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40例临床观察.doc_第1页
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40例临床观察.doc_第2页
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40例临床观察.doc_第3页
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40例临床观察.doc_第4页
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40例临床观察.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40例临床观察【关键词】 进展性脑梗死;奥扎格雷钠;疗效观察 我院于200505200805使用奥扎格雷钠治疗40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200505200805 8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奥扎格雷纳治疗组及对照组,诊断均符合1995年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1,发病后48h以内,符合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逐渐进展或呈阶梯式加重的进展性脑梗死诊断标准2,并经头部CT或MRI证实,排除脑出血及出血性脑梗死,无出血倾向及严重心、脑、肾功能不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按统一标准分型3:015分为轻型,1630分为中型,3145分为重型。治疗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4379岁,其中轻型8例,中型22例,重型10例。对照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4476岁;其中轻型9例,中型22例,重型9例。2组发病年龄、发病时间、伴发疾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 方法 治疗组使用奥扎格雷钠(山西亚宝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80mg,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500ml静滴,1次/d。对照组使用右旋糖酐40葡萄糖注射液(河南华利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500ml静滴,1次/d。2组疗程均为14d,基础治疗相同 ,均不再使用其他溶栓、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药。1.3 疗效评定 治疗前和治疗后7、14、30d各评价1次。(1)临床疗效:显效:治疗7d基本痊愈或显著进步;有效:治疗14d有进步;无效:治疗30d临床症状无变化或恶化;(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按照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临床疗效判定标准评定2。基本治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90%;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45%90%;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17%44%;无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17%。1.4 统计学处理 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2.1 疗效比较 2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见表1、表2。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表2 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略)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2例出现头晕、恶心、心慌,对照组2例心慌。滴速减慢后,上述症状消失。2组均无1例因不良反应而停药。3 讨论 进展性脑梗死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综合征,目前认为脑梗死进展期内血小板凝集、血小板与纤维蛋白结合而形成血栓,是发展为完全性脑梗死的关键环节4,脑缺血后产生的血小板活化因子、血栓素A2(TXA2)、凝血酶和儿茶酚胺等使血小板活化。其中TXA2具有趋化性,可致血小板黏附于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小板在静脉中黏附并且血小板之间以及白细胞与血小板之间相互聚集5;血小板胞膜上的磷脂可分解代谢,产生大量的TXA2,TXA2有强烈收缩血管、聚集血小板、损伤动脉内皮细胞的功能6。以上病理变化,是一种恶性循环,是进展性脑梗死的主要发病环节,打断这一恶性循环是治疗的关键措施4。奥扎格雷钠是选择性血栓素合成酶抑制剂,可减少TXA2的合成,促进前列环素(PGI2)的生成,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使血栓形成过程受到抑制,因而对进展性脑梗死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是阻滞进展性脑梗死发病环节的关键措施,同时奥扎格雷钠还具有扩张血管、增加脑血流量的作用78,对进展性脑梗死病理环节的转归,更具有积极意义。本试验表明,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可明显改善脑神经功能缺损,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分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2 王维治,罗祖明主编.神经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4135.3 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分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4 隋帮森主编.脑血病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35136.5 闻名,蔡定芳.急性脑缺血损伤的微循环障碍机制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4,12(4):289291.6 聂志余,郑悦,张仲慧,等.脑梗死急性期血小板超微结构的变化及意义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1,14(2):7173.7 武金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