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年级信息技术教案 第1单元 初次相识(第1-5课)一、单元概述 本单元通过活动使学生逐步了解能力风暴机器人仿真系统的使用方法,在活动中感受为机器人编写程序的乐趣,在机器人活动中体会创造的成就和喜悦。 本单元以任务驱动的方式,介绍了用“执行器模块库”中的模块为仿真机器人编写程序的方法,学生要在实践过程中熟悉流程图编辑环境和机器人仿真环境的应用。二、学情分析本单元是学生初次接触机器人,所以应先让学生了解一些关于机器人的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启动VJC仿真软件为机器人编写程序以破除学生对机器人控制的神秘感。三、学习目标 通过本单元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学生将逐渐了解并掌握:流程图程序的编辑、下载;仿真环境下程序的运行、仿真环境的退出;环境的新建、编辑、存储等。利用第一个简单的“走直线”任务,使学生了解仿真机器人任务实施的全过程。该任务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具有一定的迁移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任务实施的一般规律。 本单元通过机器人活动介绍了“执行器模块库”中“直行”、“转向”、“启动电机”、“停止电机”、“延时等待”、“发音”、“显示”和“设置眼睛”模块的应用;为了实现机器人完成重复的动作还应用了“控制模块库”中的“多次循环”模块;另外,为了完成一段程序的多次调用,应用了“程序模块库”中的“新建子程序”模块;最后,本单元系统介绍了模块参数的设置方法。 单元结束后,教师帮助学生梳理重点的知识、技能,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经验的积累,并注意通过流程图编程方式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编程习惯。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 熟悉流程图编程环境,学会用流程图编程的基本方法。 2. 熟悉仿真环境,学会环境的新建、保存等基本操作。 3. 学会使用“执行器模块库”中的模块、学会模块的参数设置方法。 4. 体会流程图模块与程序代码的对应关系。5.学会“控制模块库”中的“多次循环”模块的应用。6.学会“新建子程序”模块的使用,掌握编辑子程序的方法。教学难点:1.机器人转一个角度时,转向时间与转角的关系及调试。2.机器人走弧线时,两轮速度与圆弧半径大小的关系及调试。3.在仿真环境编辑机器人场地环境和保存、加载环境的操作。4.理解循环控制的含义,会使用“多次循环”模块编写程序。5.理解子程序的执行过程,会新建和编辑子程序。五、学时安排本单元共5课,总计10学时,每课占用2学时。课题名称第一课 人类伙伴 机器人仿真系统的应用科 目信息技术年级九年级教学时间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了解机器人一词的由来。2了解能力风暴机器人的分类。3通过机器人“走直线”的任务逐步学会机器人仿真系统的使用。教学重点1. 进入仿真系统。2. 了解编程环境。3. 了解仿真环境。4. 了解模块编辑的一般方法。教学难点1. 流程图模块拖入编辑区时流程线要与上一模块连接。2. 右击模块进入模块编辑窗口后,通过改变功率大小和时间体会参数变化与机器人所走直线的关系。3. 使学生学会整个操作过程,这一操作过程在今后的学习中具有举一反三的作用。课堂教学分析机器人作为信息技术学习的新载体,会给学生带来神秘和好奇的感觉,教师先选择有利于学生了解机器人发展的视频资料短片,让学生观看,为学生简单介绍能力风暴机器人的功能与结构,以此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和学习兴趣。 人类伙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活动1(一)展示短片,激趣导入。1.老师请学生观看有关机器人发展的视频资料短片,由于学生自身的好奇心,所以会马上激发兴趣。2.老师由视频情境引出本学期教学主题“机器人”。教学活动2(二)问题启发,合作探究。1.老师讲解机器人的基本原理。在分析能力风暴真实机器人结构时,要体现信息的处理过程,对照下表结合机器人讲解。 我们知道机器人是信息技术的结晶,而机器人处理信息的装置就是完成信息处理的,信息处理与机器人的装置有以下关系:信息处理过程采用的信息技术对应的机器人装置信息的获取感测技术传感器信息的存储智能技术存储器信息的加工智能技术中央处理器信息的传递通信技术下载程序口信息的输出控制技术执行器信息处理过程中的各环节是通过信息技术实现的,信息技术中的 4项技术(感测技术、控制技术、智能技术、通讯技术)在信息处理过程中的作用和关系的体现如下图所示。 2.实践活动:教师下发能力风暴系列的AS-MII型活动机器人的相关材料。学生学习资料,对机器人进行初步了解。教学活动3(三)归纳总结,畅谈收获。学生总结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想,教师指导学生自我小结。第二课时教学活动1(一)知识回顾,复习导入。老师请学生回忆上节课内容,引出VJC1.5仿真系统。教学活动2(二)问题启发,合作探究。1.引导学生完成机器人“走直线”的任务。此任务本身虽然简单,但是体现了仿真机器人任务实施的全过程,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通过本课教材的学习,教师逐步引导学生揭开操控机器人的神秘面纱。在教学中教师注意把握以下几个环节,以较好地完成教学设计: (1)进入仿真系统。双击桌面快捷方式进入仿真编辑环境;检查机器人的型号设置,如果不符合要求需要重新设置,退出系统后,重新进入系统后新的设置生效。 (2)了解编程环境。在完成机器人“走直线”程序的过程中了解编辑环境中的各组成部分,利用以往知识的迁移掌握程序的存储方法。 (3)了解仿真环境。在调试机器人“走直线”程序的过程中学会仿真环境的进入、程序的运行、行走轨迹的设置、初始角度的设置和仿真环境的退出。(4)了解模块编辑的一般方法。通过调试机器人的行走距离和行走速度了解利用鼠标右键进入模块编辑窗口的方法,学会“直行”模块的编辑方法。 2.实践活动:学生自主练习,根据老师讲解,学生自己完成机器人走直线的任务。教学活动3(三)归纳总结,畅谈收获。老师以“你学到了什么?”的形式提问,请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教学活动4(四)创作天地,巩固提高。编写程序让机器人走一个正方形。提示:尝试使用“转向”模块。课题名称第二课 方圆之间 “转向”模块与正多边形设计科 目信息技术年级九年级教学时间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学会使用“转向”模块,会调整转向角度。2学会使用“多次循环”控制模块,理解循环的作用。3通过活动项目进一步体会仿真机器人的操作过程。4观察程序代码与流程图模块的对应关系,逐步学会从程序代码中了解模块参数设置的方法。教学重点1.学会使用“转向”模块。2.学会使用“多次循环”模块。3.对循环控制功能理解。教学难点1.转角的调试。2.使学生理解循环的控制。3.熟悉代码与模块的对应关系。课堂教学分析本课是在第1课创作天地的基础上展开的,教师建议学生讨论第1课程序设计方法。 方圆之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活动1(一)知识回顾,复习导入。老师请学生展示第一课中“创作天地”中机器人走正方形的任务。教学活动2(二)分析过程,学生展示。1. 教师请学生总结设计思路。教师帮助归纳。2. 完成机器人走正方形一条边的程序设计。该活动包括走直线和转直角两个动作,需要在走直线程序的基础上增加一个“转向”模块,经过反复调试找到合适的机器人转90度的时间和速度。 3.实践活动:教师请学生上机完成“单边”程序设计。教师对存在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教学活动3(三)问题启发,合作探究。1.在“单边”程序的基础上引入机器人走正方形的任务。通过四个重复动作的需求引入循环控制的含义,从而导入“多次循环”模块的使用。(教师演示)2.实践活动:教师请学生上机完成“正方形”程序设计。教师对存在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教学活动4(四)归纳总结,畅谈收获。学生总结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想,教师指导学生自我小结。第二课时教学活动1(一)知识回顾,复习导入。老师请学生回忆上节课内容,引出正六边形的画法及正N边形的画法。教学活动2(二)问题启发,合作探究。1. 通过增加边数引入正多边形任务。通过讨论正多边形的特点引入机器人走正多边形需求,分析正多边形各内角的度数及与外角的关系,通过反复调试让机器人走出一个较为理想的正多边形。随着边数的增加体会正多边形与圆形的关系。下图是“正六边形”的参考流程图程序。难点强调:(1) 转角的调试。转角大小的设置与转角的速度和时间有关,所以需要通过讨论、反复调试摸索总结出比较好的转角调试方法:确定转速,调试转角时间。利用二分法测算转角时间,逼近最佳调试角度。利用估算法测算转角时间,逼近最佳调试角度。(2)使学生理解循环的控制。让学生理解循环的判断,即当循环次数小于控制次数(设置的次数)时执行循环,否则退出循环。 (3)熟悉代码与模块的对应关系。用正四边形的流程图程序和正六边形的流程图程序比较发现它们的外观是一样的,此时如果有代码显示窗口显示代码就可以不进入模块编辑状态看出模块的设置。 2.实践活动:学生自主练习,根据老师讲解,学生自己完成机器人走正六边形的任务。教学活动3(三)归纳总结,畅谈收获。老师以“你学到了什么?”的形式提问,请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教学活动4(四)创作天地,巩固提高。当边数足够多,适当缩短“单边行走”的距离,合理调整转弯的时间,你会发现机器人走正多边形的轨迹近似于圆。编写机器人走正十五边形的程序。课题名称第三课 美图设计 循环嵌套与规则图形设计科 目信息技术年级九年级教学时间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通过机器人走图形的活动,使学生理解循环嵌套的控制。2在设计图形程序的过程中体会算法分析对程序设计的意义。3. 逐步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发挥想象力编写出多种走图形的程序。教学重点分析图形行走的算法。教学难点分析添加每次循环的转角。课堂教学分析通过观察机器人走“8个正方形”的图形,并结合走正方形程序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剖析循环嵌套的结构和意义。 美图设计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活动1(一)提出问题,激趣导入。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机器人走“8个正方形”的图形,并结合走正方形程序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分析:机器人走“8个正方形”的图形,可以考虑把正方形的程序循环8次实现。2.实践活动:学生根据分析结果自主设计程序并测试效果。教学活动2(二)问题启发,合作探究。1.运行后观察结果会发现8个正方形重合为一个正方形。分析运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只要每次循环前若先让机器人转一个45度角再让机器人走正方形,就会得到项目要求的效果了。2.实践活动:学生根据新结论再次调试程序(结果显示:学生设计的程序会是由四个循环组成。)教学活动3(三)问题分析,更新思路。1.分析图形行走的算法采用由粗到细、逐步求精的方法。(1)所谓粗,就是由问题引入循环嵌套的结构,如描述第一个活动为循环8次,每循环一次机器人走一个正方形,而每个正方形又是由一个边和转角90度循环4次得到的,所以采用循环嵌套结构。(2)所谓细,就是分析添加每次循环的转角。逐步求精主要体现在分解调试,如单边、直角的调试、正方形的调试、添加的转角45度的调试。 2.实践活动:学生根据循环嵌套思想,重新设计程序并调试。教学活动4(四)归纳总结,畅谈收获。学生总结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想,教师指导学生自我小结。第二课时教学活动1(一)知识回顾,复习导入。1.老师请学生回忆上节课内容,复习循环嵌套思想。2.引出“一大三小的正三角形”的画法。教学活动2(二)问题启发,合作探究。1. 引导学生分析“一大三小的正三角形”的图形特点。 图形轨迹是由一个大的正三角形和与三个顶点相连的三个小正三角形组成。 可以采取循环三次,每循环一次机器人走一个小三角形,接着走大三角形的一个边。 2.实践活动:学生自主练习,根据老师讲解,学生自己完成“一大三小的正三角形”的程序设计。教学活动3(三)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本活动的实施方案不止一个,建议同学们自己分析,并采用自己的方法完成活动项目,然后讨论、介绍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活动4(四)成果展示,共同提高各小组选派代表,展示成果。在展示的过程中开拓学生思路。教学活动5(五)归纳总结,畅谈收获。老师以“你学到了什么?”的形式提问,请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教学活动6(六)创作天地,巩固提高。编写让机器人走“一大六小的正六边形”轨迹的程序课题名称第四课 绕标比赛 “启动电机”模块和“延时等待”模块科 目信息技术年级九年级教学时间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学习“启动电机”模块、“延时等待”模块、“停止电机”模块。2学习在仿真环境下设置障碍物和图带。3. 学习在仿真环境下保存场地和加载场地。4通过相关的、由易到难的活动体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重点学会使用“启动电机”模块、“延时等待”模块和“停止电机”模块。教学难点在使用以上三个模块时要注意仅有“启动电机”模块而没有“延时等待”模块的配合使用,机器人是不会停下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课堂教学分析本课由相互关联的3个活动项目构成: (1)单标绕标。(2)双标绕标。(3)三标绕标。 绕标比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活动1(一)展示短片,激趣导入。1.老师请学生观看有关车模比赛或者船模比赛中的“绕标”动作激发学生兴趣。2.老师由视频情境引出本节课教学主题“机器人单标绕标”。教学活动2(二)问题启发,合作探究。1.老师讲解机器人“启动电机”模块、“延时等待”模块和“停止电机”模块。2.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下面程序体会以上三个模块的功能。 教学活动3(三)问题启发,合作探究。1.单标绕标。机器人绕标的半径由两标的距离决定,两标的距离为60公分时,机器人绕标的半径为30公分。引导学生分析两轮速度与转弯半径之间的关系,即两轮速度之差越小转弯半径越大;两轮速度之差越大,转弯半径越小。绕标时起点和终点要求重合,为双标绕标做一个铺垫,因为机器人绕标一圈所用时间的一半,是机器人绕双标时走半圆所用的时间。单标绕标调试的成功是后面活动的基础。在此活动中要注意比赛场地的建立、保存和加载的学习和使用。2.实践活动:学生自主完成单标绕标程序设计。教学活动4(四)归纳总结,畅谈收获。学生总结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想,教师指导学生自我小结。第二课时教学活动1(一)知识回顾,复习导入。老师请学生回忆上节课内容单标绕标,引出本节课内容双标绕标。教学活动2(二)问题启发,合作探究。双标绕标。1.结合单标绕标,引导学生分析双标绕标的方法。即从起点出发先走一个顺时针的半圆,绕过一个标再走一个逆时针的半圆,到达终点。2.分组讨论。绕标的方法不止一个,请学生讨论不同的方法。3.由于机器人行走时各种因素产生的误差,可能需要反复调试才能达到理想的绕标结果,从按照解决问题的方法编程到反复调试达到成功,也是一个由粗到细,逐步求精的过程。在此活动中要注意比赛场地的建立、保存和加载的学习和使用。4.实践活动:学生自主练习双标绕标。教学活动3(三)归纳总结,畅谈收获。老师以“你学到了什么?”的形式提问,请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教学活动4(四)创作天地,巩固提高。在绕标的场地中增加一个标,并编写机器人绕三个标的程序。提示:机器人从起点出发绕第一个标杆,按照顺时针转一个半圆,接着绕第二个标杆,按照逆时针转一个半圆,最后绕第三个标杆,按照顺时针转一个半圆后在终点停下。由于计算机的速度不同,因此机器人行走半圆轨迹的大小和行走的时间需要耐心反复调试。由于前面的铺垫,三标绕标的实施将是水到渠成的。课题名称第五课 歌声嘹亮 子程序设计和机器人发音科 目信息技术年级九年级教学时间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学会用“发音”模块编写简单的乐曲,让机器人唱歌。2学会用“设置眼睛”模块,为机器人设置闪烁的眼睛。3. 学习子程序的新建、编辑和存储。4. 了解子程序与主程序的关系,体会子程序的作用。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子程序与主程序的关系,子程序的调用过程。课堂教学分析机器人的发声装置是机器人的执行器之一。 歌声嘹亮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活动1(一)展示短片,激趣导入。1.老师请学生观看有关机器人发声的视频资料短片,激发学生兴趣。2.老师由视频情境引出本节课教学主题“机器人发音”。教学活动2(二)问题启发,合作探究。1.老师讲解机器人发音原理。机器人的发声装置是机器人的执行器之一。2.任务激趣。让机器人唱一首大家喜欢的歌。(教师给出简谱,如生日快乐:55651755652155317643121) 3.教师演示发声“123”的制作过程。4.实践活动:学生练习“123”的制作过程。教学活动3(三)问题启发,合作探究。1.教师讲解子程序与主程序的关系并演示用“子程序”的方法制作“123”,并调用调试。2. 实践活动:学生自主练习,根据子程序原理制作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教学活动4(四)归纳总结,畅谈收获。学生总结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想,教师指导学生自我小结。第二课时教学活动1(一)知识回顾,复习导入。老师请学生回忆上节课内容“子程序”,引出“会眨眼睛的机器人”。教学活动2(二)问题启发,合作探究。1.引导学生完成机器人能够一边唱歌一边眨眼,在唱歌程序中加入“设置眼睛”模块。子程序是本课的重要学习内容,要使学生学会子程序的新建,建议学生观察子程序新建操作前后程序模块库的变化。学会右键单击子程序模块编辑子程序,单击编辑菜单中的主程序命令或单击主程序按钮返回主程序。理解子程序与主程序的关系,子程序的调用过程。 2.实践活动:学生自主练习,根据老师讲解,学生运用子程序完成机器人一边唱歌一边眨眼的任务。教学活动3(三)归纳总结,畅谈收获。老师以“你学到了什么?”的形式提问,请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教学活动4(四)创作天地,巩固提高。让机器人在完成绕标赛后唱一首歌。参考程序如下 第2单元 非凡智慧 (第6-9课)一、单元概述 在本单元中,以传感器的学习为主线,以条件判断、条件循环等程序控制语句的学习为辅线,在实施活动项目的过程中学习更多的机器人知识。二、学情分析 通过上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控制机器人“前进”、“转向”、“启动电机”、“延时等待”、“停止电机”等操作,并能利用顺序和循环结构设计和调试一些简单的程序。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本单元中,除“传感器”等新模块的学习外,要继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学习目标 机器人是通过传感器来获取外界的信息,并通过程序对信息作出判断,形成决策产生动作的。所以对机器人传感器获取信息的判断成为机器人产生相应动作的前提。 本单元要学习声音、传感器模块库中的“红外检测”模块、“亮度检测”模块、“碰撞检测”模块、“声音检测”模块、“地面检测”模块。 为了对传感器模块库中的模块检测到的信息作出判断还要学习控制模块库中的“条件判断”模块、“条件循环”模块和“永远循环”模块。 随着学习的深入,要求学生逐步学会通过程序代码,了解模块的具体设置。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传感器的使用和程序的判断控制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1.传感器是机器人获取信息的装置,在程序中通过传感器模块库中的模块获得信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它们都具有获取信息功能的共同特点,注意让学生举一反三从而降低教学中的难度,例如:学会一个传感器的检测程序后,由于其他传感器的检测程序类似,此时就要注重知识的迁移作用。 2.由于我们要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处理,所以对获取信息的判断成为本单元的重要内容,即控制语句的学习和使用。在介绍循环控制的模块时可将“永远循环”的控制作为“条件循环”的特例来介绍,即永远循环是循环条件永远成立的控制。 3.由于学习的深入,在实施活动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是本单元的重要学习内容之一。教学难点: 1.对传感器功能的理解及传感器获取信息的取值。 2.在变量百宝箱中正确设置条件判断中传感器的变量。 3.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转换为程序框架结构的过渡。 4.条件判断中逻辑关系的建立和设置。五、学时安排 本单元共4课,总计8学时,每课占用2学时。 课题名称第六课 走向光明 亮度传感器的应用和条件控制科 目信息技术年级九年级教学时间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理解亮度传感器的功能,学会用亮度传感器获取亮度信息。2学会亮度传感器的检测。3. 学习使用变量百宝箱为传感器获取的信息设置存储变量。4学会使用条件循环控制模块、永远循环控制模块。5. 学会使用条件判断模块。6. 学会在仿真环境下设置光源。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传感器的功能。传感器是机器人获取外界信息的装置,亮度传感器是学习的第一个传感器。2.理解循环控制中的永远循环是条件循环中循环条件永远成立时的特例。3.在对亮度变量设置时,要注意百宝箱设置变量的一般方法。4.传感器检测结果是通过“显示”模块显示的,其显示内容是传感器的检测值,所以要熟悉不同传感器的检测值的表达和意义。课堂教学分析本课是传感器学习的第一课,由于需要对传感器获取的信息进行判断,所以需要循环和条件判断知识的支持,由于本课包括存储传感器获得的信息需要通过百宝箱设置变量的操作,所以本课新的知识点比较多,教学难点也比较多。 走向光明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活动1(一)联系实际,激趣导入。1.老师请学生站在距离光源的不同位置感受光的强弱,激发学生兴趣。2.老师由情境引出本节课教学主题“亮度传感器”。教学活动2(二)问题启发,合作探究。1.老师讲解亮度传感器原理、属性及参数设置(与人相类比)。2.实践活动:请学生把机器人放在距离光源的不同位置上,找到变量的基本规律。教学活动3(三)问题启发,合作探究。1.任务激趣:教师演示亮度检测程序。通过传感器的检测引入“亮度检测”模块(传感器),通过亮度检测值的存储引入变量百宝箱,通过反复检测的需求引入“永远循环”控制模块。2.实践活动:学生自主练习,完成亮度检测程序。教学活动4(四)归纳总结,畅谈收获。学生总结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想,教师指导学生自我小结。第二课时教学活动1(一)知识回顾,复习导入。老师请学生回忆上节课内容“亮度检测程序”,引出“机器人追光”。教学活动2(二)问题启发,合作探究。1. 引导学生理解“机器人追光”原理。 引入“条件循环”模块,即循环条件要满足“没有达到光源亮度”时循环的判断,若该条件不成立就退出循环。通过对左右亮度的比较判断,引入“条件判断”模块,即“左侧亮度小于或等于右侧亮度”时条件成立,机器人左转;否则机器人右转。2.实践活动:学生自主练习,根据老师讲解,学生运用“机器人追光”原理完成“机器人追光”任务。教学活动3(三)归纳总结,畅谈收获。老师以“你学到了什么?”的形式提问,请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教学活动4(四)创作天地,巩固提高。编写程序让机器人围绕光源转圈。课题名称第七课 昂首阔步 红外传感器和机器人的避障行走科 目信息技术年级九年级教学时间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理解红外传感器的工作原理。2学习“红外测障”模块的使用。3了解红外传感器获取信息的检测值。4. 能够使用“条件判断”模块编写的条件嵌套控制程序。教学重点、难点1.知道三个不同方位红外检测的障碍状态对应的四个检测值。2.在操作过程中体会循环控制在障碍处理过程中的作用。3.在调试过程中体会红外探测距离的调整方法。课堂教学分析本课主题是红外传感器的学习,与第六课亮度传感器有很多类似之处。讲解时与上一课相类比。 昂首阔步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活动1(一)知识回顾,复习导入。1.老师请学生回顾上一课内容亮度传感器的原理。2.老师类比亮度传感器引出本节课教学主题“红外传感器”。教学活动2(二)问题启发,合作探究。1.老师讲解红外传感器原理、属性及参数设置(与亮度传感器相类比)。2.实践活动:请学生通过修改第6课的检测程序,编写出红外检测程序。教学活动3(三)问题启发,合作探究。1.教师提出问题:在红外检测中,机器人的正前方有障碍和左前方或右前方有障碍,障碍检测值是否没有变化。2.实践活动:学生利用红外检测程序,在矩形红外检测场地中通过调节机器人的位置和方向完成下表。红外检测表障碍方向障碍检测值没有障碍正前方有障碍左前方有障碍右前方有障碍教学活动4(四)归纳总结,畅谈收获。学生总结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想,教师指导学生自我小结。第二课时教学活动1(一)知识回顾,复习导入。老师请学生回忆上节课内容“红外检测程序”,引出“机器人避障”。教学活动2(二)问题启发,合作探究。1.引导学生理解“机器人避障”原理。通过对来自不同方位障碍的处理需要,引出条件判断的嵌套,在使用条件判断模块时要注意变量的选择与设置,鼓励学生逐步习惯通过代码显示窗口,了解程序的具体设置。2.实践活动:学生自主练习,根据老师讲解,学生运用“机器人避障”原理完成“机器人避障”任务。教学活动3(三)归纳总结,畅谈收获。老师以“你学到了什么?”的形式提问,请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教学活动4(四)创作天地,巩固提高。编写程序让机器人在有障碍物和光源的场地中实现“避障寻火”。提示:可结合本课与第六课所学知识完成此项目。课题名称第八课 躲避碰撞 碰撞传感器和机器人的避碰行走科 目信息技术年级九年级教学时间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了解碰撞开关的工作原理。2. 学会碰撞检测程序的编写,能够识别获取的碰撞信息。3掌握碰撞开关的方位及碰撞信息获得的方位和对应的检测值。4掌握机器人避开碰撞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1.知道八个不同方位碰撞检测的障碍状态对应的八个检测值。2.在操作过程中体会循环控制在障碍处理过程中的作用。3.在调试过程中体会碰撞检测步长距离的调整方法。课堂教学分析从其他传感器的检测程序引入碰撞检测程序的编写,结合机器人避障程序,讨论机器人避开碰撞程序的编写。 躲避碰撞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活动1(一)知识回顾,复习导入。1.老师请学生回顾上一课内容红外传感器的原理。2.老师类比红外传感器引出本节课教学主题“碰撞传感器”。教学活动2(二)问题启发,合作探究。1.老师讲解碰撞传感器原理、属性及参数设置(与红外传感器相类比)。2.实践活动:请学生把通过修改第7课的检测程序,编写出碰撞检测程序。教学活动3(三)问题启发,合作探究。1.教师提出问题:与红外检测相类比,在碰撞检测中,机器人在各方向碰到障碍时,碰撞检测值是否有变化。2.实践活动:学生利用碰撞检测程序,在有矩形障碍的检测场地中通过调节机器人的位置完成下表。碰撞检测表碰撞方向检测值没有障碍左前方右前方正前方左后方右后方正右方正后方正左方教学活动4(四)问题启发,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讨论检测值的特点:即来自相邻两个碰撞开关之间的碰撞,其碰撞值为这两个碰撞开关遇到碰撞时检测值的和。机器人各方位的碰撞检测值如图教学活动5(五)归纳总结,畅谈收获。学生总结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想,教师指导学生自我小结。第二课时教学活动1(一)知识回顾,复习导入。老师请学生回忆 “红外避障程序”,引出“机器人避碰”。教学活动2(二)问题启发,合作探究。1.引导学生理解“机器人避碰”原理。结合机器人避障程序,讨论机器人避开碰撞程序的编写,体会避开障碍动作与避开碰撞动作的区别,即避开障碍是没有碰到时的避让,而避开碰撞是碰上障碍以后的避让,所以前者的避让是直接的避让,而后者的避让是后退后的避让。2.实践活动:学生自主练习,根据老师讲解,学生运用“机器人避碰”原理完成“机器人碰撞警示音”任务。“机器人碰撞警示音 ”活动项目的参考程序如图 教学活动3(三)归纳总结,畅谈收获。老师以“你学到了什么?”的形式提问,请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教学活动4(四)创作天地,巩固提高。编写一个“机器人八音盒”的程序,使机器人在不同方向遇到碰撞时发出不同的声音。提示:“机器人八音盒”的参考程序如下 课题名称第九课 循线而行 地面传感器和机器人的循线行走科 目信息技术年级九年级教学时间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了解地面灰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2. 学会地面检测程序的编写,能用检测程序检测地面的灰度。3能利用“地面检测”模块实施相关的机器人项目。教学重点、难点1.知道不同图带颜色对应的不同检测值。2.学生能够对问题解决方法做出描述。课堂教学分析在本课中虽然需要完成的任务比较多,但是各任务的实施方法都有一定的联系,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一些任务的共同点和任务间的联系。 循线而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活动1(一)知识回顾,复习导入。1.老师请学生回顾亮度传感器的原理。2.老师类比亮度传感器引出本节课教学主题“地面传感器”。教学活动2(二)问题启发,合作探究。1.老师讲解地面传感器原理、属性及参数设置(与亮度传感器相类比)。2.实践活动:请学生通过修改亮度检测程序,编写出地面检测程序。教学活动3(三)问题启发,合作探究。1.教师提出问题:在不同颜色的地面上时,机器人的检测值是否相同?2.实践活动:由学生自己编写地面检测程序,并在仿真环境中加载地面检测场地,并将不同颜色的检测值记录下来,以备后面的项目使用。通过地面检测完成下表。地面检测值表图带颜色地面检测值黑色橙色黄色浅绿绿色蓝色白色红色紫色结论:地面颜色越深,地面检测值越大。教学活动4(四)归纳总结,畅谈收获。学生总结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想,教师指导学生自我小结。第二课时教学活动1(一)知识回顾,复习导入。老师请学生回忆 “地面检测程序”,引出“机器人循线行走”。教学活动2(二)问题启发,合作探究。1.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解决方法做出描述。例如对于机器人在草地中的行走过程可以描述为:在反复检测地面灰度的过程中,不断判断地面是否为绿色,如果是绿色机器人前进,否则机器人后退、右转。2.实践活动:学生自主练习,根据老师讲解,学生完成机器人在“绿色草坪”球场上奔跑的任务。机器人在“绿色草坪”球场上奔跑的任务参考程序如图 教学活动3(三)加强练习,共同提高。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解决方法做出描述。例如对机器人沿白线边沿行走的过程可以描述为:在反复检测地面灰度的过程中,不断判断地面是否为白色,如果是白色机器人前进,否则机器人右转。例如对于机器人在红色地毯边沿行走过程可以描述为:在反复检测地面灰度的过程中,不断判断地面是否为红色,如果是红色机器人前进,否则机器人右转。不难看出程序流程与前面的程序基本相同,只要修改一下地面检测判断的颜色代码就可以了。 例如对于机器人循线回家行走的过程可以描述为:循环检测地面颜色,当地面颜色不是红色时,机器人执行沿白线行走的循环程序段,否则机器人退出循环,前进适当的距离后停下。参考程序如图所示。 教学活动4(四)归纳总结,畅谈收获。老师以“你学到了什么?”的形式提问,请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教学活动5(五)创作天地,巩固提高。编写机器人“城市行”的程序,本活动要求机器人在“城市行”环境里行走的过程中要避开围墙、楼房和烟囱,而当机器人误入草地或花园时要马上退出。提示:机器人“城市行”活动项目的参考程序如图所示。 第3单元 身经百战(第10-12课)一、单元概述 本单元由三个可以在仿真系统下实现的机器人项目组成,在完成这些项目的过程中我们将体会到实施机器人综合项目的基本方法、体会各种传感器、执行器装置的综合应用。这三个项目是: 绕月飞行(模拟飞船绕月飞行的过程)。 赶赴火场(模拟机器人在火灾中灭火的过程)。 迷宫行走(模拟机器人按照左手规则的方法在迷宫中行走的过程)。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比较熟练的掌握机器人的“直行”与“转向”等动作,并能够运用“亮度”、“碰撞”、“地面”传感器解决一些简单的项目问题。 三、学习目标 本单元通过三个综合的机器人项目,使学生体会用仿真系统完成机器人综合项目的基本设计思想,即利用子程序和控制模块实现机器人程序设计的结构化设计;体会机器人项目设计由粗到细逐步求精的过程。希望为机器人项目的设计奠定基础。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 在机器人综合项目实施中体会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 2. 巩固程序控制模块的使用,提高程序设计的能力。 3. 巩固子程序的使用,体会子程序在程序模块化设计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1. 对项目要求的理解。 2. 按照项目要求提炼算法的过程。 3. 对由粗到细,逐步求精设计过程的理解与运用。五、学时安排 本单元共3课,总计6学时,每课占用2学时。 课题名称第十课 绕月飞行 传感器检测模块的条件判断和子程序的应用科 目信息技术年级九年级教学时间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逐步提高项目分析的能力。2. 逐步提高程序设计的能力。3. 逐步提高综合任务的实施能力。教学重点、难点体会由粗到细、逐步求精的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课堂教学分析引导学生按照以下过程完成学习任务:1.分析项目要求。2.将任务分为三个模块。3.编写有三个子程序模块构成的主程序。4.分别编写三个子程序。5.调试程序、编辑程序。 绕月飞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活动1(一)展示短片,激趣导入。1.老师请学生观看有关嫦娥一号卫星绕月飞行的视频资料短片,由于学生自身的好奇心,所以会马上激发兴趣。 2.老师由视频情境引出本节课教学主题“机器人绕月飞行”。教学活动2(二)问题启发,合作探究。1.分析“绕月飞行”项目要求,教师给出教材中第57页图10.1。2.实践活动:请学生根据教材中第57页图10.1,把“绕月飞行”任务分成三个模块。 避障寻光绕月飞行 追光寻轨 入轨绕月教学活动3(三)问题启发,合作探究。1.教师提出问题:如果“绕月飞行”的任务用子程序的方法来编写,那么主程序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要求学生无需编写子程序的具体内容)。2.实践活动:学生编写有三个子程序模块构成的主程序。教学活动4(四)归纳总结,畅谈收获。学生总结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想,教师指导学生自我小结。第二课时教学活动1(一)知识回顾,复习导入。老师请学生回忆上节课“绕月飞行”的主程序,引出“完成子程序”的任务。教学活动2(二)问题启发,合作探究。1.引导学生分析“避障寻光”原理。“避障寻光”就是机器人在避障行走时寻找光源的过程,即机器人没有发现光源时就执行避障行走的动作,如果发现了光源就不再进行避障行走,而去执行“追光寻轨”的子程序。 在编写子程序的时候引导学生,先用流程图为程序搭建框架,再编辑模块中的具体参数,养成由粗到细,逐步求精的程序设计习惯。2.实践活动:学生自主练习,完成“避障寻光”的子程序。“避障寻光”子程序模块的参考程序及对应代码如下图教学活动3(三)问题启发,合作探究。1.引导学生分析“追光寻轨”原理。“追光寻轨”是执行“避障寻光”子程序后执行的程序,该子程序要求在发现光源的基础上让机器人朝光线较强的方向行走,直到光线达到一定程度时进入“入轨绕月”子程序,即程序要实现若光线没有达到入轨标志(亮度)时就循环执行追光的动作,否则说明机器人已经到达绕月轨道,程序从循环中退出执行后面的“入轨绕月”子程序。 2.实践活动:学生自主练习,完成“追光寻轨”的子程序。“追光寻轨”子程序模块的参考程序及对应代码如下图 教学活动4(四)问题启发,合作探究。1.引导学生分析“入轨绕月”原理。“入轨绕月”是执行“追光寻轨”子程序后执行的程序,该子程序要求机器人在找到轨道的基础上让机器人绕着月球的光源的轨道行走。程序要重复执行追轨的动作。 2.实践活动:学生自主练习,完成“入轨绕月”的子程序。“入轨绕月”子程序模块的参考程序及对应代码如下图教学活动5(五)问题启发,合作探究。1.在调试程序的时候建议先调试第一个子程序,再调试第二个子程序,最后将整个程序合在一起调试 2.实践活动:学生调试程序,教师个别指导。教学活动6(六)归纳总结,畅谈收获。老师以“你学到了什么?”的形式提问,请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教学活动7(七)创作天地,巩固提高。编写程序,使机器人能够按照顺时针方向行走的方式实现“绕月飞行”的项目。课题名称第十一课 赶赴火场 “系统时间”检测模块的应用科 目信息技术年级九年级教学时间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逐步提高项目分析的能力。2. 逐步提高程序设计的能力。3. 逐步提高综合任务的实施能力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由粗到细、逐步求精的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2.理解“系统时间”检测模块的作用。课堂教学分析本课的 “避障寻火”子程序的编写可参考机器人“绕月飞行”中的“避障寻光”子程序。 “趋光追火”子程序的编写可参考机器人“绕月飞行”中的“追光寻轨”子程序。在本课的主程序中增加了系统时间模块,以统计机器人灭火使用的时间。 赶赴火场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活动1(一)展示短片,激趣导入。1.老师请学生观看有关消防员灭火的视频资料短片,由于学生自身的好奇心,所以会马上激发兴趣。 2.老师由视频情境引出本节课教学主题“机器人灭火”即“简单灭火”。教学活动2(二)问题启发,合作探究。1.结合“绕月飞行”分析“简单灭火”的项目要求,教师给出教材中第63页图11.1。2.实践活动:请学生根据教材中第63页图11.1,把“简单灭火”任务分成三个模块。 避障寻火简单灭火 趋光追火 摇摆灭火教学活动3(三)问题启发,合作探究。1.教师提出问题:仿照“绕月飞行”的任务把“简单灭火”任务用子程序的方法来编写,那么主程序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要求学生无需编写子程序的具体内容)。2.实践活动:学生编写有三个子程序模块构成的主程序。教学活动4(四)归纳总结,畅谈收获。学生总结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想,教师指导学生自我小结。第二课时教学活动1(一)知识回顾,复习导入。老师请学生回忆上节课“简单灭火”的主程序,引出“完成子程序”的任务。教学活动2(二)问题启发,合作探究。实践活动:学生自主探索。1.参考机器人“绕月飞行”中的“避障寻光”子程序编写“避障寻火”子程序。2.参考机器人“绕月飞行”中的“追光寻轨”子程序编写“趋光追火”子程序。教学活动3(三)问题启发,合作探究。1.引导学生分析“摇摆灭火”原理。“摇摆灭火”子程序是使机器人在距离火源较近的距离启动风扇电机,并且左右摇摆进行灭火,火灭掉后机器人停下不动。子程序设计的思路是进行条件判断,当火焰没有被吹灭时,就让机器人循环执行启动风扇和左右摇摆的动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采购管理培训体系构建
- 进驻小区协议书模板
- 毛里求斯协议书
- 创设和谐教育环境的学校幼儿园教研计划
- 道路通行协议书模板
- 车房装修协议书范本
- 民宿包场协议书
- 河里取土协议书
- 演员合同协议书
- 业务承揽合同与业务行为规范承诺书
- 公安治安管理培训
- 平面向量及其应用 章末题型归纳总结(基础篇)(10大题型)原卷版-2024-2025学年高一数学(人教A版必修第二册)
- 债权管理制度
- 运动营养学知到课后答案智慧树章节测试答案2025年春黑龙江冰雪体育职业学院
- 2025高级插花花艺师核心备考试题库及答案(浓缩300题)
- 光伏发电站施工规范完整版2025年
- 煤矿防洪专项应急预案
- 2025年陕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英语 例析与指导 试卷示例题
- 汽轮机保护装置原理与应用考核试卷
- 2025年春季学期 形势与政策 第四讲 厚植绿色底色 建设美丽中国讲义
- 2025发展对象考试试题库及参考答案(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