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生物电》PPT课件.ppt_第1页
《神经系统生物电》PPT课件.ppt_第2页
《神经系统生物电》PPT课件.ppt_第3页
《神经系统生物电》PPT课件.ppt_第4页
《神经系统生物电》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 神经系统,第二节 神经的兴奋与传导,一、兴奋性 兴奋:活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的反应。 细胞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 兴奋性: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细胞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二、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 1 刺激强度 2 刺激持续时间 3 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阈刺激,阈值:刺激持续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 固定时,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 小刺激强度。 阈 刺 激:强度等于阈值的刺激。 阈下刺激:强度小于阈值的刺激。 阈上刺激:强度大于阈值的刺激。,兴奋性的衡量指标:阈值,兴奋性1/阈值 例: 指 标 A肌肉 B肌肉 阈 值 0.7V 1.2V 兴奋性 较大 较小,三、组织兴奋及其恢复过程 中兴奋性的变化,分 期 兴奋性 反 应 绝对不应期 零 对任何刺激不起反应 相对不应期 低于正常 对阈上刺激起反应 超 常 期 稍高于正常 对阈下刺激可起反应 低 常 期 稍低于正常 对阈上刺激起反应,四、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及其产生机制 (一)生物电现象的观察,(二)细胞的静息电位,静息电位RP: 细胞未受刺激时 膜两侧的电位差。,(三)细胞的动作电位,动作电位AP: 细胞受刺激时, 细胞膜在静息电 位基础上发生的 一次迅速而短暂 的可扩布性电位。,膜电位状态,极 化 静息电位存在时膜两侧保持的内负外正 的状态。 去极化 静息电位减小甚至消失的过程。 反极化 膜内电位由零变为正值的过程。 超射值 膜内电位由零到反极化顶点的数值。 复极化 去极化、反极化后恢复到极化的过程。 超极化 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A P 的 波 形,AP的特点:“全或无”现象 AP的意义:兴奋的标志 兴奋性的变化P56,(四)生物电现象的产生机制P52,1/膜内外离子的不同分布 细胞外:Na+ Cl- 细胞内:K+ 大分子有机物- 2/膜在不同状态下对离子的选择性通透,膜对K+有较大通透性 对Na+,Cl-通透性差 对有机负离子不易通透,膜外正膜内负,K+外流,1. 在静息状态下,细胞内K+浓度高于细胞外,安静时膜对K+的通透性较大,故K+外流聚于膜外,带负电的蛋白不能外流而滞于膜内, 使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 2. 当促使K+外流的K+浓度势能差同阻碍K+外流的电势能差( K+外流导致的外正内负)相等时, K+跨膜净移动量为零,故RP相当于EkK+平衡电位。,RP产生机制 锋电位和钠平衡电位,AP机制1:,上升支: 细胞受刺激达到一定程度时,膜上的钠通道开放, 因膜外钠浓度高于膜内且受膜内负电的吸引,故钠内流引起上升支直至内移的钠在膜内形成的正电位足以阻止钠的净移入时为止。(ENa)。,AP机制2:,下降支:钠通道关闭,钾通道开放,钾外流引起。随后钠泵工作,泵出钠、泵入钾,恢复膜两侧原浓度差。,内,(五)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变化,动作电位的时相 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五、动作电位引起及其在同一细 胞的传导,(一)阈电位和锋电位的引起,阈电位:膜内负电位去极化到能引起动 作电位的临界值。,(二)局部兴奋及其特性,局部兴奋:细胞受刺激时膜电位的轻微 去极化。 阈下刺激引起膜上少量钠通道开放,膜部分 去极化,但尚达不到阈电位水平 特性: 1 随阈下刺激增大而增大 2 电紧张性扩布 3 总和现象(时间性、空间性),局部反应与AP的区别,局部反应 动作电位 阈下刺激引起 阈(上)刺激引起 钠通道少量开放 钠通道大量开放 反应等级性 “全或无” 有总和效应 无 衰减性传播 非衰减性传播,(三)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传导: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播的过程。 局部电流:已兴奋处和未兴奋处因电位 差而引起的电荷移动。 神经传导的基本特征P57,+,-,有髓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方式是跳跃式传导,(四)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传导速度 单相动作电位和双相动作电位,第三节 神经元间的功能联系及活动,一、突触synapse,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突触小体 突触囊泡 递质/受体/酶,突触的传递过程P62 电-化学-电的传递,轴突-轴突型,轴突-胞体型,轴突-树突型,突触的分类,二、突触后电位,三、兴奋由神经向肌肉的传递,神经肌肉接头 neuromuscular junction,(一)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P64-66: AP传到轴突末梢 钙通道开放 钙内流 ACh释放、扩散 ACh与终板膜受体结合 通道开放 钠内流为主 引起终板电位 扩布使邻近肌膜去极化达阈电位 引发AP,图3-15,递质分解,四、骨骼肌的微细结构 (一)肌原纤维和肌小节,肌原纤维 肌小节: 1/2明带 暗带 1/2明带,肌丝排列,(二)肌管系统,纵管及横管 三联管,横 纵管 管,L,T,肌管的作用,横 管:传AP至肌细胞深部 纵 管:贮存、释放、聚积钙 三联管:兴奋- 收缩耦联部位,五、骨骼肌的收缩机制和 兴奋-收缩耦联 (一)肌丝的分子组成和 横桥运动,肌 丝,粗肌丝:,由肌球蛋白组成,细肌丝:,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质组成,横桥特性:,1 与肌球蛋白结合,扭动、 解离、复位、再结合. 2 有ATP酶活性,横桥特性:,1 与肌纤蛋白结合,扭动、 解离、复位、再结合. 2 有ATP酶活性,Ca2+,(二)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概念:将电兴奋和肌丝滑行联系起来的过程。 过程: 1 电兴奋通过横管传到肌纤维深部 2 三联管传递信息 3 肌浆网对钙的释放和再聚积,肌丝滑行过程,肌膜AP 横管 三联管 终池释放钙 肌浆钙增多 钙与肌钙蛋白结合而变构 原肌球蛋白变构、解抑 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 分解ATP 横桥内扭、解离、复位 再结合 将细肌丝拖向M线 肌小节缩短(收缩) 钙泵将钙泵入终池 肌浆钙减少 肌钙蛋白脱下 而变构 原肌球蛋白变构并重建阻抑 细肌丝滑回 原位(舒张)。,六、递质和受体,(一)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 1、神经递质的概念neurotransmitter 2、递质的分类 3、递质调质共存:相互配合制约使神经调节更加精确。,(二)受体,受体receptor 激动剂agonist 颉颃剂antagonist 受体特性:特异性;可逆性;饱和性,配体ligand,受体的类型,与离子通道偶联的受体 化学门控通道 电压门控通道 与G蛋白偶联的受体 第一信使与受体结合 G蛋白被激活 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