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呼吸衰竭的格林巴利综合征7例临床分析.doc_第1页
合并呼吸衰竭的格林巴利综合征7例临床分析.doc_第2页
合并呼吸衰竭的格林巴利综合征7例临床分析.doc_第3页
合并呼吸衰竭的格林巴利综合征7例临床分析.doc_第4页
合并呼吸衰竭的格林巴利综合征7例临床分析.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合并呼吸衰竭的格林-巴利综合征7例临床分析【关键词】 格林-巴利综合征;呼吸衰竭;辅助呼吸 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是临床常见的周围神经疾病,一般预后良好,最致命的症状是呼吸肌麻痹,因而对呼吸衰竭的抢救是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本文对2004年6月2007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格林-巴利综合征合并呼吸衰竭的7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例患者均符合格林巴利综合征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4例,女3例,年龄3184岁,平均54.8岁。7例患者中表现有四肢对称性迟缓性瘫痪6例,瘫痪不对称1例,以左上肢为主。合并延髓麻痹6例,双侧周围性面瘫2例,其中1例同时累及双侧、对颅神经,呼吸肌麻痹出现的时间在病程的第315天,平均6.75天。本组按Hughes功能评分(1978)本组患者均需要辅助呼吸。 1.2 应用机械通气的指征 患者出现胸闷、烦躁、出汗、心率增快,动脉血氧分压(PaO2)<70 mmHg,在吸氧状态下低氧不能纠正时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采用SIMV模式支持,插管2天后自主呼吸仍不能维持正常通气时改用气管切开。 1.3 脱机指征 患者呼吸增强,肌力恢复,咳嗽有力,SIMV呼吸频率降至46次/min,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给予脱机。 1.4 电生理检查 7例患者中6例进行了电生理检查,根据GBS电生理诊断分型标准分为脱髓鞘型(以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为主)和轴索型(以神经轴索受累的诱发电位波幅明显下降为主)。6例患者中轴索型3例,脱髓鞘型2例,混合型1例。 1.5 治疗方法 包括大剂量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的治疗0.4g/(kgd),共5d,血浆置换疗法(PE)每周23次,共置换35次,皮质类固醇治疗(H)3种治疗方法。出院时再进行神经功能评估。 2 结 果 临床类型、治疗方法、辅助呼吸使用时间及预后之间的关系见表1。 3 讨 论 3.1 重视重症患者的监测 Lawn等1认为病情进展迅速、延髓麻痹、双侧面神经瘫痪、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这4个指标为高度危险因素。本组7例患者发生呼吸衰竭时间大多在7天左右,其中6例有延髓麻痹,2例合并双侧周围性面瘫,1例合并有多颅神经损害,提示合并颅神经损害患者呼吸衰竭的发生率高。延髓麻痹是GBS的独立危险因素2。 3.2 电生理改变对病情的影响 急性运动轴索型神经病(Acute motor axonal neuropathy,AMAN)是Feasby等于1986年首先报道并命名的,目前的多数研究均认为它比经典的GBS-急性感染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AIDP)患者有更严重的病情和不良预后。Guillermo等3研究显示,AMAN较AIDP患者病情进展更快,具有更高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病程中需辅助呼吸的机会更多,患者预后更差。但Ho4等报道表明5AMAN患者与AIDP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差异,后有研究表明(5)AMAN患者的恢复呈双相性,一些较快,一些较慢。其解释是,AMAN患者的病理显示不同程度的运动轴索损害,早期轻度的改变仅局限于Ranvier结区或运动末梢的轴索,若度过此期则预后较好;否则预后较差,且早期出现肌肉萎缩。本组7例患者中有3例为轴索型,1例为混合型,因病例少与脱髓鞘型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但轴索型有明显的呼吸肌麻痹发生率增高的趋势。 3.3 尽早明确呼吸衰竭并早期给予机械通气 合并呼吸衰竭的GBS患者帮助患者度过危险期是治疗的关键。我们对临床上出现呼吸肌麻痹的患者立即予气管插管辅助机械通气,48小时后自主呼吸仍不能维持正常通气时改用气管切开,6例患者均顺利度过呼吸衰竭阶段,出院时神经功能明显改善。 3.4 治疗方案的选择 PE和IVIG治疗是公认的一线治疗,绝大多数学者都不主张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从本组资料看,其中3例接受PE治疗患者呼吸机使用时间分别为4天、8天、16天(平均8天),2例接受IVIG治疗的患者,呼吸机使用时间为8天、39天,1例激素治疗无效后再用IVIG治疗,似乎血浆置换对缩短病程,减少上机时间上优于IVIG治疗。GBS所致呼吸肌麻痹是致病抗体攻击或阻断了相应的神经结构,如神经髓鞘、轴突、乙酰胆碱受体等,从而产生神经功能缺损,血浆置换可以清除循环血中的部分抗体,减轻其对神经组织的破坏,使神经功能得到较快恢复。【参考文献】 1 Lawn ND, Fletcher DD, Henderson RD, et al. Anticipat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n Guillain-Barre SymdromJ. Arch Neurol, 2001, 58(6):893-898.2 Cheng BC, Chang WN, Chang CS, et al. Predictive factors and long-term outcome of respiratory failure after Guillain-Barre syndromeJ. Am J Med Sci, 2004, 327(6):336-340.3 Guillermo P, Tripoli J, Galicchio S, et al. Epidemiological, clinical, and electrodiagnostic findings in childhood Guillain-Barre syndrome:a reappraisalJ. Ann Neurol, 1999, 46:701-707.4 Ho TW, Li CY, Cornblath DR, et al. Two patterns of recovery in the Guillain-Barre syndromeJ. Neurology, 1997, 48:695-700.5 Kuwabara S, Asahina M, Kog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