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热点知多少,方法规律最重要.ppt_第1页
高考热点知多少,方法规律最重要.ppt_第2页
高考热点知多少,方法规律最重要.ppt_第3页
高考热点知多少,方法规律最重要.ppt_第4页
高考热点知多少,方法规律最重要.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热点知多少,方法规律最重要 一、阿伏加德罗常数和阿伏加德罗定律 1.物质的量与质量、微粒数、气体的体积(标准状况下)、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换算关系 n=m/M=N/NA=V(标)/22.4 Lmol-1=c V(aq) 注意 题目涉及到体积与其它量换算时一定要审查好物质是否为气态,是否处于标准状况下。质量与物质的量、微粒数之间的换算不受条件和对象的限制。,2.阿伏加德罗常数 12 g 12C所含有的碳原子数即为阿伏加德罗常数,被定义为1 mol物质所含粒子数,数值为6.021023,单位为mol-1。 3.阿伏加德罗定律 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注意 (1)使用对象是气体,可以是单一气体也可以是混合气体。 (2)在同温同压下,a.任何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也等于其分子数目之比。即:V1/V2=n1/n2=N1/N2。b.同温同压下,任何气体的密度之比等于其摩尔质量之比,即: 1/ 2=M1/M2。,(3)在同温同体积下,气体的压强之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 即:P1/P2=n1/n2=N1/N2。 【例1】 阿伏加德罗常数约为6.021023 mol-1,下 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常温常压下,18 g D2O中含有的质子数目为 106.021023 B.标准状况下,22.4 L CHCl3中含有的氯原子 数目为36.021023 C.14 g 乙烯和丙烯的混合物中总原子数为3 6.021023,D.含有4 mol HCl的浓盐酸与过量MnO2在加热条件 下反应,转移电子总数为26.021023 解析 本题考查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各种换算,是高考热点题型。A中D2O的摩尔质量为20 gmol-1,18 g D2O的物质的量小于1 mol,故18 g D2O中含有的质子数目小于106.021023,故A错;B中在标准状况下CHCl3不是气体,因此22.4 L CHCl3的物质的量不是1 mol,所以B选项错误;C中要抓住乙烯和丙烯的最简式都是“CH2”这一特点,可求出14 g,乙烯和丙烯的混合物中含有“CH2”的物质的量为14 g 14 gmol-1=1 mol,进而可求得含有的原子数为36.021023,C对;D中4 mol HCl完全反应转移电子总数为2NA,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盐酸变稀反应停止,反应的HCl少于4 mol,故转移的电子数小于26.021023。 答案 C 二、氧化还原反应 1.概念间的联系 可以用以下十个字概括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升失氧还氧”,“降得还氧还”。具体表示的意义如下: 2.判断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弱的方法: (1)单质及其离子可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或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判断。,(2)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判断。氧化性:氧化剂强于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强于还原产物。 (3)根据反应剧烈程度:如铜与浓硝酸反应较剧烈,铜与稀硝酸反应较微弱,故氧化性:浓硝酸稀硝酸。 (4)据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如高锰酸钾在常温下能与浓盐酸反应生成氯气,二氧化锰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浓盐酸反应生成氯气,而氧气与浓盐酸反应的条件是氯化铜作催化剂且要加热到450才能反应生成氯气,所以,以上三种物质的氧化性排列顺序为高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5)据元素在化合物中的价态判断:一般元素价态越高,物质氧化性越强,如:Fe()Fe() Fe(),但也有反规律的实例,例如:次氯酸氯酸。 3.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得失的方向和数目的表示 (1)单线桥法;(2)双线桥法。 4.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技巧 得失电子守恒法。 【例2】 赤铜矿的成分是Cu2O,辉铜矿的成分是 Cu2S,将赤铜矿与辉铜矿混合加热有以下反应:,2Cu2O+Cu2S 6Cu+SO2对于该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反应的氧化剂只有Cu2O B.Cu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C.Cu2S在反应中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D.还原产物与氧化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6,解析 根据反应方程式,标出发生变化的元素的化合价:,可以看出Cu2O和Cu2S中Cu的化合价均降低,因此二者均为氧化剂,产物中的Cu来源于+1价Cu,只为还原产物,A、B说法均错误;Cu2S中的Cu化合价降低,S化合价升高,因此Cu2S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C说法正确;反应中还原产物为Cu,氧化产物为SO2,二者的物质的量之比为61,D说法错误。 答案 C,三、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和正误判断 1.书写离子方程式应遵循的原则 (1)只有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进行的离子反应才可以用离子方程式表示。,(2)只有强酸、强碱和易溶于水的盐,才能拆写成离子形式,其它物质(难溶物质、难电离物质、易挥发物质、单质、氧化物等)均保留化学式。 (3)多元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在离子方程式中不能拆开写。如HCO 、HS-、HSO 、H2PO 等不能拆写,但HSO 在水溶液中应拆成H+和SO 。 (4)微溶物作为反应物,若是澄清溶液写成离子,若是悬浊液写化学式。微溶物作为生成物时,一般写化学式,标沉淀号。常见的微溶物是:Ca(OH)2、CaSO4、Ag2SO4、MgCO3等。,2.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常见的错误是:产物的价态错;漏掉部分产物;反应产物与反应物的相对用量不对应。 (2)化学式与离子符号的使用是否正确。 (3)是否遵循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规律。常见的错误是等号两边电荷不守恒。 (4)反应条件、可逆号与等号等是否正确。,【例3】 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 A.碳酸氢铵溶液与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NH +OH- NH3H2O B.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 4Na+4OH-+O2 C.少量SO2通入漂白粉溶液中:Ca2+2ClO-+ H2O+SO2 CaSO3+2HClO D.用惰性电极电解MgCl2溶液:2H2O+2Cl- Cl2+H2+2OH-,通电,解析 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是高考热点题型。A中氢氧化钠溶液过量,OH-既能跟NH 反应,又能跟HCO 反应,A错;C中HClO具有强氧化性,能将CaSO3氧化为CaSO4,本身被还原为Cl-,C错;D中电解时阴极产生的OH-会与Mg2+反应生成Mg(OH)2沉淀,D错;B正确。 答案 B,四、离子共存问题 1.熟记常见的离子反应类型: (1)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沉淀、气体、弱酸、弱碱和水等)。注意弱酸的酸式酸根既不能与OH-大量共存,也不能与H+大量共存。 (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在酸性条件下MnO 、NO 、ClO-与S2-、HS-、SO 、HSO 、I-、Fe2+等不能大量共存。 Fe3+与I-、S2-不能大量共存。 S2-与SO 在酸性条件下不能共存,在碱性条件下可以共存。 ClO-与S2-、I-在碱性条件下也不能大量共存。,(3)发生络合反应。如Fe3+与SCN-。 (4)发生完全互促水解反应。如Fe3+、Al3+与CO 、HCO 、AlO ,Al3+与S2-等,注意NH 与 CO 、HCO 、CH3COO-虽互促水解,但不能进 行完全,可大量共存。 2.注意题干所给的限制条件 (1)颜色:无色溶液中一定不能大量存在Cu2+ (蓝色)、MnO (紫色)、Fe3+(黄色)、Fe2+(浅绿色)、Fe(SCN)2+(红色)等。 (2)溶液的酸碱性: “由水电离出的c(H+)=1 10-14 molL-1的溶液”和“加入铝粉放出氢气的溶液”,既可能是强酸性溶液,又可能是强碱性溶液;能使pH试纸变深蓝色的溶液呈强碱性,能使pH试纸变红色的溶液呈强酸性。 【例4】 一定能在下列溶液中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 A.含有大量Al3+的溶液:Na+、NH 、SO 、Cl- B.c(H+)=110-13 molL-1的溶液:Na+、Ca2+、 SO 、CO C.含有大量Fe3+的溶液:Na+、Mg2+、NO 、 SCN- D.含有大量NO 的溶液:H+、Fe2+、SO 、Cl-,解析 选项B,pH=13,在碱性条件下Ca2+CO CaCO3不能大量共存,且CaSO4和Ca(OH)2都是微溶物,也可能生成沉淀,故B错;选项C,Fe3+3SCN- Fe(SCN)3不能大量共存,故C错;选项D,在酸性条件下,NO 可氧化还原性较强的Fe2+而不能大量共存,故D错。 答案 A,五、离子浓度的大小比较 1.不等式关系 要从电离和水解两方面考虑。一般来说,弱酸、弱碱的电离以及单一离子的水解是微弱的。如CH3COOH溶液中,c(CH3COOH)c(H+)c(CH3COO-)c(OH-); NH4Cl 溶液中,c(Cl-)c(NH )c(H+)c(OH-)。多元弱酸溶液分步电离,以第一步为主;多元弱酸的正盐分步水解,以第一步为主。如Na2CO3溶液中,c(Na+)c(CO )c(OH-) c(HCO )c(H2CO3)。不同溶液中同一离子浓度的比较,要看溶液中其它离子对其的影响情况。多元弱酸对应的酸式盐中,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的有:NaHCO3、NaHS、Na2HPO4;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的有:NaHSO3、NaH2PO4;NaHSO4只电离,不水解。 2.等式关系 (1)电荷守恒(正电荷总数等于负电荷总数); (2)物料守恒(元素守恒和特定元素间的比例关系守恒); (3)质子守恒(由水电离产生的H+和OH-的浓度相等)可通过电荷平衡和物料平衡得到。 如Na2CO3溶液中离子浓度的三个等量关系为: 电荷守恒:c(Na+)+c(H+)=c(HCO )+c(OH-)+ 2c(CO ),物料守恒:c(Na+)=2c(HCO )+2c(H2CO3)+ 2c(CO ) 质子守恒:c(OH-)=c(H+)+c(HCO )+2c(H2CO3) 【例5】 室温下的下列各溶液中,微粒的物质的量 浓度的关系不正确的是 ( ) A.0.1 mol/L NaHCO3溶液:c(Na+)=c(HCO )+ c(CO )+c(H2CO3) B.在0.1 mol/L CH3COONa溶液中,c(OH-)= c(CH3COOH)+c(H+) C.将稀氨水逐滴加入到稀硫酸中,当溶液的 pH=7时,c(NH )=2c(SO ),解析 本题考查溶液中的等量关系的判断。A选项,NaHCO3溶液中钠元素与碳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故存在c(Na+)=c(HCO )+c(CO )+c(H2CO3),这是物料守恒关系式,A正确;B选项,在0.1 molL-1 CH3COONa溶液中,质子守恒关系为c(OH-)=c(CH3COOH)+c(H+),B正确;C选项,混合溶液中只存在NH 、SO 、OH-、H+四种离子,据电荷守恒关系可得,c(H+)+c(NH )=2c(SO )+c(OH-),由于pH=7,c(H+)=c(OH-),所以c(NH )=2c(SO ),C正确;D,D.向醋酸钠溶液中加入适量的醋酸,得到酸性的混 合溶液:c(Na+)c(CH3COO-)c(H+)c(OH-),选项,溶液中的电荷守恒关系式为c(Na+)+c(H+)= c(CH3COO-)+c(OH-),因为溶液显酸性,故c(H+) c(OH-),所以c(Na+)c(CH3COO-),D错。 答案 D,六、胶体的性质和制备 胶体概念: 胶体的本质特征就是分散质粒子直径为1 nm 100 nm,在胶体中分散质粒子可以是分子的聚合体,如Fe(OH)3胶体,也可以是单个分子(如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在不同的分散系中,胶体粒子可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利用该性质可进行溶液与胶体(渗析)或胶体与浊液(过滤)的分离。 胶体的性质: 丁达尔现象、布朗运动、电泳现象以及胶体的聚沉。根据丁达尔现象可以鉴别溶液和胶体。Fe(OH)3 胶体的聚沉:Fe(OH)3胶体中逐滴加入稀硫酸,可观,察到先出现红褐色沉淀,继续滴加硫酸,沉淀溶解得到黄色溶液。 胶体的制备: Fe(OH)3胶体制备:用洁净的烧杯取少量蒸馏水,加热煮沸,向烧杯中逐滴加入饱和FeCl3溶液,至液体呈透明的红褐色。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Fe3+3H2O Fe(OH)3 (胶体)+3H+注明胶体;中间是“ ”不是“ ”。,【例6】 下列事实与胶体知识有关的是 ( ) 若做化学实验时手指不慎被划破,可从急救箱 中取FeCl3溶液应急止血 用氯化铁净水 在水泥厂、冶金工厂常用高压电对气溶胶作用 除去大量烟尘 制肥皂时在高级脂肪酸钠、 甘油和水形成的混合物中加入食盐析出肥皂 喝了含MgCl2卤水,可以用牛奶或豆浆解毒 A.只有 B.只有 C.只有 D.全部都是,解析 因血液是血球在血浆中形成的胶体分散系,而FeCl3是电解质,在胶体中加入电解质会使伤口处的血液胶体很快凝结而止血。氯化铁中Fe3+会发生水解,生成氢氧化铁胶体,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而达到净化水的作用。水泥和冶金工厂的烟尘为气溶胶,在高压电作用下,通过电泳现象,使胶体粒子在电极处聚沉,从而达到除尘的目的。这三种物质的混合物构成的粒子直径在1 nm100 nm之间,属于胶体,加入电解质NaCl后会发生聚沉,而这种聚沉,叫做盐析。牛奶或豆浆是蛋白质,而蛋白质溶液具有胶体的性质,所以不慎喝了含MgCl2卤水中毒时,可以,用牛奶或豆浆解毒,这实际上是让牛奶或豆浆“中毒”,从而保护了自己。因此,以上事实全部与胶体有关。 答案 D,七、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1.构成原子或离子的各基本粒子间的数量关系 (1)质量关系: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2)电荷数关系:原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阳离子(Mn+):核电荷数=质子数=离子核外电子数+电荷数(n) 阴离子(Rn-):核电荷数=质子数=离子核外电子数-电荷数(n) 2. 根据原子结构判断元素性质的规律 (1)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最外层有8个电子的结构是相对稳定的结构(K层若为最外层则是2个电子)。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或最外层电子数小于电子层数,则一般为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多于4,或最外层电子数大于电子层数,则一般为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等于电子层数,一般为两性元素。,(2)判断元素的化合价: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元素的最高正价。只有非金属元素才有负价,其绝对值等于8与最外层电子数之差。 (3)比较原子和简单离子半径大小的规律: 同一种元素的离子看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大。阴离子半径原子半径低价阳离子半径高价阳离子半径。电子层结构相同时,比核电荷数,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离子的电荷数相同时,比核外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大。 3.元素“位、构、性”之间的关系 (1)元素“位、构、性”之间的关系,(2)由原子序数确定元素位置 基本公式:原子序数-每周期最后一个元素的原子序数(10,18,36,54,86)=差值。对于18号以前的元素,若0差值7时,元素在下一周期,差值为主族序数;若差值为0,则元素在尾序数所在的周期,一定为0族元素。对于19号以后的元素分三种,情况:若差值为17时,差值为族序数,位于族左侧;若差值为8、9、10时,为族元素;若差值为1117时,再减去10,最后所得差值,即为族右侧的族序数。 【例7】 据报道,北方某城市一幢楼内两户人家相 继得了一种少见的血液病。经检测得知原因是建 筑材料里的放射性核素铱-192在作怪。该核素符 号为 Ir,它在化合物内可显+3价,其+3价离子 内中子数与电子数之差为 ,跟铱元 素处在同一周期的碱金属元素名称为 。,解析 中子数=192-77=115,电子数=77-3=74,两者之差为41;质子数77在两种稀有气体的原子序数 54(Xe)和86(Rn)之间,故跟Rn(氡)同周期,是第6周期,按从上到下的顺序,A族第六个是铯。 答案 41 铯,【例8】 右图是元素周期表前四 周期的一部分,下列对相关元 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X元素的原子有二个电子层,处于周期表的第15 个纵行,Z的原子序数为31,单质常温下为液体 气态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XYZ X的气态氢化物与Y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 能反应生成盐 Z的原子序数比Y大19,Y的原子序数比X大9 A.只有 B.只有 C.只有 D.全部,解析 周期表共18个纵行,因已知是前四周期,R元素显然是He,在第18列,所以正确;各周期元素数分别为2,8,8,18,所以Z右边的稀有气体原子序数为36,Z应该为35号,故错;根据主族元素的,分布知识,三种元素为X氮,Y硫,Z溴,酸性NH3H2SHBr,所以正确;NH3与H2SO4反应生成(NH4)2SO4,故正确;同主族相邻元素原子序数之差,2、3两周期间为8,3、4两周期间从第13列开始相差为18,故正确。 答案 B,八、电化学原理 1.原电池电极反应 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一般相对活泼的金属为负极,相对不活泼的金属(有时是被钝化的金属)或碳棒作用正,极。燃料电池通氧气的一极为正极,因为氧气总被还原;通燃料的一极为负极,因燃料总被氧化。 2.电解池电极反应规律 (1)阳极反应(氧化反应)与电极材料有关。活泼电极:金属失去电子生成金属阳离子;惰性电极(石墨、铂):电解质溶液中的阴离子放电,常用放电顺序为:S2-I-Br-Cl-OH-含氧酸根离子。 (2)阴极反应(还原反应):与电极材料无关,电解质溶液中的阴离子放电,常用放电顺序为:Ag+Hg2+Fe3+Cu2+H+。 (3)溶液pH的变化:放出氢气时,电极区溶液的pH升高;放出氧气时,电极区pH降低,,如果同时放出氢气和氧气,实质是电解水,溶液的pH要根据溶质类型来判断。 3.阴、阳离子的移动方向 在电解池中,阳离子移向阴极,阴离子移向阳极;在原电池中,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 4.可充电电池 在放电时是原电池,遵循原电池工作原理,在充电时是电解池,遵循电解原理。给可充电电池充电时,外加电源的负极连接电池的负极。,5.电解原理的应用 (1)电镀:一般是镀层金属作阳极,镀件作阴极,含镀层金属阳离子的溶液作电镀液,电镀一段时间后,溶液中镀层金属离子浓度不变;若用惰性电极作阳极,电镀一段时间后,镀层金属离子浓度减小。 (2)电解冶炼:电解熔融氯化钠、氯化镁、氧化铝制钠、镁和铝等。 (3)电解精炼铜:粗铜作阳极,精铜作阴极,硫酸铜溶液作电解质溶液。 6.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电化学腐蚀的两大类型是:(1)析氢腐蚀:在酸性条件下,正极发生反应为2H+2e- H2(或,2H+2e- H2)(2)吸氧腐蚀:在极弱酸性或中性条件下,正极发生反应为2H2O+O2+4e- 4OH-(或2H2O+O2+4e- 4OH-)。 7.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方法 (1)根据反应总式,找出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和发生还原反应的物质,确定正、负极或阴、阳极的反应物和生成物。 (2)要兼顾电极反应的产物能否与电解质溶液继续反应,若能反应,需要写出最终产物。 8.有关电极产物的计算 解答有关电极产物的计算时,应根据在相同时间内,通过串联电路中各电极的电量相等来找关系。还要注意电解过程中溶液中的某一种离子不足,电极反应改变等特殊情况,根据电极反应实际和各物质的用量进行计算。,【例9】 某蓄电池充电放电的反应如下:Fe+NiO2+ 2H2O Fe(OH)2+Ni(OH)2,下列推断中正确 的是 ( ) A.放电时铁为正极,NiO2为负极 B.充电时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Fe(OH)2+2e- Fe+2OH- C.充电时,铁为阳极 D.放电时,正极附近溶液的碱性减弱,解析 以可充电电池为载体综合考查原电池和电解池原理是高考的热点题型。可充电电池放电和充电过程互为逆过程,放电过程发生的是原电池反应,充电过程发生的是电解池反应。放电时Fe失电子,为负极,电极反应为:Fe+2OH- Fe(OH)2+ 2e-或Fe+2OH- Fe(OH)2+2e-;NiO2得电子为正极,电极反应为:NiO2+2H2O+2e- Ni(OH)2+ 2OH-或NiO2+2H2O+2e- Ni(OH)2+2OH-,在正极附近产生OH-溶液碱性增强。充电时铁电极应发生还原反应。A、C、D均错。 答案 B,九、反应热和热化学方程式 1.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的注意事项 (1)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s、l、g或aq); (2)注明H的符号、数值和单位,放热为负值,吸热为正值,单位一般为kJmol-1; (3)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仅表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因此它可用整数表示,也可用分数表示。 2.盖斯定律 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的反应热(或焓变)是相同的。根据盖斯定律,可运用将已知反应相加或相减的方法(有的需要对某个反应乘以适当的系数)计算与之相关的未知反应的反应热(或焓变)。,3.燃烧热和中和热的大小 燃烧热的大小以“1 mol可燃物”生成稳定氧化物为基准,中和热的大小以“生成1 mol H2O”为基准。 4.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发生能量变化的原因是破坏旧化学键吸收的能量与形成新化学键放出的能量不同。若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则反应为放热反应,H0。 5.需要加热才能进行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不需要加热就能进行的不一定是放热反应。 6.对于可逆反应中的H是指反应物全部转化时的焓变。,7.比较焓变的大小时,要注意H的符号,H为负值时,数值越大,H越小。 8.反应热的简单计算,常与化学键和物质的稳定性等紧密联系,物质的能量越高越不稳定。,【例10】 下列有关热化学方程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已知2H2(g)+O2(g) 2H2O(l);H= -571.6 kJ/mol,则氢气的燃烧热为285.8 kJ/mol B.已知C(石墨,s) C(金刚石,s);H0, 则金刚石比石墨稳定,C.含20.0 g NaOH的稀溶液与稀盐酸完全中和,放出 28.7 kJ的热量,则稀醋酸和稀NaOH溶液反应的 热化学方程式为:NaOH(aq)+CH3COOH(aq) CH3COONa(aq)+H2O(l);H=-57.4 kJmol-1 D.已知2C(s)+2O2(g) 2CO2(g);H1 2C(s)+O2(g) 2CO(g);H2,则H1H2,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热化学方程式与反应热、燃烧热、中和热、物质稳定性的关系。B中石墨转化为金刚石吸收热量,说明石墨所具有的能量比金刚石低,故石墨比金刚石稳定,B错;C中醋酸为弱酸,,1 mol CH3COOH和稀NaOH溶液反应放出的热量应小于57.4 kJ,故C错;D中2 mol碳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比不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多,由于H1与H2均为负值,故H1H2,D错。 答案 A,十、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1.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用反应物或生成物在单位时间内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表示,不同物质所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它们在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2.化学平衡的标志 (1)v(正)=v(逆); (2)反应混合物中的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不再随时间而变化。 3.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反应物浓度与反应速率正相关。固体或纯液体的浓度是定值,其用量的增减不影响反应速率; (2)压强对于无气体参加的反应的速率无影响,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压强改变只影响速率,不影响平衡; (3)温度与反应速率正相关;,(4)催化剂一般是指正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 4.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总规律为“勒夏特列原理”; (2)催化剂不能使平衡移动。 5.向平衡体系中充入与反应无关的气体对反应速率和平衡的影响 (1)若为恒温恒容,则对速率和平衡无影响; (2)若为恒温恒压,则对速率和平衡的影响结果相当于减小压强。,6.“等效平衡”计算思路 把每次所加的物质都通过“转化”变成反应物,然后比较每次“反应物”浓度的大小,若完全相同(恒容条件)或成比例(恒压条件),则为“等效”。 7.化学平衡常数 化学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与浓度、压强等条件无关;固体或纯液体的浓度不出现在平衡常数表达式中;平衡常数的大小反映了化学反应可能进行的程度;平衡常数的数值越大,说明反应可以进行得越完全。,【例11】 反应mA(s)+nB(g) pC(g);Hp x点表示的是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 np x点比y点时的反应速率慢 若升高温度,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增大 A. B.只有 C.只有 D.只有,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压强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从图象中可以看出,B的体积分数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说明压强增大平衡向左移动,则pn, 均不对;x点和y点都不是平衡点,x点对应的压强比y点对应的压强小,故x点比y点时的反应速率慢,正确;x点要达到同压下的平衡状态,需要降低B的体积分数,则x点表示的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而y点则恰好相反,正确;由于该反应的正反应放热,故升高温度,平衡向左移动,平衡常数减小,故错。只有正确。 答案 B,十一、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1.水的电离 在水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c(H+)=c(OH-),纯水总是呈中性的。 2.水的离子积常数KW 水的离子积常数KW=c(H+)c(OH-),KW只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KW增大,常温时水的离子积KW= 110-14 mol2/L2,100时,KW=5.510-13 mol2/L2。 3.能破坏水的电离平衡的情况 (1)加入酸或碱可抑制水的电离;,(2)加入能水解的盐可促进水的电离; (3)升高温度可以促进水的电离。 4.影响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大小的因素 (1)弱电解质本身的性质,相同温度下,Ka(或Kb)越大,电离程度越大,则酸性(或碱性)越强; (2)浓度越大,电离程度越小; (3)温度越高,电离程度越大; (4)同离子效应,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遵循“勒夏特列原理”。,5.沉淀溶解平衡 难溶电解质在水中会存在沉淀溶解平衡,溶度积(Ksp)就是沉淀溶解平衡的平衡常数,Ksp只与难溶电解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而与沉淀量和溶液中离子的浓度无关。Ksp反映了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沉淀溶解平衡也遵循“勒夏特列原理”。 6.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 在水溶液中一种难溶电解质可以转化为另一种更难溶的电解质,沉淀转化的实质是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例12】 一定温度下,用水稀释c mol/L的稀醋 酸,若用KW表示水的离子积,则下列数值随水 量的增加而增大的是 ( ) A.c(CH3COO-)/c(CH3COOH) B.c(CH3COOH)/c(H+) C.c(H+)/c(OH-) D.c(H+)/KW,解析 本题考查电离平衡移动的分析和水的离子积。比较同一溶液中粒子浓度大小时,可以比较它们的物质的量大小或粒子数目多少。在稀醋酸中存在着醋酸的电离平衡CH3COOH CH3COO-+H+,当加水稀释时,上述平衡右移,CH3COOH的数目减少,CH3COO-和H+的数目增多,故A中c(CH3COO-)/c(CH3COOH) 增大;B中c(CH3COOH)/c(H+)减小;温度不变,KW不变,由于稀醋酸在稀释过程中c(H+)减小,c(OH-)增大,故c(H+)/c(OH-)减小;c(H+)/KW减小。 答案 A,【例13】 已知,同温度下的溶度积:Zn(OH)2 ZnS,MgCO3Mg(OH)2;就溶解或电离出S2-的能 力而言,FeSH2SCuS,则以下离子方程式错 误的是子 ( ) A.Mg2+2HCO +2Ca2+4OH- Mg(OH)2+2CaCO3+2H2O B.Cu2+H2S CuS+2H+ C.Zn2+S2-+2H2O Zn(OH)2+H2S D.FeS+2H+ Fe2+H2S,解析 本题要注意运用题干中的信息分析各选项。A中由于溶度积MgCO3Mg(OH)2,故反应后应生成Mg(OH)2沉淀,而不是MgCO3沉淀,A正确;B中电离出S2-的能力H2SCuS,故反应能够进行,B正确;C中同温度下的溶度积:Zn(OH)2ZnS,故Zn2+与S2-在水溶液中反应应该生成Z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