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Ⅲ中国思想文化史考点解析与典型史实分析.ppt_第1页
高中历史必修Ⅲ中国思想文化史考点解析与典型史实分析.ppt_第2页
高中历史必修Ⅲ中国思想文化史考点解析与典型史实分析.ppt_第3页
高中历史必修Ⅲ中国思想文化史考点解析与典型史实分析.ppt_第4页
高中历史必修Ⅲ中国思想文化史考点解析与典型史实分析.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 中国思想文化史 考点解析与典型史实分析,一、高考考点及五年考查回顾,12%,8%,17%,12.5%,11.8%,6.1%,18%,中国文化史考查分布,0,现代史,31,3,6,6,3,13,近代史,40,16,3,3,15,3,古代史,分值,0,现代史,1,22,近代史,2,21,21,古代史,非 选 择 题,0,现代史,6,7,6、9,7、8,5,近代史,6,2、12,3,5,3,1,古代史,选 择 题,累计,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中国古代思想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科技文艺史第三单元,1、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 (2)汉代儒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学”;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3)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4)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必修三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考点,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汉字与书画 汉字与书法艺术;中国画的起源和演变;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 (3)文学成就 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的成就;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戏曲艺术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中国古代思想史高考非选择题回顾,2011年21题(12分) “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顾炎武因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顾炎武日知录廉耻 材料二 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 顾炎武亭林文集华阴王氏宗祠记 材料三 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不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请回答: (1)顾炎武以拯救时代为己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该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2分) (2)顾炎武以社会教化做为拯救时代的重要途径。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天下昌明的社会表象,并概括社会教化的功能。(5分) (3)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三,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3分) (4)在中国历史上,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响着时人及后世?(2分),21.答案要点;(12) (1)政治背景:官僚腐败;政治暴虐(或朝政混乱)。 (2)表象:风俗。 功能:提高士人修养;净化社会风气;安定政治秩序;确立伦理道德。 (3)取舍:取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 理由:孔孟之道为儒学之根本。 (4)学风:经世致用(或崇实质用)。 时代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古代思想史高考选择题回顾,2010年 5“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A朱熹 B李贽 C陆九渊 D黄宗羲,2009年 3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2008年 12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 A.重视道德的意义 B.肯定人的价值 C.强调知识的作用 D.推崇君主权威,古代中国科技文艺史高考非选择题回顾,2008年 21.(10分) 法国历史学家雅克 勒高夫在新史学中称:“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 材料二 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戈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30,材料三 金阊(今苏州城西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 材料四 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瓦子”又名“瓦肆”,它指的是什么?(2分) (2)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3分) (3)材料二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3分) (4)在新史学理念的影响下,商人、戏曲及民间生活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这表明史学研究出现了怎样的变化?(2分),21答案要点:(共10分) (1)娱乐演艺场所。 (2)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 (3)京剧;休闲娱乐功能,社会教化功能。 (4)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宽。,2008年 2“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杜甫的这句诗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这位书法家是 A.王羲之 B.张旭 C.颜真卿 D.柳公权,中国古代科技艺术史高考选择题回顾,2011年 3.据与公肃甥书记载:“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并是写本。”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 A 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 B .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 C .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 D .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2012年 1.“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 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 A.诗经 B.楚辞 C.汉赋 D.唐诗,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 考点浏览,三个专题 (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五单元 (4)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六单元 (5)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第七单元,一、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师夷长技”的主张 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维新思想 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3)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二、20世纪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2)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在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革命等方面的重要论著及其主张;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论著及其主张;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3)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指导意义。 三、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两弹一星”;载人航天;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中国近现代思想科技文化史高考非选择题回顾,2012年22题 (13 分) 史家有时会修正自己对历史的认识。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即为一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二十多年前草写中国政治思想史 的时候,我所看见康氏的著作不过是现在所看见中的一小半。 他的思想,我既不能有全面的认识,也不曾作深入的剖析。 因此我的论断不免有舛误的地方。例如我说:“康氏以立宪为保皇之手段,故其所号召者为假民权。托孔子以为变法之口实,故其所号召者为假维新。多看他的著作,细研他的思想之后,我发现这个论断几乎与真相恰相反背。现在我认为这两句话可以改为“康氏以保皇为立宪 之手段,其所号召者为渐进之真民主。谓孔子为改制之圣人,其所企求者实为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我现在的看法可以说是遵行“过则勿惮改”的古训。 萧公权问学谏往录,材料二 萧公权于 1940 年写作中国政治思想史时,亦不免认为康有为反对革命。 直到后来看到大批有关康氏的原始材料,才摆脱(某种)史观的阴影,对康氏有新的认识,所谓“假民权”、“假维新”,原来都是真的。 汪荣祖康有为论 材料三 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这件事也许有某种意义: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的内涵。 (4 分)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以“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进行论证。 (9 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 字左右),22. 答案要点:(13 分) (1)内涵:抨击专制皇权;提倡君主立宪制度;宣传近代西方学说;政治制度变革和思想启蒙的双重目的。 (2)略,中国近现代思想科技文化史高考选择题回顾,2011年 5.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田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 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2010年 7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 A魏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孙中山 8“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 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 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 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2009年 6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这一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大众传媒的变迁 C思想领域的变化 D民主政治的发展 9根据毛泽东同志的论述,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终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阶段 B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新民主主义革命禁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新民主主义革命为社会主义创造前提,2008年 7如果看到右侧漫画,下列人物中最为愤慨的可能是 A.魏源 B.林则徐 C洪仁玕 D.严复,二、重要问题及复习建议,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思想史与历史的统一 思想史不仅仅是历史的一个领域,也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思想史实际与历史融合在一起,统一于历史学的方法论中,而关注的重点在于精神方面。 物质、制度与观念,都与思想史不可截然切割。,考察思想史的四个层次:,(4)精英思想 (3)思想的基本趋势(动态) (2)“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静态) (1)观念以外的背景与环境,中国古代思想史 复习的主要问题,中国思想史上的四次突破 春秋战国之际 从“礼崩乐坏”到“道为天下裂” 汉晋之际 个体自由与群体秩序 唐宋之际 回向三代与同治天下 明清之际 士商互动与觉民行道,一、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儒家思想的发展源流,春秋战国儒家思想体系形成并成为显学,西汉由纯儒到“汉儒”,取得独尊地位,两宋、明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明、清之际“异端”思想与经世致用,儒学始终坚持的宗旨: 内圣外王建立一个合理的人间秩序,孔子时期即形成了儒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仁”内圣 “礼”、“乐”外王,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入世、有为积极的人生观与社会观,二、对儒学渐至湮灭一面的认识,汉武帝:从“无为”到“有为” 独尊儒术,宋儒得君行道 明儒觉民行道,顾炎武经世致用,康梁维新思想,1、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得君行道的模式,格物致知:即物而穷其理、求理于事物,朱熹:“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则君臣之大,以至事物之微,莫不知其所以然,与所其当然,而无纤芥之疑、善则从之,恶则去之,而无毫发之累。”,三、关于宋明理学的基本问题再认识,2、王阳明心学的“致良知”、“知行合一”,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良知“天下可得而治”、“救斯民之陷溺”,王阳明:“使天下之人皆知自致其良知、以相安相养、去其自私自利之弊,一洗谗妒胜忿之习,以济于大同。”,“觉民行道”的模式,3、宋、明理学的区别与政治生态的关系,程朱理学:格物致知得君行道 (向外) 两宋:赵宋的“文治”取向 士大夫与皇权“同治天下” 士是文化主体,也有高度的政治主体意识,朱熹:(王安石)新法之行,诸公实共谋之,盖那时也是合变时节。,明太祖对茹太素说:“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明初笔记:“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别,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王阳明心学:致良知、知行合一 觉民行道 (向内) 明朝: 1、专制政治达顶峰,皇权对士大夫抱有很深的敌意,凌辱与诛戮士大夫。 廷杖 2、士商互动,民间社会空前跃动,正德元年(1506年),王阳明上乞宥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去衣廷杖”,“既绝复苏”,贬为贵州龙场驿丞。1508年,王阳明在龙场中夜大悟,阳明学形成。,中国近代思想史 复习的主要问题,一、中国近代史两个基本问题与走向,1、反帝反封建革命,2、争取近代代(或早期现代化),二、复习范式的问题,单一的事件结构 向阶段结构和年代结构转变,事件结构:通过学习具体的历史事件来把握整体的历史内容,阶段结构:通过理解某一历史阶段的主要特征来把握整体的历史内容,年代结构:通过理解若干年间(如每十年)的历史特征来把握整体的历史内容,事件结构:考点的呈现方式,(1)“师夷长技”的主张 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维新思想 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3)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纵向串点成线,19世纪40年代 从经世致用到师夷长技以制夷,19世纪60年代从师夷到“中体西用”,19世纪70年代从“自强”到“求富”,19世纪90年代从器物到制度,20世纪初从君主立宪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