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力衰竭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irculation.2003;108:2596-2603对于中重度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伴心室失同步收缩的患者,目前有充分的依据支持常规应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或心房同步双心室起搏治疗。从机制研究、观察评价和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来看:在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级和级心衰患者中,积极采用CRT能明显改善心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和活动能力1-3。CRT被证实能改善心衰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心衰恶化的危险1,2。2001年,第一个心脏再同步化装置在美国市场上出现,随后一年,另两个装置即双心室起搏(BIVP)和埋入式心脏除颤器(ICDs)经美国FDA批准使用。最近,更新的ACC/AHA/NASPE心脏起搏器和除颤器指南推荐心衰患者采用起搏治疗成为II a 级指征4。另一项大规模临床试验的初步报告显示:进展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CRT,能明显减少联合终点死亡率和住院率5。本文简短概述了CRT应用于心衰治疗的基本原理、机制,以及它的适应征和局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各项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基本原理近1/3 收缩性心衰患者的QRS时限超过120ms,常见于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6,7。在LBBB时,从右室(RV)传导到室间隔、再到左室(LV)的激动被延迟;前间隔的激动早于室间隔中、下部,最后传导到左室下壁和侧壁,这就导致了左、右心室收缩的不同步,室间隔的矛盾运动以及LV的整体协调性收缩丧失8,9。LBBB也使主动脉延迟开放,主动脉瓣关闭、二尖瓣开放延迟,但并不影响右心室。主动脉瓣关闭时间延迟,导致LV充盈时间缩短;另外心室延迟除极和非正常的复极,使部分心室收缩转为早期舒张,从而导致二尖瓣开放延迟,后者进一步缩短了LV充盈时间8。LBBB患者常常伴有室间隔运动异常,这与心室失同步收缩相关,并造成了左右心室之间压力梯度的异常8。因为室间隔矛盾运动,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增大,局部间隔EF下降。LBBB患者无论是否合并心脏疾病,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平均主动脉压力和心室压力阶差dP/dt均下降8,10,11。由于心室失同步收缩,可能出现二尖瓣关闭不全,原因在于心房收缩之后没有适时的心室收缩。如果时间延迟足够长的话,会出现心室心房压力剃度并可能造成舒张期的二尖瓣返流12。对于LV功能不良者,心室失同步收缩加重了心室的机械损伤,在原有心衰史的患者中,这种负面作用更加危险。长QRS时限的心衰患者死亡率增高与之相关13-15。基于以上观察,可以推测LV功能不良合并心室传导延迟的患者能从起搏治疗中受益,因为更快速的心室除极能恢复心室同步收缩,换言之,一种更有利的收缩模式能纠正心房之间和/或心室之间的传导延迟,保持最理想的心房心室(AV)同步。激动时间的缩短也相应延长了心肌灌注时限。从90年代中期,这些概念使我们逐步认识到CRT恢复心室同步收缩、改善心脏泵功能的价值16。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机制CRT如何改善心力衰竭伴心室失同步患者的左室功能,目前机制并不完全清楚。电再同步治疗能改善LBBB导致的左、右心室失同步收缩和LV不协调运动。已经证实,减少室内非同步收缩能改善LV整体功能,增加LV充盈时间,减少室间隔矛盾运动及二尖瓣返流,最终改善血液动力学17,18(图1)。心力衰竭患者长期接受CRT将从中获益更多。图1. 图1. 心室失同步收缩的病理生理和CRT的作用机制A:房室失同步收缩导致等容收缩时间延长,相应的舒 张期充盈时间缩短。B:室间、室内失同步收缩。相对于LV,右室和室间隔先激动,最后是LV。C:LV收缩 延迟和收缩末期二尖瓣返流。舒张期充盈时间减少、非有效的收缩、二尖瓣返流导致每搏输出量减少。D:CRT采用最佳的房室AV延迟和LV起搏,来增加舒张期充盈 时间。 E:室间、室内再同步收缩减少二尖瓣返流,增加每搏输出量。CRT能改善慢性心功能衰竭(CHF)所致的神经激素分泌紊乱19。早期研究发现,CRT能调节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但后来的研究没有再重复证实20。最近的研究中有大量数据提示,脑钠肽及其他一些神经激素的分泌也能在治疗中被调节。亦有数据显示CRT能恢复心衰的自主(植物神经)平衡。在两项前瞻性研究中看到,BIVP能显著改善心率变异度,提示心脏交感神经活动减弱,或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或两者皆有3,21。另一些研究证实CRT对LV重构有益。Yu CM22等对25例NYHA 或级心衰患者(基础EF140ms)行BIVP治疗并进行评估。在持续3个月的起搏治疗及起搏治疗停止后的4个星期中发现,在CRT期间心室的结构和功能有明显的改善。3个月中记录到的EF、dP/dt、心指数和二尖瓣返流都有显著改善;LV收缩末期和舒张末期容积(LVESV,LVEDV)都有所下降(分别从20568mL到16867mL,16254mL到12242mL )。但这些疗效都依赖于持续的起搏治疗,当治疗结束就会逐渐消失。研究者总结出采用BIVP治疗CHF患者,能扭转不利的LV重构,LV同步机械收缩的改善是主要的治疗机制。同样的结果在大规模临床试验中也得到证实。在多中心随机临床研究(MIRACLE)中,323例NYHA 级和级心衰患者入选,接受了CRT1。在治疗前、治疗3个月和6个月分别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6个月后治疗组较对照组,LVESV、LVEDV减小(P0.001),LV容积减少(P0.01),EF增加(P0.001),二尖瓣返流血流减少(P0.001),心指数改善(P0.001)。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临床研究表1总结了一系列CRT治疗心力衰竭的短期和长期研究16,17,23-29。早期的BIVP采用开胸方法将LV起搏电极植入心外膜,随后使用经静脉电极植入技术,后来特别设计了专用的LV起搏电极,通过完全经冠状窦(CS)植入的方法,来起搏LV游离壁。经CS植入电极技术无需全身麻醉而且避免了开胸手术,对于心衰患者更为安全。早期研究得出的结果,在以评价长期临床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中也得到了同样的证实。一些试验最近已经完成,而另一些目前在正进行中(表2)。这些临床研究包括PATH-CHF试验, MUSTIC试验, MIRACLE试验, MIRACLE ICD试验, VENTAK CHFCONTAK CD研究, CARE HF研究 及 COMPANION研究。PATH-CHFPATH-CHF是一项单盲、随机、交叉、对照研究。在中重度CHF合并室间传导阻滞患者中,分别应用单心室起搏和BIVP,来评价BIVP的急性血液动力学效应,以及长期的临床疗效3,30。研究分为两步:(1)急性试验即交叉对照阶段,患者分别接受两种不同的起搏表1. CRT治疗心力衰竭的观察研究 研究者 试验 疗效 Cazeau等(1994年) 1例54岁NYHA 级心衰患者合并LBBB、PR200ms 临床症状改善房间传导阻滞,行四通道起搏疗,观察6周 Foster等(1995年) 18例冠脉血管成形术后患者,行BIVP的短期观察研究 血液动力学改善Cazeau等(1996年) 8例 长QRS的终末期心衰患者,比较不同部位心室起搏治疗 仅LV起搏或BIVP者的功能 疗效(RV心尖部、RVOT、RV心尖部-LV、RVOT-LV),随访 和血液动力学改善 317个月 Blanc 等 (1997年) 急性血液动力学研究,27例伴度AVB、和/或IVCD的严重心 仅LV起搏或BIVP者的血液 衰患者,比较不同部位心室起搏治疗疗效(RV心尖部、RVOT、 动力学改善 LV、BIVP)Kass 等 (1999年) 急性血液动力学研究,18例进展性心衰患者,比较不同部位心 仅LV起搏或BIVP者的血液 室起搏治疗疗效(RV心尖部、RV间隔、LV游离壁、BIVP) 动力学改善 Saxon 等(1998年) 11例心脏术后LV功能衰竭患者,观察BIVP治疗疗效 血液动力学改善 (InSync试验的第一阶段)Gras 等 (1998年) 欧洲和加拿大多中心研究,68例NYHA 或级DCM患 生活质量、NYHA分级和6 者合IVCD,观察BIVP疗效,随访3个月 分钟步行距离改善Leclercq等(1998年) 急性血液动力学研究,18例NYHA分级或级心衰患者,比 仅BIVP者血液动力学改善 较RV安装DDD型起搏器和BIVP疗效差异 InSync试验 117例NYHA分级或级DCM患者合并IVCD,其中103例 生活质量、NYHA分级和6 成功植入CRT装置,长期随访观察疗效 分钟步行距离改善 (InSync试验的第二阶段) RV:右心室 LV:左心室 RVOT:右室流出道 IVCD:心室传导延迟 DCM:扩张性心肌病模式(最佳的单心室起搏或BIVP),各持续4周。(2)慢性试验,患者接受长期起搏治疗。该研究的主要终点是极量运动试验峰值氧耗量、无氧阈值和6分钟步行距离。次级终点是NYHA心功能分级、生活质量和再住院率。同时超声心动图记录各阶段的LVEF,心输出量,充盈模式的改变。该研究入选了42例患者。从研究最初和急性试验阶段记录的主动脉压和LV dP/dt看,BIVP和左室起搏较右室起搏能明显增加dP/dt、主动脉压(P0.01)。慢性试验的结果令人鼓舞,在起搏治疗期间,主要和次级终点均有被改善的趋势3。由于存在样本量小、单盲设计、主要终点是功能性终点、没有设置非治疗组或洗脱阶段作为对照等缺点,使得研究结果有局限性,但在慢性试验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LVESV,LVEDV减少仍然得到证实。 MUSTICMUSTIC是采用单盲、随机、交叉研究方法,以评价CRT的疗效2。67 例病人入选,58例被随机分组,而47例最终完成了该项研究的两个阶段。入选标准:已经接受最佳药物治疗(OPT)的NYHA 级CHF患者,正常窦性节律,无起搏治疗指征,LVEF60mm, IVCD(QRS150ms)和6分钟步行距离 450m。患者被随机分为CRT组和非起搏组,3个月后交换治疗方案再予3个月,之后根据患者选用的起搏模式长期随访。主要终点是6分钟步行距离的改变;次级终点是NYHA心功能分级、生活质量、峰值氧耗量、住院率、心衰恶 表2.CRT治疗心力衰竭的随机对照试验 研究 设计方法 入选标准 研究结果PATH-CHF 单盲 随机 交叉 对照 42例 NYHA /级 原发性或缺血性 BIVP治疗后主要终点和次级终点 DCM 有改善趋势 MUSTIC 随机 交叉 第一组:47例NYHA 级伴正常窦性节 6分钟步行距离、NYHA分级和生 律 第二组:41例持续房颤且心室反应 活质量的改善,第一组较第二组 迟缓 明显 MIRACLE 前瞻性 随机 双盲 平行 453例 NYHA /级原发性或缺血性 显著改善NYHA分级、生活质量、 对照 DCM合并LV功能失调、IVCD 活动能力和心脏结构功能;延缓 心衰加重,复合终点的下降 MIRACLE ICD 前瞻性 多中心 随机 双 560例 NYHA -级DCM合并LV功能 分级-级者的活动能力、生活 盲 平行对照 失调、IVCD且有ICD指征 质量、NYHA分级有显著改善,而 在级患者的改善未报道 CONTAK CD 前瞻性 随机 交叉 平行 581例出现心衰症状DCM(LVEF35) 终点发生有下降趋势,活动能力、 对照 合并IVCD有ICD指征 (248例分入3 生活质量和NYHA分级明显改善 个月的交叉阶段,333例分入6个月平 行对照阶段)COMPANION 前瞻性 多中心 随机 对 1520例(计划2200例) NYHA分级/ 初步报告显示主要终点总死亡 照 级DCM合并ICD 分别接受单独药物治 率和总住院率有明显下降 疗、药物联合CRT、药物联合CRT/ICDCARE HF 多中心 前瞻性 随机 对 800例 DCM 随机分入两组分别接受OPT 2003年3月入选工作完成,结 照 或OPT联合CRT 果预期2003年底或2004年初OPT:指理想药物治疗化、总死亡率和患者选择的起搏模式。所有这些终点都被证实有明显改善,患者在CRT阶段较非起搏治疗阶段,6分钟步行距离平均提高了23(P200ms的心衰患者接受BIVP后的疗效31。尽管完成该研究的样本量较小,仍然看到了显著的主要、次级终点改善的结果。,MIRACLEMIRACLE是第一个前瞻性、随机、双盲、平行对照临床试验,旨在进一步评价CRT的疗效和作用机理1。主要终点是NYHA心功能分级、生活质量积分和6分钟步行距离。次级终点是心衰综合评分、运动试验、心脏形态结构和功能、QRS时限和血浆神经激素的改变等。该研究始于1998年10月,于2000年底结束。入选了453例中重度心衰患者(LVEF130ms),随机分为CRT组(n228)和对照组(n=225),持续6个月,期间两组均接受药物治疗1。与对照组相比,CRT组在各个终点都获得明显改善:生活质量积分(18.0和对照组9.0,P0.001),6分钟步行距离(39m 对10m,P0.005),NYHA分级(1.0 级对0.0级,P0.001),踏车试验时间(81s 对19s,P0.001),峰值氧耗量(1.1mL/(kgmin) 对 +0.1mL/(kmin),P0.01)和LVEF(4.6 对0.2,P120ms,且有ICD治疗指征。主要复合终点是死亡率,因心衰住院,及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的持续时间。581例患者被随机分组,248例进入前3个月的交叉阶段,333例进入后6个月的平行对照阶段33。研究证实了CRT组的主要联合终点有明显改善,并且CRT组较对照组(非起搏组治疗)峰值氧耗量升高,6分钟步行距离增加,NYHA心功能分级、生活质量改善。特别是NYHA 级亚组患者,峰值氧耗量提高了1.8mL/(kgmin),而对照组无改善(P0.003)。在这个研究中也看到了CRT组的LVED和 LVES减小。MIRACLE ICDMIRACLE ICD研究设计与MIRACLE相似,是一个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意在评价CRT、ICD联合治疗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入选标准:NYHA 级的DCM患者(LVEF35 ,LVED55mm),并且伴有IVCD(QRS130m)和ICD植入指征。主要终点和次级终点与MIRACLE试验类同,还增加了对心脏除颤器功能的评价(包括BIVP抗心律失常的疗效)。369例患者被随机分组,182例为对照组(接受心脏除颤器治疗,但不接受CRT),187例为试验组(联合CRT、心脏除颤器治疗)。6个月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生活质量积分改善(17.5 对11.0,P0.02),心功能分级(1对0,P0.007),但6分钟步行距离没有明显变化(分别为55m,53m,P0.36)34;峰值氧耗量在试验组提高了1.1 mL/(kgmin),对照组仅0.1 mL/(kgmin)(P0.04);踏车试验中,试验组增加了56s,而对照组减少了11s(P0.0006)。这些结果与MIRACLE研究相似,提示我们心衰患者无论有或无ICD指征,在CRT治疗中获益相当。在研究中也发现,BIVP的疗效明显优于RV起搏,ICD联合CRT治疗,将使患者受益更多。最后,在试验组没有观察到心律失常的先兆,CRT也不影响除颤器的作用。COMPANION 和CARE-HFCOMPANION始于2000年初,是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以比较单独使用药物,药物联合CRT治疗(单独采用CRT或CRT与ICD联合)的疗效差异。入选标准:NYHA 或级DCM患者,伴有IVCD、无论是否装有ICD5。设计方案:2200例患者入选,被分为3组,第一组(n440)仅接受 OPT,第二组(n880)联合药物和BIVP,第三组(n880)联合药物、CRT和ICD。第一复合终点为总死亡率和因各种原因的住院,第二终点是心衰综合评分或总死亡率。2002年11月初步报告了1520例结果。按统计学预报,取得主要终点事件目标设定为950例,而据研究者报告(2003年4月在芝加哥举行的美国心脏病学院52届科学年会),到2002年11月18日已经达到设计规定的事件数(1000),远远超出预期。该研究中,308 例被随机分入设计方案的第一组,617例分入第二组,595例分入第三组。患者的平均年龄66岁,其中68是男性。平均LVEF 23,85患者为NYHA 级。作为基础药物治疗,90患者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68患者服用受体阻滞剂,55服用螺内酯。与第一组相比,主要终点事件在后两组明显下降,分别下降18.6和 19.3(P0.015 和P0.005)。死亡率第二组较第一组减少了24(P0.12),第三组较第一组减少了43(P0.002)。CARE-HF是另一项随机对照试验,以比较OPT,药物联合CRT(无ICDs)的疗效差异。800例患者参加该试验,入选标准:NYHA 或级收缩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室失同步收缩(QRS150ms,或120msQRS120ms、束支传导阻滞、各种病因的心衰。最近的数据显示:CRT能帮助QRS时限正常的患者改善心室失同步收缩39。如果能够证实对CRT产生反应的最佳预测指标是心室失同步收缩,那么在选择病人时,心电图描绘的传导延迟将变得不再重要。有待探讨的一个问题是:CRT是否对合并RBBB的患者有疗效。在MIRACLE和CONTAK-CD两项小样本试验中,RBBB患者与LBBB的治疗反应相同,而另外一些研究者提出,RBBB患者只有同时合并室间非同步收缩才会对治疗有反应40。未来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规范NYHA 级患者采用CRT的适应征,而另一些研究能帮助我们扩大CRT的应用范围,如轻度心衰,轻度心室失同步收缩的患者。现有的信息都来自 BIVP和LV起搏治疗的比较,就这点而言,这些结果是不确定的,更深入的研究有待开展36,41。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如果技术方法、速度和并发症发生率都相似,是否考虑用BIVP或LV起搏来代替传统的RV心尖部起搏。随着CRT越来越多地被使用,临床医师应该注意到,最初于1974年建立的起搏器命名代码已经增加了一位,以用来命名多部位起搏治疗42,它位于代码系统的第五位,其中(O)表示无该项功能,(A)表示心房,(V)表示心室,(D)表示双心腔或两种反应方式。装有DDDR型起搏器的患者如果加予双心室起搏治疗,原有代码应变为DDDRV。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局限性和缺陷尽管CRT治疗心衰显示出美好的前景,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在临床试验中,CRT(经CS植入LV起搏电极技术)的成功率889243,意味着812%患者接受了手术但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而手术失败的患者必须再次尝试其他部位植入LV电极或心外膜植入电极的方法,或者只能放弃CRT。该技术的并发症和标准起搏器、ICD技术相似,还可能面临冠状窦破裂或穿孔的风险,虽然发生率低,但会造成心衰患者的症状加重和死亡率上升。如同前面讨论的,我们需要更规范CRT的适应征,患者在选择治疗前应了解更多的基础知识。虽然乐观的估计治疗结果对患者是有益的,治疗者仍需要向他们提供确切的信息。患者应该认识到:CRT和药物及其他治疗一样,尽管临床试验证明有显著疗效,大部分被治疗者对BIVP也有良好的反应,但不是每个人对CRT都有主观和/或客观的反应。即使患者在接受CRT后得到了主观和客观的改善,如果心衰症状加重,仍然提示心衰病理过程加重或CRT失效,或两者皆有。CRT失效在心衰加重时变得更明显,或者当患者出现无诱因的疲乏和衰弱时,也提示治疗失效的存在。此时患者必须就诊,测定夺获阈值,同时证实LV夺获是否存在。当然其他原因的存在,也可能出现LV起搏端良好而CRT失效的情况44。频繁或持续抑制LV激动的因素都会导致“失同步” :如果AV延迟模式设置过长,患者自身的房室传导会抑制BIVP,治疗失效的情况就出现了;即使AV延迟被设置成最佳,患者内在的加速性AV传导也会导致BIVP治疗失败;频繁的期前室性收缩也会抑制起搏器功能。其中心室异常活动增加的原因有待明确。根据心室变异的情况,无论室性心动过速持续性或非持续性,都需要调整心衰的治疗方案,加用特殊的抗心律失常药或ICD。最后,CRT装置和双腔起搏器、ICDs一样,存在装置本身质量和电池寿命的问题。CRT产生的最佳血液动力学不仅依赖LV激动部位45,也和最适的AV延迟12、左、右心室激动时间有关46。能获得最佳疗效的技术方法仍值得研究。心衰患者的慢性心功能不全及体力活动后心率的不适当加速,会导致新的临床症状。这多数由药物改变引起,而非内在窦房结功能丧失的结果。心衰患者对药物的反应较慢,因此即使调整了受体阻滞剂或其他药物的治疗方案,它的结果也并非立刻显现。因而,患者在药物治疗方面作出的任何重大改变,都需要和起搏器监测中心治疗者沟通。总结 CRT为中重度心衰合并心室失同步收缩患者的治疗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在临床试验中,患者接受该治疗后不仅临床症状减轻,而且活动能力和多项心功能检测指标也明显改善,这些都证实CRT是安全有效的。在另一些研究中,CRT降低死亡率和再住院率被证实。因此,CRT应该作为一种常规治疗,在有适应征的心衰患者中使用。参考文献1. Abraham WT, Fisher WG, Smith AL, et al.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 N Engl J Med. 2002;346:19021905.2. Cazeau S, Leclercq C, Lavergne T, et al. Effects of multisite biventricular pacing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and intraventricular conduction delay.N Engl J Med. 2001;344:873880.3. Auricchio A, Stellbrink C, Sack S. Long-term clinical effect of hemodynamically optimized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and ventricular conduction delay. J Am Coll Cardiol. 2002;39:20262033.4. Gregoratos G, Abrams J, Epstein AE, et al. ACC/AHA/NASPE 2002 guideline update for implantation of cardiac pacemakers and antiarrhythmia devices: summary article: a report of the Am College of Cardiology/Am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 (ACC/AHA/NASPE Committee to Update the 1998 Pacemaker Guidelines).Circulation. 2002;106:21452161. 5. Bristow MR, Feldman AM, Saxon LA. Heart failure management using implantable devices for ventricular resynchronization: Comparison of Medical Therapy, Pacing and Defibrillation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 (COMPANION) trial. COM PANION Steering Committee and COMPANION Clinical Investigators. J Card Fail. 2000;6:276285.6. Schoeller R, Andresen D, Buttner P, et al. First- or second-degree atrioventricular block as a risk factor in idiopathic dilated cardiomyopathy. Am J Cardiol. 1993;71:720726.7. Wilensky RL, Yudelman P, Cohen AI, et al. Serial electrocardiographic changes in idiopathic dilated cardiomyopathy confirmed at necropsy. Am J Cardiol. 1988;62:276283.8. Grines CL, Bashore TM, Boudoulas H, et al. Functional abnormalities in isolated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The effect of interventricular asynchrony. Circulation. 1999;79:845853.9. Wyndham CR, Smith T, Meeran MK, et al. Epicardial activation in patients with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Circulation. 1980;61:696703.10. Takeshita A, Basta LL, Kioschos JM. Effect of intermittent left bundle brach block on left ventricular performance. Am J Med. 1974;56:251255.11. Bramlet DA, Morris KG, Coleman RE, et al. Effect of rate-dependent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on global and regional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Circulation. 1983;67:10591065.12. Nishimura RA, Hayes DL, Holmes DR Jr, et al. Mechanism of hemodynamic improvement by dual-chamber pacing for severe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an acute Doppler and catheterization hemodynamic study. J Am Coll Cardiol. 1995;25:281288.13. Askenazi J, Alexander JH, Koenigsberg DI, et al. Alteration of left ventricular performance by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simulated with atrioventricular sequential pacing. Am J Cardiol. 1984;53:99104.14. Xiao HB, Lee CH, Gibson DG. Effect of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on diastolic function indilated cardiomyopathy. Br Heart J. 1991;66: 443447.15. Mann DL. Mechanisms and models in heart failure: a combinatorial approach. Circulation. 1999;100:9991008.16. Cazeau S, Ritter P, Bakdach S, et al. Four chamber pacing in dilated cardiomyopathy. Pacing Clin Electrophysiol. 1994;17:19741979.17. Kass DA, Chen CH, Curry C, et al. Improved left ventricular mechanics from acute VDD pacing in patients with dilated cardiomyopathy and ventricular conduction delay. Circulation. 1999;99:15671573.18. Auricchio A, Stellbrink C, Block M, et al. Effect of pacing chamber and atrioventricular delay on acute systolic function of paced patients with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The Pacing Therapies for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Study Group. The Guidant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Research Group. Circulation. 1999;99:29933001.19. Francis GS, Cohn JN, Johnson G, et al. Plasma norepinephrine, plasma renin activity, and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Relations to survival and the effects of therapy in V-HeFT II. The V-HeFT VA Cooperative Studies Group. Circulation. 1993;87(suppl 6):VI-40VI-48.20. Saxon LA, De Marco T, Schafer J, et al. Effects of long-term biventricular stimulation for resynchronization on echocardiographic measures of remodeling. Circulation. 2002;105:13041310.21. Adamson PB, Kleckner K, Van Hout WL, et al.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improves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heart failure. J Am Coll Cardiol. 2003;108:266269.22. Yu CM, Chau E, Sanderseon JE, et al. Tissue Doppler echocardiographic evidence of reverse remodeling and improved synchronicity by simultaneously delaying regional contraction after biventricular pacing therapy in heart failure. Circulation. 2002;105:438445.23. Foster AH, Gold MR, McLaughlin JS. Acute hemodynamic effects of atrio-biventricular pacing in humans. Ann Thorac Surg. 1995;59: 294300.24. Cazeau S, Ritter P, Lazarus A, et al. Multisite pacing for end-stage heart failure: early experience. Pacing Clin Electrophysiol. 1996;19: 17481757.25. Blanc JJ, Etienne Y, Gilard M, et al. Evaluation of different ventricular pacing sites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heart failure: results of an acute hemodynamic study. Circulation. 1997;96:32733277.26. Saxon LA, Kerwin WF, Cahalan MK, et al. Acute effects of intraoperative multisite ventricular pacing on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and activation/ contraction sequence in patients with depressed ventricular function. 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 1998;9:1321.27. Gras D, Mabo P, Tang T, et al. Multisite pacing as a supplemental treatment of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preliminary results of the Medtronic Inc. In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广告设计师调研技巧试题及答案
- 广告设计师考试时尚与广告的结合试题及答案
- 关于纺织行业未来发展的考试试题及答案
- 基本卫生法规试题及答案
- 服装导购考试题及答案
- 提高纺织品检验员考试通过率试题及答案
- 广告设计师考试品牌差异化策略试题及答案
- 湖北省电赛试题及答案
- 童年小学生试题及答案
- 广告设计师需掌握的核心概念试题及答案
-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专家共识2024解读
- 服务消费券发放的精细化实施方案
- 2025年国家电力安全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共50题)
- 团结协作青春展新姿
- 给幼儿园讲医疗知识
- 2024年共青团入团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4年《BIM技术介绍》课件
-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
- 人教版八年级下《生命.生态.安全》教案
-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人教版
-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