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田古建筑文化发展与保护的调查.doc_第1页
关于培田古建筑文化发展与保护的调查.doc_第2页
关于培田古建筑文化发展与保护的调查.doc_第3页
关于培田古建筑文化发展与保护的调查.doc_第4页
关于培田古建筑文化发展与保护的调查.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龙岩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关于培田古建筑文化发展与保护的调查调研时间:2013.07.10-2014.06.20调研人员:罗兰天 黄艳琴 杨辉 王明武 郑文洁林庆河 肖龙鹏完稿时间:2014.06.20目 录l 序(3)l 培田古民居建筑的发展与保护一、培田古民居建筑的发展背景(3) 1、培田古民居建筑的发展的地理条件(4)2、培田古民居的村落结构(5) 3、培田古民居水口的布局(5) 4、培田古村落的人文(6) 5、培田古村落的习俗(7)二、培田古民居建筑的存在现状(7)1、古民居的主要特点(7)2、建筑类型丰富多彩(14)3、培田古建筑艺术特色(15)4、培田古建筑问卷分析(17)5、我们的相关认知(20)三、民居建筑的保护形式(21)四、其它地方保护典型案例(22)五、培田古民居建筑的发展与保护的建议(26)l 结束语(29)l 附录一 (30)l 附录二 (32)序2013年7月10日至7月30日期间,我们作为龙岩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暑假社会实践队的成员,一行3人前往龙岩市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对当地古建筑做了相关调研。走访的对象主要是培田古村落。此次调研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走访培田古村落的村民,了解当地古建筑的一些存在现状、保护措施以及未来的发展,将它与其他地方古建筑的保护形式作出了相应比较,以此来探讨培田古建筑的保护与发展。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建议,我们希望探索出一条培田古建筑保护与发展的合理道路,能引起当地相关部门和广大村民的重视,改进改善现有状况,使古建筑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来,政府能完善古建筑保护的手段,使古民居建筑为带动当地经济和了解当地传统文化做出贡献!一、培田古民居建筑的发展背景位于闽西客家山区的连城县,素以城东的冠豸山而闻名遐迩。在县城西南方向大约20公里的地方,保存了一片明清的古民居建筑群,它就是培田村。培田宋末建村,今属连城县的宣和乡管辖。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连城置县时,宣和属汀州府河源上里。明洪武年间,宣溪、南山合称宣和里,培田属六图。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中央苏区。1956年培田从长汀县划归连城县管辖。培田村的村民都姓吴,其开基祖吴八四郎在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由宁化迁入,繁衍至今已历三十世,时近700年。这里的人们保持着客家人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传统美德和特定的风俗民情习惯。他们在明清时期先后修建的五十多座宗祠、书院、民居,构成了布局讲究、设计精美的古民居建筑群,至今仍保存完好,成为继福建永定土楼、广东梅州围拢屋之后发现的客家建筑的又一瑰宝。1、培田古民居建筑的发展的地理条件培田村有着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从西北方向蜿蜒而来的武夷山余脉南麓的松毛岭,挡住了西北的寒流与霜害,也恰好成了培田村的坐龙。村落绕着松毛岭东坡突出的高岭北、东、南三面环山布置,主要民居朝向东面和东南面。河源溪(汀江上游朋口溪的一个源头)从北、东、南三面绕村而过,给古村落带了丰足的水源。村落正东一千多米高的笔架山防御着夏秋台风的侵袭,也成了古村落的朝山,笔架又体现了人们崇尚文化、“耕读传家”的传统理念。站在培田村当年的驿站官厅的入口向笔架山看,笔架山、官厅与坐龙山正处在一条中轴线上,官厅入口题额“斗山并峙”说的就是这个现象。若能乘飞机从高处俯瞰,松毛岭的三道绿色山峦自北向南直落培田,如三龙环抱;村外周边五个山头似五虎踞护;远在东边千米高的笔架山成为村落的东方矩障;蜿蜒绕村而过的河源溪似玉带环绕;南边水口处苍槿、香枫茂密,似巨人把口,整个古村落犹如人间仙境。其村落选址“枕山、环水、面屏”,不仅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前有朝山溪水流,后有丘陵龙脉来”的风水观念,更重要的是创造了一个与山、水、天、地融为一体,注重生活环境艺术质量,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2、培田古民居的村落结构在319国道开通前,宣和是古汀州府通往连城、永安的交通要地,培田村成为汀连官道的连接点。这里明清曾设驿站,驿站就在今日的官厅里。经济上培田村又是汀州府、漳龙道的竹、木、土纸、雕板及盐、油、食品等日用百货的水陆中转站。清代邮传部官员项朝兴在“至德居”留下题联“庭中兰蕙秀,户外市尘嚣”,生动地描述了当时庭内的优雅和户外街市的繁华。村落结构中心是一条约2000米长的古街,街西有二十几座宗祠,街东有三十几座民居和驿站。曲折的古街与幽深的巷道勾通,把错落的民居建筑连为一体。千米古街最盛时有商铺37间,今日仍保存完好的有23间。经营范围包括豆腐、肉类、酒类、花生糕饼、京果杂货、蜡烛、理发、裁缝、丝线绸布、竹木制品、纸业、医疗药品、客栈、轿行乃至赌庄,人类的衣食住行几乎无所不包。这说明了在明清时期当地商品经济的发达和繁荣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也显示了客家村落包含的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灿烂的农业文明。3、培田古民居水口的布局“夫水口者,一众水所总出处也”。营建水口的目的,一为界定村落的区域和标识村落出入口处的位置,其次为满足村民“保瑞避邪”的心理需求,保住村落的瑞气不外泄,避免村外的邪气冲进来。水口的形势,讲究“源宜朝抱有情,不宜直射关闭,去口宜关闭紧密,最怕直无去处”。在水口处多植树,并建有亭、阁等建筑。培田村的水口位于村落的南方,河源溪的出口之地。在茂密的古樟、苍枫掩映下,一座文武庙扼住水口,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据传该庙始建于明初,当时叫关帝庙,仅为一层,是祀奉武帝关公的。乾隆年间(公元1779年)才改成今天的两层文武庙,上祀文圣孔子,下祀武圣关公。这种文武同庙的建筑极为少见,客家人崇文尚武的性格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文武庙前,竖立着一座“恩荣”牌坊,据传是清光绪皇帝赐建给他的御前四品蓝翎侍卫吴拔祯的。它与村尾吴昌同得“圣旨”所立的“乐善好施”牌坊遥相呼应,显示着培田村文武竞秀、积善济人的辉煌历史。培田村水口的作用在于:从规划角度看,水口标识村落入口的系列空间;从心理学角度看,水口的围合作用增加了村落的隐蔽性和安全感;从环境角度看,水口建筑丰富了村落景观,表达了村民希望村落兴盛、家族兴旺的期望;从实用功能看,水口提供村落一道天然植物屏障,它吸附灰尘、净化空气、涵养水源,同时也提供村民休闲、娱乐和交往的空间,可谓一举多得。4、培田古村落的人文培田古时作为驿站,在交通上占有极大地优势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由于交通上的便利和经济上的发展,其历史上多出官宦商贾。培田自古就有“崇文善武”的传统,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官居三品的武进士吴拔祯。培田很早就有比较浓厚的经商意识,吴昌同是培田经商的典范,大夫第、济美堂等都是由其出资建造。也正是因为他们巨大的财富,才营造出培田独特的古建筑群落。5、培田古村落的习俗培田有着许多特色的风俗活动,像大型传统活动为“迎公太”,“迎公太”在河源十三坊轮流举行,十二为一轮,一年一村,由来已久,目的是为祭祀王审知。王审知在唐末五代时期创建“闽王国”,为福建的社会安定、稳定、经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后人因此将其尊为“珨瑚公太”并加以供奉祭祀。(兴养立教)二、培田古民居建筑的存在现状在对培田古民居的资料收集的过程中,对民居的基本形式形态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又通过实地考察大夫第、官厅、济美堂、南山书院等古建筑,对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讨论,探索一条古建筑保护的切实有效之路。1、培田古民居的主要特点(1)村落的理水培田村的理水很有讲究。村落的水源由地表水和地下水组成。地表水是三面绕村而过的河源溪,它提供村民灌溉、洗涤的用水,也兼顾排污和运输。地下水是从松毛岭东坡流出来的山泉水和井水,这是全村的主要生活用水。村中的排水系统主要由水圳、暗沟和水塘组成。在村中有二条水圳穿街过巷,贯穿全村,直通各户。据村里的老年妇女回忆,当年沟水清澈见底,他们足不出户,就靠屋旁这条流动的水沟洗涤生活用品,这些年来环境受到污染,水变少也变质了。暗沟是指家家户户天井水排出的雨水和生活污水。天井将民居中屋面的雨水汇聚到一处,顺沟而下,流入石砌水池中,满足“四水归堂,财源滚滚而来”的聚财心理。对排水路径也有讲究,“水为气之母,逆则聚而不散;水又属财,曲则留而不去也”。因此,排水宜暗藏,不宜显露;宜弯曲而去,不宜直泄而出。培田村民居在厅堂下设有陶制的暗水管,放养乌龟在管内、沟中爬动,起着清污排污作用。这种排污清沟的作法在客家流传甚广,远在广东的梅县和南雄等客家聚居地区,也有这种做法存在。培田村的这种水圳、暗沟、水渠、水塘的合理布局,保障了使用,方便了村民。特别是村中利用两条水圳沟通全村,合理利用,综合解决了村民观景、取水、洗涤、排污等一系列生活问题,值得今人好好研究借鉴。(2)培田村的规划设计综观培田村的规划设计的确有过人之处。30余幢民居建筑、21座宗庙祖祠、6处学堂书院、2道当街牌坊、4座庵庙道观,均由一条千米古街串联起来,错落有序,布局合理。套用文学语言就是“起、承、转、合”。刚到村口,当道而来的“恩荣”牌坊标识着村落的开始,此为“起”;进入古街,面对三十几家商铺的繁华景象,欣赏古民居精湛的建筑艺术,即为“承”;从千米古街通向南山书院,耳边一片朗朗的读书声,即为“转”;来到村尾的“圣旨”牌坊,标识着村落的结束,即是“合”。通过这一系列的建筑空间转换组合,将民居建筑、礼制中心、文化中心、休闲中心和园林绿化有机地统一起来,达到了“虽是人工,宛如天成”,令人赏心悦目的效果。(3)培田古建筑特点宗祠建筑客家人崇敬祖先,有着“求神不如敬祖”的理念。不管生活再穷再苦,作为祖先崇拜的祠堂必不可少,而且必定建造得精巧华丽、富丽堂皇。通过敬祖收族来教化村民,规范人们的行为道德。培田村以千米古街为界,西侧即靠山一侧并列着二十几座祠堂。由村口往下数分别是:天一公、隐南公、郭隆公、愈扬公、衡公、久公、在崇公、畏岩公、乐庵公、锦江公、南屯阝公、文贵公等宗祠,其建筑之精、数量之多堪称中国之最。客家人非常重视门庐的装饰,有“三分厅堂七分门庐”之说。如衡公祠门庐的斗拱上镶嵌漆画,历三百余年而经久不褪,图案线条清晰、人物栩栩如生。久公祠的门庐竞有五重斗拱,斗拱上浮雕彩绘精细异常,大门廊庑上左画“獬豸护法”,右画“麒麟送宝”,大门门扇灰底漆画“神茶郁垒”寓意公正祥和。 衍庆堂建于明末,清乾隆年间重修,是培田村吴氏总祠。大门前两只石狮威风凛凛地镇守两边,一对“门当户对”隐含阴阳相对、乾坤万年。宗祠为五开间两进布局,前厅三开间,开敞明亮,两侧有房间。经过一个天井后上一级台阶进入后厅(正厅) 。后厅只有一开间,祀奉着开基吴氏历代祖先牌位。两侧各有房间两个。后厅的后面为一小庭院,设有简易小厨房,是加工祭品的场地。正对着祖祠是一个高约115 米,宽约516 米的戏台,戏台设有侧台和后台,有小楼梯直通上下,舞台左右有“出将”“入相”的上下场门,在祖祠前两侧左右各设一个凉亭,与祖祠连在一起作为看戏的地方,凉亭与戏台恰好成为一个等边三角形,当中自然形成一个宽敞的庭院。牌坊建筑培田村还有两处礼制建筑村口“恩荣”牌坊和村尾的“圣旨”牌坊,均是四柱五楼石牌坊。坊脚前后的加劲石用石狮和祥云做图案,其中的“双狮戏球”图案中,双狮造型古朴、线条简练。牌坊建于清末,是经光绪皇帝恩准,由吴拔祯所建造的。吴拔祯于光绪十八年 (公元1892 年) 中武进士,获殿试三甲第八名。随后在光绪皇帝御前护驾多年,特别是在慈禧太后西行中立下汗马功劳。告老回乡后,热心家乡公益事业,受到族人敬重。村口的“恩荣”牌坊楹联“世有凤毛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久公祠平面图叠荷宸慈颁紫纟孛;身随豹尾曾陪仙仗列黄麾”,上联说的是吴拔祯是个出类拔萃的人,多次得到皇帝的恩宠和重用;下联则描述吴拔祯在御前护架时的神采威仪,村尾的“圣旨”牌坊也称“乐善好施”坊,楹联是“凤阙书名寿于金石;鹰扬奏绩铭诸鼎钟”,夸耀吴拔祯在御前护驾时建立了不朽功勋,他的名字将比金石还要难于泯灭,他的功勋将永远铭刻青史。民居建筑的精巧设计培田村的民居基本采用“九厅十八井”的合院建筑平面布局形式。在闽西客家地区,通常将这类院落重重、天井许多的合院建筑称为“九厅十八井”,意思是形容建筑的厅堂和天井之多。这种建筑形式在我国南方的闽、粤、赣、湘诸省均有在,但是叫法各不相同。如闽海民系的泉州民居称之为“九十九间”,客家民系的广东始兴民居称之为“九栋十八厅”。严格来讲,它应归类于闽、粤、赣一带的“三合天井式”民居。这类民居主要是根据客家原祖籍地北方中原一带的合院建筑形式,结合我国南方多雨潮湿的地理气候环境而构建的民居组合体,因适应了客家人聚族而居、四世同堂、尊祖敬宗的心理需求而得到广泛应用。培田村现有古民居建筑三十余座,保存比较完好的仍有二十余座。民居建筑的设计精巧,工艺精湛,其中代表性的有:A、大夫第式民居继述堂培田村中规模最大的“九厅十八井”合院建筑当推继述堂。继述堂的取名来自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主人吴昌同因乐善好施而得朝廷封赠,授奉直大夫,诰封昭武大夫。继述堂建于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 年) ,历时11 年,它“集十余家之基业,萃十余山之树木,费二、三万巨金,成百余间之广厦,举先人之有志而未逮者成于一旦”。继述堂的规模宏大。它远不止九厅十八井,而是有18 个厅堂24 个天井72 个房间,共占地6900 平方米。继述堂前的广场当地人称外雨坪,坪边原有月塘和围墙,现已毁。坪中遗有一对石狮石鼓,两根纹龙旗杆。门前一副对联“水如环带山如笔,家有藏书陇有田”,从联中可以感受到建筑周边环境之美和主人对耕读文化的追求。过了前厅进入一个大的庭院,庭院两侧隔一花窗墙后各设有一个侧厅堂,自成一厅两房带小天井布局,小巧玲珑,别具一格。过了大庭院来到挂有“大夫第”牌匾的中厅,过天井上台阶之后进入大厅。中厅大厅联成一体,雕梁画栋,场面浩大,这里主人宴客、会亲的场所。大厅两侧设主卧房,分成前后间。再过一个天井进入后厅,后厅是主人生活起居的内宅。与外厅大不相同的是,这里的装饰装修朴素典雅,空间尺度亲切宜人,后厅之后、围墙之前有一个长方形的天井,栽有花卉盆景,这里的肃静与前厅的喧闹形成一个明显的反差。继述堂的横屋布局合理。在主厅堂两侧安排了横屋,采用的是左一右三的不对称布局。因侧天井太长,主人在其上做了数个过水廊,既解决了交通联系问题,又使侧庭院空间有了分隔,不至于一览无遗。该宅布局的特点是主厅堂面东,与之成直角的横屋自然是南北朝向。虽然四列横屋房间众多,但因朝向好、光线足、空间大,又采用一厅两房平面布局,使用起来十分方便。从这里也反映出客家人的精明,既考虑到主厅堂华丽高大,满足了礼仪要求,又照顾到平时居家过日子的使用方便,确实是匠心独具。继述堂的地板也值得一提。它采用“三合土”结构,由沙子、黄泥、石灰掺入少量的红糖、糯米夯实组成,不但坚固耐久,不易风化,而且防潮、抗磨、耐压,比混凝土更为经济、实用。经过近二百年的风雨侵蚀,至今仍坚硬如常、平整如新,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难怪来自法国的建筑学者兰克利博士惊叹是“世界建筑科学的奇迹,中国古民居建筑的艺术精品”。B、驿站式民居官厅官厅又称“大屋”,是吴氏接待过往官员、商客的地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曾经是红军指挥机关所在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长征之前在此召开了最后一次重要的军事会议。该宅占地5900 平方米,为前塘后阁五进带横屋、中轴对称式布局。它始建于明末崇祯年间,至今有三百余年的历史。官厅前设围墙、半月塘、外雨坪。外雨坪石桅矗立,石狮把门,加上“门当户对”,气度不凡。门庐设有双重屏风,过门庐之后进入一个大庭院,又有一对石旗杆。进入书写有“斗山并峙”的内门后才是前厅,随后是中厅、大厅、后厅。中厅开学馆,左右厢房曾经藏书万册。后厅为两层楼阁,楼下厅为宗族议事厅,楼上厅为藏书阁。官厅作为民居建筑具有几大特色:一是建筑功能齐全。它既是客栈、书院、图书馆,又是民宅,集政治、经济、居住、教育为一体,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恐怕还没有第二例。二是接待等级分明。由彩色卵石砌成的双凤朝阳图案的甬道,只有达官贵人才能行走;中厅砌“三泰阶”(俗称三字阶) ,来往客人要论资排辈安排座位。三是建筑色彩协调。室内暗部用蓝、绿色彩调成暗色调,显得庄重、肃穆;室内亮部色彩配以朱红色,给人热情洋溢的感觉;重要部位如梁架、窗饰等,则不惜代价全部鎏金,显得富丽堂皇。四是设施考虑周到。许多建筑的构配件,只要想得到的,这里都有考虑。比如过去妇女都有裹脚,足不出户,官厅在设计时就特地在围墙内开挖一条三尺水圳,接来清水,供妇女洗涤。C、府第式民居都阃府都阃府是一座三进三开间带单侧横屋的民居。都阃是官名,即都司,都阃府就是都司府。汉代在尚书省下设左右都司称左右都阃,清代在武官职衔中设有游击、都司等职,都阃就是四品武官,都阃府就是四品武官的府第。它的主人是村口牌坊的建造者御前四品蓝翎侍卫吴拔祯。都阃府规模虽小,却很精细。可惜该府第在1994 年毁于一场大火,只剩下断壁残垣,让人们想象着它往日的辉煌。都阃府遗留下来的几件东西,堪称一绝。一是门口的两根石龙旗(也称石笔) ,顶塑笔峰,斗树龙旗,威武挺拔,直插云天,它是主人文武竞秀的象征。二是前庭院(也称雨坪) 中用各式河卵石精铺而成的“鹤鹿同春图”。图中无论是鹤是鹿是松都形神毕肖、活灵活现,传说中秋月圆万籁俱寂之时还可听见鹿鸣,看见鹤舞呢! 三是一块介绍主人生平共八百余字的石碑。它是由清兵部尚书贵恒篆额,户部主事李英华撰文,泉州人状元吴鲁作书,北京琉璃厂名师高学鸿刻石,通称四绝。D、围拢屋式民居双灼堂双灼堂是培田古民居中建筑最精湛、集科技与艺术为一体的“九厅十八井”式的合院建筑。它四进三开间带横屋对称布局,又因前方后圆的“围拢屋式”平面而别具一格。门庐横批“华屋万年”,藏主人吴华年名字于头尾,对联“屋润小康迎瑞气,万金广厦庇欢颜”,体现了客家人祈望安居,追求小康的纯朴愿望。过了门庐进入一个中型庭院,庭院两侧对称设有一对侧厅堂,它自成一厅两房带小天井布局,分别有小门与庭院和横屋联系。过了前厅、中厅、后厅之后进入一个横向庭院,即围拢屋的后龙,后龙设一厅十房,为家庭做杂物的小院。双灼堂装饰的主要特色有:一是建筑装饰精细。厅堂的屏风、窗扇、梁头、雀替等部位都精雕细刻,雕刻的图案惟妙惟肖、含义深刻。尤其是堂前8 块精美的窗扇上每扇浮雕一个字,连起来为“礼、义、廉、耻、孝、悌、忠、信”,突出四维八德,训化以德治村,以德持家。二是屋脊装饰考究。双灼堂的屋脊飞檐高挑,陶饰精细,明墙叠檐三折的曲线,左右对称昂首吞云的双龙,技艺精湛,令人叹服。2、建筑类型丰富多彩在培田村,街巷、牌坊、店铺、民居、祠堂、戏台、书院、庙宇、亭阁、水塘等建筑成份应有尽有,可以说我国农耕文明中可能拥有的建筑类型这里都占有了。虽然各种建筑类别众多、装饰复杂,但它们之间并没有争奇斗艳、哗众取宠,而是各司其责、和谐亲切,这也正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精美之处。站在培田村对面山上远望,白墙、黑瓦、灰卵石路,衬托在蓝天、白云和绿树之中,就象迷人的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显得朴实淡雅、自然明朗。在建筑单体中,常用的建筑装饰手段如木雕、砖雕、石雕、灰塑、泥塑、彩画、漆画、剪瓦等也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其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如松竹梅岁寒三友、鹤鹿麟如意节、花鸟虫鱼、人物典故,以及各类文人字画、楹联匾额琳琅满目,体现了培田人独特的审美观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3、培田古建筑艺术特色大木装饰:如三山拱斗门楼、梁头雕刻、垂柱花篮雕刻、梁柱交接转角处的雀替木雕,挑檐托梁花雕,屋顶拱棚,以及粉壁川架间的图案木刻装饰等。小木装饰:如门窗格扇的镂雕图画或条木步步锦组合图案,卜柱联、挂匾等。泥塑装饰:如外墙浆砌砖窗图案或字样,砌砖三山框架形门楼,马头墙,屋脊屋檐的翘角飞檐泥塑等。石雕石砌装饰:如石狮、石鼓、石柱、石础、石门框架,石旌表桅杆,以及宇坪或天井内的卵石图案铺砌等。以上各种装饰的图案图画或浮雕镂刻,其内容都是吉祥祥瑞的画面。它们的轮廓与大小因具体情况而变化万千,设计得精美神东,令人喜见遐思。4、培田古建筑问卷分析从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我们得出培田目前居住人口以中老年为主,其中78%以上居住时长在10年以上,青壮年多外出打工,劳动力不足。有65%的村民都认为在培田古民居的所有文化中最具代表的是古建筑文化,而在古建筑中又以继述堂、官厅、南山书院为代表。继述堂、官厅是古建筑中面积最大的民居建筑,又是其“九厅十八井”建筑风格的典范。而南山书院虽然在占地面积和建筑风格上比不上继述堂和官厅,但它最为培田地方最主要的书院,培养出了当地一代又一代的人才,同时也是培田“兴养立教”精神确立的基础,是培田人心目中神圣的殿堂。在对古民居保护程度的调查中,56%的人觉得古建筑的保护程度比较好,25%的人认为比较差,还有18%的人则认为非常差,另外还有10%的人认为非常好。从以上数据中可以得出,培田当地居民对于古建筑的保护总体还是比较满意的。培田古建筑开发后,对其古建筑目前面临的威胁的调查中得出。有46%的人认为自然破坏是威胁古建筑保护的主要原因,该数据与43%的人认为相关部门保护不到位相当。而34%、27%与18%的人则认为威胁来自于过度强调经济发展、开发商问题以及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只有15%的人认为古建筑的破坏是源于游客。在对古建筑的开发的态度上,有70%的人持赞同的态度,其余持反对态度,说明培田当地村民对于古建筑的开发是支持的。随着古建筑的开发,培田的经济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展,在此基础上,29%、25%与21%的村民更能够接受的开发方式为适当保存,大修并更新;进行维修,自发性更新(村民自行进行建设、保护欲发展);全貌保护。另外只有3%与5%的村民认为将古建筑规划为历史参观性建筑群与彻底改建,原址居民全部拆迁更有利于开发。30%持反对意见的人村民认为古建筑不能被开发的原因主要是其反映了一部分客家文化,保障了客家历史文化的延续,其比例占到了73%。另外外貌好看、有特色;已成为培田甚至是连城的一种象征则占到了12%与14%。在古建筑开发的过程中,当地的村民也害怕民居的开发会带来一系列的破坏,有59%的村民认为古建筑开发时只注重经济利益,忽视了村民的利益。其中认为严重破坏当地的传统风貌和特色及不利于文化的传承所占的比例都为38%。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人则认为其削弱了村民的归属感,不利于培田人精神的发展。当地村民对于古建筑的保护政策了解程度只有14%的人基本了解,38%的人了解一点,其余一点也不了解。鉴于这种状况有64%的村民认为政府在古建筑的开发中有必要公开征询村民的意见,增强信息的透明度。对于古建筑的保护对当地村民带来的影响,有81%的村民认为其有利于传承文化,推动关于培田古民居历史研究。对于有利于保留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增加文化多样性则有63%的比例。另外认为有利于保护培田精神的发展和有利于促进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的比例都占到了55%。对于培田今后的开发,村民认为应该从加大资金的投入的比例为74%;加大宣传的力度、提高公民的素质以及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则分别为62%、64%与62%。对于从开发与发展的角度来看,60%的村民更支持成立历史建筑基金会,定期检查,抢救古建筑的保护方式对古建筑进行保护。认为成立历史建筑专项小组,建立保护条文规定,定期维护的村民有55%。另外持拆除严重阻碍开发与发展的建筑与将部分古建筑改造成相近样式的公寓式商业住宅的观点的比例分别占到了21%与14%。在对开发前与开发后培田古民居发生的变化的调查得出:1、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同时带动了交通的便利。2、卫生得到改善,环境更加优美。3、村民素质普遍提高,对于民居的认识层次提升。4、培田地方形象更加突出,有利于其旅游业的发展。5、随着游客的增多,村民的日常生活受到了干扰。在对村民进行培田古建筑的发展与保护工作意见与建议征询中,我们得出:1、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监督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2、村民要提高古建筑的保护意识。3、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重环境的保护,强调可持续发展。4、加强党政领导,认真学习各地先进经验,提高干部领导能力,保障发展速度。5、相关部门加大宣传力度。6、加大古建筑的维修力度,提高维修工程的质量。7、在古建筑开发与保护过程中,政府账目要公开,注重村民利益。8、加强对古建筑文化的保护力度。5、我们的相关认知我们于2013年7月10日至7月30日期间,从当地村民和相关人士的访谈当中,我们对当地的古建筑有了大致的了解。古建筑的保护与发展离不开其地理、历史、文化、习俗等的发展,其生存现状也和当地领导部门、当地居民的重视程度和相应举措有着密切联系。据我们了解,当地领导部门尽管出台了相关政策,可是仍然无法较好的解决古建筑保护的问题。对于这些情况,我们作出了相应的猜测,其原因可能在于:1、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普遍偏低,有些农户仍然住在年岁已久的老民居建筑中,不但对自身生命安全有所威胁,同时也是对古建筑的损伤。政府部门缺少对他们经济和住房方面的补助,导致他们对于古建保护的意识薄弱;2、时代发展,地价昂贵,维修经费少,保护维修那些年久失修的古建筑,在经济上给政府带来很大的压力; 3、政府或领导并未十分重视,或者只注重了表面,并未深入了解实情;4、地方经济等其他一定条件的制约等。5、当地村民素质不高,保护意识薄弱。三、民居建筑的保护形式保护原则:应严格遵守“不改变原状”的原则。“不改变原状”的原则,系指不改变始建或历代重修、重建的原状。修缮时应按照建筑物的法式特征、材料质地、风格手法及文献或碑刻、题铭的记载,鉴别现存建筑物的年代和始建或重修、重建时的历史遗构,拟定按照现存法式特征、构造特点进行修缮或采取保护性措施;或按照现存的历代遗存,复原到一定历史时期的法式特征、风格手法、构造特点和材料质地等,进行修缮。古建筑修缮手法,依工程性质,可分为以下五类:1)经常性保养维护工程。保养维护工程,系指不改变文物的现存结构、材料质地、外貌、装饰、色彩等的情况下所进行的经常性保养维护,如屋顶除草勾抹;局部揭瓦补漏;梁柱、墙壁等的简易支顶加固;庭院整顿清理、室内外排水疏导等小型工程。此类工程应由管理或使用单位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和经费预算,作为经常性工作,各尽其职,各负其责。2)抢险加固工程。抢险加固工程,系指建筑物、石窟岩壁以及壁画、造像、石刻等发生危及文物安全的险情时所进行的抢救性措施,诸如支顶、牵拉、堵挡、加固等抢救性措施。此类工程须在技术检查的基础上制定抢险加固方案,上报相应的文物主管部门审批后进行。如因特殊情况不能事先申报时,须补报备案。3)重点修缮。重点修缮、局部复原工程,系指对文物进行较大规模的重点修缮或局部复原工程。此类工程必须事先做好勘查测绘、调查研究,在充分掌握科学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工程设计必须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广泛征求有关方面专家的意见,并提出修缮、复原工程申请书报经相应的文物主管部门批准之后,方得进行施工。4)局部复原工程。事先做好勘查测绘、调查研究,在充分掌握科学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工程设计必须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广泛征求有关方面专家的意见,并提出修缮、复原工程申请书报经相应的文物主管部门批准之后,方得进行施工。5)保护性建筑物与构筑物工程。保护性建筑物与构筑物工程,系指为保护文物而附加的安全设施。诸如排水防洪的堤坝、防水房、亭、新加窟檐等。凡此类构筑物或建筑物,须与文物及环境风貌相协调,不可喧宾夺主。对于文物本身和其周围的历史残迹,必须严加保护,不可因附加安全措施而遭受损坏。附加的建筑物、构筑物的设计方案,报请相应的文物主管部门核准后方可施工。四、其它地方保护典型案例案例一:土楼保护措施对于土楼群的保护,宜遵循以下原则:任何保护措施均应严格遵守不改变土楼群的原状,不得破坏土楼本体并应与土楼群所在村落的整体环境相协调,保护土楼群的真实性;尽可能完整地保留土楼群所包含的历史信息,保护的目标不局限于单个的土楼,而在于土楼群的空间整体性、历史延续性、内容的综合性与可读性,既要保护土楼群,也要保持原有的整体格局及其历史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使其具有完整性和延续性。根据初溪土楼群的保存现状,可将其划分为三个等级进行保护。具体保护措施如下:(1)现状保护适用于评估为一级的土楼,主要针对整体平面格局保存完好,近期经过维修或建造年代较近,结构保存完好,夯土墙体无贯通性裂缝,屋面无漏雨现象,瓦件基本无残损松动,大木构件基本无糟朽,结构稳定,内外环境较好,基础设施基本配套的土楼。具体措施包括:屋顶清理、防漏;木结构防腐、防虫等;重点维护灾害多发、易发部位,对外力可能侵害的部位连续监测,及时维修轻微损伤,排除不安全因素,是定期对土楼本体及其防护结构进行安全处理的常规措施。(2)局部维修适用于评估为二级的土楼,主要针对整体平面格局基本完好,基本无搭建、改建现象,内部空间基本保持原貌,结构基本完好的土楼。具体措施包括:对屋面瓦件松动、局部破损的维修;更换糟朽及变形、残损的木构件;处理部分酥碱、霉变、返潮的墙体,修补墙体裂缝,维修局部残损的地砖,主要是对局部出现的严重问题进行维修。(3)整体维修适用于评估为三级的土楼,主要针对整体平面格局仍存,但是后期改建、搭建现象严重,内部空间发生较大的改变,结构无失稳现象,但是保存较差,夯土墙体有较多裂缝及贯通性裂缝,屋面、大木构件残损现象较重,内外环境极差的这部分土楼。具体措施包括:屋面维修,加固墙体、更换残损的大木构件及破损构件,拆除临时建筑,恢复内部空间的原貌,加强对周边环境的治理。案例二:黄山徽州建筑近年来,黄山市积极转变思路,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来促进古民居的保护,每年提取旅游门票总收入的4%设立专项保护基金,走出了一条“以开发促保护”的新路子。世界文化遗产地黟县西递、宏村至今完好保存着明清古民居260多幢。20多年前,当地村民自发开发古民居旅游,并每年提取门票收入的20%用于文物保护,有力保障了文物保护经费的来源。两个村相继成立了民间保护协会,制定了保护古民居的村规民约。1、客观认识徽派建筑,重视徽派建筑的整体性保护。首先,作为徽文化实证的徽派建筑是徽州文化作为中国特定历史、地理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域建筑,完整地保留了儒学色彩厚重的中国汉民族传统农耕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揉入了18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后中国商业文明的进取因素。其次,徽派建筑决不仅仅是一种地域文化的体现。由于古徽州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原移民的特别历史变迁情况、宋以来程朱理学的特别影响以及徽商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广博吸纳,徽派建筑本质上是中华儒学文化的厚实积淀,标本和缩影,它再现了宋以来汉民族民间社会生活实态,对徽州文化生态区域的整体保护有其重大的特殊的意义。2、拓展融资渠道,多方筹集徽州文化保护和开发资金。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省、市、区非常重视徽州文化的保护,逐年加大了对徽派建筑的专项保护基金投入。保护徽派建筑,民间资金的参与是一条可行之道,也是非常必要的,除了就地保护与异地保护外,认领保护就是利用民间资本的一个新的举措。最近,黄山市出台皖南古民居认领保护办法,值得借鉴和推广。3、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徽派建筑保护的执法力度。在执法上要加大执行和监管的力度,多一些刚性,少一些弹性。4、重视徽文化产业化问题,加快徽派建筑风格的传承和发扬。首先要出台政策激励,建立起区、乡镇、个人“三个一点”的资金投入机制。二是按照徽州区经济发展规划,明确发展功能。可结合全区各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划分不同的经济功能区。五、培田古民居建筑的发展与保护的建议 在培田古村落地区实地考察和走访期间,古民居建筑展现的除了作为物质遗产的重要意义之外,更展现出一种隐藏其后的文化内涵,他以一种历史的姿态展现出来民族的文化魅力。与此同时,也让来访人员切身感受到这些古民居建筑的存在与发展是十分艰难的。存在形式的多样化使其更易受到来自自然和人为等破坏,这一现状值得我们深思,也应当引起当地相关部门的重视。如何减小当前古建筑的损坏速度,如何尽可能的扩大古建筑保护的范围和力度,如何提高民众对古建筑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成了当务之急。通过我们的观察和了解咨询,以下是我们对于古民居建筑存在现状和发展形势提出的几点建议。1. 依靠丰富的媒介系统 普及当地悠久的文化在前往当地之前,工作人员一直在搜寻当地的相关资料,特别是通过图书馆,网络,咨询老师等途径关注培田古建筑的动态,但相关资料贫乏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培田当地政府向外界普及当地的文化力度不足有关,封闭的文化要想获得经济效益肯定有很大的困难。2.权威的专家指导 定期的专人负责培田地区村落中的建筑大多年代久远,房子里的很多支撑结构都已经被虫蛀空或是因自然因素影响导致建筑结构不稳定,但是相关部门和部分居民至今对此置之不理,即使有所举措,其保护方法也不能很好的杜绝结构不稳定的问题。我们建议民居苑在一定程度上应该定期邀请国内外著名的古建筑保护专家,引进一流的保护措施,对当地古建筑的保护提出建设性的宝贵意见并付诸行动。3.明确的分工管辖制度 高效的解决措施手段古建筑保护这块涉及的部门过多过杂,没有明确的分工管辖,使得居民无处反应情况或者在反映真实情况之后,不能得到及时高效的解决措施。所以,明确的分工管辖,高效的解决措施对于当地居民生活保障及古建筑的保护都是十分有利的。4.重视村民生活保障 提高古建保护意识居民对于生活、居住条件的需求始终放在首位,只有满足了这种要求他们才能更近一步去提高保护古建筑的意识。对于村民来说,那些古建筑首先是他们居住的家园,然后才是文化遗产。所以要加强对他们生活保障的力度才能切实地让他们更好地保护居住的环境。5. 加强管理力度 注重古建修复相关条例未落到实处,经济保障不严密,屋主没有经济实力或者他们不愿意自己掏钱对房屋条件进行改善,致使古建筑的修葺未达到原有要求,最后可能由于各种条件变成危房不得不拆除。我们针对古民居建筑的保护形式,也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这些建议需要当地领导部门和所有村民的共同重视: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重视古村落民居的保护。古村落民居是指至今仍然保持着比较完整的历史风貌民居遗址。从人文景观的角度来看,透过古村落,可以了解到内容极为丰富的山村历史文化。因此,作为风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古村落更有其特殊的现实意义。2.增加投入、加大保护力度。保护古村落建筑,必须加大经费的投入。培田古村落建筑分布广,建筑年代久,又因一些人为破坏,许多建筑已经破旧不堪,如不及时进行抢救维修,将会毁圮。因此,要以保护历史文物的角度,给后人留下可观的、较为完整的古建筑遗产,所以政府要切实加大各方面的投入,包括人、财、物的投入。3.合理保护和规划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山区经济发展迅速。在规划村居建设时,首先要对古村落、古建筑做出合理的保护规划,使之不受现代建筑的冲击和破坏;同时,业务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管理,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古村落民居建筑的保护和管理。4.充分发挥古村落民居的作用。古村落是先人留给所有来访人员和当地居民的不可多得的珍贵财富,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它的作用要充分发挥。首先可以古村落民居为典型的人文景观,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这一点在发展衢州龙游旅游事业中,其作用已凸现出来;其次是把它列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来保护开发,组织青少年参观,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热情;第三是发挥古建筑对现代建筑的研究参考作用。要对沿岸乡镇进行合理的规划,古村落、古建筑对现代的规划可以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结束语对于我们学生来说,这次调研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实践与学习相结合的平台,这是切实感受到了古建筑的保护与发展的重要性。在这次社会实践活动当中,我们以体验者的身份,从自身的角度、当地相关领导部门的角度以及当地村民的角度分别探讨分析了古民居建筑的存在、保护和发展形式,并且将其总结与其他地方典型保护手法和相应成效做出对比,提出我们的建议。或许我们的建议并不十分正确,角度也不是十分专业。但是在分析和探索的过程中,我们一直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考虑和分析问题。并且这些建议也是我们通过不断的查找相关资料;不断走访相关部门和村民,获取信息;不断总结分析,完善相应举措而得出的。他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全面的、客观的,也是适合当地采纳的。我们希望此次调研真正能为当地的古建筑保护注入新的动力,为古建筑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源远流长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附录一:一、项目简介记录民族历史,展示传统文化,载托信仰灵魂,提供世人认同,增强国民自信,这就是中国古建筑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古建筑反映了中国历史的辉煌,表现了过去中国的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是民族魂的结晶与传承。调研古建筑的现状和保护一方面可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为保护传统文化做贡献,另一方面还可以锻炼我们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学以致用,做到实践与知识的高度结合。二、项目方案(计划、技术路线、人员分工等)1.前期准备第一,团队成员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古建筑的资料以及古建筑的现状,提出相关问题。第二,通过调研,选定一个古村落作为该项目的实验村。第三,制作古建筑现状与保护的相关调查问卷,调查古建筑的现状和保护状况,了解古建筑最迫切的需求。2.调查研究将制作好的调查问卷分发到选定的农村,填写收集。并且通过整理统计了解古建筑现状与保护的状况,以及得出我们项目所要调查的结果。3.调查实践通过暑期放假时间,深入古村落积极调查古建筑现状与保护,了解当地居民对古建筑的保护措施,有助于当地居民对古建筑的深层次认识,找到古建筑的生存之法。在做古建筑发展和保护调查的过程中,研究古建筑和相关问题。积极寻找解决对策,深刻探讨古建筑保护的意义。培田古民居古建筑发展与保护培田古民居建筑的发展的地理条件培田古民居的村落结构培田古民居水口的布局培田古村落的人文培田古村落的习俗培田古民居建筑的存在现状古民居的主要特点建筑类型丰富多彩培田古建筑艺术特色培田古建筑问卷分析我们的相关认知4.调查研究的后勤条件该项目积极寻求本校老师的支持,并希望能够得到当地政府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