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规范的历次建议.doc_第1页
改进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规范的历次建议.doc_第2页
改进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规范的历次建议.doc_第3页
改进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规范的历次建议.doc_第4页
改进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规范的历次建议.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改进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规范的历次建议特邀咨询委员 胡 魁一、 对修订1999年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的建议,2007年3月23日,专家建议第200714期,总638期; 1二、 建议修订1999年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2005年3月,专家建议第2005-8期,总488期; 3三、 论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与勘查阶段的关系,2002年5月,地质与勘探20023期,第64页; 4四、 G轴的含义亟待澄清,2001年12月,专家建议第2001-55期题目为对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与套改工作的一点建议,资源产业2002-1期发表题目为矿产资源储量新分类G轴含义辩识; 13五、 规范漫话,2007年5月6日稿; 17六、 对“关于确定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类型的指导意见”的修改意见,2006年12月稿 23七、 联合固国际储量资源分类框架以及对我国储量分类系统的改革建议 中国矿业l998年第7卷第2期 24八、 三维储量资源分类国际框架,1996年7月13日出版,中国地质1996年第7期总230期68页, 28一对修订1999年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的建议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以下简称1999分类标准)制订实施七年多了,由于套用了联合国国际储量/资源分类的三维分类框架,强化了矿产资源储量的经济含义,强化了可行性研究的作用,强化了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观念,同时统一了不同矿种之间的口径,功不可没。但是由于对地质可靠程度即G轴的理解出现分歧和处置不当,1999分类标准也存在重大缺陷,既与联合国三维分类框架出现分歧,又丢掉了我国原有分类分级的某些精华,引起执行中的一些混乱。笔者曾多次提出建议修订。欣闻修订1999分类标准已经列入国土资源部的议事日程,特对修订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修订1999分类标准的原则建议一、坚持在1999分类标准的基础上修订,坚持套用联合国国际储量/资源分类的三维分类框架的技术路线。联合国分类框架至少有5个优越性:一是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推荐成员国采用的标准,二是框架性,它特别强调的宗旨是创立共同理解便于国际对比的分类框架,兼容各国各种分类,因此获得成功,已有60多个国家采用了该框架;三是三维模式综合考虑了经济、可行性研究和地质研究程度三种因素;四是采用编码,简单明了;五是不断总结不断发展,2004年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已经制定了包括石油天然气和铀的新版本。因此我国在反复研究对比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分类的基础上,1999分类标准终于采用套用联合国分类框架的技术路线是正确的。再加上实施7年的实践,完全可以作为修订的基础,不要再去效仿别的国家的分类了。二、坚持国际惯例国内惯例兼顾,既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又保留国内惯例的精华。联合国分类框架的高明在于其框架性兼容性,套用联合国分类框架的同时,完全可以理直气壮的保留本国原有分类的精华,1999分类标准在这方面有缺陷。我国资源储量分类体系源于苏联,经过50年的总结修改完善,已经形成自己的特色,其严谨性适用性堪称世界一流。例如以分类(可利用、难利用及工业指标管理)体现经济性、以分级(A、B、C、D)体现地质可靠程度。衡量地质可靠程度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勘查阶段(勘探、详查、普查、预查),以矿区(井田、项目)为单元作整体上衡量,体现整体性与全面性。第二层次是资源储量级别( A、B、C、D),以块段为单元衡量,体现块段间的差别。各级别在进一步勘查、设计、开采活动中,分别有不同用途,逐步升级,并衍生出开拓、采准、备采等三级矿量,贯彻于勘查开采之全程,适用于企业和政府的各个方面。联系两个层次的是资源储量级别比例,有规范规定,十分严密。这些优良传统在修订中应予以充分发扬。三、坚持重点突出,侧重解决地质可靠程度即G轴的偏差,明确衡量地质可靠程度的两个层次,恢复依据块段地质可靠程度进行的资源储量分级。四、坚持资源储量分类标准与现行管理体制相适应,提升执行标准的可操作性。我国的管理体制,地质可靠程度由勘查单位和地矿管理部门把握,而可行性研究由设计院和建设管理部门把握,在当前和可预见的未来不会改变。因此,在勘查和资源储量评审阶段侧重确定分级,进行可行性研究之后再判断分类,避免互为前提的困惑。五、坚持分类标准的全程一贯性,适用于勘查、设计、开采活动的全程,和企业生产经营、政府统计决策等各方面。修订1999分类标准的具体建议一、明确地质可靠程度的分类层次,以矿区(井田、项目)为单元作整体上衡量,其编码标志是勘查阶段,1勘探及在建和生产矿山、2详查、3普查、4(?)预查,地质可靠程度依次降低。与联合国三维分类框架完全一致。二、同时重新建立以块段为衡量单元的分级层次,按勘查块段的地质可靠程度确定分级代号,其中A备采资源量;B探明的资源量;C控制的资源量;D推断的资源量;E预测的资源量。按块段划分资源储量级别是我国矿产勘查经验和资源储量分类的精华所在,应当予以保留。每个矿区(井田、项目)每个勘查阶段大都存在不同级别的块段,而且各级别的比例应当与其勘查阶段相对应。资源储量级别比例,由规范按照矿产地质勘查的地质认识规律和经济规律,作出规定,是衡量合理勘查程度的重要指标。三、矿产储量评审机构的评审结论,必须按项目(矿区、井田)确定勘查阶段,给予分类代号。其中1勘探;2详查;3普查;4预查;资源类别分别暂定为:勘探及在建和生产矿山331、详查332、普查333、预查334(?);同时按勘查块段的地质可靠程度确定分级代号A、B、C、D、E。块段的分级代号可以单独使用(如在块段标注时),也可以附在分类编码之后,如331B,331C,332C,333D等。四、严格勘查阶段用途管制和可行性研究资质管理。可行性研究、预可行研究必须由有资质的矿山设计单位出具报告,可行性研究(编码1)必须依据1类勘查阶段的资源储量报告,预可行研究(编码2)必须依据2类详查阶段的资源储量报告,可行性研究、预可行研究以项目(矿区、井田)为单位判断资源储量的经济类型:1经济的2潜在经济的,在设计开采范围之外,以及项目(矿区、井田)勘查阶段低于详查(不含)的,可行性研究程度为3,经济类型为3内蕴经济的。矿业权评估机构依据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意见和可行性研究方面的报告可以对确定项目(矿区、井田)的资源储量类别进行归类或升级。块段的资源储量级别可以附在分类编码之后,如111B,111C,122C,333D等。五、简化经济性分类,将边际经济的、次边际经济的合并为潜在经济的,与联合国分类框架完全一致。六、一般编码均指基础储量(B字省略),经可行性研究或设计计算出可采储量的在编码前加K,如K111B,它的含义是达到勘探阶段(或在建开采的)的,进行了可行性研究的,经济的,探明的块段的可采储量(扣除了开采损失)。没有加K的就是基础储量或资源量。七、在评审意见书、评估报告中,以及其他文件和应用场合,资源储量类别、级别的表示和称呼,一般只使用编码,不使用中文名称。其用意一是为简便起见,二是淡化中文名称,因为探明的、控制的、推定的、推断的等定性名称含义不够确切,在各分类系统间、以及翻译过程中多少有些杂乱。2007年3月16日完稿二建议修订1999年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以下简称1999分类)制订的初衷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与国际接轨,因此采用了套用联合国国际储量/资源分类框架的技术路线,采用联合国三维分类框架,综合考虑地质控制研究程度、经济可靠性和可行性研究程度三种因素,强化矿产资源储量的经济含义,强化可行性研究的作用,强化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观念,无疑是一种进步。但是由于对联合国三维分类框架中地质可靠程度即G轴的理解出现分歧和处置不当,1999分类也存在重大缺陷,既没有与联合国三维分类框架接轨,又丢掉了我国原有分类分级的某些精华,引起执行中的一些混乱。1999分类实施四年多了,问题逐步明朗,弥补缺陷的条件趋于成熟,建议着手组织修订。1999分类的主要缺陷1999分类的主要缺陷是对联合国三维分类框架中地质可靠程度即G轴的理解偏差,正如1999分类培训教材前言中说明的:“关于地质可靠程度划分的理解问题”,究竟“某一个特定阶段只能对应的产生某一个特定类别的储量”还是“某一个特定阶段可以产生不同类别的储量”,“在起草小组内部就存在不同认识,为了回避这个矛盾,”1999分类采取了 “把储量分类和勘探阶段分开的观点,避免把储量分类和勘探阶段直接联系起来”。因此背离了联合国三维分类框架G轴的本来含义,造成国内理解和运用的混乱。衡量地质可靠程度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以矿区(井田、项目)为单元作整体上衡量,体现项目(矿区、井田)的整体性与全面性。其标志是勘查阶段,1勘探、2详查、3普查、4预查,地质可靠程度依次降低。从这个层次看分类,某一个特定阶段只能对应的产生某一个特定类别,联合国三维分类框架属于这个层次,G轴编码的本来含义就是勘查阶段,这是十分明确的,更改了就不能接轨。第二层次分级,以块段为单元分别衡量,依块段地质可靠程度可以分出几个资源储量级别,以往我们用A、B、C、D、E依次降低,从这个层次看分级,某一个特定阶段可以产生不同的分级。块段资源储量级别的划分乃是我国矿产勘查经验和资源储量分类的精华所在,是一个矿区在任一勘查阶段大都存在不同地质可靠程度块段的标识,是合理勘查工作的一般情形,是矿产地质勘查受地质认识规律和经济规律支配的必然结果。它们在进一步勘查、设计、开采活动中大有用处。在勘查工作中,勘查阶段的递进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储量的依次升级;在设计阶段各级储量分别有不同作用;在开采阶段生产勘探储量在继续升级,并衍生出开拓、采准、备采等三级矿量。对地质可靠程度即G轴两个层次的混淆正是造成争论、缺陷、混乱的根源。本文建议第一层次叫分类,第二层次叫分级,严格加以区别。为什么联合国三维分类框架只设定第一层次?因为分类框架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的框架性,这是它成功的要诀。它制订的宗旨就是提供一个国际公认的对比框架,同时保留各国自己的特色。最终文本开宗明义地指出:“联合国分类框架的主要作用是使国家性名词能够保留并可互相对比。”就是说第二层次留给了各国的“国家性名词”。因此在套用联合国分类框架的时侯,完全不必丢掉自己国家的优良传统和特色。执行1999分类的主要问题地质可靠程度的两个层次问题某一个特定阶段只能对应的产生某一个特定类别和不同级别的资源储量的问题,在矿产勘查、资源储量评审、矿区设计、开采、可行性研究、矿业权评估的时候,在国际交流的时候,都是不能回避的。但是1999分类模糊了联合国分类编码属于第一层次的概念,又丢掉了第二层次我国同行熟悉而适用的B、C、D等资源储量级别,部分同行就用第一层次的111、122、333去代替它们,这就会引起混乱。请看有关方面处置这个问题的现状。这几年经部省两级国土资源部门评审、认定、备案的各阶段勘查报告,其资源储量大都是有几个类别的。例如新发现和查明的某大型多金属矿区详查报告,主矿体就估算和评审出122、333、334(?)等几个类别。此处的几个类别实质是几个级别。国土资源部规定从2005年1月1日开始执行的矿业权评估指南,下篇采矿权评估,第286页,评估参数的选取,评估利用的资源储量(基础储量各级资源量该级别资源量的可信度系数)。第346页,贴现现金流量法评估案例,大地煤矿保有资源储量表,在经济基础储量(111 b)项下,包括A、B、C级,还有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为D级。此处的类别、级别划分清楚,但A、B、C、D级在1999分类中没有,是借用了以往的概念。正在修订的国家标准煤矿工业矿井设计规范,附录C,矿井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资源储量分类及计算,以详查地质报告为基础的预可行性研究,矿井工业资源储量122b+2M22+333, 以勘探地质报告为基础的预可行性研究,矿井工业资源储量121b+122b+2M21+2M22+333, 以勘探地质报告为基础的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矿井工业资源储量111b+122b+2M11+2M22+333。此处是以分类编码代替分级的无奈办法。国土资源部办公厅1999113号文,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套改技术要求,套改表中列示的对应关系极其复杂,甚至出现分类标准上没有的编码,不得不进行二次归类。以工作程度是勘探阶段的为例,姑且把边际经济、次边际经济、暂难利用的4种情况放在一边,仅在经济的已开发基建、可利用和其他等3种情况项目中,就可以套改出(111、122)(121、122)(331、332、333)等3组6种(111、121、122、331、332、333)类别,都是勘探阶段产生这么多类别,外国人更不明白了。原来此处的类别也是以分类编码表示的级别。在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中,4.3矿产勘查各阶段要求一节中,要求是针对预查区、普查区、详查区、勘探区提出的,6.2矿产资源储量类型条件一节却变成普查地段、详查地段、勘探地段了,似乎属于以块段划分的第二层次,但是,以地段为单元如何进行可行性研究,如何评价其经济意义,如何定出三位数的编码呢?一本1999分类培训参考材料上介绍,在联合国分类框架亚太地区推广会议上,德国专家介绍了分类框架在菲律宾两个矿山的应用实例,其中IGUIG褐煤矿山在普查、详查、勘探三阶段,每个阶段都曾获得过确定的、推定的、推测的三类地质可靠程度的资源量;而在东部矿山,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其评价范围涉及了确定的和部分推定的地质可靠程度区域,估算的储量也涉及这两种可靠程度。显然普查、详查、勘探三阶段是第一层次的分类,确定的、推定的、推测的是第二层次的分级。修订1999分类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修订1999分类首先就要对地质可靠程度的两个层次正本清源。有色地调中心杨兵的文章认为,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有两种互补的资源储量分类,我国1999分类属政府标准一类,应另行制订一个商业分类标准,以指导商业性地质工作。否则我国的分类体系就是不完整的,也无法与国际接轨。本来1999分类套用的联合国三维分类并不是政府标准一类,而是“将满足在一个国家、公司或公共团体层次上应用、国际交流和全球调查的所有要求” 的灵活系统。但杨兵发现的1999分类不完整、不适应商业性地质工作的毛病,主要是丢掉了第二层次分级的缘故。笔者曾专门征询联合国国际储量/资源分类框架特别工作组组长、项目协调人迪特玛凯尔特教授的意见,笔者给他提供了一张中国很有代表性的勘探矿区储量计算平面图,上面有不同网度控制的因此具有不同地质可靠程度的B、C、D三级资源储量,假定它们经过可行性研究,全部进入设计开采的范围,评价为经济的,请迪特玛凯尔特教授按联合国国际储量/资源分类框架分类,教授明确答复全是111,为了区别各块段不同的地质可靠程度,可以分别称为111b、111c、111d。修订1999分类就要还三维编码的本来面貌,明确第三位数G轴地质可靠程度以勘查阶段为标志,1勘探、2详查、3普查、4预查,以矿区(井田、项目)为单元作整体上衡量,定位于第一层次,与联合国国际储量/资源分类框架完全一致,实现与国际接轨。同时制订第二层次分级标准,以块段为单元分别衡量,依块段地质可靠程度划分出几个资源储量级别,体现块段间的差别,以满足地质勘查、矿山设计、生产管理的要求,遏制层次间名词代用引起的混乱。第二层次作为我国的国家性名词,保持特色,立足于适用。需要强调的是,第一层次分类体系与我国传统分类体系之间的最大差别不在经济可靠性,而在可行性研究程度。三维编码中先确定第三位数勘查阶段,在此基础上进行可行性研究和经济评价,依次确定第二位、第一位数字。未经1、2级可行性研究,设计开采的边界不圈定,编码第一位数字经济可靠性也不确定,储量类别也不能确定。我国国情1、2两级可行性研究得由有资质的单位来做,其资质管理也不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严格说来在勘查报告提交、资源储量评审备案等国土资源管理权限以内的环节,储量类别是定不下来的。现在就遇到互为前提难以规范运转的问题。所以制订第二层次国家性名词,从两个层次管好地质可靠程度,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说来,不但是必须的,而且是首要的。是修订1999年分类的又一层意义。2005322三论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与勘查阶段的关系 我国现行的固体矿产储量分类标准,G轴的含义规定的含糊。致使全国性的矿产资源储量套改结果并没有真正和国际接轨。既然选择了完全与联合国框架相套用的道路,G轴的代码含义就只能按勘查阶段划分。本文介绍国际权威人士对勘查阶段的诠释。对改进我国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提出建议。一、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体系我国现行的固体矿产储量分类标准(GB/T17766-1999)属于联合国分类框架体系,按照有关培训教材的说法,就是“完全可以和联合国的分类框架相套用”。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技术参考资料世界上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主要有三大体系。第一种是三P体系,从1972年麦凯维框图,把查明资源分成证实储量(Proved)概略储量(Probable)可能储量(Possible)开始,美国的分类、澳大利亚的分类、采矿冶金协会(CMMI)的分类都属于三P体系,广泛用于市场经济国家。第二种是ABC体系,把储量分成ABC等级别,以苏俄、中国为代表,广泛用于计划经济国家。第三种是联合国分类框架体系。联合国分类框架是20世纪90年代的产物。它由德国提出,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列项。专题工作组由德国、奥地利、中国、俄罗斯、斯罗文尼亚、英国、美国各一名专家组成。联合国分类框架最终文本于1997年4月经联合国经济委员会批准,同年7月联合国经社理事会推荐在全世界范围内应用。现在已经在50多个国家成功推广。它不属于以上两个体系的任何一个,更不是把一个体系归并到另一个体系,而是建立在以上两个体系之上的对比框架。从它的制定过程、专题组组成和内容表述,都能看得出来。 联合国分类框架有三个显著的特点。第一就是框架性。它提供一个国际公认的对比框架,同时保留各国自己的特色,最终文本第一章第二段第一句话,开宗明义地指出:“联合国分类框架的主要作用是使国家性名词能够保留并可互相对比。”联合国分类框架专题组始终坚持这个原则,才能使这个包容世界的体系得以成功。第二是三维。框架综合考虑了地质控制研究程度、经济可靠性和可行性研究程度三种因素,全面周到,层次分明。第三是编码。用三位阿拉伯数字依E(经济)F(可行性)G(地质)顺序表示三维的等次,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我国现行的固体矿产储量分类标准全面体现了这三个特点,只是对框架性的掌握适度上有些偏颇。二、我国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轴含义模糊联合国分类框架体系的三维中,最重要最基础最根本的,还是地质控制研究程度,即第三位阿拉伯数字表示的G轴,因为没有地质基础,经济评价和可行性研究都无从谈起。然而,我国现行的固体矿产储量分类标准恰恰是对G轴的含义规定的含糊。笔者在矿产资源储量新分类G轴含义辩析一文中,已经对这一含糊的表现、产生背景和负面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之后,笔者又以一组储量计算模式图,对中外同行专家进行咨询调查。下面展示其中一张图的情况。图1 是一张铝土矿矿体的储量计算平面图,矿体成层状,倾角平缓。该区经过详细勘探(Detailed Exploration)。作了可行性研究(Feasibility Study),可行性研究和经济可靠性(Economic Viability)评价包括整个矿体,评价结果是经济的(Economic)。但是一个矿体内各个部位钻探的密度是不同的,因此地质可靠性也是不同的,分别标了不同的字母:l C 其地质可靠性可以满足可行性研究和矿山开采设计的要求。l B 其地质可靠性不但可以满足可行性研究和矿山开采设计的要求,而且因为钻网 比C密,可以起到验证C的作用。图1 l A 钻网比B更密,其地质可靠性不但可以满足可行性研究和矿山开采设计的要求,而且在采矿时也不必再作生产勘探了。而C、B在采矿时还要加密采样再作生产勘探的。l D 钻网稀,有推断的因素。在本例中由于它总量不大,在可行性研究和经济可靠性评价时,计入一半的量。对以上模式图及其说明征询到的各种判断列于表1。表1 对一个铝土矿体资源储量编码的各种判断模式图标识按ABC体系的传统判断按GB/T17766-1999判断按联合国框架判断笔者意见之一之二之三 AA111b111b121b111a111ABB111b111b121b111b111BCC122b111b122b111c111CDD 333122b122b333111D+331由表1 可见,国内专家对GB/T17766-1999的理解和执行至少有三种观点。其中持第一种观点的不在少数,他们坚持AB和1、C和2、D和3是一一对应的;持第三种观点的依照200166号文资源储量套改技术要求,按近期利用类作出判断;这两种观点与按联合国框架判断的结果都差别很大,与按联合国框架判断结果相近的第二种观点是按套改技术要求正在基建矿区类作出判断的,严格说来,矿业公司尚未基建正在融资还是不能套成此类的。为什么会出现种种互不相同又与联合国分类框架不接轨的观点?根源就是我国现行的固体矿产储量分类标准G轴含义模糊。笔者在矿产资源储量新分类G轴含义辩析一文中指出:“我国对地质可靠程度的划分,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以矿区(勘查区)为单元衡量,是勘查阶段,从勘探、到详查、到普查,到预查,依次降低。第二层次以块段为单元衡量,是储量级别,从A到B到C到D到E,,依次降低。联系两个层次的是合理勘查程度,包括各勘查阶段的各储量级别构成及其用途范围。”但是,在分类标准起草过程中,由于对于地质可靠程度划分的理解存在不同的认识,有的认为是储量级别,有的认为是勘查阶段,还有的认为储量级别就是勘查阶段。为了回避这个矛盾,采用了避免把储量分类和勘探阶段直接联系起来的办法.。于是,分类标准如何和国际接轨?是用哪个层次去接轨?就成为我们新的困惑。三、 与国际接轨的标的选择、实现路径和判断准则1999年分类标准要达到的目标就是与国际接轨,而不像以往修订标准仅仅是为了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改革开放以来这样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加入WTO以后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就更为迫切。如何实现与国际接轨?我们研究过澳大利亚,尝试过美国,最后决策者们选择了“完全与联合国框架相套用的道路” ,这一决定是英明的。新标准颁布实施以后开展了全国性的套改,大家都以为是与国际接轨。请看某省区的报导:“这次套改严格按照新颁发的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和国土资源部关于套改的技术要求及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将原来表内表外A、B、C、D、E的旧标准转换到新标准上来,按新的国家标准全部归类,实现了与国际惯例接轨。”套改结果将影响国家政策,一家科研机构在一份很重要的政策研究报告上写道:“2000年末重新审定后的储量结果表明,在与国际大致可比的条件下,我国的大部分的矿种储量大幅度减少,”可是,正如上节所述,我们的套改结果并没有真正和国际接轨。问题在哪里呢?现在发现的问题在G轴层次的错位。既然选择了完全与联合国框架相套用的道路,那么,地质可靠程度的划分,即G轴的代码含义,就只能和联合国框架一样按勘查阶段划分:1勘探,相当详细勘探,2详查,相当一般勘探,3普查,4预查,相当踏勘。因此,它只能是第一层次,即以矿区为单元来衡量。至于第二层次,即上节所述ABCDE等块段储量级别,可以保留在国家系统里。可惜1999年分类标准没有这样做,为了回避矛盾而采用了1探明的、2控制的、3推断的、4预测的等另一套名词。但是,共同接受的名词并不能消除彼此的分歧,“有的认为是储量级别,有的认为是勘查阶段,还有的认为储量级别就是勘查阶段”的局面,在对待新名词时分歧依旧。实现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与国际接轨有两个前提,一是要了解国际,一是要了解国内。国内的情况我们身在其中,但毛泽东有句名言,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因此也得认真研究一番。ABCD这些储量级别的概念在中国矿产勘查、储量管理、矿山设计、矿山地质以及采矿等领域的影响太深刻了,它是认识与开发矿产循序渐进的阶梯,它是地矿、设计、基建、开采相互连接的纽带,50年来不断的改进又培育了它与时俱进的品格,它应当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继续发挥作用。由此我们也更加理解联合国分类框架专题工作组反复强调的一种精神:在保留国家性名词的前提下制订对比框架,因为各国的国家性名词都有复杂的经济的、历史的、民族的、文化的渊源。保留国家性名词体现了联合国框架的灵活性,然而,国家性名词只能在国家系统内使用,联合国框架规定的名词术语有特定的含义,不能把国家性名词牵强附会在框架名词上,这又是联合国框架的原则性。灵活性与原则性相结合,就是是否与国际接轨的一条朴素的判别准则。联合国框架的G轴选定为勘查阶段,是不可随意改变的,这是原则性。我国的体系是严谨的,也是与之兼容的。除预查外,其他三个阶段的划分是由全国储委、计委、经委联合规定的,各阶段任务十分明确:普查在于发现矿产并提供详查基地;详查对普查发现的矿产地作出工业开发价值的评价;勘探对详查提供的具有工业价值矿床规模、质量及开采可行性作出结论。这些规定与联合国框架的G轴等次对应、用途吻合,套用没有困难。为什么要回避它、弱化它?勘查阶段与储量级别是密切联系的,其联系的桥梁是合理勘查程度,包括勘查范围、各勘查阶段各级储量的合理搭配,这是一个不断研究不断总结不断改进的主题。就在1999年标准制定过程中,也解决了这方面的一些问题。本文无意赘述孜孜不倦不断改革的经历,只想对有关的一个小问题谈点看法。有人说,我国的储量级别概念不确切,同是C级,有的是经勘探获得的,有的是经详查获得的。笔者不以为然。打个通俗的比方,处级干部在部机关是处长、在县政府是县长、在地质队是队长,没有什么概念不确切的。非要严格推敲,各级储量概念最确切的是在勘探阶段,其他阶段由于有不确定性,多少都有些类比的意思。这大概也是储委原来只审勘探报告、只编勘探规范的原因之一。四、 凯尔特先生对勘查阶段的诠释为了研究国际的情况,这里推荐凯尔特先生的一篇文章。凯尔特先生是德国联邦地学和自然资源研究院教授,联合国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框架特别工作组项目负责人。自始至终主持制定联合国分类框架工作。凯尔特先生有受聘于美国公司在巴西、南非等地十年矿产勘查的经验。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矿产地质勘查的运作有深刻体会,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矿产地质勘查工作也有所研究。他在这篇文章里举例对比说明了两种体制下三个勘查阶段的运作情况,最后归结到联合国分类框架。从而阐明了联合国分类框架广泛的包容性和框架性。凯尔特先生这篇文章写作于1995年,即将讨论联合国分类框架最终文本的前夜。当时,围绕分类框架的讨论已经进行了14个月。来自各个不同国家的专家讨论表明,各国的通行做法之间存在许多鲜为人知的明显差异。凯尔特先生指出:从矿化的发现直到矿床的开采是全球性的活动,不论是市场经济模式还是中央计划经济模式。从地质调查到矿床开发都要经过一些步骤,涉及地质调查和开发评价活动的通常组织方式,这些步骤在联合国分类框架中都规定的很明白:踏勘、普查、一般勘探、详细勘探、预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制定这些关联的术语,使国际交流有了一致的语言。凯尔特先生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与联合国分类框架有关的地质调查和开发评价程序。其英文原稿和中文译稿见/矿业管理。为了沟通各国的情况,他用图解来举例说明。他的模式图是许多国家常见的一种环状构造类型,地质特征非常简单。一个直径3公里的碳酸盐岩体,风化带深度200米,次生富集了磷和钛。这个构造是航空调查时发现的,在随后的地面检查中,少许露头采样发现了磷和钛的富集,这些踏勘工作是由政府进行的。在这个调查阶段(踏勘),深部的矿化情况是不清楚的。(见图2)踏勘阶段以后,Fig.2到Fig.4表示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情形。Fig.2普查阶段,对整个构造区域进行地质调查,然后是槽探和稀疏钻孔揭露。普查以后进行初步经济潜力评估,决定是否进行进一步的地质勘查。下一步Fig.3一般勘探,进行广泛系统的钻探。接着是预可行性研究(未来的技术经济评价)对未来开采的可能性进行经济技术评价,归结为经济储量和潜在经济资源量的计算(平衡表内表外总计)。接下来,仅对矿床的经济的部分进行详细勘探,加密钻探(Fig.4)。然后是可行性研究,准确的圈定矿体,并最终作出投资开采的决定。这样地质勘查和开发评价分阶段进行,是大多数矿产勘查的一般过程。上述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下勘查阶段程序图解,表示在图3 的Fig.5。这种交替性的程序同样也存在于市场经济体制下,但形式灵活多变。踏勘完成之后,许多国家都把地质调查、极少钻孔的普查结果公开发表。一旦信息变成公众的行动,公司之间将围绕构造的前景展开采矿权的竞争。采矿权本身具有价值,并且可以在公司之间进行转让交易。凯尔特先生凭他在外国公司十年的工作经验举了一个生动的实例。Fig.6普查阶段,A公司拥有二块租地,这个公司对开采磷矿感兴趣。B公司的兴趣在钛矿。而C公司是投资公司,没有采矿兴趣,但是可以交易租地。D是土地所有者,他的土地用于农业。Fig.7一般勘探阶段, C公司签订了钻探合同立即开展了正规的详细勘探。几个月花了十万美元,对于C公司这算不了什么,因为对采矿不感兴趣,事后也没有做预可行性研究。C公司掌握着详细的资源图件保持着有利的价位,在详细勘探层次把持这块地好多年。B公司在检查钛的市场可能性,A公司进行一般勘探,D农民,不允许任何地质工作者进入他的地块。在下一步Fig.8详细勘探阶段,A进行预可行性研究和详细勘探,随后是可行性研究。B公司完成一般勘探的结果是钛没有经济意义,于是B加入A的磷矿作了一个小股东。A又以适当的价钱从C公司转让到矿权。最后A争取了好多年才从所有者D获得了租地。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司之间利益的竞争往往是勘查活动决定性的因素。但竞争优选的过程和结果,仍然是地质调查和开发评价交替性进行的程序。联合国分类框架能够通融一切可行的不同过程。图3的Fig.9是联合国分类框架的评价阶段图表。箭头指示地质调查从踏勘到详细勘探的程序,和与之交替进行的采矿评估活动,这个系统能够包容上述各种过程。以上是凯尔特教授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笔者有三点评述:其一,凯尔特教授的文章文图并茂。9幅插图生动地说明了两种经济体制下地质调查和开发评价活动的组织方式和运作过程。可见,外国人对我们这一套勘查阶段划分,以及各阶段储量级别的搭配,也是了解的,对如何把我们这套分类系统融入联合国框架是心中有数的。其二,请特别注意图3 Fig.5左起第1列,4个勘查阶段下边的括号里,都标注了各自包含的储量级别,清楚显示了地质研究程度的两个层次。对照图3 Fig.9左起第1列可以确切表明,联合国分类框架中,地质研究程度是放在勘查阶段这个层次上的。其三,对比两种经济体制下地质勘查阶段的运行状况,中央计划经济体制更为规矩呆板,市场经济体制更为灵活多变。有人推测联合国分类框架G轴的设计主要取材于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笔者有同感。两种体制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是可以相互学习借鉴的。五、对我国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改进意见如何解决我国固体矿产储量分类标准G轴含义摸糊的问题,笔者在矿产资源储量新分类G轴含义辩析一文中,按逻辑归纳方法指出三种途径。第一种,G轴分类编码以勘查阶段为根据;第二种,G轴分类编码以块段级别为根据;第三种,G轴分类编码的根据既是勘查阶段,也是块段级别,一个勘查阶段对应一个级别。第三种是能否确立的问题,笔者认为是不大可能的。第一、二种是权衡选择的问题。第二种G轴以块段级别为根据,适应了业内人士熟练掌握储量级别条件与用途的习惯,却失去了与联合国分类框架相套用的宗旨,只取了以阿拉伯数码代替ABC的形式,只能在本国使用。与国际对比还得按联合国分类框架另行确定G轴编码。国内国际使用两套同名异意的编码,何其苦呢。第一种G轴以勘查阶段为根据编码,实现了与联合国分类框架相套用的目标。同时在国家系统内保留ABCDE等资源/储量级别,作为块段地质可靠性的标识。前者与国际接轨,后者与历史和国情接轨;前者适用于国际对比和社会各界,后者适用于地质采矿技术界;相辅相成,是为最佳选择。为了彻底澄清G轴含义作出确切正式的解释,以及发现和解决分类标准的其他问题,应当进一步组织一些调查研究。例如50 多个国家推广联合国分类和套改的情况,我们并没有好好研究,大部分文件都没有翻译阅读。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每年开一次会跟踪联合国分类框架推广运用情况,2001年11月在日内瓦召开的会议上,已经编写出供非专业人员使用联合国分类框架的Key,我国没有派人参加这次会议,也没有好好研究会议文件。我国1999年标准实施以来资源储量评估、套改实践中基层的经验教训疑问,也有待深入收集研讨。深入调研之后,认识将必然提高,决策将更加科学。而在此之前就大规模地修改规范,废除ABCD,难免带有盲目性。参考文献(1)DKelter Procedures of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s and Mining Assessments in Relation to the UN Framework Classification WORKSHOP on Reassessment of Coal and Mineral Deposits under Market Economy Conditions 1995(2)胡魁 三维储量/资源分类国际框架 中国地质1996(7);6-8(3)胡魁 联合国国际储量资源分类框架以及对我国储量分类系统的改革建议 中国矿业1998(2):12-14(4)胡魁 矿产资源储量新分类G轴含义辩析 资源产业2002(1);37-39四G轴的含义亟待澄清学习新资源/储量分类的体会与疑问一、新分类的最大成就是与国际接轨 1二、对地质可靠程度的理解不能含糊 2三、衡量地质可靠程度有两个层次 3四、块段储量级别的划分具有重大实用价值 4五、和国际接轨的G轴只能按勘查阶段划分 5六、G轴层次错位是套改存在问题的根源 6七、如何正确判定勘查阶段及其范围 7八、地质可靠程度G轴的含义亟待澄清 8九、归纳 8这几年矿产资源储量管理改革进展很快,其标志之一就是颁布实施了新的分类标准,即GB/T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以下简称新分类),并按照新分类开展了全国的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套改。在评估师培训期间系统地学习了新分类有关文件。本文谈谈体会和疑问,与同行们探讨。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一、 新分类的最大成就是与国际接轨 新分类是在联合国国际资源/储量分类框架(简称联合国框架)的基础上制定的, “完全可以和联合国国际资源储量分类框架相套用” 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技术参考资料,前言,P.5。 因此实行新分类的意义最主要的就在于与国际接轨,这也正是联合国框架制定的初衷。联合国框架是三维分类,我国新分类也完全套用了三维,三维即经济轴、可行性轴和地质可靠程度轴。与原来的分类分级相比较,经济意义更加鲜明了,但不能说原来的分类分级没有经济含义,因为表内表外的划分、工业指标的厘定都有严密的经济内容。真正强化了的是可行性研究,这将有利于经济可靠性评价工作的落实。同时,在储量分类中引入可行性轴,对我国传统的地勘体制和老牌地质队的传统做法也是一个不小的冲击。而地质可靠程度不论新老分类都是最基础的、最重要的、最根本的分类根据.联合国分类框架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的框架性。联合国分类特别工作组始终坚持这个原则,旨在制定一个国际公认的对比框架,同时保留各国自己的特色,这正是他们成功的秘诀。因此能得到联合国各地区委员会的支持,和在50多个国家推广。这个特征对我国资源/储量分类的意义在于:在接受联合国分类框架的时侯,不必顾忌同时保留自己的特色。二、 对地质可靠程度的理解不能含糊 在评审中心编写的培训教材中说明:对于地质可靠程度划分的理解,“在起草过程中,包括起草小组内部也存在不同的认识,” “一种认识是认为联合国分类框架的横坐标代表地质可靠程度的不同类别,同时也表示地质工作程度的不同阶段。国外的矿产勘查工作,某一个特定的阶段只能对应的产生某一个特定类别的储量。”“另一种认识是联合国所列的横坐标详细勘探,普通勘探,踏勘恰恰和中国通用的矿产勘查的不同阶段吻合,而中国通用的矿产勘查阶段中某一个特定的阶段可以产生不同类别的储量。” “为了回避这个矛盾,基本上采用了把储量分类和勘探阶段分开的观点,避免把储量分类和勘探阶段直接联系起来.。” 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技术参考资料,前言,P.6问题的严重性在于这个矛盾不能回避。因为新分类的目标和最大成就就是和国际接轨。联合国框架对地质可靠程度轴的标码明明是按四个勘查阶段划分的,也不难与我国对应。可我们偏偏把储量分类和勘探阶段分开,这就很难理解到底如何接轨,是用哪个层次去接轨。三、衡量地质可靠程度有两个层次我国对地质可靠程度的划分,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以矿区(勘查区)为单元衡量,是勘查阶段,从勘探、到详查、到普查,到预查,依次降低。第二层次以块段为单元衡量,是储量级别,从A到B到C到D到E,,依次降低。联系两个层次的是合理勘查程度,包括各勘查阶段的各储量级别构成及其用途范围,如对大部分金属非金属矿床,勘探阶段主要求取B+C级储量,作为矿山设计开采的依据,其中B 级储量须占一定比例,并放在首采地段,B 级储量有验证勘探网度的作用,有时在B 级储量中还要加密、打坑道求点A级储量,还有D级作为后期建设和远景规划之用。详查阶段主要求取C+ D级,作为布置勘探工作的依据。普查阶段求取D+E级。依此类推。两个层次的四个阶段、五个级别不但标识出对象当前的地质可靠程度,而且规定了对象在后续工作中的角色用途。这样一种结构严谨的地质可靠程度划分体系,是长期勘查实践、包括生产勘探实践中丰富经验的总结,是我国储量管理精华之所在,比某些外国的储量分类要成熟得多。在接受联合国分类框架的同时,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把我国储量分类的特色保留在自己的国家系统中。四、 块段储量级别的划分具有重大实用价值对地质可靠程度划分的第二层次,以块段为单元衡量的ABCDE等资源储量级别,是一个矿区在任一勘查阶段大都存在不同地质可靠程度块段的标识,它们是合理勘查工作的一般结果,它们在进一步勘查、设计、开采活动中大有用处。众所周知,以最少的工作量取得最大的地质成果是矿产地质勘查工作的一般原则,不论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本着向国家负责的精神,还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为了追求最大经济效益,都需要遵守这个原则。遵守这个原则,勘查地质师主观上就不会把一个矿区一股气打成一种网度一种地质可靠程度的一种储量级别,而总是”由稀到密、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用高级别带动低级别去认识整体的地质规律,否则就浪费资金,就是把应该将来花的钱提前来花。退一万步讲,即使勘查地质师主观上故意违背原则,客观上也不一定做得到,例如煤矿,几层煤稳定性不同,你用同一个网度打下去, 地质可靠程度和储量级别还是不一样。 培训教材提到的那一种认识;“国外的矿产勘查工作,某一个特定的阶段只能对应的产生某一个特定类别的储量。”假如这里的类别相当我国的储量级别,笔者以为不大可能。我们看到外国的储量计算图,不同部位的工程网度差别也不小。加拿大采矿冶金协会编写的金矿床评价指南第7页,在描述“确定矿床界限”次级阶段时十分明白地说:“在本阶段结束时,矿床可以部分划分为证实的,部分被划分为推定的” p.7 :”At the end of this stage, mineralization should be classified partly as Measured and partly as Indicated.”。再说,只把高级储量地段算勘探,可行性研究和相应的经济评价就没法作。块段储量级别的用途:在勘查工作中,勘查阶段的递进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储量的依次升级;在设计阶段各级储量分别有不同作用;在开采阶段生产勘探储量在继续升级,并衍生出开拓、采准、备采等三级矿量。既然作用很大又被我国地质界采矿界所熟悉的东西,就不能轻易丢弃。五、和国际接轨的G轴只能按勘查阶段划分既然新分类选择了与国际接轨、完全与联合国框架相套用的道路,那么,地质可靠程度的划分,即G轴的代码含义,就只能和联合国框架一样按勘查阶段划分:1勘探,相当详细勘探,2详查,相当一般勘探,3普查,4预查,相当踏勘。因此,它只能是第一层次,即以矿区为单元来衡量。至于第二层次,即上节所述ABCDE等块段级别,应当明确保留在国家系统里。遗憾的是新分类采取了回避矛盾的做法。新分类第2.2节规定了矿产勘查阶段的划分,但没有与分类和编码联系。回避了和联合国分类直接接轨。第2.3节又规定了地质可靠程度分为预测的、推断的、控制的、探明的,接着在第3章规定其为分类和编码的根据.。同时在2.3节里又说明它们分别相当预查的结果、普查、详查、勘探的精度。似乎是与联合国分类间接接轨。这种做法大概就是为了“避免把储量分类和勘探阶段直接联系起来”。但是,这样绕圈子的后果是执行新分类时的歧解。六、G轴层次错位是套改存在问题的根源应用新分类的第一项全国性工作是储量套改,新分类的优点与问题在储量套改中接受检验。套改中发现的问题和困扰主要来自G轴含义的模糊和层次错位。一是套改首先从储量级别、即第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