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长客专混凝土桥面薄涂型聚氨酯防水层技术条件.doc_第1页
杭长客专混凝土桥面薄涂型聚氨酯防水层技术条件.doc_第2页
杭长客专混凝土桥面薄涂型聚氨酯防水层技术条件.doc_第3页
杭长客专混凝土桥面薄涂型聚氨酯防水层技术条件.doc_第4页
杭长客专混凝土桥面薄涂型聚氨酯防水层技术条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客专混凝土桥面薄涂型聚氨酯防水层技术条件前 言本技术条件是为满足杭长客专混凝土桥梁桥面防水技术要求、实现质量一流的目标而进行编制的。本技术条件在编制过程中,学习和借鉴了青藏铁路混凝土梁耐久性防护、哈大客专轨道板封边等工程的成功经验,结合了“高速铁路桥面聚氨酯防水体系及聚脲防水层病害整治技术研究”的试验研究成果,参考了薄涂型改性聚氨酯桥面防水层施工及病害修补作业标准(上铁工2013419号)及其它国内外混凝土桥面防水及防护相关标准,充分体现了杭长客运专线的技术特点和质量要求。本技术条件具有以下特点:.规定了各材料的技术指标和检验方法;.统一了工程施工工艺;.提出了对参加杭长客专混凝土桥面防水施工的各方人员进行上岗培训的要求。本要求共分11章,主要内容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防水层方案、防水层材料技术要求、施工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质量验收、施工管理、安全和环境保护措施、质保期等。在执行本技术条件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及时将意见及有关资料寄交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金属及化学研究所(北京海淀区大柳树路2号,邮政编码:100081),供今后修订时参考。本技术条件由沪昆铁路客运专线浙江有限责任公司,沪昆铁路客运专线江西有限责任公司,沪昆铁路客运专线湖南有限责任公司负责解释。本技术条件主编单位: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金属及化学研究所。本技术条件主要起草人:祝和权、杜存山、邵丕彦、李海燕、刘鑫、王涛、魏曌、李洪刚、贾恒琼、吴绍亮、刘子科、董宏伟。1范围本技术条件规定了杭长客专混凝土桥面薄涂型聚氨酯防水层的防水材料要求、基面清理、接缝处理及防水层施工技术要求、质量检验、检验规则、安全和环境保护要求等。本技术条件适用于杭长客专混凝土桥面薄涂型聚氨酯防水层。杭长客专混凝土桥面薄涂型聚氨酯防水层的施工,除符合本技术条件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JG/T 25-1999建筑涂料涂层耐冻融循环性能测定法GB/T 528-2009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拉伸应力应变性能的测定GB 1725-2007色漆、清漆和塑料 不挥发物含量的测定GB 1728-1979漆膜、腻子膜干燥时间测定法GB/T1771-2007色漆和清漆 耐中性盐雾性能的测定GB/T5210-2006色漆和清漆 拉开法附着力试验GB/T 6742-2007色漆和清漆 弯曲试验(圆柱轴)GB /T6753.1-2007色漆、清漆和印刷油墨 研磨细度的测定GB/T 9274-1988色漆和清漆 耐液体介质的测定GB/T 9286-1998色漆和清漆 漆膜的划格试验GB/T 14522-1993机械工业产品用塑料、涂料、橡胶材料人工气候加速试验方法3 术语下列术语适用于本暂行技术条件。3.1 薄涂型防水层指能满足防水功能需要,且涂层总厚度小于1000m的防水层。3.2 找平层为使混凝土基面平整或增强潮湿基面附着力的聚合物砂浆层。3.3 封闭漆涂刷于混凝土表面的涂层;应具有良好的渗透性、耐碱性、附着力;封闭漆可采用环氧类或聚氨酯类材料。3.4 底面漆介于底漆及面漆之间,不宜暴露于大气环境的涂层。底面漆采用PPU-M1薄涂型改性聚氨酯防水漆。3.5 表面漆位于基面最上层,直接暴露于大气环境中的涂层。表面漆采用PPU-M2薄涂型改性聚氨酯防水漆。4 防水层方案防水层施工前,应清除桥面混凝土的浮浆、粉化层及剥离、酥松部分,并应保持基面干燥。4.1 防水层基本构成防水层的基本构成为:封闭漆+底面漆+表面漆。涂层厚度600m,其中封闭漆无厚度要求,底面漆的干膜厚度400m,表面漆的干膜厚度200m。4.2 基层处理1) 桥面混凝土清理后平整、密实、干燥(含水率7%)、无麻面时,可直接进行防护涂层施工。防水层结构见图4.1。2) 桥面混凝土清理后基面存在不平整(如麻面)或潮湿时,应先施工找平层,再进行防水层施工。涂层结构见图4.2。找平层由水性环氧和P.O.42.5水泥配合而成,厚度为12mm,主要起封孔、找平及对基面水份的封闭作用,与混凝土基面(含潮湿基面)及封闭漆具有良好的附着力。3)混凝土表面的裂缝、蜂窝、孔洞和模板错位等缺陷,可采用环氧腻子或找平层修补。图4.1 混凝土+封闭漆+底面漆+表面漆图4.2 混凝土+找平层+封闭漆+底面漆+表面漆5 防水层材料技术要求5.1 种类防水层材料包括封闭漆、薄涂型聚氨酯防水漆。其中:封闭漆为环氧类或聚氨酯类。薄涂型聚氨酯防水漆由丙烯酸树脂、异氰酸酯加成物、颜料、助剂等组成。5.2 技术要求5.2.1 封闭漆技术要求见表5.1。5.2.2 薄涂型聚氨酯防水漆(PPU-M1、PPU-M2)技术要求见表5.2。5.2.3 薄涂型聚氨酯防水层综合技术要求见表5.3。表5.1 封闭漆技术要求序号项目技术指标1不挥发物含量20%,30%2细度 m203干燥时间表干 h2实干 h244附着力 MPa2.5或混凝土基面破坏表5.2 薄涂型改性聚氨酯防水漆(PPU-M1、PPU-M2)技术要求序号项目PPU-M1PPU-M21不挥发物含量,%65652细度, m50303适用期, min15154干燥时间, h表干33实干24245外观均匀一致均匀一致6拉伸强度, MPa1077断裂延伸率200%70%8低温柔性(-30), mm22表5.3 薄涂型改性聚氨酯防水层综合技术要求1外观涂层均匀、无色差、无流挂、无斑点、不起泡、不龟裂、不剥落2附着力, MPa2.5或基材破坏3耐温变性(5个循环)防水层无破坏4耐碱性(饱和Ca(OH)2,10d)不起泡、不龟裂、不剥落5耐盐雾试验(1000h)不起泡、不龟裂、不剥落6耐紫外老化性(1000h)无明显变色7耐紫外老化性(3000h)无龟裂、无剥落8不透水性(防水层厚度600m700m,0.3MPa,24h)不透水6 施工技术要求6.1 施工前准备6.1.1 施工及监理人员培训。6.1.2 施工组织方案编制。6.1.3 施工设备及用具的检验,检测仪器及计量工具的校验。6.1.4 防水层材料的进场检验。6.2 工艺流程施工工艺流程为:基面清理基面修补(潮湿基面处理)封闭漆施工底面漆(PPU-M1)施工表面漆(PPU-M2)施工。6.3 基面清理6.3.1混凝土基层应密实、平整。6.3.2使用打磨砂轮、钢丝刷等处理混凝土基面上的浮浆、杂渣等疏松部位,尖角、凸起部位要予以剔除并打磨平整。6.3.3使用吸尘器等清除粉尘杂质。6.3.4使用稀料等溶剂清除污垢、霉菌、苔藓等污染物,并用淡水冲洗至中性。6.4 基面修补6.4.1混凝土表面的裂缝、蜂窝、麻面和错台等缺陷,用环氧腻子或找平层修补。6.4.2裂缝较小时,可采用封闭漆进行3次以上刷涂,让浆液自然渗入裂缝中,至裂缝不再吸收浆液为止;裂缝较大时,可以采用注浆法,也可用环氧腻子封堵。6.4.3混凝土基面检查合格后应及时涂覆封闭漆。6.5 潮湿基面处理对于潮湿基面,应晾干或烘干,无法保证干燥要求时可施工找平层,找平层施工48h后可喷涂封闭漆。6.6 封闭漆施工基面清洁、干燥(含水率7%)后可进行封闭漆施工,施工时应确保封闭漆充分润湿基面。参考用量为0.125kg/m20.143kg/m2。刷涂、喷涂、滚涂均可。6.7 底面漆施工封闭漆实干或间隔24h后即可进行底面漆施工,施工前应保证待涂表面无异物。底面漆在使用前应按材料使用说明进行配制,必要时可用40目100目的筛网过滤。参考用量为0.8kg/m20.9kg/m2。刷涂、喷涂、滚涂均可。6.8 表面漆施工底面漆实干或间隔24h后应检查底面漆的厚度及是否有气泡。当厚度小于400m时,表面漆施工时应增加用量,确保防护涂层的总厚度;如果有气泡,则须将气泡剔除,并补涂底面漆,然后进行表面漆涂装。表面漆在使用前应按材料使用说明进行配制,必要时可用40目100目的筛网过滤,参考用量为0.4kg/m20.45kg/m2。刷涂、喷涂、滚涂均可。表面漆实干或间隔24h后应检查涂层的厚度及是否有气泡,防水层总厚度小于600m时应补涂面漆。如果有气泡,则须将气泡剔除,并补涂表面漆。6.9 施工条件施工条件应符合下列要求:1) 施工时基面应干燥;2) 施工环境温度宜为535;3) 施工环境相对湿度不宜大于85%;风力4级;4) 施工中遇下雨,应立即停工,已施工部位应采取覆盖防水防护措施;继续施工时应检查,如有起泡、起皱、剥落等现象,应清除后再行施工。6.10 施工过程检查、检测6.10.1 封闭漆施工前检查a) 基面应平整牢固,不开裂、不掉粉、不起砂、不空鼓、无剥离等。b) 基面应清洁干燥,表面无灰尘、无浮浆、无油迹、无霉点、无盐类析出物和无苔藓等污染物及其它松散附着物。6.10.2 防水层实干后,用指甲刮划防水层检查有无干喷(疏松、多孔、附着力低的地方,即为干喷),棱角、死角部位应加大检查力度,对干喷部位表面重新处理施工。防水层外观可目测检验,颜色应均匀一致,没有漏涂、疤痕、异物夹杂等缺陷。6.10.3 底面漆、表面漆施工完成后,须用湿膜厚度计检测厚度,以确保干膜厚度。7 试验方法7.1 防水层材料试验方法7.1.1 双组份漆均是在混合均匀后进行性能测试。7.1.2 防护涂层外观检验,待实干后,在天然散射光线下用肉眼进行观察。7.1.3 不挥发物含量测定按GB/T1725-2007规定进行。7.1.4 细度测定按GB/T6753.1-2007规定进行。7.1.5 双组份漆适用期测定按TB/T1527-2011规定进行。7.1.6 防护涂层表面干燥时间测定按GB/T1728-1979甲法规定进行,实干时间按GB/T1728-1979乙法规定进行。7.1.7 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测定:防护涂层要求制成自由膜,厚度为200m500m,自然干燥12h24h后放入105的烘箱中,烘1h2h,取出,自然冷却后,将自由膜裁成GB/T528-2009规定的哑铃状型试样,在250mm/min50mm/min移动速度的试验机上进行测定。7.1.8 附着力测定按GB/T5210-2006规定进行。7.1.9 低温柔性测定:将试样放置在-40的低温下2h,在低温箱内按GB/T6742-2007规定进行。7.1.10 耐温变性测定:在15075的水泥样板上,按现场施工工艺依次涂装封闭漆、PPU-M1和PPU-M2,干燥7d后做耐温变性试验。60热烘2h,室温下水中浸泡6h,-40冷冻16h,为一个循环。7.1.11 耐碱性测定按GB/T9274-1988规定进行。7.1.12 耐盐雾试验测定按GB/T1771-2007规定进行。7.1.13 耐紫外老化性测定按GB/T14522-2008规定进行。7.1.14 不透水性测定:自由膜制备方法按A.3.8规定进行,测定按GB/T16777-2008规定进行。7.2 防水层检测7.2.1 外观目测法检查,防水层颜色应均匀一致、连续平整,不允许有漏涂、针孔等缺陷。7.2.2 厚度刀片切割涂层,用游标卡尺或非磁性测厚仪进行测量。7.2.3 附着力防水层附着力测定按GB/T5210-2006规定进行。8 检验规则8.1 防水层材料检验防水层材料检验包括型式检验和进场检验。8.1.1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进行型式检验:a) 正式施工前;b) 原材料、配合比、工艺有改变时;c) 用户提出要求时;d) 正常施工时按1次/10个批次进行检验。8.1.2 进场检验以同生产厂家、同品种、同批号连续生产的材料按封闭漆5t、面漆20t为一批次进行检验(封闭漆不足5t、面漆不足20t按一个批次)。检验项目按表5.1、表5.2。8.2 现场防水层检验施工完成后的防水层质量检验项目包括:外观检查、厚度检测和附着力检测。每3孔梁为一个检验批,每个检验批的厚度测点15个、附着力测点9个。8.3 判定规则8.3.1 原材料抽检结果全部符合本技术要求第5章的要求时,判为整批合格。若有一项技术要求不合格时,应双倍抽样检验该项目,若仍有一项不合格,则判整批不合格。8.3.2 现场防水层检验抽检时,厚度检测每10个测点中有8个达到了设计厚度,其余2个不低于设计厚度的80%,可判定为涂层厚度合格。附着力检测每3个测点中有2个达到了技术条件要求,其余1个不低于设计要求的80%,可判定为附着力合格。检测结果全部合格,判为整批合格。若有一项技术要求不合格时,应双倍抽样检验该项目,若仍不合格,则判整批不合格。9 验收9.1防水层施工应按照下列规定进行施工质量控制:1)施工单位应对工程采用的主要材料的外观、规格、型号和质量证明文件等进行验收,并经监理工程师检查认可。2)各工序应按施工技术标准进行质量控制,每道工序完成后,施工单位应进行检查,并形成记录。3)工序之间应进行交接检验,上道工序应满足下道工序的施工条件和技术要求。9.2防水层验收宜在涂装完成后14d内进行,可按单位工程、分项工程和检验批进行验收:1)单位工程应按一个完整工程或一个相当规模的施工范围划分;2)分项工程可分为:材料进场验收、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