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与认知》PPT课件.ppt_第1页
《隐喻与认知》PPT课件.ppt_第2页
《隐喻与认知》PPT课件.ppt_第3页
《隐喻与认知》PPT课件.ppt_第4页
《隐喻与认知》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隱喻與認知: 語言學的觀點,蘇以文 4/11/2010,2,隱喻的研究,最早只侷限於修辭學 未探究隱喻在人類認知當中的重要意義 Richards(1936): 隱喻的組成可以分成主體(tenor)和載體(vehcile)兩部分。 作者在描述時,將載體的特徵轉嫁到主體之上。 e.g.人生如戲 傳統的觀點 類比觀點 互動觀點 語用觀點,3,傳統的隱喻研究觀點,類比觀點: 兩個事物間有性質上的類同。描述兩事物類似性的隱喻,可用metalanguage轉化成文字,而不影響隱喻所蘊含的認知資訊。 互動觀點: 隱喻始於主體 (tenor) 與媒介 (vehicle) 間的互動,可用於修辭,也反映人類對外在世界的認知方式。隱喻的使用在創造相關性。 語用觀點: 區分句義與用意。說者與聽者在對話中,對彼此的用意產生某種默契,進而理解隱喻的使用。,4,隱喻的研究觀點,與語言的處理有極大的關聯 新興的認知語言學: 概念隱喻理論 Lakoff & Johnson (CMT: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理解一個隱喻時,來源域 (source domain) 的某些性質被觸發,映照(mapping)到目標域 (target domain)裡,並可能造成我們對目標域的認知有所改變及重組。 隱喻普遍存在於認知以及概念系統的結構中,是人類思考與理解世界的基礎。,5,Metaphor,e.g., 不要浪費我的時間,6,Metonymy,e.g., 去吃麥當勞,7,結構映照學說 ( structural mapping),字詞為符號,代表著某些訊息。 每個字詞都為某些事物命名,同時對該事物具有評價的功能。 這兩種特性對於語言作為描述的工具提供極高的效率。 e.g.屠夫所觸發的資訊並不是所指的這個對象,而是屬於屠夫這行業者的所有特質。 我的外科醫生是一個屠夫”: 屬於屠夫的所有性質同時被激發,並與話題中的人物形成映照。,8,我們賴以生活的隱喻,Metaphors We Live By (1980) 確立了隱喻也是人類了解世界,對世界分類的重要機制。 在一分鐘的對話當中,我們就使用了平均 1.8個新的隱喻, 4.08個固化的隱喻 一生(60年)中,共使用470萬個新的隱喻(novel metaphors),以及214萬個固化的隱喻(frozen metaphors)。 像一生坎坷這樣的隱喻,以旅途比喻人生,用路途的崎嶇來比喻人生的磨難,就是一個典型的隱喻。將人生過程譬喻為旅途,是語言當中固化的用法。,9,語言與分類,諸多語言學研究(Labov, Taylor, Langacker, Cruse, Brown)都秉持一種基本假設:語言本身是一種分類系統,他們認為語言學研究就是在談論語言如何進行分類、如何把具體存在的事物轉換成抽象的聲音。 最好的證明就是人類利用語言把有相關概念的詞彙分類在一起,詞彙就等於是某種類別或概念的總稱,這就是命名學中詞彙和自然分類的關係。,10,語言的分類理論,家族相似性 (family resemblance) 原型 (prototype) 模糊性 (Fuzziness) 基本層 (basic level),11,家族相似性 (family resemblance),早期學者認為分類中所有的成員都有著同等的特質;但後來有學者提出質疑,認為是分類中成員的特質互相影響,形成鎖鏈的關係,擴散到此分類下的所有成員,如有些成員有AB的特質,有些成員有AC的特質等,因此此分類即有著ABC三種特質。 Wittgenstein (1963): spiel example Austin 1961: chaining Rosch and Mervis (1975): attesting chaining resemblance by experiment,12,原型 (prototype),在分類中的某些成員的地位確實比其他成員還要突出,此不對稱的特質 稱為原型。,13,模糊性 (Fuzziness),傳統的觀點認為分類間可輕易地以二分法劃清界線;但後來學者認為類型之間的界線並不能清楚的切割。 Labov (1973)對cup 的研究顯示 一般情況下(未盛裝東西的狀況),最像杯子 若加入了不同的情境,盛裝咖啡、食物或花之後,受試者的判斷也隨著改變 裝咖啡之後,受試者認為像杯子的比例變高 裝了花和食物之後,比較多的人,認為不像杯子 這個研究支持類別成員間有層遞的向心性(graded-centrality),並且突顯了情境變化對分類的重要性。,14,基本層 (basic level),人類對事物認知概念的層級可以分為三層:基本層(basic level)、上位層(superordinate level)、下屬層(subordinate level)。其中以基本層在認知上最為顯著,並且有完整的原型(prototype categories)發展得也最完整。 基本層的詞彙,構辭最容易、也最早為兒童所習得,事物在基本層的類別特色也最多。例如:狗、貓vs.貴賓狗、波斯貓vs.動物。 但階層並不是絕對固定的,會在不同的環境,依生活經驗的不同而作調整。,15,多義詞,多義詞正是分類的產物。 a. 蜜蜂從花中蒐集蜂蜜。 b. 將蛋糕上層的杯狀蛋糕排列成花的形狀。 c.這株灌木在春天化開花。 d.他們是這個世代的花朵。 e.莫札特的天才在非常小的時候即開花結果。,16,語言分類的本質,由分類的角度出發總給予語言學家非常多靈感,許多研究都是在探討語言分類的知識基礎以及其呈現方式。 經驗結構整合 (Fillmore 1982; Ungerer Johnson 1990) 情境 scenario (Sanford & Garrod 1981) 認知模型 cognitive model (Ungerer & Schmid 1996) 理想認知模型 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 (Lakoff 1987) 原型情境 protoscene (Tyler & Evan 2001) 腳本 script (Schank & Abelson 1977),17,Frame,Anthropology Bateson (1972: 186): framing as the physical analogy of the picture frame the more abstract analogy of the mathematical set Frake (1977): frame as culturally-determined Sociology: Hymes (1974): frames as “means of speaking” Goffman (1974): frame as culturally-determined Linguistics: Fillmores Frame Semantics,18,Frame semantics,The COMMERCIAL frame (Fillmore 1977),19,“Frame” and perspectivization,Fauconnier and Turner 2000 safe child safe razor safe helmet,20,Schema,Kant: the productive imagination through which the understanding may apply its categories to the sense-perception in the process of realizing knowledge or experience Bartlett (1932): an overmastering tendency simply to get a general impression of the whole Chafe (1977): matching the intern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particular with internally represented prototypes Langacker (1987): an integrated structure that embodies the commonality of its members, which are conceptions of greater specificity and detail that elaborate in contrasting ways the schema,21,理想認知模型 Lakoff (1987) 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 (ICM),一個可以充分探討和解釋語言分類的結構。 人類會將知識整理成認知結構,即所謂理想認知模型(ICM),而在模型的核心即為給定類別的理想原型。 身為理想結構,ICM不需要絲毫不差地反應外在世界,但需包含真實世界中典型的形象與概念,如社會經驗和文化差異。 缺點: 例如與原型理論的定位關係無法辨明、過份列舉不同意義、在意義延伸上不精確。,22,ICM的四種認知模型: 命題、隱喻、轉喻和意象基模,(蜜蜂從花中蒐集蜂蜜)最能夠表現花的理想認知模型,包含最典型的大小、形狀、功能、成分與其他特性。 邊緣化的例子可藉由不同的次模型與核心的理想意義作連結,如隱喻模型 (他們是這個世代的花朵為最佳代表)、 意象基模模型 (將蛋糕上層的杯狀蛋糕排列成花的形狀形狀如花的物體) 命題模型(這株灌木在春天化開花產生一朵花)。 ICM可以解釋複雜的認知模型組與經驗間的互動 (莫札特的天才在非常小的時候即開花結果)。,23,ICM and “Cluster ICM”: The case of MOTHER,Birth model: The person who gives birth Genetic model: The female who contributes the genetic material Nurturance model: The female adult who nurtures and raises a child Marital model: The wife of the father Genealogical model: The closest female ancestor,24,Principle Polysemy (PP) Tyler and Evans (2001, 2003, 2004),Principle Polysemy (PP) 增加 protoscene的觀念 大幅度修正了框架(frame)的不足 為了顯示詞彙之間的相似性,PP也採用了Langacker在CG認知語法中的概念。 藉由profile、trajectory/ landmark等概念,說話者可以自由運用語意原素,並且產生詞彙的新意義。,25,Protoscene in PP (Tyler and Evans 2001),The bee is hovering over the flower. (up and above) Arlington is over the River from Georgetwon (on the other side) The arrow flew over the target and landed in the woods (abovebeyond) The game is over. (completion) The teller handed the money over to the investigating officer. (transfer) Frank put the tablecloth over the table. (covering) Mary looked over the manuscript quite carefully. (examining) The little boy cried over his broken toy. (focus of attention) Jerome found over 40 kinds of shells on the beach. (more) I am overtired. (over and above) He has a strange power over me. (control) I would prefer tea over coffee. (preference) The fence fell over. (reflexive) This keeps happening over and over. (repetition),26,ICM 和 PP 之不足,ICM和PP都忽略了構式結構的重要性。 Vervaeke 及 Green (1997) 即指出 ICM適合解釋詞彙 無法應用於構式語法層面,27,構式語法,Fillmore, Kay and OConner 2003, Lakoff 1987, Langacker 1987, Goldberg 1995 一個語言的文法包括了各種語法結構的分類及架構。傳統衍生學派認為字是文法中的最小單位,但構式語法則認為語言中最基本的單位是構式語句。 形式-意義的組合即是一個構式語句。 “構式”是概括性的概念,它可以提供整合性的解釋,各種語句分布從atomic到schematic的連續線上。 構式語句形成一個網絡概念。 構式語句是因使用頻率而造成的。,28,Langacker 的構式語法(CxG),提供系統性的解釋描述形式 - 語意的結合。 基模 (schema)可以解釋不同句法種類的核心性 (centrality),而基模正是人類以認知能力來概括類似句型的產物。 基模的出現即是基於高重覆性的語言使用。,29,多義性: 懸而未解的問題,大多數的語言使用者在決定某一個特定意義時通常不會有任何困難,他們更不會意識到該詞彙是多義詞。 這個問題在跨語言的學習中特別明顯。 許多理論試著闡述這個問題, Croft的Radical Construction Grammar最為完整,30,Radical Construction Grammar,“Semantic Map” 一群相關的概念可以被想像成分布在一個空間:每個語言有獨特的方式來“分割” 此空間。 這個概念不僅適用於反應每個語言的獨特性,也可以探討語言形式的底層認知機制。 “Semantic Map” 將語言形式分為三層: 概念、語意、句法。不同語言強調不同部份,由此顯現跨語言差異。,31,文明演變與分類系統,文明的演變,即是一個分類系統的演變。 盤古開天的創世神話,象徵人類將從無分別的混沌中,開始有了分別。 天和地,日月星辰,山川河嶽,花鳥蟲魚,乃至人類,都從象徵整體的盤古軀體中分化出。 基督教的上帝造萬物,是另一種分類系統。 中西哲學往往呈現不同的分類系統。,32,人類思維與分類,人類思維在作抽象化時,第一步必然是先作分類,而後再將各種個體歸類。 分類不但是人類認知上的基本能力,也在人類的進化歷史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從蠻荒走向文明,能將萬物歸類出兇猛動物、可食、有毒等類別的本能,使人類得以生存進化。 歸類能力基本而重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不自覺的在對事物進行分類。,33,分類的標準是什麼?,你算是什麼鳥,飛也不能飛?小鳥對鴨子說。你又算是什麼鳥,游也不能游?鴨子說完後潛進水裡。 (普羅高菲夫 彼得與狼),34,人類的分類準則,Wiersbicka對於階層分類(taxonomy) 的研究強調,人類的分類準則,並不如傳統所預設的純然客觀且先於主觀經驗而存在。 人們從語言使用的情境中歸納出語言的使用方法的理論。 人類認知研究的重要方向:分類根植於人類生活經驗,因應人類生活和溝通的需要而存在。,35,文化是人類重要的分類依據,同一個概念,為什麼在描述時產生如此大的差異? 人類為什麼要分類? 透過不同的語言,可以反映出跨文化的分類差異。 白種人依其頭髮的顏色分金髮人(Blonde)、褐髮人(Brunette)以及紅髮人(Redhead) 這種以髮辨人的分類,是在東方語言中所沒有的 眼睛可以發生識別的作用。 台灣原住民的塞德克族,以藍眼珠稱白種人 中國歷史上,有色目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