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小儿厌食症73例疗效观察.doc_第1页
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小儿厌食症73例疗效观察.doc_第2页
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小儿厌食症73例疗效观察.doc_第3页
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小儿厌食症73例疗效观察.doc_第4页
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小儿厌食症73例疗效观察.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小儿厌食症73例疗效观察【摘要】 目的 观察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45例厌食症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73例)和对照组(72例),治疗组采用壮医药线点灸法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复合维生素B、多酶片口服为主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0.41%,对照组总有效率77.78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小儿厌食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 小儿厌食症;壮医;药线点灸;疗效观察 笔者于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期间采用壮医药线点灸法治疗小儿厌食症73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 诊断标准 小儿厌食症的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制定。(1)长期食欲不振,时间超过1月。(2)面色少华,形体偏瘦。(3)有喂养不当史。(4)排除因肝脏、肠道炎症及肺结核等各种慢性疾病或因药物所引起的食欲低下。1.2 对象 145例患儿均为门诊病例,根据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3例中,男39例,女34例;年龄11月至3岁8月,平均2.6岁;病程112月,平均10.6月;中医辨证分型脾胃不和7例,脾胃气虚39例,脾胃阴虚16例,肝旺脾虚11例。对照组72例中,男32例,女40例;年龄1岁2月至4岁,平均2.4岁;病程111月,平均9.8月;中医辨证分型脾胃不和12例,脾胃气虚31例,脾胃阴虚13例,肝旺脾虚16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辨证分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方法2.1治疗组 采用壮医药线点灸治疗,药线选用广西壮医医院制剂室提供的标准号线。主穴:脐周四穴、足三里、脾俞、四缝。配穴:脾胃不和加内关、里内庭;脾胃气虚加章门、中脘、阴陵泉;脾胃阴虚加肝俞、肾俞;肝旺脾虚加期门、阳陵泉。操作:医者以右手拇指、食指夹持药线的一端,并露出线头12 cm,在酒精灯上点燃,然后吹灭明火,使之成圆珠状炭火,随即将此火星对准预先选好的穴位,顺应腕和拇指的屈曲动作,拇指指腹稳重而敏捷地将有火星线头点压于穴位上,采用中等力度以不起水泡为度,时间1 s,一按火灭即为1壮,一穴灸5壮。每周治疗2次,每次23个穴位,交替选穴,4周为1个疗程。灸后局部有灼热感或痒感,注意不要用手抓破皮肤,如个别皮肤破损者给予万花油外涂,以预防局部感染。2.2对照组 常规西药治疗,给予复合维生素B、多酶片口服,每次各1片,每天3次,有缺锌者给予葡萄糖硫酸锌口服液510 mL/次,每天2次。1月为1个疗程。2.3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3.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3治疗结果3.1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拟定,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治愈:食欲显著增加至正常,或食量增加1倍以上。好转:食欲好转,食量增加达一半以上。无效:食欲不增或增加不明显者。3.2治疗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24.3347,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1。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4典型病例 刘某,女,2岁6月,2005年8月13日初诊。患儿厌食已5月,食欲很差,终日不索食,每次进食均为强迫或诱导进食,夜间出汗较多,易反复患呼吸道感染,大便时溏时硬,曾经中西医治疗收效甚微。诊见面色萎黄,形体偏瘦,毛发较稀,舌质淡红,舌苔白,指纹淡红在风关。体检:体重11.2 kg,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检查无异常,肝肋下1 cm可触及,质软无压痛,脾肋下未触及,X线胸片、肝功能及微量元素检查无异常。诊断:厌食症。中医辨证为脾胃气虚,采用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取穴:脐周四穴(以神阙为中心,旁开1.5寸,上下左右各取一穴),足三里、脾俞、四缝、章门、中脘,每次选23个穴位,交替选穴,4周为1个疗程。经治疗后纳食明显增多,大便成形,面色红润,6月后随访,小儿食欲恢复、食量正常,体重13 kg,反复呼吸道感染情况也明显好转,6月内仅感冒1次,且康复时间快。5讨论 小儿厌食症为儿科常见病,由于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和饮食不节等诸多因素均易损伤脾胃,令其受纳、运化失职,使小儿长期食欲不振,厌恶进食,久则病及他脏或全身,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 药线点灸是壮医传统外治法,治疗时用壮药液(主要由飞龙掌血、虎杖、冰片等组成)浸泡过的苎麻线点灸局部穴位,刺激发挥经络传导作用2,通过在人体龙路、火路的体表气聚部位(穴位)施以调气治疗,达到调节和畅通人体脏腑气血功能。有实验研究表明壮医药线点灸对脾虚大鼠脑肠轴生长抑素水平有调节作用,可通过调动或调整生长抑素的内在分泌机制发挥治疗脾虚证的作用3。也有人认为体内|EP是一种内源性阿片样肽,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共有的多肽因子之一,它涉及机体包括消化在内的许多功能,而壮医药线点灸对脾虚证有较好的疗效,其疗效机制与其调整|EP水平有关4。 脾俞与章门分别是脾的俞幕穴,俞幕相配,有较强的健脾益气作用;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下合穴,属胃络脾,并与大小肠有直接联系,具有调节胃肠、补虚泻实之功效;脐周四穴、四缝穴是经外奇穴,为治小儿疳证之验穴。诸穴合用,可调节胃肠气机,健脾运化。此法治疗小儿厌食症,有效、简便、安全。【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9.2黄瑾明,黄汉儒壮医药线点灸临床治验录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