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小说公开课定稿ppt模版课件_第1页
高三语文小说公开课定稿ppt模版课件_第2页
高三语文小说公开课定稿ppt模版课件_第3页
高三语文小说公开课定稿ppt模版课件_第4页
高三语文小说公开课定稿ppt模版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说阅读之 审题和答题角度,1、明确小说阅读常见的考点 2、培养小说高效阅读的审题意识 3、熟练掌握常见的答题角度,学习目标,1、概述情节 2、梳理人物关系、人物性格 3、提炼主旨,解读文本一般顺序,一句话概述情节人物主题,朱丹进入终试拒绝吹奏欢乐曲子,提出换曲被取消资格 纪念碑前吹奏悲乐被破格录取 通过故事的讲述,表达了对主人公的赞扬之情,直击高考 木笛,命题角度,考察环境描写的作用,1.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渲染了一种肃穆、悲壮的气氛,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主人公朱丹纯洁高尚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凸现了少年儿童心灵的洁白无暇。,答题角度,对本身,对人物,对情节,1.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暗示某种社会背景,揭示社会本质特征; 3.渲染或营造某种气氛,奠定作品的某种基调; 4.衬托人物的某种心情,表现人物性格; 5.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或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回顾: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2、从手法和情感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第一句运用外貌描写,暗示了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哀悼;第二句运用动作和细节描写,表现朱丹出色的音乐才华。,命题角度,人物形象,总结:朱丹是个怎样的人?,评价一个人物形象的答题角度: 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 身份: 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以及间接描写 场面2: 主考官、大师的反应 场面4: 大师的高度称赞 最终被音乐学院录取 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 12月13日 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作者和他人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是两位参加决赛的有出色音乐才华的选手之一,纪念碑下奏哀乐,提出换曲的要求,参考答案: 朱丹是一位具有出色音乐才华,而又有崇高民族精神的人。,3、以木笛为题,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1、木笛是全文的线索,结构全篇;2、突出中心,朱丹吹奏的笛声,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朱丹出色的音乐才能,更感受到他崇高的民族精神,命题角度,情 节,答题角度,1、考虑情节本身 2、指向人物 3、指向主题,常考查情节曲折性和紧凑性 1、设置悬念 2、倒叙 3、双线 4、伏笔与照应 5、出人意料的结局 6、戛然而止的结尾 7、意味深长的结尾,【概括主题内容】,这则故事揭示了什么主题?,参考答案: 才华横溢固然重要,但具有崇高的民族精神更值得敬佩。,总结主题要考虑的角度 1、情节 2、人物形象 3、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 4、关键句,审 题 方 向,环 境,情 节,人 物,主 题,答题角度总结,环 境,情 节,人 物,主 题,往往要从四个方面入手,往往要考虑情节本身、对人物、对主题三方面作用。,往往要考虑情节的推进和主题的体现两个方面,往往要从主要人物、人物关系和性格入手,甚至还要考虑到情节推进、社会环境设计等。,(指向情节本身)作者以现实生活中的“我”为明线,以曾经的“我”(即葛多)为暗线,双线结构,组织情节发展。 (指向人物)叙述中两线交织,在人物切换中表现人物,丰富人物性格。 (指向主题)将现实中“我”的平淡、单调和过去“葛多”的激情、昂扬比对,深度开掘小说“呼唤易于流逝的少年豪情”这一主题。,情节,等待葛多1、:小说在构思上具有双线交织的特点,请简要分析。,曾经是一个有远大的抱负和强烈的生活激情的青年,由于生活的琐碎、单调,而逐渐变成了一个浑噩、平庸之人,但终于幡然醒悟,重回自我。,人 物,等待葛多2、小说中“葛多”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通过这一人物形象表现了怎样的主旨?,(结合情节分析人物),“葛多”是“理想和激情”的象征,通过这个人物,作者想告诉我们;不要被世俗消磨掉自己的生命激情,要让理想不老,要让生命激情澎湃!,(结合人物分析主题),合理 (指向情节本身)符合生活实际。妻子孙俪自始至终不甘平庸、不愿平淡十年争吵、埋怨都是对“我”的麻木生活的不满,一朝深情唤醒,“葛多回来”是必然。 (指向人物)符合人物自身性格。我”毕竟是一个曾经充满理想抱负的有志青年,只暂时被削去了青春的锋芒,一旦有转变契机,必将找回自我。 (指向主题)更利于表现小说主题。小说从“葛多”到“我”,再到“葛多”,由热情到平淡再到重焕激情,给人以明确的人生方向,更能突出“生命不应自甘平庸,要激情满怀,不断进取”。,情 节,等待葛多3、小说结尾说“葛多真的回来了”,作品这样安排结局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不合理 (指向情节本身)不符合生活实际。十年中,孙俪一直是整日埋怨、恼怒,天翻地覆的争吵,十年没能吵醒“我”,仅一次沂河边的呼唤就能唤醒吗? 。 (指向人物)不符合人物自身性格。“我”虽然曾经充满理想抱负,但十年平淡早已失去了青春锋芒,“我”十年没能振作,能突然转变吗? 。 (指向主题)削弱了小说的主题意义。十年的“等待”揭示的是现实中人们的平淡与麻木。“等待”一词意味不言而喻。如果安排“葛多没能回来”,不是更能引入深思和批判吗?,午后的故事:14、小说题目是“午后的故事”,文中多次写到午后明亮亮阳光,作用是什么?”,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指向环境) 暗示有人竟在光天化日之下行凶。(指向情节) 映衬老人见义勇为的高大形象。(指向人物) 暗示竟无人制止在阳光下的罪恶。(指向主题),环 境,小说阅读之 审题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