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_第1页
长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_第2页
长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_第3页
长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_第4页
长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长葛葛市市土土地地利利用用总总体体规规划划 (2010-2020年) 长葛市人民政府长葛市人民政府 二二一二年七月一二年七月 目目 录录 第一章第一章 现状与形势现状与形势.1 一、长葛市概况.1 二、土地资源利用状况.3 三、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与趋势.4 第二章第二章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土地利用目标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土地利用目标.6 一、经济社会发展战略.6 二、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8 三、土地利用规划目标.8 第三章第三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利用结构调整.12 一、农用地结构调整.12 二、建设用地结构调整.15 三、其他土地结构调整.16 第四章第四章 优化土地利用布局优化土地利用布局.17 一、优化生态用地布局.17 二、优化农用地布局.18 三、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23 四、优化基础设施用地及其他建设用地布局.32 第五章第五章 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34 一、严格控制耕地流失.34 二、加大补充耕地力度.35 三、加快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35 四、加强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39 第六章第六章 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41 一、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41 二、节约集约用地目标.42 三、加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42 四、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45 第七章第七章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土地整理复垦开发.48 一、推进农用地整理.48 二、有序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48 三、适度开发宜耕土地后备资源.49 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规模.49 五、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保障措施.49 第八章第八章 土地用途管制分区土地用途管制分区.51 一、基本农田保护区.51 二、一般农地区.52 三、林业用地区.52 四、城镇村建设用地区.53 五、独立工矿用地区.53 六、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54 七、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55 八、风景旅游用地区.55 九、其他用地区.56 第九章第九章 乡镇、办事处土地利用规划乡镇、办事处土地利用规划.57 一、规划依据与指标分解原则.57 二、规划指标的分解与落实.57 三、乡镇土地利用调控规则.60 第十章第十章 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62 一、土地生态建设目标.62 二、土地生态保护与建设.62 三、构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63 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65 一、加强规划实施的法制建设.65 二、强化规划实施的行政管理.65 三、完善规划实施的经济手段.65 四、提高规划实施的技术保障.66 五、扩大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66 附附 表表.67 附表 1 长葛市 2009 年土地利用现状表67 附表 2 长葛市 2020 年土地利用规划表70 附表 3 长葛市规划期土地利用类型调整平衡表73 附表 4 长葛市规划期各乡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表74 附表 5 长葛市规划期各乡镇基本农田调整表75 附表 6 长葛市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项目规划表76 附表 7 长葛市文物保护单位基本情况表78 附表 8 长葛市建设用地管制分区面积表(2020 年)82 附表 9 长葛市土地用途分区面积表(2020 年)83 前前 言言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党的十七大和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 精神,切实履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加强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区域国民经济发展中对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和调控的作用, 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要求,在进行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 评价和科学预测新一轮规划用地需求的基础上,依据国家相关政策和上级规划 要求,立足长葛市土地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长葛市人民政府组织编 制了长葛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 年) (以下简称规划 ) 。 规划按照保障科学发展的现实需求,合理确定土地利用发展战略,优 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出的新 要求,探索新形势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原则、程序和方法,统筹安排各 业各类用地,解决耕地保护、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的矛盾,促进土地利用 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规划主要阐明规划期内全市土地利用战略、明确土地管理的主要目标、 任务和政策,引导全社会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是城乡建设、土地管理的 纲领性文件,是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和严格土地用途管制的基本手段。 规 划 期:20102020 年; 规划基期:2009 年; 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范围为长葛市行政管辖范围,包括和尚桥镇、后河镇、 石固镇、坡胡镇、老城镇、大周镇、董村镇、南席镇、增福庙乡、官亭乡、石 象乡、古桥乡、金桥路街道办事处、长兴路街道办事处、建设路街道办事处、 长社路街道办事处及市辖区,共 8 个镇,4 个乡,4 个街道办事处,1 个市辖区, 总面积为 636.05 平方公里。 第一章第一章 现状与形势现状与形势 一、长葛市概况一、长葛市概况 长葛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北纬 34093420,东经 1133411408;南邻 魏都许昌,北接省会郑州,东观汴京开封,西望古都洛阳。辖区土地总面积 635.05 平方公里;包括和尚桥镇、后河镇、石固镇、坡胡镇、老城镇、大周镇、 董村镇、南席镇、增福庙乡、官亭乡、石象乡、古桥乡、金桥路办事处、长兴 路办事处、建设路办事处、长社路办事处和市辖区,共 12 个乡镇,4 个街道办 事处,1 个市辖区,358 个行政村,714 个自然村;总人口 70.90 万人,其中农 村人口 41.93 万人,城镇人口 28.97 万人,城镇化率 40.86%,人口密度 1115 人 /平方公里。 (一)自然资源条件(一)自然资源条件 长葛市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属暖温带季风性气候,气候适宜, 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 14.3,无霜期 214 天,日照时数 2422 小时,降雨量 691.6 毫米,6-9 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 63%,蒸发量 1801.8 毫米,远大于降 雨量。过渡性的气候特点孕育了长葛南北兼容、丰富多样的生物物种资源。市 区空气质量稳定,级别为良,全年空气质量为级,好于级的天数占全年总 天数的比重超过 85.0%。 长葛市处于豫西山区向豫东平原过渡地带,西北高,东南低,呈缓倾斜状。 地貌以平原为主,兼有浅山丘岗。京广铁路以西为山前洪积平原,占总面积的 40.2%;京广铁路以东为冲积平原,占总面积的 59.8%。 长葛市土壤主要有褐土和潮土,土壤肥沃,质地轻壤或中壤,保水保肥能 力强,可耕性良好,适宜多种农作物、林木和其它植物生长。 (二)可利用水资源(二)可利用水资源 全市可利用水资源量为 1.67 亿立方米,加上南水北调分配给长葛市的水资 源量,可利用水资源量为 2.24 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 320 立方米,处 于全省中游水平。长葛属淮河流域,拥有一座中型水库,中小型水闸十余处, 过境水资源较为丰富,较大的河流有双洎河、清潩河、汶河、梅河、石梁河, 多年平均过境水量约 2.226 亿立方米。 (三)人文和自然景观资源(三)人文和自然景观资源 长葛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历史遗迹遍布全市,是与神农氏、伏羲氏齐名 的葛天氏故里,秦初即设为颍川郡。彪炳史册的“楷书鼻祖”钟繇,著名文学批 评家、我国第一部论诗专著诗品作者钟嵘,流芳千古的贤达名吏陈实,三 国名士徐庶,清末翰林杨佩章等皆诞生于此。长葛市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区一处, 即石固遗址;省级 6 处,包括禅静寺造像碑、长葛故城、苗庄遗址、十二连城、 黄杰墓、泰山庙大殿等;许昌市级包括海子李遗址、古社柏、银杏树、子产墓、 陈实墓、打绳赵汉墓群、三佛殿等七处保护区。自然景观资源包括葛天氏游园、 钟繇园林等城区观光区,官亭佛耳岗水库中心岛、中原大铁佛寺等“两点一线风 景区”,老城三佛寺、泰山庙、明清一条街、春秋古长城遗迹等历史文化保护区, 后河子产墓、子产庙、葛仙灵池等陉山风景区,幸福湖、温泉宫、天然矿泉水 沐浴场、白乐宫祠等坡胡幸福湖风景区。 (四)社会经济发展概况(四)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长葛市北距新郑国际机场 30 公里,京广铁路、107 国道、京港澳高速公路、 郑尧高速、开许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以及即将兴建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构成了长葛市独特的区位优势。 “十二五”以来,长葛市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综合 经济实力进入全省县级市前列,成为全省 18 个“改革、开放、发展”特别试点县 (市)和 25 个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县(市)之一。 2009 年长葛市销售收入 500 万元以上的企业有 200 多家,初步形成了以金 刚石制造及制品、农用车及机械配件,高压电瓷电器、高中低档卫生建筑陶瓷、 棉毛纺织加工,有色金属加工冶炼、塑料编织、食品加工及保鲜、木质板材等 为主的九大工业体系和以黄河、葛天、奔马、电厂、宇龙、众品、森源、希望、 洁达、康隆等为主的骨干企业群体。 2009 年长葛市生产总值达到 220.75 亿元,其中,第一产业 18.03 亿元,第 二产业 164.09 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 38.63 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为 31135 元; “十一五”期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3.5%,第一产业年均增长 2.8%,第二产业增 加值年均增长 13.8%,第三产业年均增长 10.5%;2009 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 成 126.89 亿元,年均增长 26.7%,在中原城市群中处于前列。 二、土地资源利用二、土地资源利用状况状况 (一)土地利用(一)土地利用现状现状 2009 年长葛市土地总面积为 63605.49 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 48537.13 公顷,建设用地面积 14198.30 公顷,其他土地面积 870.06 公顷。2009 年全市 土地利用现状见表 1。 1、农用地 长葛市农用地面积为 48537.13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76.31%。 农用地中耕地面积为 45543.77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71.60%。其中水 田面积 1.58 公顷,比例甚微;水浇地面积 45226.21 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 99.30%;旱地面积 315.98 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 0.69%。 园地面积为 45.43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0.07%。 林地面积为 1150.58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1.81%。其中有林地面积 1018.17 公顷,占林地总面积的 88.49%;灌木林地 1.56 公顷,占林地总面积的 0.14%;其他林地面积 130.85 公顷,占林地总面积的 11.37%。 其他农用地面积为 1797.35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2.83%。其中设施农 用地 136.61 公顷,占其他农用地的 7.60%;农村道路 1006.82 公顷,占其他农 用地的 56.02%;坑塘水面 237.06 公顷,占其他农用地的 13.19%;农田水利 362.50 公顷,占其他农用地的 20.17%;田坎 54.36 公顷,占其他农用地的 3.02%。 表 1 土地利用现状表 单位:公顷,% 一级地类二级地类三级地类土地面积 占土地总面 积的比重 占一级地 类的比重 占二级地 类的比重 水 田1.58 0.00 0.00 0.00 水浇地45226.21 71.10 93.18 99.30 旱 地315.98 0.50 0.65 0.69 耕地 小 计45543.77 71.60 93.83 100.00 园地45.43 0.07 0.09 100.00 园地 小 计45.43 0.07 0.09 100.00 林地1150.58 1.81 2.37 100.00 林地 小 计1150.58 1.81 2.37 100.00 设施农用地136.61 0.21 0.28 7.60 农村道路1006.82 1.58 2.07 56.02 坑塘水面237.06 0.37 0.49 13.19 农田水利362.50 0.57 0.75 20.17 田 坎54.36 0.09 0.11 3.02 其他 农用地 小 计1797.35 2.83 3.70 100.00 农 用 地 合 计48537.13 76.31 100.00 城镇用地3725.89 5.86 26.24 28.35 采矿用地0.00 0.00 0.00 0.00 其他独立 建设用地252.90 0.40 1.78 1.92 农村居民点 城乡建设 用地 小 计9162.50 14.41 64.53 69.72 铁路用地13141.29 20.66 92.56 100.00 公路用地59.48 0.09 0.42 6.74 管道运输用地574.85 0.90 4.05 65.17 水库水面1.62 0.00 0.01 0.18 水工建筑用地197.56 0.31 1.39 22.40 交通水利 用地 小 计48.60 0.08 0.34 5.51 特殊用地882.11 1.39 6.21 100.00 其他建设 用地小 计 174.90 0.27 1.23 100.00 建 设 用 地 合 计14198.30 22.32 100.00 河流水面551.130.87 63.34 64.93 湖泊水面1.06 0.00 0.12 0.12 滩 涂296.69 0.47 34.10 34.95 水域 小 计848.88 1.33 97.56 100.00 自然保留地21.18 0.03 2.43 100.00 自然 保留地小 计21.18 0.03 2.43 100.00 其 他 土 地 合 计870.06 1.37 100.00 总 计63605.49 100.00 2、建设用地 长葛市建设用地面积为 14198.30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22.32%。 建设用地中城乡建设用地面积为 13141.29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20.66%。其中城镇用地面积为 3725.89 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 28.35%;农村 居民点面积为 9162.50 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 69.72%;其他独立建设用地为 252.86 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的 1.92%;无采矿用地。 交通水利用地面积为 882.11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1.39%。其中铁路 用地面积为 59.48 公顷,占交通水利用地面积的 6.74%;公路用地面积为 574.85 公顷,占交通水利用地面积的 65.17%;水库水面面积为 197.56 公顷,占 交通水利用地面积的 22.40%;水工建筑用地面积为 48.60 公顷,占交通水利用 地面积的 5.51%。 其他建设用地为特殊用地,面积为 174.90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0.27%。 3、其他土地 长葛市其他土地面积为 870.06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1.37%。 水域面积 848.88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1.33%;其中河流水面面积为 551.13 公顷,占水域面积的 64.92%;湖泊水面 1.06 公顷,占水域面积的 0.12%;滩涂面积 296.69 公顷,占水域面积的 34.95%。 自然保留地面积 21.18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0.03%。 2009 年各乡镇土地利用现状见附表 1。 (二)土地利用特点(二)土地利用特点 1、土地利用率高,以农用地为主 长葛市 2009 年土地利用率为 98.63%,土地利用率高,超出全省平均水平 (87.25%)和许昌市土地利用率(95.38%) ,全市土地中,农用地占 76.31%。 2、耕地比重较大,总体质量较高 长葛市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 71.60%,超出全省平均水平(47.88%)和 许昌市平均水平(69.08%) 。 长葛市农用地分等定级等别分别为七等、八等和九等,总体质量较高。其 中耕地七等、八等和九等分别占 16.12%、60.20%和 23.68%,其中八等和九等 比重均高于河南省的平均水平(32.99%、11.82%) ,耕地总体质量较高。 3、土地利用分布差异,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较大 长葛市地处平原,土地利用主要受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影响较大。农用地在 城市及周围地区的比重远小于远郊乡镇,在城区外的乡镇间分布比较均匀。全 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 9162.50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14.41%,高于许昌 市农村居民点所占的比重 10.88%,占全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的 64.53%。 4、城镇布局基本合理,城镇工矿用地集约度相对高 以中心城区为基点,在铁路、主干公路沿线地带,结合经济发展布局框架, 形成“一环两轴”的城镇发展体系,重点城镇和一般城镇稳步发展,形成功能各 有特色的不同层次的城镇组团,空间结构布局基本合理。 2009 年,长葛市单位建设用地 GDP 产值为 155.48 万元/公顷,单位城镇工 矿用地二、三产业产值为 509.50 万元/公顷,两项指标在河南省县级市平均水平 均处于前列。 (三)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三)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多地少,土地资源人均占有量少 2009 年,长葛市人口密度为 1115 人/平方公里,位于中原城市群县(市) 前列,远高于全省平均每平方公里 585 人。2009 年全市人均耕地 0.064 公顷 (0.96 亩) ,低于全省人均耕地 0.081 公顷(1.22 亩)和许昌市人均耕地 0.077 公顷(1.16 亩) 。土地人口承载率和承载压力较大,人地矛盾日益尖锐。 2、土地利用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全市农用地中,耕地占农用地的 93.83%,园地占 0.09%,林地占 2.37%, 耕地所占比重高,园地、林地所占比重小,而且经营粗放,经济效益较差,利 用结构较单一。 城乡建设用地中城镇工矿用地面积为 3978.76 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 30.28%,农村居民点面积为 9162.50 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 69.72%,人均农 村居民点面积 218.52 平方米,高于许昌市人均面积 166.77 平方米。在城镇化进 程中,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而农村居民点用地并没有相应减少,出 现“空心村”和闲置土地,农村居民点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低,造成土地资源 利用效率不高。 3、宜耕土地后备资源匮乏 全市其他土地面积 870.08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1.37%,绝大多数为 河流水面滩涂,是长葛市的重要生态用地,不适宜开发为耕地,耕地后备资源 匮乏。 三、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与趋势三、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与趋势 (一)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一)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1、土地利用面临的机遇 (1)宏观环境有利于长葛发展 “十二五”以来,长葛市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综合实力进入全省县级市前列。 国家全面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将中原城市群列为中部崛起战略体制改 革试验区和国家区域发展规划,长葛市是河南省京广发展轴线上郑州与许昌两 大城市之间的重要节点城市,是以金刚石制造及制品、农用车及机械配件加工、 有色金属加工及高压电磁电器、高中低卫生建筑陶瓷、食品加工及保鲜等产业 为主导的工贸城市。经过近几年的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的 趋势更加明显,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不断推进,一些重大建设项目的 相继投产并发挥了巨大效益。十三五”时期长葛经济社会仍将继续发生深刻的 变化。规划期内长葛市发展面临新的契机,具备快速发展的条件。 (2)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创造了条件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改变片面依赖建设用地扩张带动经济增长的 做法。当前河南省大力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及高标准基本功田建设,不仅为 保护耕地、保证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也为建立集约高效的土地利用模式,促 进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创造了条件。 2、土地利用面临的挑战 (1)建设用地供给压力更加突出 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不断增加,而长葛市土地后备资 源匮乏,随着人口高峰、工业化高峰和城镇化高峰相继逼近,土地供需矛盾将 日益突出。规划期内,长葛市计划安排 2000 万以上的重大项目 85 个,其中交 通水利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 12 个,工业项目 55 个。出于维护粮食安全的考虑, 未来可用作新增建设用地的空间十分有限,随着大批建设项目的开工建设,建 设用地的供给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2)补充耕地难度加大,耕地保护形势更加严峻 长葛市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少,随着人口总量的增加和食物消费结构的 变化,保障粮食安全的耕地需求量将进一步加大。同时,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的日益加快,各项建设不可避免地还将占用大量耕地,治理环境污染,建设生 态文明也需占用一定数量的耕地,而长葛市适宜开垦为耕地的后备资源又较少, 开发补充耕地的难度越来越大,耕地资源的供需矛盾突出,耕地保护的形势将 更加严峻。 (二)土地利用趋势(二)土地利用趋势 1、进一步强化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 采取设立城镇扩展边界、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等方 式,进一步强化耕地保护措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了落实耕地保护责任, 必须协调建设发展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调整、优化基本农田布局,使基本 农田稳得住,建设发展空间有保障。 2、统筹城乡用地结构,优化城乡用地布局 以有限的土地资源满足不断增长的土地需求,按照“管住总量、严控增量、 盘活存量、集约高效”的原则,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工业企业向产业集 聚区集中,逐渐规模化、集中化。长葛市产业集聚区、大周镇再生金属回收加 工区是未来长葛市主要工业企业的集中地。长葛市是工业和经济强市,使工业 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成为可能。应加强政策引导,使城镇用地增加和农村 居民点用地减少相协调,优化城乡用地布局,充分挖掘现有存量建设用地潜力,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水平的不断提高。 3、高度重视土地生态环境建设 “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保护环境”,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社 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要以节约使用、综合利用和强力保护土地资源 为前提,适度开发自然资源,增强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走节约资 源的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二章第二章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土地利用目标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土地利用目标 一、一、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近年来长葛市经济发展迅速,综合经济实力位于全省县级市前列,2009 年 人均生产总值达 31135 元,成为河南省中等收入状态的城市。 (一)战略定位(一)战略定位 长葛市是河南省京广发展轴线上郑州与许昌两大城市之间的重要节点城市, 是许昌市规划主中心城区的外围组团之一,是许昌副中心城市;担负着在空间 上连接郑州和许昌、集聚产业和人口的重要功能,是中原城市群中部地区的重 要节点城市;是河南省重要的金刚石制造及制品、机械加工、有色金属加工和 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区域物流中心;是全省率先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示范区 域;是以发展高新材料、机械、食品等产业为主导的工贸城市,力争在“十二五” 期间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原“工贸城”和中原城市群内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二)总体战略(二)总体战略 长葛市立足于中原城市群,充分接收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郑州市和区域 中心城市许昌市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辐射,加强产业配套和功能衔 接;做强特色产业群,利用良好的现状产业基础,汲取外来的先进技术和资金, 形成优势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城市的联系通道,优化区域 交通网络,加快石武客运专线建设,构建快捷便利的交通圈;通过“一环两轴” 将长葛市的一、二级城镇和主要的三级城镇紧密联系,充分发挥上级城镇对下 级城镇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向南加快与许昌市的对接,促进许长一体化推进区 建设;向北加强与郑州市的对接;依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达到资源共享。 规划期末使长葛市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发达、教育领先、文化突出、市场繁 荣的现代化中等城市;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于一体的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园 林城市、卫生城市;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水平较高的生态经济型城市;遵循 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安排、保护生态、突出特色的原则,进 行村庄整体功能布局以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成城乡一体化和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城市。 (三)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三)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1、宏观经济目标 “十二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5%左右,2020 年将达到 560 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5%以上,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15%以上, 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14%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 65000 元左右 2、经济结构调整目标 到 2020 年第二、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 90%以上,非公有制经济增 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8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 重达到 30%以上,产业结构从现状的 9:70.3:20.7 调整为 2020 年的 4:60:36。 3、基础设施建设目标 到 2020 年,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15%以上,新增改建公路通 车总里程达到 1000 公里,实现农村道路“村村通”;新建 220KV 变电站一座, 新建、改建 110KV 变电站五座、35KV 变电站八座,加强 110KV 电网建设,完 善 35KV 电网结构,努力实现以环网结构为主的电力网;城镇供排水、供气、 供热和治理污染等基础设施要满足发展需要,要进一步完善学校、医院和购物 休闲等基础设施建设。 4、可持续发展目标 到 2020 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6以内,总人口控制在 87 万以内, 城镇化率 56%以上。 规划期内林木覆盖率 15%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到或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的 天数所占比例达到 9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 85%以上,城市垃圾无害化 处理率达到 85%以上;城市饮用水资源达标率达到 100%;资源利用效率显著 提高,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 30%,万元工业增加值累计下降 40%,二氧 化硫和 COD 排放总量减少 20%。合理开发、使用和保护水资源和土地资源, 增强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二、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二、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规划指导思想(一)规划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两保一高”(严格保护土地资源、保障科学发展 用地、高效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指导思想,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 需要与供给的关系,保护资源、保障发展、保护生态的关系,加强宏观调控, 转变用地观念,创新用地模式,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全面落实土地用途 管制,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能力。 (二)规划原则(二)规划原则 1、严格保护耕地。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确保耕地数量的稳定与 质量的逐步提高,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2、保障科学发展用地。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合理安排非 农建设用地和生态环境保护用地,重点保障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以及 战略支撑产业发展用地,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3、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为目标,严格执行建设项目 用地定额标准,完善节约集约用地的奖惩机制,走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道路,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土地利用方式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由粗放低效向 集约高效转变,引导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4、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从实现城乡统筹、区域协调的要求出发,优 化城乡、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促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健康发 展。 5、保护生态环境。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切实加强对生态功能区 和重要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积极开展国土综合整治,加强对土地退化、土 地污染的防治,提高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 三、土地利用规划目标三、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一)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根本出发点,继续实 施更加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的落实;继续采取 适度从紧的土地供应政策,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按照“有限指标保重点,一 般项目靠挖潜”的基本思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用地;认真落实土地节约 集约利用的各项政策,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 原则,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的关系,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以优化土地 利用结构和布局为主线,统筹区域和城乡土地利用。 (二)具体(二)具体指标指标 根据许昌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 下达给长葛市的各项规划 指标,确定长葛市规划期内的土地利用目标。具体见表 2。 表 2 土地利用主要目标 单位:公顷 指标类型 规划基期年 (2009 年) 上级下达 (2020 年) 规划落实 (2020 年) 指标属性 总量指标(公顷)总量指标(公顷) 耕地保有量45543.7745600.4146188.74约束性 基本农田面积39765.4039765.4039765.78约束性 园地面积45.4342.99预期性 林地面积1150.581617.91预期性 建设用地总规模14198.3015232.3013270.1预期性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13141.2914003.2912041.09约束性 城镇工矿用地规模3978.795830.795811.21预期性 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9162.50 8172.506229.88预期性 交通水利及其他1057.011229.011229.01预期性 增量指标(公顷)增量指标(公顷) 建设用地规模1034-928.20预期性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862-1100.20约束性 城镇工矿用地规模18521832.41预期性 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990-2932.62预期性 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规模172172预期性 1、确保耕地和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 全市 2009 年耕地保有量为 45543.77 公顷,上级下达 2020 年耕地保有量为 45600.41 公顷,规划落实 2020 年的耕地保有量 46188.74 公顷;上级下达 2020 年基本农田面积 39765.40 公顷,规划落实基本农田面积 39765.78 公顷,调入基 本农田平均等别稍高于调出基本农田平均等别,基本农田布局与建设用地布局 相互避让,确保其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总体稳定。 2、优先保障重大项目的发展用地 合理安排建设用地,优先保障重大基础设施用地,限制土地的不合理开发 和利用。重点保障中心城区、省级产业集聚区、市级重要园区、重点建制镇及 重点产业项目用地,保障交通、水利及旅游设施用地,合理保障一般乡镇及民 生用地。 3、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确保各项建设用地规模不突破上级规划下达指标,严格执行建设用地定额 标准,完善节约集约用地奖惩机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2009 年建设用地总规 模 14198.30 公顷,规划 2020 年为 13270.1 公顷,规划期内人均用地面积逐渐下 降。 4、基本形成城乡统筹的土地利用格局 根据长葛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确定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和产 业空间分布体系,统筹城镇工矿和农村居民点结构,不断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引导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建立有利于向集约式、规模 化发展的土地利用方式,形成“城镇向中心城区集中,集约发展;工业集中布局, 规模发展;统筹城乡用地”的土地利用格局。 5、持续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耕地由 2009 年的 45543.77 公顷调整为 2020 年的 46188.78 公顷,比上级下 达指标多落实耕地 188.31 公顷;园地由 2009 年的 45.43 公顷调整为 2020 年的 42.99 公顷;林地由 2009 年的 1150.58 公顷调整为 2020 年的 1617.91 公顷。 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由 2009 年的 1057.01 公顷调整为 2020 年的 1229.01 公顷。 6、有序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 通过农用地整理、农村居民点整理、土地开发补充耕地,规划期内长葛市 主要通过农村居民点整理和新农村建设结合,有序有序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 20092020 年规划新建农村社区 862.35 公顷,整理农村居民点 3794. 97 公顷, 农村居民点净减少 2932.62 公顷,确保耕地占补平衡。 7、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实施“土地生态环境保护优先”战略,创建健康、安全、便利的人居环境。 提高城乡“三废”处理率,强化农林生态系统功能,大范围普及农村沼气、太阳 能等清洁能源,强化保护城镇饮用水源地,加强土地污染尤其是农用地污染的 监测与防治,逐步改善城乡环境和生态环境质量。到 2020 年,城镇空气环境质 量趋于良好,资源消耗型产业逐步退出,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土地生态环 境。 第三章第三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依据长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 地资源利用潜力分析和土地供需形势预测的结果,采用综合平衡法,即在土地 供需状况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土地利用目标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以及有 关产业政策,对各业用地的需求量进行综合平衡拟定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 优先安排农用地,合理规划建设用地,适度开发其他土地,调整三大类土地利 用结构,落实许昌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 下达给长葛市的主要 控制性指标,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 农用地面积 2009 年为 48537.13 公顷,规划 2020 年为 49560.77 公顷。 建设用地面积 2009 年为 14198.30 公顷,规划 2020 年为 13270.10 公顷。 其他土地面积 2009 年为 870.06 公顷,规划 2020 年为 774.62 公顷。 长葛市 2010-2020 年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见表 3;长葛市 2020 年土地利用规 划表见附表 2,2010-2020 年土地利用类型调整平衡见附表 3。 一、农用地结构调整一、农用地结构调整 结合现代农业的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要求,加大农用地整理力度, 适当调整农用地内部结构。 2009 年农用地面积为 48537.13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76.31%;规划 2020 年调整为 49560.77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77.92%。与 2009 年相比,2020 年农 用地面积增加 1023.64 公顷,比重增加 1.61%。 表 3 长葛市规划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 单位:公顷,% 规划基期年目标年规划期间 地 类 面积比例面积比例 规划期增减 面积 耕地耕地1145543.7771.60%46188.7472.62%644.97 园地园地1245.430.07%42.990.07%-2.44 林地林地131150.581.81%1617.912.54%467.33 牧草地草地140.00 其他农用地其他农用地151797.352.83%1711.122.69%-86.23 农用地 合计48537.1376.31%49560.7777.92%1023.64 城镇用地2113725.895.86%5422.058.52%1696.16 农村居民点用地2129162.5014.41%6229.889.80%-2932.62 采矿用地2130.00 其它独立建设用地214252.900.40%389.150.61%136.25 城乡建设用地 小计13141.2920.66%12041.0918.93%-1100.20 铁路用地22159.480.09%59.480.09%0.00 公路用地222574.850.90%664.161.04%89.31 民用机场用地2230.00 港口码头用地2240.00 管道运输用地2251.620.00%8.890.01%7.27 水库水面226197.560.31%197.560.31%0.00 水工建筑用地22748.600.08%84.050.13%35.45 交通水利用地 小计882.111.39%1014.141.59%132.03 风景名胜设施用地23139.970.06%39.97 特殊用地232174.900.28%174.900.28%0.00 盐田2330.00 其他建设用地 小计174.900.28%214.870.34%39.97 建设用地 合计14198.3022.32%13270.1020.86%-928.20 水域水域31848.881.33%753.441.18%-95.44 自然保留地自然保留地3221.180.03%21.180.03%0.00 其他土地 合计870.061.37%774.621.22%-95.44 土地总面积合计63605.49100.00%63605.49100.00%0.00 (一)确保耕地保有量(一)确保耕地保有量 耕地面积 2009 年为 45543.77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71.60%。规划 2020 年耕地面积为 46188.74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72.62%。严格控制非农建 设占用耕地,积极开展土地综合整治,通过土地综合整治补充耕地。规划期间 耕地保有量具体见表 4。 表 4 长葛市耕地保有量规划平衡表 单位:公顷 规划期间补充耕地面积 规划期间减少耕地 面积 项目 期限 基期耕 地面积 增加 合计 土地 整理 土地 开发 其他 减少 合计 建设 占用 规划期间 净增(+)减(- )耕地 规划期 末耕地 保有量 规划期45543.773396.60 2478.3590.55827.69 2751.63 2751.63 644.97 46188.74 年均 增减 339.66 247.849.0682.77 275.16 275.16 64.50 (二)稳定园地规模(二)稳定园地规模 稳定平原区园地面积,利用浅丘区、荒坡地等适当集中发展园地。2009 年 园地面积为 45.43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0.07%。规划 2020 年园地面积为 42.99 公顷,园地面积减少 2.44 公顷。 (二)适当增加林地(二)适当增加林地 在立地条件好的西北部浅丘区和其他土地中的部分滩涂地、裸土地及建设 用地中的废弃矿山上,实施林业重点建设工程。在平原“四旁”隙地及主要铁路 公路沿线建设生态廊道建设工程。2009 年全市林地面积为 1150.58 公顷,占全 市土地总面积的 1.81%。规划至 2020 年林地面积为 1617.91 公顷,占土地总面 积的 2.54%。与 2009 年相比,2020 年林地面积增加 467.33 公顷,比重增加 0.73%。 林地的增加主要来自农村居民点的整理。 (四)合理安排其他农用地面积(四)合理安排其他农用地面积 合理安排畜禽养殖等用地,提高产出效益,结合农用地整理,优化沟渠、 农村道路等其他农用地的结构与布局。2009 年全市其他农用地面积为 1797.35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2.83%;规划至 2020 年减少为 1711.12 公顷,占土 地总面积的 2.69%。与 2009 年相比,2020 年其他农用地面积减少 86.23 公顷, 比重降低 0.14%。规划期间其他农用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建设占用。 二、建设用地结构调整二、建设用地结构调整 合理控制城镇工矿用地规模,优化城乡用地结构,适当提高基础设施用地 比重。2009 年建设用地面积为 14198.3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22.32%;规划 2020 年调整为 13270.10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20.86%。与 2009 年相比, 2020 年建设用地面积减少 928.20 公顷,减少 1.46%。各乡镇建设用地规模见附 表 4。 (一)有序增加城镇工矿用地面积(一)有序增加城镇工矿用地面积 2009 年城镇工矿面积为 3978.79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6.26%;规划 2020 年面积为 5811.21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9.14%。与 2009 年相比,2020 年城镇 工矿面积增加 1832.42 公顷,比重提高 2.89%。规划期内合理增加城镇工矿用地, 有序推动长葛市工业化、城镇化。 1、城镇用地 2009 年城镇面积为 3725.89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5.86%;规划 2020 年城 镇面积为 5422.05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8.52%。与 2009 年相比, 2020 年城 镇面积增加 1696.16 公顷,比重提高 2.67%。 2、其他独立建设用地 2009 年其他独立建设用地面积为 252.90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0.40%;规 划 2020 年面积为 389.15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0.61%。与 2009 年相比, 2020 年其他独立建设用面积增加 136.25 公顷,比重提高 0.21%。 (二)逐步缩小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二)逐步缩小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 2009 年全市农村居民点面积为 9162.50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14.41%。规 划 2020 年面积为 6229.88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9.80%。与 2009 年相比, 2020 年农村居民点面积减少 2932.62 公顷,比重降低 4.61%。要加快推进农村 居民点的迁并和整理,逐步缩小农村居民点用地总规模。农村居民点主要用于 补充耕地。 (三)增加交通水利用地面积(三)增加交通水利用地面积 2009 年全市交通水利用地面积为 882.11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1.39%。规 划 2020 年面积为 1014.14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1.59%。与 2009 年相比, 2020 年交通水利用地面积增加 132.03 公顷,比重提高 0.21%。优化区域交通路 网配置,保障重点交通运输、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用地。 (四)合理安排其他建设用地面积(四)合理安排其他建设用地面积 2009 年全市其他建设用地面积为 174.90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0.28%;规 划 2020 年面积为 214.87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0.34%。与 2009 年相比, 2020 年其他建设用地面积增加 39.97 公顷,比重提高 0.06%。增加的其他建设用地主 要用于风景名胜设施建设,同时保障长葛境内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用地需求。 三、其他土地结构调整三、其他土地结构调整 2009 年其他土地面积为 870.06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1.37%。规划 2020 年面积为 771.69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1.21%。与 2009 年相比,2020 年其他 土地面积减少 95.44 公顷,比重降低 0.15%。其他土地一部分被开发为耕地等农 用地,一部分被建设占用。 第四章第四章 优化土地利用布局优化土地利用布局 一、优化生态用地布局一、优化生态用地布局 (一)城市生态用地(一)城市生态用地 中心城区绿地系统采用“一核二带,点线结合”的布局形态。以空军副食品 基地及其周边绿化防护区作为城市开敞生态绿化核心,以清潩河、东小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