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学知识点.docx_第1页
学校管理学知识点.docx_第2页
学校管理学知识点.docx_第3页
学校管理学知识点.docx_第4页
学校管理学知识点.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校管理学知识点第一讲的基本内容一、基本观点(一)管理的实质1、管理的起源和功能:管理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分工和协作要求,管理的功能表现在对活动的组织协调。2、管理的实质:管理的实质就是“用人以治事”。(二)学校管理的特性1、作为一种特殊的管理系统“学校”的特性2、学校管理系统中“人”的特性:3、学校管理系统中“事”的特性4、“学校管理”的主要特征教育性 多维性 创造性二、基本概念1、管理:就是“用人以治事”通过一个人或更多的人去指挥、协调他人或群体的活动,以更高的效率和质量追求实现组织或工作的目标。2、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地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第二讲的基本内容一、基本观点1、校长的角色特征体现在其指导性、育人性、复杂性、示范性等方面,校长在管理实践中要追求“行政权力”、“素质能力”和“人格魅力”的“三力互补效应”。2、学校的管理群体要从专业结构、职能结构、个性结构和年龄结构等方面进行结构优化。3、学校要实行权责分明的“科层制”管理。4、管理是一种有着明确目标追求、先有蓝图后有行动的社会实践活动;管理目标,既是学校管理的起点,也是学校管理的归宿。5、在学校管理中,要充分发挥管理目标的引导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控制功能和评价功能。6、学校管理机制的内容结构,通常包括运行机制、动力机制、制约机制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7、在学校管理机制中,运行机制、动力机制与制约机制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为:运行机制需要动力机制、制约机制的支撑,动力机制和制约机制必然依附并服务于运行机制。二、基本概念1、角色:原指戏剧演员在舞台上所扮演的人物形象。社会学所说的“社会角色”,是指于人们特定的社会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这种地位的期待或要求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2、校长:校长是一所学校的最高行政负责人,是学校的法人代表,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或其他办学机构的管理部门任命的;校长对外代表学校,对内主持校务。3、学校组织机构:是指按照学校办学目标的要求,将学校的职务、岗位、人员进行科学组合,形成结构合理、责权清楚的协作系统。4、学校管理机制:是指学校管理系统中各个环节、各种要素在运动中相互联系、分工合作、协调耦合,从而形成特定功能并高效实现学校管理目标的运行轨迹和活动方式。第三讲 “学校特色及校园文化”基本观点讲解一、学校为什么要创建自身的办学特色(一)是时代的召唤。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社会变革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任务和挑战。(人才的多层次、多规格)学校要重新审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战略。(二)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体制改革,产生了多种办学体制,多种办学模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学校要生存和发展就要办出自己的特色。特色决定着学校的身价和地位,是学校的生命线。(三)是办学规律的体现。所属类型不同,教育对象不同,办学目标不同,管理模式不同,决定着学校不同的办学实践方式。“千校一面”是违背自然法则的;形成特色,是自我优化的必然选择。二、学校特色的基本特征1、独特性和普遍性的统一。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个性的优化丰富着共性。2、独特性和优质性的统一。“特色”必须具有优质性;“优质性”的标志是科学的,先进的,成功的。3、独特性和稳定性的统一。“特色”是独特性经过持续发展而淀积形成的。三、创建学校特色的内部条件1、要有一位“管有特色”的校长(校长的个性特征);2、要有一支“教有特色”的教师队伍(教师的群体特征);3、要有一种有利于特色形成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的文化特征);4、要有一套保障特色建设的设施设备(办学条件的硬件特征)。四、学校创建特色的基本模式(一)目标优化模式。遵照教育方针基本精神,依据当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本校的育人目标,达到优化全局、形成学校特色的目的。(二)内容优化模式。抓住教育内容的某一方面作为“突破口”,对学校实行整体优化,形成鲜明的特色。(三)方法优化模式。教育思想方面的特色。教育思想是一种观念上的、高层次的、带有指导性的方法。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涌现了不少促进个性发展的、有特色的教育思想,如“成功教育”、“愉快教育”、“情知教育”、“美乐教育”等。教研教改方面的特色。教研教改本身包含着对方法的实验研究和改革创新,可以分为“整体启动”和“单项启动”不同类型。如“整体改革试验特色”、“反刍教学法”、“四分(分程度、级,分学习组,分学课与习课,分读、做、改、比四步骤)”等。(四)管理优化模式。从组织管理方面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如“学校国有,校长承办,经费自筹,办学自主”,“国有民办”,“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五、学校特色与校园文化的关系(一)“校园文化”的构成包含“物质形态”、“精神形态”和“制度形态”等三个范畴,区分为“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制度形态校规:规章制度,道德准则,管理体系精神形态校魂: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判断体系物质形态校貌:生态环境,师生形象,校舍构筑(二)学校特色就是校园主流文化的现实载体学校特色就是对校园主流文化某些方面(目标,内容,方法,管理)的凸现或强化。将学校的制度、精神、物质等文化形态特征体现在办学的目标追求之中(目标优化模式),通过强化某个方面的教育内容或选择优化某些方法,表现学校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判断体系、行为准则等方面的特征(内容优化模式,方法优化模式),将校规、校魂、校貌的精神特质体现在学校的管理模式之中(管理优化模式),以达至优化师生员工的人际关系、心理状态、行为特征,提高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效益和质量的目的。六、校园文化建设1、培养学校精神建设观念文化2、完善学校规范建设制度文化3、优化校园环境显性的物质文化环境建设与隐性的人文环境建设第四讲 “学校公共关系的职能与目标”基本观点讲解一、学校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1、学校公共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状态。学校公共关系是指学校在公众环境中一种特定的情形和状况。任何一所学校,从它产生的第一天起,就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公众舆论状态之中。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学校公共关系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公共关系建立在学校与相关公众互动的基础上。学校通过运用信息媒介和传播沟通艺术开展对外活动,从而协调学校的社会关系,影响学校的公众舆论,塑造学校的社会形象,改善学校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3、学校公共关系是一种观念、意识。学校公共关系状态反映出一定的观念、意识,直接受着指导思想、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的制约。学校的公共关系观念包括形象意识、公关意识、传播意识、互惠意识等。4、学校公共关系是一门科学。学校公共关系是具有自身理论体系的一门学科。它以学校公共关系的客观现象和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或者说,学校公共关系是研究学校与公众之间传播与沟通的行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学科。二、学校形象的构成、评价和功能(一)学校形象的构成学生形象,教工形象,校长形象设施形象,环境形象(二)学校形象的评价衡量一所学校的形象状况,有两个主要指标:知名度和美誉度。知名度,表示社会公众对一所学校知道和了解的程度。美誉度,表示社会公众对一所学校信任和赞许的程度。衡量学校形象的两个基本标志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知名度需要以美誉度为客观基础,才能产生积极的正面效果;美誉度需要以一定的知名度为前提条件,才能充分显示其社会价值。(三)学校形象的存在状态第一种:高知名度,高美誉度。第二种:高美誉度,低知名度。第三种:低知名度,低美誉度。第四种:低美誉度,高知名度。(四)学校形象的功能1、良好的学校形象可以为学校创造发展契机。学校形象是一种无形资产,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转换为有型的物质财富;学校形象的好坏,可以产生一种“马太效应”。2、良好的学校形象可以增强学校的教育能量。良好的学校形象,需要有一个建设过程。在学校良好形象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会生成一种与之相适应的学校文化。这种组织文化一旦形成,师生们就会在潜移默化的氛围中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念,形成一股信念力量向着既定的目标方向努力。当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学校形象被师生认同后,就会以微妙的方式来沟通人们的思想,产生对目标的认同感,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量,把成员团结起来,使教育管理产生巨大的整体效应。教育能量的体现方式:学校主流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道德准则的自觉约束作用思维模式、心理状态的潜移默化影响; 行为特征的自觉强化3、良好的学校形象可以推动学校进入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状态当良好的学校形象被社会认同和接纳之后,就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这种外部的社会效应作用到学校内部成员之中,会进一步强化学校内部成员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这种来自外部的刺激与内部产生的反应相互作用,直接推动学校进入一种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状态。三、学校公共关系的目标塑造学校良好社会形象(一)树立正确的公关准则1、实力为本、质量取胜的准则2、双向沟通、互惠互利的准则3、超前设计、持久有序的准则4、群策群力、全员公关的准则(二)选择适当的公关方式1、从过程、处境的角度来看建设型的公关方式(引导公众,打开局面)维持型的公关方式(稳定发展良好关系)矫正型的公关方式(挽回受损形象,消除负面因素)2、从方法、手段的角度来看:宣传型的公关方式(主动传播,扩大影响)服务型的公关方式(提供服务,参与福利活动,吸引公众)征询型的公关方式(咨询意见,体察民意,广纳信息)(三)把握有利的公关时机各种节、假日各种类型活动第五讲 教师队伍管理基本观点讲解一、教师职业的性质、特征(一)教师职业的性质特征1、教师是接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工作者;2、教师的职业特征是充分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3、教师工作难以用精确的“量化”形式进行评价。(二)教师劳动的特征1、劳动对象具有主体性;2、劳动任务具有全面性;3、劳动方法具有多样性;4、劳动方式具有个体性;5、劳动成果具有集体性。(三)教师的心理特征教师的心理特点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和履行教师角色时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1、自尊心理对专业身份的尊重,对人格的尊重,对劳动过程的尊重;2、自律心理专业身份的自我约束,工作性质的自我约束;3、价值投射心理将自身价值透过学生显示出来,“望生成才”心理;4、满足自我实现需要的心理注重精神的需要,注重高层次需要的追求,注重情感,注重“投桃报李”;二、教师队伍的管理策略(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现代价值取向1、把管理的着眼点从“约束人”调整为“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2、尊重教师的自尊心,尊重教师工作的创造性;3、建立和谐的管理关系,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二)综合运用调动教师积极性的管理模式1、个体需要模式:是指根据教师满足自我实现需要的心理特征,尊重教师的合理需求,努力创造条件,从满足教师物质与精神需要中调动教师积极性的管理模式。2、社会需要模式:它是一种通过管理者进行一定的思想政治观念的宣传教育,启发管理对象的思想政治觉悟,激发管理对象工作积极性的管理模式。3、心理辅导模式:是指学校领导根据教师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结合社会发奖要求,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教师充分了解自己,愉快接纳自己,有效地自我调节,从而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的管理模式。4、文化整合模式:是以一定的价值观为基础和中介,以学校主流文化的要求为核心,通过整合教师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行为特征,从而激发教师积极性的管理模式。(三)科学测评教师的工作绩效1、研制科学、合理的测评内容和标准(P.257)2、确定测评的步骤和方法(P.258)(四)引领教师自觉提升自身素质1、强化教师的职能观(P.247)2、引导教师自觉提升素质基本素质(P.247)现代素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研究能力,提升理论素养三、教师管理的一般流程从教师管理的纵向看,它包括了“进口管理”、“使用管理”、“开发管理”和“出口管理”。从教师管理的流程来看,以“进口管理”为始端,以“出口管理”为终端,“开发管理”贯穿整个流程,而“使用管理”则是核心。(一)进口管理1、资格控制依法认定教师资格,保证教师质量。2、编制控制学校案自身性质、结构比例所规定的教育、教学人员的需求数量取录用教师的过程。编制控制室依照一定的法定程序,经由有关被授权机关认可的,具有规范约束性的一种管理行为。3、录用控制学校选定教师的方式。一般分为“分配安排”和“公开招聘”两种形式。(二)使用管理1、组织安排把教师个体按工作性质编入相应的正式群体组织,并根据工作需要和个体条件,分配具体任务,明确工作要求,使每一个教职工都“各就各位”。对教职工的组织安排,是用人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教师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2、工作制度促使教职工在既定的岗位上,主动进行自我调节,按章办事,以提高效率。3、检查考核检验教职工在各自岗位上的表现和完成任务的情况。4、奖励惩罚形成一套有奖励、有惩罚的制度和措施,以提高教职工的竞争意识和工作积极性。5、评职评薪评职是对学校中应评职务人员工作业务水平的一种肯定;评薪是对教职工工作报酬的评定。6、培养提高包括提高教职工的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制定各类工作人员的业务技术培训规划,组织各种层次和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三)开发管理1、适应期的“传,帮,带”“压担子”,“配导师”2、爬坡期的“扶,促,推”进修,“留学”,参赛3、成熟期的“彰,树,显”打造品牌,昭彰声誉4、回归期的“护,咨,聆”参谋,咨询,指导(四)出口管理1、逆意流动指教师的流动与学校领导的意愿、期望以及学校发展需要不一致的流动方式。(强行要求热情欢送留下依恋)2、 顺意流动指教师的流动与学校领导的意愿、期望以及学校发展要求相一致的流动方式。(解聘,退休,上送)第六讲 课程与教学管理基本观点讲解一、课程管理(一)我国目前正在开展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提出的课程理念关于课程观问题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为了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个三级课程管理格局,改变了以往课程那种“大一统”的封闭状态,强调课程与学生发展实际相结合,强调课程建设的动态性和开放性,强调师生对课程改革的直接参与性。关于目的观问题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方面提出了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统一起来的“三维结构”,突破以往以传授知识为根本的局限,将对知识的关注转变为对人的关注,将教学目标从强调接受结论转移到强调探索过程,从单一强调认知活动调整到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意统一发展,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水平的有效手段。关于课堂观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在上述的教学活动中,课堂不只是单方面着眼于展示教师的活动,课堂已经不单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场所,而是变成一个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舞台,变成一个能够让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充分展现的平台,变成一个师生平等交流、互补互动、共同发展的社交场所。课程观、教学目的观和课堂观,彼此关联,互为一体。除此以外,对师生角色、教学关系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问题的认识,都需要我们有新的视野,形成新的观念。这些,都直接关系着我们教师能否在这次课程改革中与时俱进,直接影响到这次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课程结构特征一是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二是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三是确保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三)根据新一轮课程改革进行课程设计和课程管理1、构建学校课程(校本课程)体系保证必修课程 研制选修课程 设计活动课程 开发隐性课程2、严格课程管理严格按照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规定的教学计划编制学校课程表;在课程表中适当搭配各类课程;根据师生实际协调课程搭配。二、课堂教学管理(一)树立教学新理念1、价值取向实现从“以知识为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转变;2、将教学目标从原先只强调“传授知识”的单一维度转变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多维结构;3、教学不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或方案),而是将课程学习视之为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活动过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建立起一个教师、学生与教学内容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生态环境”;4、强调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变化,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二)创设课堂教学新情景1、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核心的活动情景将要被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核心的活动情景取代;2、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将被师生互补互动的活动情景取代;3、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情景将要被具有不确定性的活动情景取代。(三)提出课堂教学新要求1、把课堂变为展示学生个性才能和能力发展的舞台;2、转变师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角色特征;3、营造课堂教学活动良好的“生态环境”; 4、尊重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拓展师生的创造空间。三、教学资源管理(一)资讯管理1、图书资料:学校资源,班级资源,个人资源(家庭资源,社会资源)2、网络资源:校园网络,班级网页,个人网站(二)电教设备管理1、端正指导思想;2、加强硬件配置;3、重视软件运用和开发。(三)场室管理1、管理原则:为教学服务,讲求效益,适当超前,整体优化2、实验室管理:使用规则,操作规程,维修制度,包干负责制3、专业场室管理:专业氛围,使用频率,更新周期,多功能设计四、教学科研管理(一)准确定位1、强化科学意识,提高科学自觉性;2、超越经验局限,改善工作效益;3、提高理论素养,提升自我价值(二)开展教学科研的基本方式1、“以小见大”方式 2、“聚沙成塔”方式 3、实证研究模式 4、行动研究模式(二)教学科研的管理流程1、制定规划实践性 可行性 创造性2、督导过程严格执行计划 反馈调节过程 提供理论技术支持3、评价绩效有效性 可信性 创造性4、推广成果“以点带面”的推广策略 汇报、交流、研讨的内部推广形式 对外发表、上报参评的外部推广形式第七讲 德育管理基本观点讲解一、德育的内涵和外延(一)德育的内涵和外延1、德育的内涵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2、德育的外延德育的外延包括四个领域: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二)当前学校德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1、“单一政治价值取向”导致的扭曲;2、“应试教育”导致的地位失落;3、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价值背离。二、学校德育管理的任务1、树立正确的德育管理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坚持“正面引导”的教育原则,正确认识和理解“批评甚至惩罚也是一种教育”的观点。2、建立健全德育管理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在建立和健全管理规章制度的过程中,要处理好人与规章制度的关系;在建立和健全德育组织机构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分工与合作的关系;在建立德育运行机制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人与工作系统的功能。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工作队伍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提高德育工作系统的“自动化”功能和“自我修复”功能。3、建立一支良好的德育工作队伍(六心,四情,两理)良好的心育特征(“六心”要求)爱心,耐心,信心自我规范入心,动心,强心目标取向良好的情育特征(“四情”要求)在引导学生时:引以热情,导以豪情在教育学生时:教以激情,育以深情良好的理性特征(“两理”要求)在工作实践中:提高科学理性在自身修养中:提高理论素养4、改进德育管理方法方法的情景特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情而异,因景而异方法的局限性:以不变性对不确定性,必然陷入局限性方法的创新性: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情移势易”,必然要“与时俱进”5、优化德育环境优化人际环境(关系状态,心理环境)优化班级环境优化校园环境优化社会环境6、提高德育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思想水平提高管理队伍水平改善管理方法优化管理环境三、学校德育管理效能(一)内化效果:教育要求顺利转化为学生个体的品质。德育的“内化”,是要求教育必须作用到个体品质的“知,情,意,行”结构,帮助学生生成稳定的自我意识,形成稳定的行为特征。(二)外部效果:要求各种队伍、因素形成合力。德育工作队伍与教师整体队伍形成合力,学校德育部门与学校其他工作部门形成合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合力。(三)提高管理效率: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佳的效果和最大的效益。以自觉的科学意识保障教育的效果,教育过程追求“针灸效应”(准确度,深度,力度),工作过程追求良性互动(产生共鸣而不是制造逆反)。四、学校德育评价(一)对学生发展的评价评价的价值取向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传统的“评语法”评价现代的“量表测定”评价(填写量表,计算机辅助分析)(二)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对德育专职教师(班主任等)的评价对其他教师“教书育人”的评价对教师群体(以班、年级为单位的教师群体)的评价(三)对组织机构的评价人员、职责的落实情况计划、要求的落实情况机制、过程的运行情况结果、成效的实际效益第八讲 健康教育管理基本观点讲解一、健康教育的涵义1、健康的内涵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所下的定义:“健康不但指没有躯体疾病和生理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道德。”2、健康的外延没有疾病,没有生理缺陷;完整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修养。二、学校健康教育的内容1、“显性课程”的教育内容(具有跨学科性)体育课程,生物课程,心理教育课程,德育课程2、“隐性课程”的教育内容(具有渗透性)学校卫生工作,学生营养保健工作,学校健康的文化氛围3、学校性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1、性生理教育:性成熟过程中引起的生理变化现象2、性心理教育:性成熟过程中引起的心理变化现象3、性道德教育:性交往中涉及的道德责任与道德规范问题4、性法制教育:性交往中涉及的社会法律法规与社会责任、社会义务问题三、健康教育的“隐性课程”管理(一)学校卫生工作管理1、卫生知识与卫生习惯教育2、疾病与意外伤害的预防教育3、公共卫生教育(二)学生营养保健工作管理1、宣传科学正确的营养观念,纠正不合理的饮食行为;2、加强膳食指南,改善膳食结构,合理配餐;3、实施学校营养早餐计划,改善学生营养状况;4、加强领导,健全饮食卫生和善是营养配餐的检查和督促;5、改革课程计划和课时安排制度。(三)营造校园文化氛围1、将健康教育的要求体现在学校的整体工作要求中,培养师生的自觉意识;2、纳入常规教育的轨道;3、善于利用契机进行强化教育。四、健康教育的显性课程管理(一)体育课程管理1、教学管理: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实现体质、体能的培养目标,实现意志、毅力、组织纪律性的培养目标。2、课外体育活动管理:体育锻炼活动管理,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管理。3、常规工作管理:定期测定学生的体质与健康,管理好体育经费、设备和器材,管理好体育工作文件。(二)心理健康教育管理1、专职心理辅导管理。主要以心理学、教育学、生理学、社会学、精神医学为理论指导,运用适当的技巧和方法,促进学生健全个性和人格的发展,并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解决心理问题,促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生理卫生等方面协调、健康地发展。2、教育、教学过程的心育要求。强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心育取向,创造条件增强学生的成功心理体验,提高抗挫心理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3、强化个别工作中的心育意识。教育过程增强“三心”意识(入心,动心,强心),强化师生心灵沟通的要求,提高保护学生心灵的自觉性。(三)性健康教育管理1、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性观念;2、促进学生性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体现教育的“人文关怀”精神;3、为学生提供最大的帮助,减少学生在性生理、心理发育过程中受到伤害;4建立科学、合理的性健康教育模式。(四)社会适应性教育管理1、强化学生的“社会属性”意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二重属性”,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责任意识。2、指导学生掌握社交的原则和方法。引导学生认识性别差异及其产生角色认同,掌握相应的礼仪风范和行为准则,在社会交往特别是异性交往中,要追求“纯洁人性体验”(高尚性,纯洁性,互补性),坚持“有限度原则”(年龄特点,身份特征,行为尺度),要树立“自我保护意识”(避免伤害,抵抗侵犯)。第九讲基本观点讲解一、 总务工作管理的任务(一)学校总务工作管理的任务学校总务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宗旨是为教学服务,为是师生服务,从办学的物质条件方面,保障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运作。学校总务工作管理的目标是实现总务工作的宗旨和落实总务工作的任务。(二)学校总务工作管理的属性服务性是体现总务工作价值的根本属性。服务劳动同生产劳动一样,能够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学校总务工作以一种特殊的间接形式体现其存在价值及其所创造的价值。所谓“特殊”,是以“提供服务,提供保障”的形式体现其存在价值;所谓“间接”,是指把自身的价值通过投射在学校、师生的发展中来体现。二、学校总务工作管理的职能1、管理职能。2、服务职能。3、经营职能。4、育人职能。三、总务工作管理的内容(一)财务管理在财务管理中,要坚持六项基本原则:为教学服务的原则,坚持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依法办事、民主管理的原则,努力开源节流,提高经济效益的原则,实现维持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二)校产管理。对学校的土地、校舍、教学设备、物品和运动场地等财产和物资进行计划、分配、使用、维护和修缮,完善校产管理工作的制度和措施,组织校产检查或效益评估工作,保证按质、按量管好、用好校产,为教学服务。(三)生活管理。通过对学生宿舍、食堂、教工宿舍、教工康乐设施、教职工福利事业(孩子入托、入学,教职员工的生老病死等)等工作的管理,体现总务管理的育人功能,反映校园文化的风貌,体现学校的管理水平。四、总务工作的管理机构与人员管理(一)总务工作管理部门1、财务管理部门;2、物资管理部门;3、维修管理部门;4、勤杂管理部门;5、校办企业管理部门。(二)总务工作人员的考核奖惩制度1、考核内容:德,思想品质,职业道德;能,基本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勤,工作态度和责任心;绩,工作业绩,完成任务的效率、数量、质量和效益。2、奖惩制度。建立奖惩制度,发挥导向功能,把“岗位责任制”与分配制度结合起来,营造一种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文化氛围,减少内耗,提高管理效益。第十讲 学校管理效益评价基本观点讲解一、学校管理效益评价的内涵学校管理效益是指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在广泛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基础上,对学校管理效益(投入与产出的情况),按照一定的标准(公式)进行价值判断,以期达到使学校管理得以增值的过程。二、学校管理效益的特点(一)学校管理效益具有迟效性。人才成长的周期和教育培养的过程特征,决定着教育产出(成果)的迟效性特点,决定着我们对学校管理效益进行评价时,不能持急功近利的观点,必须以长远的发展眼光加以分析。(二)学校管理效益具有长效性。中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对学生发展影响的深远性以及教育影响的逐步释放性,决定着学校管理效益的长效性,决定着我们在对学校管理效益进行评价时,必须注重价值取向的影响,关注学校管理实践的导向性。(三)学校管理效益的间接性。由于教育产出的成果是“人”,这种特殊的成果形式决定其效益并非直接反映在即时的经济效益上,只能通过人才的规格类型反映潜在的经济效益。这种管理效益的间接性,决定着我们在对学校管理效益进行评价时,必须关注人才培养的规格类型,关注学校管理实践产生的潜在效益。(四)学校管理效益的多效性。学校以“培养学生”的形式承担着对未来社会人力资源开发的责任,以“学生”为媒介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产生直接的辐射作用,以“传播知识”的形式影响着承继人类的精神财富,以“传播科学技术”的形式影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一定的培养规格体现对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这种管理效益的多效性,决定着我们在对学校管理效益进行评价时,必须关注评价指标的全面性,关注学校管理实践产生的多方面影响。三、影响学校管理效益评价的因素学校管理涉及到多层次、多维度的问题,因此,影响学校管理效益及其评价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一)价值取向(效益观)的影响。评价学校的管理效益时,依据不同的理论和标准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当前,功利主义以及极端功利主义效益观、人本主义效益观、社会价值取向与人本价值取向相统一的效益观等不同价值取向的效益观,都直接影响着对学校管理效益的评价。(二)人力资源的影响。在学校的人力资源中,校长及其一班人直接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水平,直接决定着学校管理的效益;而学校的管理水平、质量和效益,直接依赖于整支教师队伍的共同努力,因此,教师队伍在直接参与学校管理过程、提高学校管理效益中发挥着的关键。(三)学校管理内部环境的影响。由学校的办学目标、学校组织机构和学校制度建设、机制运行等构成的内部管理环境,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管理效益。(四)财力资源的影响。办学条件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校管理质量的高低,因此,在评价学校管理效益时,必须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进行评价。四、学校管理效益评价的方法(一)观察法通过观察对学校育、教学、管理活动进行评价的方法。观察法有两种:自然观察,选择观察。(二)检查法通过听课、查阅与评价有关的各种教育、教学或得拆,经过深入分析进行评价的方法。检查分为单项检查和综合检查。(三)调查法通过社会调查、家庭访问,与校内广大师生和管理人员进行谈话等方式,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和管理活动的情况,获取大量实例和可靠数据,然后通过对这些实例和数据进行分析,做出评价。(四)量表法用数量统计和分析的方法,客观地衡量学校各项工作的数量和质量。学校管理学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学校管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学科。它以教育管理基本理论为基础,紧密结合学校管理实践和当前教育改革现实要求,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理论框架,提供一种思维范式,提供一些参考素材。根据本课程的上述特点,考试要达至以下目的:一是检验学习者对课程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二是检验学习者运用课程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水平;三是检验学习者在书面表达中表现出来的思维质量。二、考试内容考试范围覆盖整门课程共十讲的内容。考试内容包括本门课程的概念系统、原理系统,以及个案分析。其中部分内容(如基本概念等)主要是检验学习者的识记水平和能力,部分内容(如不同范畴的性质和特征等)主要是检验学习者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部分内容(如个案分析等)主要是检验学习者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水平和能力。三、考试形式考试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四、考试题型考试的题型包括判断题(15分)、单项选择题(10分)、多项选择题(15分)、概念题(15分)、简答题(10分)、案例分析题(10分)和论述题(25分)等七种题型。附一:课程概念系统第一讲1、管理:就是“用人以治事”通过一个人或更多的人去指挥、协调他人或群体的活动,以更高的效率和质量追求实现组织或工作的目标。2、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地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第二讲1、角色:原指戏剧演员在舞台上所扮演的人物形象。社会学所说的“社会角色”,是指于人们特定的社会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这种地位的期待或要求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P.29)2、校长:校长是一所学校的最高行政负责人,是学校的法人代表,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或其他办学机构的管理部门任命的;校长对外代表学校,对内主持校务。(P.30)3、学校管理机制:是指学校管理系统中各个环节、各种要素在运动中相互联系、分工合作、协调耦合,从而形成特定功能并高效实现学校管理目标的运行轨迹和活动方式。(P.139)第三讲1、学校特色:是一所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遵循教育规律,发挥本校优势,选准突破口,以点带面,实行整体优化,逐步形成一种独特的、优质的、稳定的办学风格和样式。2、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它表现为学校的“综合个性”。第四讲1、学校公共关系:是学校为了塑造良好形象,运用信息传播沟通媒介,促进学校与相关公众之间的双向了解、理解、信任与合作的一种学校管理职能活动。2、学校形象:学校形象作为一种组织形象,属于学校公共关系学的范畴,它是指社会公众以及校内师生员工对学校的总印象和总评价。3、知名度:表示社会公众对一所学校知道和了解的程度。4、美誉度:表示社会公众对一所学校信任和赞许的程度。第五讲1、文化整合模式:是以一定的价值观为基础和中介,以学校主流文化的要求为核心,通过整合教师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行为特征,从而激发教师积极性的管理模式。2、对教师的“进口管理”:就是学校根据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及其所需资格条件,对教育、教学人员进入学校所进行的规范性管理,包括资格、编制、录用等方面的内容。3、对教师的“开发管理”:就是根据教师的成长规律和事业发展的需要,促进教师成熟、开发教师潜能、提升教师价值的管理过程。第六讲1、课程: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种。“显性课程”主要包括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隐性课程”主要指通过校园环境、师生行为、制度仪式等综合构成的教育影响系统。2、“三级管理”的课程结构:是指由国家规定性课程、地方规定性课程和学校自主性课程三者共同构成的课程体系。第七讲1、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手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2、德育管理:是根据一定的德育目标,通过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有效地利用德育的各种因素,以实现培育人的学校管理活动。第八讲1、健康:是指不但没有躯体疾病和生理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道德。2、心理辅导:是一种服务教育,它主要以心理学、教育学、生理学、社会学、精神医学为理论指导,运用适当的技巧和方法,促进学生健全个性和人格的发展,并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解决心理问题,促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生理卫生等方面协调、健康地发展。第九讲1、校产:是指土地、校舍、教学设备、各种物品和运动场地等学校财产。2、校产管理:就是对学校财产和物资进行计划、分配、使用、维护和修缮等工作的管理。第十讲1、学校管理效益:就是依据教育目标,在广泛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基础上,对学校管理效益进行价值判断,以期达到使学校管理得以增值的过程。2、教育产出(成果):我们把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水平和程度,即按照一定的标准培养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劳动后备力量或专门人,称之为“教育产出”或“教育成果”。3、教育投入(成本):教育产出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或称之为“教育资源”和“管理资源”。附二:作业讲解一、判断题第一讲1、管理起源于工业时代。错2、现代社会的每个主要问题,分析到最后,总是一个管理的问题。对3、学校管理的实质就是规范学生的行为。错4、管理就是一种系统的优化。对第二讲1、因为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所以学校一切事务都必须由校长决定。错2、管理目标,既是学校管理的起点,也是学校管理的归宿。对3、学校实行“年级组办公”,必然会影响教学管理从而影响教学质量。错4、在学校管理机制中,运行机制需要动力机制、制约机制的支撑,动力机制和制约机制必然依附并服务于运行机制。错第三讲1、学校特色,主要通过校训、校风、教风、学风表现出来。错2、创建学校特色,首先需要有一位“管有特色”的校长。对3、校园环境建设,包括校园绿化、环境卫生和文化设施。错4、校园文化的构成,包括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等部分。对第四讲1、学校公共关系工作的目标是塑造学校形象。对2、学校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是社会组织学校。对3、确立学校形象,主要依赖上级部门的赞许和推广。错4、学校形象一旦形成,就具有稳定性,不会因社会公众的印象和评价而改变。错5、高知名度的学校,其美誉度也必然是高的。错第五讲1、教师是接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工作者。对2、教师的心理特点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和履行教师角色时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对3、以“个体需要模式”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就是要满足教师的需要。错4、对教师实行“开发管理”,是学校育人功能的一种表现形式。对5、教师的流动,会导致学校发展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错第六讲1、校园环境、师生行为、制度仪式等综合构成的教育影响系统也是其中一种学校课程。对2、学校的课程体系应该由国家规定性课程、地方规定性课程和学校自主性课程等三者共同构成。对3、认知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是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错4、教师应该努力消除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错5、考试的目的,就是为了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水平。错第七讲1、我国悠久的道德教育传统,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民族文化精华。错2、在现代社会中,道德及其道德教育成为提升人的本质力量、促进人的自我完善、与科学理性互补的精神力量和重要手段。对3、学校德育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规范学生的行为。错4、“惩罚也是一种教育”的观点是对的,因为通过“惩罚”的教育,可以让学生体验和学会承担造成过失的责任。对5、在德育管理中,我们也应该引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在科研促“管”中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益。对第八讲1、健康就是指没有躯体疾病和生理缺陷。错2、学校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区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两类。对3、体育课的教学目标是要提高学生的体质和体能。错4、性发育过程具有生命历程的不可逆转性。对5、学校的性教育是为了指导学生如何与异性交往。错第九讲1、学校总务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宗旨就是要管好学校的仪器设备。错2、服务劳动同生产劳动一样,能够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对3、资金的投放方向和投放方式具有经济杠杆的调剂作用和导向作用。错4、校产管理,就是对学校财产和物资进行计划、分配、使用、维护和修缮等工作的管理。对5、建立奖惩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消除总务工作人员的消极怠工现象。错第十讲1、学校管理的效益取决于投入量的大小,投入越大,效益越好。错2、教育效益的“迟效性”决定着对学校管理效益进行评价时,不能持急功近利的观点,必须以长远的发展眼光加以分析。对3、形成性评价是以区分优劣为目的,以结果为主要评价对象。错4、评价学校的管理效益时,依据不同的理论和标准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对5、社会价值取向与人本价值取向相统一的效益观,体现了教育的本源意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