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助支援调节机制制度化研究.ppt_第1页
共助支援调节机制制度化研究.ppt_第2页
共助支援调节机制制度化研究.ppt_第3页
共助支援调节机制制度化研究.ppt_第4页
共助支援调节机制制度化研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共助支援调节机制制度化研究,伍 国春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Email:,2010年5月7日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解题,共助支援的主体 社区、志愿者 共助支援调节机制 志愿者的组织化以及协调志愿者与政府和受灾者之间关系的机制 制度化 公私双方对共助调节机制的不断完善,本研究的构成,研究目的 研究概念 公助、共助和自助 既有研究 案例分析 结论,研究目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公众、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紧急救援,深入灾区的国内外志愿者队伍达300万人以上,在后方参与抗震救灾的志愿者人数达1000万以上” 。中国的减灾行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9年5月 “国家鼓励、引导志愿者参加防震减灾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总则第8条,如何引导? 汶川地震后的社会资源协调平台,玉树地震后NGO组织的协调等实践,日本阪神淡路大地震后,兵库县灾害对策本部“能够对整个指挥部实施有组织地应对至少花费了2周时间”林春男等 2002:297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和政府要对受灾者施与丰厚救援思想的普及有关,正是对政府救助的期待不断提高,导致灾后应对往往单靠一家组织无法完成。因而,多种多样的志愿者组织“作为灾害应对对策主体,不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越来越重要”K. Mitchell,本文以日本为例从志愿者活动制度化的角度,探讨如何使大灾之后临时产生的创新型组织内化为社会减灾能力,强调在分清政府和志愿者不同职责的基础上,通过平时的制度化活动吸取来自实践的创新,并在制度化的过程中使其不断完善,最终达到提高社会减灾能力的目的。,研究概念,自助共助公助,志愿者元年阪神淡路大地震,志愿者作为灾害援助的新兴主体日益受到关注 “自助共助公助”成为讨论防灾减灾中政府、社区志愿者和个人功能的重要概念,理由 防灾事业“国家化的潮流中国家的作用越来越强大,但是企业或个人、地区应当承担的作用也不少,所谓自助、共助、公助的角色分担和他们之间如何合作成为迄需解决的课题”。 对日本过度依赖政府的减灾制度的反思,概念的定义 “公助是指国家或是都道府县、市町村、行政机关等公共机关实施的救助救援活动。共助是指邻里、民间组织、志愿者团体等,互相帮助开展的救援活动。自助即自己保护自己或家人的活动” 高梨,灾后救助的实际状况 根据灾害的不同,“受灾者首先自己解决问题,其次是家人或是仰仗其他可以依赖的人”,“对于受灾者最多的援助显而易见仍然是有血缘的人和朋友”,而红十字会或宗教团体等组织“提供有亲缘关系的人不能提供的援助”,越是“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家庭越是依赖这样的组织”。另外,为了弥补灾害导致的公共服务不足,“经常会有应急性的集团产生”。 BRaphael,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系统论“灾害过程通常可以考虑为,日常社会系统解体、随之而来的紧急社会系统启动,再向日常社会系统恢复等的过程”。 紧急社会系统紧急支援系统 紧急支援系统中支持“自助共助公助”活动的社会系统分别称为“自助系统”,“共助支援系统”,和“公助支援系统”。“自助系统”的主体限定为受灾者本人或家人、亲戚和友人,“共助支援系统”的主体因社会不同,有社区、宗教组织、社团组织、志愿者团体等,在此分为社区和志愿者两类。“公助支援系统”的主体限定为国家、地方自治体等政府组织,为了便于比较,本研究把各个级别的政府支援统称为“公助支援”。,先行研究,有关紧急支援系统中“自助共助公助”不同作用的研究,日本海中部地震农村渔村型受灾 有关生活上的受灾以非正式的援助行动为中心”、但是“生产受灾的恢复重建完全对来自机构的正式援助期待更高”。 岛原火山喷发地方城市型灾害 受灾长期化后岛原的“社区重组强化”的过程,阪神淡路大地震城市型灾害 “相互调节机构”具有“以安定的中间志愿者团体为中心的多重构造、形成了开放的松散的团体间的网络 “对于灾区的居民个体而言,不仅是灾后紧急应对期,在灾后长期的恢复重建中,一直需要中间集团,中间集团连接行政支援或来自地区外的志愿者支援,具有向行政提出受灾群众要求的功能” 三宅岛灾害支援农村型灾害 “邻里的资源动员或个人的善意有时是有限的”,“既要尊重居民和地区的主体性,又要考虑能够开展何种社会应对措施”。,案例研究,共助支援调节机制的制度化,共助支援制度化的前提 公助支援系统的完善,二战后日本不断完善法律制度,今天有关防灾减灾的法律有“150到200个”(防灾行政研究会 2002:28)。 通过完善法律制度,日本统一了政府进行“公助支援”的基准。首先,规定了国家对地方公共团体财政负担的比率;其次,详细规定了受灾者个人救助基准,阪神淡路大地震“没有预备好准备接受诸如志愿者的制度”(山下菅 2006:234) 在神户的个别区域形成了志愿者协调机制 其中,社会福祉协会的作用值得关注,在有的区社会福祉协会掌握了志愿者协调的主导权。 在农村地区北淡町,志愿者被看做地方政府的竞争对手 以震灾为转机日本社会中关于灾害志愿者的认识有了变化,灾害发生后志愿者奔赴灾区也逐渐成为常态,阪神淡路大地震后志愿者活动的发展,1997年发生了日本海重油泄露事故,这符合日本国内“灾害志愿者大众化的趋势” 1998年“东南北北关东以及高知水灾后”,在灾区设置灾害志愿者中心的活动在日本固定下来,大家普遍接受了“如果发生灾害依托灾害志愿者中心,开展包含灾害NPO志愿者的灾害救援活动”的认识。 2001年后,全国开始形成几个全国规模的网络,24,2007年7月16日新澙县发生中越沖地震,灾害志愿者中心把来自非灾区的志愿者重新组织化之后派去支援受灾者 灾害志愿者中心呈多层网络结构社会福祉协议会和新澙县灾害支援NGO在灾害志愿者中心发挥了主要作用,除此以外,还有来自新澙县外的灾害支援NGO。这些组织持续对灾害志愿者中心的运营展开了人力支援。,灾害志愿者中心的运营得到了资金支撑(半官半民NGO,企业) 资金支持既有对灾害NGO的支持,也有对灾害志愿者中心的支持(后者以NGO得到的社会募捐为主)。,中越沖地震成熟度很高的共助支援 成熟度高在于共助支援的制度化,结论,本研究主要探讨共助支援系统,但是探讨的前提是承认公助支援的必要性。公助支援系统保持公平性;共助支援系统也不可缺少,其原因就在于其灵活性;更进一步,如果由于受灾,公助支援系统无法启动时,共助支援系统的重要性增加。例如,公助支援系统向大多数的受灾者提供经济支援,修缮灾区的基础设施;共助支援系统主要提供小规模的人力支援和经济物资支援。 对灾区的信息搜索,仅仅依靠公助支援系统也不够,如此一来,共助支援系统和公助支援系统互相补充,而且是可代替的关系。此处所述的两者的关系属于理念上的关系,实际上两者的作用由于灾害的外部因素和受灾社会的内部因素而形态各异。,和中国相比较,日本共助支援系统的成熟度高,之所以这么讲是由于日本共助支援系统承担者的多样化,而且实现了共助支援的制度化。此处所讲的共助支援的制度化,包括公助领域的制度化和共助领域的制度化。 日本对志愿者的作用经过了不断认识,不断制度化的过程。,在日本,社区、志愿者、半官半民的NGO分别发挥了不同的支援作用。 对照日本,总结汶川地震后NGO的创新性活动方式,并将其制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