见于虚证,多为气血两虚。虚脉作为六纲脉之一,是脉象无力的象征。机理分析虚脉与气血不足有关,气虚无力推运血行,搏击力弱故脉来无力;气虚不敛则脉管松弛,故按之空虚;血虚不能充盈脉管,则脉细无力。微脉脉象特征:微脉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微脉特点是脉形极细小,脉势极软弱,以致轻取不见,重按起落不明显,似有似无。临床意义:多见于气血大虚,阳气衰微。机理分析:因营血大虚,脉管失充则脉细;因阳气衰微,鼓动无力则脉弱,按之欲绝,似有似无。细脉脉象特征细脉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其特点是脉道狭小,指下如线,但按之不绝,应指起落明显。临床意义细脉多见于气血两虚、湿邪为病。机理分析由于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管,气虚则无力鼓动血行,致脉管的充盈度减小,故脉来细小且无力。或由于湿性重浊黏滞,脉管受湿邪阻遏,气血运行不利而致脉体细小而缓。代脉脉象特征:代脉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还。其具体特点是脉律不齐,表现为有规则的歇止,歇止的时间较长,脉势较软弱。临床意义:代脉见于脏气衰微、疼痛、惊恐、跌仆损伤等病证。机理分析:因脏气衰微,元气不足,可致脉气不相接续,故脉来时有中止,止有定数,常见于心脏器质性病变。疼痛、惊恐、跌打损伤等见代脉,是因暂时性的气结、血瘀、痰凝等阻抑脉道,血行涩滞,脉气不能衔接,而致脉代而应指有力。短脉脉象特征:短脉首尾俱短。其具体特点是脉搏搏动的范围短小,脉体不如平脉之长,脉动不满本位,多在关部及寸部应指较明显,而尺部常不能触及。临床意义:短脉多见于气虚或气郁。机理分析:心气亏虚,无力鼓动血行,则气血不仅难以达于四末,亦不能充盈脉道,致使寸口脉搏动短小且无力。气滞血瘀或痰凝食积,致使气机阻滞,脉气不能伸展而见短脉者,必短涩而有力。故短而有力为气郁,短而无力为气虚。中医助理诊断辅导:中医问崩漏下血阴道下血,量多势急,急如山崩者,称为血崩;淋漓不断,点滴而下,缓如屋漏者,谓之漏下。崩证因于血热居多,气虚而兼血热亦较常见;漏证则以中气不足,气不振血,或瘀血组络,血不循经较为常见;下元亏损,冲任不固,则偶亦有之。心为行血之器,肝为贮血之皿。血的运行调节,有赖心肝两脏。由于供血环流之脉是由肝系之膜构成,血量多少有赖肝脏调节,盖血流畅否与脉络弛张有关,所以与肝关系尤为密切。血行脉中,不滞不溢,环周不休,除与心肝两系有关,还与气血关系密切。血得阳气温煦才能温和流畅,血得卫气固摄才不漏泄脉外,血行无阻才能循行常道。血液遇寒则凝遇热则沸,气血一旦异常,影响血液运行,就会产生血瘀,血溢证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气郁化热,热人血分,迫血妄行,血溢脉外,成为出血,是肝疏泄太过所致。血液不能贮藏于肝,溢出脉外,虽然因其出血部位不同而病机有木火刑金、肝火犯胃、肠风下血、血热成淋、血热发斑、血热成崩之异,其实病理完全一致,都是气郁化热,由气人血,迫血妄行,仅因出血部位不同,兼证各异而已。血崩兼见血色深红,量多势急,发热口苦,舌红脉数,是血热妄行所致。如果上述证象全具兼见心悸气短,则是血热妄行与气虚不摄两种病理同时存在,以上属于血崩机理。下血量少,淋漓不止,兼见心悸气短,少气懒言,小腹空坠,面色无华,舌淡脉弱,此为中气虚陷,血失气摄,下注前阴,兼见血色黑多红少,或先红后谈,脐下冷痛,四肢无力,气短神疲,面色苍白,看淡苔薄,脉迟无力,或脉大而虚,此为下元亏损、冲任不固;气虚不摄与冲任不固两种机理并存尤属常见。以上两种机理属虚。如经妇科检查,子宫内有肌瘤而呈下血淋漓不止,此为瘀血阻络,血行障碍,不能环流,以致血溢脉外。此证病性属实。中医助理诊断辅导:中医问汗少阳三焦,是津气升降之出路,汗的有无,与津气升降出人和盈虚通滞有关,反映了水津不通与外泄两类病变。临证所见,以无汗、热汗、自汗、盗汗、头汗、手足心汗最为常见,虽然都属卫气与水津失调,机理却有不同。无汗:见于外感风寒之表证。寒邪束表,毛窍为彻邪侵而呈收缩反应,妨碍津气出表,遂呈表实无汗。热汗:温邪上受或寒邪束表,肺卫受邪,气郁化热,热迫水津外泄,兼见发热、口渴,谓之热汗。自汗:外无表证而体常自汗,谓之自汗。卫强营弱,营卫不和者有之;表卫气虚,津失其固者,亦常有之。盗汗:睡中出汗,称为盗汗。此证阴虚、阳虚、湿热皆能致之,细究其理,都与卫气有关。素体阴虚,阳气偏旺,入睡卫阳内入营阴,不能固密于表,加之卫阳与阴分伏热为伍,狼狈为奸,阴虚阳凑,阳蒸阴分则血热,血热则液泄而盗汗作矣!若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水停少阳三焦,当其人睡之时,卫阳内归阴分而表卫更虚,无力固护阴津,则水津外泄而盗汗作矣!若气郁化热,津凝成湿,停滞少阳三焦,入睡时卫气内归阴分,凌晨时卫气由阴出阳,水津随卫气外泄,而盗汗亦作矣!上述三类盗汗,湿热盗汗最为常见,阴虚盗汗偶亦有之,阳虚盗汗常与自汗并存而为数最少。或问:古人均谓盗汗是因阴虚阳凑,热蒸阴液而呈盗汗,何以径谓湿热盗汗居多?须知此证以小儿与青年、壮年最为多见,小儿与青年生机旺盛,阴阳无所偏颇,何来阴虚?察其舌红苔黄微腻,即为湿热盗汗指征。头汗:汗出见于头部,齐颈而还,兼有头身困重,脘痞苔腻,是三焦湿热上蒸头面引起;若食则头面汗出,是胃热上蒸使然。半身出汗:汗出仅见身体一侧,或左、或右,或上、或下,多因营卫失调,或痰、瘀阻滞身体一侧,经脉不通,气血不能周流,以致患侧无汗,健侧有汗。手足心汗:脾主四肢,手足心汗多与脾胃有关。故张氏医通云:“脾胃湿蒸,旁达四肢,则手足多汗”。阴囊潮湿:是因水湿从少阳三焦下注前阴所致。究其病性寒热,则三焦湿热下注者有之;寒湿下注者有之;不偏寒热,仅因脾虚不能运湿,湿随气陷,下注前阴者,亦有之。中医助理诊断辅导:中医问口渴病人常欲饮水或渴不思饮,谓之口渴。口渴一证,并非纯属津虚,与气血也有密切关系。究其机理有五:一是气郁化热,热盛伤津;二是突然失血,血虚阳浮;三是脾肾障碍,水津不布;四是肾阳衰惫,气化失常;五是湿热阻滞,津不上承。除此以外,五脏阴虚,津不上濡而呈口干不渴者有之;脾肾阳虚,水津不布而呈口干不渴者亦有之。气郁化热,热盛伤津:外感风寒,表卫闭郁,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气宣降失常,郁结化热,热盛伤津,引水自救,口渴见矣!口渴兼见发热、汗出,脉洪有力,自是热盛伤津使然。其基本病理是:伤寒、温疫一侵犯肺卫一气郁化热一热盛伤津一引水自救一口渴。大量失血,血虚阳浮:血行脉中,谓之营阴;气行脉外,谓之卫阳。血行脉中而不渗出脉外,有赖阳气固摄,这一关系称为血需气固;吸人清气有赖血载才能运行全身,这一关系称为气需血载。营卫相依,气血相恋,不即不离,亲密无间。如果突然大量失血,血中清气失去依托,浮越脉外而夹卫气外泄,同时与卫气偕行之水津亦随气从汗孔外泄,于是发热、汗出证象见矣!汗出伤津,引水自救,则口渴证象亦见矣!口渴见于失血以后,兼见发热、汗出脉大而芤,自属血虚阳浮机理。其病理程序是:突然大量失血一血中之气无血运载一浮越脉外随其卫气出表一津失气团也随其气外泄一发热、汗出一汗出伤津,引水自救一口渴。上述两种机理出现相同证象,却有一寒一热,一虚一实之异,前者属于实热,后者属于假热。脾肾障碍,水津不布:脾主运化水湿,肾主化气行水,水津能够蒸化为气,运行四布,实与两脏休戚相关。如果平素阳虚,一遇外寒相侵,脾功能障碍,不能运输水津,肾功能障碍不能化气行水,水津不布,津不上承,则渴欲饮水,水人即吐,舌淡脉缓证象见矣!渴欲饮水,是因牌不运湿,肾不化气,水气不能上承于口所致;水人即吐,是因脾功能障碍,饮人之水不为肠胃吸收,仍然吐出使然。何以知其病因为寒?从舌淡无热知之。其基本病理是:脾肾阳虚,外寒相侵一脾肾功能障碍一不能运化水湿,化气行水一水津不布,津不上承一口渴与水人即吐并见。肾阳衰惫,气化失常:肾为水脏,水液之能四布,五经并行,实赖肾阳将其蒸化为气,才能随其卫气敷布全身。如果肾阳疲惫,气化失常,水津不能上承于口,则口渴见矣!景岳在论消渴证时指出:“阳不化气,则水精不布,水不得火,则有降元升,所以直人膀胱而饮一溲二,以致源泉不滋,天壤枯涸者,是皆真阳不足,水亏于下之消证也。”水津不能上承之渴与小便多之消证并见,故景岳喻为“天壤枯涸”,此证曾在小便异常述及,糖尿病与尿崩证皆能见此,可以合参。湿热阻滞,津不上承:津气运行三焦,有赖肺的宣降,脾的升降。湿热阻滞少阳三焦,多因肺气宣降失常,脾胃升降失职,气郁化热。津凝成湿,湿热互结,阻滞三焦,水津不能随气上承于口,于是口渴;口渴是因湿阻而非津伤,才呈口渴而不思饮。但应兼见胸闷不饥,肢体酸软乏力,身热不扬,苔黄微腻,才属湿热阻滞,津不上承机理。2010年中医助理诊断辅导:中医问月经异常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女子之经在十四岁前后开始一月一行,因其恰与月球环绕地球一月之数相符,所以称为月经。月经来潮与冲任两脉有关。冲任二脉起于女子胞宫,属于肾系。月经是否正常,与冲任二脉盈虚关系至切。月经一月一行,应时而至,尤与肝系有关。肝藏血,主筋膜,司疏泄。全身经脉均由肝系筋膜构成,是供气血津精流通的网络系统。月经是否正常,与肝脏输出血量多少以及经脉弛张有关。经脉弛张失度引起月经不调称为肝的疏泄失常。月经异常,也与津气的盈虚通滞关系密切。气指卫气,肇始于肾而充盛于脾,其升降出人则赖肺的宣降,脾的升降,肝的疏调。气虚则血失固摄而下泄,气滞则经脉挛急而血行不畅。津随气行三焦,其生化输泄则与肺、脾、肝、肾有关。津虚则血中津亏而经行量少,血色深红;津滞脉内,则血中之液增多,而呈经淡如水;津滞脉外,则妨碍气行而呈气郁湿滞,从而导致月经愆期,时前时后。所以月经异常,气虚、气滞者有之,血虚、血滞者有之,阴虚、湿滞者有之,冲任虚损者亦有之。分析月经异常机理,要以期、量、色、质为其依据,才能较为准确地做出诊断,所以应该详细询问经期长短,经行天数,经量多少,经色深浅,有无瘀块,才能据证析理,准确无误。兹分经行先期,经行后期,经行先后无定期,经行腹痛,月经量少,月经量多,经闭、崩漏八个方面略述其常见病理于下,过细反令学者无所适从。经行先期:月经二十余日即来,甚至半月一至,称为经行先期,先期而至机理,肝经有热者,有之;气虚不固者,亦有之。兼见心烦易怒,胁痛口苦,经色深红,质稠不淡,舌红脉数,即因肝经有热,血不内藏于肝而提前疏泄所致;兼见心悸气短,少气懒言,经色淡红而稀,舌淡而嫩,脉缓无力,即气虚不能束脉,脉络松弛,气虚不固使然。经行后期:经期三十余日甚至四、五十日一行,谓之经行后期。是因肝经虚寒,经脉因寒而挛,气血因寒而凝,不能应时而至,故常兼见经行腹痛,色黑夹块,舌淡脉弱。此种机理,称为冲任虚寒。经行先后无定期:经行时前时后,谓之先后无定期。兼见经前或经行胸胁腰骶少腹胀痛者,为肝郁气滞,脉络挛急,疏泄失调;兼见面色无华,神疲乏力,色黑夹块,舌淡脉弱者,为冲任虚寒,气血虚滞的虚中夹实证候。经行腹痛:未婚少女最为常见。形成经前或经行腹痛机理,肝寒气滞,经脉挛急而痛者有之;肝郁化热,经脉挛急而痛者,有之;瘀血阻络,经行不畅而痛者,亦有之。兼见小腹冷痛,得温痛减,面青、舌淡,脉弦而缓者,此为肝寒气滞,经脉挛急而痛也;兼见胸、胁、乳房、腰骶胀痛,舌红脉弦,此为肝郁化热,经脉挛急而痛也;兼见血有瘀块,块下痛减,腹痛拒按者,此为瘀血阻络,不通而痛也。因寒而痛者最多,肝郁脉挛而痛亦复不少,血瘀而痛则偶亦有之。月经量少:营血充盈,何来量少,惟因血虚津乏,化源不足,始能致此。是故血虚、阴虚居多,脾虚气弱,生化不足,或肾功能障碍,不能化精为血,偶亦有之。如因失血继见月经量少,兼见眼睑、指甲、唇舌淡白,此为血虚所致。兼见月经先期,潮热盗汗,两颧发赤;唇若涂朱,脉象细数,此为血中津液亏损所致。兼见食少便搪,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舌质淡嫩,脉弱无力,此为脾虚气弱,气血生化不足使然。月经量多:月经之量超出正常范围,谓之月经量多。究其量多机理,血热,气虚皆能致之。肝藏血、司疏泄。疏泄适度,月经自然正常。若肝经有热,迫血妄行,血不贮藏于肝而疏泄太过,月经量多见矣!血行脉中而不溢出脉外,有赖气为固摄。气充则固摄有权,月经之量正常。若气虚血失气固,则经量亦多矣!肝经血热,迫血妄行,必兼舌红、脉数;气虚不固,必兼舌质偏淡,脉弱无力,依此辨证,无余蕴矣!经闭不行:月经数月或经年不至,称为经闭。致闭机理不外两端,一是血少无源,一是血阻不通。就其血少经闲言之:一因血的生化之源不足,一因贮存之亏已甚。兼见食少便溏,声低息短,少气懒言,四肢无力,舌淡脉弱者,此为脾虚气弱,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是也;兼见腰酸膝软,性欲减退,形寒怯冷,舌淡脉弱者,此为肾阳不足,精化为血功能减退是也。若失血以后兼见面色无华,唇舌淡白,脉缓无力或脉虚而数,则属库存无多,因虚致闭。再从血阻经闭言之:又有血瘀、气滞、痰阻之别。兼见面色晦暗,舌质青紫或有瘀点,脉带涩象,是血络瘀阻;兼见精神抑郁,胁肋胀痛,为气滞血瘀;兼见疾多、苔腻、脉滑,乃痰瘀互结。综上所述,经闭不行有气虚、肾虚、血虚、血瘀、气滞、痰阻六种机理,前面三种病性属虚。后面三种病性属实。其中气滞其血或痰滞其血均有血瘀病理并存,绝非单纯气郁、痰滞,学者留意。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诊断学复习题一、A1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下列哪项不是头汗出的病因 A上焦热盛B虚阳上越C阳明燥热D中焦湿热E进食辛辣 正确答案:C 2以下哪项不属于面色白主要病机( ) A阳虚B湿邪C气虚D寒邪E血虚 正确答案:B 3脏腑辨证的基础是 A脏腑的生理功能B脏腑的病理变化C病因病性辨证D经络辨证E气血津液辨证 正确答案:C 4心悸,心胸憋闷作痛,体胖,身重困倦,脉沉滑,证属( ) A气滞心脉证B寒凝心脉证C痰阻心脉证D以上都不是E瘀阻心脉证 正确答案:C 5患者双侧瞳孔散大是因( ) A肝火上炎B颅内肿瘤C颅脑外伤D脾虚清阳不升E脏腑精气耗竭 正确答案:E 二、A2型题:每一道考题是以一个小案例出现的,其下面都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试题来源于: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宝典6某男,36岁。身热颧红,手足心热,手足蠕动,舌绛少苔,脉细数,为 A上焦病证B中焦病证C下焦病证D两焦病证E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C 7不属于但热不寒的是 A壮热不退B日晡潮热C午后发热D寒战往来E骨蒸潮热 正确答案:D 8某女,75岁。嗜睡,身疲乏力、试题来源于: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宝典畏寒肢冷,心悸,夜尿频多,舌淡嫩苔白,脉沉迟无力。辨证为 A脾阳虚证B心阳虚证C肾阳虚证D心肾阳虚证E湿困脾证 正确答案:D 9某男,9岁。久流浊涕,质稠量多,气腥臭,为 A鼻渊B鼻鼽C鼻痈D感冒E发颐 正确答案:A 10不属于八纲证候之间的关系是 A证候相兼B证候错杂C证候真假D证候转化E合病并病 正确答案:E 三、B1型题:以下提供若干组考题,每组考题共用在考题前列出的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与问题关系最密切的答案。试题来源于: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宝典某个备选答案可能被选择一次、多次或不被选择。 (11-13题共用备选答案) A狮面B惊恐貌C苦笑貌D口眼歪斜E面削颧耸 11风邪中络可见 12中风病可见 13小儿惊风可见 正确答案:11D;12D;13B (14-15题共用备选答案) A四肢水肿B膝部肿大C膝内翻D膝外翻E杵状指 14鹤膝风多见于 15久病心肺气虚血瘀阻滞多见于 正确答案:14B;15E (16-17题共用备选答案) A气B血C寒D热E实 16面部皮肤颜色属 17面部皮肤光泽属 正确答案:16B;17A (18-19题共用备选答案) A循经传B越经传C表里传D合病E并病 18疾病隔一经或两经相传者称为() 19两经或三经病证同时出现称为() 正确答案:18B;19D (20-21题共用备选答案) A胃阴虚证B肝胃不和证C食滞胃脘证D胃寒证E胃气虚证 20嗳气频作,常随情绪变化者,多见于 21嗳气频作,伴饥不欲食者,多见于 正确答案:20B;21A 中医诊断试题1 以下哪一项为失神的表现 A目光暗淡 B精神充沛 C面色红润 D表情活泼 E神态清晰 答案 A 2 以下哪一项为有神的表现 A目光暗淡 B精神萎靡 C神志恍惚 D表情活泼 E面色晦暗 答案 D 3 两颧潮红,见于 A虚阳上越 B阳虚发热 C阴虚内热 D阳明实热 E心火亢盛 答案 C 4 面色黄而虚浮,多见于 A气血两虚 B寒湿郁滞 C湿热交蒸 D脾胃虚寒 E以上都不是 答案 D 5 五色分属五脏,则赤色属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 答案 A 6 五色分属五脏,则黄色属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 答案 D 7 以下哪一项证侯不是“青色”的主证 A瘀血证 B痛证 C寒证 D惊风证 E脾虚证 答案 E 8 以下哪一项病证不是“白色”的主证 A肺病 B失血证 C寒证 D肾病 E虚证 答案 D 9 以下哪一项病证不是“黑色”的主证 A脾病 B痛证 C寒证 D肾病 E水气 答案 A 10 诊断为正常舌象,哪一项是错误的 A舌质淡红 B舌苔薄白 C舌体活动灵活 D舌体柔软 E舌质娇嫩 答案 E 11 观察舌苔以辨别病情轻重、病势顺逆的主要依据是 A舌苔的厚薄 B舌苔是否剥脱 C舌苔有根无根 D舌苔的颜色 E舌苔的润燥 答案 C 12 观察舌苔以辨别疾病寒热属性的主要依据是 A舌苔的润燥 B舌苔的厚薄 C舌苔有根无根 D舌苔的颜色 E舌苔是否剥脱 答案 D 13 望舌以辨别疾病虚实属性,主要观察 A舌质的老嫩 B舌体的肥瘦 C舌苔的厚薄 D舌质的颜色 E舌苔的润燥 答案 A 14 热入营血或阴虚火旺的舌象是 A红舌 B紫舌 C降舌 D淡红舌 E青紫舌 答案 C 15 舌质红,苔黄腻,多见于 A里热炽盛 B湿热内蕴 C阴虚火旺 D寒湿阻滞 E以上都不是 答案 B 16 舌质淡白,有裂纹,多见于 A血虚不润 B脾肾阳虚 C阴虚火旺 D热盛伤津 E以上都不是 答案 A 17 舌质红降,有裂纹,多见于 A血虚不润 B脾肾阳虚 C阴虚火旺 D热盛伤阴 E以上都不是 答案 D 18 舌体胖大,边有齿印,多为 A心血虑 B肺气虚 C脾虚湿盛 D肝血虚 E肾阴虚 答案 C 19 舌苔花剥而兼有白腻苔,多见于 A肠胃积滞 B痰浊未化,正气已伤 C寒湿内阻,痰饮内停 D外感热病,湿遏热伏 E胃之气阴两亏 答案 B 20 口干、咯痰粘稠且量少难出,多见于 A寒湿证 B热痰证 C津液不足证 D阴虚证 E燥痰证 答案 E 21 痰白而粘稠,多属 A燥痰 B寒痰 C热痰 D湿痰 E津液不足 答案 C 22 脉搏有胃气是指 A沉取有力 B从容不迫 C和缓有力 D节律一致 E从容整齐 答案 E 23 脉象浮大中空,如按葱管属于 A芤脉 B浮脉 C虚脉 D散脉 E弦脉 答案 A 24 脉来弦长有力,沉取始得,是 A实脉 B牢脉 C紧脉 D弦脉 E伏脉 答案 B 25 脉象细软,浮取可得,重按不显者为 A细脉 B濡脉 C微脉 D虚脉 E弱脉 答案 B 26 沉涩之脉的主病常为 A肝郁气滞 B水饮内结 C寒凝血淤 D脾肾阳虚 E里寒过盛 答案 C 27 浮滑的脉象主病为 A痰火内蕴 B湿热内蕴 C风痰上扰 D食滞停中 E痰热互结 答案 C 28 盗汗的病机主要是 A肺卫失调 B阴虚阳亢 C阳气虚衰 D正邪交争 E以上都不是 答案 B 29 瘀血阻络的疼痛特点是 A冷痛 B重痛 C游走胀痛 D固定刺痛 E隐隐作痛 答案 D 30 血瘀证特有的症状是 A面色黧黑,肌肤甲错 B面色苍白,四肢不温 C唇甲色暗,胸胁胀痛 D面色青黑,少腹冷痛 E面色淡白,身倦乏力 答案 A 31 食欲减退,脘腹胀满,嗳腐吞酸,属 A脾胃虚弱 B脾湿不运 C食积内停 D脾胃湿热 E肝胆湿热 答案 C 32 五更泄泻,下利清谷,属 A脾虚不运 B饮食积滞 C寒湿内蕴 D脾肾阳虚 E肝郁脾虚 答案 D 33 痢疾的特点是 A滑脱不禁,下利清谷 B里急后重,便下脓血 C暴注下泄,色黄恶臭 D排便不爽,溏结不调 E腹泻不爽,便溏如糜 答案 B 34 头痛如裹,肢体困重属 A风寒头痛 B风热头痛 C风湿头痛 D气虚头痛 E瘀血头痛 答案 C 35 证见壮热,口渴饮冷,面红目赤,烦躁不宁,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洪数,属 A表邪入里 B里热炽盛 C热入营血 D心火亢盛 E阴虚火旺 答案 B 36 患者神疲乏力,自汗,动则益甚,易感昌,多属 A卫气虚弱 B肺气虚弱 C中气虚衰 D营卫不和 E以上都不是 答案 A 37 辨别表证最主要的症状是 A发热 B恶寒 C头痛 D脉浮 E舌苔薄白 答案 B 38 辨别表虚证最主要的症状是 A发热 B恶寒 C恶风 D汗出 E脉浮 答案 D 39 证见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多属 A风邪袭表 B风湿犯表 C风寒束表 D风热客表 E风燥侵表 答案 C 40 辨寒热的意义是 A辨病因 B辨病位 C辨病性 D辨标本缓急 E辨正邪关系 答案 C 41 真寒假热的病机是 A阴盛格阳 B阴盛阳虚 C阳气暴脱 D阴阳俱衰 E以上均不是 答案 A 42 真热假寒的病机是 A热盛伤津耗气,以致阳虚而寒 B阳热内盛,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交通工具对市政的影响分析试题及答案
- 公共关系学的职能与特点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工程经济考试回顾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工程经济经营效率提升试题及答案
- 水利水电工程现场实务试题及答案
- 工程项目例题解析试题及答案
- 水利水电工程知识点试题及答案指南
- 探讨工程经济重要性试题及答案
- 经济师考试现实应用试题及答案
- 2024年水利水电工程考试经验交流活动试题及答案
- 幼儿园各类档案借阅登记表
- Q∕GDW 11445-2015 国家电网公司管理信息系统安全基线要求
- java考试管理系统源代码开题报告外文翻译英文文献计001
- 蒸汽疏水阀性能监测斯派莎克工程中国有限公司-Armstrong
- 机械创新设计技术结课论文
-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中考【政治经济专题复习课件44张】(共44张)
- T∕CSEA 6-2018 锌镍合金电镀技术条件
- 湘教版初中地理会考重点图复习汇集
- 年产10万吨飞灰水洗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
- 俄罗斯国歌歌词 中,俄,音对照
- MMT肌力评定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