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施治慢性胃炎42例临床分析.doc_第1页
中医辨证施治慢性胃炎42例临床分析.doc_第2页
中医辨证施治慢性胃炎42例临床分析.doc_第3页
中医辨证施治慢性胃炎42例临床分析.doc_第4页
中医辨证施治慢性胃炎42例临床分析.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辨证施治慢性胃炎42例临床分析【关键词】 中医 辨证施治 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部队常见病,尤以青壮年多见,病情迁延反复,对工作和训练有很大的影响。笔者自1999年9月2008年9月运用中医辨证施治方法治疗本病4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2例均经纤维胃镜检查确诊,其中男37例,女5例;年龄1945岁,平均26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7.5年,平均3.5年。慢性浅表性胃炎31例,胃窦炎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4例,胆汁反流性胃炎1例。 1.2 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全部采用中药治疗,按中医辨证分型为肝胃不和型、肝胃郁热型、脾胃湿热型、胃阴不足型、胃络瘀阻型诊治。服药均每日1剂,日服2次,15天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一般停用其他药物。 1.2.1 肝胃不和型 症见胃脘胀痛,两胁憋闷,食后饱胀,情志不畅时加剧,嗳气频作,泛酸嘈杂,舌红苔薄白,脉弦细。治宜疏肝和胃,降逆散郁。方用柴胡疏肝散合旋复代赭汤加减。药用柴胡、香附、枳壳、厚朴、佛手、旋复花、半夏、川芎各10g,代赭石、白芍各20g,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各30g,焦三仙15g,大枣3枚,生姜、炙甘草各6g。 1.2.2 肝胃郁热型 症见胃脘烧灼,疼痛不适,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脉弦或数。治宜疏肝泄热和胃止痛。方用化肝煎为主方。药用丹皮、山栀、青皮、陈皮、浙贝、川楝子、香附、郁金各10g,黄连5g,地丁草、丹参各20g,蒲公英30g。 1.2.3 脾胃湿热型 症见胃脘灼痛,烦躁易怒,面赤舌红,口苦而粘,大便不畅,小便色黄,苔黄厚腻,脉弦数有力。治宜清热燥湿,通腑泻下。方用泻心汤加味。药用酒制大黄5g,黄连、黄芩、槟榔、半夏、龙胆草各10g,地丁草、丹参各20g。 1.2.4 脾胃虚寒型 症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得食则缓,面色萎黄,乏力倦怠,呕吐清涎,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虚弱或迟缓。治宜健脾和胃、温中补虚。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合黄芪建中汤化裁。药用炙黄芪30g,党参15g,茯苓、陈皮、半夏、白术、乌药10g,木香、砂仁、桂枝各5g,白芍、蒲公英、地丁草各20g,生姜10g,大枣5枚,炙甘草5g。 1.2.5 胃阴不足型 症见胃脘隐痛,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养阴润燥,益胃生津。方用一贯煎加减。药用沙参、生地、玉竹、石斛、乌梅、枸杞各15g,麦冬、当归、川楝子、槟榔各10g,百合、白芍、蒲公英、半支莲各20g,黄连5g,甘草6g。 1.2.6 胃络瘀阻型 症见胃脘疼痛,痛处固定,痛如针刺,食后痛甚,或见吐血便黑,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治宜活血化瘀、理气和胃。方用血腑逐瘀汤化裁。药用柴胡、枳壳、生地、当归、香附、炒蒲黄各10g,桃仁、红花、酒制大黄各6g,赤芍、丹参各20g,半支莲、蒲公英各20g,三七粉2g(冲服)。 1.3 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复查病灶已消失。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胃镜复查病灶好转但未完全消失。好转:通过治疗,症状改善,但没有前者明显。无效:临床症状和胃镜检查与治疗前无变化。 1.4 治疗结果 痊愈16例,占38.1%;显效23例,占54.8%;好转2例,占4.8%;无效1例,占2.4%,总有效率为97.6%。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痊愈10例,显效20例,好转1例,胃窦炎痊愈4例,显效2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显效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痊愈2例,好转、无效各1例。治愈时间最短15天,最长60天,平均30天。 2 讨论 慢性胃炎是以胃黏膜非特异性慢性炎症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疾病。属中医“胃脘痛、痞满”病范畴,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情志和饮食所伤有密切关系。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主受纳腐蚀水谷,以膜与脾相连,两者同为后天之本,纳运和畅,升降通调,乃为生理之常;肝与胃又为木土乘克关系,故本病病位主要在胃,但与肝、脾密切相关。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胃炎,具有用药安全,副作用少,疗效稳定,复发率低等优势。但传统的中医辨证治疗,疗效却并不十分满意,这主要是未针对幽门螺杆菌这一病原菌进行“审因论治”。目前在这一方面国内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些临床资料和经验,许多学者进行了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认为脾胃湿热证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最高,大多数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都有脾胃虚弱这一病理基础存在,并常有气滞、血瘀、郁热、湿阻等标实证候。通过临床观察,笔者认为肝胃不和证大致相当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炎的初期,胃郁热证和脾胃湿热证相当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炎的急性活动期,胃阴不足相当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炎的退行期,脾胃虚弱证相当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炎活动程度减弱或趋向慢性期。人们对中药抑杀幽门螺杆菌药理研究证实:中药中清热药尤其是清热燥湿药,还有补气,活血化瘀药和理气药大多具有抑杀幽门螺杆菌作用,其中以黄连、黄芩、大黄、黄柏、蒲公英、地丁草、白花蛇舌草、龙胆草、半支莲、乌梅、山楂等对幽门螺杆菌的抑制、杀灭作用较强。故在辨证的基础上适当选用这些药物无疑可起到除菌效果。 上述辨证是根据临床表现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查来辨证分型,其主症清楚、简便易行、易于掌握。治法因证而设,组方随法而立,并将具有抗幽门螺杆菌作用的中药,按其功效分类,随证加减应用,既符合中医辨证用药的特点,又能针对病原菌治疗,因而能较快改善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